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竞赛学校体育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课外体育活动竞赛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竞赛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在此,本文结合我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竞赛的实践,对如何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竞赛进行探讨。【关键词】课外体育运动竞赛重要性大课堂课外体育运动竞赛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运动竞赛学校体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运动竞赛学校体育论文 篇1:

浅谈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管理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介绍了高校体育运动竞赛组织与管理的现状及学校体育竞赛的领导机制。内容包括体育竞赛的组织和管理机构、竞赛体制;学校体育竞赛的内部管理,对运动员与教练员的管理,同时指出了国内学校体育竞赛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学校体育 竞赛 组织 管理

学校体育运动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它面向全校学生,使全体学生受益,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精髓。体育竞赛在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群体活动诸方面的工作中,无疑带有竞技体育的色彩,它包含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对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着重大意义。目前,我国许多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已成为传统,但大多数学校的运动会仅局限在田径项目上,其表现是内容较单一、枯燥,缺乏吸引力,更缺乏高水平的竞争,很难反映学校体育竞赛的综合状况。如何让学生的课余体育竞赛项目及内容运作成为对学校体育教学效果、运动训练水平以及群众体育开展与普及的一次全面检查,并起到宣传与推动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促进体育教学以及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作用,是学校体育中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体育竞赛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勤俭节约的原则,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每周安排三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而学生与竞技运动员不同,他们参与竞赛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强化终身体育的观念,学会并掌握运用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技能方法,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从学校对学生体育竞赛的组织工作来看,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竞赛来促进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更深入、更广阔地开展。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发挥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优势和功能,使学校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终身。学校应积极鼓励和帮助组织形式多样、项目各异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心、兴趣小组以及家长互助组,让他们在学校统筹下自己组织开展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将之纳入学校竞赛计划,为其运作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各方面的支持。还可采用征集竞赛内容的方式,集思广益,不断扩大影响,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竞赛内容。另外,组织、实施这种模式的运动竞赛,有许多工作,如编排、宣传、主持等,若放手让学生做,能发挥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的作用,对于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展现各

种才华都能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

一 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组织与管理的内容与形式

学校体育竞赛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经济状况和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特点,综合考虑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持久性和适用性而又不乏竞争性等要求,逐步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竞赛体系,形成本校的传统制度,使体育活动竞赛蔚然成风,这就要求组织者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面,富有创意地开拓那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并以集体项目教育为主,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培养竞争精神,促进锻炼自觉性的积极发挥,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平时的比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可以任意选择,场地、器材可以交叉使用,不受条件限制,举办容易。我们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多样性、经常性、小型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考核性的体育比赛活动,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竞赛又能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促进、检查、评比,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竞争是体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运动竞赛中,而学校体育竞赛又要具有健身性与趣味性,否则将难以贯彻终身体育的宗旨,推动群体活动深入、广泛、持久地开展。

二 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组织与管理要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运动参与怎样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学校应根据中学生思维能力较活跃、好奇心较强、表现欲也较强、精力充沛的特点,确定竞赛的形式和内容。有挑战运动极限的体能类项目,又有展示运动技巧的灵巧类项目;有体现默契配合的集体项目,又有对抗性项目和非对抗性项目等。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来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树立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 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组织与管理的途径

通过学生体育竞赛的开展,满足学生真正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以促进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首先,学生运动竞赛的举办不仅仅是为了决出比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为了运动竞赛上的参与过程。因而运动竞赛结束后的评价,不能仅以竞赛成绩的好差来论英雄,而应对竞赛过程中的各种积极现象进行全面评价,并多设一些奖项,尽量让大多数参加者得到相应的鼓励性的评价,特别是团体奖。

其次,让学生组织、管理运动竞赛,担任裁判工作是可行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在运作之前,我们也许会担心学生乱作一团,无法有秩序地组织开展运动会;担心学生不能按照有关项目的规则进行裁判;担心学生不能公正执法,徇私舞弊。事实上,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学生完全有能力组织好每次运动竞赛,只不过在运动竞赛之前,要进行纪律教育,进行志愿者培训。工作做在前头,开展起来就能按部就班地组织实施了。

