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创作民间艺术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在画坛崭露头角的张大千,置身于新旧文化冲突趋于缓和、新文化内部多元模式开始调整的语境中,他的文化选择表现出明显的执着于传统的特征。但是,张大千并不囿于传统,他感应时代的召唤,开创独具特色的泼墨泼彩新画风,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延续发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化提供了新的范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版画创作民间艺术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版画创作民间艺术论文 篇1:

民间艺术对版画创作的启示

[摘要]民间艺术作品象山野里的美丽花朵,散发自然美和人性关,使人们的生活添加色彩,使艺术家们耳目一新,对我从事版画创作有很多的启示。

[关键词]民间艺术 版画

民间艺术往往是一个地域的人们一代代积累下来的有意义的符号储备。在传统社区中,人们依从这些符号化的系统表达自己的生活、梦想和情感,所谓民间艺术,正是民间生活的一部分,是深埋在人的生命感与地缘环境中的一种文化表现,在现代化进程中。在传统民间文化面临转型时,如何使其发自文化内部的原创力不过多的失去,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的作品是最具有自然美,朴实美,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最真诚的反应,对美最直接最原始的认识,对生活最单纯的表现,没有受到污染和修饰,来自心灵深处。它质朴天真,充满活力,风格原始天然,对我从事版画创作有很多的启示,使我在版画的创作探索过程中寻觅到了从矫饰到质朴的创作道路,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民间艺术的感染中,我体会到了中国东方传统文化的厚重。并且从这里体会出了人格力量的升华。

体现在民间艺术中的创造精神,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民间艺术本身的形式。民间艺术的最初功能就是它的非艺术性,这正是人类创造艺术的最初表现。民间艺术的创作题材上往往寄予着许多美好愿望,按照自己的质朴美好的理想和天真单纯的想象和理解去创作,优秀的民进艺术作品总是充满活力,形式上生机勃勃。他们毫不在意地忽略一切跟表达无关的细节,不管什么透视和比例,他们的创作随心所欲,夸张自在,完全打破时空概念,给人以印象深刻的视觉冲击力。造型大多夸张天真。质朴天然,有的粗壮饱满生动,有的拙朴自然。富有生机,构图充实饱满,色彩热烈鲜明,极其绚丽,这些在艺术家的眼光看来,处理手法非常大胆现代,和我追求的艺术风格理想产生了共鸣。震撼着我的心灵。使我想起了许多儿时的欢乐,在那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生活的欢乐回忆是热闹的集市,新年的门神,街上踩高跷,群众舞龙灯的拥挤,回忆童年的生活,是充满民间事物的年代。源于儿时的感情沉淀。我的创作作品想表现那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爱恋,所有这一切令我对民间艺术着迷。民间艺术作品象山野里的美丽花朵。散发自然美和人性美。使人们的生活添加色彩。使艺术家们耳目一新。

