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创作中表现语言探索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将地域性美术元素融入高职院校版画创作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设计出与众不同的版画作品,进而让学生形成独特的创作设计理念。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版画创作中表现语言探索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画创作中表现语言探索论文 篇1:

贵州当代版画创作与公众审美

摘要:贵州版画创作是贵州美术创作主体,在公众审美水平提高方面有一些作用和实践基础。让版画更为广泛地介入儿童教育、建设版画创作的社会工坊、举办版画展览与公教活动、注重创作作品的公众性、提升版画创作的学术影响力等举措能够使公众審美得以提升。

关键词:贵州;当代版画;公众审美

文献标识码:A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0.04.011

Key words:Guizhou; contemporary print; public aesthetic appreciation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公众教育素养的逐步提高,公众审美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美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多方面的重视并呈现在教育实践中。探寻提高公众审美的有效途径成为公众教育的一大课题。

一、版画的传统属性及其与公众审美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版画起源于书籍印刷,公元868年的《金刚般若经》扉页木版画《袛数给孤独园》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版画。版画在中国是一项传统的印刷技艺,一千多年来一直承载着印刷与传播的功能,与公众审美产生着极大的联系。明朝图书印刷业发达,木刻版画广为盛行。除了书籍印刷,中国传统的木板年画、民间常见的图像复制大多都是以版画的方式完成,可见,版画自产生以来就与公众生活及审美密切联系着,中国传统的文化态度、美学取向已经在这项传统技艺中得以表达和延伸。

在近代,1931年,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所,倡导发起“新兴木刻版画运动”,西方的版画通过画册、展览、作品等多种渠道影响着中国画家对版画的学习和创作,版画的功能在中国由复制版画转向创作版画,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进入到公众领域。新兴木刻版画产生后,与国家及公众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抗战时期成为最重要的艺术战斗形式并持续影响着中国的主流美术创作。1930年代,整个美术的重心由1920年代的“美术革命”转向“革命美术”,普罗大众成为美术创作的题材和对象,新兴木刻版画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达到向大众进行宣传和鼓动的功效。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化的多元,西方艺术样式更全面地影响了中国的美术创作,版画创作相较于之前有了更多的创作方式、艺术语言、情感取向和审美标准。当下的版画概念更多地是以一种多样、包容的方式存在于公众环境中。中国传统的水印木刻形式依然存在并在当下的文化状态中拓展,创作版画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美术创作方式之一,艺术品复制版画、数码版画、实验艺术中的版画形态等多种样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这些形式都与公众审美生成了多种关联。

从版画发展的历史和当代版画的特点不难看出,版画创作一直与公众审美存在直接联系,版画的以下特点形成了它与公众审美之间的架构关系。一是版画的大众性,中国传统的版画技艺和新兴木刻运动以后的创作版画,都是与公众生活紧密相连的,相比较于中国传统的中国画及西方油画,版画与公众的关系更为密切,没有像传统的中国画及西方油画那样具有明确的范式和精英理念,而是与生活、与大众、与现实同步发展。二是版画的复数性,复数性是版画最明显的自然属性,复制性带来作品数量的无限印刷,解决大众的数量需求。这一特点来源于版画产生之初的印刷需要,复数性特点使版画具有更多的受众,更容易实现传播及交流需求,实现公众审美提升。三是版画的社会性。从关注的对象和画种的本体语言上看,版画在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方面更为直接,传统印刷和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中的政治宣传是版画社会性的直接表现。随着文化的多元、传播手段的更新、艺术门类界限的模糊,上述特点在公众生活中的表现逐渐弱化,但其一千多年来形成的固有特性是无法消解的,因而,版画创作与公众审美之间的关系依然是紧密相连的,只不过我们需要在当下的现实环境和文化语境中重新思考版画创作与公众审美之间的联系,实现版画创作与公众审美的结合和相互促进发展。

