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企业服务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统筹建设区域性、开放性、综合性党建指导服务中心,是加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战略性任务、基础性工程,对于强化党建工作指导、服务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功能和支撑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公有制企业服务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非公有制企业服务论文 篇1:

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探析

摘 要:非公有制企业是乡村建设的重要主体。非公有制企业在服务乡村建设中,存在政府部门扶持力度不够大、发展项目不平衡、对村企合作认识不到位等问题,要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科学引导、提高村民的村企合作意识等途径,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乡村振兴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3.007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非公有制企业是乡村建设的重要主体,据广西工商局统计,截至2018年1月底,广西私营企业达到59.82万户。因此,如何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这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广西南宁、柳州、梧州三城市中抽取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作为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旨在通过了解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乡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广西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乡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乡村建设的现状

(一)参与的动机

在调查问卷中,当被问及“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乡村建设的主要动机”时,有32.2%受访的非公有制企业认为出于“社会责任感”,有24.4%和21.1%的非公有制企业认为是“出于公益心”和“扩大非公有制企业的影响力或知名度”,认为是为了“回报家乡”“政治任务”“投资赚钱”的分别占8.9%、7.8%、5.6%(表1)。由此可以看出,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乡村建设并不主要是为了谋取利益,而主要是出于社会责任感、出于公益心和扩大非公有制企业的影响力或知名度。

(二)参与渠道

在调查问卷中,当被问及“非公有制企业是通过什么渠道参与乡村建设”时,认为是通过政府引导渠道或者牵线搭桥实现对接的占44.9%,主动找政府或村里洽谈的占20.2%,认为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或网络、新闻等渠道的占18.9%,认为通过其他渠道参与的占16%(见表2)。由此可见,政府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乡村建设,同时村里也要积极努力作为,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与非公有制企业共同形成合力,共促乡村发展。

(三)参与途径

1. 通过产业带动,促农增收。培育富民产业、促农增收是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广西的情况来看,非公有制企业利用农村资源和市场分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多种发展模式促农增收,实现非公有制企业与农村优势互补,村企合作共赢。有的通过村民以土地流转入股的方式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使村民不仅能在家门口上班领工资,还能获得土地流转金分红等收益,帮助村民持续增收,还可以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参与者。有的则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互联网”的模式,一头连接消费市场,一头连接农村,形成完整的产供销链条,坚持“一村一品”,帮助农村发展特色产业。如广西梧州岑溪市“九原生态”公司发展集约式订单种植,通过政府引导,以村为单位,实行每个村或者几个村集中、连片种植特色水果,由“九原生态”基地提供统一的种苗、技术、肥料、药剂,并由“九原生态”公司统一回收或帮助村里直接对外批发、销售。同时通过“九原生态”网,带动农村青年、返乡创业者开展电商创业,帮助已有的农业生产非公有制企业、合作社开展电商销售、拓宽销售渠道。这不仅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当地群众每年可以在该项目获得每亩土地租金1 000—2 000元;基地工人年人均工资收入1.5—2.4万元,每年促农增收达300万元以上。还有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如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引进山臻农产品开发公司等非公有制企业与林农专业合作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目前已发展农户达3 000多户,覆盖全县17个乡镇,带动了1 430户贫困户致富。

2. 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便民。一是政府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资金支持改善基础设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有毅德控股集团、广西新振锰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非公有制企业针对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帮助其修桥、筑路、兴建水利设施、改善公共活动设施等。二是通过政企合作模式开展村企联建。在新形势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主导的模式逐渐转变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新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如广西顺益和投资集团通过村企合作模式,自2015年起积极参与到移民搬迁项目实施上来,先后在环江、大化、隆安、上林等贫困县投资移民搬迁項目,打造了安居乐业的村企合作共赢的样板,既打破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困局,又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

3. 支持公益事业,服务便民。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通过捐款捐书、设立“贫困救助金”等方式加强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如广西瀚德集团有限公司给那度小学捐赠了500多册图书以及文体用品一批;广西鸿尊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鹿寨、融水等县提供资金援建小学,支持融水、柳城等县援建少数民族村寨,为鹿寨县拉沟乡出资新建乡村卫生院等。另一方面,通过技能培训和吸纳劳力,提高农村就业率。如崇左市湘桂糖业有限公司招收农村党员群众和农民、农村残疾人入厂就业;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在“百企扶百村”活动中先后与苍梧县扶贫办联结,派遣农业技术人员到梧州六堡镇各贫困村举办六堡茶种植技术培训,直接带动农户2 100户,其中贫困户350户,大大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当前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乡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政府部门扶持力度不够大

