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一体化体育学习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普通高中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国家有关文件的精神与要求,针对当前高中体育课内外活动的现状进行构建与实施的,旨在让学生通过系统化、系列化、个性化的体育课程学习与锻炼,促进学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形成,经过3年多的实践与完善,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学习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学习论文 篇1:

大学体育精品课下课内外一体化中的自主学习调查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的研究方法,对学生大学体育精品课下课内外一体化中的自主学习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为推进大学体育精品课建设,完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思想,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数据参考。

[关键词]大学体育精品课;课内外一体化;自主学习

随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大力推广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理念方针政策的实施,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校的公共体育专业针对人才培养要求,加快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而如何推进课程向示范性精品课程迈进的课题,在改革进程遇到的诸多问题当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我们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既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办学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学校加强教学质量工作的重点和基础。〔1〕在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中,课内外一体化的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建设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体育精品课程,更关系到学生技术技能掌握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形成的好坏,关系到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好坏。而在课内外一体化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有体育课的10个班,每个班20名学生,共200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图书馆和全国文献资料库中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精品课程、课内外一体化、自主学习等相关书籍和文章,并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阅读,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向专家发放问卷,对本文需要对学生发放问卷制定的合理性进行调查,并得到反馈意见;对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对本文所研究的内容进行调查,并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1.2.3专家访谈法

向相关专家进行电话或当面访谈,对本文调查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求证,得到专家的指导和意见。

2结果分析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能力,是学生自我提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很多学生在进行本专业理论学习时,自我学习的能力非常高,自我提高也非常快,然而在进行体育项目的在我学习和自我锻炼时,很多学生就会显得非常无助和茫然,不知从何下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一下几点:

2.1教师在课上对学生的技术和理论指导不够细致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的,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是盲目的学习。通过对200人10个班,每个班20名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显示,有45%的学生感觉在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不够细致,没有完全理解。有32%的学生基本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有13%的学生完全没有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当然这当中也包括没有认真听讲的学生。只有10%的学生完全能理解和掌握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指导是不满意的,因为他们并没有通过上课真正理解和掌握自己所选的这一项目的内容,这样,不但是技术没有学好,更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课内外的自主学习了。

2.2教师在课上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灌输太少

学生除了因为技术层面的原因之外,还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影响学生课内外的自主学习。主观意识是一切行动的指导,没有这一意识的指导也就不会有接下来的行动。作为体育项目的课内外自主学习也是一样,首先得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这一内容对自己的重要性,对自己的学习、健康、生活、工作等等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得让学生认识到,在课上要认真的学习,在课下更要好好的自主练习,并使其行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持之以恒的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这样才能达到大学体育精品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然而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9%的学生没有接受到老师的终身体育锻炼思想的灌输,有就是说这些学生所在的班级的体育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这方面理论的缺失。学生也就缺少了进行课内外自主学习的动力,更不可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动,导致大学体育精品课目标难以实现。

2.3教师在课下对学生的技术和理论指导缺失

教师除了对学生在课上进行技术和理论的指导外,在课下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持续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听懂或难以理解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学习,使其自主学习变的不盲目。然而在对学生的调查过程中,有88%的学生在课下没有接受过老师的指导,有10%的学生主动找到教师或打电话给老师询问有疑惑的内容,从而得到过教师的指导,而只有2%的学生接受过教师主动指导。这说明在进行大学体育精品课程中的课内外一体化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集中在课上,在课下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与学生并没有接触,或者说很少接触,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上进行的很好,在课下却有点找不着方向,而且在课下没有教师的指导,很可能导致学生一些错误的出现,从而影响其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练习,影响终身体育锻炼。

