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对外贸易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关于环境方面的限制只会越来越多。本文从当前环境对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中分析出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最后提出了我国在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时所应采取的对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环境问题对外贸易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环境问题对外贸易论文 篇1:

环境问题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全球环境保护浪潮的兴起,贸易与环境问题日益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文章阐述了环境问题与贸易的关系,并讨论了环境问题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各种影响。

关键词:环境问题;对外贸易;影响

1、环境问题与我国际贸易的关系

由于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质量的关注,环境保护已深深地渗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贸易领域。在大多数情形下,贸易并不能直接导致环境问题,但是由于贸易活动能够把不同国家人们的需要与供给联系起来,实际上贸易活动会间接甚至直接影响到各国环境,而各国环保措施的实行也会对贸易造成影响,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西方发达国家苛刻繁多的环境技术标准,作为一种新兴的非关税壁垒,已成为贸易的一种障碍。

贸易与环境两者间的关系表现在,一方面环境是贸易的基础,另一方面贸易也改变了环境。环保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和子孙后代的生存权为代价的,是导致全球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

加入WTO以来,环境问题在贸易体系中日益显现其重要作用,原因之一是有的国家试图利用贸易措施来影响其它国家的环境政策,或者以保护环境为名高置贸易壁垒,以保护本国的利益。原因之二是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环境问题从以前单个国家的水、大气、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逐步发展到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针对全球环境问题,各国所采取的行动对贸易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各国政府已经达成的有关臭氧消耗、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危险废物转移等多项多边协定,它们都是与贸易密切相关的内容。

随着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将环境与贸易联系起来并不足为怪。对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可以从多角度进行研究,但是从法律的角度而言,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就是环境保护措施与贸易规则的互动。环境保护与贸易规则的互动,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公约的缔结,二是环境保护渗透于世界贸易组织的一系列贸易规则中。

2、环境问题对我国对外贸易各方面的影响

2.1绿色壁垒的影响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及对环境质量的重视,导致人们对生活环境和产品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为了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往往包含贸易手段,所以环境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国际贸易。发达国家往往凭借自身的技术垄断地位和资金雄厚优势,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进口商品准入标准。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所出口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往往难以达到发达国家所要求的技术标准。一方面国家无力承担开发环保产品、进行技术革新和工艺改革所需的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加入环保因素会增加产品成本,进而影响发展中国家本已较弱的产品竞争力,只好听任“绿色壁垒”摆布。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1对市场准入的影响新贸易壁垒的直接影响,就是我国许多产品由于技术、环保或劳工因素无法进入目标市场或被迫退出目标市场。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有三:一是我国出口产品不符合进口国的标准要求,被拒之门外;二是贸易对象国任意提高标准,致使出口企业无法达到;三是标准提高增加了出口成本,一些出口企业无法承担费用,不得不退出市场。比如在技术标准壁垒方面,发达国家设置了重重障碍。

美国政府于2001年6月份通过了新的家电环保标准,新环保标准对洗衣机和热水器定出了具体的标准,要求2004年以后出厂的热水器必须比现在节能5%至9%,2007年以后洗衣机的能源使用量必须减少35%。欧盟已经推行国际环保纺织品(OEKO-TexStandard100)标准,除禁用染料外,该标准还要求严格检测甲醛、五氯苯酚、多氯联苯、色牢度(6种)、重金属残留物(9种)、农药、兽药残留量(9种农药),限制柔软剂、增白剂的使用并对包装用料的使用和处置提出了要求。发达国家所设的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外贸出口行业如农产品、食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产品、药品等的出口总量、出口市场范围、出口增长速度、出口成本、出口效益、三资企业出口等方面均已产生较大冲击。目前我国每年约有90亿美元的出口机电产品由于有关臭氧层保护公约的规定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8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绿色标志制度的影响;240亿美元出口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环保包装要求而受到间接影响。

