预算编制预算管理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全面预算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方法,又是一种管理思想。将全面预算管理运用到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中,可以解决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质量。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预算编制预算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预算编制预算管理论文 篇1:

预算编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

【摘 要】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是国家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能够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履职能力。预算编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预算编制改革的基本内涵,并阐述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实施预算编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预算编制改革;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一、前言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转型时期,传统的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的变化。推动预算编制改革,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变化的重要举措。同时,它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有着积极影响,解决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疑点、难点,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增强预算管理能力,进一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预算编制改革概述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预算管理的改革。科学的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的提升国家的经济管理能力,促使经济有序发展。所谓预算编制是指各级政府、各部门、各预算单位制定筹集和分配预算资金年度计划的预算活动,是预算法规范的主要内容[1],也是预算管理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预算编制应当遵守国家编制预算的原则,按照编制办法和程序进行。

《预算法》是预算编制的基础。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我国正式通过《预算法》,并于次年1月1日正式施行。在长达20年的施行过程中,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在经过四次审议后,第十二届人大常委通过《预算法》的修改决定,完成了我国《预算法》的第一次改革,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法律层面上对预算编制进行了全新的规定。

三、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环节缺乏科学性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在环节上缺乏科学性,不够严谨,造成预算管理难以落实,这是当前的主要问题。它表现在几个方面:

(1)预算编制环节复杂,可操作性差。

(2)预算编制缺乏及时有效的监审,从而导致预算结果失准,预算管理效果不理想。

(3)预算编制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在未能理顺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工作,预算质量缺乏可靠性。

2.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未能执行“三公”原则

实施预算管理,就是为了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的每一笔资金都用到实处,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然而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不能够公正、公平、公开的进行,尤其是在公开上,缺乏透明度。既干预了预算计划的执行,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这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职能的履行极为不利。

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预算调整规定不明确

行政事业单位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进行预算调整,但需要按照有关规定逐级审批。由于预算编制不完善,在预算执行时,需要频繁的进行预算调整和追加,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传统的预算管理办法中并未对調整的范围、内容、审批流程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导致预算编制人员明知预算数据不准确,对预算实施有影响的情况下,不能够作出及时调整,从而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对突发情况的处置能力。

四、预算编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

预算编制改革推进,有效地解决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促进预算编制环节科学严谨,形成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范围进行了调整和扩充。把政府基金预算以及社保基金预算等方面的内容都归集到了预算管理的范围内,并强调对预算结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落实。消除了预算编制环节的冗杂程序,以精确、简洁的方式实行预算管理。过去,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是基数法来进行预算编制。以基数法来进行预算编制,其操作十分简单,因而也是我国预算管理中长期使用的方法。但是它的精准程度低,从而导致预算结果难以执行或者有效落实。因而在预算编制改革的影响下,促进预算编制方法从基数法转向零基预算。它打破了既得利益为基数的概念,预算编制不再取决于基数,而是环境参数、预算进度和政策变化,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与当前的宏观环境以及市场相匹配发展。另外,预算编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人员高质、高效的完成工作提出了要求,要求工作人员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这也就从法规制度到人员自身要求上,提升了预算管理的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2.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透明化,实现有效监督

在预算编制改革的推进下,它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完成并完善预算编制的披露,促进预算管理透明化。所谓的预算管理透明化,就是对预算数据以及预算数据的来源进行明确的披露,让全体干部出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使用情况有所掌握。这使得全体工作人员对预算编制有所了解,并且能够积极的参与、配合预算编制工作,对预算编制过程,预算结果执行以及反馈共同的监督。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进行实时的监管,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督查和自检中,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除此之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进行披露,明确单位各项费用的内容,从而能够在预算有效披露的情况下,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

3.明确预算调整,增强了支出约束力

在原预算编制下,预算数据的调整规范比较模糊。因而对于支出的约束力比较弱。预算编制改革后,对于行政单位的预算调整做出了新的规定,明确了可以进行预算数据调整的几种情况。

(1)遇到了预算范围以外的突发事件。行政事业单位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及常规经验编制部门预算。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突发情况。此时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及时上报主管部门,要求调整预算,增加预算资金。

