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与交通安全法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于国强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2005年11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了省人民政府提请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电动自行车与交通安全法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动自行车与交通安全法论文 篇1:

关于《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草案)》的说明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就《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草案)》(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草案)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实施办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流、物流、交通流的迅猛增长,道路交通运输日益繁忙,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目前全国每年有10余万人因道路交通事故失去生命,而我省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更为严峻,交通事故处于高发期。2004年,我省共发生交通事故50039起,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达7549人,伤50748人,直接经济损失2.79亿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全国第四位,是全国的交通事故大省。道路交通安全已日益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社会性问题。

公民安全意识、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安全管理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三个基本落脚点。2004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在科学总结以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从落实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加强交通安全管理等方面作了系统规定。作为全国的交通事故大省,切实贯彻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制定适应我省实际需要的地方性法规,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预防、减少交通事故提供法律保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实施条例的规定,结合我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现状,制定具有浙江特色的地方性法规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地方立法,落实上位法规定的职责。根据上位法的规定,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应当在非机动车登记、非机动车载人、拖拉机通行、罚款执行标准等方面制定具体的规定。

(二)通过地方立法,细化和明确上位法的有关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有些规定比较原则,需要地方根据当地实际,加以细化和明确。

(三)通过地方立法,明确和解决我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所特有的问题。如我省是市场大省,公路街道化、市场化倾向严重,需要在立法上明确一些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要求。我省以往制定了不少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浙江省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办法》、《浙江省非机动车辆管理办法》、《浙江省道路客运安全管理办法》等,目前大多数已被废止,使我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所特有的一些问题变得突出,这就迫切需要总结以往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我省公安机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实践中行之有效且符合上位法精神的经验做法,将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

二、实施办法草案的起草过程

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以后,省公安厅即着手开展我省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地方立法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是资料整理收集工作。在起草工作正式启动前,省公安厅整理收集了国内外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的法规规章和其他执法规范性文件,结合我省道路交通安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比较。二是成立起草小组,草拟初稿。2004年11月8日,省公安厅成立立法起草小组,确定由厅交管局、法制处和杭州、宁波、嘉兴市交警支队的5名业务骨干组成立法起草小组。起草前,连续召开了由部分交警支队、大队人员参加的三次业务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汇总整理出我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难点、焦点和“瓶颈”问题,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国外和外省市的一些经验做法,于11月底形成了初稿。三是征求意见,反复调研。初稿形成后,先在全省交警系统征求意见。初稿修改后,再向全省公安机关以及省厅机关各单位征求意见。随后,起草小组赴衢州、金华、宁波、嘉兴等地开展调研,举行座谈会和汇报会,收集修改意见和建议。对收集到的意见进行研究修改后,由厅交管局领导分头带队,分赴11个市再征求意见,集中进行修改。据统计,我们先后召开各类座谈会20多次,收集到的正式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达1000多条,初稿形成后进行了10多次的修改。四是组织征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意见。省公安厅先后书面征求了省交通厅、省安全监管局、省农业厅、省建设厅、省质量技监局、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的意见,根据征求的意见,对稿子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修改。五是召开专家论证会。初稿完成后,我们邀请了浙江大学章剑生、朱新立教授等法学专家和省内的几位知名律师,专门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对立法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论证,虚心听取了专家的意见。

起草小组在起草工作过程中,边起草修改,边积极汇报,先期向省法制办、省人大内司委的有关领导递交了初稿,邀请他们参加立法座谈,听取有关情况。2005年3月,省人大内司委和省公安厅组织人员赴广东进行了前期立法调研。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后,省公安厅于4月底形成实施办法,正式报送省政府。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批示精神,省法制办按照立法程序对其进行了初步审核后,书面征求了省级13个部门和11个市政府意见。5月下旬,省法制办会同省公安厅赴杭州、宁波、舟山进行立法调研,召开了政府有关部门、中级法院、交通运输企业参加的征询意见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各地各部门返回的修改意见,针对立法调研反映的情况和意见,并借鉴兄弟省市的立法经验,省法制办会同省公安厅对实施办法代拟稿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改,形成了实施修改稿。为了进一步扩大立法民主,体现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立法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高立法质量,按照立法法的要求,省法制办于2005年7月20日,就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几个问题举行了立法听证会。7月22日,省法制办召开了省级有关部门参加的立法协调会,针对立法听证会和协调会上提出的问题,省法制办会同省公安厅对实施办法修改稿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推敲和修改,最后形成了《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草案)》(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草案)。

