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垄断国际经济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国内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这些分歧既集中在一些具体条款上,也集中在一些理念上。在具体条款方面有争议的诸如农产品进口的数量,信息服务产品的开放度等。在理念上即表现为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抵触和担心。其实,思想上的分歧根源于传统体制。现行制度与世贸组织原则的巨大差距,是阻碍中国入世的根本障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国垄断国际经济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国垄断国际经济论文 篇1:

刍议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大国垄断现象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经济贸易格局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的特点,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国际形势的必然,大国垄断现象日益严重。大国垄断严重威胁了市场竞争的公平,破坏了国际贸易的秩序。因此,我国必须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调整贸易策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应对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大国垄断现象。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大国垄断;应对策略

一、大国垄断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大国垄断是指某个国家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数量在世界总进出口数量中占了绝对优势,比重非常大,逐渐掌握该种商品的贸易主导权,可以主动影响到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双重性是大国垄断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含义的双重性

含义的双重性一方面是指大国出口数量非常之大,导致商品价格过低,影响了整个国际贸易市场,被称之为卖方垄断;另一方面则是进口数量过大,购买力强,进一步影响了国际贸易市场的商品价格,贸易市场的局面发生改变,这时被称为买方垄断。

(二)作用的双重性

1、大国利用自己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垄断权力,为自己谋取更多的贸易利益,造成严重的出口顺差。2、大国巨大的进口量和出口量会导致商品的市场价格增长或降低,继而出现贸易壁垒,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

二、大国垄断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使加工制造业飞速发展,且随着政策的深入推广和近年来各项经济政策的调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在全球市场新增量中的占比已经超过50%,原油消费则超过了35%,据统计,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25万亿元。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进口量越来越大,地位日益上升。但由于我国目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国际市场调控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低,遭受来自大国垄断的威胁。同时,我国科技不如那些欧美大国发达,商品品种不够丰富,优秀的自主品牌稀少,且出口区域过于集中,面对激烈的出口贸易市场竞争,供过于求,商品市场价格不稳定,呈现逐渐下跌的趋势,贸易优势越来越少,甚至有国家对我国的部分出口商品进行反倾销活动。

另一方面,大国垄断导致我国虽然表面出现顺差,但实际上,大部分的贸易利润仍旧是被大国所瓜分,而进口商品的价格越来越高,我国贸易环境受大国垄断影响愈发严峻。另外,我国部分企业规则意识不强,在国际贸易运作方面的经验不足,沟通协调能力较弱,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严重,行业内部混乱、缺乏诚信,这些都导致我国的国际贸易市场日益萎缩,受大国垄断影响严重。

三、大国垄断现象的应当策略思考

可以看出,我国作为一个进、出口量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积极探索国际经济市场的变化,抓住机遇,把握优势,改革创新。

(一)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我国一定要紧紧抓住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大国优势,改善我国目前的贸易条件,创造更多的贸易利益。首先,要充分认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所处地位,起了怎样的作用,了解承担角色。目前,我国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越来越低,进出口贸易已经进入初步成熟阶段。可以了解并分析一些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政策,研究发达国家科学的进出口贸易政策,借鉴其中的成功之处,汲取大国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加以利用。同时,我国也要认清自己的“大国”身份,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我国在出口贸易方面的优势主要有家具、手工艺品、鞋子、家电等加工制成品;而进口优势则体现在石油、铁矿石、原油等初级产品。

(二)分析市场环境,贴合市场情况

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商品价格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市场。因此,我国在寻找对策时,一定不能遗漏了市场环境的变化,要贴合市场情况,再根据当前市场状况,适当调整进出口政策,使之符合市场变化规律。在进口初级产品比如石油、原油、粮食、铁矿石等时,不能毫无计划地盲目大量采购,而是要设定一个计划,平稳地采购,避免商品价格被恶意抬高,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些半成品商品的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价格瞬息万变,可以集中采购,获得相对比较优惠的价格。在出口供应量大、利润低的商品时,要尽量减少摩擦,避免遭受国外反倾销活动,为此,可以适当征收出口税,调节出口量。