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发现,当被问及“对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力度是否满意”时,回答“满意”的占58%,回答“一般”和“不满意”的占42%(见表3)。

课题组在与部分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访谈交流时,他们也反映了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政府扶持政策不够明晰,企业寻找对口扶持政策及落实到位有难度;企业融资渠道比较狭窄,参与项目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企业间交流平台少,交流机会不够多;企业用工难、激励机制不完善、非公有制企业优惠政策和补助未落实;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力度仍需加大,从整体上完善政策体系和机制建设,同时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

(二)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乡村建设发展项目不平衡

从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乡村建设的内容来看,社会公益、文化事业和农村基础教育、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是非公有制企业热衷参与的项目,占到63%;产业投资占到项目总数的18.5%,而水电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投资项目占的比例很低,分别是3.7%和2.5%(见表4)。因此,未来需考虑如何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乡村建设项目方面能平衡发展。

(三)对村企合作认识不到位

一是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主回报家乡意识、社会责任感、公益心不强,如有的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乡村建设只是为了得到政策扶持、扩大非公有制企业的影响力或知名度,对服务乡村建设存在被动、应付现象。二是部分村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如一些干部存在向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摊派情况,对村企合作发展面临的问题、矛盾纠纷协调解决不够积极,对村企合作支持不够。三是村民配合积极性不够,主动发展、改变现状的意识不强,如对村企合作中需租用的土地,一些村民宁愿荒山闲置也不愿意出租给企业,土地集中较难。

三、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教育引导,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题组在调研中了解到,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了回报家乡和社会公益愿意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体现出了对国家和社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及造福人民的基本价值取向。但同时也有少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认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没有必要,不愿意参与乡村建设。对此,应按照习近平提出的“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做到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贡献”的要求,切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引导工作。一是抓引导。通过举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培训班、搭建企业间交流平台等方式,积极引导他们参与扶贫帮困、捐资助学、安置就业等活动,让他们了解国家帮扶企业的大政方针政策,近距离了解乡村的实际困难和发展机遇,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心,坚定助力乡村振兴的步伐。二是树典型。充分挖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对乡村建设贡献突出的典型人物和事例,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报道。同时,对典型人物授予“乡贤典范”“乡贤模范”称号,通过在受赠者、受赠地区为捐赠者树碑立传等方式,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乡贤、尊重乡贤、崇尚乡贤的良好氛围,从而引导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为广西乡村振兴献计出力。

(二)坚持问题导向,突破非公有制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瓶颈

一是政策要具有可操作性。据调查,一些企业主反映政府扶持政策不够明晰,许多扶持政策或文件太繁琐、太深奥、专业性太强,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读不懂,看不明,不知道如何去执行。同时,一些政策没有真正找准现实情况“痛点”“难点”和“关键点”,使政策执行效果不明显。对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创造条件,消除中梗阻,畅通微循环,政策要做到简单易懂、操作性强、针对性强,让非公有制企业真正有获得感[2]。二是解决好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的区域划分不同的模块,在每个模块下根据不同的需求(如土地保障、金融信贷、平台搭建等)细分成多个网格,同时增设监督网格和评估网格,外包给有资质的组织或机构,实行第三方监督和评估制度。这样,通过网格服务与外部监督评估相结合,每一网格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三是协调各方,多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协调力度,加强银企沟通交流,密切银企合作关系,拓宽更便捷的融资渠道,实现金融资本和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同时,针对非公有制企业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积极推进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进行联合担保、互助担保、融资担保服务平台等多项担保模式的创新。

(三)注重科学引导,变“盲目”为“有序”

针对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乡村建设过程中结合农村当地实际不够密切,出现不同程度的盲目性、无序性、不可持续性和人财物浪费、资源枯竭等问题,各地党委政府应总结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乡村建设的经验教训,可通过SWOT(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分析法,在对当地乡村与非公有制企业合作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企业与乡村合作发展规划,从而实现双方生产要素优化整合。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农业+地产”等模式,在企业和村、农户之间建立长期合作的有效机制,促农增收。在村企合作过程中,既要解决企业和农民的合理诉求,又要监督企業不得有损害当地生态环境、风土人情和农民切身利益等行为,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乡村建设的实际效果,开创企业与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共赢的局面。

(四)提高村民的村企合作意识

一是在人才方面,选好乡村建设的“带头人”。鼓励本村大学生或引进其他有知识、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到村里担任“村官”,聘任非公有制经济精英或知名人士担任乡村经济顾问。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群众,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引导乡村村民加强学习,发挥乡村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成立乡村建设组织,如成立由相关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致富能手、乡贤(族老、老党员、退休教师等)、村民小组组长等成员组成的乡村建设协会,定期召开协调会,加强各方沟通协调。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25.

