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的发展不仅要全面化、个性化,更应是可持续的、终身的发展。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工作与生活,必须变封闭的校内小课堂为开放的社会大课堂,开发社会实践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里通过实践体验学到更多更适合终身受用的东西。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政治社会实践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政治社会实践论文 篇1:

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的高中政治社会实践活动探究

[摘 要]让学生在高中政治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和解决问题,可以很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政治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活动设计的依据,以时政热点为活动设计的素材,以自主能动为活动设计的原则,搞好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指导学生确定活动的意义与方式,分析活动的背景与环境,书写活动的成果与结论。把政治理论知识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提高政治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政治;社会实践活动;核心素养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降低理论的抽象性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核心素养”一词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并且成为教学设计的标杆与方向。高中政治课程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与生活四个模块,基本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不少知识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教师可以抓住高中政治课的这一特点,用核心素养来引领高中政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高中政治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

1.以教材内容为活动设计的依据

教材是教师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依据,社会实践活动也不例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必修2政治生活为例,这一模块讲的是我国的政治制度,其中讲到了公民的选举权、被选举权以及人民代表大会等知识。虽然学生目前还不具备合直接参与政治生活的资格和能力,但是教师可以采用“间接”参与的方式。譬如,随着网络直播、5G技术等的兴起,部分人大代表会在参会过程中的某个时间点开展线上沟通。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技术,通过远程联网、在线“观会”、与参会代表线上对话等方式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这样的活动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又充分结合了当下社会环境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社会时代性。

2.以时政热点为活动设计的素材

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是立足于实践、聚焦于实践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可以选用时政热点来作为活动素材。以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为例,这节课介绍了多种消费方式以及各种消费心理。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后疫情时代”,为了提振经济、鼓励消费,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各种支持措施,包括向居民发放消费券等。教师可以“消费券的刺激影响力”来作为该节课实践活动的主题,通过分析消费券的类型、使用方式、覆盖范围、投放区域等来分析行政干预在消费中的影响力以及消费券在消费中的影响力。这种聚焦于社会热点的实践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又可以让理论知识“更接地气”。

3.以自主能动为活动设计的原则

在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以自主能动为活动设计的原则,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作为活动的设计者和把关者,可以为活动选定一个方向、一个主题,然后将自主权更多地交还给学生。譬如上面所举的消费券的例子,不论是对消费券的分类及意义的研究,还是到线下实体店去走访、分发调查问卷、搜集数据等,都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这种聚焦于学生自主能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真正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释放自己的潜力,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二、高中政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

1.活动意义与方式的确定

教师要保证社会实践活动有意义,能够起到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首先要确定活动的意义和方式。以必修3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为例,这节课介绍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种类多、覆盖范围广,教师可以选定一个具体的领域,譬如“汉服热”来开展实践活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汉服在融入了现代服饰的元素后被年轻人穿着走上了街头,网络上有关汉服的妆容、首饰搭配等的讨论也非常的火热。教师可以围绕这些情况设计一个以“以汉服为例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该活动中,要求学生用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来分析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分析传统文化复兴背后的深层原因。清晰明确的活动意义和方式能够保证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不偏离正轨。

2.活动背景与环境的分析

以上面“以汉服为例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例,该活动可以采用市场调研的方式,立足于学校所在的城市或者地区,查找销售汉服的商家,然后对购买汉服的消费者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其购买的动机、购买的产品、购买产品的单价、购买后是自用还是送人等等。学生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需要灵活地运用教材中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以科学精神为导向。

3.活动成果与结论的书写

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书写活动的成果和结论,比如写成一份调研报告、一篇主题论文等。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突出理论知识,譬如涉及教材中的哪一个知识点,这是贯穿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线索。其二,突出将理论知识迁移到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一步步运用知识的表现。其三,突出过程中的思考,这体现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也体现了学生思维品质中的理性之光,即能够以科学为武器来分析、解决生活问题。

三、高中政治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

1.以核心素养为评价指标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渗透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师可以从不同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譬如在开展实践活动时,运用的方式、分析的内容、得出的结论等是否具有科学精神。譬如,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有没有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是否具有公共参与意识。譬如,在思考、分析、解决问題时,是否能始终以法律为根本,是否具有法治意识。譬如,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没有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准则,是否具有政治认同等。以核心素养为评价指标才能真正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关注各种评价元素的比重

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灵活性、可设计性强,因此,在评价时,教师需要关注各种评价元素的比重。譬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具有胆量和勇气,能否在与他人沟通时落落大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具有积极性,能否主动地发表意见,承担起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自律能力去约束自己、提醒自己、鞭策自己;学生能否在一次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好……教师在评价时要合理地分配好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比重,平衡好各个评价元素的权重,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以起到推动学生不断进步的作用。

3.关注评价之后的内省和复盘

评价作为教学的末端环节,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还应关注学生评价之后的内省和复盘。具体来讲,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表现不好的地方,从而在下一次的活动中有意识地去改进。其次要肯定学生的突出表现,引导学生在后续活动中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予以放大。再次,要启发学生思考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否还有更好的处理方式。譬如在搜集数据时,是否做到了线下采集与线上采集相结合;在选定研究对象时,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是否都兼顾了;在书写报告时,是否灵活运用了文字、表格、图像、视频等载体来提高报告的可阅读性甚至是可观赏性……通过一次次的复盘,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四、结语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标志着思想政治课进入学科核心素养时代。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吸收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以政治核心素养为引领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要从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展、评价这三个环节着手,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并在知识的指导下更好地实现个人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许爱日.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9(31):51-53.