(三)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我国目前出口的产品普遍科技含量不高,品牌效应不强,所以我国一方面可以给予部分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创造出优秀的自主品牌,增加出口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构建相应的销售、推广渠道,从而提高在世界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改变过去低端产品的输出,变得更加高端、科学;另一方面转型和升级我国的对外加工业务,在世界贸易市场中逐渐掌握自主权,降低大国垄断对我国的影响。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一体化促使了大国垄断现象的產生,而大国垄断又影响了整个世界贸易市场的稳定、和谐、公平,将市场的主导权力交给了贸易大国。我国虽然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但仍处于发展中,受大国垄断现象影响严重。因此我国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大国身份,不断完善当前的贸易体制,分析国际贸易市场现状,调整商品价格以适应市场需求,也要加强自主创新,建立自主品牌,逐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龙,陈恒超.浅谈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大国垄断现象[J].知识经济,2014,19:69.

[2]朱伶瑾.国际经济贸易中大国垄断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10:2-3.

作者简介:王涔霖(1999-),男汉族,四川自贡人,绵阳南山中学学生。

作者:王涔霖

大国垄断国际经济论文 篇2:

不应怀着冷战时期的心态对待WTO

当前国内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这些分歧既集中在一些具体条款上,也集中在一些理念上。在具体条款方面有争议的诸如农产品进口的数量,信息服务产品的开放度等。在理念上即表现为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抵触和担心。其实,思想上的分歧根源于传统体制。现行制度与世贸组织原则的巨大差距,是阻碍中国入世的根本障碍。

因此,中国的入世目前要在三方面作战,一是谈判,中方谈判者要据理力争,要对国内外市场和各行业的情况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合理地制定条约;第二,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掀起一场全民性的入世学习认识运动。第三,对传统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在这三项工作中,思想观念方面的转变应当放在第一位。理念上的入世比具体的入世更重要。没有观念思想方面的变革,很难有体制和行为方面的变革。

“孤立”招致“挨打”

中国自建国以来就与世界的另一部分相分割,与苏联关系破裂后几乎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即使是改革开放之后也主要奉行不结盟主义。今天,中国在国际上加入的经济组织只有一个亚太经贸组织,但这个组织基本上是一个虚的地区组织,没什么实际内容。这种我行我素的孤立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失掉了许多参与世界活动的机会。

中国自清代以来,由于闭关锁国,导致近代严重落伍于世界发达国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康乾盛世时约占世界GDP的15%,而到20世纪初,已降到1%-2%。仅仅100多年的时间,中国便从一个世界强国跌落为一个落后挨打的弱国。这一变化主要是与封建和封闭有关。积弱的局面至今仍未改变,我国的GDP总量仅占世界GDP总量的3.6%,而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23%。

因此,当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必须打破孤立,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国际社会,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反过来讲,中国如果要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只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搞市场经济和开放市场是中国加入世界经济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否则中国就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就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动力,以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为载体,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优化组合。目前,全世界有5万多个跨国公司,50多万个子公司,控制全球2/3的生产、利润、投资和技术。如果把跨国公司当成经济实体,那么全球100个最大的经济实体中,要有51个是跨国公司,49个是国家。

跨国公司全球性生产的结果就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只在本国范围内进行,它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仅付出的时间长,代价也更大。如果调整是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转移它不需要的产业或生产环节的余地就更大,付出的代价和时间会小一些。总之,封闭的经济很难实现增值,只有参与到世界范围的大市场上,中国的经济活动才能产生更大的效应。

对于这场世界范围的优化组合,有人忧心忡忡,生怕中国企业被外国跨国公司吃掉,而没有想到我们中国的跨国公司也在崛起。像海尔和春兰这样的企业已经在进行全球性的经营了。很难说加入世贸组织后都是外国公司来吞并中国企业,肯定也有中国公司向海外出击,兼并国外企业。像中国远洋公司这样的大公司,入世之后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大跨国公司,经营得好,会在国际空间获得更大的发展。