三、起草实施办法草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实施办法草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上位法为立法依据,结合我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实际,突出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根本原则,以推行由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格局为目标,以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为根本目的,以解决长期困扰我省交通管理工作的难点问题为主要内容,体现地方立法的依法性、补充性和可操作性,使地方性法规和上位法组成我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法律保障体系。

四、实施办法草案的主要内容

实施办法草案基本上依照上位法的体例,本着“不重复上

位法的具体规定,明确细化上位法的原则规定,增加与上位法不冲突的地方性规定”的原则,共分总则、车辆和驾驶人、道路通行条件、道路通行规定、交通事故处理、执法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8章,共93条。主要内容有:

(一)完善和明确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的安全责任,推行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社会化。实施办法草案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总则的第四条细化了各级政府职能,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协调机制和安全管理责任制,制定并组织实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保障管理所需的人员、经费落实”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内容,建立、健全重大交通事故通报、责任追究制度和重大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制度。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改善辖区内的乡村道路安全通行条件,建立和落实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责任制,督促辖区内的单位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交通、建设、规划、安全生产监管、农业、经贸、财政、工商、质量技监、卫生、教育、旅游、环保、保险监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法定和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做好相应的道路交通工作,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责任”;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建立和实施单位内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单位人员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保障交通安全经费投入,保证单位机动车安全技术状况良好,建立机动车驾驶人安全档案,依法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以形成和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的新格局。

(二)完善车辆管理制度,突出管理重点。实施办法草案根据上位法的规定,明确和细化了车辆管理的有关规定,突出了管理重点。

首先,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明确了非机动车辆的管理。实施办法草案规定,对人力三轮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实行登记制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道路行驶(第十一条)。同时,根据我省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迅猛,部分生产厂家未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违规生产超标电动自行车,使电动自行车有摩托化趋势,给道路交通带来了许多不安全因素的状况,实施办法草案第十二条规定:“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应当符合国家和省的安全技术标准,经省经贸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安全技术鉴定合格后,方可生产、销售;对鉴定合格产品的型号及其主要安全技术参数,由省经贸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公告;对公告的产品申领非机动车号牌、行驶证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予以登记”,控制超标准的非机动车流入市场。

其次,突出对部分重点机动车的管理。实施办法草案规定旅游客车、公路营运载客汽车、大型自备客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应当安装、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行驶记录仪(第二十条);教练车应当安装教练员可以控制车辆行驶的安全装置(第二十一条);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实行强制报废制度(第二十三条)。

此外,实施办法草案还完善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第十三条)、申领机动车临时行驶车号牌(第十五条)、申领机动车临时移动证(第十六条)、车身标识(第十八条)的规定,增设了车辆维修登记(第二十五条)、报废车回收登记(第二十六条)等规定。

(三)加强机动车驾驶人管理,落实教育措施,方便机动车驾驶人。机动车驾驶人是众多道路交通参与者中的重要一环。实施办法草案根据我省的实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规定:

一是规定实行机动车驾驶人驾驶安全信息公开制度。驾驶人驾驶安全信息包括驾驶人道路交通违法、事故处理、违法行为累积记分和涉及驾驶安全的其他信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为单位和个人查询驾驶安全信息提供便利(第二十九条)。驾驶安全信息公开制度有助于保证执法的严格、规范,同时也方便了群众。

二是为实习驾驶人和暂住人员申请学习驾驶提供便利。实施办法草案第二十七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在实习期内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可以按规定申请增加准驾车型,暂住人员可以在暂住地申请摩托车驾驶证,从而方便我省暂住的外来人员,有利防止无证驾驶摩托车的违法行为。