[2] 田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責任编辑 袁 妮)

作者:陈妍秋

政治社会实践论文 篇2:

高中政治社会实践课程的探索与思考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的发展不仅要全面化、个性化,更应是可持续的、终身的发展。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工作与生活,必须变封闭的校内小课堂为开放的社会大课堂,开发社会实践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里通过实践体验学到更多更适合终身受用的东西。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社会实践课程;可持续发展

记得杨绛先生曾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生活,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生活,是读不懂书的。如何让学生学会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带学生到社会大课堂里去实践、去体验。

一、《探访非遗,青瓷寻踪》社会实践课例

(一)课程背景

世界青瓷在中国,中国青瓷在龙泉。龙泉青瓷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列入“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商品之一。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和G20杭州峰会等国际性大会上,龙泉青瓷以一抹至纯青色,唯美绽放“人类非遗”之美,向世界展示了它值得骄傲的文化魅力。这些至高无上的荣誉让我们多了一份责任,那就是对“人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二)课程内容(见表1)

(三)课程实施

准备阶段:确定课程目标,筛选社会实践大课堂基地,整合课程资源,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利用周末时间通过微信群上传相关视频材料和网络下载资料,发动学生预先了解实践课程有关内容;分组管理,全班分成4个小组,组长负责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确定调查课题,设计调查方案,收集相关资料,准备采访用品;做好安全教育。

实施阶段:根据活动方案,在中国青瓷小镇、龙泉青瓷博物馆、青瓷大师园等特定的三个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

总结阶段:对活动过程、活动体验、活动信息资料等进行小组总结、交流、整理与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和PPT展示,模拟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一份议案或提案;在此基础上再在全班进行汇报、分享、交流、完善;在微信平台、校报上展示同学们的探究成果。

(四)课程获得

首先,加深了同学们对书本知识的生活化感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鲜活生动形象的,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吴丹同学留言:此次青瓷寻踪,让平板的文字融进我们的生活,让枯燥的校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是我爱上传统文化的第一站。

其次,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此次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就“人类非遗”背景下,如何以国际视角来认识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入选意义、文化价值和技艺传承的规律,审视其传承发展的目标任务,明确当代人应该担当的历史使命等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分析,撰写了《关于保护青瓷非遗,擦亮青瓷名片的调查报告》和《关于打造文化创意特色小镇的思考》等四份调研报告,模拟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推进龙泉青瓷产业传承发展的建议》和《关于加大青瓷古窑保护和开发力度的建议》两份提案,模拟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加快建设青瓷产业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的建议》和《关于加强青瓷人才培养的建议》两份议案,展示出当代中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不可或缺的责任担当。

再次,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列入“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青瓷寻踪实践活动唤起了同学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自觉地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活动。同学们对“韩流”“韩星”“洋节日”不再盲目崇拜,更加理性地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有利于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以下摘录几位同学参加这次活动后的感想与收获。沈彤彤:李震大师的讲座让我记忆犹新。这是一位老手艺人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幽默风趣的言语中蕴含着他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教我们要做一个珍惜自己民族文化的人。田琳:青瓷寻踪让我们懂得要主动承担起一份振兴中华文化的责任,关键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次实践活动大大提升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宋子怡:龙泉青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商品之一,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中国与世界沟通联系的“友谊使者”。相信龙泉青瓷一定能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重现昔日的辉煌和荣耀!

《探访非遗,青瓷寻踪》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给同学们留下的印象却是深远持久的。

二、关于社会实践课程的几点思考

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以前也组织过很多次,但总有一种感觉:就是表面看热热闹闹,但回到学校后学生好像没有多少获得感。本次《探访非遗,青瓷寻踪》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之所以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同时也得益于我们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详细的课程实施方案,使整个实践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实现了课程形式、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目标有机统一,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创建实践基地

一方面,教师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通过多种途径手段开辟社会实践大课堂基地,把学生的活动空间向自然、社会、企业、社区等拓展,让教育没有边界,让校园没有围墙,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劲舞飞扬。我校政治学科已经建立了多个社会实践基地:富来森科技能源有限公司的超级炭技术及其科研团队、丽水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丽水财通证券营业部、中国青瓷小镇、龙泉青瓷博物馆。另一方面,要靠有关部门用行政的手段,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参与实践基地建设,并要对其加强管理、培训、交流、考核,打造优质实践基地以满足更多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二)整合课程资源

