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治理论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既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包括:理论宣传、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考察、红色之旅等。消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认识的误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政治理论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会政治理论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基于社会需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摘 要】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化建设者。本文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需求;社会互动;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进一步实现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而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一定品德修养、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投身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互动的现状分析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接轨,使大学生走出校园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进而奉献社会。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互动的有效机制非常缺乏,良性互动也明显不足。

1.与社会有一定接触,但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1)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有一定成效。近几年,随着教学过程中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改革实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摆脱了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逐渐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现实,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从而也使得我们的教学更受学生的欢迎。(2)实践教学重视程度提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实现“由学到用”的关键环节,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手段。针对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实践教学上。

2.与社会需求部分脱节。(1)课程教材的内容与现实衔接性不强。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都是教育部规定使用的教材,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点都具有强制讲授和不可更改的特点,使得教师疲于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将大量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将这些知识点与社会现实进行充分的融合,从而造成知识点与社会现状的脱节,也造成学生产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而无用的错误思想。(2)校外实践教学不足,覆盖面较低。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就实现形式来说,还略显单一。鉴于时间、经费以及学校管理方式等主客观原因,目前我们的实践教学还是以课堂实践和校内实践为主,校外实践明显不足,或者为数不多的校外实践也仅限少数学生参与,参与度和覆盖面太低。(3)教师和学生与社会基本绝缘。虽说高职院校注重对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经费有限,外出实习和锻炼的机会通常优先考虑专业课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却不够重视,这造成授课教师自身的社会经历缺乏,直接导致课程教学离社会实际越来越远,传授的知识缺乏现实立足点。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平时接触社会的时间也不多,不能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能力,也不能从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中提炼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基于社会需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点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导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和社会接轨,围绕“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培养什么”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正因为如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和专业课在这方面具有相同的目标。所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社会对学生的需求,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1)强调素质养成。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的是有教养的人、富有责任感的人、健全的人和完整的人,因此,我们不可一味地追求专业上的高深,而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把素质养成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核心。(2)强化行动能力。区别于本科教育,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不是理论型人才,而是在社会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不管是专业课程还是基础课程,都应注重行动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不至于只知而无用。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围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这一中心,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造和创新能力。(3)关注就业指导。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不会选择继续深造,他们面临的最大实际问题就是就业的困难,他们最关心的往往就是课程的实用性,即对找工作有没有帮助、有多大帮助,因而,为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指导,也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内容之一。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对学生就业观、择业观及创业观的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就业诚信意识,使学生在就业的起跑线准确充分。

三、改革思路——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为例

为了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我们分别对本院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社会需求—思政教育—社会检验”的良性互动的教学模式。

1.明确社会需求。知道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的教学才能具有针对性,才更有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1)明确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和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要求我们的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质与较强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本院而言,我们培养的主要是基层应用型管理人才,更要求我们的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精神。(2)明确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具有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就业心理素质和就业诚信意识,较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以我院为例,用人单位更强调我们的学生应思想政治觉悟高,诚信水平高,对企业忠诚,有敬业精神,同时具备相应的职业操守,有团队精神,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2.教学过程与社会互动。明确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对症下药,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与社会保持良性的互动。(1)理论教学的社会化。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我们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在此基础上,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进一步推动相关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的头脑。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研究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将课本的知识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入眼、入耳、入心。(2)实践教学的社会化。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实践教学尤其重视,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经过几年时间的改革,我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实践教学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课堂实践以案例分析、情境创设、辩论讨论、演说表演等形式为主,校内实践主要是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各种社团活动,校外实践除了大三学生的专业课实习之外,还包含每个寒暑假的社会调研和实践,同时利用我们构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基地、法制建设基地等,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相关实践教学活动。

3.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教学成果。成功的教学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针对社会需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为了提高其实效性,而有无效果、效果如何还得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好的意见和建议。(1)学生自我总结。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必须要对自己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包括所学知识运用如何,综合素质提升与否,各种能力有无得到锻炼,等等。就本院而言,学生普遍反映,经过社会实践,他们进一步领悟和深化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了社会,提升了综合能力,提前为毕业和就业做好了心理上和行动上的准备。(2)教师进行评价。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但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也间接参与其中,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同时也进行评价。在社会实践中,我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政治素养、思想品德、法律意识、综合能力等进行评价,并以此为据,引领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践活动,而教师也可从中查找教学过程中的遗漏之处和不足之处,从而修正和完善我们的教学。(3)实践单位信息反馈。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用人单位才有确切的发言权。因此,在社会实践结束的时候,实践单位反馈的信息就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以我院为例,每次社会实践结束,都要求单位出具一份关于学生表现的说明,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从而为我们未来的教学提供参考、指明方向。