[2]郭伦德.以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做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一战线工作[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6).

责任编辑:朱 列

作者:龙笑梅

非公有制企业服务论文 篇2:

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统筹建设区域性、开放性、综合性党建指导服务中心,是加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战略性任务、基础性工程,对于强化党建工作指导、服务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功能和支撑作用。按照中央和省委有关部署要求,依据《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中办发〔2012〕11号)、《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中办发〔2015〕51号),现就加强全省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把握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着眼扭转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薄弱状态,按照“以基层基础建设全面加强,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的工作思路,坚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基本原则,从阵地、队伍、经费等关键要素入手,以县(市、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指导服务中心为主体,以园区、商圈、市场商场、商务楼宇、街道社区党建指导服务分中心为辅助,建设形成“1+N”党建工作指导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党建工作覆盖更广泛、指导更有力、服务更有效,不断提升全省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水平,助推全省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各地要按照“四有一化”要求,扎实推进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建设。

一要有标准的党建阵地。2018年底前,各县(市、区)要按照不低于1000平方米标准建成党建指导服务中心;2017年底前,国家级园区按照不低于1000平方米、省级及以下园区按照不低于500平方米标准建成党建指导服务分中心;商圈、市场商场、商务楼宇、街道社区可从实际出发,建设能够满足工作需求的党建阵地。各市(州)可结合实际建设市级指导服务中心,加强党建工作统筹指导。

二要有基本的工作队伍。通过面向社会招聘、设置公益岗位、各部门单位调剂、选配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形式和渠道,为党建指导服务中心配备专兼职党务工作者队伍。县(市、区)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应配备不少于100名专兼职党务工作者,其中专职党务干部不少于5人;各类园区分中心也应配备不少于20名专兼职党务工作者,其中专职党务干部不少于3人。

三要有必要的经费保障。按照“分级负责、统筹安排”的原则,采取本级财政列支、党费补贴、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投入等方式,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及分中心安排必要的工作运转经费,保证指导服务中心有效有序运行;各部门单位交由党建指导服务中心承办的专项工作,应按照“费随事转”政策要求,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

四要有实用的运行机制。把握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特点和规律,探索建立务实管用的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工作运行机制。重点建立协调联动机制,落实定期例会、调度通报、信息共享等工作制度,确保各级指导服务中心工作联动、协调有力;建立网格化管理制度,依托社区管理网格,配置党建工作指导力量,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发展服务机制,面向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预约、上门、延时、巡回等各种服务,不断提高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工作制度化水平。

五要配套推进信息化建设。各级党建指导服务中心要把“新时代e支部”作为重要信息化工作平台,督促指导辖区每个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在“e支部”中“安家落户”,坚持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党建工作。同时,各中心、分中心应分别开通党建微信公众号,普遍建立党建微信群,吸纳专兼职党务干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群众广泛加入,激发党建工作生机与活力。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各级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实时监控系统,加强对日常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二、强化功能作用

各地要坚持以用为本,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功能作用,努力将其打造成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指导推进党建工作的重要平台、党组织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服务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基地。综合各地实践经验,党建指导服务中心重点应发挥8类、28项功能作用。

1.党建工作指导(5项)。①调度掌握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在非公党工委指导下研究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和重点工作意见;②直接联系一批规模较大、人员较多、影响力强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及时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加强指导;③指导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督促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认真开展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④负责派驻党支部日常管理,指导做好发展党员、寻找党员、推荐党员等工作;⑤开展工作督查和考评,推动工作任务落实。

2.党建业务培训(3项)。①分类组织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和党员,围绕学习党章党规、系列讲话和基层党建业务知识开展教育培训;②承办党的积极分子培训班,做好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的基础工作;③为相关部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提供场地、师资等支持。

3.党员管理服务(3项)。①指导基层党组织和派驻党支部抓好党的积极分子队伍建设,重点在没有或仅有个别党员且从业人员较多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②组织开展“口袋党员”查找工作,激励引导党员亮出身份、发挥作用;③组织开展党员职工定向招聘和专场推荐活动,鼓励引导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优先招录党员职工。