三是规范了机动车驾驶证的管理。机动车驾驶培训推行社会化以来,个别地方受利益驱动,不严格执行机动车驾驶人的培训考试制度,一些驾驶人根本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有的甚至未经过考试就取得驾驶证,给我省的道路交通安全埋下了严重隐患。为了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实施办法草案第二十八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在本省驾驶机动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发现其驾驶证取得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应当予以调查或者对其道路驾驶技能进行测试。经调查或者测试证明其不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收缴其机动车驾驶证,并转递原发证机关予以撤销。测试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四是对机动车驾驶人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制度作了补充。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以前对机动车驾驶人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一些有效措施,如片组学习、年审学习等都已经废止,造成对重点机动车驾驶人的日常安全教育出现“真空”。实施办法草案补充了上位法对在一个记分周期内达到满分的实行强制教育的规定,设立了对驾驶营运客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负有责任或者驾驶其他机动车发生死亡事故负有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安全学习教育制度(第三十条),目的是加强重点驾驶人的宣传教育,突出管理重点。同时,为了鼓励有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驾驶人主动接受安全学习教育,实施办法草案参照国外的做法,规定实行自愿学习后的减分制度。机动车驾驶人在一个记分周期内累积记分未达满分的,可以主动到当地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机构参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教育;经教育,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每次可以减少其累积记分2分;一个记分周期内,安全教育的减分不得超过4分(第三十一条)。实行自愿学习减分制度,既提高了机动车驾驶人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使自愿教育和强制教育相结合,同时能预防“假证”、“卖分”等违法行为。

(四)加强道路安全设施建设,改善道路交通安全基础条件。实施办法草案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道路建设和维护经费中,按比例划拨道路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防撞护栏、交通监控及其他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经费;道路经营单位应当每年在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道路以及交通安全设施的维护和完善(第三十二条);新建、改建道路时,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交通监控、防撞护栏及其他交通安全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标准与道路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第三十三条)。

实施办法草案还明确了道路路口、开口的设置条件及安全措施(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设立了重大项目的道路交通影响评价制度(第三十六条);规定了停车场(库)建设、停车泊位的施划和公交线路、车站的设置要求(第三十七条至第三十九条)。

(五)明确和细化道路通行规定,保证道路交通秩序的建立。实施办法草案吸收了我省道路通行管理的有益尝试,规定了左转弯车辆的路口待转区规则(第四十条);规定车辆应当按照规定各行其道,低速类机动车行驶的车道,便于交通参与者把握(第四十一条);完善借道通行(第四十二条)、变更车道行驶(第四十三条)、路口让行(第四十四条)、机动车行驶时的限速规定(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限制通行(第四十七条)、客运车辆通行(第四十八条)和高速公路通行(第五十条)等规定;规范了车辆停放和临时停车规定(第四十九条),对未按规定停放、临时停车的行为明确了法律责任(第七十三条、第七十五条);对机动车所有人及管理人、车辆驾驶人、行人应当遵守的其他义务也作了明确(第五十一条至第五十三条)。

(六)注重关注弱势群体,突出保护人身安全。实施办法草案沿承上位法以人为本的立法精神,注重关注弱势群体,突出保护人身安全。一是规定“学校、幼儿园用于接送学生或者学龄前儿童的客车,应当喷涂或者放置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监制的专用标志,其驾驶人员应当具有三年以上准驾车型的安全驾驶经历,且道路交通安全违法累积记分无满分记录”(第十九条),重点保护弱势群体;二是规定“不得在盲道及其配套设施的地方施划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泊位”(第三十八条);三是规定“鼓励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有条件的城市道路,应当根据公共交通发展规划,设置公交专用车道”、“行经城市建成区以外二级以下公路的客运车辆不得使用有站立乘员席的客车车型”(第三十九条);四是规定“非机动车、行人遇本道被占用无法正常通行时,可以在受阻路段借用相邻车道通行,并在通过被占用路段后迅速返回本道。车辆遇此情况应当减速让行”(第四十二条)。这些规定,都体现对参与道路交通活动的弱者的保护。

(七)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规定。

一是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取消了原来肇事方不支付事故伤者抢救费用可以扣留肇事车辆的规定,这使得当前处理交通事故中,遇到外地车辆,或者是保险公司的预付费用不能及时到位,或者是车辆未参加第三者责任保险的情况,事故伤者往往就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尽快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是解决当前交通事故处理中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实施办法草案依据上位法的规定,明确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由同级财政部门设立财政专户,专项管理,以支付和垫付交通事故伤者或者死者因当事人无力支付的抢救费、丧葬费等费用,救助交通事故受害者,完善交通事故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交通事故死亡人员身份无法确认的,损害赔偿金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提存保管(第六十条)。

