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研究一直是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身体锻炼对情绪、认知功能、个性、自我概念的影响以及身体锻炼的心理效益机制等领域。自我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因而自我和谐的研究成为心理学界的一个热点。从心理健康研究领域来看,近些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现状和相关因素调查等方面。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篇1: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在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为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院校应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从而使体育教学事半功倍。在细致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体育教学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体育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体育教学的优化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作为学生教育的主导者,高校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建设,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热点,也成为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体育教学作为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最为密切的课程之一,具有实践性、感染力,对帮助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院校对如何发挥体育教学在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上,仍然既不够重视也不能灵活运用。本论文将通过具体分析,结合教育学基础原理,对体育教学的优化提出可行性措施。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体育教学的现状

根据调查,80%的大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焦虑、抑郁、暴躁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尤其集中在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和临毕业的应届毕业生身上。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在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满怀期待的同时,也会对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充满怀疑和迷茫,面对新环境,他们往往难以用以前的处事方式解决问题。在他们中间,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甚至远离家乡,独自一人前来求学,有些学生甚至不具备独自生活的能力,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人倾诉、沟通,往往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孤独感、无助感。如果没有正确加以引导,这类学生可能很难融入集体活动,难以和宿舍成员、同学建立友爱互信的亲密关系,甚至可能造成学生严重孤僻、抑郁。

2 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2.1 体育课程具有实践性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学生需要亲自动用身体力量参与进来,这种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发泄途径。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负面情绪容易堆积在胸,难以抒发,而体育活动为这种情绪找到一个健康、合理的发泄口,对疏解负面情绪有着积极作用。

2.2 体育活动可以激发潜力和创造力

体育活动并非一成不变的程序化操作,每一次体育活动都意味着体育技巧的进一步成熟,甚至伴随着新技巧、新能力的产生,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充分激发潜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激励自己不断追求卓越,积极向上,创造更多价值。

2.3 体育教学可以培养自信心

体育活动是一种竞技活动,在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下,那些自卑、胆小的学生一步步克服困难、取得竞技的胜利,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强大的自信,建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但同时,体育竞技的意义并非只有简单的输赢,参与体育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过程的愉悦和满足,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地超越自我、挑战自我,也可以使学生建立克服挫折的决心和信心,摆脱沮丧情绪。

3 体育教学的优化措施

3.1 体育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思维态度共同发展

在许多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常常忽略理论知识的作用,只注重体育实践的效果,造成部分学生理论素养不高,心理建设不完善。体育教学活动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并不仅限于教授学生运动的原理和技能,也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素养、竞技心理等。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可以明确自己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可以建立健康、正确的竞技态度,在体育活动中遇到失败、挫折时,学生也可以积极地将其转化为内在动力。通过这种意识的培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抗擊打能力,并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学习、工作、生活中,从而建立起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3.2 教学要注意小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非常注重团体协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建立协同合作的活动小组。学生在小组内可以共同学习、交流甚至创造活动,从而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小组间的竞技可以提高每个小组成员的体育活动水平,并培养集体荣誉感,从而建立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羞耻感等,帮助学生融入集体。对一些存在交流障碍、性格孤僻、存在感不强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耐心开导,掌握方法,借助其他学生的力量,帮助这些学生打开内心,克服障碍。另外,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全方位的体育体系、形成心理教育网络等,也都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体育教学的优化。

4 结束语

总之,大量实践和分析证明,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一切以学生利益为先,运用教育学、体育学相关知识,对学生充分关心,全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健康的心理。

(作者单位:青岛城市学院)

作者:孙永杰 江清清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篇2:

中学生体育锻炼与自我和谐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研究一直是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身体锻炼对情绪、认知功能、个性、自我概念的影响以及身体锻炼的心理效益机制等领域。自我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因而自我和谐的研究成为心理学界的一个热点。从心理健康研究领域来看,近些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现状和相关因素调查等方面。从研究对象上看,多是关注大学生、老年人和一些特殊疾病人群等,而针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发生率较高的中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

作者:刘洋 郭玉江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篇3:

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摘要: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较大,并且面临着人际关系处理和感情困扰等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一定影响。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压力,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大学生排解郁闷放松身心,可以对体育锻炼方面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减少大学生对手机等现代智能设备的依赖,对大学生意志品质、智力水平以及社交能力等进行提升。下面对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随着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应对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进行处理,排解心中的苦闷,减少对网络、现代智能设备等方面的依赖性,能够更好的应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对体育锻炼方面的积极影响进行充分发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改善,减少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可能,最终为大学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其一,人际关系不佳的因素可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人们经常将大学比作小社会,在校园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性格的人,如何对人际关系问题进行处理,与他人进行更好的沟通合作成为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在大学生不知道怎样与他人相处时,可能会遇到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进而出现苦闷、难过等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

其二,对网络和智能设备依赖性较强的问题。目前,大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并且在上课、下课或是吃饭时眼睛从不离开手机,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等产生过多疏离感,并且在长期脱离集体的情况下产生孤独、抑郁和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

其三,不适应大学生活,感情生活不愉快。进入大学后,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发生较大变化,部分学生可能出现恐惧心理,并且大学生的独立性较差,无法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容易产生挫败感和自卑心理;此外,失恋等问题可能使大学生出现悲伤、轻生或仇视等不良心理和情绪,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其四,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和自制力、自学能力方面的考验使学生学习压力有所增加,在未能取得预期学习效果的情况下学生产生较大精神压力;此外随着高校扩招人数的增加,学生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部分学生容易出现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