当代是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对生活的新的感受有许多感慨。而画家们在试图借鉴传统里的一些东西,表达他们的思想,把传统艺术进行新的创造,给与它们新的气派,用新的形势和风貌呈现传统的文化精神和技法。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个追求真正中国艺术的画家应该表现出传统的精华艺术,在接受西方艺术新的表现艺术时,应该与中国本原的艺术不断柔合不断对话。应该向更深的层次去寻求对话和共鸣。不仅仅指艺术作品的外形,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具备新的美好艺术思想,有了这种思想,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传统和现代的柔合。当然还涉及到许多方面。为了更好的艺术思想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中国的民间艺术非常东方化,怎样去表现并且提升这种独具的东方中国民族精神,找到可以呈现出现代的元素融入我的版画作品创作中。同时也表现一种现代的意念,用民间艺术的元素完成现代生活的感受,或者发现完成现代表现的民间艺术精神的尝试。民间艺术首先是作为一种人们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崇拜,将之物化为具体样式和形态的行为结果,然后又转化为人格化的神灵体现,再接着转化为人们的祈祷和祝福,在大多数民间绘画中隐含了古老而深沉的美好观念,祈愿美好生活的实现。在创作中。我追求散发生活启迪的意味。通过努力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祈愿。源于民间传统而又在当代散发出魅力的中国生活的新的希望的表达。把那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用自己朴素的情感渲染出来,对生活发现提取精炼出创作精神。在版画的艺术构思中,民间艺术的表达方式给了我表达情感的启迪。民间绘画大多构图饱满完整,匀称丰富色彩绚丽。追求强烈的对比,但画面和谐统一耐看。中国民间绘画构图法始于传统的中国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崇高完美圆满的理想是传统所推崇的,同时也是现代人孜孜追求的审美理想。其中我所最欣赏的是民间艺术的造型的随意性和概括性,抽象性和装饰性,那质朴率真的艺术风格表现出的粗土野俗的情趣,给人真善美间的感受,这些何尝不是现代艺术所追求的呢?象我创作的门神系列,着重装饰趣味,汲取民间绘画精华,把作品进行平面化处理,把具有民间绘画元素的形象排列在一起,使主体丰富又有传统情调,既表现了红火热烈。喜形于色的对比,又注重色彩的整体视觉美感,使整体效果鲜艳明快,轻松但又热烈。又不失统一和谐,运用色彩在民间绘画色彩的基础上更为大胆夸张,寻求东方情愫的色彩和表达手法,追求热烈和多彩的神韵。民间绘画丰富鲜明的色彩特征所具备的审美观念正是我追求的,作品的平面化处理的趣味。装饰性的色块色点的处理组合,具象的剪裁和团的安排,在绘画性中追求一种气氛,以现实生活风貌和传达文化痕迹为意趣,正是基于民间美术的构图表达方式。在色彩的运用上,不求表达的写实性,运用大胆夸张的色彩,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存朴而强烈的色彩表达语言,同时也显露出从西方抽象艺术形式构成的感悟,传统与现代交织,让土得掉渣,让洋的前卫,因为一个画面的构成元素往往有很多来源。由中国民间艺术的,也有版画特有的,有传统艺术造型的,有西方现代的,再加上我的喜好和个性风格。这一切的造型艺术元素成了我所表达的绘画语言。我从民间艺术中找到了其他传统艺术所欠缺的东西,那就是拙朴和率真,从对民间艺术的借鉴和吸收,,我感觉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不断地得到民间艺术的营养和动力,让我有了艺术创作与之融合的冲动,在版画创作语言的深度和厚度的基础上。尝试民间艺术与版画表达方式的融合,当然这种表达首要的是要有现代性,同时具备中国民间艺术特质,又要有版画图特语言的传统,决不能生搬硬套中国民间艺术的艺术语言。纵览当代中国的版画创作,有许多是把民间艺术作为一种观念融入进创作,融入当代文化情境有许多是从中国的民间文化民俗生活的变迁来表现生活的创伤感和厚重感。二是由民间艺术的装饰性,大大强化了版画的现代意识。又十分有利的使版画的表现方式更加民族化,把民间绘画的技法和观念作为文化资源引进艺术创作中,作为审美的内在潜力转化在画面中,是版画作品增添了质朴粗犷。活力率真丰富多样,又增加了版画的视觉深度和强度。民间艺术那种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隐喻,神秘与直白的审美意蕴,使版画艺术创作保留了东方特有的精神和境界。把民间艺术的精神溶解在艺术创作中,把中华文化资源的精华艺术转化为艺术创作的视觉表达,只有汲取了这种养分的精髓才能提高版画创作新的精神魅力。从色彩、线条、构图等等造型元素中吸取民间美术的精神因素,在这种因素中提炼出民间艺术独有的东西与版画艺术结合。增强了版画技法的表现空间。开拓出了中国版画审美的新形势,使得这种审美形式极具装饰性、传承性、观念性,它所产生的创作作品的趣味自然和一般的版画作品不同。在未来的创作和探索过程中,我感到民间艺术和版画艺术的表现语言的相通性,对于民间艺术与传统的学习,应该是一条融合之路,融合之后成为一种新的东西,是发生质的变化的创新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混合,因为它不是简单的拼合,而是艺术的创新。我要不断尝试探索一条版画艺术现代结合传统的艺术创作之路。进行艺术上的新的突破。我相信会有好的收获。

作者:谷 芳

版画创作民间艺术论文 篇2:

执着于传统:张大千的文化选择

摘 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在画坛崭露头角的张大千,置身于新旧文化冲突趋于缓和、新文化内部多元模式开始调整的语境中,他的文化选择表现出明显的执着于传统的特征。但是,张大千并不囿于传统,他感应时代的召唤,开创独具特色的泼墨泼彩新画风,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延续发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化提供了新的范式。

关键词: 张大千 传统 文化选择

一、时代之变局与画家身份之转变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涌入,中国艺术的发展在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还受到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西方文化的强势挑战构成近代影响中国绘画发展的两大要素,左右了中国绘画在近代以来的发展路向。