2.4学生重专业知识轻体育的思想根深蒂固

由于高考教育体制一直存在,很多学生在初、高中期间,体育课往往不受重视,很多学校的体育课不上或者很少上,学生受到的教育就是努力学习理论文化知识,导致学生形成重理论学习而轻体育锻炼的思想。更有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不愿动的习惯,从心里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也不愿意上体育课。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65%的学生上体育课只是为了修学分,有61%的学生很少在课下参加体育活动,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女学生。由于电脑的普及,这些学生宁愿在宿舍玩电脑,也不会参加体育活动,更不用说针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2.5场地器材资源的不足,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大部分体育项目都需要场地器材,没有场地器材将使一些项目无法完成,比如说游泳,没有泳池就没法游泳,比如说篮球,没有球,没有篮架怎么玩,学生也不会有积极性去玩。即使有一些项目对场地要求的不是太严,比如说羽毛球,但是由于羽毛球受风的影响太大,在室外有时也玩不起来,也会打击到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再比如说网球,有场地,但是场地太少,很多时候已经被别人占了,想玩也没地方了。通过调查有70%的学生是由于这些原因而导致其不进行体育练习的,也就不会把上课学到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2.6天气环境原因影响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北方冬天时间太长,即使不是在冬天,春秋时风也特别大,这些天气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进行体育练习,可能学生对某一项目刚有兴趣了,结果冬天来了,这一项目进行不下去了,就只能把这一项目搁置,不但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使这一项目不能系统的进行练习,使的学生掌握这一项目不是太精确,容易形成错误技术,影响其日后的练习。

3 结论与建议

3.1教师课上应细致教学

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不是泛泛的教学,而应该进行细致、耐心和准确的教学。比如说网球教学,重点是学生的动作技术,所以对于学生的动作,例如正手挥拍动作,应该进行反复的练习,让学生从不懂动作,到学生基本掌握,再到学生把动作形成自动化,教师要让学生进行一遍一遍的练习,同时教师要不厌其烦的进行指导、纠错,再指导,再纠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学会技术,才不会影响学生自我练习的效果。特别是在学生在课下自我学习时,做动作才不会感觉疑惑,动作才不会变形,技术才会不断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叫正在的课内外一体化,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才更有意义。

3.2教师在课上应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思想教育

大学体育课的开设除了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之外,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一种锻炼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怎么锻炼,从而可以惠及一生,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然而学生对这一目标却并不知晓,占据学生思想更多的还是学分,所以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想教育。具体的教育方法根据项目的不同应有所不同,比如以篮球为例,在进行技术教学的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讲一些篮球的历史发展,讲篮球在国内的普及,以及篮球锻炼对他们工作、学生和生活的帮助,并举一些例子,增加学生的兴趣。并适当规划一下在现在学习和将来工作时,如何把学习工作与玩篮球协调好,达到健身的目的,从而把篮球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一个项目,达到健身的目的。

3.3教师在课下应有时间对学生进行技术和理论指导

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时避免不了要有疑问,如果疑问不及时解决,就有可能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影响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就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外还要有时间对学生在课下进行练习时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出两个固定时间专门进行课下疑问的解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练习和自主学习情况,把自己的疑问集中起来,在这一特定的时间到老师那里进行询问和解惑,从而达到有疑问及时解决的目的,这使学生能够持续的练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使学生能够更加自信的自主学习,达到课内外一体化的目的。

3.4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对自己的重要性

大学生现在正处在身体状况比较好的年龄段,可以说年富力强,不进行体育锻炼,身体也不会有所感觉,身体各项机能也不会受到多少影响,很多学生也就忽视了体育锻炼。再加上多年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进行体育锻炼已经成了习惯。要想让学生重视体育锻炼,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己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也要讲体育锻炼增进身体机能的原理,让学生从理论到实例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在课上和课下自主锻炼的激情,达到教学目的。

3.5多开设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项目,以弥补场地器材不足

很多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的依赖性比较大,这就使这些项目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更具有局限性,从而影响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项目就会克服这一点。比如说休闲体育中的跳绳,一条绳非常容易得到,场地几乎随处都可以,只要平整就可以,学生练习非常方便,一个人或者多人结伴练习都可以,非常灵活,这不但可以使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而且可以让学生一直坚持下去,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一个项目,达到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目的。

3.6让体育项目适应天气变化

天气对体育项目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认为不可改变的,所以我们就要适应天气的变化,让体育项目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天气暖和的时候可以进行室外的一些项目,而天气下雨或下雪时可以进行室内的项目,项目变化,学生在进行自主锻炼时,就不会因为天气变坏而为自己不进行锻炼找借口,让锻炼持续的进行,使课内外一体化达到更好的效果,更好的实现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梅晓霞,阎朝兵.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及实施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1,(22):232.

