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教法美术教育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素质教育不斷深入推进,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中都出现了现代化、专业化的美术培训班,但是在农村地区,美术教育依然未受到重视,存在各种问题。所以为了推进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当以一种正确的眼光看待当前美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采用可行性对策来优化教学,让学生接受更加专业的美术学习,获得广阔发展空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期小学教法美术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新时期小学教法美术教育论文 篇1:

新时期小学美术教育教法的探索与革新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教育部对小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着,时代的发展对小学生的要求也在逐渐增长着。因此,在对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需要从各方面对小学生进行培养,让他们全面发展。在新时期的小学教育中,小学美术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同时也需要小学生用独特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就新时期小学美术教育教法的探索与革新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以促进小学生学习美术。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美术教育;探索;革新

近年来,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小学美术的教育教法也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小学美术的教育教法进行探索与革新,提高小学美术的教学质量。

要对新时期小学美术教育教法进行探索与革新,首先就需要深入了解新时期小学美术的特点。首先,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艺术水平,可供美术教师选择的教材也是多种多样的,让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美术知识;其次,在新时期小学美术课上,小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开发各自的想象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再者,时代的发展需要的人才本来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新时期小学美术教育正好符合这种需求。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美术教师同样需要全力以赴教好小学生。

一、美术教学能提升小学生分解美术图像的能力

新时期小学美术的教育教法首先要求小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在课堂上遇到美术图像首先能够分析该图像的美观之处,并且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表象得到的,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上需要从色彩、空间、材料、线条等方面分别呈现给小学生,让他们从这些角度对图像进行分析描述。

二、美术教学能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正是现如今时代发展的需求,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我们应该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新时期的美术课堂上,美术教师可以拿出实物,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模式将其画出来,然后再让他自己描述自己的作品;或者教师也可以美术作品上留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剩余的部分描绘出来,这些方法都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融合环境的美术教学

新时期小学美术的探索与革新必须要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当然,小学生本来就具有一颗纯洁的童心,所以,美术教师也要培养小学生努力发现周围环境中的美。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野外写生,让他们描绘自己看到的美景,这能够让他们更加亲近大自然,也能发现我们大好河山的美丽之处。

?誗编辑 薄跃华

作者:廖海江

新时期小学教法美术教育论文 篇2:

浅析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素质教育不斷深入推进,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中都出现了现代化、专业化的美术培训班,但是在农村地区,美术教育依然未受到重视,存在各种问题。所以为了推进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当以一种正确的眼光看待当前美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采用可行性对策来优化教学,让学生接受更加专业的美术学习,获得广阔发展空间。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引言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今时代赋予学校及教师的任务与使命。美术教育作为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艺术类课程,对提高小学生操作能力、审美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农村地区,由于受到种种问题的影响,美术教育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因此,加强农村地区的美术教育,对提高农村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理念落后

目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美术教育理念比较落后,这对美术教育的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当前,很多农村小学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都缺乏正确的认识,未意识到美术教育的意义及价值,认为美术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内容。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校的教师甚至认为美术教育会影响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知识,未设置美术课程。有的农村小学虽然设置了美术课程,但是在这一方面的投入比较少,美术教育教学的实施只处于形式层面,缺乏理想的基础支持,这种情况必然会影响美术教育的实施及发展。

(二)农村美术教育方法落后

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缺失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美术教育教学方法落后。这种情况的存在会影响美术教育的效果及发展。就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实践而言,大多数学校及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美术教学比较枯燥,基本上是单纯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记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在美术作品的创作方面,基本上是让学生对课本中的作品进行描摹,未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美术能力及水平提升不合理,也会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不利于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教学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美术教学

为了促进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各教育者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改变当前的美术教育现状。各教育者应相互交流沟通,共同探讨农村地区美术教育发展的方向,依据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式。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相比,所存在的问题是相对较多的,并不是某学校或教师依据自身力量能够改变的,所以应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加强配合,促进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而教师则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各种要求,在各教学环节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可爱的动物”这一内容时,应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对于乡村来说,其有着自身特点,教师应依据乡村自身所存在的特点,全面挖掘和利用各种乡土美术教育资源,开展专业美术教育工作。农村是多彩的世界,有着青山绿水以及各种农作物和植物,各种小动物种类也较多,这都可以成为美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应当把美术教学无限延伸,拓展到大自然当中。通过这种手段不仅能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美术教育资源,同时还会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美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因地制宜,从生活上充实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相比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的自然景致相对较多,例如绿油油的田地、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房等。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教师应指导学生绘画技巧的基础之上,注重与当地生活素材的结合融合。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将近几天所看到过的印象最深的物品或者景色作为绘画的内容。美术教师可通过搜集资料等形式,了解并学习当地的民俗特色,如剪纸文化、戏剧文化等。将民俗文化纳入教学内容的范畴,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实际感受到艺术的感染力,更加深刻领悟到民俗文化的灿烂。教师应培养学生用美术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部分学生有涂鸦的习惯,且所画的物品往往结构不完整、思路不清楚,此时,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告诉学生应在涂鸦以及绘画之前,先要在脑海中捋顺绘画的思路、清晰的勾勒出所要绘画对象的形状、大小、颜色、结构等,之后再运用画笔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展现在纸上,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表达过程。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并对其想象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结束语

在新时期的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发展中,农村小学及教师需要对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缺失的现状进行有效把握,选择针对性措施及方法来改善,使美术教育得以更好地实施,进而实现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更理想发展。此外,笔者也希望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进一步加强研究,实现美术教育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光同敏.沙雅县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J].大众文艺,2014(18).