再次,在学生中招聘志愿者,由这些学生志愿者组成宣传组、后勤组、安全保卫组、记录公告组、场地器材组、裁判组。体育教师只是担任运动竞赛前学生志愿者的培训指导工作、运动竞赛秩序册的编排工作和运动竞赛中出现大的争议的仲裁工作。运动竞赛中的所有项目也全由学生组织、管理。

最后,所有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都会珍惜锻炼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严格按要求开展工作,希望受到全校学生的充分肯定。这样不仅挖掘了学生中的人才,同时,也是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一条有益途径。由学生组成宣传组、后勤组、安全保卫组、裁判组等,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体育运动竞赛的开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尽其能。尤其是让部分体育水平不高的学生担任辅助工作,不仅让他们增强了自信心,还能让他们在一定意义上认识体育的魅力,同样充分享受运动的快乐,为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打下理论知识的基础。教师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转变观念,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四 小结

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技项目,由于广大学生力所能及,能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因而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吸引他们更广泛的参与。

学校体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运动竞赛工作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综合考虑科学性、时效性、趣味性、适用性和竞争性等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让体育竞赛蔚然成风,让“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把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有选择地把适宜学生健身的部分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与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民族性较强的大众化体育项目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内容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卢元镇.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3]卢元镇.我国体育人口现状分析[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4]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95~250

[5]陈宁.川南贫困县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证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54~76

[6]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1999(l):2

[7]张永军.我国25~50岁劳动人口的健身观念[J].体育科学,1998(3):14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郭炯

运动竞赛学校体育论文 篇2:

浅谈学校课外体育运动竞赛

【摘 要】课外体育活动竞赛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竞赛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在此,本文结合我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竞赛的实践,对如何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竞赛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外体育运动竞赛 重要性 大课堂

课外体育运动竞赛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抓好课外体育运动竞赛,对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师生体质、促进体育人才的培养,并借此推动体育课教学和校风的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抓好课外体育运动竞赛,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 充分认识课外体育运动竞赛在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校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通过运动竞赛,宣传体育运动、吸引和鼓舞师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增强师生体质,同时也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二,课外体育运动竞赛是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运动竞赛,能够扩大师生的情感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对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弘扬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参加运动竞赛,有助于培养师生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师生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促进师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第四,通过运动竞赛,可以使师生受到高尚体育道德作风的熏陶和鼓励,从而振奋精神,愉悦身心,奋发向上,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对提高师生的全面素质,促进教风、学风的良好形成和建设良好的校风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 课外体育运动竞赛项目的选定要与教育教学的实际相结合,体现一定的主题,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思想性、教育性和趣味性

如选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的项目(50米、耐久跑等),并结合季节特点进行多项班级运动会,既能体现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主题,又能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比赛,学校领导可以了解学生健康体质的现状,针对学生健康体质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搞好学校体育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上好体育课,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全面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选定针对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较强的纪念日举行相应的比赛活动,既能增添节日气氛,又能扩大节日意义的影响度,使教书育人的效果更为理想。

选定日常生活中的技能作为比赛项目,既能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师生的协作能力,具有实际意义。例如,各种各样的负重跑(提、抱、背、抬一定的重物)和障碍跑(跨、跳、钻、绕、爬过障碍物)都能使师生体验到比赛的乐趣,从中学会多种运动技能,提高多种运动能力,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积极开展传统项目的竞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传统项目,师生爱好,有群众基础、物质基础,竞赛组织工作也比较容易开展,效果也好,能带动群众参与传统项目的活动,促进传统项目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三 课外体育运动竞赛要做到精心设计、精心组织,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成为教书育人的大课堂

要把课外体育运动竞赛办得精彩,就要能吸引广大师生观赏和参与,并得到师生的支持,使之充分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应努力做好以下两点:

第一,建立和健全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加强岗位责任制。学校行政部门、体育教研组、卫生室、班主任,以及工会、团队、学生会等要明确各自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并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课外体育运动竞赛的各项工作。