(2)既定的预算计划无法执行的情况下。由于客观原因,会导致一些预算计划无法按照预计情况开展,因而分配的预算资本就会被闲置。此时,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申请进行预算资金回收,促使资金被分配到更合理的地方,避免资金浪费。

(3)预算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重大的计划变动,计划变动的情况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增减,保证预算数据的精准度,从而能为后续预算编制提供数据基础。除此之外,预算编制改革严肃了勤俭的作用,强化了对于预算支出项目的控制力,换言之,就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基于个别原因而超越预算指标的限制。对于超越限制的项目要及时进行管理和调整。这也促使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强化预算管理责任,实现预算管理精细化。将预算指标分解落实到部门、个人,人人按照预算指标完成工作,实现指标的充分落实,从而把行政事业单位的损失最小化。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调整的范围,从而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因而在对支出进行约束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所有的费用更加合理的支出,从而全面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与预算工作的工作成果。

4.优化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风险控制能力

实施预算管理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增强风险控制能力。预算编制改革后,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限额管理。在不突破债务风险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由国务院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确定。预算调整方案中需要如实的反映债务变化,并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在限额内,合理的搭配债券额度,安排债券发行兑付。地方债务不由地方直接决定,因而对行政事业单位发生债务危机的风险也就降低了。另外,著重强调行政事业单位发生债务的目的限制于公益事业的债务资本支出,而且所有的举债都需要控制在范围内,不能进行过高的举债,以免行政事业单位的债务处置能力降低。这些调整大大降低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不可控风险,为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五、结束语

新的经济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与市场接触更加密切,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处置方面,增强其对资金和资源的分配和调配能力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效能的关键之一,因此也更加强调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预算编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环节更加的科学严谨,也提升了其可操作性,进而进一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进行了约束,提升了风险抵御力。与此同时,促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公开,执行公开,不仅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还强化了行政事业单位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蒲又红.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及管理研究[J]. 财会学习, 2016(13):182-183.

[2] 王蕾.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6(15):39-40.

[3] 曹霞. 浅析预算编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J].商情, 2016(45).

作者:朱克文

预算编制预算管理论文 篇2:

运用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质量

摘要:全面预算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方法,又是一种管理思想。将全面预算管理运用到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中,可以解决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质量。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预算编制 质量

文献标识码:A

一、全面预算管理简介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战略为导向、以公司整体目标为基础、以控制和评估为核心,集战略、预算、实施、控制、信息反馈及调整、考评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全方位管理模式,它能够将组织内部的所有核心要素融入一个统一的系统进行管理。

目前,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普遍采用全面预算管理这种模式,它不仅是一种管理方法,也是一种管理思想。全面预算管理有着4大主要特征:

(一)系统性、有机性

全面预算管理围绕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通过分析外部环境的机遇、威胁,充分利用内部资源优势,妥善解决所面临的劣势,制定公司战略,再从战略出发确定公司的经营目标、制定预算、实施、信息反馈及调整、预算控制、绩效考评等一系列活动。全面预算管理包含战略规划、经营目标、预算制定与实施、预算控制、信息反馈和调整、绩效评估等具体内容,这一系列活动环环相扣,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统一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动,都可能引发其他环节的联锁反应。

(二)全面性

全面预算管理属于管理与控制的方法,不只是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以及财务等方面,还涵盖了公司战略。目前,管理学一致认为现代管理思想将体现由原来的注重过程管理、内向管理、产品管理、行为管理向更加注重战略管理、外向管理、价值管理和文化管理的变化。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控制方法,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人工预算、采购预算、成本费用预算、资本预算等等,以公司战略管理为出发点,将战略、预算、控制、反馈统一为一个有机体,全方位地管理公司,更能适应目前管理方向的变革性转换。

(三)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强调的是整体性、全体观念。每一位企业成员都是企业的一分子,担负着企业的忍辱与兴衰。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也强调全员参与,预算管理不再是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人的私事,而是企业全体上下共同担当的公事,企业的每一位成员在全面预算管理中都是有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企业也要将全面预算管理的责任追究机制落到实处,要对预算管理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细化部门以及员工的职责。