二、贵州当代版画创作现状

贵州当代版画创作是贵州美术创作的主体之一,在画家团队、作品产出、展览成绩、专业教育和艺术影响力上在全国有一定的代表性。

20世纪80、90年代,影响全国美术界的“贵州美术现象”产生,数名版画家参与其中并产生了重要作用,贵州版画创作由对形式美的探索转向对民族性、地域性文化的思考。21世纪以来,人类发展进入全球化的互融互通模式,艺术创作的现实环境、文化环境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版画创作在这样的语境当中得到新的发展,贵州版画与中国版画的发展同步,在新时代的新语境中,立足于地方文化,积极面对全球化的开放格局,版画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版画创作的题材从以往的地域风情、民族文化扩展到城市生活、自我表达、社会体验、生存环境、主题性创作等方面,版画创作的门类也从以往的木刻拓展到铜版、石版、丝网版、综合版等领域,贵州当代版画创作在新世纪近二十年来与中国版画一起丰富了版画创作的样式,在中国版画多元化发展过程当中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贵州版画近年来的发展离不开学院教育,在贵州的高等院校中,版画教育一直是美术教育的一大主体。从整体上看,教学师资、场地、课程体系均有一定的保障,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专业美院硕士毕业生充实到教学团队中,有效的院校教育和团结的群体状态及宽松的成长环境为版画创作人才得以持续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人才的聚集使作品的产出有了保障,近年来,贵州当代版画创作作品成果丰富,在国际专业展览中、在国内官方的全国美展和全国版画展中均有不少数量的版画作品获奖。院校教育的良性发展使贵州版画创作群体不断壮大,除了高校和专业机构,有版画创作能力的画家分布于社会教育机构、中小学、文化机构等基层单位,这样的组织结构为提升公众审美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实现贵州当代版画创作与公众审美联结的举措

当下,贵州当代版画创作与提高公众审美之间应形成相互作用的联动模式以实现相互促进。就贵州目前的社会状态、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来看,版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公众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版画更为广泛地介入儿童教育

儿童美术教育是近年来社会力量介入教育领域的重点,这对于全民提升美育素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相比较于义务教育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社会力量办学的美术培训在课程的多样性、针对性、创新性培养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有力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当然,由于社会办学力量的不均衡,各个地区、不同的学校在办学的效果上参差不齐,教学理念、师资条件、硬件设施等方面差异极大,当下社会力量介入艺术培训办学亟待规范和专业引导。版画作为一种参与感强、形式多样的绘画语言,在众多的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得到运用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对版画的过程性、创新性、偶然性、艺术性得以体验,实现了审美能力的提升。这一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在更多的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得以应用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教学特色。

(二)建设版画创作的社会工坊

在众多的欧洲国家,社会工坊是版画创作的主要场所,版画家、院校学生、普通爱好者都可以通过社会工坊实现版画的创作。在国内,版画创作的场所主要是专业院校里面的工作室,版画创作与公众之间无法形成直接、便利的对话,要实现版画创作与公众审美间的相互联动,社会工坊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地有一些开放的社会工坊,这些工坊有明确的运作方式,除了完成专业领域的版画制作以外,还与社会大众以多种方式产生互动,在公众审美能力提升上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如何走出学院、走向社会是版画创作需要思考的问题,社会工坊无疑能够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它可以成为版画作品、版画制作从学院走向社会的直接媒介。目前,贵州还没有形成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版画工坊,随着版画自身的发展和公众审美的需求,版画工坊的建设是必要的,是实现公众美育的迫切需求。

(三)举办版画展览与公教活动

与版画创作有关的专业展览和公教活动,主要由美术专业机构提供,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教育机构等。专业展览是美术作品呈现给公众的直接渠道,版画的展览由于创作基数、专业人员、受众基础与中国画、油画有一定的差距,在城市生活的专业美术展览中版画展览并不多。艺术类的公教活动能够使艺术直接与大众对话,是专业走向大众的最好方式之一。在贵州,专业的美术馆目前有贵州美术馆、贵阳美术馆、遵义美术馆等,这些美术馆在一段时期内都会有版画的相关展览,专业的版画活动相对活跃,与版画有关的公教活动在贵州美术馆、遵义美术馆、贵州博物馆、贵州图书馆、贵阳孔学堂等单位也常有举办,活动的频次、人数及成果都比较理想。实现版画创作与公众审美的联结,还有一定的空间,比如,院校对公教活动的参与、社会机构对公教活动的组织等方面都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拓展。

(四)注重版画创作作品的公众性

版画的最终成果会归结为创作作品,除了直接与公众审美产生联系,在版画创作中更多注入作品题材、内容、主题的公众性,是间接实现当代版画创作与公众审美联结的重要方式。作品与公众产生联系,才能使公众关注作品、关注版画,因而,对于贵州版画创作者而言,立足大众、立足本土就是对公众审美的尊重,这本身也是艺术创作的根本要求。