4.加强政治引领(4项)。①定期向企业出资人和社会组织负责人介绍党建工作情况,邀请参加党组织活动,努力赢得理解和支持;②开展“守法诚信经营、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出资人(负责人)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回报社会的表率;③了解掌握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出资人(负责人)思想状况和政治表现,为非公党工委推荐、表彰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提供参考;④加强对新生代企业家的政治引领,教育引导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继承发扬老一代的创业精神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

5.助推服务发展(5项)。①协调发改、工信、税务等部门进中心、进企业,推动落实国家和各级党委政府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②定期征集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发展难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集中帮助解决;③以党员律师、会计师、税务师为骨干组建“发展服务团”,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支持和服务;④组织开展银企对接、院士专家企业行等活动,搭建工作平台,帮助解决融资难、人才短缺等问题;⑤聘请部分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作为软环境监督员,优化发展软环境。

6.培育市场主体(3项)。①组织开展“双创”培训,设立“创客空间”、开办“创业大讲堂”,为有创业意愿的党员群众提供技能培训和创业咨询;②组建“创业服务团队”,聘请各类专家、创业能人,指导帮扶党员群众创业,培育更多“小老板”;③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组织创业成功党员与群众搭建致富共同体,以党员创业带动全民创业,引领带动市场主体不断生成、壮大、发展。

7.帮扶困难职工(3项)。①协调安排各级领导干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经营管理人员、有条件的党员职工,与困难职工群众结成帮扶对子;②统筹各部门帮扶资源,集中开展困难职工走访慰问、帮扶救助活动;③搭建职工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時了解、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8.开展文体活动(2项)。①经常组织党员和职工群众开展体育比赛、拓展训练、联谊演出等文化体育活动,增强党建指导服务中心的凝聚力;②在“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期间,集中组织开展党建文艺汇演等活动,营造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氛围。

三、完善推进措施

1.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把加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服务中心建设摆上重要日程,作为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实施“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实施。各级组织部门和非公党工委要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各方面资源力量,推动破解建设难题,确保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建设顺利推进。

2.从严督促检查。各级组织部门和非公党工委要把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基层党建明察暗访的重要内容,经常调度、抽查核实工作推进情况,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严肃督查问责,对工作进展缓慢、虚报建设进度、只建不用的,要进行批评或问责。

3.加强典型引领。各地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好用好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努力打造一批资源力量充足、设施配置齐全、功能作用明显的先进典型。省非公党工委将适时选树10个省级“精品示范中心”、20个省级“精品示范分中心”,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省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非公有制企业服务论文 篇3:

规模以下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问题研究

【摘 要】新时期,抓紧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进一步扩大党组织在非公有制领域的覆盖面,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浙江多个地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揭示了新时期加强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现实紧迫性;分析了当前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总体状况,以及影响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对策措施。 

【关键词】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对策措施

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进一步扩大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覆盖面,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基本实现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全覆盖之后,如何将着力点拓展到扩大党组织在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的覆盖面,是当前各级党组织必须面对并认真抓好的工作。为此,我们把《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问题研究》列为2010年的重点调研课题,组成课题组深入到温州、绍兴、金华、台州、丽水等地开展调研,召开了由领导干部、企业主、企业党组织书记、企业党员、企业职工等不同对象参加的座谈会23个,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1203份,在深入调研、集体研讨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报告。

一、新时期加强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现实紧迫性

加强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是顺应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整体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水平,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

(一)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量多面广、发展迅猛,要求必须高度重视在这一领域抓好党建工作,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国非公有制企业数量达到2536万多家,占各类企业总数近80%,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已经超过50%。其中,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2346万家,占非公有制企业的925%以上,而且分布地域、涉及行业非常广泛,已经成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乃至整个经济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同其他领域相比,党在这一领域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面却相对较小。在当今社会各种文化、观念、意识不断冲撞交融,争夺思想阵地、群众阵地的斗争日益剧烈的新情况下,党在这一领域必须形成有效覆盖,否则党的阶级基础就会削弱。加强对这一部分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既是企业寻找精神引领的必然选择,也是党切实加强和巩固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

(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加强党对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的领导,充分激发企业创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总体上看,当前非公有制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成为推动技术革新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支有生力量。但多数规模以下企业处在产业链低端,发展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落后,发展后劲不足。据浙江省工商局调查,民营企业的平均存续时间为7年,浙江1988年以前注册的私营企业有7260家,到2009年底还剩不到700家,温州市有445%的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不超过4年。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就必须面对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现实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引导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既是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水平、推动科学发展观在非公有制企业生动实践的必然要求。