(四)全过程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单位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涵盖从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调整的整个过程,渗透了从预测、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各个环节中,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发放。

由上可以看出,全面预算管理在层次上涵盖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在对象上涵盖企业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在流程上渗透了预测、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各个环节,是一个系统、动态的管理控制方法。全面预算管理吸收了精细化管理思想和全面预算观,能够全方位考虑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说全面预算管理即是一种管理方法也是一种管理思想。

二、将全面预算管理运用到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中。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随着国家公共财政体系的深化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预算管理中片面强调核算机制而忽视管理科学的模式已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目前,企业已经普遍采用更为科学的手段进行预算管理,也称全面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中,也引入了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促进事业单位在保证公共服务的同时,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配置单位资源。

全面预算管理将从以下几方面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质量:

(一)多部门参与预算编制,细化对基础资料收集、分析、处理,使预算编制精细化

目前事业单位预算大多是由财务部门编制,而财务人员对基层业务了解少,造成预算编制的盲目性,进而导致预算丧失控制力。全面预算管理是全员管理、精细化管理,提倡执行主体参与预算的编制,认为执行主体才具有权威知识,也只有执行主体参与流程才能保证预算的合理性。所以,预算管理应由财务部门、人事部门和业务部门等多部门共同制定,不能由财务部门一手包办,不能把预算当做一种单纯的操作层面的东西来看待。执行主体参与预算编制,能够细化基础资料,充分利用相关资料提供的信息,编制精细化预算。以人员经费为例,人员经费应由人事部门编制,人事部门可以利用掌握的相关信息,如人员经费的构成,社保基数的构成等基础信息,编制相关预算,这样编制出来的预算即使有出入,也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相比财务部门以增量预算的方式编制的预算,人事部门编制的人员经费预算更加精细化,编制依据更加充分合理。

(二)零基预算编制为起点,多种预算编制方式并存

当下,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多采用增量预算的编制方式。由于缺乏对增量基数数据的分析,造成编制的预算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全面预算管理提倡预算编制方法的多元统一,在理顺成本动因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编制方式编制预算。如在人员经费预算编制中采用零基预算,对于日常公用经费像水、电、邮电费等,则要么采用固定预算要么采用增量预算。在项目预算过程中,多采用滚动预算办法,而在其他业务的收支预算的编制中,则采用概率预算,多种预算办法结合使用,以此来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

(三)强化预算归口管理及预算绩效考评,使预算和考评形成良性互动

预算归口管理是落实预算全员性的重要途径。预算的编制需要执行主体的积极参与,预算的执行需要将指标层层分解到每一位员工,通过绩效考评促进预算编制质量的提高,推动预算编制精细化。目前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普遍缺乏归口管理的概念,更缺少预算绩效考评的机制。加强归口管理,强调“谁使用、谁编报、谁负责”,促进预算执行主体的编制责任感;建立预算绩效考评机制,将预算考核结果同薪酬挂钩,提高员工的成本和控制意识。做好协调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工作的统筹工作,一方面要加强预算编制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增强预算执行效率,形成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良性互动。

(四)以制度为抓手,规范预算编制流程

目前事业单位普遍缺乏预算编制相关的制度、流程。事业单位可通过制定全面预算编制说明及策略、全面预算编制流程及责任分工、全面预算考核指标及说明等相关制度,使编制流程规范化、固定化。也有利于预算编制人员明确各自在预算编制中的职责。

(五)预算的编制与单位发展规划相结合,考虑重点项目的开展,推进项目资金的统筹使用

目前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的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执行率偏低,一方面是由于在预算编报环节,对项目的了解程度不够,造成预算编报不够实;另一方面,项目资金预算忽视了资金跨年度支付。项目资金支出往往占事业单位支出的比重较大,项目资金预算编制质量的提升,也是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质量的关键。

