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疗风险评估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公立医院医疗制度的不断改革和进步,医院的管理系统也正在朝着科学化以及高效化的目标迈进,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会促使医院内部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内部控制措施是采用各种合理的制度与手段进行有效的控制,具有比较强的目的性。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医院医疗风险评估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医院医疗风险评估论文 篇1:

医院医疗设备招标采购失败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初探

摘 要:医疗设备是医院进行医疗、教学、医疗技术研究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其也是对医院总体综合实力的展现。医院由于医疗需求和部分陈旧设备的老化和淘汰而常会进行先进医疗设备的采购招标。在采购招标过程当中常会因为一些不同的因素和原因而导致设备采购招标的失败。致使医院无法采购到其所需要的医疗设备。结合多种因素并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设备招标采购失败原因的分析和研究,并充分利用分析数据和研究结果进行风险的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能够有效的保证医院医疗设备的采购效率和采购治疗以及招标质量。

关键词:医院;医疗设备采购;设备采购招标;招标失败风险评估;预防控制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的研发与应用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更多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投入了广泛的应用行列,其功能和作用也越来越强大。医疗设备是医院实现对病患进行治疗和进行医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工具和实现载体。并且医疗设备的先进程度也是对医院总体的综合实力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体现。所以,保证医院医疗设备采购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是对医院医患治疗、科学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依据目前医院进行医疗设备的采购招标活动效果来看,其招标结果并不理想。常会由于参与医疗设备采购招标的设备供应商的数量以及质量标准的影响而导致招标活动达不到相应效果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医院医疗设备采购的工作效率,造成时间成本的浪费。

1 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招标失败的原因与风险评估分析

1.1 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招标失败原因的分析

通常来讲,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招标失败的影响因素较多,一些法律规定上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招标的供应商参与数量达不到标准的规定或是供应商资质的原因:其一是因为医疗设备的技术参数和需求配置描述中带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某种设备品牌的倾向性而导致资质取消。其二是因为一些医疗设备的新技术或功能性能等带有明确的专利性与垄断性,具有这些资质的供应商通常不会超过三家,也就导致供应商无法投标。这些都是导致设备供应商数量不足的主要原因。

1.2 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招标失败风险评估因素

造成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招标失败的风险评估主要是依据投标文件的实质性技术参数所具有的指标不合理或难以验证再或是在其技术参数中出现了形容词的描述等问题是指标参数发生偏离的情况和数据等因素的实际分析。结合这些准确的调研数据进行风险的评估能够确保医院医疗设备的采购招标主要风险因素所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此外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招标失败风险的因素还包括:未按照招标相关法律文件所要求的标准去提供资格证明,或者未能够实现提供有效期限内的营业资质执照或资质证书的原件等情况,再或者是没有出具合格的产品经营授权书以及售后服务承诺书、缺少必要的行业资质认证书等等,例如医疗设备相关的医疗器械生产注册证明文件、必须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定代表所开出的授权证明文件或是一些明确证明身份的证件等等。

2 依据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招标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预防控制措施建议

在进行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招标风险评估的结果出具并具有较高的科学性验证后,必须要对风险识别和分析能力的提升以及加强进行必要的研究并采取以必要的方法与措施进行。并根据科学的分析和方法应用来制定风险管理和控制手段以及相应的方法。结合实际的情况对医疗设备采购招标失败进行分析和根本根源的发现可以看出,采购招标的重要改善环节在于采购招标的管理制度建立以及完善,并针对其全过程的管理控制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施。

2.1 切实加强采购招标的管理机制完善措施

在进行医疗设备采购之前首先要进行市场的调研和对设备技术的论证,将对医疗设备质量、性能方面的考察调研工作做到最大程度上的仔细考量,并做出科学的调研论证报告,对医疗设备采购的可行性以及设备质量功能对比进行客观、合理的分析。针对医院内部要切实的做好对临床医用科室医疗设备需求的调查和掌握,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详细的医疗设备产品信息,除此之外还要对医疗设备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生产资质、所进行授权的生产厂家授权书、核准书、医疗设备的配置以及市场价格、医疗设备产品的技术参数数据、用户真实体验报告信息、医疗设备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等等因素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对比,将同类型医疗设备产品的功能、质量、性能、整体技术水平等特点进行详细的比较并形成调查报告附于市场考察调研报告后面作为调查依据使用。