〔2〕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

〔3〕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4〕靳玉乐.自主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1.

〔责任编辑:卜亚杰〕

作者:宫佳明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学习论文 篇2:

普通高中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 要: 普通高中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国家有关文件的精神与要求,针对当前高中体育课内外活动的现状进行构建与实施的,旨在让学生通过系统化、系列化、个性化的体育课程学习与锻炼,促进学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形成,经过3年多的实践与完善,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文章提出了构建与实施的基本途径及方法,并对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为新课标下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等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构建;实践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培养,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等课程理念及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学科核心素养;并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途径不仅包括体育课,还有课外锻炼、课余竞赛活动和体育社团活动等。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在课程标准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引领下,打破课内外的壁垒,重构体育课程体系,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经过 3年多的试验和探讨,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途径及方法

(一)理念引领、理论创新,定思路

学校体育由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等构成,它们性质、目的、参与对象不同、分工明确,这是教育者、管理者、“学生群体”视角下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不同途径。但是,从学校体育文化层面和学生个体出发,在“广义体育”概念下,这些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不同途径和环节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而且,由于它们在核心目标上的一致性,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是依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国家其他相关文件,“因校制宜”“因人而异”构建与实施的,其本质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目的是整合并充分利用校内外体育资源,拓展体育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课程化推进和制度化保障,使学生的体育学习与锻炼发挥出“1+1>2”的现实效应,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基于以上认识,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确立以《课程标准(2017年版)》精神与要求为依据,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保障基础、强调选择、关注融合、重在运用为设计理念,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训练与比赛、大课间等活动纳入课程,将体育课、课外活动和班会课整合,形成“2+2+1”的课程模式,即二节体育课、二节校本课程和一节体育拓展课,以选项分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课内外教学目标的对接、内容的衔接、组织的连接、评价的连接为要求,构建并实施普通高中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旨在让学生通过系统化、系列化、个性化的体育课程学习与锻炼,形成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全面梳理、整体规划,架体系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为新课标下实施体育有效教学提出了新思路及策略。学校要以体育教学为基础,以课外活动、运动训练与比赛为延伸,重构并形成体育课程体系。因此,学校要在坚持新课标理念与要求的基础上,挖掘和利用校内外资源,创设课程实施条件,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确定开设的各运动项目,并对高中三年参与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活动进行梳理、设计与规划,形成相应的体育课程体系。

首先,学校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在评估校内外课程实施条件的基础上,利用校内体育场馆外包,引入经费和师资,优化条件,并确定课内外开设的项目,图1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结构图,学校根据课程标准目标与要求,确定体能和健康教育为必修必学内容,开设游泳、形体与舞蹈、跆拳道、足球、篮球、排球等13个项目作为必修选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第三,设计与规划高中各年级、各学期、各阶段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等活动,包括内容、课时数、组织形式等。

该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以课程的丰富性、学习与锻炼的选择性,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3年不断线,横向课内外一体化”的特点,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培养,为学生终身体育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有效整合、开发设计,编纲要

“课程纲要”是以提纲的形式一致性地呈现某学期某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这四个基本要素,是对课程活动的全面设计。有效整合是为了提升课程活动的效益,是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前提,因此,学校需要对不同性质、相同项目及相关联的体育活动加以整合,以目标对接、内容衔接、评价连接、组织与时间连接为要求,编制课内外一体化的課程纲要。

一是目标的对接。教学目标要以《课程标准》中学科素养表现为基础,参考标准中相关“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运用直接引用、替换关键词、分解指标及内外整合等策略,构建以体育教学为基础,以课外锻炼、运动训练及比赛等为发展的一体化目标。