2.1.2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新贸易壁垒对企业的间接影响表现在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一是企业技术、环保及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产品成本,从而丧失了产品价格优势,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国内缺乏先进的测试设备,进口大量设备增加了出口企业成本。三是企业要获取相关认证的费用也相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2.2废弃物转移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比较宽松,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逃避国内较严的环保法规,将国内限制的某些污染严重的产业或淘汰的产品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不仅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还使他们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国家环保局曾做过一项调查:我国一些地区,从国外进口的重金属废物、有机废物及医疗和生活废物等在加工和处置过程中产生污染,其中以广东、海南、湖南为重。这些有毒废弃物主要是有色金属废渣、旧汽车蓄电池等,其进口者主要是广东沿海的一些乡镇企业,其再生过程已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有些外商将国外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禁止使用的产品及相应的技术和设备转移到中国,也有些外商在技术设备上以旧顶新、以次充好,都对中国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即使我国政府对废弃物进口一直坚持严厉的制裁政策,但是问题还是屡屡出现。出现问题的原因,有海关监管水平和经验不足方面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在利益驱使下,有关利益集团通过不法途径从事相关活动。一些国外公司和国内单位甚至伪造货名单证,逃避海关、商检、环保部门的管制。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这类活动利润丰厚,势必屡禁不止,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加以坚决控制。

2.3引进外资方面的问题

利用外资与资源环境虽然没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将消耗大量不能进口或不可再生的资源。跨国公司的投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势必将劳动密集、自然资源密集、污染密集的产业移入我国,最终加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把环境保护与引进外资协调起来已显得非常必要。应该说,我国对外商投资的环境管理是相当重视的,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其中的很多规定既体现了比较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又考虑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现在的问题是对外商投资企业在审批、监督和处理等各个环节上都不够严格,有些地方甚至以放松环境管理为条件吸引外资。因此,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采取一定的有力措施,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严格执行已有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在环境标准上实行何种待遇问题,笔者认为较为适宜的态度是:外资项目应基本上执行我国的环境标准,但对某些特殊的行业或产品类别可以提出较高的环境标准,以鼓励引进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我国目前尚无环境标准的产品,则要求采用外商的母国标准或国际标准。

3、结论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同时参与世界经济运行也是我国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贸易机遇,尽可能减少贸易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并且运用环境条款的规定消除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遵循发展中国家特殊优惠原则获得资金、技术援助与支持,提高本国产品的环境竞争力,以期实现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陆穗峰,环境保护与对外贸易[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

[2]赵苏.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分析及启示[I],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3

[6]邓竞成,咄咄逼人的国际“绿色”营销[I],国际贸易,2000-6

[4]韩静茹,李伟平,WTO环境规则下我国外经贸的可持续发展,山东对外经贸,2003,3

[5]尹晓波,侯丽京,面对绿色壁垒:我国外贸的出路何在,对外经贸实务2002,4

作者:王彪正 李银鸽

环境问题对外贸易论文 篇2:

从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来分析相应的对策

摘要: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关于环境方面的限制只会越来越多。本文从当前环境对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中分析出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最后提出了我国在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时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外贸管理;环境壁垒

一、环境对贸易的不利影响

各国早已开始关注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互动。环境问题对贸易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是为保护环境而采取某些限制性措施来禁止一些产品的贸易构成“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着正常贸易的发展,盲目增长的进出口贸易也会给国内的生态环境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例如,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的盲目出口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出口而生产高污染产品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加入WTO 之后,遭遇关税、配额限制的可能性减少, 而环境壁垒却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新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发生的重大调整导致发达国家将污染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因生产外国的污染严重的产品,造成本国的环境严重恶化,但同时我国由于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治理。以1991-2001年间为例,我国进口了大量污染废弃物, 1991年为99万吨,占当年全国进口额的0.49% ,而2001年我国的进口污染物为1 119万吨,达到了历史最高,占当年全年进口额的2.07%。

绿色壁垒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绿色壁垒从环境保护上来说,它可以限制那些破坏生态环境和影响人类生活健康的贸易活动;从出于贸易保护的绿色壁垒上看,它利于发达国家制定苛刻的环境标准而实行贸易保护,这对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壁垒。中国处于发展的状态下,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产品和服务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绿色环保要求,致使很多产品出口受限。例如,被称为目前世界上最苛刻的食品安全标准——日本《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从2006年5月29日起已正式实施,直接影响我国近80亿美元农产品的对日出口。以鳗鱼出口为例,江西省是我国鳗鱼养殖、加工和出口的主要基地,鼎盛时期,江西鳗鱼养殖、加工企业达150余家。但近年来,受日本农产品进口技术壁垒不断提高的影响,江西鳗鱼企业总数已不到100家。