二是完善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规定。在总结实践经验并借鉴外省市做法的基础上,实施办法草案第六十一条明确了在国家有关规定出台前,我省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为4万元;并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赔偿;机动车未参加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在相当于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赔偿”,超过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限额部分,根据过错责任大小分担;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的交通事故,无责任的机动车一方可以减轻百分之九十的赔偿责任。这样的规定既体现了上位法以人为本,同情照顾弱者的立法精神,也兼顾了机动车一方的利益,便于实践中操作。实施办法草案对非机动车之间、非机动车与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赔偿原则也作了补充(第六十二条);规定了“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的未造成人身伤亡的交通事故、仅造成自身车辆损失的单方交通事故或者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未造成人身伤亡的交通事故,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保险公司办理赔偿,保险公司应当依法理赔”(第六十三条)。

三是明确了逃逸交通事故“终身禁驾”的处罚。实施办法草案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并构成犯罪的,终生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第八十五条)。这样规定的主要理由是:对发生交通事故的行为不论轻重,只要有逃逸行为就一律“终身禁驾”的做法,虽然对肇事逃逸者有一定的震慑力,但却显失法律的公正原则,在现实中也难以得到落实。把“终身禁驾”处罚限定在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并构成犯罪的行为,体现了过罚相当的法律责任追究原则。

四是完善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程序规定。明确了发生交通事故后,事故相关人员应当履行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及时报案、主动接受调查的义务(第五十四条);规定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检验、鉴定的需要,可以扣留事故车辆、逃逸嫌疑车辆、机动车行驶证、交通事故当事人机动车驾驶证以及其他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物品、文书(第五十六条);明确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事故的定责原则(第五十七条);拓宽了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调解救济途径(第五十九条)。

(八)完善执法监督规定。实施办法草案补充和完善了执法监督规定,规定“根据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聘用道路交通安全协管员,协助交通警察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道路交通安全协管员不得行使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权”(第六十四条);明确了交通违法行为处理和交通事故认定的纠错程序(第六十八条)。

(九)确定罚款执行标准,明确法律责任。实施办法草案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授权,第六十九条规定了“对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罚。给予罚款处罚的,罚款执行标准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本办法未规定罚款执行标准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的总原则,实施办法草案新设立的禁止性行为,也根据不同情形一并列入,这些罚款执行标准(第七十条至第八十二条)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基本取消了公安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以解决以前社会和群众反映比较多的执法不公问题。同时根据上位法和本办法的规定,明确了对有关机动车驾驶人的处罚规定(第八十三条、第八十四条)、对有关单位的处罚规定(第八十六条、第八十七条)。为保证法律的实施,实施办法草案还规定了一些强制措施,如“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人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接受处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扣留机动车或者机动车驾驶证”(第八十八条);“公路客运载客汽车超过核定乘员、货运机动车超过核定载质量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扣留机动车后,驾驶人应当将超载的乘车人转运、将超载的货物卸载”(第八十九条)。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草案)》和以上说明,请予审议。

作者:郑兴军

电动自行车与交通安全法论文 篇2:

关于《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等

关于《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于国强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2005年11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了省人民政府提请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会后,法制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工作。首先将草案在地方立法网上公布,并印发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省人大代表、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和省级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同时在省人大常委会卢文舸副主任带队下,赴部分市、县(区)调研,先后召开6个综合性座谈会和以交通事故处理、非机动车管理及机动车驾驶员管理为主题的3个专题座谈会。会上,直接听取了相关部门、省人大代表、律师及保险公司、专业运输公司、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代表、市民代表、残疾人代表、驾驶员代表等不同单位和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此外,法制委员会还就自行车是否需要登记以及如何登记的问题,对近10个销售单位及车辆管理所进行了电话调查。在此基础上,法制委员会选择意见比较集中的机动车号牌有偿使用、电动自行车公告管理、机动车驾驶人教育、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等13个问题在杭召开专家论证会,进行了深入的法理探讨。此后又召开了15个省有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对不同意见进行沟通和协调,取得了共识。法制委员会研究认为,制定实施办法既要落实上位法的规定和精神,又要从浙江实际出发,体现地方立法的补充性和可操作性,着重贯彻严格管理、科学管理和依法管理的理念。草案在上述思想指导下,根据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和其他有关方面意见作了多次研究、修改。3月15日,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修改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