第二,要努力做好运动竞赛的宣传工作。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宣传工作的形式多种多样。笔者认为,最实用且效果较好的是“解说员现场直播”的形式。在比赛现场,师生成百成千,比赛场上你争我夺、你追我赶、你攻我防,比赛情况瞬息万变,紧张激烈,扣人心弦,会有许许多多的精彩镜头,也会有场内场外师生情感世界的种种表露。这些“热点”和“焦点”镜头,通过解说员的现场“加工”,就能成为活生生的教材。通过解说员正确的、生动的和幽默的语言解说,比赛现场这个大课堂,不但会给师生带来欣赏比赛的乐趣,还能鼓舞运动员斗志,使师生受到高尚体育道德作风的熏陶和激励,振奋精神,愉悦身心,获取丰富的精神食粮,增长体育知识,总之,“解说员现场直播”的宣传方式,在学校课体育运动竞赛中已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师生的欢迎和肯定。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懈的努力,我校的课外体育运动竞赛取得了成功,越办越红火。虽然它只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一部分,但它在教书育人和校风建设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已成为广大师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与师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健康等息息相关,它使师生们逐步形成了关爱健康、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并以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可以相信“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进一步得到落实,学校课外体育运动竞赛也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李锦雯〕

作者:王海涛

运动竞赛学校体育论文 篇3:

学校体育卫生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学校体育卫生科研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格局

学校体育卫生的科学研究作为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促进学校体育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卫生科研工作的启动,是在中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走上正规之后开始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走入规范的标志是1979年5月在江苏扬州召开的“全国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扬州会议)以及随之颁布的四个《暂行规定》。“扬州会议”是我国学校体育卫生拨乱反正历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在此之后,《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相继颁布试行,体育院校系恢复重建工作也稳步推进。这些为学校体育卫生科研工作的开展在基础、环境以及人员方面做好了准备。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学校体育卫生的科学研究工作,其研究重点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个方面是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第二个方面是对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关注;第三个方面是高等院校系对学科建设的关注。从事学校体育卫生科研的人员,主要来自学校体育卫生的管理人员和一线的与其工作有直接联系的教师。

随着事业发展对学校体育卫生科学性的需要,相关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逐步组建,专门的研究人员也随之出现。1980年12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其二级学会——体育科学理论学会(含学校体育)同时成立;1985年6月,教育部批准成立山西大学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所。进入八十年代,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的建设加快了步伐。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中国高等学校保健医学研究会相继成立。在此期间,反映中国学校体育卫生总体工作和学术情况的杂志《学校体育》也正式创刊。

八十年代的学校体育卫生科学研究,从恢复到发展,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学校体育功能目标的研究,课堂体育教学的研究,学校卫生工作的研究等等,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大大地促进了学校体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学校体育卫生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的建立则为学校体育卫生科学研究的推进提供了组织保证。

进入九十年代,学校体育卫生科学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多方参与,研究多元化的格局。比较重要的发展标志有两个:

第一,学校体育卫生学术团体和专门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1991年7月,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卫生研究中心。该中心负责承担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重大课题的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卫生科学研究规划,协调有关科研力量,组织对重点课题的攻关,开展有关学校体育卫生科研方面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有关培训工作。1992年8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卫生研究中心制定发布《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科学研究规划要点》和《课题指南》,启动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的规划工作。1993年4月,经过专家评审的24项体育卫生科研课题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正式批准立项。

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卫生研究中心的带动下,各地方教育研究机构也加强了学校体育卫生科研工作,逐步建立和健全了体育卫生研究机构,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研究人员。一些高等院校相继成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院(所)。这些高等院校利用师资力量强、学科基础好、实验设备齐的优势开展研究工作。另外,全国各地还相继建立了三百多所中小学体育卫生保健所,保健所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从事学校卫生保健科学研究。

第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引领学校体育卫生科研工作。1997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增设“学校体育卫生美育学科组”,专门负责学校体育卫生美育科研的课题规划、指南制定、课题评审、成果鉴定等工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从“七五”开始设立国家和教育部级体育卫生课题,至“九五”末,共立项课题25个。由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组织、管理全国教育科学的权威性,其对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强。

从研究的内容看,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主要包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整体改革与发展研究,我国大中小学体育卫生整体改革及其科学体系构建研究,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材建设研究,学生体质健康个体评价标准研究,不同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学校体育卫生现状与对策研究,体育卫生教学模式研究,高校运动训练模式与管理研究,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等等。