结合市场调研报告和医院各临床医疗科室需求调查数据进行招标文件的制定,招标文件的制作要做到表述清晰、要求标准完整以及具有较高的竞争性。通常来讲,医疗设备的招标文件其最为重要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对医疗设备技术的标准要求部分以及与采购相对应的商务条款部分的制定与规范化设置处理。一般在关于医疗技术的标准内容制定上会依据当前医院的医疗条件和水平需求以及已知的或是已经确认的设备治疗要求、临床治疗需求、医疗项目研究需求等等进行详细的、条理清晰的并具有极高的科学规范和合理的技术参数等条件因素进行考虑。如此制定的原因是因为:其一,针对技术参数的指标的合理性分析,医院医疗设备的技术参数指标必须要达到医院医疗水平和医疗技术的需求标准;其二是要防止出现无法进行科学验证的参数和不可评审或不就有评审标准的指标,防止设备参数无法实现技术对应的情况;其三,是要避免在采购招标过程当中出现具有强烈指向性的品牌专业词汇或是带有强烈倾向性的暗示性词汇;其四,是要避免在技术条款中出现形容词去形容医疗设备的技术性能和标准参数的情况。

此外,还要依据当前相关规定的法律法规进行招标文件答疑环节的设定,进行一些具有较高针对性的招標文件答疑,并针对部分具有潜在合作资质的医疗设备供应商所产生的与招标内容相关的问题作出的回答必须要具有公正性和公开性并且要诚实、公开的接受一些市场中的医疗设备供应商和社会公众对医疗设备招标文件内容保持有关倾向性以及排他性问题的严格监督。

2.2 提高对医院内部管理控制的力度,严格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针对医院的内部的管控也要做到严格的管理和强化。通过管理部门、采购部门、医疗设备应用部门的三方共同管理,医院的内部管理层也必须要充分的利用所有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其内部的严密管控,让其部门之间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管理、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在工作流程、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上实现共同促进、协调配合,促使医院的医疗设备采购程序与流程更加的合理、科学以及透明化,其医疗设备的采购过程和采购行为也能够实现规范化管理和执行。另外,医院医疗设备采购部门的管理部门岗位设置和岗位责任上也要依据医院内部管理的标准要求去进行职责的划分,坚决杜绝岗位相融的现象,特别是采购人员、款项管理人员以及验收人员等岗位的设置,此是为有效降低出现营私舞弊的概率,减少贪污现象和提高财务安全以及资金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同时还要实现对医疗设备采购招标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联合监督部门、审计部门的跟踪审计进行采购过程严密监督和控制。确保在整个过程的严密、实时的监控之下采购过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3 加强对医疗设备供应商管理控制,实现医疗设备供应商行为的规范化

对医疗设备供应商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通常都是按照科学化的管理制度进行医疗设备供应商的信息登记,并形成信息档案,以方便进行科学的管理。并且结合实际的供应商水平进行合理的選择适当的制度培训。将所有医疗设备供应商集中进行标准化的培训,让供应商能够实现对招标内容的统一学习,全面掌握与医疗设备管理以及医疗设备供应商管理相关的管理机制内容,使其能够明确自身所应具有的资质和合作的权益,并准确认知其自身所应尽到的义务。

除此之外,医院还要针对医疗设备供应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审核管理制度,使其形成体系,结合医疗设备供应商以往的合作记录和诚信度信息进行实时的更新和管理。一旦合作的医疗设备供应商出现不良行为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准确的再审核。对每一个登记在册的设备供应商都要进行初始分支的设定,结合设备供应商的服务质量、产品使用质量、功能性保障以及产品品质的优化与改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并定期进行采购行为上的考核与考评,将一些触犯规定或所提供设备达不到质量标准要求,要及时终止合作。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证医疗设备采购的效率的提升并做到减少医院医疗设备采购的成本投入。

3 结束语

设备的采购招标活动过程必须要能够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特性,医院的设备采购招标尤其要如此进行严格的自我要求。医院的医疗器械设备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和人们的身体健康,一旦所采购的设备存在着质量上的问题必将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医院的设备采购招标必须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规范的程序进行采购活动的实施以及招标活动的顺利开展,结合其医疗设备以往的采购工作经历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反思,切实的提高其管理模式上的有效创新和合理改善,并以此来降低医疗设备采购招标活动失败的几率和风险,以更加高水平、高专业化、更加规范的流程去进行医疗设备采购速度和效率的提升以及高质量的完成,以促进医疗事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钱静毅.医院医疗设备招标采购失败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J].医疗装备,2018,31(17):100101.

[2]梁燕.探讨医疗设备采购项目招标问题及对策[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08):130.

[3]李惟一.公立医院物资采购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合肥:安徽财经大学,2018.

[4]孙珺.医院医疗设备采购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J].科技风,2017,(13):241.

[5]林建斌.医院医疗设备的招标采购管理体系[J].医疗装备,2017,30(13):6566.

