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生命科学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分析了我国医学图书出版数量、出版基金医学类申报项目数量与学科设置间的内在联系;统计分析了历年医学项目申请和资助情况;通过分析针对医学项目的评审意见,归纳出申报项目获得出版基金资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可为出版社未来策划选题和申请基金提供借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学生命科学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医学生命科学论文 篇1:

浅谈高校医学理科基地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高校医学理科基地培养的是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其培养过程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支撑,包括优质的生源、合理的培养模式、优秀的师资队伍等。本文提出以提出以七年制为理科基地的起点,倡导“普通基础、医学基础、临床能力、分流强化”的“四段培养”模式;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建立,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校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高校;理科基地;培养模式

国家理科基地主要依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运作,1996年11月,原国家教委批准我校试办“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医基础专业点”,自2003年起基地先后正式招收五年制中医学(国家理科基地班)学生,至2007年,共招生290人;2008年起,培养计划调整为七年制中医学(国家理科基地班),招生21人;2009年招生29人。国家理科基地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宽厚的中医学与生命科学基础,较强的临床技能与研究能力,毕业后主要在临床医疗单位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和临床科研工作的生物学、现代医学、中医学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自2006年接手2004级理科基地班至今,先后担任六届理科基地学生的辅导员,工作之余,颇有感触,现就其培养过程中突现的特点与问题,及高校医学理科基地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家讨论。

一、人才培养特征

我国高等学校的理科基地班与普通班相比,其不同点在于,培养的是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而不是应用型人才[1]。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和具备良好的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受到严格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基础人才和专门人才。

二、培养措施方法

如何能培养出优秀的理科基地学生,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支撑,包括:优质的生源、合理的培养模式、优秀的师资队伍、优良的教学设施、高质量的实习基地等诸多因素[2]。

三、长学制改革

1.高起点培养

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教育与建立理科基地的宗旨是一致的,但是,按照五年制教育模式培养的基础医学人才,在今后从事基础医学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以及个人的学术发展中都会遇到诸多困难[3]。其主要原因在于:

(1)基础教育薄弱。没有充足的时间为学生将来从事基础医学科学研究和教学打下深厚的基础,尤其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细胞生物、分子生物、医学遗传、生理、生化、病理和药理等学科,导致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潜力和后劲不足。

(2)专业训练不足。基础医学专业的专业训练只有一年时间,大多注重一级学科的通才教育,忽视二级学科的定向培养,因此基地班学生专业能力较弱,以致毕业时还不能形成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

(3)深造困难。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进入研究生教育,部分学生很可能转入其它专业或改行。

为此,我们提出以七年制为理科基地的培养起点,毕业时授予医学科学硕士学位,并为其攻读博士学位创造条件,这些都是解决诸多不利人才培养因素的有效途径。

2.长学制改革

从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反馈信息中,我们深深感到:在校五年时间,要实现既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又有深厚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与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深度与广度都不够[4]。为此,学校开拓思路,适应社会需求,在2008年将理科基地专业的学制改为七年,并在入学后第一学年到南京工科类综合性大学学习,以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文理相互结合渗透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医基础医学“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以适应21世纪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3.推免攻博

为保证给理科基地优秀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可以考虑专门为理科基地专业增加博士生招生计划。

四、倡导“四段培养”模式

在理科基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根据数年的教育实践,我们倡导“四段培养”模式,即:

1.普通基础培养

第一学年,主要学习人文、社会、数理化、生物等学科的知识[5]。为了加强理科基地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我校的理科基地专业,自08年实施七年长学制培养以来,先后与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联合培养,通过第一年在综合性大学的学习,使同学们丰富了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现代生物领域的发展趋势,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医学基础培养

第二、三学年,主要学习中西医学基础课程,并在第三学年开设《科研思路与方法》课程,主要讲授科研情报的收集、科研思路的形成、科研标书及开题报告的书写等进行科学研究所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为基地班学生自主开展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3.临床能力培养