直接引用,针对学科素养表现中非常具体的目标,可以直接引用形成纲要目标,如“认识体能对于个人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替换关键词,以相关内容的关键词替换某一条学科素养表现的关键词,形成纲要目标,如“将所学运动技能运用于日常锻炼或比赛中”,用“所学乒乓球技、战术”替换“所学运动技能”。分解指标,将学科素养中的某一条表现,分解形成关联的几个具体指标,而形成纲要目标,如将“运用所掌握的运动项目技战术参加班级内的展示或比赛”拆解形成“运用所掌握的足球接传、抢传等组合技术参加二对二、二对二加自由人的班级比赛”。内外整合,是指把相关联的学科素养表现和课外锻炼目标进行整合而形成的纲要目标,如将“运用科学锻炼原理设计和实施个人体能发展计划”“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体育活动,并能根据锻炼效果调整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案”组合,形成“运用科学锻炼原理设计和实施个人体育锻炼计划,并能根据锻炼效果调整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案”的目标。

二是教学内容的衔接。即在课程教学目标的统摄下,对不同性质、相同项目及相关联的课程加以整合,并通过合理开发与设计,使课内外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如将体能模块与体质测试内容整合、将篮球模块与篮球技能等级考试及组内比赛等整合。在此基础上,首先,根据课标和学生的起点能力,依托教材,确定学生需要新学的基本技战术及体能练习内容。其次,以新学技术与战术为核心,纵向开发与设计组合技术、消极防守与积极防守下的练习、战术意图下的练习、特殊规则下的比赛等内容,横向开发与设计与之相关联的体能、假动作和其他技战术等作为教学内容。第三,以小型多样、新颖趣味、评练结合为原则,开发与设计课外活动内容。如仅仅围绕所学技战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1对2、2对3比赛、五人制足球比赛等;以规定的、自选特长的考核内容为基础,设计以技能达级测试为任务的评价活动;以所学知识与技能为核心,在教师指导下,开展选项班内小组间的“自主设计、自主比赛”的嘉年华活动;以学校组织的年级联赛为契机,将相关趣味性比赛、游戏、表演融入其中等。最后,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有序安排,确保课内外教学内容的衔接。

三是评价连接,课内外一体化的评价关键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锻炼,因此,教师应围绕核心素养,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通过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等评价,以表现性评价、问卷调查、量表评价、课堂记录等手段,收集并及时反馈学生参与学、练、训、赛、评等活动的信息,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正确、全面的评价。

课内外一体化的评价设计,一是要有具体的评价目标,要将学习目标细化,形成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方面的细项指标。二是要有明确的评价内容,要从评价的细项指标中解析出关键内容作为评价内容。三是要有简单易行的评价任务,评价活动要以评价目标为依据,以评价内容为核心,通过相关策略与方法进行设计与实施,如通过教学比赛,收集体能、技能运用等信息。四是要有明晰的评价标准,要用行为动词界定各水平层次的要素及其特征,如,针对完成动作的速度要素,可以是快、中等、一般、慢等。

四是教学组织与时间的连接,课内外体育活动以选项教学为主要形式,根据项目特点,将选项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活动,并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教、学、练、训、赛、评等课内外活动。

(四)内外一体、合理实施,促互动

教学活动只有合理组织,并按照教学主线有序实施,才能形成有机整体,才能使教、学、练、赛、评等活动产生良性互动,发挥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功效。

一是要根据课程内容与学校条件,合理确定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对于体能模块与体质测试内容,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9~10月份,以男女生分班的组织形式实施教学;对于健康教育专题内容,在11月中旬开始至第二学期结束的团队拓展活动时间,每两周上课一次,以行政班为教学组织形式,以研究性学习为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对于篮球、乒乓球、击剑、田径等传统项目,实施选项分层教学,达到教学与训练的有效融合,其他选学内容则以选项教学的形式实施教學。

二是要根据相关理念与理论,确定教学主线,并开展教学活动。以教学比赛为主线,是以运动教育模式思想为依据,设计与实施不同规则与要求的课内外竞赛活动,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战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通过“尝试性比赛—诊断性比赛—总结性比赛”,将知识、技战术、体能发展等内容的学练活动联成整体。以战术意识培养为主线,是以领会教学法为依据,以“项目简介—比赛介绍—培养战术意识—训练决断能力—技能学练—动作完成”等为环节,让学生在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了解—理解—见解”中,将课内外教学活动融为整体。以动作创编为主线,是围绕教材具有创新价值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依据,通过由易到难的动作创编,如“单个动作创编—组合动作创编—套路动作创编”,将知识、技能、欣赏等课内外活动联成整体。以教学内容的内在关系为主线,是以教师能把握新知之间、新知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通过以新联旧安排教学内容,开展由此及彼的学练活动,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为新知学习打好基础,新知的学习能巩固与提升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使所学知识、技能等内容形成有机整体。