(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团结人、关心人、凝聚人的作用,积极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数量众多的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诚信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对维护基层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规模以下企业大多处于创业初期,在建设和谐企业方面基础比较薄弱。比如,有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在安全生产方面少投入或不投入,员工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有些企业与员工不签订劳动合同,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有些企业只关心如何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员工合理诉求得不到重视,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就能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独特优势,切实维护企业各方合法权益,推动企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健康科学发展。

(四)整体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水平,要求切实加强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进一步增强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近些年来,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得到了有效加强。然而,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分布比较散、规模相对小、人员流动快、党员人数少等客观因素,党建工作普遍比较薄弱。这就需要着力抓好规模以下企业党建工作这个薄弱点,积极寻求符合企业特点的对策措施,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当前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总体状况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各地党组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扎实推进包括规模以下企业在内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不断扩大,党在这一领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有效提升。据党内统计公报,截至2009年底,全国19万户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181万户,占95%。以浙江为例,浙江是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大的省份,也是在非公有制企业中较早开展党建工作的地区,在重点抓好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的建设的同时,将党建工作的触角逐步向规模以下企业延伸,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新路子。调查显示,506%的受访者认为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总体状况较好。但毋庸讳言,同规模以上企业相比,规模以下企业党建工作仍然比较薄弱。

(一)积极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工作,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但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相对偏低,部分已建党组织还不够稳固。从2003年开始,浙江认真实施以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为主要内容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覆盖网建设,切实加大100人以上企业和50-99人且产值在500万元以上企业的党组织组建力度,在抓好企业党组织单独组建和联合组建的同时,坚持以乡镇、街道以及村、社区、工业园区、专业市场等单位为基本覆盖单元,积极探索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切实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比如,温州市实施“块状典型”创建活动,通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选择若干家(一般为4至6家)规模不一、党建工作各具特色的非公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带动区域内中小企业党建工作,目前已在16个经济强镇、工业园区创建市级“块状典型”,涉及核心企业73家、辐射企业300余家。金华市在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全面建立商会党组织,并以此为依托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党的建设,全市共建立区域性基层商会党组织141个,覆盖会员企业21974家,达到该市非公有制企业总数的60%。截至2009年底,浙江省共建立29792个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覆盖企业5201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822家,规模以上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达到100%。但是,剔除规模以上企业的党组织数,单从规模以下企业党的组织覆盖情况来看,党组织组建率偏低问题比较突出。目前,浙江省345万家规模以下企业中,单建党组织的9513家,联建党组织的17340家,组建率仅为78%,规模以下企业的党组织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展。同时,由于规模以下企业变更快、人员流动性大、党员人数少、党组织书记难选配,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党组织,但存在着没有正常开展党的活动,甚至边建边瘫、名存实亡的情况。

(二)着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党员队伍不断壮大,但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数量偏少,党员队伍素质还有待提高。浙江省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大力实施“党员人才工程”,深入开展“三培养两推荐”工作,通过理论教育、业务培训、师傅传带、实践磨练等途径,着力把生产经营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技术骨干,把优秀党员培养成党组织带头人。积极推行发展党员“三推一定”、“双公示”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保证新党员质量,近5年来浙江省每年在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保持在15万名左右。广泛开展“三找”活动,近5年来掌握了近8万名“隐型”党员,帮助56万名党员转接了组织关系。台州市推行“编组共建”,将地域相邻或相近、生产经营联系比较紧密的若干家规模以下企业编成编组区,由编组区内一家龙头企业党组织发挥“孵化器”作用,做好本编组区内其他未建党组织企业的党员发展、教育等工作,为组建党组织积极创造条件。截至2009年底,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员353888名。但总的来说,规模以下企业党员力量依然比较薄弱,浙江省26853家已建党组织的规模以下企业共有党员120722名,平均党员数为45名,有40472家企业仅有个别党员,占117%;有280478家企业没有党员,占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总数的813%。同时,规模以下企业党员大多为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偏低,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开展党建工作,党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但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活动开展不够正常,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坚持在发展壮大企业中求“作为”,在团结凝聚员工上求“地位”,浙江省从2001年开始先后开展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建、“凝聚力工程”、“双比双争创五好”、“活力和谐企业”创建、争当“发展强、党建强”先进企业等一系列活动,为有效发挥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搭建了平台,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党建工作品牌,扩大了党在非公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如义乌市探索“1+1+N”(1名党建工作指导员、1个牵头党组织、若干个非公企业党组织)党建工作架构,形成“网格化”党建活动模式。绍兴市通过推进“契约化”党建工作,与共建单位达成约定,共用活动场所、共同开展活动、共享党建成果。但从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运行情况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企业党员管理制度不健全,党组织活动不正常;部分企业党组织虽然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却没有很好落实;少数企业发展“家族”党员,支部会议变成“亲戚见面会”,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党组织的形象,降低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制约了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注重突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党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工作力量不断增强,但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还不够稳固,工作力量尚待加强。注重选好配强企业党组织书记,通过公开招聘、组织下派、村(居)选调等途径,把那些党性观念强、懂经营会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特别是业主和管理层党员选拔到党组织书记岗位。截至2009年底,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29657名,其中有765%兼任企业中高层管理职务。2010年5月,温州市面向全国公开招选27名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人选,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以双向选择的方式,向非公有制企业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加强企业党建工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全省共下派34408名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系指导67477家企业。但从规模以下企业整体来看,党务工作力量还比较薄弱,党务工作者多为兼职,很大一部分缺乏党务知识和工作经验,且队伍不够稳定。一方面,规模以下企业党员人数少,选择党务工作者和党组织负责人的余地较小,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另一方面,规模以下企业对人才吸引力不强,很难在社会上招聘合适的党务工作者。同时,受企业发展水平限制,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各类配套资源比较匮乏。如绍兴市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建工会组织的只占23%;建共青团组织的比例不到1%。在党建工作要素不完整的情况下,开展党建工作较为困难,与工作规范化要求差距较大。