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制项目预算时做好以下几点要求:(1)做好项目预算的前期准备,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评定、招(投)标以及政府采购等,确保项目能够正常的运行;(2)强化年度预算理念,项目跨年度实施的,要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合理估计预算年度资金需求量,使得项目进度和项目资金预算配合有序;(3)建立、健全项目的动态调整机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能有实时的了解;(4)重视项目库管理,正确安排项目库的预算;(5)项目设置要规范化,要保证项目的执行情况、预算筹拨、绩效结果等情况如实反映;(6)实行项目的全周期滚动管理,进一步完善项目的退出机制。

综上,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控制方法,吸收了全面预算观和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将全面预算管理运用到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中,可以解决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质量。

作者:崔良凤

预算编制预算管理论文 篇3:

基于新预算法对推动高校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摘 要: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凸显了对预算编制、预算管理完整性和科学性的要求,高校的部门预算是公共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高校的预算管理必将在新预算法的推动下,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完善。文章对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新预算法的相关规定探讨高校预算管理改革方向。

关键词:新预算法 高校预算 改革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始自2004年启动的预算法修订工作任务在历经十年进行四审后已圆满完成,修改后的新预算法共101条,以建立全口径预算制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规范地方政府债务、改进预算控制方式、提高预算透明度为主要修订内容,其中政府全部收支、预算信息公开、预算绩效评价、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及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等要求首次以载入法律条文的形式被明确下来。较之修订前的预算法,新预算法在预算内容的完整性、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算监督的严肃性和预算活动的公开性等方面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部门预算作为政府公共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其传统的编制方法及管理体制必将顺应新预算法的出台做出重大改革。

二、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以及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对于人才培养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高校教育经费来源也逐步呈现多元化,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学生缴费、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为辅,并以接受社会捐赠、助学基金为补偿的多渠道经费筹措格局。高校经济业务活动的多面性要求高校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以从根本上解决收支中的矛盾。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编制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围绕学校本年度工作计划,以上年度预算编制基数为基础,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编制而成。

三、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活跃,其收入与支出总量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因为现有高校预算管理体制尚不成熟,预算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弊端越来越突出。

(一)预算编制粗糙,缺乏准确完整的基础数据

预算编制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作为依据,但某些高校对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环节缺乏应有的重视,在统计口径上出现偏差,导致预算编制的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较差,直接影响预算编制的精准度。

1.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作为一级预算主体,某些高校预算的编制只限于财务部门的相关人员单独完成,预算编制过程的透明度、公开度较低,预算主体与预算客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影响到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下达后的有效执行。

2.预算编制不完整,预测的准确性差。很多高校的预算编制都采用“以收定支”的方法,但随着高校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且不确定因素较多,加大了对收入预测的难度;还有部分高校内部将应纳入学校预算管理的收入事项置于体外循环,脱离监管,造成收入预算不完整、不准确。收入预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也直接影响到支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二)预算下达时间相对较晚,支出执行进度慢

预算下达包括校内预算和财政预算追加下达两个层面:

1.目前,众多高校编制校内预算的时间为当年的1-2月份,完成报批及审议等程序后,预算额度下达的时间通常已经到了3-4月份,严重影响预算支出执行进度,也不利于部门年度工作开展的整体规划性。

2.由于高校不能及时掌握财政预算追加指标的详细信息,导致不能迅速安排项目预算和执行,从而使这部分预算的执行进度较低而形成结转和结余资金。

(三)预算执行缺乏刚性,预决算出现脱节

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高校应严格按批复后的预算执行,但目前某些高校预算管理功能弱化,预算执行缺乏刚性。

1.调整和追加预算存在随意性。某些高校领导缺乏严格的预算管理意识,其“任期内对学校贡献最大化的理念”也是导致预算编制不严格以及预算执行刚性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高校在预算编制中留有“机动经费”比重过大,用于年度内新增预算项目和调整追加预算超支部分占全年预算总额过大,而调整和追加预算使资源配置和资金利用又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有悖于预算执行的刚性原则,削弱了预算的严肃性,严重影响了预算执行的约束力,并极易造成资源浪费。

2.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和严格的预算管理意识。某些高校在顶层设计时缺乏科学的规划,不能很好地结合学校实际财力来确定预算项目,导致支出预算结构不合理,对项目支出投入的财政资金相对比较充足,而对基本支出预算的投入就相对从紧。预算执行过程中,在基本支出供不应求时,就会出现挪用项目支出预算经费去弥补基本支出预算经费缺口的行为,以至于实际支出偏离预算计划,预决算脱节。