(五)创新机制、创设条件,保实施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实施需要有创新运行机制,才能保证课程教学有质有量。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制定了如下的保障机制。

一是将“每天一节体育课”排入课表,从制度上保证课程教学的时间。将学校在坚持晨练、大课间活动的基础上,整合每周2节体育课、2节校本课和1节班会课,形成“4+1”的课程实施方式,即4节体育课和1节体育拓展课,并排入课表,以年级为单位的选项教学为主要形式,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以制度化全课程体系保障全体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同时,将每周4节课分别安排在上午第3节和下午第8节或第7节,从而使上午的课堂教学与大课间活动实现内容衔接和时间连接,使学生每周的大课间都有一次以上的选项学练与体能练习,丰富了大课间体育活动,提升活动质量。

二是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教学人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要求全体教学人员每周进行一次校本教研活动,通过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主题的读书活动、讲座、听评课、教学研讨、技能比赛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等活动,实现教师与教练员的共同提高。

三是创建校内外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的协调与共享机制。学校与专业体育机构合作,就场地建设、师资安排以及师资培训等订立相关合同,从而保证课程实施所需场地、师资等条件。

四是创建体育教学人员工作条例。学校对参与课程教学的体育教师、体育辅导员、教练员等教学人员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明确了各自的工作内容、职责与要求及其奖惩制度,以确保教学人员规范参与教育教学工作。

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机制保障,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活动更加规范

在对2014级全体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学生对学校实行体育课程模式赞成率为100%,对课程活动开展的认可度由2014年的86%提高到2017年的99.4%,课内外活动的出勤率由2014年的91.2%提高到2017年的99.3%。这是因为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实施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练的兴趣,促进了锻炼习惯的养成,同时,按照体育课的组织与要求实施的课程活动,得到了机制上的保障,使课外活动的实施有目标、有内容、有组织、有指导,学生在参与中提高了认识,转变了态度,活动开展也更加规范。

(二)实施互动、空间拓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活动具有更高质量

调查显示,省锡中2014级全体学生总是和经常能认真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人数比例,由2014年的82.7%提高到96.8%,认为技能水平上升快和较快的为89.4%;2017年无锡市体质测试获市第二名,合格人数占99.2%,优秀人数占29.5%;由选项班优秀学生代表学校参与的区、市体育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这是由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活动的实施,充分利用了校内外资源,学生活动都能得到专业人员的及时指导,同时课程结构的优化,拓展了课堂空间,教、学、练、训、赛、评等活动产生积极互动,发挥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功效,从而使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活动具有更高质量。

(三)理念先进、提升品位,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活动更有特色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活动的顶层设计理念先进,凸显了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以小型多样、新颖趣味、考练结合为原则,开发与设计课外体育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纽带,成为诱发学生疑问、启迪思维、引导反思的重要手段。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提升技能水平,同化学习小组力量,吸引与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促进学生生命旺盛、情感丰满、智慧卓越和精神高贵,使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夏贵霞,舒宗礼,夏志,等.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10,17(2):73-77.

[3]秦洪敏.普通高中足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实踐研究[J].体育教学,2017,37(2):67-69.