(五)提升版画创作的学术影响力

贵州当代版画创作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术影响力,就提高公众审美能力的作用而言,这就是文化品牌效应。提升学术影响力,一方面需要贵州版画家创作更多具有更高学术水准、在全国更有影响的作品,另一方面需要贵州版画扩大推广范围、多渠道对外宣传,使贵州当代版画创作具备实现提升公众审美需求的文化环境,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影响公众审美导向,实现公众美育。

美术創作与公众审美是统一体,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也会相互制约。贵州当代版画创作能够为公众审美提供基础,公众审美也能够为贵州当代版画创作提供滋养。要实现贵州当代版画创作与公众审美的有效联结,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需要长期而具体的工作,把协会、学会、学院、版画家、作品、教育机构、大众联系起来,从贵州的美术生态、文化环境及经济、教育发展状况出发,在具体的工作中探求新方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联动机制,促进版画创作和公众审美的共同提升。

(责任编辑:杨飞涂艳)

作者:李玉端 梁练方

版画创作中表现语言探索论文 篇2:

美术元素在高职院校版画创作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将地域性美术元素融入高职院校版画创作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设计出与众不同的版画作品,进而让学生形成独特的创作设计理念。基于此,以山西本土文化为例,发掘并研究其所包含的美术元素,并将其应用于高职院校版画创作教学中,使学生对山西本土文化内涵、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学生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山西本土文化;美术元素;高职院校;版画创作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山西本土文化中的美术元素在高职院校版画创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GH-21075)研究成果。

近些年,我国社会对高素养、高专业、高创新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高職院校版画创作教育体系越来越完善,但是该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依然有很多人无业可就,用人单位也难以找到需要的人才,这是当前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在国家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学开始出现趋同化现象,针对此种现象,学校应当探索新的改革路径。而将地域性美术资源科学应用于版画创作设计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地方高职院校美术人才培养的特色体系,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创业、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一、山西本土文化中的美术元素概述

(一)概述

山西处于黄河流域中游位置,是中国优秀文化的摇篮。漫天飞扬的黄土、沟壑纵横的大地,让山西人养成了开朗乐观、坚韧勇敢的人生态度。在山西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受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气候以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山西人向往美好的生活,用自身的睿智和才华创造了种类众多、形式各异的民间美术艺术,比如炕围画、剪纸等。生长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山西人,对于色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更喜欢将鲜艳浓郁的色彩、夸张的外形以及复杂写实的纹样作为象征性符号来设计艺术作品[1]。比如山西刺绣,大部分创作者选择的颜色都是黑色、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等饱和度较高且明亮度较低的颜色。这些民间美术元素反映了山西劳动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质朴的人文情怀。

(二)种类

第一,广灵剪纸。与其他地区的剪纸艺术不同,山西广灵剪纸采用的艺术手法以极为罕见的阴刻为主,需要剪刀、刻刀和制作者双手的完美配合,难度较高。广灵剪纸具有颜色鲜亮、形象灵动的优势,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最独特的一种,也因此在2008年4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从颜色上讲,广灵剪纸分为两种,分别是单色和染色。在制作单色剪纸时,应先确定图案,再绘制画稿,然后进行剪刻;在制作染色剪纸时,应先选择染色性能优的单色纸,然后绘制图案、剪刻,最后使用颜料对其进行染色。

第二,原平炕围画。炕围画也被人们叫作“墙围画”“围画儿”,这一艺术全面显现了山西人的智慧。在我国经济还比较落后的时期,山西的人们几乎都是住在窑洞里,冬天为了保暖,人们会在由黄土堆砌而成的火炕床下烧火取暖,因这种炕床三个面皆为土墙,所以被褥、衣物很容易被蹭脏,于是人们提出在这三面墙上涂“围子”,这样既能够避免衣服被蹭脏,又能够起到装饰作用。可以说,炕围画是山西本土文化中地域性最强的艺术形式之一,人们将其视作出自土窑洞的民间艺术,并在2009年被列入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平阳木版年画。年画是在我国“年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人们相信年画具有吉祥、辟邪、祈福等作用,常常在临近春节时,将年画张贴在大门外或者宅子内。平阳木版画起源于隋唐时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集绘画、雕刻、印刷技术于一体的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性质与风格。受到黄土高原文化的影响,平阳木版年画具有豪放、夸张等特点。年画创作者都是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他们在务农的闲暇期间,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使用简易的材料进行创作,将劳动人民的创作精神与生活乐趣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二、民间美术在高职院校版画创作教学中的价值