草案总则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确立了我省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征求意见过程中没有争议,但表述比较繁琐,建议简化,主要强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建设等部门的领导、管理职责,增强乡(镇)人民政府对改善乡村道路安全通行条件的责任(草案修改稿第三条)。此外,根据委员的意见,增加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应当切实落实学生学习期间出外锻炼时交通安全措施的规定(草案修改稿第四条);根据省农业厅的意见,明确了农业(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对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及其驾驶人的管理职责(草案修改稿第九十六条)。

二、关于车辆和驾驶人管理

(一)关于机动车号牌号码有偿使用。草案第二十四条规定部分小型客车号牌号码可以采用公开竞价的方式实行有偿使用。征求意见过程中,多数部门和地方认为,小型客车号牌号码属于公共资源,为了筹措社会救助基金,可以实行有偿使用,比例控制在百分之二十以内是合适的,我省部分地区的实践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要防止暗箱操作,并对公开竞价所得价款的用途予以规范。为此,建议增加两方面规定:一是公开竞价的号牌号码应当公示;二是公开竞价所得价款全部用于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草案修改稿第十七条)。

(二)关于自行车登记。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自行车登记制度。随着形势的发展,这项制度的弊端渐显,主要是登记成本较高,实际成效很小,要求取消登记的呼声渐多,一些省份已不再要求登记。在此背景下,草案没有规定自行车需要登记。审议和征求意见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要求登记、取消登记的意见兼而有之。经反复研究,我们认为,为节约公民的上牌成本,参考兄弟省市的做法,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自行车可以不做行政性的登记。同时,为有利于查处自行车失窃案件,解决自行车所有权纠纷,满足公民对物权稳定的心理预期,可以由自行车销售单位在销售时按规定对自行车统一编号、敲印、登记,定期报所在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备案(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二条)。对此,自行车销售单位、车辆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方面认为是基本可行的。

(三)关于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的公告管理制度。草案第十二条规定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应当经省经贸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安全技术鉴定合格并予以公告,对公告的产品申领非机动车号牌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登记。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公告制度增加了不必要的管理环节,加重了行政相对人的义务。但省经贸委和省公安厅认为,电动自行车速度较快,在实践中有轻摩化倾向,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实行公告制度有利于加强源头管理,是必要的。省政府法制办举行听证会,各方面意见也是认可的。我们研究后赞同保留公告管理制度,同时建议将省经贸行政管理部门修改为省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三条)。

(四)关于对机动车驾驶人的教育。草案第三十条规定,驾驶营运客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机动车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负有责任或者驾驶其他机动车发生死亡事故负有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应当接受为期两日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教育。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部门和地方认为将教育对象限于发生人身伤亡交通事故负有同等及以上责任的驾驶人较为合适,草案据此作了修改(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七条)。草案第三十一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在一个记分周期内累积记分未达满分的,可以申请参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教育,每次可以减少其累积记分二分,但一个记分周期内安全教育的减分不得超过四分。对此,大多数部门和地方表示赞同,也有少数意见认为减分教育不符合上位法关于一个记分周期内累计记分达满分,要对机动车驾驶人进行强制教育的精神。法制委员会认为,这项制度有利于鼓励机动车驾驶人主动接受安全教育,是对强制教育制度的补充,建议予以保留(草案修改稿第二十八条)。有的委员提出,当前群死群伤事故频发,应当加强预防性教育,为此建议增加相应内容(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九条)。

三、关于道路通行条件和道路通行规定

草案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关于道路通行条件和道路通行规则的规定,这两章集中体现了道路交通管理技术规范,科学性要求较高。法制委员会会同省公安厅、省交通厅、省农业厅等部门进行了研究,主要修改完善了以下内容。一是加强重点路段的管理。明确规定对桥梁、隧道、急弯、陡坡或者容易发生危险的路段,应当定期检查、重点维护,确保安全、畅通(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一条第一款)。二是明确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的设计制造应当遵循安全合理、方便群众的原则(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一条第二款)。三是合理限速。为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根据省交通厅的意见,建议同方向划有两条以上机动车道但没有限速标志、标线的公路,最高时速从八十公里提高到九十公里(草案修改稿第四十三条);根据省农业厅的意见,建议将拖拉机的最高时速从一律规定为四十公里修改为手扶拖拉机最高时速为二十公里,其他拖拉机最高时速为四十公

