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农牧业生产管理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设施农业是推动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青藏高原农业典型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堆龙德庆区)的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田野调查,总结拉萨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进而提出实现拉萨市设施农业更好发展的对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平原农牧业生产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平原农牧业生产管理论文 篇1:

只为河套富长留

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在巴彦淖尔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焕发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勃勃生机,一幅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画卷异彩纷呈。近些年来,巴彦淖尔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富民为本、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子,为“天赋河套”品牌行稳致远保驾护航,奋力实现塞上江南绿色崛起。

绿色发展,为品质河套护航

独特的农牧业资源禀赋,是巴彦淖尔坚持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底气和基础。在巴彦淖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识。人们深知,只有保护好“天赋”的生态环境,才能使河套耕地持续具备绿色有机生产条件,为“天赋河套”授权产品提供良好的产地环境,助力“天赋河套”品牌走得更远、叫得更响。市领导明确提出,决不允许在套区布局和落地任何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要保护好河套这块净土,让好产地持续产出好产品。

以建设“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契机,巴彦淖尔市正走上一条“生态牌”和“绿色牌”相辅相成、同步发展的新路子。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在乌梁素海流域上游源头实施了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工程,减少泥沙流入黄河,阻止沙漠侵蚀河套平原;在流域末端开展矿山和草原生态修复,扩大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在河套灌区建设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全面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4大行动,减少面源污染;实施点源污水“零入海”行动,下决心用两年时间彻底斩断点源污染,2019年底全市5500多万吨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全部再生利用,不再进入乌梁素海;在乌梁素海湖区开展内源治理,疏浚底泥,开挖网格水道,促进水体循环,加大生态补水力度,每年生态补水3亿立方米以上;实施484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示范工程项目,项目区种植业生产条件可得到根本改善,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将明显提高,耕地质量普遍提高1—2个等级,有效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的实施,将使“北方防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为巴彦淖尔市实现“绿色崛起”筑起生态屏障。

利益联结,实现农企双赢

“天赋河套”品牌让河套好产品卖上了好价钱,不仅为当地企业提供了腾飞的契机,更为全市农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增收。

48岁的范红娣是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东兴二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前,丈夫因病去世,欠下不少外债。为了让两个上学的孩子不受影响,她四处打工奔忙,劳累一年又一年,生活一直没有太大起色。自从2017年在鲜农公司产业园区承包大棚以来,她实现了从种大田的传统农民到从事现代设施农业的新型农民的转变。

位于临河区的内蒙古鲜农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是被授权使用“天赋河套”品牌的企业,也是临河区的扶贫基地之一。2016 年公司与临河区人民政府合作实施政企合作扶持贫困户产业脱贫项目,公司提供种、产、销一条龙服务,现已帮助1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7年9月,公司吸收360户丧失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公司,一共1080股,每股5000元,每股年分红600元。2018年,公司集中新建70栋土钢结构日光温室,由临河区有实力的企业捐赠形成社会化扶贫产业园区,温室由公司统一管理运营,收益用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社会保障兜底人员及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目前,已有15名贫困户剩余劳动力在企务工,人均年收入1.8万元左右。此外,企业还间接带动了78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2016年以來,园区陆续给12户贫困户每户提供一个温室大棚,租金由政府补贴9000元、企业减免9000元,贫困户免费种植两年。目前,这些贫困户全部脱贫,有的贫困户还买下了大棚,大多数贫困户从种一个大棚发展到种两个大棚。

目前,全市通过引进、培育、整合等形式,扶持壮大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291家,通过订单契约型、服务协作型、股份合作型等9种农企利益联结方式,全市农企利益联结覆盖率已达到80%以上,20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给农牧民带来了更多实惠,去年,全市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21元,农牧民人均来自产业化的收入近万元,占总收入的70%以上。今年一季度,全市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41元,同比增长8.6%。

培养新型农民,解锁种田新方式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无论是保障粮食供给还是实现产业兴旺,都离不开“人”这个第一位的因素。近几年来,八百里河套涌现出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把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做得风生水起。

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巴彦淖尔市整市推进以来,全市通过“固定课堂”“田间课堂”“移动课堂”“空中课堂”等“四个课堂”精准施教,使选准的农牧业经营带头人通过集中学习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产业政策、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等知识,开阔视野、提升生产管理技能,让一大批参加培训的农牧民走上了创业兴业新征程。