二、学校体育卫生科研的现状

进入“十五”以后,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十五”期间,国家对教育科学的持续投入和方向引领保障了学校体育卫生科研的理论深化和领域拓展;坚持为学校体育决策服务、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服务、为学科建设和体系完善服务的目标提高了学校体育卫生科学研究的可持续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路线,实事实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原则保证了学校体育卫生科研的实效性;立足和扎根中国学校体育卫生现实,面向世界,理性吸取国外学校体育卫生发展经验的研究视角等推进了中国学校体育卫生风格的学术观点、学科体系的创新;学校体育卫生理论工作者、行政决策者和实践工作者紧密地结合,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卫生科研网络格局。

(一)学校体育卫生科研的内容特点与分析

“十五”期间,是中国社会、经济全面进入小康建设阶段的特殊历史发展时期。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需求和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学校体育的功能从单纯的生物观向社会观、心理观、整体观拓展,学校体育科研也因此面临新的挑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学校体育实践和学科自身的发展要求学校体育卫生科研关注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校体育的实效性和特殊性、关注学生个性化的身心发展、关注学校体育新的理论发展。

“十五”期间,学校体育卫生科研科研在内容分布、研究领域、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研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学生体质健康、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教学、体育教师教育与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体育卫生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学校体育基本理论、课余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与训练、体育资源开发及其优化配置、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学校体育与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等等。

“十五”期间学校体育卫生研究在研究领域上进一步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体育课程的研究成为热点

2001年出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其实验的开始是体育课程研究成为热点的主要原因。体育课程改革给学校体育的总体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由于体育课程研究基础比较薄弱且问题较多,因此体育课程研究的涉及面较广泛,既有宏观的课程理论问题,又有各学段体育课程衔接、课程内容资源利用与开发、校本课程建设等与实践问题密切相连的问题。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是处在课程改革的动荡时期,加上研究基础薄弱和缺乏微观的实证性研究,突破性的和公认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2.对体育教育专业问题的研究趋向深入

多年来,体育教育专业研究一直比较活跃,究其原因是计划经济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体制受到了市场的冲击以及基础教育领域的体育教学改革的紧迫需求所致。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发展已落后于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需要这一基本结论已被包括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在内的学校体育界所公認。在此形势下,“十五”期间的体育教育专业研究开始摆脱与国外进行对比的思想方法,转向应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研究,这一趋势使得体育教育专业的探究更加本土化和实践化,研究逐渐趋向深入,但研究还有涉及面过宽和联系中小学实际不够、不准的问题。

3.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出现综合趋势

二十多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一现状使得有关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备受关注。“十五”期间,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有所进展。一是,此类研究开始跨出学校体育领域,有了更宽泛的视界。比如,“对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新’因素的分析”的研究认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与学校体育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教养方法、居住环境、运动行为、饮食结构等,是社会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现象。二是此类研究正向更专业化、更细微化方向转变,如“书包与学生身体健康关系的研究”“运动处方的个别化研究”“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学生体质研究状况的研究”“青少年减肥对肌体的影响”等研究具有这样的特点。

4.体育教学实践研究缺乏进展,体育教学理论研究有新成果

相对“九五”期间关于体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较多和成果较多,“十五”期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比较缺乏,这可能是“体育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体育教学改革”所致,也有至今的体育教学实践研究与新课改的教学改革有不相适应,不相吻合的原因,也有观望和不知所措的原因。因此和实践领域相比,研究领域比较沉寂,如主体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教学研究都很缺乏。

相反,在体育教学理论研究领域却有新的进展,这是多年研究的积淀和体育课改问题的催化所致,其中“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论观点,例如课程设计理论,体育教材化工作程序、体育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有些理论有所突破。

5.与信息技术发展有关的研究开始出现

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成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其中“对学生体育锻炼生理负荷进行实时监控的研究”取得了进展。但从总体来看,此类研究的创新性以及与在体育教学环境下的实用性等都还有待加强。

6.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的研究重新发展

在沉寂若干年之后,学校体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开始呈现反弹,从研究的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拓展和提高。如“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机制研究”“学生运动能力自然发展与训练方法实验研究”以及“体育教学基本理论研究”等等,

7.关于体育提高心理素质的研究呈上升趋势

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学校体育的功能与作用的研究成为“十五”学校体育研究的重要特色。比如“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运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研究”等,这些研究具有独特的视角,研究方法也具有科学性,这使其研究成果更加引人关注。