[6]邱嘉琦,吴志钢.规避采购风险的医疗设备购置论证[J].医疗装备,2016,29(11):106107.

[7]彭俊文.医疗设备的采购风险管理探讨[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2015:1.

[8]苏畅.医疗设备采购流程的风险评估及改进建议[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2015:1.

作者:钮佳璇

医院医疗风险评估论文 篇2:

加强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公立医院医疗制度的不断改革和进步,医院的管理系统也正在朝着科学化以及高效化的目标迈进,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会促使医院内部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内部控制措施是采用各种合理的制度与手段进行有效的控制,具有比较强的目的性。本文主要阐述了对于医院加强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这样才能够建立现代的医院会计管理体系,加强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推动公立医院财务良性循环发展,实现公立医院的健康可持续进步。

【关键词】公立医院 内部控制 有效性分析

一、引言

我国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借鉴的是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对于内部控制的管理措施,主要的侧重点是在于完善现代会计制度。我国的卫生部门专门出台规定对于医疗机构内部的会计活动进行了相应的规范,结合自身的特点对于内控程序进行了专门的设计,主要包括医院的预算控制、医院的收入与支出控制、债权和债务的控制、库存物资的控制等,对于医院的业务活动进行了会计准则的详细制定。但是这些规定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医院的具体业务并不熟悉,缺乏必要的医疗方面的常识,因此对于执行医院的内部控制措施产生了相应的障碍,如果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得到相应的完善,仅仅依靠医院内部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利用技术与管理手段,并不能达到有效的内部控制的目标,因此内部控制的效率比较低。完善医院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必须要结合医院内部的实际情况,在完善的过程中内部管理的会计制度需要与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结合,这个管理过程需要医院的全员参与,共同建立和健全医院的内部管理制度。

二、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管理意识比较差

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和综合素质是实现有效内控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公立医院的领导人基本上是由来自一线的医疗技术人员骨干组成,在医院的管理上缺乏经验,对内部控制的管理意识不足,并不具备比较系统的管理知识,还不能做到对于医院的科学化管理。由于我国特殊的医疗管理体制,公立医院长期处于政府统一管理,由于公立医院的性质每年都有政府拨款,同时由于计划经济产生的遗留影响,一些医院偏向于院长集权式的管理模式,这样就造成医院的内部管理控制意识较差,还不能够形成真正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也仅仅是收款和付款的财务管理人员,还做不到内部控制医院财务管理,这就使得后期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措施的推行产生了相应的阻碍。

(二)没有明确的权责划分

公立医院在营运的过程中,资产属于国家,并且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进行收费。医院的所有者的权利并不明确,国家资产对于医院的固定投资的监督力度在逐渐减弱。公立医院的外部监督很难发挥效用。我国公立医院基本上是属于院长负责制,公立医院内部的管理设置并不合理,导致权责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这样就无法进行深入的内部控制。医院的各个岗位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置,岗位的职责权限不明确,内部控制措施无法得到基本的保障,就会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使得内部控制措施空有制度而无法进行实施。

(三)医院的预算制度缺乏严谨性以及科学性

我国目前的公立医院制度管理中预算管理制度还缺乏一定的严谨性。医院还没有建立健全完备的预算审批制度,权力与责任没有划清。有一些医院的预算管理制度只是按照上一年的预算指标进行简单的处理,并没有根据实际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预算保障措施。在预算中出现的数字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分析。一些公立医院在执行预算标准情况时擅自改变预算基金的用途,对于预算的资金进行随心所欲的扩大。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因此预算制度对于内部管理机制来说一个非常有效的保障机制,必须对于预算进行合理的管理。

三、加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

(一)提升内部控制措施的管理意识

首先要提高公立医院领导人的内部控制管理措施意识,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推行内部控制措施。建立健全内部工作机制,推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这就要求医院各级领导以及全体医护人员需要对于内部控制措施认清其重要性,并且在日常的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公立医院要定期对于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

(二)在医院内部建設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医院内部要建设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这种沟通渠道不仅存在于上下级之间,还存在于医院管理部门的同级之间。内部的信息畅通可以为患者病情的交流产生良好的基础,有效的增加了各科室医生对于患者的不同症状的了解,可以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精确以及有效性的方案,也能够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在医院内部建设顺畅的信息渠道为公立医院领导了解医院内部建设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为内部控制制度是否需要改革以及哪里需要改革提供了相应的基础,能够实现控制措施的合理落实到位。

(三)对于医院的活动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

在医院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对于其经济活动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加强对于风险的识别以及监督和预防工作。医院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相应的防范,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在医院内部系统建设中要加强对于整体风险的建设与预警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降低风险所带来的相应损失。