中国传统所谓的“画家”,是文人而兼习画艺者,从身份上来看,隶属古代的士。文人学道之余以画为寄、自写心胸,宋元之后的文人绘画领域,董其昌式的“寄画于乐”成为一种主要的潮流。及至明清时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及社会思潮发生变化,文化生态的急剧转折,明清之际的文人更多关注生计问题,反映在绘画上就是文人画家开始职业化。这种状况,及至二十世纪的上海,更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海是近代以来开埠最早的城市之一,开埠之后因其进出口贸易和商业、金融业空前发达,由一个普通县城一跃而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受近代上海商业化的影响而逐步萌芽并发展形成的海派文化,是以市民大众为主要对象,将文化变成一种特殊的商品引入市民的消费领域,以迎合市民的需要为主旨的消费型文化。寓居上海职业化的文人自写心胸的创作传统与职业化、商业化的创作相乖谬,“为我”的创作传统如何与“为他”的创作要求避免冲突,就成为其时诸多画家难以绕过的现实问题。

1840年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同时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涌入,画家也承受着传统艺术从原则到技术都面临被彻底否定的沉重压力。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其时的画家亦秉承了传统士人“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观,紧随时代潮流,融入到破与立的时代洪流中,勇于担负起了救亡图存、薪火相传的历史使命,而近代文化冲突所产生的多元性选择及变化着的文化环境也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多重的路向取舍。于是,我们看到,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主流画坛,出现了以下几种选择:西化派,以陈独秀等人为代表;坚持传统,以京派为代表;内部的革新与中西融合,以岭南画派和海派为代表。西化论和中西融合论注重绘画的时代性,强调绘画的工具理性,将绘画当作一种救亡图存、提升国民素质的手段,或向内求,或向外索,努力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传统派注重文化的民族性,强调文化的地域差异,认为中画、西画不是量的差别而是质的差别,中国文化的出路应是内求而不是外索。

1919年,从海外学成归国的张大千,寓居当时亚洲最现代化,同时也是海派文化发源地的商业都市——上海,拜师曾熙学习书法,后以卖画谋生。彼时中外冲突所引起的震撼已不像列强初入之时那样让人痛彻心扉,让张大千感受至深而难以回避的是:新兴的现代市民,对传统画坛公认的艺术审美标准并不认同,对传统文人画清冷孤寂的格凋和单调晦暗的画面丝毫不感兴趣。是回归、坚持传统还是走上西化的道路,就成为摆在张大千面前一个不得不选择的问题。身份的割离、价值的迥异、追求的殊途、多变的文化环境,使得张大千在选择的路径上具有多重自由度,从而塑造出张大千独特的人生形式和艺术经历。

二、破与立的时代激流中对传统的整合与重构

张大千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似乎从开始就注定了他是一个传统主义者。作为一个世俗画家,张大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家,他是一个政治权力上的超越者,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他还是一个自由职业者,缺乏古代士人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更不像徐悲鸿、林风眠那样在青年时代就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在艺术形式上,他既不像林风眠那样以西方美术的形与质来表现中国艺术的韵律感,又不像徐悲鸿那样用近代西方美术的“科学法则”来改革传统绘画的造型法则。张大千的文化思路不是离析与破坏,亦不是融汇与建构,而是更倾向于传统内的整合与重构,试图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前提下重构与更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事实上早在张大千之前,在上海卖画的任伯年、吴昌硕等海派画家,为了适应市民的欣赏趣味,已经开始将传统文人画灰暗清冷的格凋改变为鲜明热烈了。张大千承继了海派画家这一变革,画风转入工整秀丽,色彩热烈明快,造型肯定而爽健,在当时画坛大都还沿袭明清文人画传统或者偶尔作些修补的情况之下,他的改变的确具有极大的开创性。

在张大千因时而动的背后,是他对传统绘画艺术生命力的高度肯定和认可。一个画家能承前启后、功成名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深厚的传统功底。张大千的传统功力,诚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张大千曾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他从清代石涛起笔,到八大山人、陈洪绶、徐渭等,进而广涉明清诸大家,再到宋元。他把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的作品一一挑出,冥思神合、心摹手追,跨越时空广泛与古人进行对话。然而张大千并不局限于此,1925年,张大千加入了以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寒之友画会”,二十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兴起的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在美术上直接引发了版画利用民间艺术的创作实践,也直接促成了油画民族化问题的提出。及至抗战全面爆发,出于抗战的需要,作为民族传统绘画形式的中国画,在民族文化讨论的热烈氛围中,更加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独立的民族性,坚持、维护民族性、回归传统成为其时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张大千亦勇于负起了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四十年代初,张大千远赴敦煌面壁三年,改向民间艺术学习。单以敦煌壁画时间跨度而论,张大千临摹的古人画作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张大千在师法古人方面的成就,的确足以令后人瞠目结舌、汗颜无地。