另外,对于跨国公司我们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好像跨国公司都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宰。但实际上跨国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已经国际化了。现在有些跨国公司已经分不出它的国籍,搞不清它属于谁,它的产权、组织和经营已经完全国际化。全球化的前景是在不远的将来出现一批超国家的经济组织和公司,这些经济组织的出现将极大地淡化国界、国籍和地区差别。

从资源和知识技术方面看,中国当前在世界没有优势,只有借助外部资源,将生产经营伸展到世界范围,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开放只会对中国有利;只有走上国际,中国人才有更大的天地。而独立的政策只能使世界越来越不了解中国,只能使我们作茧自缚。

WTO排斥“任我行”

世界贸易组织是个什么组织、有什么作用?它有没有歧视,它是否公平,是否被某些国家操纵?加入之后中国会不会吃亏?这些都是一些人们心中的疑问。

WTO是一个什么组织?就其功能和性质来说,首先它是一个条约,第二是个会议,第三是个中心,第四是个法庭,第五是个国际组织法人。这五项特征涵盖了WTO的整个内容。这就是说WTO是个交易、交流、解决问题的场所,是一个国际活动的舞台和平台。WTO有60个核心文件,共分四大体系。第一个体系为协议和协定。第二个体系是服务业,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重视服务业出口,这一体系的比重越来越大。第三个体系是关于投资。第四个体系是与贸易密切相关的社会化服务。可以说世界贸易组织的内容是市场经济的精华,人类智慧发展的总结和结果。

WTO并不是一个只听富人不听穷人的组织,超级大国垄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WTO主要有7项基本原则:首先是非歧视原则,第二是公平竞争原则,第三是低关税开放原则,第四是透明度原则,第五是权利与义务平等原则,第六是协商原则,第七是另外原则。可以说一切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都是它的原则。这些原则被各国经济实践后证明都是行之有效的。

总体来说,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进步组织,是个协调各国矛盾的组织,是个解决就业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70%以上的成员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考虑和照顾。经验证明,没有一个加入世贸组织的发展中国家在入世后发生经济危机。世贸组织的有关原则规定充分保证了入世国家的经济安全。

遗憾的是,国内媒体在宣传和传播上对世贸组织清晰的介绍仍然太少,致使很多人对世贸组织认识模糊,甚至仍怀着冷战时期的心理对待这一类国际组织。实质上,如果进入这个国际舞台,就可以利用这个活动中心维护自己的利益,充分表现自己,利用它条约和原则的合理性推动国内经济的改革,从而获得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置身于世贸组织之外,就等于游离于国际经济社会之外,当孤家寡人,百弊而无一利。

东西南北一视同仁

现在来看我们中国国内的问题。如果用世贸组织的原则来衡量,就会发现巨大的观念差异和实践差异。用非歧视和公平竞争原则来对照,就可以发现国内今天没有一项原则不是歧视性的。企业分为三六九等,大型国有企业只是在最近一年里才开始取消行政级别,但一些垄断性的国有大企业,仍然存在着浓厚的特权意识,在税收、投资各方面都不一样,都不平等。在这种情况下就根本谈不上公平竞争。

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经贸委选择了512家有发展前景且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大企业,作为重点培育的对象。1999年,国家经贸委根据动态管理原则对这批企业进行了调整,补充了非国有优强企业,并改称为“国家重点企业”,共有520家,其中512家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1999年,这520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国的42.7%。这是国家经济的主力军,于是这批重点企业的各项待遇自然是一个样。

比较起来,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待遇又是一个样。它们难以获得国家银行的贷款资金,难以进入某些垄断行业,难以上市融资,难以获得出口审批。在处理不良资产上,更难以得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关照。企业目前的类型可以说五花八门,有国有的,集体的,私有的,外资的,政府的,社会的。从规模上说有大的,有小的,有垄断的,有被垄断的,有参与竞争的,有不用竞争的。各级政府对这些企业都有不同的关照和待遇,甚至具体的政策。这种状态从根本上说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一视同仁的非歧视原则。