鉴于高职院校对专门人才的素质培养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目标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从社会的需求入手,立体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的多维互动,通过社会实践,构建了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取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并希望通过在本校的实践,上升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新理念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

[3]胡恒丽.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开展社会互动的思考[J].职业.2012(12)

[4]陈清华,雷随斌.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内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2)

作者:董文

社会政治理论论文 篇2: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其创新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既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包括:理论宣传、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考察、红色之旅等。消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认识的误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教学; 内容; 创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对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明确的概括,也为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提供了方法与思路。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拥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区别于一般意义社会实践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社会实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1.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一般特征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拥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和大学生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的联系和相同点。即它们都是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奉献自己为宗旨,以走出校门、走进工农、深入基层、贴近社会为途径,以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为内容,以提高能力、增长才干、了解国情、培养品质为目的,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学生的成长规律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1]。

2.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特殊性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教育,使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科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这本身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规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过程是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区别于大学生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的显著特点。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区别于大学生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的重要方面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它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组织和指导,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活动内容,有严格的教学计划和安排,有相应的实施方法和考核办法,有课程表和时间的保证,它是理论课教学的延续与深入。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一般包括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从广义上看,这些内容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内容;从狭义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内容又有其特殊性,它既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检验,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运用。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息息相关的社会实践的内容[2]。

1.理论宣传

这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内容是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组织学生成立宣讲团,到工厂、社区、农村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科学发展观。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学生能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同时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也会得到升华,思想道德素质也会得到提高。

2.社会调查

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经常采用的实践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且还教给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按照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组织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运用理论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通过社会调查,写出较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社会服务

这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联系学生自己的专业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进行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活动既包括到农村、社区、工厂等地参加生产劳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也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3],通过社会服务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4.参观考察

这是我国的时代特点和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参观指导现场进行生动的直接观察,认识客观事物及现象,以补充和丰富课堂知识,这种形式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性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改革开放是现代中国的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学生到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和单位学习参观,了解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激发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也需带领学生的贫穷地区或革命老区参观考察,帮助学生了解国情,进一步深入理解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5.访问先进典型人物

组织学生访问先进典型人物,用他们生动、鲜活的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和实例教育学生,他们的示范作用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他们的事迹具有可亲、可近、可信、可学的特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6.红色之旅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中国进现代史教育,加强中国进现代史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意义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参观,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增强学生对党的感情,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培养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精神,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认识的误区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深入发展,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然而,由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把握不准,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分歧,甚至有一定的误区。实践证明,只有正确的解决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认识问题,才能提高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自觉性。

误区一:用案例教学代替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由于没有分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的区别,误把案例教学看成了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案例教学只是选取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突出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教学更生动活泼,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教师对案例的运用于分析,目的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它是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和方法,但并不是实践教学本身。虽然案例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不能把联系实际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相混淆。

误区二:把师生互动看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开展专题讨论、辩论或演讲,师生换位,让学生讲解某些教学内容等。虽然在这些活动中,有教师组织确定讨论的题目,学生在书报杂志上寻找一些材料然后开展讨论或演讲活动,但是,这些仍然属于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简单地把师生互动的参与式教学说成是实践教学的内容。

误区三:把读马列原著、看电影或录像或听专家报告等看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阅读马列原著是非常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组织学生观看纪实电影或录像和听专家报告,也有利于活跃教学气氛。但是,无论是阅读马列原著,还是观看纪实电影或录像、听专家报告都只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接受的层面上,与学生亲自参加的实践教学活动还有很大距离。

误区四:认为开展的大量校园活动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学生在校园里组织的大量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的校园活动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内容,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组织的模拟法庭活动、校园内义务劳动与服务等。但是大量的校园活动如一些团队活动、科技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庆典活动等不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内容。所以,不能笼统的把开展的大量校园活动都归为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发展

客观事物在不断变化,人们的实践在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化。江泽民指出:“实践没有止境,

创新也没有止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4]。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必将随着社会实践和高校教学的发展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

1.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容与专业社会实践内容相结合

理论课社会实践面临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师数量相对少,而需要参加的社会实践的学生数量相对多的矛盾。由于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课时、经费等方面的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较难深入开展。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与专业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课时、经费等方面问题,同时还使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社会做贡献。这是今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容创新与发展的一个趋势。

2.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容与教学、科研相结合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实践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理论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经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达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同具体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挥指导作用,也只有在同具体实际的结合中才能获得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教学环节,二者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是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实践教学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就形成科研成果。我们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实践只有与教学、科研结合起来,才能突出实践的意义和实现实践的目的。

3.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容的课程化与组织的科学化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一门严肃的课程,不是想搞就搞,而是有课表、时间和经费保证的实践教学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容的课程化要求教师在组织社会实践前,要确定主题、认真准备,精心安排;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学生认真进行总结概括,最好能写出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或调研报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容的课程化、规范化、经常化与组织的科学化、系统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容得到落实的重要保证。

4.把政治信仰的教育与基础文明的教育相结合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的都非常重视,在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教育是成熟和有效的,但对于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显得匮乏与薄弱[5]。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内容应该把政治信仰的教育与基础文明的教育相结合。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要搞好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竞争力教育、成人成才目标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依法自我保护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冯艾,范冰. 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2.