面壁敦煌,使得张大千在正统的传统绘画体系外,找到了开拓中国画新境界的突破口。文人画占据主流后,民间艺术并不为人重视,但只要追溯历史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唐以前,民间传统是艺术的主流。到了宋以后,文人传统才开始兴盛。民间美术是中华审美心理结构的主要支架,是中华艺术发展的源泉。张大千对民间艺术的汲取是主动的、自觉的,他认为,创造敦煌壁画的那些民间画匠,并不比其时的宫廷画家阎立本、吴道子逊色。所以,他敢以惊人的毅力,面壁敦煌,独辟蹊径,追根溯源,直追唐宋。国学大师陈寅恪在观看的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后撰文评价:“张大千临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画,介绍于世人……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于吾民艺术上,另辟一新境界。”张大千更清醒地看到传统艺术的根源,勇于担负起重振民族艺术的使命,把自己从传统延续型的画家转变为融合性的画家。“这种融合不是中体西用的延续,而是传统艺术结构内层的调和,也可以说是一位现代艺术家对于他所理解的传统在现代的重新诠释。”[1]大千先生在敦煌艺术中找到了中国绘画久已失去的色彩生命,这是他泼墨泼彩画风的精神内核,可以说,是敦煌之行,奠定了张大千作为一代大师的基础。

三、互生共存时代背景下对传统的创新与超越

自鸦片战争后,传统中国文化(艺术)在近代始终面临着如何实现由地域文化向国际文化或言传统文化如何向现代化文化转变的问题,张大千的后半生,可以说就是这一历史使命的践行者。1949年后,张大千“长年湖海”,成了“行走的画帝”。1949年,张大千赴印度展出书画,此后便旅居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并在世界各地频频举办个人画展。张大千在去国远游几十年间,曾在二三十个国家巡回举办画展,足迹遍及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着实地宣扬了中国文化。1956年张大千与西画大师毕加索会晤,被西方报纸誉为“历史性的会见”、“中西绘画大师首次会晤”。从此画界便有“东张西毕”的美传。1958年,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现代美术博览会上,张大千以一幅中国画《秋海棠》荣膺国际艺术学会颁发的金牌奖,并被该学会公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这是中国人在美术方面第一次获得如此高的荣誉。

张大千的贡献在于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扩大了中国画在世界上的影响,而且在全面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创新。他在泼墨与没骨画法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方的现代艺术法则,创造了泼彩法,从而一变他平生所致力的工细、奔逸的画风,形成了墨彩交辉的半抽象的境界与情调,开拓出一种雄奇壮丽的新风貌。

张大千感应时代包容摭取独创的泼墨泼彩画风,将传统中国画风作了新的现代诠释,使现代经由传统提升至一新的境地。“这显示出张大千最重要的时代意义:他将中国绘画由古典带入了现代,使传统中国艺术精神做了成功的现代转化;也使世人对传统与现代的互动发展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体认与省思。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艺术)创作内涵,是中国知识分子近百年来不断挣扎努力、所期望达成的目标与理想,也是反传统主义之激进立场对传统中国文化最大的质疑。”[2]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法固然含有西方艺术的元素,但其可贵之处是在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的同时,技法的变化始终能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因此,张大千的泼墨画风与传统中国画学具有生命内涵的连系衔接,是对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张大千的艺术成就证明了传统中国艺术能够在现代世界中作积极的沟通与转化,他这种在当时与世界“对话”的大气而新颖的艺术操作方式,不仅实现了全球化艺术视野的重大超越,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路向与艺术范式,而且从新的思维与新的方法上开启了现代艺术研究、创作的一代新风。

四、结语

通过张大千的艺术经历可以看出,他的文化主张不是离析与破坏,亦不是融汇与建构,而是更倾向于传统内的整合与重构,试图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借助西方文化的某些元素重构与更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张大千这种天生的保守性及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认同成为其文化性格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现代与传统、全球化与本土化,一直是困扰现代中国人的难题,张大千的文化心态和策略或许会带给人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魏学峰.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时代意义敦煌研究[J],2006,1.