(一)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民间美术的内容、形式都非常丰富,不仅包含可供赏玩的造型艺术,还包含非常实用的生活用品。民间美术和地方民俗息息相关,这和版画教育的要求正好相符,在高职院校版画创作教学中融入民间美术元素,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提升学生感官认知能力

高职院校开展版画教学,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将民间美术应用于高职院校版画创作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对各式各样美术形式的认知,尤其是色彩鲜艳、形式夸张、极具个性的民间美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视觉感知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版画创作教学中应用民间美术元素,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同时,民间美术独特的色彩搭配以及蕴含的文化内涵,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色彩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独特的审美体系,让学生对山西民间美术有更深入透彻的理解,从而提升对版画创作的兴趣。

(四)有助于提升民族审美意识

高职院校在培养美术专业人才时,除了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之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眼力与眼界。眼力,即对作画对象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视觉意识,用开放包容的眼光看待事物,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视觉传播的终极效应共享,获取视知觉的信息和经验;而眼界主要是指在掌握美术技能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艺术领悟能力与人文素养,让学生能够在描绘事物时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当前,社会对高等美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不能仅仅是美工、匠人,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美术人才时,可结合民间美术元素,对地方本土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进行探究,从而帮助学生领悟“天人合一”等中华民族传统哲学的审美意境。提升民族审美意识是美术专业的学生从现阶段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脱颖而出的关键,同时也是美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我国能否在全球化时代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数千年累积的审美文化与精神,能否运用独特的民族审美文化和其他国家进行平等交流,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山西本土文化中美术元素在高职院校

版画创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版画从最开始出现直到今天,一直凭借其笔触鲜明、画面表现力强等优势在各视觉艺术领域中遥遥领先,特别是在推广、传播等方面,版画艺术具备的可复制特点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及的。版画是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用版画的艺术形式诠释山西本土文化的内涵,能够全面展示山西的传统文化。

(一)创作观念的应用

在山西民间美术中,创作者真实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是民间艺术主题的主要来源。创作者以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为入手点,将深厚的情感与想象的情景融入艺术作品中。比如平阳木版年画,创作者从多个角度去表现生活、分析问题,所以年画的画面就反映了人们比较关注的现实事象层、画面内容的表現层、社会结构与关系层。现实事象代表人们生活的核心,即社会需求与自身利益,受到社会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被当地人民群众关注。普通群众无法改变当前的生活,所以纷纷将注意力转向民间艺术,同时将其作为心理寄托。由此可见,平阳木版年画创作者的创作是基于心理补偿进行的。现在,几乎没有创作者会将木刻版画用于祭奠祖先或者祈求神灵庇佑,但是创作者会通过创作木刻版画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者通过木刻版画将内心场景进行重现,自己当导演,根据自身情感,合理布局画面。因此,高职教师在开展版画创作教学活动时,可以向学生讲述平阳木版年画的创作观念,给予学生创作灵感,让学生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版画作品。

(二)自由造型意识的运用

间接性、复制性是版画最大的特点,因此表现较为复杂的画面内容、光影效果以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并非版画的强项。在该思维理念下创作版画,会发现要想从重现真实的现实世界转入表现自己心中的现实世界与情感具有较高难度,那么怎样才可以让作品不再是单一地重现真实世界,怎样让表现的语言更丰富多元,这需要对民间美术进行合理应用,提取其夸张的造型、生动的艺术形式,启发学生在版画创作中改变原有的观察方法与思考方法,敢于运用夸张大胆的造型。民间美术中各种各样的造型来源于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累,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结构与文化意识建立的审美观念,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特有的思维模式与造型意识。

山西广灵剪纸、孝义皮影都属于剪影造型的作品,且皆是在二维平面中造型。这需要学生在创作版画的过程中,明确事物的主要特征,精准提取物象的形态。这种剪影式的造型手段可选择极简风格,即不用在轮廓内部进行复杂的雕刻,只需要对外在轮廓进行简单的刀刻,虽然细节不多,但是最终呈现的画面浑然一体,风格也较为豪放。还可以在轮廓形体中运用复杂的装饰,通过长短不一的线条及鲜明的色彩对比,使画面的节奏趋于平衡。此种平面且具有较强装饰性的表现手法,对版画艺术性质的发挥有很大帮助。