二、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大學生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需要对学生社交及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方面的工作产生更多重视。现代人的交流方式逐渐增加,以网络虚拟方式为代表的交流方式使人与人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机会减少,信任危机问题、情感淡漠和缺失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大学生容易出现压抑、孤独等情绪和心理问题。此时,人们可以对体育锻炼方面的积极影响进行充分发挥,将体育锻炼当作聚集人群的机会,使更多相同体育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友好、平等的交流和比赛练习,例如通过羽毛球、网球、篮球以及乒乓球等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并且逐渐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之后,大学生能够对学习和生活中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进行更好的处理和应对,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及配合,克服孤僻的问题,对集体产生更多归属感和认同感,逐步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未来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二)帮助大学生减少心理障碍,调节学生情绪

大学校园竞争压力逐渐增加,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失望、悲观等消极情绪,进而引发孤独、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和障碍的出现。为了对上述问题进行处理,使大学生保持心理平衡,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对体育锻炼的影响进行充分发挥,通过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能够提升大学生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同时可以使其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提升自信心,并且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获得更多成就感和成功的愉悦体验,产生更多幸福感,进而逐步消除自己的心理障碍问题。此外,大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体育锻炼计划进行制定,对阶梯性目标进行设置,进而通过目标的不断完成获得满足感和自信。最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情绪的调节具有较大帮助,能够对其负面情绪进行转移,从烦恼中摆脱出来。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体育锻炼可以让人类神经中枢系统得到激活同时保持愉快的状态,在体育运动负荷适宜的情况下能够让学生身体释放名为内啡肽的多肽物质,进而使学生直接获得愉悦的体验和心情,因此通过坚持体育锻炼特别是让大学生参加自己擅长或喜爱的运动项目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快乐,进而对不良情绪进行有效调节,振奋学生的精神,使学生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提高大学生生活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习、恋爱并非大学生活的全部,但是很多大学生将自己封闭起来,沉浸在网络世界或单纯的学习生活中,将学习、恋爱视为大学生活的全部,并且对网络和智能设备的依赖性极大,长此以往逐渐出现自闭、忧郁和压抑等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对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以及民族舞蹈一类的体育锻炼方式进行充分利用,对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进行丰富。通过不断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其展现自我的欲望,进而使其将自己的人格魅力、体育特长等进行充分展现,在健身、“健心”的同时让大学生能够在集体中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另外,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校方和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更多体育比赛活动,例如,通过组织开展篮球对抗赛、田径比赛、健美操比赛等方式,让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发泄自卑、寂寞和烦恼等负面情绪,获得更多快乐;而欣赏体育比赛活动的大学生也能够放松自己的心情,从激烈的比赛或优美精彩的健美操活动中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提高生活情趣,最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有助于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均为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家长和其他长辈对其较为溺爱,并且给予其无微不至的关怀,导致其意志品质和心智未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抗逆境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差,无法对外界环境进行更好的适应,并且不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精神品质,对其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就业产生较多负面影响。为了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能够独立完成更多的事情,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可以对体育锻炼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逐步培养学生的顽强的意志力,例如利用长跑类体育锻炼项目,能够对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进行锻炼,磨练学生意志,使其能够在到达“极限”时坚持下来并寻求突破;学生在比赛中处于落后位置时,能够培养其积极应战和主动寻求解决方法的精神品质。总之,通过体育锻炼既可以对大学生意志力进行培养,同时也能够使大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优秀品质,在这种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下,学生自然能够从容的应对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疲劳问题,克服主客观困难,实现逐步提升和发展的目标。此后,学生能够更好的应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生活,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坚持下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保持冷静沉着、谦虚谨慎的品质和心态,提高其自身的竞争能力,能够从容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并且从其中脱颖而出。

(五)提升大学生智力水平,缓解学生课业压力

大学生面临较大的课业学习压力,为了使其更好的完成课业,需要对大学生智力水平进行提升,将智能水平以外的心理素质因素当作突破口对学生进行锻炼。所谓智力,即指理解和认识事物,同时使用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和大学生心理素质具有较大关联,很多情况下,大学生因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压力过大等原因导致心理出现问题,即使延长学习时间也不会取得應有的学习效果,甚至还会产生过多疲劳感,若无法采取适当方式对其进行调节,将会使学生出现情绪不稳和心理健康问题。此时可以对体育锻炼的方式进行有效应用,在足球、篮球等体育活动中,涉及到较多的技战术应用问题,学生需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应变,选择适宜的战术,此时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发挥其竞争性、对抗性方面的优势,使学生通过激烈的对抗放松身心、发泄情绪,同时能够使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分析,激发学生探索和学习新型技战术的欲望等,进而促进其智力发展。总之,体育锻炼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记忆力的提高、反应能力和思维的加快、认识及感知世界能力的提升、想象力的提高等具有重要帮助,使学生大脑得到充分锻炼,并且有助于学生保持开朗和乐观的情绪,因此对学生学习压力的缓解和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帮助。

三、结束语

总结全文,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及就业压力,同时需要对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进行处理,若大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情绪等进行更好的调节,便可能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本文已经对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希望高校和教师能够对体育锻炼的作用进行充分利用,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缓解学生的压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和乐观的心态,最终为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改善提供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阳.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33(4):78-79.

[2]李辉.体育生活方式对河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因素分析[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25(3):57-59.

[3]张万勇,刘根福,吴永慧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联因素的回归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5):1162-1165.

[4]杨勇.体育锻炼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2):287-290.

[5]申伟.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8):99-101.

[6]田质全.浅析体育锻炼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影响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7(3):404-406.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作者:李羚玮

上一篇:高校教育实习体育教育论文下一篇:英山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