作者: 秦洪敏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学习论文 篇3:

高校健美教学新模式的实验研究

摘要:文章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就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及体育能力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提高大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水平、改善身体素质和增强体育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等院校健美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

阳光体育运动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指在“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观指导下,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以体育教学俱乐部为核心,结合课外体育俱乐部等形式、学生群众体育竞赛、运动队训练等课外体育活动形式,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的的一种体育教学过程。健美课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为了使健美运动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新要求,在构建“阳光体育运动”下高校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关于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评价的问卷调查和制定健美训练计划能力的测试,并设置实验研究,检验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试图了解高校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及体育能力的影响规律,从而促进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一、高校健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意义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促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性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

为了适应“阳光体育运动”所提出的新要求,构建健美教学目标应该更深入更全面科学。“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课内外一体化促进学生“健商”的提高、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和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健美课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把学生课后锻炼作为教学的延续,构建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促使新目标的实现。健美理论教学包括运动健身的原理、体质评价、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和运动处方等具有实效性、针对性、指导性的理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教学侧重理论教授,课外锻炼偏向实践指导,使新的内容在实践中巩固与提升。为了解决课内与课后脱节问题,保持锻炼的连续性,开设课外健美俱乐部。健美俱乐部的活动有完整的计划、内容及考核方法,学生担任组织者和管理者,指导员可以是教师或专业技术较高的学生担任,配备专业指导员或教师是课外体育俱乐部正常运转和发挥功效的重要保障,并要求学生每次训练课后填写训练卡片,定期进行自我评价,形成完整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健美考核评价方法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成绩进步幅度、应用技术和技能的能力等方面加以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锻炼的动力,从而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健康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阳光”。

二、健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东工业大学2009、2010级参加健美课的学生140名,其中男生100人,女生40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阳光体育运动”、“高校健美课”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等研究文献40余篇。

(2)测量法。包括身高、体重、胸围、腰围、上臂围(右)、臀围、大腿围(右)、肱三头肌处皮脂厚度、肺活量、男生1000 m女生800 m、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利用求身体密度的回归方程式推算出身体成分的指标:体脂率、体脂总量和瘦体重。上述指标均按国家体质调查测试要求由专业人员进行测量。根据体质健康标准,综合评价实验对象的体质健康状况。

(3)实验法。健美课前对实验对象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t检验,P>0.05),每组男生50人,女生20人,对照组活动方式以每周1次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课余自由练习的模式,实验组以每周1次课堂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结合3次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的一体化模式,每次80min,两组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相同,实验时间为一学期。

(4)测试法。实验结束后,对140名实验对象同时进行健美训练计划制定能力的书面测试,在1小时内独立设计出1学时的健美训练计划,共收有效计划书130份,聘请三位健美专家分别对计划书评分,平均分为计划书的最终得分,并对数据分组对比分析。

(5)问卷调查法。设计出大学生对健美课评价及锻炼目的等问题的调查问卷,在实验后对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取亲自发放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140份,回收率为100%,无无效问卷。并间隔15天采取抽样复测法进行了信度检验,信度系数y≥0.91,信度较高。聘请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的10位专家对本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确认问卷结构合理、内容贴切地反映问卷主题。

(6)数据统计法。健美课前、后分别对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利用SPSS12.0软件对课前和课后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健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后身体各部分的围度与皮皱厚度的变化

身体部位的围度与皮皱厚度,可以综合反映人体的基本体型。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男女大学生实验后的胸围、右上臂围、臀围和右大腿围较实验前均没有显著变化,腰围和上臂皮皱厚度明显增加。实验组男女大学生实验后的胸围、腰围、右上臂围、臀围、右大腿围和上臂皮皱厚度较实验前均有显著变化,都明显减少。健美项目是考验练习者耐性、持久力和敢于挑战自我的运动,练习内容较单调。兴趣是健美锻炼的基础之一,有效指导是健美锻炼效果的保障。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传统的健美教学方法采用统一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区别对待,过分地强调教学形式的整齐划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致使学生练习兴趣不高,加之课后锻炼又缺乏有效指导,锻炼效果并不佳。而实验组课堂健美俱乐部的教学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自由选择练习内容和方法的,学生锻炼目的的不同应实施相应的练习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课外健美俱乐部锻炼作为教学的延续,保持了锻炼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基本实现大学生参与健美课的锻炼目的,体现了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阳光”功效。