[2]巴东.张大千于传统中国绘画在现代转化的特殊意义.张大千研究[M].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6:269.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张大千研究中心青年科研项目:ZDQ2009-07。

作者:徐涛

版画创作民间艺术论文 篇3:

当代版画艺术的发展语境与创新探究

摘 要:版画艺术历经千年的发展,逐渐成为集绘画、制版、印刷为一体的传统艺术形式。当代版画的发展,与民间艺术、西方版画及现代艺术的多维融合,让版画艺术不再单调。文章从发展语境视角探讨当代版画的现代演变,分析其文化定位,就其创新发展进行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版画艺术;发展语境;创新方向

版画艺术内涵丰富,历史久远,其生命力、艺术价值是巨大的。如唐代的木刻雕版艺术,技艺精湛,推动了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当代版画艺术,自鲁迅倡导以来,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由粗放走向精良。当下,图像媒体时代,印刷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版画艺术面临“失语”的挑战。版画艺术利用复制、媒介功能,曾创造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版画艺术与市场对接中,新媒体革新,版画艺术落寞。将美学与文學相融合,当代版画艺术的发展要与时代审美相衔接,在保留特色、勇于创新中走向未来。

一、发展语境下的当代版画艺术省思

在版画艺术发展历程中,曾经的辉煌被图像媒体所“遮蔽”,版画艺术在发挥其“模仿”与“复制”优势的同时,却面临被“消解”、被“弱化”的尴尬。从艺术门类来看,版画艺术融合了文化与艺术,但在与市场对接方面,版画受市场的接纳度不高,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革新,对版画艺术、版画创作理念带来深刻影响。

(一)版画艺术的媒体化特征,忽略其人文精神表达

版画艺术曾经凭借其巧夺天工的制版技艺、丰富的美术表现力,成为传统艺术中熠熠生辉的典范。但时至今日,在现代媒体时代,中国传统版画“失语”,和与市场对接不足有较大关系。随着新技术的创新,人们对传统版画艺术的质疑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当代版画在转型中忽视了传统艺术价值与理念的继承,盲目追求实用性,丧失艺术审美与创造力,导致版画创作单一。第二,版画技艺的创新忽视对人文情感的关注。过分追求技术革新,片面追求版画技艺,反而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直接表达。这样停留于技艺,一味追求精湛技艺、优秀材料,失去了对生活的关注度、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让版画艺术缺失应有的思想意蕴。第三,版画艺术狭隘的版种观,束缚了版画艺术的开放与多样,限制了版画艺术思维与表现模式。版画创作体现了创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必然需要树立开放的创作观来展现版画的人文意义。

(二)版画艺术传统特性演变,相应理论研究缺乏深入

在版画艺术理论与实践中,相关探索与研究滞后于油画、国画等艺术,版画理论欠缺,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队伍,版画艺术创作与研究,缺乏学术深度和系统性。对于版画艺术,在面对新媒介时代中,应该如何界定其学术概念?版画艺术的价值如何判断?版画艺术面临哪些发展危机?如何去理解、认识、破解版画艺术的发展难题?事实上,“多元共生”是版画艺术的直接表现,数字媒介语境下,对艺术表现主体的讨论,也面临着诸多困惑。版画艺术的传统特性包括:第一,版画艺术的直接性。从传统版画创作中多由草图绘制,逐渐演变为版画家创作作品。第二,版画创作的程序性。版画艺术创作过程具有相应的流程,需要遵循制版、印版等工序,处理好版面中不同图层、套色关系。第三,版画艺术的复数性。传统版画创作追求画面复数性表达。当代版画艺术在创作中又受限于创作者主观意识,在作品内容上,更多是对文化传统与生活感受的表达。

二、当代版画创作的文化定位

相较于传统版画,当代版画艺术的创作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媒介融合带来的多种艺术语言的杂糅与融合,也为版画创作注入活力。

(一)在印痕中表达创作者的想法

对当代版画,如何理解其含义?黑崎彰在《世界版画史》中提出:“当代版画艺术,实现了对传统版画‘技艺’束缚的解放,以追求自由化、多元化为方向,综合多种媒介素材,实现跨领域媒介创作。”具体来说,当代版画艺术样式更为独立,画面语言除了融入绘画手法,也更加强调媒介功能。传统的木版、铜版,发展到丝网版、珂罗版、数码版等,这些版种的创新与发展,带来版画创作目标的转变。制版、印刷是版画艺术最核心的环节,而版画艺术中的印痕成为其特色。版画艺术中,对印痕的表达,往往反映了创作者的思想、态度与观点。