里(草案修改稿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另外根据各部门意见增加规定,运载危险物品的机动车在普通公路上最高时速为六十公里,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最高时速为八十公里(草案修改稿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四项)。

四、关于交通事故处理

草案第五章关于交通事故处理的规定内容丰富,层次较多,相对复杂,建议将其分为现场处理、调查认定、事故赔偿三节,并按照以人为本、严格管理、依法管理的立法思想予以适当修改完善。

(一)关于现场处理。有的委员提出,发生交通事故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迅速出警、迅速抢救伤员并迅速疏导交通。为此,建议明确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交通事故报警后,应当立即派交通警察赶赴现场。交通警察到达现场后,应当根据需要进行下列工作:(一)立即组织抢救受伤人员;(二)对交通事故进行调查,全面及时地收集有关证据;(三)在不影响事故现场勘查取证的情况下立即允许过往车辆通行,或者在到达事故现场后即予引导绕行;(四)其他工作(草案修改稿第五十三条第一款)。增加医疗机构在交通事故处理中的职责,规定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推诿、拒绝需要救治的交通事故伤员,对无法救治的伤员应当经必要的处置后护送到具备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草案修改稿第五十四条)。

(二)关于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草案第六十一条规定本省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为四万元。征求意见过程中,多数地方和部门认为四万元的责任限额过低,在交通事故赔偿中的作用不大,建议提高。草案修改稿。。度改为五万元。但今年3月上旬,国务院原则通过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责任限额,责任限额分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医疗费用赔偿限额和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三类,具体由保监会会同国务院公安、卫生、农业主管部门规定。为与上位法衔接,建议本办法不规定具体的责任限额(草案修改稿第五十九条第一款)。

(三)关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草案第六十一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入、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但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负全部责任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百分之九十的赔偿责任。有的委员提出,应根据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具体情形和过错程度不同,分别确定赔偿比例。为此,建议规定,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负有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或者次要责任时,机动车一方分别承担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最高赔偿限额五万元)、百分之三十到五十、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七十到九十不等的赔偿责任(草案修改稿第五十九条第三款)。

(四)关于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草案第六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并明确了基金的用途。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对设立基金表示赞同,但建议适当明确基金的来源。为此,建议根据国务院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结合本省实际,规定基金的来源包括:(一)按照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二)对按照规定未投保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三)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四)救助基金孳息;(五)小型客车号牌号码公开竞价所得价款;(六)其他合法来源(草案修改稿第六十条)。

(五)关于小额物损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草案第六十三条规定,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的未造成人身伤亡的交通事故或者仅造成自身车辆损失的单方交通事故,可以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有的委员和省保监会提出,当事人直接索赔易发生道德风险,应在数额上作必要限制。为此,建议将物损价值限制在三千元以下(草案修改稿第六十三条)。

(六)关于道路以外的交通事故处理。有的委员提出,对车辆在道路以外发生交通事故应有所规范。为此建议增加相应内容(草案修改稿第六十四条)。

五、关于限制行政管理权力

一些委员提出,在强调严格管理、科学管理的同时,必须强调依法管理,特别是强调对政府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权力监督。为此,草案修改稿增加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在“执法监督”一章中增加一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公开办事制度、执法责任制度、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制度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并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督(草案修改稿第六十五条)。二是进一步限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对大部分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设置了明确的定额罚款,防止执法中偏轻偏重。三是就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道路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或不当行为,用三个条文分别规定了法律责任,以加强监督和制约(草案修改稿第九十一条、第九十二条、第九十三条)。四是明确规定应当设置或者应当及时变更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而没有设置或者没有及时变更,致使通行的人员、车辆及其他财产遭受损失的,负有相关职责的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草案修改稿第九十四条)。