(三)艺术语言的应用

山西本土文化中美术元素的线条都有一种飘逸感、轻柔感,其中平阳木版年画因制作方式与众不同,因此比其他民间美术多了一抹“版味”。首先是点,在山西民间美术中,点是比较小且较为独立的一种图案,不仅可以排列成线条,还能够聚集成一个平面。在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中,每一个作品都有其代表的主题,但是创作者并没有对点进行大规模应用,因为大多数创作者习惯做整体,因此独立的画面较少。当然,也有少数人从不同的审美方向出发,用点带面或者用点带线,大大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在版画创作中,借鉴学习民间美术对点的运用方式,并应用于版画创作中,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次是线,作为构成整个画面的关键要素之一,线的应用也十分有讲究。直线能够对画面进行分割,曲线则可以让画面更加柔和,长线条比较自然生动,短的排线可以让画面更有层次感。对版画创作而言,线条至关重要,对画面效果有着直接影响,通过线的粗细长短表达不同的画面形式,利用线的间距调节画面的黑白灰关系,都会让画面变得更加丰富生动。最后是颜色,山西原平炕围画有两种色彩形式,一种是大面积单色,一种是丰富的彩色。其中大面积单色往往会选用绿色,绿色会让炕围画的明度发生变化,而边道的色彩比较丰富,起到了较强的装饰作用,这些都是创作者凭借自己对颜色的理解进行的创作,充分体现了民间装饰色彩的自发本能。

(四)绘画元素的应用

过去的版画作品在主题、形式方面都比较单一,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当将民间美术中的剪纸、皮影等艺术中蕴含的绘画元素与版画创作进行有机结合,推动版画创作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创作版画的过程中,要将山西民间美术符号融入其中,需要重点分析这些民间美术的“形”“意”“神”,同时用版画语言对其进行再加工。比如丁绍光创作的版画作品《皮影》,就对皮影艺术的“形”进行了提取和应用,充分吸收了民间艺术皮影的绘画元素,并将其和版画元素进行了结合。在该作品中,丁绍光将重点放在了装饰构图上,使其非常自然地与自己的绘画风格融为一体,从而使作品产生了较强的现代感。版画创作者应当创造性地应用并发展民间美术元素,不仅要吸收民间美术元素的形象、造型、内容,而且要探索民间艺术语言中的“神”,使其和版画的观念、技巧充分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带有民族风格与现代气息的作品。

四、结语

山西民间美术是山西本土文化中的“活化石”,将山西本土文化中的美术元素和高职院校版画创作教学进行全面融合,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掘探索,分析艺术家在创作剪纸、皮影、炕围画以及木版年画时的思想和用意,思考艺术家当时的创作观念,研究他们是怎样将流畅的线条、饱满的构图以及多彩的颜色运用到其中的,引导学生对这些艺术家的构思技巧进行学习,并将其合理应用到版画创作中,从而创新现代版画艺术,让山西民间美术得到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毛德龙.民族民间美术对版画艺术创作的启示探究[J].大观,2021(7):156-157.

[2]倪霓.土家族民间美术图案在丝网版画中的应用[J].明日风尚,2021(10):73-74.

作者简介:

李馨,硕士,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版画。

作者:李馨

版画创作中表现语言探索论文 篇3:

木刻版画刀痕的艺术语言解读

摘 要:木刻版画作为“间接艺术”,与其他绘画相比呈现出相应的差异性特征,即要求版画家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需经历绘画、制版、印刷等繁琐的工序,由此来彰显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并增强作品艺术魅力。同时,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在木刻版画创作过程中,刀痕的表现手法承载着画家的情感因素。因而在当前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刀痕艺术语言的重视程度。本文从木刻版画艺术语言美的体现分析入手,详细阐述了木刻版画刀痕肌理表现形式。

关键词:木刻版画;刀痕;艺术语言

0 前言

木刻版画在创作过程中呈现出使用工具、材料特殊的特点。同时,对刀法的运用要求较高,即为了彰显木刻版画表现效果,要求画家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应注重运用不同的刀法创作形式来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且将自身素养、技艺应用于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最终由此增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达到最佳的艺术作品创作状态。以下就是对木刻版画刀痕中艺术语言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木刻版画创作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