三、影响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制约因素

影响制约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外部环境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制约因素;既有党组织的问题,也有党员本身的问题;既有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有体制机制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生产经营不稳定,影响了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水平、信用状况、政策导向等因素,都可能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稳定,甚至导致企业倒闭、破产。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致力于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就导致企业专注于生产经营而无暇顾及党建工作。同时,规模以下企业低、小、散的特点,对传统的党建工作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会增加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难度。据调查问卷统计,21%的受访者认为规模以下企业党组织组建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生产经营不稳定。(二)企业从业人员中党员人数较少,流动性大,影响了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一方面,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普遍较少。以浙江省平湖市为例,全市规模以下企业平均拥有员工不到16人,这其中是党员的更少,使得企业达不到单独建支部或联合建支部的条件。一些欠发达地区情况更甚,据遂昌县748家规模以下企业统计,从业人员共3129人,平均每家企业仅拥有员工42人。有的员工党员特别是农民工党员不愿亮明身份,不愿意把组织关系迁到企业,也影响了企业党组织的组建率。同时,受员工数量、素质等条件限制,无法正常培养和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工作难以开展。另一方面,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多数属劳动密集型企业或家庭作坊式企业,用工随意性大;企业员工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员工缺少安全感和归属感。据统计,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流动率一般在10%-40%,规模以下企业职工流动性更大。党员的频繁流动,对巩固党组织组建成果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生存压力大,有些党员存在“临时观念”、“雇佣思想”,党员意识淡化,影响了党建工作覆盖。

(三)企业主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对开展党建工作态度不一,影响了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以家族企业居多,企业科学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不少企业的大事小事由企业主说了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主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战略眼光,对开展企业党建工作认识还不到位。从调查情况看,有31%的企业主认为,在规模以下企业建立党组织可有可无或没有必要。他们的主要疑虑是:企业本身比较小,员工人数少,开展党建工作会增加经营管理成本,占用职工精力和时间,影响企业生产秩序;担心党组织干预企业的经营决策;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些思想顾虑,使得企业主对在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和开展党建工作缺乏认同和支持,甚至有抵触情绪,进而制约了规模以下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四)上级党组织精力有限,部分已建党组织开展工作缺乏保障,影响了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是党的建设的新领域,上级党组织在开展新领域党建工作时,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前些年,各级党组织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抓规模以上企业党建工作上,对规模以下企业党建工作还无暇顾及,这客观上导致了规模以下企业党建工作的相对滞后。另一方面,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经济实力普遍不强,企业各类资源优先用于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容易忽视对企业党建工作的保障。从抽样调查情况看,有442%的规模以下企业“无党建阵地”,只有294%的企业党建经费每年列入企业管理经费预算。一些已建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面临着开展活动经费不足、阵地缺乏、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党的活动不能正常开展。这些不正常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负面作用,影响未建党组织的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积极性。调查显示,有171%的受访者认为党组织活动经费和场地没保证是影响规模以下企业党建工作的主要制约因素。