每个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要立足课程整体目标,遵循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安全性相结合的原则,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注重地方人文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注重学生问题意识、情感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期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如中国青瓷小镇基地我们整合了如下课程资源:首先,是著名企业家季建真董事长作《青瓷小镇的特色发展之路》的介绍;其次,导游带领同学们青瓷寻踪:瓷之国、瓷之史、瓷之旅、经典影院、百年龙泉等五个反映龙泉青瓷千年发展的历史篇章(注:该项目入选浙江“122文化工程”项目);第三,请青瓷小镇文化创意园工艺美术大师王利军、李震在青瓷酒店会议室作专题讲座,获得欢笑声掌声无数。生活是最好的教材,体验是最好的内省方式。

(三)优化课程模式

社会实践课程成功的关键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有效指导,如实践基地的选择、课程主题的确定、内容的取舍、形式的选择、活动环节的设计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智慧。社会实践课程的核心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学生不能走马观花,而是要有目的、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学习体验,分工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调研报告和提案议案。这样的课程模式,学生才有所收获,而这种收获不同于传统课堂中的直接灌输,是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真真切切获得的;这种收获,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深刻理解,能力上的锻炼提升,更是核心素养的养成,而后者对于学生的影响则更加深远持久。

(四)完善课程评价

一方面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學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可持续发展。不管大树还是小草最终都获得茁壮成长,各美其美。另一方面还要建立促进教师课程领导开发能力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教师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作者:胡碧漪

政治社会实践论文 篇3:

谈初中政治的社会实践

在新形势下,怎样有效地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素质?笔者认为,组织初中学生以深入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为主要内容,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公益劳动、专业生产实践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确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一.社会实践是乡土教育的“好教材”。

初中学生能从实践中深化和拓展知识,挖掘“乡土”典型,加强乡情教育,使学生倍感亲近、亲切,原来书本中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既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情感。初中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感到很迷惘,有学生说:“市场经济讲究物质利益,个人是物质利益的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把个人放在首位是无可厚非的。”针对这一思想,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其中一组调查、访问了市先进党组织——龙山西门外村党支部,该支部在“鸭司令”陆永康的带头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公益事业上。几年来,他们从未向村里领过一分津贴,相反从自己的“私企”中拿出四十多万元用于村集体建设。这一真实的典型事例深深地激荡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心悦诚服,并深深地感受到“旗红、村强、民富”。

二.社会实践是培育兴趣、发挥特长的“沃土”

培养学生正当的爱好和志趣,丰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时代特征和年龄特点,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了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研”兴趣小组等。结合社会热点,广泛接触社会,如针对国企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走访了本市最大的国企——慈二棉;针对企业转轨问题,走访了国家优秀企业——中国金轮集团;针对富起来的农民如何消费问题,对市文明村——宗汉庙山村和中国周巷食品城的农民公园进行了调查。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在活动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社会调查基础上撰写的调查报告、小论文,分析入理,见解深刻,为有关部门高度肯定,并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其中《金轮的秘诀》荣获第四届全国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小论文竞赛浙江赛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三.社会实践是坚定信念的“催化剂”

《课程标准》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程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要提高学生觉悟、规范和训练其行为,做到“知行合一”,“信”无疑是首要前提。所谓“信”,是指信念,它是人们对某种政治主张、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由衷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否内化为学生觉悟、外化为学生行为,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去比较、去检验,并强烈地感受到“内化’与“外化”的必要性。社会实践是促使学生形成坚定信念的“催化剂”,“知行合一”的中介和关键。在《理想与奋斗》教学时,部分学生对现阶段还要提倡艰苦奋斗表示不以为然。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组织学生访问了市级明星企业——宁波兴业集团。该企业原只是5名工人,12000元资产的村办小厂,20多年的艰苦创业,使企业成为有6.26亿元资产,年产值6.01亿元,利税3193万元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他们至今保持着创业者们当年“只值几分钱的旧扫帚柄也加以再利用”的优良传统,规定“上至厂长,下至各级管理人员,不得私用、挪用企业的信封、信笺”。

四.社会实践是学生能力的“培育场”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在实践中培育的。在初中进行“共同富裕”教学时,为把先富与共富关系讲深讲透,尝试了社会实践教学法,把一个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参观工厂,访问先富的私营企业主,调查农村走向共富的现状,然后各小组撰写参观访问记、调查报告,互相交流,共同探讨,既巩固深化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能力,达到了预期目的。

诚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途径的社会实践,其效果就是指由实施这一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觉悟水平等发展变化的社会效应。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社会实践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1.“显效果”和“隐效果”的关系

所谓社会实践的“显效果”,是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在行为表现上所发生的种种有形变化。所谓社会实践的“隐效果”,是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在思想认识,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上的无形变化。事实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在信念、兴趣、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学生身上所体现的这种“有形变化”和“无形变化”的矛盾运动。

2.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社会实践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如何,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关系。教师是主导,如活动内容、形式的选择、活动中的组织工作和思想工作,活动后的总结交流,巩固提高,均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学生则是主体,是社会实践的具体参与者,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更不能颠倒关系。

3.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社会实践是手段,是途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手段时时要为目的服务,目的处处体现着手段的作用。切忌为社会实践而实践的形式主义,以杜绝负效应。

总之,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课推进素质的有效手段,其效果是客观的,贵在持之以恒。

作者:张喜梅

上一篇:档案自查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学生顶岗实习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