据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统计,从2014年到2018年,该市经过新型农民培训的职业农民已达6000余人。在新型农民的带动下,全市农业新品种种植与试验面积逐步扩大,全市引进、发展订单高粱、花生、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近17万亩,部分旗县扩种高粱3万多亩,恢复了甜菜种植。

在乌拉特前旗农广校的推介引导下,学员陈栋、弓振山、徐伟伟成立了山驴王公司,养驴100多头,还开起了餐饮体验店,他们不仅引导周边农民进行标准化种养殖,同时将产品通过餐饮业推向市场,带动周边农民共同发家致富,变单打独斗为合作共赢、抱团取暖。

在河套大地,手机不仅是生活工具,更成了广大农民离不开的先进生产工具。随手点开几位乌拉特前旗种田能手的微信,能找到“河套新农民追硒群”“四季驿站华莱士种植营销群”“粮食猪肉分享群”“河套羊群”等交流群,这些群信息流量大、刷新快,其中囊括了雇工、租农机、动植物防疫、打假防劣、产品出售、抗旱救灾募捐、农业讲座、农民文艺活动等丰富的信息。

“天赐乌拉特农广校精英群”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训过的农民自建的一个群,有近500名成员。他们不仅传递农牧业信息,还在线下组织有创意、有远见的新型农民,自筹资金集体到山东、陕西及本市各旗县的基地、展会、加工企业参观学习。

种种新变化、新气象,折射出巴彦淖尔大地上一支爱农业、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正在快速成型。在“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如火如荼开展之际,这支新兴力量,必将成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中坚力量。

(责任编辑/吕亚娟 高旭天 王英楠)

作者:王英楠

平原农牧业生产管理论文 篇2:

拉萨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 要 设施农业是推动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青藏高原农业典型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堆龙德庆区)的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田野调查,总结拉萨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进而提出实现拉萨市设施农业更好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设施农业;农业特色品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青藏高原地区干燥寒冷、昼夜温差大,加之海拔高、地理位置特殊,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诸多阻力。其典型农业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多年来一直坚持单边工业化,长期忽视农业发展,其资源和技术的投入长期被忽视,“低技术、低投入、低生产”的农业产业模式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制约了拉萨市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然而,拉萨市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是西藏自治区的多元经济中心,而农牧业是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这意味着拉萨市农业发展必须实现新的转型,以适应未来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1 现状

拉萨市地处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下流谷地北岸的冲积平原,海拔3 650 m,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6—9月,光照充沛,年日照时间>3 000 h,而且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设施种植业[1]。截至2018年,拉萨市3区5县总面积

29 518 km2,建筑面积82.82 km2,常住人口约54.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33.00万人,城镇化率为60.7%。

近年来,在党中央,西藏自治区委、区政府,拉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农牧部门按照“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和“提升一产”的总体要求,以发展建设现代化绿色农业为奋斗目标,着力优化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更新发展观念,强化发展措施,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进一步推进拉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努力建设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拉萨市各县(区)的设施农业已初具规模,促进了当地经济良好发展。

拉萨市各县(区)均有温室大棚,其中城关区、达孜县、堆龙德庆区、林周县温室大棚较多,墨竹工卡县、当雄县也有少数温室大棚分布。拉萨市已形成集中连片设施蔬菜基地15个,面积1 100 hm2,其中1 000栋以上的基地2个、500栋以上的基地3个、200~400栋的基地4个、100栋左右的基地6个[2]。

2 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产品质量不高、特色缺乏

目前,拉萨市温室大棚和塑料大棚种植的作物品种较多,如黄瓜、番茄、草莓等。虽然作物品种较多,但没有将其打造成高原特色农产品,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另外,生产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农民为追求高产量而使用无机肥料,不合理地缩短了作物的生长周期,使得农产品的品质及产量得不到保证,无法打造高原特色果蔬产品。

2.2 农业生产管理观念落后

拉萨市建立农业公共市场的最初目的是为小型、日常的农产品交易提供场所。在成熟的内地市场体系中,多功能服务是必不可少的服务项目,但拉萨市的农业公共市场只能满足双方的初始需求,不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市场投资者无法满足批发市场的发展需求,农产品市场无法实现功能转型。该实体仍处于商品分配混乱、信息无法传播和价格形成机制薄弱的状态。落后的管理机制制约了当地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无法进行大宗产品交易和市场自我调节。