(四)预算监督机制缺失,绩效考评不到位

目前高校对资金使用的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预算绩效管理流于形式。某些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对资源配置缺乏统筹考虑,只注重于资金的投入,忽视资金的管理环节,对资金使用效果、效益、效率没有及时跟踪和调研,对资金投入的绩效缺乏科学完善的监督和考评机制。高校中比较普遍地存在项目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资源配置效率。

四、新预算法下高校预算管理改革的方向

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高校开展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直接影响高校的财务收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前所言,目前高校的预算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高校预算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给高校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为高校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新法对高校预算管理改革的促进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新预算法要求将全部收入纳入预算,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包括财政预算、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在内的预算管理体系,将高校所有的预算拨款以及由自身组织的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全部纳入其中进行管理。

(二)完善预算透明制度,规范财务信息公开行为

新预算法将促进预算公开以及强化审查监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公开透明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相比于其他财政资金,社会各界对国家教育投入的关注度较高,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益性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新法相关要求的推动下,高校要自觉完善预算透明制度,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包括预算、预算调整、预算执行情况、决算等在内的财务信息,主动接受监督。

(三)完善预算评价体系,实施绩效管理

新预算法将讲求绩效作为预算的基本原则之一,将绩效评价和绩效目标管理作为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绩效预算已经被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高校内部应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这些指标体系考核评价预算执行绩效,对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果的吻合程度进行科学分析对比,分析预算执行出现偏离的原因,评价预算编审的合理性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套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具体评价指标的确定、权重系数的确定、指标体系的价值。可将相关考核指标分为预算执行绩效指标和资金投入绩效指标两类,以预算调整率、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完成率、预算执行赤字率作为预算执行绩效考核指标;以生师比、生均设备费、固定资产增长率、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重、教学经费年增长率、科研经费年增长率、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及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率、科研成果论文数量等作为衡量资金投入绩效考核指标。

(四)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新预算法强调“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高校可以借助新预算法的导向,充分发挥“跨年度预算平衡”的空间,利用其作为事业法人实体的市场主体地位优势,筹措一定数量的资金,在预算安排时兼顾长远,根据发展规划跨年度安排预算,更好地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五)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新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高校作为事业法人实体,应在新法的推动下树立成本观,借助权责发生制逐步实行学生培养成本核算,进而促进高校注重资源配置绩效,强化成本管理。

(六)促进预算精细化管理,强化刚性预算原则

高校应主动适应政府预算改革的新要求,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增强事业发展规划的执行力,推动并规范项目库建设,对项目库实施分类管理,按轻重缓急明确年度重点专项工作及经费重点投入方向,提高预算的科学性,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坚持刚性预算,杜绝随意调整和增加预算。

参考文献:

[1] 楼继伟.认真贯彻新预算法依法加强预算管理[N].人民日报,2014.9.1

[2] 马迪思,胡修文,刘佩钰.新预算法:高校的挑战与机遇[N].中国教育报,2015.4.13

[3] 丛树海.期待新预算法推动高校管理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15.4.13

[4] 刘雁南.我国地方普通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5] 夏伍珍.浅析高等学校财务预算与管理[J].会计之友,2008(9)

[6] 涂淑娟.新预算法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探析[J].会计之友,2014(35)

[7] 浅议加快财政预算支出执行进度.[EB/OL].[2015-10-16]http://www.doc88.com

[8] 陈益平.完善预算管理基础工作的思考.[EB/OL].[2015-10-16]http://www.mof.gov.cn

[9] 黄华红.新预算法背景下的高校财务管理[J].会计之友,2015(14)

[10] 杨体军,李晓婧,张春霞,王威.高校预算管理现状及问题研究.[EB/OL].[2015-10-16]http://www.mof.gov.cn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长沙 410128)

(责编:贾伟)

作者:幸丽萍

上一篇:公共礼仪(精选2篇)下一篇:行政复议申请书(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