由于受悠久的封建等级制传统影响,50年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歧视,歧视意识甚至渗透到了血液里。干什么事都要找关系,走后门,仰仗权势,处处体现着身份的高低贵贱。例如户籍制度,我们至今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制定的这一人口管理制度,仍然实行人口分割,人为地将国民划分为三六九等,乡下人,城里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和没受教育的人。画地为牢,圈而治之,不允许公民自由迁徙,自由流动。

甚至在教育上面也存在着户籍歧视。河北省与北京市交界的一个中学里,在一个高中毕业班里既有北京市户口的学生又有河北省户口的学生。但在高考时,考低分的北京户口的孩子就可以上清华大学,而河北户口的学生即使分数高,也不能被录取。因为北京市录取线的分数要远远低于河北省,更低于山东省。这是受教育权利上的不平等。古代的科考制度也没因地区而划分录取分数线。

现在一些城市展开了人才争夺战,对高科技领域的高等教育人才取消户籍限制,并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如深圳市对进入的博士生发给几万元的安家费。而对于未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就是另一样政策和待遇。北京市最近增加几十种禁止外地民工所从事的工种。广东省干脆发布命令:两个月内不准招用外地民工。这种人身和身份的歧视也是世贸组织原则所不容忍的。因为这种政策和不平等待遇的结果只能是能者愈能,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国民之间拉开更大的差距,最终一部分能者和富者转移成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公民,人才和资产的外流使中国政府的优先政策效果付之东流。

实践将证明靠优惠扶持政策来发展的方法,只能造成地区、企业和国民之间的发展的严重失衡。因此,在当前的中国,打破各项歧视性的政策规定,真正实行公平竞争是一项头等重要的事情。从这一角度上说,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大有益处。入世之后,在统一的市场、资金、技术情况下,在人才自由流通的情况下,人的基本权利会得到更多的尊重。

完善体制 华山论剑

经济全球化必须有法制全球化做保障。中国今天在法制保障上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这种制度上的差距集中体现在政企关系上、信息透明度等方面。其实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冲击最大的不是企业,而是政府官员。入世是对中国经济管理部门的一次重大冲击。中国在入世谈判的第一阶段,世贸组织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审议最厉害的就是判断企业是不是自主经营,企业和政府是什么关系。其实质就是让政府减政放权,精简机构,转变政府的职能。中国政府部门在经济活动中的权力太大。一些港台商人在大陆搞得比较成功,原因就是比较了解中国的这一套,跟在市长、书记的后面拉关系,谈条件。而那些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人,就不习惯这一套。所以,与中国市场的磨合就比较吃力,经济效益也比不上港台企业显著,有的甚至不得不退出中国市场。

所以,这些年到中国市场上来淘金的基本上有两类外部公司,一类是大的国外跨国公司,它们进入中国看中的是中国政府给予的类似特许经营的垄断权利和优惠政策。例如,美国的柯达公司进入福建厦门之后,中国河北的乐凯公司就与其他国外公司难以合作,得不到上方的许可。这是因为中国政府已经与柯达公司达成了某种市场享有的协议。再如德国的巴斯夫石化公司,正在与中国合作建立大型的乙烯生产企业,它所看中的除了市场因素,也有进入中国后的垄断地位。这种大的跨国公司一进入中国,也就沾上了行政性垄断的光。因此,这类外资比较愿意进入中国。第二类就是那些与地方领导有特殊关系、了解中国风俗文化的海外华人企业。

但行政性垄断的模式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行政垄断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政府不开放市场竞争。但一旦政府开放市场,行政性垄断的优势便会荡然无存,烟消云散。因此,中国的体制改革也面临着这类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

至于说信息透明度问题,中国距离世贸组织的要求更是差得很远。表现在对许多行业的信息进行保密,例如去年年底进行的电信部门的听证会不对外报道,封锁消息。政府政策制定部门的决策也往往是黑箱操作,缺少公开讨论和意见征求。当然这种现象目前正在改变,例如国家计委公开征求“十五规划”的社会意见。但由于新闻制度的传统性,还是对信息的透明度有很大影响。因此,信息服务这一项开放也是很重要的。没有透明的信息,很难实现公平、公正和合理。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入世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不仅有思想意识方面的转变,更有体制制度方面的转变。从今天来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更多地是具有体制改革意义,观念更新意义。因此,中国的入世首先是一个观念进入,思想进入。认清中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和差别,在观念不断改变的情况下,才能逐渐与国际接轨。▲