三、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对策

面对这些严峻形势,中国要积极迎接现实的挑战。我们必须尽快解决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协调的问题,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环境标准, 使我国合格产品出得去, 国外有害环境的产品进不来。在相应规则的指导下, 建立完善的环境与贸易政策体系。

1.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把保护环境作为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前提。出口贸易应以不破坏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 合理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环境标准。限制或减少破坏和消耗自然资源的初级产品出口,如控制甘草、一次性木筷等。另外,对一些资源型出口产品, 要尽可能提高其加工深度, 增加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在进口贸易中,要坚持通过的国际环境标准,禁止进口危害环境和破坏资源的产业和技术,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我国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水平。招商引资、建立三资企业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积极引进环境友好产品生产和工艺。

2.要加强环保立法标准。虽然现在国际上有很多种环保标准,值得注意的是GATT/WTO的绿色条款,但是这些条款却有很多缺陷,例如环境与贸易相关标准无法统一,不能明确多边环境协议关于贸易活动的要求,及难以解决由此产生的贸易壁垒等等。所以我国建立和完善各类产品的环境标准,通过实施产品环境标准推动企业加强环境管理, 实行清洁生产, 努力消除污染, 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质量和环境标准。要推动国家之间生态标志和其它环境标准的互认, 减少贸易与环境的摩擦和争端。同时,我们还要认真研究发达国家标准化工作的动态, 积极承担ISO 和其他标准化组织的工作, 争取将我国制定的环保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中。

3.我国应该积极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长期发展,必将导致环境的破坏, 而由于环境具有外部性, 长期以来, 我国产品的价格从未将环境因素计入成本,资源就成了可以廉价出口的产品, 这不仅导致出口贸易容易遭遇环境壁垒, 而且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如果将环境因素纳入成本,将会改变市场价格,为此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可以采取制定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财产权等,以此确定环境费用的承担者,对资源的利用、污染废弃物的排放进行控制;还可以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立法、改变消费观念等方式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可以使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使我们在达到贸易增长的同时不影响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金南: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2]孙恒有: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导向[J].河南大学学报,2003 (6).

[3]程名望等: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经济学分析[J]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3).

[4]孙恒有: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导向[ J].河南大学学报,2003(6).

作者:王 妮

环境问题对外贸易论文 篇3:

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飞速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对外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学术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以及对外贸易是否影响环境发展两个方面。文章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评述。

关键词: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 环境影响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伴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世界经济增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但当人们享受经济繁荣所带来的成果时,却不得不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贸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自由贸易对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的研究综述

作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一直是大家争论的问题。目前为止,国外的学术界将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分为三类:有益论,有害论,模糊论。下面就是对这三种观点的阐述。

1.有益论。该观点认为自由贸易不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自由贸易不仅不与环境相冲突,还有利于环境保护。采用贸易限制手段不会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开放市场和推进贸易自由化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一些学者提出“经济发展决定论”,认为经济增长是解决人类基本经济问题增进社会福利的先决条件。Burniaux.(1992)通过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也称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模型分析认为贸易自由化可以减少能源市场的扭曲,并使得二氧化碳排放在全球范围内减少。Hector Rogelio TorreS(1999)提出自由贸易通过提高收入使人们有更多资源和技术来改善环境,还有助于增加有利于环保的清洁产品、服务和技术交换。此外,对于补贴和税收等被证明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的消除,自由贸易有着积极作用。

2.有害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数是环境学家。该观点认为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消极的,如果不对贸易进行限制,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Daly and Goodland(1994)认为自由贸易既不能有效解决社会福利的改善问题,也不能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不利于环境保护。Dua、Esty等(1997)指出,全球贸易自由化会导致各国会纷纷降低各自的环境质量标准以维持或增强竞争力,出现所谓“向底线赛跑”现象,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可以得出贸易自由化会使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

3.模糊论。这种观点并不向前面的两种观点过于肯定,简单来说,自由贸易对发达国家的环境有利,对发展中的国家有害;自由贸易在收入水平高时对环境有利,在收入水平低时对环境有害。