1 木刻版画艺术语言美的体现

1.1 墨色之韵

木刻版种之一的水印木刻版画在创作过程中突破了传统国画创作过程中对墨的运用,以浓淡墨色变化的形式来彰显艺术作品的魅力,同时通过与其他色彩的相互融合,增强了版画作品艺术效果。而当代的水印木刻版画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为了展现作品的创作效果,在实践创作过程中合理运用了传统木刻的印刷技法、工具材料。但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亦注重强调了对西方艺术文化的借鉴,对创作图式、创作风格进行了改进处理,且更致力于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播,由此实现了作品创作过程中“韵”的表现。[1]此外,水印木刻版画在创作过程中为了体现作品的独特性,更为注重强调对墨色浓淡干湿或黑白虚实的追求。同时,为了增强作品的灵活性,版画家同样注重将不同的墨色与色彩进行搭配,如,彩色与灰色的相互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艺术作品的韵味。

艺术家栋方志功在木刻版画作品创作过程中意识到了墨色变化运用的重要性,继而将“墨色之韵”完整地呈现于自身作品创作过程中,最终实现了艺术作品特色的传达,达到了最佳的作品创作状态。[2]

1.2 平面之美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木刻版画的平面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代木刻版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彰显作品的独特韵味,将“章法布局、虚实节奏”设定为创作目标。同时,在平面重组过程中为了规避复现等艺术创作现象的凸显,致力于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突破对自然环境的模仿,追求艺术真理二次模仿的表现形式,最终就此拓展艺术作品表现思维,达到最佳的艺术作品创作状态。[3]

第二,古代木刻版画在创作过程中为了体现作品线条的形象美,更加注重在线条创作过程中以块面、节奏、疏密、虚实等创作形式来体现平面的线条美感。并且结合民族审美习惯,坚守“点聚成线、线聚成面、面聚成体”的创作原则,最终为观赏者呈现出和谐的木刻版画创作画面,满足欣赏者审美需求。

第三,当前水印木刻版画在平面性创作过程中强调了对水的应用,即以板材干湿不同、色墨干湿不同、纸张干湿不同对木刻版画平面性创作进行调整。同时,部分艺术家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较为注重追求单色向色彩明度渐变等的转换,由此表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1.3 刀木之味

在木刻版画创作过程中,刀作为主要工具,其所形成的刀痕完美的呈现出艺术表达效果。同时,板材在雕刻过程中纹理、质地的表现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艺术作品表达韵味。例如,古代的木刻作品创作过程中为了追求对线的刻画表现方法,同时以轻重粗柔、回环折转的表现形式来增强作品的独特性。画家陈洪缓在木刻版画作品创作过程中为了将自身情感元素贯穿于作品中,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致力于追求遒劲有力的线条表现形式,并刻意呈现装饰趣味创作理念,从而由此彰显了线条本身美感,达到了最佳的艺术作品创作状态。[4]再如,海派画家任熊在木刻版画作品创作过程中为了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坚守“勾勒方硬、有装饰风”的创作手法,继而在一定程度上透过独特的刀法表现形式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在木刻版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刀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为此,当代画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

2 木刻版画刀痕肌理表现形式

甘庭俭的木刻版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增强整体艺术表现效果,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强调了对木刻版画刀痕肌理表现形式的调整。如《草原之春》用简洁圆润的圆口刀对草原湿地景象进行了描绘,同时以三角刀细微的表现手法对人物场景进行了描绘,由此增强了木刻版画画面创作的真实性,达到了最佳的艺术作品表现状态。再如,《阳光下的彝女》木刻版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实现对画面场景的细致描绘,在版画创作过程中致力于将阴刻表现手法作为刀痕肌理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在对大面积阳光画面进行描绘过程中,运用了三角刀或圆口刀的刀痕肌理表现方法,增强了阳光景象的穿透感,并对画面人物进行了深入的诠释。[5]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在当代木刻版画创作过程中刀痕肌理的具体表现形式不仅致力于对对象、画面场景的描绘,更为注重强调对主题思想的阐述,即将画家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赋予到刀痕肌理表现形式中,由此增强作品整体艺术形式感,且更好地体现画家特性及特点。