作者:文/仲大军

大国垄断国际经济论文 篇3:

新兴国家崛起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摘 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由西方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共同构建的二十国集团成为代替G7的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以发达国家群体为高层的等级制的全球经济秩序发生动摇。现行国际经济制度体系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体系,通过新兴国家与传统发达国家的良性互动和渐进性变革,国际经济秩序将逐步实现从等级制向多元平衡的转变。

[关键词]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经济结构;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经济秩序是指特定时期和特定阶段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行为体(主要是主权国家)为了某种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进行相互竞争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均衡状态。国际经济秩序随着国家间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近年来,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势头强劲,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逐步从体系边缘向体系中心迈进。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融合西方发达国家与新兴大国的G20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G20的出现与发展势必将对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产生深远影响。

一、新兴国家崛起使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2001年,吉姆·奥尼尔在高盛集团全球经济报告中首次提出“BRICs国家”的概念。2003年高盛集团第99号报告《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的道路》预言: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大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罗斯。“BRICs国家”作为新兴国家的领头羊受到世界的关注,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21世纪国际经济发展的最大特征和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最显著标志。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加快了新兴国家崛起与国际经济结构变化的步伐。西方传统发达经济体受到本次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2010年希腊引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洲国家经济面临极大困难并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世界经济衰退危险加剧的现实情况下,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依然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四国对全球经济增幅贡献率超过45%,成为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火车头”。据世界银行数据统计,2010年“金砖四国”国内生产总值均进入世界前十二位,按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中,中印两国进入世界前五的行列,俄罗斯、巴西分别位列第六位和第九位。

尽管在人均GDP、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新兴经济体照比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但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新兴经济体地位上升,西方发达经济体地位相对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动摇了过去几百年时间里形成的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中心—边缘”经济格局。新兴经济体正以极快的速度从国际经济体系边缘地带向中心区域靠近,国际经济中心区的国家数量增加,在成员上向新兴国家偏移,“七国集团”垄断世界经济权力的局面将发生变化,国际经济权力分配分散化趋势将逐步加强,权力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传统强国和新兴大国之间相对均衡地分配〔1〕(p4-20)。

二、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发生变化

随着西方传统工业国家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其管控国际经济发展、应对和解决全球经济问题的能力也逐渐减弱,以“七国集团”为中心的国际经济机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效率降低,其作为国际经济领导者的代表性和合法性受到质疑。1999年,由七国集团首先倡导建立包含十一个新兴经济国家在内的二十国非正式对话机制,以二十国财政部长级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的形式,使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国家就防止金融危机等国际经济问题展开对话。尽管在二十国对话机制内,发达国家仍然主导国际经济议题,但二十国非正式对话机制的建立使新兴经济国家有了平等参与国际经济问题磋商的机会,国际经济治理平台上终于有了新兴经济体的声音。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加快了国际经济权力转移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经济不对称格局,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必然带来国际经济运行与治理机制的新变化。2008年11月,在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召开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G20金融峰会, “决定增强相互合作,努力恢复全球经济增长,实现全球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新兴经济体在应对本次危机带来的影响,承担国际经济治理责任方面表现突出,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2009年于美国匹兹堡举行的第三次二十国集团峰会上,G20金融峰会被正式界定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这个成员占据全球经济总量90%,贸易额占全球80%,融合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际经济合作与治理机制,成为代替由传统西方工业化国家组成的垄断国际经济事务的七国集团的新机制。