(四)对于医院的内部会计制度需要完善

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措施,关键环节是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医院的各科室要从实际出发,突出大局意识,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的管理思想,在进行医院的内部管理制度设计时,对于收入支出以及各种报销费用进行权责明晰的划分,这样才能够确保执行预算严谨性。为了保障预算的准确实施,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以及工作的具体范围。医院内部管理中要提高预算管理及成本管理的控制意识,将预先确定的成本管理目标分解到各种详细的运行指标中,进行限额控制,建立健全奖惩系统,对于工作中违反医院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的人员要追究一定的责任。建立健全内部会计制度,对于医院在资金的使用批准报销审核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有效保证资金运用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

四、结束语

在我国医疗制度改革不断进行推进的基础之上,为了有效应对医疗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公立医院应该抓住改革的机遇以及挑战,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有效率的自身改革。公立医院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同时提升内部管理的水平,加强对于使用资金的监管的力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能力,使得公立医院能够更好的面对医疗市场的残酷竞争,为公立医院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华.基于风险管理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实施[J].财会通讯,2012(03).

[2]马广奇,于欢.医疗行业会计制度变化分析[J].财会通讯,2012(10).

[3]王志远.事业单位会计的内部审计分析[J].现代商业,2013(27).

作者:赵利香

医院医疗风险评估论文 篇3:

医疗装备保障水平关系临床服务质量

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医院医疗设备固定资产总额约为4000亿~5000亿元人民币,每年用于技术保障的费用约250亿~300亿人民币;一个综合性三甲医院医疗设备固定资产总额评价为6亿~8亿元,每年用于技术保障的费用约1500万~2000万元。这对医院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医疗装备技术保障工作对于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贯穿于医疗设备购置、使用、报废全生命周期。

2011年1月22日,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办的“医疗机构装备维修保障工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卫生部规财司刘殿奎副司长、医管司高学成处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赵自林常务副理事长、白知朋副理事长、王东升副理事长等领导出席;北京宣武医院医学工程部严汉民主任、北医三院设备处许峰处长、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工程保障中心王卫东主任、北京协和医院器材处邱杰处长、北京医院器材处蔡葵处长等专家到会参加研讨;西门子、飞利浦、GE、东芝、深圳盛力康等公司代表参加会议并发言。

医学装备的地位与作用

医学装备是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部医学活动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大批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技术应用到临床,不仅改变了传统医学的面貌和诊断模式,也使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危重病人救治的成功率大幅度提高。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赵自林常务副理事长指出:医疗装备的维护工作关系到保障医疗服务的正常开展,非常重要。我们要坚持自主,要制定一些规定,做到有章可循。

医学装备保障工作的作用和地位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医学装备技术保障工作非常重视,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中对技术保障工作规定得非常具体。“评审规定”指出:医院对医学装备实行统一的技术保障,包括保养、维修、校验、强检等;要求开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控制与风险管理;为医疗器械临床合理使用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

技術保障工作要贯穿于医疗设备购置、使用、报废等全生命周期之中,在设备购置阶段要通过技术论证、市场调研、合同文本、验收规则、技术培训等,从技术、法规、质量和安全性上把关;使用阶段要在风险评估、PM计划、定期检测与校验、安全使用指导与管理、故障性维修、不良事件检测与报告等方面加强管理。

关注中小医院设备的技术保障

新医改非常重视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为基层医院新增加了大量的医疗设备,但在基层医院,医疗设备的技术保障的缺失成为重要的问题。基层医院缺少设备维护技术人员,对于设备的保养和维护明显存在问题。研讨会上,白知朋副理事长呼吁,三级医院在对口支援基层医院中,应该增加设备保障技术的互助支援;厂商在为基层医院提供设备时,服务要成为首要目标。

北京宣武医院医学工程部主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技术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严汉民在发言中建议:政府在为基层医院提供设备资金的同时,也要提供技术保障的专项资金。

有争议的第三方维修服务

医疗设备维修市场原厂商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专家指出,如果没有竞争,没有第三方维修的存在,厂家就处于垄断的地位,消费者就没有选择的权利,维修成本就非常高。第三方维修的存在,将促进维修成本的降低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很多第三方是本地本土的,反应时间很快,工程师也经过厂家良好的培训。

深圳盛力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专家算了一笔账:某一个厂家,生产的CT球管原来在中国卖到38万/只,那个时候使用的寿命只有8万秒,但是引入了替代球管竞争以后,价格下降到22万,但是寿命提高到20万秒,核算到每一层的扫描只有1元人民币,而原来是4.75元。

作者:陈钧

上一篇:氓教案(精选2篇)下一篇: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