四、加强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对策措施

结合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特点和党建工作实际,调查认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以点带面、狠抓落实,有效扩大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经过5年左右时间,努力做到80名职工以上企业建立党组织、30名职工以上企业有党员、其他企业都有党的工作覆盖,其中高科技企业做到50名职工以上建党组织、20名职工以上有党员,着力形成职责任务明确、工作机制完善、业主重视支持、劳动关系和谐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巩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在加强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注重宏观规划。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谋划推进工作的基础,各级地方党委要制定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五年规划,明确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具体措施、组织保障等内容,建立组织有力、协调到位、监督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有目标、有计划推进。

——注重分类指导。坚持把分类指导贯穿于加强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全过程,根据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的产业形态、行业性质、地域分布、党建现状等特征,实施分类指导,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增强开展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注重典型引路。坚持把典型引路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方法,在企业发展好、群众基础好、业主态度好的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中积极培育和树立党建工作典型,抓重点、抓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工作。

——注重改革创新。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动力源泉,针对规模以下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主思想认识不高、党组织难组建、党员活动难开展等难题,充分借鉴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符合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特点的党建工作方式方法。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和指导原则,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进一步拓展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一)适应非公有制企业迅猛发展形势,积极创新党组织组建模式,不断拓展党在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的组织覆盖。按照《党章》和《公司法》的规定,重视抓好在有3名以上党员、党员构成合理、有合适支部书记人选、生产经营稳定的企业,单独组建党的基层组织。同时,考虑政治基础、党员力量、内外部因素等方面情况,按照“因企制宜、灵活设置、注重实效”的原则,突破以企业为单元的党组织设置模式,积极探索党组织设置的多种模式。

1.企业联建。对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生产经营联系比较紧密,但暂不具备单独组建条件的企业,以一家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企业党组织为核心,联合若干家规模较小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联合党支部。企业联建模式主要适用于同一区域内、行业相近的企业,并在几家企业中有合适的龙头企业。

2.村企合建。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要求,突破行业界限,与企业所在地村通过村企共建党组织的形式,实现党建工作共建互动。村企合建模式可以发挥村党建资源优势和企业的市场、信息、人才优势,有利于形成“以村带企、以企促村”的工作格局,推进企业和农村共同发展。

3.商会共建。对行业特征较为明显的企业,积极探索“支部建在行业上”,依托行业协会等行业性商会,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把会员企业联合起来,建立联合党组织;对地域特征较为明显的企业,依托地域性商会,突破行业限制,把来自同一地域、不同行业的会员企业联合起来,共同组建商会党组织。没有党员的会员企业,由商会党组织帮助其发展党员;尚未建立党组织的会员企业中的党员,可以把组织关系落实到商会党组织,统一管理;条件成熟的会员企业,商会党组织指导帮助其单独组建党组织。

4.区域统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突破企业、行业限制,改变传统的以纵向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单位制建党模式,把区域内所有非公有制企业纳入建党范畴,按区域、网格、片组等,统一建立区域性综合党组织,统一开展党组织活动。在企业集聚的工业园区,可以将整个工业园区作为一个工作单元或划分为若干区域,设立园区党组织,聘用专职党务工作者,统一管理区域内企业的党员,并负责园区内未建党组织企业的党建工作。在商贸企业分布集中的商务楼宇、集贸市场、商贸区可以以一幢楼宇、一个市场、一个街区为单元,统一建立党组织。

(二)根据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发展实际需要,大力整合各类党建工作资源,努力扩大党在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作覆盖。针对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人数少甚至没有党员、党的工作力量薄弱的现实状况,有效整合各级党建工作资源,推动党的工作覆盖到每个企业。

1.加大党建工作指导员选派力度。实践证明,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是充实党的工作力量、抓好党建工作的有效措施。加大选派力度,对目前还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和党组织发挥作用比较弱的企业,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党组织、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促进党组织作用发挥。

2.大力推行区域化党建工作。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科学划定区域范围,把所有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除已单独组建党组织的企业外)统一纳入进来,积极整合区域内党的组织、工作、人员、阵地等各种资源,统筹开展党的活动,确保党和国家政策法规在非公有制企业贯彻落实。大力推进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坚持开放式管理,免费向区域内所有企业、新社会组织和党员群众开放。实行党员教育管理由各企业分头教育管理向“区域一体、动态管理”转变,形成“关系在企业、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

