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牧业发展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基于GIS的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段土地利用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近年来加强国家公园的建设已成为地理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本文在“两山论”、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人地关系理论的基础上,以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5期的遥感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来源,运用遥感和GIS手段对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段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专题研究。1995年至2015年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段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表明:(1)林地和草地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段的东南区域,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区域。(2)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草地为主,且二者比重均在42%以上。(3)耕地净增加了0.3%,动态度是0.015%;林地净减少了0.55%,动态度是-0.028%;草地净减少了0.09%,动态度是-0.005%;水体净减少了2.66%,动态度是-0.133%;建设用地净增加了6.8%,动态度是0.342%;未利用地净增加了2.05%,动态度是0.103%。(4)耕地的转入源主要是草地和林地;建设用地的转入源主要是林地、耕地和草地;草地的转出流向是林地、未利用地、耕地、水体和建设用地;林地的转出流向是草地、未利用地、耕地、水体和建设用地。(5)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土地利用的综合转化速率较小。(6)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段被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核心保护区内耕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增加了0.86%和29%。基于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段存在自然景观减少和核心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影响等问题,本文提出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段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恢复自然景观,禁止核心保护区内一切人类活动,发展一般控制区内生态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关键词:祁连山;国家公园;土地利用变化;可持续发展

学科专业:自然地理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科学意义

1.1.2 国家战略

1.1.3 地方需要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国家公园研究现状

1.2.2 国内国家公园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国家公园的概念及内涵

2.1.1 国家公园的概念

2.1.2 国家公园的内涵

2.1.3 我国国家公园概况和发展现状

2.2 相关理论

2.2.1 “两山论”

2.2.2 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人地关系理论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范围

3.2 自然环境

3.2.1 地理位置

3.2.2 地形地貌

3.2.3 气候

3.2.4 河流水系

3.2.5 土壤植被

3.3 社会环境

3.3.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3.2 交通状况

3.3.3 历史文化

3.4 研究区数据来源

3.4.1 数据的收集

3.4.2 数据处理

3.4.3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3.5 研究方法

3.5.1 土地利用面积比重

3.5.2 马尔柯夫转移矩阵

3.5.3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

3.5.4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

第四章 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段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1 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段土地利用分析

4.1.1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异明显

4.1.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4.1.3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

4.1.4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

4.1.5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

4.2 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段生态功能分区分析

4.2.1 功能分区划分

4.2.2 核心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2.3 一般控制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第五章 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段存在的问题

5.1 自然景观减少

5.1.1 林地减少

5.1.2 草地减少

5.1.3 水体减少

5.2 核心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影响

5.2.1 制度不完善

5.2.2 资金短缺

5.2.3 法律法规不健全

5.3 公众参与薄弱

第六章 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段可持续发展对策

6.1 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段可持续发展原则

6.1.1 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原则

6.1.2 公益性第一原则

6.1.3 共享共建原则

6.1.4 文化融合原则

6.2 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段可持续发展目标

6.3 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段可持续发展对策

6.3.1 恢复自然景观

6.3.2 禁止核心保护区内一切人类活动

6.3.3 发展一般控制区内生态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

6.3.4 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本文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7.2.1 选题新颖

7.2.2 分析体系和方法创新

7.2.3 生态补偿机制创新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银行监管理论发展论文提纲下一篇:电视剧融资方式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