第四、五学年,主要学习中、西医临床课程并进行技能训练,参与临床科学研究。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临床技能的训练和临床科研的参与,不但使学生从源头了解中医药知识,也为基地班学生日后选择科研课题奠定了基础。

4.分流强化培养

第六、七学年,基地班学生自愿选择毕业实习方向,让学生进入校内相关教研室,参加部分教学科研工作,强化基础研究和教学技能,完成毕业论文和答辩。毕业实习在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毕业实习,基地班学生不但得到了锻炼机会,拓宽了知识面,掌握了实验技能,培养了良好的科研作风,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位。

此外,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既有效地培养了辩证思维,又提供了锻炼临床技能的机会,强化医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五、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所谓科学创新,就是创造新的知识,发现新的规律,丰富科学知识的新体系,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全面、具有科学创新精神,所有这些构成了面向21世纪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1]。教师应多鼓励基地班学生敢于大胆思考,不要怕被质疑、被问住而觉得有失颜面,在科学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学生,大家应抱着相互学习,相互指导的态度,在科学领域寻求真理。

1.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中医基础医学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计划制定上,要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形成科学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使之立足于学科前沿[6]。

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专业课程严格区别于中医学专业的课程,主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4],在设置上不仅有与临床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课程,和以现代医学为主的基础实验技术与方法的系列课程,让学生既掌握中医古典医学知识,又掌握现代医学基本的实验技术,这对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基本条件;同时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加大实验教学,改变实验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从属地位,强调实验的创造性、综合性,减少或避免验证性实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专门设置的《实验中医学》课程,其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综合性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外,还让学生在已知课题的情况下,了解中医科研从实验准备到数据处理、实验结论得出、讨论等的一个全过程,并掌握统计方法选择,实验结果表示方法等知识,为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可能从事的中医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2.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注重创新意识的开发

面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与加强个人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限定重要知识内容的传授,另一方面,更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4];不仅包括理解、消化和吸收能力,重要的是把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就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提出了新要求。如《中医内科学》、《病理学》等课程,在课堂教学缩减理论学时的基础上又改革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条件,课后去思考问题,并参考相关的书籍撰写小论文,再到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加以讨论和评议,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发挥主动思维,敢于想象的独立思考能力,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种课堂理论教学引申课后自学的方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目的培养创新意识,同时密切了师生关系,达到了教学相长、教学互补的目的。

六、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医学理科基地的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医学的重中之重,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的培养,是高等理科教育的基本任务,发展趋势是培养少而精、高层次的21世纪人才;从而使医学理科基地成为更新教育理念的排头兵,成为研究和推广新教学方法的实验田,成为培植中医基础研究型人才的孵化器。

当然,高校医学理科基地人才培养,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若想进一步取得成效,还需要长期的改革和探索,对每一个高校理科基地教育工作者来说,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根顺,卢珊.对高校理科基地人才培养的分析与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11-13.

[2]周小峰,燕红,邵吉民,等.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国家理科基地本科生人才培养浅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51-53.

[3]程志,沃震钟,曹德品,等.努力建设国家理科基地,加速培养基础医学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J].基础医学教育,2002,4(3):253-255.

[4]崔一丽,童瑶,张再良.在理科基地建设中注重人才培养质量[J].基础医学教育,2001,3(3):239-240.

[5]张惠敏,崔向清,苏丹.浅谈北京中医药大学理科基地人才培养经验[J].中医教育,2008,27(2):23-25.

[6]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创新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04(3):9-11.