Grossman和Krueger(1991)在研究北美贸易自由区的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时将贸易的环境效应分解为三部分: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简单来说,结构效应是指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国际专业化分工使得产业结构改变,对环境产生影响;规模效应是指贸易结构与技术水平不变时,自由贸易所带来的经济规模扩大导致污染排放的增加;技术效应也就是贸易所带来的清洁技术的使用。总效应的正负取决于三个效应之和。

Antweiler(1998)等人选用44国家1971-1996年的数据对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技术正效应超过规模负效应,但总体效应不具有确定性:一方面结构效应使资本充裕国家的产出更具污染性,意味着传统的生产要素禀赋对比较优势的影响仍然很重要;另一方面,最贫穷国家平均产出的污染程度也增加了,这意味着宽松的环境政策与制度会将污染密集型产业从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转移到更富或者更穷的国家。

通过分析国外的这些研究发现大多都站立在发达国家的角度,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存在的环境问题。但这些理论在我们分析研究这一问题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国内关于自由贸易对环境影响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在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这方面的相关研究相对于国际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近几年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以及学者的高度重视,我国在这方面的文献逐渐丰富,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因为这些研究站在中国的视角,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所以更贴近中国的实际。

游伟民(2010)选取2000-2008年我国30个省、市和自治区的贸易与环境方面的相关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就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对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技术效应减少了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结构效应增加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环境污染但减少了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环境政策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总体来说,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对东部环境质量的改善有积极影响,但对中西部地区有负面影响,中西部地区确实存在\"污染天堂\"的现象。郝宇,刘一鸣(2015)通过对我国1995-2011年29个省(市、自治区)对外贸易对碳排放的动态效应发现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对人均碳排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进出口贸易总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人均碳排放量将减少0.04个百分点。所以对外贸易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助于二氧化碳减排。

邓柏盛,宋德勇(2008)结合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对外贸易会恶化我国环境,发达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向我国转嫁污染,“污染避难所”假说在我国成立。白艳萍,赵乐微(2015)采用因素分解法,结合计量分析方法与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04、2008和2012年三个时间点的数据,定量测算我国主要工业行业出口贸易通过规模、结构和技术三种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个计算期内,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规模效应为正,结构效应为正,技术效应为负,在第二个计算期内,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规模效应为负,结构效应为负,技术效应为负。得出对外贸易一方面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碳排放量的增加,污染了环境。

二、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相关研究

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发现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呈现出一种倒U型的关系,这种倒U型关系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20世纪90年代初期Bhagwati,Selden和Song,Lopez,Grossman和Krueger等人的研究均表明,当收入达到某一特定水平后,贸易自由化会使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即人均收入水平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呈倒U型。1993年,Panayotou在为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报告中,借鉴库兹涅茨提出的“收入分配库兹涅茨曲线”的名称,首先使用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这一名称。当一国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左侧时,贸易自由化使污染增加,环境效应为负;随着收入的提高,环境污染加剧,直至到达某一特定收入水平,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处所代表的临界值;之后,即一国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右侧时,环境质量将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得到改善。倒U型曲线的发现激发了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国家、地区样本和污染物指标进行实证研究。Thomas Selden & Daqing Song(1994)利用二氧化硫指标得出倒U型曲线存在的结论。Carson等(1997)采用美国50个州七种污染物指标对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与EKC相一致。Chaudhuri& Pfaff(1998)根据1991年巴勒斯坦家庭调查数据的实证结果,验证了室内空气污染与家庭收入之间也呈现出倒U型曲线的关系。

但是,也有很多学者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提出了质疑,有些学者发现EKC的估计结果对选取的样本十分敏感。Shafik(1992)采用10种不同的污染指标运用三种不同的模型设定形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只有两种空气污染指标符合EKC曲线。Grossman & Krueger(1995),Nemat Shafik &S. Banyopadhyay(1992)发现污水排放等指标随人均收入单调递减,而碳排放随人均收入而增加。Hilton & Levison(1998)采用48个国家汽车尾气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转折点对于不同函数形式较为敏感。Harbaugh,Levinson & Wilson(2002)选取SO2指标验证了EKC估计结果的稳健性。结果发现曲线形状因选取的时间阶段以及国家不同而变化。John List & Craig Gallet(1999)研究了美国各州65年来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放量的变化,并不符合倒U型曲线关系。同样地,David Stern & Michael Common(2001)运用73个国家31年间硫排放数据比较了OECD国家和非OECD国家,结果并不支持统一的EKC曲线关系。William Brock& M.Scott Taylor(2003)肯定了各国会呈现出EKC曲线关系,但指出由于各国初始条件、自然再生能力等差异,各国的转折点及环境质量改善的速度不同。Friedl & Getzner (2003)、Martinez Zarzoso等(2004)在研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关系时,发现两者呈N型。Martin Wagner(2008)指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呈单调递增关系,不存在倒U型曲线。