3.健全落实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同其他领域和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相比,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更为困难、更需推动。健全落实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合理划分区域和确定企业数量,建立党员领导干部的党建联系点。

4.依托群团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工会、共青团了解员工群众需求和意愿,熟悉群众工作特点和规律,是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和基础。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可以先建立工会组织,发挥工会“职工之家”的政治优势,及时向广大员工传递党的声音,维护员工合法权益,让员工感受到党的温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根据非公有制企业青年员工多的特点,建立共青团组织,积极开展团的活动,增强青年员工对党的了解和认识,从优秀青年员工中发现、吸收、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充实党的后备力量,为企业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

(三)坚持以实施党员人才工程为重点,抓好党员、党务工作者、企业主“三支队伍”建设,着力强化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支撑力量。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质量和效果,关键取决于党员、党务工作者、企业主“三支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要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深化“党员人才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三培养两推荐”,把企业各类优秀人才凝聚到党内来,为加强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提供有力支撑。

1.把强化党员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鉴于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少的现状,坚持把壮大党员队伍作为首要任务和基础工作来抓。一是大力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制定党员发展规划,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保证党员总量每年按一定比例递增。二是理顺党员组织关系。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活动,用各种方法摸清流动党员底数,并使他们及时接转组织关系。三是有计划输送党员。企业所在区域党委政府可以举办党员专场招聘会,统一组织企业招聘党员员工。四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注重党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等科技手段,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

2.把加强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企业党务工作者尤其是党组织书记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水平。积极整合企业、社会党务人才资源,切实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方面,不断拓宽党务工作者选配渠道;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党务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

3.把加强对企业主教育引导作为重要前提。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企业主的教育引导,增强他们对党建工作的认同感,提高他们支持抓好党建工作的自觉性。一是有计划培训企业主。充分依托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和示范点企业等阵地,加强对业主的教育培训。二是用先进典型引领企业主。加强媒体宣传,大张旗鼓地宣传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企业主热忱支持党建的生动事迹,营造党建工作良好氛围。三是发挥党员企业主的示范作用。

(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扩大党组织和党员的影响力,进一步巩固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成果。抓住创先争优活动有利契机,进一步树立党组织和党员先进形象,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推进党在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1.积极创新党组织活动载体。围绕创先争优主题,精心设计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活动载体,全面开展争当“发展强、党建强”先进企业活动,广泛组织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技术攻关小组、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坚持把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健康持续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大力推进企业先进生产力、人才队伍、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文化等建设,推动企业在“发展强”上争先。全面推进以“覆盖立体化、制度规范化、活动正常化,干事有队伍、工作有保障、发展有作为”为主要内容的“三化三有”工作,推动企业在“党建强”上争先。通过“双强争先”,使企业党建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形成创先争优局面。

2.积极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遵循企业发展和运作规律,主动融入企业发展,始终围绕企业发展来制定计划、开展活动。坚持把党组织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素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使党员有进步、职工有实惠、企业有收获。把规模小、员工和党员人数少位置相近或同行业的一些企业党组织联合起来,共同组织开展活动。

3.积极创新党组织工作制度。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工作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科学有效的制度。建立健全党组织书记列席企业经营决策会议、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与企业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兼职”、重大事项党组织提议和首议、区域党建联席会议等制度。推行党组织和党员公开承诺、践诺制度,开展组团承诺、量化承诺、网上亮诺等活动,不断激发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的争创动力。

(五)健全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着力构建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真正形成抓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工作合力。加强这项工作,责任在各级党委,关键在落实。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管党意识,整合各方力量,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1.强化领导责任抓覆盖。党委切实履行领导责任,组织部门义不容辞牵好头、负好责,工商联、经贸、工商、税务、工会和共青团等相关部门主动承担任务,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将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纳入党的建设总体部署,作为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的重要内容。上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加强指导,充实工作力量,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市县,探索建立社会工作委员会或企业党工委,负责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2.落实保障机制抓覆盖。建立党建工作经费财政补助机制。充分整合区域党建资源,统筹解决和规范企业党组织活动场所。实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规模以下企业党组织组建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领导。

3.组织专项行动抓覆盖。建议县乡党委每年集中一定的人力、精力,组织开展规模以下企业“党建工作覆盖推进月”活动。

4.完善政策导向抓覆盖。制定出台有利于鼓励和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政策,引导各方主动积极抓好这项工作。

[责任编辑 郭彦英]

The Organization and Work Coverages of the Party in Under Scale Non-public Firms

Task Force

作者:课题组

上一篇:工商局创新交流下一篇:宣传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