2.3 科学技术水平滞后,劳动力素质低下

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设施农业的发展水平,同时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3]。长期以来,拉萨市沿袭了传统的蔬菜生产模式,技术含量低、效率低。1)科研技术人员缺乏,导致科学技术落后;2)农牧民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技术方面的带头人较缺乏[4],极大地阻碍了农业技术优化,使得农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 对策

3.1 提高产品质量,推进农业特色品牌创建

抓住当地政府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契机,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开展农业特色品牌创建工作。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人们开始追求高端、绿色、健康、私人化定制的食品。作为禾本科大麦属的植物,青稞淀粉含量较低、纤维含量较高,适合开发各种代餐饮料、代餐粉、营养早餐粥等特色加工商品。在政府牵头下,拉萨市形成了以青稞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其配套基础设施及高附加价值产业链也逐渐完善。因此,要打破拉萨市僅提供旅游特产的错误认识,将优质农产品推广至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就要从农产品的质量上实现突破,因地制宜地选择、栽培农作物,培育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

3.2 依靠科技,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拉萨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技术水平分布不对等、不一致,使农业技术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因此,需发挥农业推广体系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5]。实地调查发现,当地技术人员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指导和培训作用有限,无法真正将理论技术运用到实践中,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发挥当地技术人员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指导和培训作用。1)鼓励科研技术人员、市场管理人才下乡、驻村,成立巡回宣讲和帮扶小队,对适合发展设施农业地区的农民给予技术指导和帮扶,带领他们建立科学技术先进、装备齐全的农业技术服务队伍。2)要完善设施农业产业链,做好相关的销售配套工作,为当地农产品“生产—销售”成熟体系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做好“授人以渔”。3)组织开展一系列农户与市场、农户与农户的交流活动。农收前,村委会可以统一调配村内劳动力,集体合作、互帮互助;农收之后,村委会可以举行慰劳活动、开展会议、交流经验、不断进取。

3.3 改善管理体制,吸引外地投资者

加快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为主体、社会资本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设施农业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经费、装备推广应用经费和实用技术人才培训费用充足[6]。另外,为加快拉萨市设施农业发展,可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提供先进的设备及一定的资金补贴吸引外地投资者,尤其是农业生产经验丰富的设施农业科技公司。

4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有效地刺激了对拉萨市设施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目前,拉萨市设施农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1)农产品加工及产业链配套设施等发展较为薄弱,对当地农业发展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2)拉萨不利气候条件的应对仍然是一个巨大难题;3)当地农户的技术和经验仍不成熟。因此,拉萨市设施农业发展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为大力推进拉萨市设施农业发展,相关部门需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普及现代化农业观念,精准平衡当地市场并寻找新出路。

参考文献:

[1] 谢东锋.拉萨河谷盐碱地设施番茄栽培技术[J].蔬菜,2015(3):56-58.

[2] 王小涛.拉萨集中连片设施农业基地达16个[N].拉萨晚报,2016-06-19(1).

[3] 彭澎,梁龙,李海龙,等.我国设施农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J].北方园艺,2019(5):161-168.

[4] 田海亮.那曲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8(12):65-66.

[5] 陈晓霞.浅谈大通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青海农技推广,2017(4):63-65.

[6] 宋立平.天水市设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机械,2019(11):81-83.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徐雪超 次仁 刘哓庆 刘念祖 苟金娜

平原农牧业生产管理论文 篇3:

陕西榆林沙荒地开发整治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以靖边、神木、定边3个沙荒地开发项目为例,简析风沙区土地荒芜的成因,概述通过土地平整、灌溉排蓄、农田林网、田间生产路、农网架设等土地整治实践,分析土地整治带来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以及示范作用。对土地整治开发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思考,提出了沙荒地等退化和未利用土地开发效用提升和生态综合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沙化荒地;土地整治工程;新增耕地;实践