彭水军、包群(2006)运用1996~200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 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与固体污染排放在内的6类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污染指标以及估计方法的选取。研究也指出包括人口规模、技术进步、环保政策、贸易开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在内的污染控制变量分别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起着重要影响。杨万平,袁晓玲(2009)根据1982~2006年中国6类环境污染物,用改进的熵值法计算出代表我国整体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污染指数,利用协整检验来研究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发现与一般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同,中国综合环境污染模型呈“正U”型,以21世纪初为分界点,之前环境污染水平不断下降,之后环境污染又开始有所恶化;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考察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发现经济增长在追溯期内对环境污染均为正向影响,而环境污染仅在短期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虽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一直是环境经济学最前沿的领域之一,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似乎没有很大的突破性进展。现在的大部分文献是肯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假说,即贸易自由化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导致了污染,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会使环境保护需求增加,同时也导致产出结构和生产技术的变化,反过来又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但是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存在的问题仍有争议。

三、文献评价

随着人们对自由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学术界涌现了很多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关于自由贸易与环境关系研究的局限性与不完善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自由贸易是否有利于环境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学者们还没有统一的结论。所以这个问题仍是众说纷纭,不利于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对经济与环境的长远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国外的实证研究大多是以发达国家为背景的,并不具有普遍性。我国在相关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大多是借鉴国外的模型和方法,而且国内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3.研究时往往会面临数据不全面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数据的缺乏削弱了相关实证研究的可信度,数据是否可靠也会影响结果的确定性。

4.由于地理环境,气候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先天差异性,不同的国家在进行研究时应该尽可能的使用生态学,人文社会学等多元化学科的思想与理论框架对自由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深入研究。才能形成符合本国发展的理论,为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有积极地作用。

与国外相比,我国相关研究起步比较晚,研究深度也不够,这可能与我国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相关数据的可获性较差有关。目前我国的出口不断增加,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所以我们必须足够重视贸易与环境方面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 独孤昌慧.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5:4

[2] 刘林奇.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关系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8(6):83

[3] 张琼.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文献综述[J].知识经济,2010(4):37-38

[4] 李怀政.蔡惠光.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问题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6):55

[5] 游伟民.对外贸易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2000-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2)

[6] 郝宇.刘一鸣.对外经济贸易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2015(4)85-93

[7] 邓柏盛.宋德勇.我国对外贸易、FDI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1995-2005(J).国际贸易问题,2008(4):101-108

[8] 白艳萍.赵乐微.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影响三种效应分析——以我国主要工业行业为例[J]生态经济,2015(2):50-54

[9] 白小伟.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8

[10] 张娟.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4-5

[11] 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6(8):3-17

[12] 杨万平.袁晓玲.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中国的经验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704-710

[13]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12-13

[14] Burniaux J M,Martin J P,Nicotetti G,et al. GREEN-A Multi Sector,Multi Region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for Quantifying the Costs of Curbing CO2 Emissions: A Technical Manual. In: OECD economie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 [M].Paris: OECD,1992

[15] Dua A, Esty D C. Sustaining the Asia Pacific Mirac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R].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7

[16] Gene M. Grossman, Alan B. Krueger.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R],NBER Working Paper No.3914,1991

[17] Grossman, G,and Krueger, A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18] Antweiler, Copeland B. and S.Taylor 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C]. Discussion Paper No.98 -11,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Brithish Columbia, Canada,1998

[19] John S. Wilson,Mirvat Sewadeh, Tsunehiro Otsuki(2001).\"Dirty Exports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Do Standards Matter?\",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DECRG)The World Bank

(作者现就读于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贸1301班 北京 102206)

(责编:赵毅)

作者:杨凯敏

上一篇:体育工作报告(通用3篇)下一篇:调查报告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