[2]王小云,王辉. 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2.

[3]本书编写组. 十七大报告辅导员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6.

[5]周之良. 德育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80.

[责任编辑:刘慧婷]

作者:郭跃军

社会政治理论论文 篇3:

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摘 要:当前各高校在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中往往陷入形式有余而实效性不足的矛盾中,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分歧,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区。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增强对社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应该有明确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探索更为务实和高效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实效性

自“2005 年方案”实施以来,许多高校开始注重社会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社会实践教学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2012 年教育部等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校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规划,之后许多高校进一步调整充实社会实践教学内容,改进社会实践途径和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社会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并创造了许多社会实践教学新模式,为提高社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现有

模式存在的问题

社会实践教学突破了课堂教学有限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小课堂而进入社会大课堂。自“2005年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注重丰富与充实社会实践教学内容,改进社会实践途径和方法,使得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形态。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现有模式包括:从实践教学主体看,社会实践有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导两种模式,前者由指导教师组织带领;后者由学生自己组织,或者是个体实践,或者是团队实践。从实践教学的主题模式看,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涵盖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四门主干课程的方方面面,其主题模式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现实国情教育、历史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律教育等。从实践教学的平台模式看,除了各高校的教育实践基地平台外,乡村、社区、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都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舞台。从实践教学的载体模式看,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是社會调研、参观考察、文化服务等模式,此外理论宣讲、普法教育、支教扫盲、志愿者服务、社会挂职与兼职实习、项目课题研究等形式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体现了实践载体模式的多样化。

虽然自“2005年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问题上实现了模式多元化,在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受教师、基地、资金等因素制约,在选择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时,高校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在实践教学主体模式方面是教师指导带队少,学生个体性实践多;在实践教学的平台模式方面是教育实践基地平台少,其他实践平台多;在实践教学的载体模式方面是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多,其他实践载体少。因此,丰富多样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只能对少数优秀学生开绿灯,而大多数学生只能采用分散自主的社会调查方式。从表面上看,各高校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高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普遍采用的还是这种以点带面,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的社会实践模式。这种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的模式在实施中存在种种实效性问题,使高校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陷入形式有余而实效性不足的矛盾中。

一是社会实践对于提升学生理论认识和综合素质的作用难以显现。由于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许多高校对于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实际上采取的是一种“放养”模式。在社会实践开始之前,由于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确定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主题。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许多高校也没有对大部分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致使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也难以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这样的社会实践很难达到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作用,其撰写的实践报告也因为缺乏理论支撑而鲜有真正价值。

二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时因简单应付而流于形式。相比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对于学生学习自主性要求更高,以社会调查为例,需要学生自己确定调查主题,并根据主题确定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然后进行问卷统计分析。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许多学生的社会实践主动性不强,参与社会实践仅仅是为了得到相应的学分,因此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有的学生在社会实践时,“每到一处,不是先做调研而是一队人先拉开旗子合影留念,社会实践只是走马观花似地走个形式”[1]。还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深入社会大课堂,仅仅靠对周边几个亲友的调查就写出一份调查报告。

三是社会实践报告弄虚作假问题严重。绝大多数高校评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参考依据是调研报告,由于缺乏对于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指导与监督,一些学生在撰写实践报告书时弄虚作假。有些人直接从网上下载一篇文章,甚至连标点符号与格式均未做任何修改;有的学生抄袭其他学生的报告,仅在时间、地点、人物上稍做调整;还有的报告是将专业实习报告转交过来,其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毫无关系。据有的教师统计,“这类虚假实践报告几乎占到一半之多”[2]。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的认识误区

诚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出现的实效性问题是诸多因素综合制约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缺乏对社会实践教学的科学把握和深刻理解,当前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分歧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实践教学的实施。

误区一:用课堂教学活动代替社会实践教学。由于没有分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的区别,误把原本属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活动看成了社会实践活动,如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师生互动的参与式教学、组织学生观看纪实电影或录像、聘请专家或者先进人物做报告等。这些教学活动突出了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更多地让课堂摆脱单纯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利于活跃教学气氛,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教学活动都只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接受的层面上,与社会实践教学目标有一定差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如果说课堂教学“着重于从理论形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话,那么社会实践教学则“着重从实践形态推进大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理性看待社会,坚定理想信念,形成高尚人格和健康心理,社会实践教学在于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与缺陷”[3]。