耕地资源稀缺性日益突出,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补充耕地,成为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平衡及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约17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7.9%,严重影响土地利用效果。陕西作为沙化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沙化土地涉及榆林、延安、渭南3市9县(区),区域土地总面积386.3万公顷,沙化土地141.3万公顷,耕地92.7万公顷,巨量沙荒地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向好造成威胁。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经过7年多努力,对榆林沙荒地以沙和砒砂岩复配成土的土体重构技术和工程措施进行土地开发整治实践,累计新增耕地18万亩,探索出了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提供用地保障的有益之路,积极调研探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有效对策。

1.项目区情况

1.1榆林市况

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延安市。全市总面积43578km2,总人口356万,辖1区11县222个乡镇。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榆林光照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是传统农牧区,然而干旱严重,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

1.2项目村情

(1)靖边县宁条梁镇黄蒿塘村,位于榆林西南部,处于无定河上游,横跨长城南北,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123-1823m,介于东经108°21′03″-108°22′04,北纬37° 36′41″-37°37′22″之间。(2)神木县锦界镇公草湾村,位于榆林北部,晋、陕、蒙三省(区)接壤地带,地貌以明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地形开阔,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微倾,坡度3%左右,海拔高度介于1269m~1276m,地表发育有大小不一的多个半固定沙丘,植被稀少。(3)定边县白泥井镇北畔村,处榆林最西端,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地带,位于东经107°15’-108°22’,北纬36°49’-37°53’,海拔1340m~1350m。

3个村土地数据指标虽存差异,但呈现共同特点:地貌属毛乌素沙漠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以风沙地貌类型为主;气候上是干旱、半干旱向亚湿润区的过渡,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短促,秋季多暴雨且集中,冬季干冷漫长;植被的地带性分布呈现荒漠、荒漠草原向森林草原的过渡。区内少雨多风,风力作用强烈,平均土壤侵蚀强度为0.3-0.38×80-104t/km2,土层薄,土地质量劣化,成为不做治理和生态修复就无法利用或者利用率极低的荒化地,且可能呈现沙化程度不断加剧趋势。

2.成因及开发整治实践

2.1沙荒地成因

2.1.1土体结构制约生产力水平

项目区地表覆盖主要为风沙土,沙和砒砂岩相间分布,占总面积的93.32%,另有部分绵沙土和淤土分别占5.6%和0.6%。风沙土为吹扬沙土堆积而成,松散无结构。砒砂岩属陆相碎屑岩系,由于其上覆岩层厚度小、压力低,造成其成岩程度低、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水如泥、遇风成砂,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綿沙土由风沙土发育而成,土壤粒径小于风沙土,持水性和养分略优于风沙土。淤土分布在项目区低洼下湿地,腐植质含量高,有机质含量贫乏,氮、磷俱缺,成为典型难利用土地。

2.1.2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榆林早在秦汉时代曾是“沃野千里”的农牧业兼为发展的地方。历经明朝修筑陕北长城,屯驻人马,清中叶“借地养民”,垦荒伐木,天然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沙漠化发生;到新中国成立前,该区仅残存4×104hm2天然林,覆盖率只有2%。本世纪以来,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局部沙化土地甚至有所逆转。

2.1.3生态破坏效应叠加使沙土发生退化性演替

随着榆林作为国家级能源基地发展建设,区内工矿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人类活动强度带给生态的副作用加剧;天然植被破坏后,地表裸露农林景观土被潜在退化,土壤风蚀,地表疏松,变化剧烈,自然植被丧失,土地生产系统生物生产量下降,直接导致多种环境要素发生退化性演替,土地地表出现不利于生产活动的状况,且呈现长期性、渐变性、持续性特点。

2.2整治实践

2.2.1土体有机重构和土地平整

(1)土体有机重构。风沙土为吹扬沙土堆积而成,松散无结构。砂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物理性质不良,保水保肥能力差,熟化度差,且易受干旱威胁,属质量较差的土壤之一,但经改良适于耕种,还可获得高产。针对土地沙化和砒砂岩水土流失的“两害”难题,成功应用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快速复配成土核心技术,使两个结合到一起,一个保水一个漏水,一个板结一个透气,两种物质结构形成互补。两者混合后,随着砒砂岩混合比例的增加,土壤沙粒含量降低,粉粒和粘粒含量增加,土壤质地由沙土向沙壤转化,同时,混合土壤的有效水含量开始提升,混合土壤的持水性能逐渐增强,两者结合同步获得了节水、固沙、增效的综合效应。(2)进行土地平整。主要为拉运、推移土方:项目区平整为格田,移动土方量;以及复配成土及覆沙工程:通过平整后覆沙来消除土壤盐分富集的微域地形,并切断毛管水作用,抑制地下水盐向表层运移,实现土壤脱盐排碱,进而逐渐改良耕作土壤。考虑到项目区实际地形地势特点,总体属平原地区,局部地势呈起伏变化,存在沙丘及土坑,地形变化大,主要采用以一个田块为平整单元进行土方平整,项目区田块由道路、田坎划分而成。