在审议过程中,一些委员提出,法律责任中违法行为较多,篇幅过大,建议删减。我们研究后认为,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目前,我国共确立244类(333种)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上位法对这些行为只作了原则规定,授权省一级人大常委会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规定罚款的具体执行标准。本次立法主要是对上位法规定的近70类(100多种)违法行为明确了具体的罚款数额,并根据本省实际增加了若干违法行为,从而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总体上这些规定各有所指,是维护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所必需的。同时,我们已根据委员意见,对行人不按交通信号指示通行、横过道路未按规定通行和非机动车驾驶人驾驶非机动车时单手离把等处罚作了适当删减,并再次强调了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于那些情节轻微,未影响道路通行的违法行为,可由交通警察指出并给予口头警告后放行(草案修改稿第七十一条第一款)。

在审议过程中,一些委员提出,草案对醉酒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擅自改变电动自行车结构、超速、超载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太轻,应当加重。法制委员会研究认为,草案关于醉酒驾驶行为的处罚(草案修改稿第七十九条)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的规定是一致的;草案关于逃逸的规定(草案修改稿第八十六条),是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补充和细化,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答复是一致的;草案对擅自改变电动自行车结构行为的处罚(草案修改稿第七十三条)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九条的规定是一致的,上述规定不宜在法外另行加重处罚。草案根据超速、超载的轻重程度规定不同数额的罚款,比较合理,且情节较为严重的行为的罚款额已达到上位法规定的上限(草案修改稿第八十条至第八十三条),也不宜再加重处罚,为此建议上述内

容也不作修改。

此外,根据委员、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各方面的意见,对有关条文的文字和顺序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法制委员会认为,《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草案)》经多次的研究、协调、修改,各方面意见趋于一致,内容已比较成熟,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切合浙江实际,建议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草案修改稿)》和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关于《浙江省宗教事务条例(修订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郑造桓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2005年11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了省人大民族华侨委员会提请的《浙江省宗教事务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会后,法制委员会将修订草案印发各市县人大常委会、省有关部门、省人大代表和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广泛征求意见。同时,法制委员会调研组与省政府民宗委的同志一起到杭州、温州、台州等地调研,并赴贵州省调研考察。省人大常委会卢文舸副主任还率调研组到义乌等地进行立法调研,听取基层政府、有关部门、人大代表和宗教界人士的意见。3月1日,召开省有关部门座谈会,听取10多个部门的意见。3月9目,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法学、哲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就宗教事务的法理、法条及宗教活动的管理等问题作了进一步论证。

根据委员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对修订草案进行了多次研究、修改,并与省人大民族华侨委员会作了沟通。3月15日,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修订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修改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政府职责。修订草案规定了政府应当支持宗教团体培养爱国爱教、遵守法律法规、有较高宗教造诣的宗教教职人员。有的委员提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关系到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社会稳定等,应当增加各级政府依法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等方面的职责。为此,根据国务院条例精神,在总则中增加了一条,对政府的职责作了规定(修订草案修改稿第七条)。

二、关于扩建、迁建宗教活动场所的审批。修订草案第二十三条规定了扩建、迁建宗教活动场所的审批手续。根据委员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对扩建、迂建寺观教堂和扩建、迁建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区别不同情况,对前置报批的部门和程序等作了相应规定(修订草案修改稿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款);为与规划、建设、文物保护等相协调,还增加了一款:扩建、迁建宗教活动场所的申请获批准后,再依法办理基本建设工程等审批手续(修订草案修改稿第二十四条第三款)。

三、关于与宗教活动场所有关的游览参观点的门票问题。根据有关部门和地方的意见,参考国家发改委2005年12月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就与宗教活动场所有关的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的制定、调整以及对有关人员的优惠措施,增加了两个条文(修订草案修改稿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

四、关于行政许可的条件和程序。修订草案对举办宗教教职人员和义工培训班、修建制作大型露天宗教景观、举办非通常的宗教活动等规定了行政许可。根据行政许可法的立法精神,建议对有关行政许可的条件、程序等作出适当规定。主要是:

(一)关于举办宗教教职人员和义工培训班。修订草案第九条规定,宗教团体和寺观教堂经县级以上宗教事务部门批准,可以举办宗教教职人员和义工培训班。修改稿对宗教团体和寺观教堂举办宗教教职人员和义工培训班的条件和审批程序、期限等作了明确规定(修订草案修改稿第十一条第二款、第三款)。

(二)关于修建、制作大型露天宗教景观。修订草案第三十条规定,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或者制作其他形式的大型露天宗教景观,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一些委员和有关部门提出,在条例中应明确相关审批程序,并明确禁止宗教团体、寺观教堂以外的组织和个人修建、制作大型露天宗教景观。为此,修改稿吸收了这些意见,明确了审批程序、期限以及不得修建的内容(修订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