[2]刘敏.浅谈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问题以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4(33).

[3]陈洁.浅谈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8).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义容镇青水小学

作者:陈建业

新时期小学教法美术教育论文 篇3:

对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新思考

摘 要: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学专业的毕业生是中小学美术师资力量的主要来源,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也为了适应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调整课程设置,合理设置课程,使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和符合当前社会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需求。

关键词:美术师范生;课程改革;美术教师;美术教育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得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对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新时期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需求不相适应。在当今注重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以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新形势下,我国当前的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仍沿用或模仿美术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用培养“艺术家”的模式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一)教育类课程存在诸多问题

教育类课程又称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是指各个学科的师范专业开设的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教学技巧与教学实践等教师职业训练课程。当前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学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包括两类:一是教育理论课,主要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美术教材教法这三门课程;二是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微格教学、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类课程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教育理论课程设置不足,且大多是大班教学,课堂效率难以保障;另一方面教育实践类课程流于形式、课时不足、缺乏指导、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些问题导致了美术师范生难以系统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缺乏过硬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等问题。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技法类课程和专业理论类课程。高师美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主要存在专业技法类课程开设不全、脱离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实际、专业理论课程偏少等问题。在专业课程当中,技法实践类课程占了较大比重,并且这些技法类课程专业性过强,脱离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实际。而美学、美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理论等艺术理论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美术师范生缺乏理论素养。

1.专业技法类课程开设不够全面

当前我国师范院校的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模式大多是仿照美术专业院校,大多为前两年学习素描、水粉、装饰画、三大构成等各种绘画基础课程,到第三年开始选择油画、国画、版画等专业绘画中的一种作为主修的方向。由此看来,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美术师范生似乎更注重“一专”,而不注重“多能”,导致不少美术师范生美术技能残缺,难以胜任当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

2.专业理论类课程得不到重视

当前大部分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包括老师都不太重视专业理论类课程,重技而轻艺,一方面专业理论类课程的开设严重不足,大部分高师院校的美术学专业的专业理论类课主要是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艺术概论。美术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中小学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人文学科,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也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而不仅仅是有高超的美术技艺,所以当下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专业理论类课程开设是远远不足的。另一方面还存在专业理论课程课堂效率普遍不高、理论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学生对理论课程不感兴趣等问题。

二、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新思考

根据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我们不得不对高校中美术师范生的课程设置作出相应的调整完善。为此笔者对师范院校美术课程改革做出了一些思考探索:

(一)扩充教育类课程

教育理论课程除了传统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美术教材教法之外,还应开设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美术课程与教材分析、美术教育史等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除了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之外还应当开设微格教学。教育类课程的扩充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教育理论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未来的职业角色,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以后的职业是美术教师而非艺术家。

(二)保障教育类课程的实施效率

一方面对于教育理论课要建立严格的课堂规章制度和考试考察制度以保证课堂效率,对于教育实践类课程要保障实习时间加强教师指导、规范见习实习流程,使教育实践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要配置专门研究美术教育的专业教师,引进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还可以邀请中小学的一线美术教师对美术师范生进行指导。

(三)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1.开齐开足专业技法课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教育部在2001年和2003年分别出台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按照“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划分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美术学科的学习内容,这四大领域包含了水彩、水粉、国画、书法、雕刻、编织、剪纸、儿童画、纸艺、绳艺、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艺设计等。《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了普通高中美术学科的学习内容分别为五个系列九大模块,即美术鉴赏、绘画与雕塑、设计与工艺、书法与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系列。这五个系列九大模块也基本包含了美术学科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中小学的美术教师要有全面的美术技法。

根据现行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中小学美术学习内容的规定,开足开齐美术技法课程,从过去的注重一专转向注重多能,加大素描、水粉、速写等绘画基础课的课时比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四大领域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的九大模块的教学要求。此外,还应当开发与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相关的技法类课程,当前美术师范院校的技法实践类课程存在太过专业、脱离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这一类的课程包括基础图案、装饰基础、设计基础、创意绘画、纸艺、绳艺、雕刻、编织、陶艺等。

2.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

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艺术理论素养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这里的专业技能是指美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法理论,它包括构图学、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构成学以及各画种、各美术门类的技法理论,等等。艺术理论素养的提升主要靠学习各种专业理论课程,如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等等。这就要求一方面丰富艺术理论类课程,除了传统的中外美术史和艺术概论之外,还要开设艺术史、美术鉴赏、艺术与科学、美学等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要切实保证这些课程应有的课时量,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师资具有丰富的理论修养和人文素质。

(四)开设人文类公共选修课

美术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中小学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人文学科。各个时期各个年代的美术作品中都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美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哲学、历史、文学、音乐、宗教等其他人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美术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师范院校应该为美术师范生开设大量人文学科类的公共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开阔的人文视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对青少年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具有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是培养美术教师的主阵地,因此美术师范生的培养关系着下一代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只有合理设置师范院校美术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才能够培养出胜任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美术教师,这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宏.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内容问题管窥[J].美与时代, 2016,(01).

[2]李民.自然发展观与有效教学——高师美术教育实习课堂教学问题管窥和策略探究[J]. 学理论, 2011,(04):156-158.

[3]牛洪岩.高师美术专业课程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08).

[4]陶旭泉.高师美术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构想——以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为基点[J].学术探索, 2012,(01):181-184.

[5]刘洋.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现状[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 2012,(09):93-93.

[6]高妍彦.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马枭,华中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

作者:马枭

上一篇:有关六年级演讲稿下一篇:加强档案管理的电子图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