2.2.2农田灌溉工程

从新建水源井进行引水至蓄水池,使用中心支轴式喷灌系统灌溉,喷灌系统未覆盖部分,采用滴灌系统灌溉。项目区因地制宜地进行田块布设,采用美国瑞克系列中心支轴喷灌机,围绕中心支轴运行,喷洒轨迹成圆形。根据喷灌圈的设置,P17采用R=286m,P18/R=256m,P19/R=244m, P20/R=216m的喷灌机组,灌溉质量好,效率高,节水强,利于规模化生产管理。

2.2.3农田林网工程

根据陕北风沙滩区生态保护的要求,建立农田防护林和护路林相结合的林网体系。沿道路及项目区边缘栽植农田防护林。工程采取高低设防,乔灌结合,建设小网框、窄林带的防护林体系,主要为新建项目区铁丝网围栏、外围林带以及道路林带。项目区乔木行株距为1.5m×2.0m,树种选择为当地宜生的杨树。灌木在乔木林带外围布置,株行距为0.5m×0.5m,树种选择为当地宜生的沙柳。

2.2.4田间生产路(涵)工程

项目区生产用道路按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统一布设,田间道或生产路应通达每一地块。田间道路面宽3.5m,路面高出田面0.2m,为泥结石路面;生产路宽2.0m,路面高出田面0.2m,为泥结石路面。

2.2.5电网架设输配工程

架设部分10KV输电线路,埋设380V输电线路,安装变压器,修建配电房等,导线型号选用LGJ-25。完善输变电网絡系统,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3.开发效益

3.1社会效益

(1)缓解耕地压力,增加就业机会。项目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解放出剩余劳动力;项目建成后,农民可利用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发展多种经营,降低生产风险,稳定和提高收入。项目区引进先进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为以后发展提供借鉴经验。(2)增加耕地面积,促进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通过连片规划,集中管理,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项目建成后将会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3)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项目以农田水利建设为突破口,注重从根本改善生产条件,使项目区内路相通、渠相连,实现道路硬底化,灌溉用水得到保障,排灌沟渠完善,农田灌溉面积明显增加。

3.2经济效益

(1)产量。项目区种植土豆、玉米和豆类,其中尤以土豆最适宜,产量高,亩产量可达10200斤,超出当地农民以传统耕作方式产量4900斤;2015及2016年,玉米亩产580斤、640斤,糜子亩年350、410斤,产量逐年递增;2016年开始增加种植油葵、牧草(苜蓿等)作物,长势良好,收益较好,12%地块复种指数超过1.0,总体为1.08。(2)收入。经过测产和市场调研,共计2400亩玉米/糜子/土豆/牧草(等)/油葵的种植结构比为49/26/13/7/5,总收入计算:玉米(2400亩*0.49* 610斤*0.8元/斤)+糜子(2400*0.26*380*1.8)+土豆(2400* 0.13*5600*0.36)+牧草(2400*0.07*380元/亩)+油葵(2400* 0.05*490*3.1)=1875816元,折算亩均收入781.6元;开发静态投资回收益期为12年,为农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良好水平。另据计算,农民在整治土地上年度平均投入(种子、化肥、农药、水电等)260元,亩均纯收益为521元。

3.3生态效益

(1)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增加了植被覆盖率,改变了区内田间小气候,降低风速,减少蒸发,提高湿度,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2)防止自然灾害发生。建设林网水利设施后,外围、边角地及道路两侧种植旱柳、红柳、紫穗槐等苗木,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形成合理物质能量流,从土壤深层中吸取营养成分,增强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构成了稳定性强、生物生产力高的复合生态系统。