8.有关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竞赛的研究越来越少

由于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受到轻视,学校体育课余训练、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有名无实。这使得有关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竞赛的研究缺少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也缺少了研究对象,一些对学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研究多由体育系统的人员完成,教育系统的研究者很少涉及此类,也是导致此类研究萎缩的原因。

(二)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课题研究的趋向

“十五”期间学校体育卫生课题的研究,除了上述在内容方面反映出的特点之外,还在研究人员、研究的科学化水平,研究的意向、创新性以及研究设计等方面也体现了新的趋向。

1.研究人员的构成逐步合理并出现专业化的趋向

“十五”期间学校体育卫生课题中的体育基础理论性的研究,主要是由专业体育科研人员、高校体育专业教师为主来完成的;而学校体育的应用性研究和推广性研究则多是由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体育教研员和体育教师相结合的研究队伍为主来完成的,另外,非体育专业的高校研究人员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学校体育卫生的研究中来。

2.研究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向

“十五”期间学校体育卫生课题研究出现了“从经验式研究和文献综述研究向实证性研究发展”的趋向,很多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器材日趋先进,许多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可信度,拓宽了研究的视角,使其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3.关注学校体育卫生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趋向

由于研究者对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如何为决策服务,为实践服务,如何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意识不断增强,使得研究者更加关注学校体育卫生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例如国家重点课题“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研制成果《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实施方案直接被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采用。这一研究趋向增强了“十五”学校体育卫生课题研究的社会效益。

(三)学校体育卫生研究存在的不足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与我国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国际体育卫生领域的高水平研究相比,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规范性研究相比,学校体育卫生研究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学校体育理论研究缺乏本土研究和学科特色

从总体情况看,学校体育理论在注重国外理论与实践借鉴的同时,明显地缺乏本土性的研究,把国外的理论借鉴与中国体育问题结合的视角明显缺乏。学校体育理论研究在另一方面的不足是缺乏学科的特色,造成的后果是学校体育理论研究既滞后于国外学校体育理论,也滞后于学校教育的其他领域。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学校体育正在经历国外学校体育已经经过的历程;二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历来重视数学、语文、外语等“主流学科”,体育学科研究也落后于其他学科,学校体育的许多“新理念”往往只是移植教育领域的成果。成果的发表时间总是在一些教育理论力著的出版之后。

2.注释式研究过多,对学校体育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不足

学校体育领域的研究如果不基于现实或问题,只迎合形势和时势中的空洞概念进行研究就会成为一种虚假的研究。例如上世纪90年代末的有关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上世纪末的21世纪学校体育发展研究等,由于缺乏对解决现实问题的追求,从现在看,就明显地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有的学者就国家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了类似“和谐学校体育”、“和谐体育教学”等概念,并声称“中国学校体育从此进入‘和谐学校体育时代’”,还具体说明是“生理心理和谐发展”、“左右侧身体和谐发展”、“上下肢体和谐发展”、“主体与主导和谐发展”等,这些注释式的研究由于远离现实的问题与困难,缺乏研究的基础,必然会导致研究的意义缺乏和不可持续性。

3.有关学校体育的宏观研究比例较大,缺乏理论创新性和实证性

一些体育学者习惯于以宏大的理论思维来探讨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理论的创新性,又没有实证性的研究作为基础,往往只是提出一些常识性的结论和建议,少数书斋式的研究还沉浸在概念注释、理论移植的逻辑推理中,个别研究甚至几乎演变成脱离教改实践的学术游戏。比如,“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课程理念”、“终身体育的内涵与外延的研究”等研究均属此例。这些研究既缺乏理论的创新,也缺乏对理论假说的实证。

4.学校体育研究的视野相对狭窄,成果有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一些学校体育的研究往往局限在自身的领域,在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时也往往只在本领域内寻找,这样的研究使其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受到质疑,思路受到限制,研究成果價值降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一部分科研人员知识狭窄、陈旧,乐于在局部和细节的主题上争执不休;另一个原因是研究缺乏学科的联合意识。事实上,由于学校体育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不进行跨学科、跨行业的协作研究,许多问题是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的。