作者简介:胡璟(1981—),女,山东鱼台人,助教,学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政。

作者:胡 璟

中医学生命科学论文 篇2: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医学项目(选题)研究

摘 要 分析了我国医学图书出版数量、出版基金医学类申报项目数量与学科设置间的内在联系;统 计分析了历年医学项目申请和资助情况;通过分析针对医学项目的评审意见,归纳出申报项 目获得出版基金资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可为出版社未来策划选题和申请基金提供借鉴 。

一、 生命科学学科设置和图书出版情况

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以下简称“出版基金”)以来, 出版基金一直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学科分类进行受理、评审和资助。按照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学科分类表,自然科学共分为7个一级学科,即:数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 球科学、材料与工程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一级学科共涵盖54个二级学科,分别为: 数理5个、化学7个、生命19个、地球6个、材料与工程9个、信息5个和管理3个。生命科学包 括了植物学、林学、农学、动物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学科(1)(2)、药物学与药理 学、中医学与中药学等共19个二级学科,占二级学科总数的35.2%。学科是科学研究发展成 熟的产物,学科设置与学科发展和产出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由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内容和成 果与挽救人民生命、防治疾病、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息息相关,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全社会 的高度重视,使得学科发展迅速,分科也越来越细,因此科研产出量最多,二级学科设置数 量也最多。科技学术著作是科技工作者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结晶,是积累、保存和传播科 技知识的重要载体,是科技成果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术著作的出版数量与学科发展存在着密 切的联系。从近3年官方统计数字看,除工业技术类图书外,我国每年生命科学新书出版种 数最多。按照使用中国标准书号的10个科技类新版图书进行统计,近3年医药卫生类每年初 版新书种数均仅次于工业技术类位列第二,并呈逐年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1070种。2006 年全国初版科技类新书32066种,其中医药卫生类6311种,占19.7%;2007年全国初版 科技类新书34870种,其中医药卫生类7282种,占20.9%;2008年全国初版科技类新书3 9279种,其中医药卫生类8451种,占21.5%。

二、 1997年至2008年医学项目申报和资助情况从历年申请出版基金项目情况

看,生命科学项目数量大大多于其他学科。以2008年为例,共 收到申请项目354项,其中:数理科学20项(占5.6%),化学科学20项(占5.6%),生命 科学153项(占43.2%),地球科学29项(占8.2%),材料与工程科学66项(占18.6%), 信息科学39项(占11.0%),管理科学27项(占7.6%)。由于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 分类,申请生命科学类项目数量太多,给项目评审和遴选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从2004年开始 出版基金把生命科学分为生命科学(1)和生命科学(2)两个学科。其中:生命科学(1) 只包括医药卫生(即医学)项目;生命科学(2)包括植物学、林学、农学、动物学等非医 学内容。1997年至2008年出版基金共收到申请项目2396项,其中医学类有615项,占25.7 %。此比例与全国年度新版医学类图书占科技类图书比例接近。各年度申请项目总数、医学 项目申请数和获得资助医学项目数见图1。

三、 医学项目(选题)成功经验和注意事项

13年来出版基金始终坚持 “自由申请、公平竞争、专家评议、择优支持”的原则开展工作 。笔者对近2年评审专家针对医学项目的评审意见进行了全面分析,归纳出评审专家在对出 版基金医学项目进行评价时,主要从送审材料的前瞻性、指导性、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 、实用性、写作水平及出版价值方面进行全面评价。重点从著作的理论或技术的创新程度、 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方面给出综合评价。

通过分析,笔者归纳出获得出版基金资助的项目具有以下共性点:

(1) 选题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和研究前沿热点课题。

(2) 选题为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空白。

(3) 选题为国内相关领域缺乏、临床工作又急需的学术著作。

(4) 选题属近期取得了重大基础或临床研究进展领域,且学术著作内容中包括了重大进展 成果。

(5) 主要作者为国内资深专家,有较高的学术地位,长期从事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具有 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编写的著作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将对促进科学发展 和指导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

(6) 主要作者和所在医院在选题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有充足的病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和回顾性分析,学术和医疗地位得到同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代表了我国该领域的最高水平,近期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7) 主要作者在选题领域长期以来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积累了多年的基础或临床经验,完 成了一系列攻关性的课题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总结、凝练和升华,在基础或临床方面提 出创新性理论、技术或方法。保证了选题内容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内容丰富、翔实。作者 编写的学术著作对于临床工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8) 主要作者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在学术著作写作方面做到了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内容 全面翔实;内容安排上有特色,重点突出,表达准确,图文并茂;作品具有科学性、创新性 、系统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等特点。