2.实验前后身体成分的变化

对身体成分的测试可以较准确了解人体脂肪含量和瘦体重。从表2可以看出,对照组男女大学生实验后的体重、体脂量和体脂率较实验前均有显著变化,都明显地增加,但瘦体重变化不明显。结合表1中对照组大学生的腰围和上臂皮皱厚度明显增加的情况,这表明对照组男女大学生的身体脂肪总量在体重增加而瘦体重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比实验前明显增加,说明传统的健美教学模式不利于大学生结实肌肉和消除脂肪。实验组男女大学生实验前后的体重、体脂量、体脂率均有明显的变化,瘦体重也有显著变化,体重明显增加,体脂量和体脂率明显减少,瘦体重显著增加。原因可能是:对照组中练习手段过于单调乏味,导致学生兴趣不高,课上与课外锻炼脱节影响了,忽略了有氧运动,影响了锻炼效果;而实验组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练习方案,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把课外锻炼作为健美教学的延续,顺利解决了课上与课外锻炼脱节问题,适当增加有氧练习,较好的控制了学生的体脂率又结实了肌肉。这充分体现了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消除身体脂肪、结实肌肉和塑造完美体型的功能,促进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

3.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变化

运用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数方法进行体质评价,能更确切全面的反映人体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BMI的值超过24,表明体重超标,并随着数字的增长超标程度不断加重,肺活量体重指数值的增长体现了身体机能水平发展健康。瘦体重、肺活量的增加及身体各部分适宜围度能加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反之,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身体形态和机能的改善。

从表3可以看出:对照组男女大学生实验后的BMI、肺活量体重指数、1000m或800m的值较实验前均有显著变化,体重超标程度显著加深,身体形态和机能水平明显降低,耐力素质显著下降,50m、坐位体前屈和立定跳远的成绩均没有明显变化;实验组男女大学生实验后的BMI、肺活量体重指数、50m、800m、坐位体前屈和立定跳远的的值较实验前变化显著,身体形态和机能水平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原因可能是:对照组中过分强调肌肉力量练习,忽略了体质整体水平的发展,固定统一的教学模式和缺乏有效的课外锻炼指导,提高不了学生的兴趣,保持不了学生锻炼的连续性,阻碍了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整体水平的发展;实验组中以改善学生体质整体水平为教学目的之一,强调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提高,尊重学生的选择,提高了学生兴趣,1周4次的练习保证了锻炼的连续性,促进了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整体水平的发展。这也同表1、2的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4.体育能力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体育能力是指从事身体锻炼的能力,即能够根据条件的变化,选择、运用甚至创造相应的身体练习方法进行独立的体育锻炼,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调节运动负荷,实行自我医务监督和正确的自我评价身体状况与锻炼效果。培养体育能力是建立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健美训练计划制定测试能体现学生健美能力。从表4可以看出,实验组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合表1、2、3的分析结果,说明了实验组学生的健美体育能力明显高于实验组学生。同时,这也是两种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本质区别。

5.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学生选择健美项目的目的是多样化的,单一的发展学生肌肉力量的方式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出使健美运动与学生需要相得益彰的有效教学方式,学生的兴趣才会提高,参与热情高涨,目的才会实现,这也正是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参与热情和改善学生体质等方面明显差异的写照。表5的调查结果有力印证了以上的实验和测试结果,再次表明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体育能力、改善学生体质的积极意义,推动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

四、结论

从实验教学的结果不难发现,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兴趣,提高参与热情,保持锻炼的连续性,保证锻炼的有效性,提高锻炼效果,对提高大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水平、改善身体素质和增强体育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促进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志敏,丁振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的构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探索[J].体育与科学,2008(3):82

[2]徐昊,傅钢强,“阳光体育运动”内涵、地位及意义的再阐释[J].山东体育科技,2009(2):71

[3]尹念龙,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4):74

[4]尹念龙,体育俱乐部配备专业指导员对学生体质影响的实验[J].体育学刊,2010(9):69

[5]赵丽萍,韦

颂,杨伟,对我国普通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

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4):82

[6]黄勇,健美课对男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影响初探[J].体育科,2006(3):36

[7]劳毅,健美教学中运动处方教学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效果观察[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6):87

[8]李二庆,健美健身锻炼对改变大学生身体成分与身体素质的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7

[9]庞宇波,对健美锻炼效果的跟踪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1):58

作者:尹念龙 李勃 李军 张凤玲

上一篇:运管处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范文2下一篇:度交通公司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