当前木刻版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应提高对刀痕肌理表现形式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对单纯、简洁创作手法应用的强调,以此来冲击欣赏者的心灵,达到最佳的艺术作品创作效果。[6]

3 木刻版画刀痕的艺术语言分析

3.1 刀痕表现的语言个性

(1)文化修养。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文化修养主要体现在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等层面上,即画家不同的文化修养将完整地呈现于木刻版画创作过程中。例如,在当前木刻版画创作过程中,“刀痕”作为艺术作品的表现符号,[7]画家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将自身文化修养、性情寄托于刀痕运用形式中,由此实现对情感的传达。但在文化修养表现过程中,亦对画家主体艺术概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画家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应致力于坚守“以少胜多”的创作原则,准确的应用简练的刀痕语言,由此实现画家的艺术风格。[8]例如,审美趣味、思想性格、文化素养等的彰显,并注重以文化修养影响着刀痕个性语言的应用,由此达到最佳的艺术作品创作效果。

(2)造型能力。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木刻版画创作中刀痕的造型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画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更为注重对人物速写表现手法的应用,同时在人物形体描绘过程中致力于观察人物形体变化特点,且从不同角度、不同条件等层面出发,对人物基本结构进行理解,从而以重新组合的形式对人物形态进行描绘,[9]同时,木刻版画造型的体现,亦要求画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应注重坚守主观性取舍的创作原则,依据人物基本运动规律确定刀痕艺术表现形式,由此彰显和谐的人体艺术表现,并促使欣赏者在对作品进行欣赏过程中感受画面感知力,实现对艺术作品思想的传达;[10]第二,王僖山版画人物造型在设计过程中,为了彰显人物形象的形式美、个性美,在实践创作过程中强调了对简练刀痕语言的应用,且致力于坚守造型理念,以浓重的刀痕语言对劳动人民形象进行描绘,由此揭示劳动人民形象,且以重新组合的方式增强人物形象的动态表现效果。“黑土情结”即是王僖山版画人物造型能力的体现。如,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强化对生活化情景的渲染,同时以“组合拆分”的刀痕语言应用方法来准确表达人物造型生命力。

(3)艺术修养。陈剑锋套色木刻作品《乌苏里渔歌》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即利用刀痕语言将艺术修养展现得淋漓尽致。陈剑锋在木刻版画作品创作过程中为了避免艺术表现形式脱离社会、生活,因而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秉承着“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深入到时代发展情景中,追求艺术实践表现,且注重刀痕语言对画面思想内涵的诠释,由此实现了主题与内容的相互融合,并增强了作品艺术修养。此外,木刻版画《人生的一半》在作品创作过程中为了将“人生”主题思想融入作品创作过程中,致力于强调对人物淳朴粗犷情感外向表达的描绘,同时反映同时期人物内向的真实情感,从而确保木刻作品主题思想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性,并实现从“我”向“我们”真实经历转化过程的描绘,以此来增强艺术作品画面感,达到最佳的艺术作品创作效果。

3.2 木刻版画刀痕色彩感的表现

色彩在木刻版画刀痕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矛盾性”,即当前木刻版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不注重对色彩的直接应用,强调以色块的刀痕语言表现手法来描绘情景、画面。例如,套色木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始终秉承着基本的色彩规律,且呈现出无法反映物象复杂多变色彩关系的特点,即木刻版画刀痕色彩感呈现出“矛盾性”创作特点。同时,当代版画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为了突显艺术魅力,更为注重在景象描绘过程中运用红、黄、蓝、白、黑等基础颜色,且以单纯的色彩形式对景象色度进行调整,并注重强调刀痕的交叉重叠表现形式,由此增强刀痕整体色彩表现力。

第二,水印套色木刻在色彩运用过程中始终秉承着“以少胜多”的创作原则,并确保附加色板符合版画特殊性要求,以此来增强作品整体审美情趣。此外,南方版画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刀痕色彩感的合理应用,采取一块板刻层层印刷的创作形式,同时打造由深色向浅色转化的创作方法,由此实现了对画面明亮度的描绘。[11]