误区二:用校园活动代替社会实践教学。学生在校园里组织的大量社会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不是两个相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在校园里组织举办的面向全校师生的相关活动,其组织者包括各级校组织、社团、企业,内容涉及文化、娱乐、体育、素质拓展等方方面面。不可否认,有些校园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关联,如学校各级党团委组织的宣讲党的大政方针与国内外形势的报告或相关活动、由学生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等,但即使是这一类的校园活动仍与社会实践教学有区别。因为社会实践教学具有明显的课程性,它是系统地有计划地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情境,寓教育于实践中,“就是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加深理解、吸收、消化和巩固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更加自如地运用理论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思想困惑”[4]。

误区三:用虚拟社会活动代替社会实践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的不断普及和使用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网络虚拟社会”。网络对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与技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信息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网络教育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但是以网络虚拟社会调查、网络探讨、网站论坛等为主要形式的虚拟社会实践活动并不能替代社会实践教学。网络组成的虚拟社会是现实生活的投射,具有虚拟性。这种虚拟性表现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行为主体身份的虚拟性、网络行为的虚拟性”,它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对其起到了一定的阻抗作用”[5]。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目的在于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增加他们接触和观察社会的机会,有利于大学生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用虚拟社会活动代替社会实践教学,学生接触的并非真实的社会,网络调查和网络讨论所反映的信息也有可能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学生面临真伪难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风险。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的教育理论研究,避免出现认识误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是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包括研究对象、概念范畴、理论基础、地位功能、产生根源、本质、规律、价值、结构、原则、方法论、发展以及实现真正教育的实施等理论”的系统结论[6]。目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社会实践教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仍有待探索。也正是因为学界对于社会实践教学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缺乏清晰的研究与定义,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认识出现了较大分歧。从前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的认识误区来看,这些误区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大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存在分歧,因此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如社会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社会实践教学的目标、模式与评估体系、社会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等,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理论问题。唯其如此,才能避免一些高校在社会实践教学中踏入误区,从而真正提高社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进一步明确社会实践教学计划,规范教学大纲。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出台相对规范的教学计划与大纲,许多高校还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计划外的辅助性教学,随意性比较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进行多种媒体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定考核说明和评分标准的指导性文件。因此明确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的迫切课题。鉴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几门主干课,如“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都涉及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各门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要根据各门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各门课程的实踐教学大纲或者教材。要明确规定社会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规范各门课程实践环境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使社会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

第三,以务实的精神探索更有实效性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虽然目前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实现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但模式的多元化与实效性却不成正比。笔者认为最有实效性的社会实践模式不是让少部分学生受益、使教师总结生辉的模式,而是在有限的师资、基地、资金条件下,让最广大的学生群体走进社会,运用课堂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来观察社会、开拓视野、分析问题的模式。如何使分散自主的社会调查更有实效性,笔者认为应该将“放养”改为“圈养”,即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社会实践环节中的主体性功能。在学生进行自主社会实践时,教师应该全局把控,做到事前周密计划、事中随时把控、事后精准评价。事前周密计划,即在实施社会实践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对于各环节做好周密安排。从选题到分组,从问卷设计到数据统计分析,从提纲的拟定到报告的撰写,每个方面教师都应该做出具体的安排和明确的要求。社会实践主题可以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以及学生的实际,由教师提出本年度社会实践的内容。事前的周密安排是提升社会实践环节实效性的关键,它可以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学生走过场和弄虚作假。事中随时把控,即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始终在幕后引导启发学生,起到传道解惑的作用。事后精准评价,即学生提交社会实践报告后,教师应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社会实践情况,应该做到真正的奖惩分明:首先,社会实践教学报告的考核应该有明确的惩罚机制,严惩学生在撰写实践报告中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可以明确规定学生一字不漏地复制和抄袭论文的按考试作弊处理,并建立一套类似论文查重软件系统,将全校的学生报告交由这个系统审查。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从网上抄袭,也可以杜绝学生(包括不同年级)之间的抄袭。其次,对于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应给予适当奖励。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评选优秀实践报告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将一些突出的论文集结出版等。

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各高校为创建更为有效的社会实践模式不断地进行了探索。但毋庸讳言,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中仍存在理论研究不到位、政策不到位、措施不到位等问题,致使社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加强理论研究,制定教学规范,寻求务实模式成为进一步增强社会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代丽丽.走马观花合影念大学生署期调研变了味[N].北京晚报,2008-07-21.

[2]常城,汪洪.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思考[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2).

[3]李东坡,王学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意义、问题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

[4]卢黎歌.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教学与研究,2009,(11).

[5]李红梅.网络虚拟性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阻抗[J].兰州学刊, 2009,(11).

[6]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4,(4).

作者:胡莹 栗新宇

上一篇:上半年纪委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乡镇半年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