3.4示范推广

陕西地建已将荒沙地土地工程技术已推广应用到榆林市榆阳区、神木县锦界镇,定边县定边镇、白泥井镇以及靖边县杨桥畔镇等地区,累计整治面积15.8万亩,新增优质高标准水浇地14.95万亩,增收节支超过8亿元,沙荒地开发整治经验还向陕西延安、渭南以及新疆、内蒙古等省(区)推广辐射,对开发耕地资源发挥积极作用。

4.效用提升存在的问题

4.1土地开发与群众生产能力脱节

陕北风沙滩区人均耕地3.1亩以上,远高于全国人均1.3亩、全省1.6亩的水平。按照目前生产力水平,榆林现有耕地基本满足当地劳动力需求。陕北还有一定数量的荒地仍然荒芜,属于沉睡的退化和未利用状态,不完全统计在60万亩左右。

4.2单一工程实践不能发挥更好效果

(1)对运用多种土壤、耕作方式和适宜种植作物等相关因素考虑不够,使得沙荒地治理这一复杂系统问题的综合整治效果受到影响。(2)农业用水大幅提高。在大面积需水期,项目和附近去本就严重缺水的地下水系造成破坏,可能给沙区造成一定的消极生态影响。

4.3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矛盾造成开发困难

由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绝大部分耕地由村组发包给农户单家独户耕作,农民只顾自己土地上的工程设施与自身的利益关系,不去考虑全局的利益。项目区村民经常会提出附加要求(如要求在地头额外打井、多平整田地、额外修筑田间道路、增加外接电力等),项目管理者与施工单位、监理及当地村民无法沟通达成一致,致使工程推进缓慢。

4.4后期管护体系不健全责权利不明

土地整治项目竣工后也只是简单地将项目移交给项目区所在的村委会管护,没有明确工程后期管护者的职责、义务和权利以及管护方案落实的相应措施,造成项目后期管护相互推卸责任,管护效果不理想。

5.土地生态综合开发对策建议

5.1完善开发利用沙荒地资源体系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下转135页)

(上接120页)制定相应的评价规程,把土地开发整理对区域植被群落影响和生态环境评价贯穿于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规划设计、项目验收和之后评估全过程。加大对利用率和产出率较低的农用地改造归并,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5.2建立生态经济型植被防护体系

建立和完善植被防护体系,扩大植被覆盖率是防治土地沙漠化最根本的途径。按照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原则,乔、灌、草适宜配置,带、网、片合理布局,形成对沙漠夹攻之势。在退化性荒山陡坡营造以柠条、剌槐为主的水土保持林;在水熱条件较好的湿滩地发展苹果、葡萄、沙棘等为主的成片经济林。逐步建成若干林带分割、农田林网纵横交错、片林草地星罗棋布的生态经济型植被防护系统模式。

5.3改进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等土地利用制度

以国土部门为项目管理主体,加强农、林、水、环保等部门协调配合,确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按照规划设计,按标准严格实施。继续完善项目管理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增加可操作性,探索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报告、考核、验收、通报和奖惩制度,用制度规范项目立项、建设、应用全过程管理。加强对新开垦耕地的管护力度。建议设立项目后期管护基金,用于补充耕地后期管护,确保发挥长期效益。

5.4着眼未来,实现沙荒地等未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

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异质性和稳定性,使其逐步走上良性循环轨道。采用田、林、草并举以林为框架,在林带和农田之间设牧草带,使农田林网化、园田化。通过覆盖耕作保存耕层养分和细粒物质;粮草轮作和不同作物间作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抗蚀能力。在土地退化发生区,通过沙垫土、泥掺沙等措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防止沙荒地等土地的退化继续蔓延,建立可持续的国土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国土地整治发展研究报告.No.1. No.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2]宁松瑞,韩霁昌,郝起礼,等.新增耕地土壤盐渍化调查及改良措施分析[J].北方园艺, 2017(8):172-178.

[3]韩霁昌,王曙光,李娟,等.浅析定边县盐碱地开发模式[J].中国土地, 2013(5):40-40.

[4]孙博,解建仓,汪妮,等.不同秸秆覆盖量对盐渍土蒸发、水盐变化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2,26(1):246-250.

[5]赵振彪.定边县推广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成效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13):109-110.

作者:刘社堂

上一篇: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探析论文下一篇:高中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