5.某些学校体育研究的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近几年,学校体育研究方法使用日趋科学和规范,但是,由于学校体育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研究领域,一些研究需要严格的自然科学范式,另一些研究又需要规范的社会科学范式。然而,当前的部分学校体育研究不能准确、恰当地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比如在解决学生肥胖问题的研究中不能区分真正的致病原因和影响因素,研究做不到“定因定果”。有的教学实验研究过于强调研究中的因素控制,忘却了教学过程中复杂的社会学特性。事实上,在教学研究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有些变化实际上是不能控制和不可预见的,因此,教学实验研究除了要掌控可控的因素,还要解决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生成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实验,进行“教育行动研究”式的研究。

三、未来学校体育卫生科研发展展望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学校体育卫生科研从艰难起步步入到了稳步发展的阶段。

(一)未来学校体育卫生科研的发展方向

1.研究的时代性与研究的创新性

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为学校体育卫生的科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提,学校体育卫生科学研究要在坚持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明晰战略发展的策略预见,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对体育卫生的需求,体现学校体育研究的时代性,瞄准重要领域和重要课题的创新,使学校体育卫生研究取得比较重大的研究成果。

2.研究的学科性和先进理论的本土化

学校体育卫生虽属综合性研究,但仍具有独立的专门知识、学科规范、理论范畴、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公理体系。学校体育卫生研究的专业化、专门化是提高学校体育卫生学科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形成学校体育卫生学科理论体系的必要途径。在研究国外先进理论时,要以形成中国的本土理论和理论的本体化为重点。

3.研究的开放性与前沿性

学校体育卫生的研究将不断走向开放和前沿,要改变学校体育研究“自给自足”的局面,将学术研究建立在广泛的科学研究的背景下,与相关学科建立动态的、即时的交流机制,从相关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中吸取有益的成分,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的科学结构体系。另外,学校体育卫生研究还要加强与当今世界教育科学、体育科学的接轨,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引进和吸收前沿的研究成果,在借鉴和引进中不断创新。

4.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学校体育卫生研究的观念、手段和工具也必然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将是学校体育卫生科研在新时期取得进步的基础。高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使学校体育卫生研究工作更加规范和严谨。学校体育卫生研究要不断增强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要促进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要大幅度提高学校体育卫生研究的科学含量及先进性。

(二)学校体育卫生科研将涉及的主要内容分析

1.加强学校体育哲学和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研究,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伴随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学校体育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因此学校体育哲学和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研究是引领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中的人文精神、学校体育的功能与作用、学校体育与人的发展等都将是重要的课题。

2.素质教育以学校体育为突破口,在学校体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精神

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但学校体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是学校体育新的研究课题。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模式、途径与方法的研究,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3.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后奥运时代需要学校体育改革转变观念

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在变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人才的竞争意识、人才的身心协调发展等等,都要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这些都是学校体育融入社会进步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后奥运时代对学校体育改革提出新的课题。

4.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广泛应用

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已是学校体育卫生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运用多种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训练,制作高质量课件,建设网络课程,实施远程教育等等,是当前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必须结合学科发展特点进行深化研究的课题。

5.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与培训

终身学习已逐步成为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的教育体系逐步构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机制,建立更加有效的现代体育教师教育体系等是此领域的重要课题。

6.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评价

《体育课程标准》设定了对学生学业评价理念和方式的三个转变:从终结评价向终结与过程评价结合的转变;从内容单一的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从教师评价向师生评价转变。但是这个转变是否现实和科学,转变如何实现,评价如何实施,标准如何建立等都还悬而未决,这都会成为研究的新课题。

7.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标准》颁布实验以来,引起学校体育学术界和一线实践者的激烈争论,《体育课程标准》是否适合中国国情,课程目标体系是否科学,内容、方式及评价是否可行,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如何衔接等等问题,都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和证据。

8.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解决

当前,学生群体普遍存在视力不良、肥胖、耐力水平下降、机能素质下降、社会性发展不适、挫折承受力不强、生存能力缺乏等问题。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还有许多新的因素成为危害学生健康的原因,比如网络成瘾、毒品诱惑、艾滋病流行等等,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学校体育科研的重要任务。

另外,学校体育卫生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学校体育保險机制的研究,学生个体健康管理研究,学校体育卫生质量标准与监督机制研究等等,将是未来学校体育卫生领域研究的重点。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100088)

作者:吴 键

上一篇:镇的年终总结下一篇:建筑节能技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