(三)关于举办跨县、市等非通常的宗教活动。修订草案第三十九条规定了举办非通常的宗教活动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期限。非通常的宗教活动审批制度是我省现行条例中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长期以来,在我省宗教执法实践中得到宗教界的普遍认可,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审批的条件一直不够明确。根据行政许可法的立法精神,修改稿对举办非通常的宗教活动应当具备的条件作了明确规定(修订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九条第三款)。由于非通常的宗教活动情况较复杂,管理难度较大,活动的类型、审核内容等还需要作出具体规定。为此,授权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管理办法(修订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九条第五款)。

五、关于涉外宗教活动。修订草案第六章对涉外宗教活动作了原则性规定。有的委员提出,这章规定的内容在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等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中已有较详细的规定。为此,修改稿删去了这章内容。同时在第五章“宗教活动”一章中增加了一条:“涉外宗教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修订草案修改稿第四十条)。

六、关于法律责任。修订草案第八章对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法律责任作了规定。有的委员提出,有的处罚规定与违法行为不相当。为此,对该章内容作了相应修改。同时,根据委员的建议,增加了对未经批准擅自举办非通常的宗教活动、个人和非宗教团体在公众场所设置宗教设施等行为的法律责任。

此外,对部分条款的文字和顺序作了修改和调整。

法制委员会认为,条例修订草案经过反复研究、修改,现已比较成熟,建议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

《浙江省宗教事务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和以上报告,诘予审议。

作者:于国强等

电动自行车与交通安全法论文 篇3:

道交法十年成就和未来挑战

从1988年的《道路准能管理条例》到2003年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现了管理本位向安全本位的转移,交通管理和执法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为了实现安全,从而使政府职能定位更为准确。

十年成就

形成了较完善的道路交通法律体系

2003年之后,以《道路交通安全法》为基本法律,包括与之配套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立法,以及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道路交通法律体系。所有这些营造了道路交通领域的法治氛围,奠定了交通法治基础。通过认真贯彻实施上述法律、法规、规章,建立了良好的法律秩序,有力地促进了依法行政。

实现了由管理本位到安全本位的重大观念转变

从1988年的《道路准能管理条例》到2003年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现了管理本位向安全本位的转移,交通管理和执法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为了实现安全,从而使政府职能定位更为准确。

基本能够有效应对道路交通日益严峻的挑战

十年来,车辆成几何基数增长,首战交通设施建设得到飞跃发展,交通流量大,货物流通多,社会、媒体和公众愈发关注交通秩序、交通拥堵、交通安全,可以说,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已成为民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通安全压力日益加大的形势下,公安部和各级公安机关认真贯彻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其他有关部委和行政机关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保障了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顺,确保了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积极回应社会公众的诉求,为服务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人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未来挑战

能够做好顶层设计,积极回应新问题、新挑战

人、车、路持续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交通参与者文明素质、机动车安全性能总体不适应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比如,毒驾问题,电动自行车问题等待,急需在道交法修改中予以回应。

当前道路交通管理中遇到的很多重大问题、难点问题具有复杂性、综合性,不是一个行政机关单打独斗就能够解决的。因此,道交法的修改应当特别注意顶层设计,加强各部门在实现道路交通安全总体目标上的密切合作,从技术、标准到规范,从车辆的生产、销售到路面管理,从源头到下游,一体设计,统筹协管。

积极引入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

大力引进科技手段,从源头抓起,形成标准、技术和执法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比如,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引入超速断电技术;运营车辆安装限速、限载仪器;对有超速、酒后驾车记录一次的,强制安装限速、酒精感应仪器等。道路交通安全法应当为一部具有高科技含量、具有示范效应的法律。

充满人文关怀和服务精神

道路交通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服务,应当针对公众的需求,及时回应社会要求。对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中国式过马路”、酒后驾车等现象进行集中整治。通过修改法律和集中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民群众非常满意。今后,还应当继续针对社会、公众和媒体关注的问题,建立制度化的回应机制。

作者:余凌云

上一篇:医药超市优秀职工代表演讲稿下一篇:高校教导主任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