通过分析,笔者建议作者和出版社今后在策划选题和准备申请材料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尽量不选择国内已出版较多同类书籍的选题。如选择此类选题,应突出创新性和权威 性,注意该领域在近期是否有重大基础或临床研究进展,并将研究进展成果写入书中。

(2) 尽量不选择作者近期已出版过内容相近学术著作的选题。如选择此类选题,应特别介 绍该书与以往出版物的区别。

(3) 应慎重确定学术著作的题目,使题目能够准确表达著作内容,避免出现题目过大和不 准确现象。

(4) 题目确定后,要注意内容安排的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做到目录层次清楚,思路 清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编排合理。内容编排和图片选材要紧密围绕主题进行,不要分 散。避免出现“内容安排涉及面广但不全面,章节编排罗列多但不系统”的现象。

(5) 介绍一种新兴技术,应包括成熟完整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实际应用举例。不应选择不 成熟或不容易在我国推广的应用技术,以及尚未得到学术界公认的理论和技术选题。

(6) 著作内容应涵盖基础理论、临床操作和临床应用实例。特别应写入以作者研究成果为 依据的创新内容,该领域最新进展、新观点和发展趋势,尤其是近5年重要进展内容,以及 作者对最新进展的评价和展望。

(7) 针对一个主题可以组织该领域专家进行全面论述,不要由于作者研究领域的局限性, 使得学术著作的内容不够完整或观点过于片面。

(8) 医疗技术方面内容可充分利用清晰的图片(图片最好附上箭头等符号和文字说明), 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著作内容,使著作内容深入浅出,可读性强。

(9) 写作方面应做到用词精练,文笔流畅,表达准确,重点突出,章法一致。对于多位作 者共同撰写的学术著作要特别注意专业术语使用的正确性、规范性,各章节编写风格的一致 性,以及避免出现内容重复的问题。

(10) 英文学术著作的写作,应特别注意英文语法使用的正确性和术语表达的准确性。

(11) 注意参考文献注录的规范性,应按照国家标准注录所引用的图、表、文等资料,尊 重原作者的著作权,便于读者查考,同时要注意引用数据和病例的可溯源性。

(12) 注意院内制剂不能异地使用,不宜写入公开出版物。

参考文献

[1] 蔡曙山. 谈谈科学与学科的关系及我国的学科制度建设——在“学科制度 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2002(3):7980.

[2] 柳斌杰,于友先,邬书林. 中国出版年鉴,2007. 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07: 783783.

[3] 柳斌杰,于友先,邬书林. 中国出版年鉴,2008. 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08: 824824.

[4] 200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 [20090716]. http: ∥www.gapp.gov.cn/cms/html/21/464/200907/465083.html.

[5] 李炳汝,羡秋盛,纪承寅. 医学论文专著写作必备.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 006:194196.

作者:高清奇

中医学生命科学论文 篇3:

中医气功魅力大法国“铁杆粉丝”慕名来昌学习

“端身正坐,百会上领,下颏回收……”在桂花香溢的江西中医药大学校园里,一群来自法国的中医气功“铁杆粉丝”不远万里来南昌,静坐在盈盈草地上,凝神屏息,收心入静,跟随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气功科学研究所所长章文春教授学习中医气功。据了解,这群近20名中医气功“铁杆粉丝”来自法国中医气功学校,该校成立于2002年,是欧洲中医联合会中规模较大的中医学校。2009年以来,该校与江西中医药大学建立姊妹学校,常年派学生来昌学习中医及临床实习。(张安然 摄影报道) ◆

上一篇:中医学形成发展论文下一篇:英语科组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