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的中医内科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吴佩衡对《伤寒论》理法方药的运用及其发展研究

摘要:吴佩衡先生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学术理论,被誉为当代扶阳派的代表人物,主温药亦不排斥寒凉。先生多年精研《伤寒论》,深得仲景医理和方术要旨,以阴阳为核心,遵守辨证论治准则,为多种疑难病症的诊治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研究目的通过对吴佩衡先生《伤寒论讲义》《吴佩衡医案》及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总结先生对《伤寒论》的理解认识及临证运用规律,以更好继承和发扬先生对仲景伤寒研究的学术贡献和临床辨治的指导作用及领悟对中医临床思维养成的启迪意义。研究方法1.本课题运用文献整理研究的方法,以《伤寒论讲义》《吴佩衡医案》《麻疹发微》《医药简述》作为蓝本,参考现行《伤寒论选读》《中医内科学》等教材资料,梳理讲义和医案,尤其是挖掘出先生对讲义的阐释及补充发展之处,归纳总结其重视的基础理论及其学术思想。2.整理归类先生医案诊治的病种、证型、方药等,总结先生治则治法、方药等运用的经验和特色。3.归纳总结先生学术和临证对《伤寒论》理法方药的传承和创新并对其进行较为客观的学术评价和临床意义分析。研究内容1.吴佩衡先生对《伤寒论》的补充和创新内容研究。2.吴佩衡先生临证辨治思想规律的研究。3.吴佩衡先生选方用药、治则治法的研究。研究结果1.吴佩衡先生编著的《伤寒论讲义》,结合临床深究经典,论证以阴阳为纲,对仲景学术思想作了补充和完善,阳主阴从,阴阳并重的辨证思维模式处处可见。2.吴佩衡先生重视圆运动理论和气化理论在中医经典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学术价值。3.吴佩衡先生临证十分注重神、舌、脉表现,精辨寒热,脉证合参。4.吴佩衡先生针砭时弊,从辨证论治出发,制定扶阳抑阴、扶阴抑阳等治疗法则,强调“有是证用是药”,故不畏麻桂之辛、姜附之热;大黄、芒硝、石膏等之寒而当机立断,应手取效。5.吴佩衡先生崇阳而顾阴,擅温热也擅寒凉,以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为主,诊治疾病涉及内、外、妇、儿多科。研究结论吴佩衡先生作为经方理学大家,虽擅于扶阳,但其理法根本实质凸显了以阴阳为纲的辨治思维,执法于寒热两端,并结合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扶阳或扶阴的最终目的是为达到阴阳平衡,这对我们研究经典和临证均有很大的启发和实际运用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吴佩衡;《伤寒论》;理法方药

学科专业:中医临床基础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吴佩衡先生生平简述和著作介绍

1 吴佩衡先生生平简述

2 著作介绍

第二章 对吴佩衡先生学术形成影响较大的理论概述

1 阴阳开阖枢及标本中气理论

2 圆运动理论

3 六经气化学说和气机升降理论

第三章 吴佩衡先生相关著作整理分析论述

1《伤寒论讲义》的整理分析

1.1《伤寒论讲义》结构情况介绍

1.1.1 太阳病篇

1.1.2 阳明病篇

1.1.3 少阳病篇

1.1.4 太阴病篇

1.1.5 少阴病篇

1.1.6 厥阴病篇

1.1.7 差后劳复病篇

1.2《伤寒论讲义》归纳及总结分析

1.2.1 擅以阴阳立论,提纲挈领

1.2.2 辨明寒热虚实,兼顾体质

1.2.3 重视神、脉等证象

1.2.4 遵仲景而补充方药,提高临证实效

2《吴佩衡医案》《麻疹发微》的整理分析

2.1 内科病的辨治

2.1.1 肺系病证

2.1.2 心系病证

2.1.3 脾胃系病证

2.1.4 肝胆病证

2.1.5 肾系病证

2.1.6 气血津液病证

2.1.7 肢体经络病证

2.2 外科病的辨治

2.2.1 疮疡

2.2.2 乳房疾病

2.2.3 周围血管病

2.2.4 皮肤性病

2.3 妇科病辨治

2.3.1 月经病

2.3.2 妊娠病

2.3.3 产后病

2.4 儿科病辨治

2.4.1 肺系病证

2.4.2 脾胃系病证

2.4.3 心肝系病证

2.4.4 时行疾病

2.5 伤寒病辨治

2.5.1 太阳病

2.5.2 少阴病

2.5.3 厥阴病

2.6 温病学辨证

2.6.1 春温

2.6.2 暑温

2.6.3 秋燥

2.6.4 温疫

第四章 吴佩衡先生学术总结归纳

1 吴佩衡先生临证辨治特色

1.1 阴阳为纲的辨证思维

1.2 脉证合参,重视神、舌、脉表现

1.3 辨析药效反应

1.4 遵古不泥,针砭时弊

2 治则治法

2.1 扶阳抑阴

2.2 扶阴抑阳

3 方药总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法律保障研究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初中生科技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