第三,孙艳碧套色木刻版画《有风吹过的季节》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为了迎合主题思想,大面积地运用了黄色,并以红色色彩对人物结构进行勾勒,由此传达季节气息。同时,在木刻版画作品创作过程中,亦要求画家应注重将“版”作为媒介套用色彩,强调版画色彩与刀痕的完美集合。由此来强化作品视觉语言,并就此实现刀痕色彩感的完美呈现。

3.3 彰显画家情感因素

(1)彰显情感表现形式。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木刻版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更为致力于对画家情感表现的彰显。例如,画家程勉在对木刻版画作品《血寰》进行创作过程中为了传达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强调了对严谨、细腻刀法表现形式的应用,以血与泪相融的表现方法增强了作品画面感,同时促使欣赏者在对作品进行赏析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景中,回想灾难画面,强化自身民族情感。此外,由于在木刻版画作品创作过程中,刀痕语言表现形式由画家思想境界所决定,因而刀痕语言作为艺术作品的主体,在形式表现过程中应注重对画面情感的诠释,以此来达到最佳的艺术作品创作效果。同时,由于刀痕语言与画家情感表达有着密切联系,因而画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强调对刀法组织变化形式的正确处理,以此来实现内容、表现形式间的统一,达到最佳的作品创作成效。另外,由于思想、文化是刀痕表现的方式,因而现代画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应注重从思想内涵角度出发,对刀痕语言新型表达形式进行探索,将其贯穿于主体画面描绘过程中,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物象世界。例如,《恢复朝鲜得胜图》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即实现了对客观物象世界的反映,描绘了战争过程中的真实画面,冲击了欣赏者的心灵,增强了整体画面表现效果。

(2)彰显时代和人生感悟。王僖山的版画作品《一年又一年》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实现作品内容与现代社会的相适应性,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强调了对粗狂刀法表现形式的应用,并以灰色调作为主色调对人物所生活的现实背景进行了描绘,由此增强艺术作品画面效果。此外,晁楣在对作品《北方的九月》进行创作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农场收获情景的真实描绘。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即将红色作为基调,并确保局部画面采用闪烁色彩,继而完整的呈现出了劳动人民在秋季收获时的情景,将收割人群的愉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最佳的作品创作成效。[12]

基于追求刀痕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将社会生活、时代精神贯穿于木刻版画作品创作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其有助于彰显时代的变化特征,并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继而吸引欣赏者的关注。例如,黑白木刻作品《主人》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彰显人物主体的愉悦心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采用了富有层次的黑白灰,且应用了稳定的画面构图创作手法,达到了最佳的艺术作品创作状态。

4 结论

在现代艺术领域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木刻版画创作形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版画创作过程中刀痕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影响着整体艺术作品的画面表现效果。为此,当代画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结合木刻版画刀痕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造型能力等艺术语言的表现,对艺术作品主体进行真实地反映与描绘,并将社会情境贯穿于其中,由此丰富当前木刻版画艺术表现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川.木刻版画动画的艺术语言和制作方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11(01):128-132.

[2] 王娜.中国汉代画像石对木刻版画发展的启示与思考[J].设计,2013,20(11):177-178.

[3] 何华.当代黑白木刻版画刀痕肌理表现形式探索[J].群文天地,2012,13(01):231.

[4] 况锐.浅析版画艺术在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的拓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2,21(11):123-124.

[5] 蒋方亭.从“韵味”到“印痕”——由水印版画的观点置换看当代版画艺术之发展[J].荣宝斋,2012,20(10):120-129.

[6] 韩晶.黑白木刻作品语言形式探究——以第十八届、十九届、二十届全国版展中的作品为例[J].太原大学学报,2015,12(04):113-116.

[7] 陈志昕.黑白木刻刀法练习与创意思维拓展——以肇庆学院美术学院为例的版画教学探索[J].美术大观,2016,13(01):156-157.

[8] 张妲妲.浅谈中国现代木刻版画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欣赏[J].人民论坛,2015,45(33):28-29.

[9] 李静.线条与色彩的呐喊——论蒙克的版画艺术语言[J].小说评论,2011,11(S1):331-333.

[10] 金兰.论蒙古族版画艺术特点与价值[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1):1173-1178.

[11] 李培华.黑白木刻版画的刀法语言[D].北京:清华大学,2012.

[12] 李世超.地域特色和民间艺术对当代木刻版画创作的影响[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3.

作者:蒋汝佳

上一篇:住建局打非治违实施方案下一篇:公司策划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