根据匹兹堡G20金融峰会领导人宣言,“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提高到至少5%以上”,“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在世界银行将至少增加3%的投票权”。①2010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批准在2008年通过的改革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份额和治理,按照这一改革方案,将有超过6%的份额转移到有活力的新型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金砖四国”将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个最大股东之列。②2010年,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改革中,将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在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投票权提高3.13个百分点。两大重要国际经济机构在成员份额和投票权上的改革,一方面表现出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新兴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平等参与国际经济问题磋商的承认和对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另一方面,是新兴国家在国际经济机制中争取更大话语权,参与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制定,与发达国家共同分享国际经济权力的具体表现。

三、国际经济秩序从等级向平衡的转变

现存国际经济秩序是二战后由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建立的,涵盖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领域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尽管调整国家间行为的权利和规则不同程度地依赖于意见一致和相互利益,可是,它们的主要根据还是一个社会体系中居支配地位的集团或国家的权力和利益”〔2〕(p49),这种由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反映发达国家利益和要求的国际经济秩序所包含的制度与规则,在全球经济体系内导致了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相互依赖的加深,技术扩散速度增强,处于经济体系边缘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国际经济秩序是国际经济体系中力量对比关系的外部表现,在新兴经济体经济实力增强,国际经济体系力量对比关系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建立在固有国际经济结构与制度体系基础上的国家经济秩序必然要发生转变。

现实主义认为,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将使新兴国家成为原有国际经济秩序的“修正主义者”,利用获取的经济权力设法以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式改变原有经济制度。但从国际经济现实来看,新兴国家群体并不具备颠覆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能力,也没有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意愿。首先,西方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与资本优势,仍然处于国际分工的高端,大多数新兴国家经济结构上仍然以制造业和原材料出口为主,经济结构质量和经济发展可持续能力受到质疑。其次,新兴国家在现行国际经济体系中崛起,是现行国际经济制度的受益者和维护者,“中国和其他新型强国不想抗拒自由主义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只是想在秩序内获得更多的权威和领导力”〔3〕(p37)。国际经济制度体系正在现行经济秩序内进行渐进性调整,适应西方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变化着的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份额和投票权改革方案已于2011年3月正式生效,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新的份额与投票权改革方案也已提出。“现存国际秩序越是公开并呈现良性,相对于挑战原有秩序来说,崛起国家如果参与其中,那么它获得维护自身利益的机会就越大”〔4〕(p143),当新兴国家群体认为可以通过国际经济秩序内部变革实现其利益,就削弱了新兴国家通过颠覆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意愿。因而,当前国际经济秩序的变革将是渐进性的而非颠覆性的。

国际经济秩序变革是一种进程性变化,可以在运行过程中进行渐进性调整。从当前国际经济体系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西方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发生根本性易位的可能性不大。新兴国家的崛起将使国际经济权力分散化,国际经济体系将从由西方国家垄断到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与国际经济结构变化相适应,新兴国家将更多参与全球经济议程的设定,在国际经济机制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规则制定权和表决权。调整后的国际经济秩序将同时包容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打破由发达国家垄断控制的等级制国际经济秩序,形成多元共存、相对平衡的国际经济秩序。

结 语

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着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关系,新兴国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机制,在世界经济治理中承担责任的表现和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份额和投票权改革的要求,清楚地表明新兴国家正在国际经济秩序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影响力和创制力。国际经济制度与规范正逐步兼容新兴国家的利益诉求,新兴国家群体并不是现行国际经济体系的革命性修正主义者,国际经济秩序正在传统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国家两个群体的互动中通过和平调整推进国际经济秩序的变革进程。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群体将逐步走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西方发达国家将与新兴国家平等地参与国际经济治理,国际经济秩序将从由西方发达国家大权独揽的等级制走向由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平等协商、合作共治的更加平衡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参 考 文 献〕

〔1〕 张建新.后西方国际体系与东方的兴起〔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05): 4-20.

〔2〕 〔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2.

〔3〕 赵广成,付瑞红.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变化析论〔J〕.现代国际关系,2011,(08):37.

〔4〕 约翰·伊肯伯里.中国的崛起:权力、制度与西方秩序〔C〕//罗伯特·罗斯.中国崛起:理论与政策的视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43.

〔责任编辑:陈玉荣〕

作者:李晓霞

上一篇:作风心得体会三篇下一篇:企业行政管理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