(二)在媒介中诠释创作者的开放观念

当代版画艺术是开放的,不再局限于对传统的复现、对媒介传播功能的强化,而是更多地关注创作者的人文体验与情感表达。当代艺术注重文化的共性与融合,版画艺术创作也需要进行重新诠释与定义。媒介范畴下,当代版画创作的内涵与外延更加丰富。如传统版画的复数性、印痕美、直接性,未必在同一版画创作中进行全部呈现,但其在艺术表现上,需要创作者能够深刻掌握版画艺术要素的表现力,给予创作者更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同时,版画艺术中,对不同材质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拓展了版画艺术的创新视野,让更多的创作语言与行为实现跨界整合。

三、当代版画艺术的创新探索

当代语境下版画艺术的创作与发展,突破了技术性限定,在追求画种特征,丰富版画艺术本体语言表现方面,更需要从坚守、复兴、发展中,挖掘更多版画的艺术价值。当代版画艺术从未间断对创作的探索,尽管发展之路是曲折的,但仍要积极融入艺术创作理念,提炼传统版画艺术精髓,学习西方版画艺术的先进工艺,来推进中国版画艺术大放异彩。

(一)融入民间艺术,丰富当代版画艺术内涵

在中国版画艺术中,民间艺术的融入,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现当代版画艺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木刻版画为例,其在笔法上多以线造型,民间艺术中,线是重要的造型手段,稚拙、刚劲的线条,在表达物象、传递精神情感上获得“欲辨忘言”的审美效果。绵竹木刻版画《福寿童子》,线条的走向明确,人物神态的变化,借助于线条的节奏与张力被表现得栩栩如生。童子、风筝,以线相牵,在翘首追逐中引入遐想,整个版画充溢着生命的流动美。再如《包公割麦》,对包公形象进行变换,包公穿戴得宛如普通百姓,手拿镰刀,割下麦穗,这种超越现实的希冀,反映了劳动者的朴素价值观。当代版画艺术在创作上要挖掘传统版画的艺术语言,结合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去发挥想象,不断创新,创作出符合时代特色的优秀版画艺术作品。

(二)赋予创作者的真挚情感,体现当代版画艺术风采

艺术创作要融入情感,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打动观众。在当代版画艺术创作中,要发现和融入创作者的情感,用情感人。版画艺术除了注重色彩、形式、造型外,还要用心去提炼和表达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来赢得观众的情感共鸣。版画艺术不僅要表现思想,还要通过多种技法中来融入情感。如铜版版画中的干刻法,简单,粗犷豪放,极富力度与表现力。飞尘腐蚀技法,在于表现多样的线的变化与层次,与糖水脱胶法相结合,能够营造水墨意蕴。

(三)借鉴西方艺术,促进当代版画创新融合

当代版画的发展,要求与西方版画的互融互补互促。西方版画多运用科技手段,来拓展版画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为当代版画创作提供了借鉴。如西方版画重材料,利用材料来表达情感与艺术理念。西方美学对中国版画造型意识的影响,促进了当代版画多元性发展。如在当代版画创作中,围绕印制过程,融入手绘、拼贴等手段,来强化版画的质感与张力。罗森魁斯就是典型代表。在当代版画创作中,综合材料的介入,打破了传统具体材料的受限格局,拓展了版画创作的“版界”。学习西方版画艺术成就,立足当代版画创作,从诠释艺术审美、生活感悟中,促进东西方版画的交流与融合。当代版画艺术要结合不同观点与理念去积极探索,创作出耀眼的艺术作品。

四、结语

面对“困境”,要敢于破解,要回到艺术层面,挖掘版画的美学价值与情感,拓展版画材料、工具和表现手法,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意境。艺术源于生活。当代版画人要把握传统版画、西方版画创作的内涵,主动融入时代,促进版画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陆,蔡远河.技术观念的嬗变:关于中国当代版画的思考[J].美术,2020(3):136-137.

[2]梁华.浅谈中国当代版画多元视角下的综合发展趋势[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66-68.

[3]马榕君.对当代版画创作本土话语的审读[J].上海艺术评论,2018(5):13-16.

[4]郎朗.我国当代版画发展中的文化自觉和价值探讨[J].艺术科技,2019(1):175.

作者简介:

吕昌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画院特聘画家,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2005年度被贵州省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美术家”。

作者:吕昌清

上一篇:助理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安全建设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