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有很大意义的。阅读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情操培养也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对于初中生这样一群对生活还没有更多感悟的群体,语文阅读与生活相结合既能让他们对文学产生兴趣,又能加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可谓是一箭双雕的举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改进建议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日益显露了出来。随着“大语文”理念的提出,初中语文教学要逐渐朝着多元化、灵活化、兴趣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快乐语文”的理想模式。其实,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中,为现在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快乐学习;创新

我国的素质教育提了许多年,虽然步履维艰,但是这几年的教育现状表明,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我们距离素质教育到底还有多远?笔者从自身的日常教学实践出发,根据新课标的指导精神,特对现行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提出几点改进建议,以供大家一起探讨。

一、正确引导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认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让学生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例如字、词、句的认识和运用),但是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而这恰恰也正是语文的魅力所在。初中阶段的学生跟小学生不一样,他们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自学能力和判断能力,一篇现代文,他们基本可以通读下来;即使是文言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通读下来,但是如果语文教学仅限于此,那学生肯定会逐渐丧失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语文之美的理解,去发现那些字、词、句背后的魅力。在讲课的过程中,要侧重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故事背景了解和人文内涵的分析。也可以采用假设法,假设学生是某位作者,让他写同样题目的文章,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名家之间的差距,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不断创新,让语文课堂充满快乐的元素

语文学科是一门跟我们的生活结合得最紧密的学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旦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建立起这种愉悦感,那么再学习起来必定事半功倍。

而培养这种愉悦感的前提条件是要有能足够吸引学生的地方。这难免就对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博学多才,还要创意无限。好奇是初中生的共同特点,对新奇事物的兴趣是他们关注这节课的第一步。在课堂上,老师的一个别出心裁的导入语,一个出人意料的教学工具,一个不同凡响的语言设计,甚至即兴说出的名言警句和古典诗词,这些都会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时,在对课文有了大概了解后,可鼓励学生为杨修写一篇墓志铭,让学生自己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杨修的认识,各抒己见,不拘一格,写出对杨修的功过评论,最后评出最优秀的一篇在课堂上展出。

三、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博爱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也不是某些“优秀学生”的课堂,应该是所有学生共同的课堂。教师如果一味地为了美化教学效果,追求短暂的课堂效应,而不惜挫伤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是因小失大了。要想给学生灌输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教师首先要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这个年龄的孩子一般都比较敏感,他们渴望认同和尊重,渴望建立充分的自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困生。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冷静对待,不要一味批评责怪,一旦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会大大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互动性强的优势,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对于那些学困生,要多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切身感觉到课堂主人翁的优越感,从而激发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另外,要善于发现一些小事——比如说某位学生朗读课文声音洪亮、写作字体工整、思路独特、天马行空等,并将这种优点放大,及时表扬。在他们完全建立起自信心之后,再逐步增加训练难度和强度。

语文课堂是一个最有意思的课堂,它本身富含有强烈的人文艺术气息,只是我们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将这种气息淡化了。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用学到的知识说话、办事、求职,学会快乐,学会感悟生活,学会尊重,陶冶情操,提高个人修养,最终成为一个明辨是非、身体力行、合乎道德的人,这才是真正学会了语文。

参考文献:

[1] 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2] 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

作者:田艺成

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2:

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走向生活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有很大意义的。阅读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情操培养也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对于初中生这样一群对生活还没有更多感悟的群体,语文阅读与生活相结合既能让他们对文学产生兴趣,又能加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可谓是一箭双雕的举措。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生活

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就是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通过捕捉文本中的生活元素,挖掘文本中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生本对话,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丰富的学习方式上,在课堂上自然而然地注入丰富的生活内容与多彩的“时代的活水”的一种教学方式。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它是阅读;从思维碰撞的角度来看,它又是生活。

那么教师如何“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走向生活”呢?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运用了以下四种具体的做法。

一、设计异彩纷呈的课前导入,让学生参与生活。

教师应依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与教材的编写意图,将鲜活的素材引入阅读中。课前导入我们可以借助教学内容的重新改编、生活题材的精心提炼和生活话题的生动引入,让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周边有趣味性的具体事物。

初一年级我们可能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这种方式最为初一学生所能接受,不仅仅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好奇心,用音频视频直观性较强的方法导入也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初二的语文教师可以基于初一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课堂阅读教学任务,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信息,课堂上来展示,可以用悬念设置法,以旧带新法等。初三年级语文教师要致力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将当地独特的自然或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类阅读问题导入课堂教学,可用比较引入法,热点时文摘读法,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逼真自然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

努力创设阅读教学中的各种情境,千方百计地用丰富多彩的手段为学生进入文本铺路搭桥,带领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向文本更深处漫溯,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责任。

(1)还原生活:如我上《喂---出来》时,为了让同学们听一听当时洞变时候情况,(师放一分钟音频---地震、狂风、暴雨、闪电齐作……)让学生联系课文,发挥想象,然后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类的卑微、渺小、阴暗、蒙昧以及软弱无力,我播放了汶川地震及救灾影片,五分钟,配乐为成龙的《生死不离》,这两次还原生活,让学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打通了文本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脉络。

(2)课本剧表演:课本剧表演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场用动作语言来表演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动作,把文本中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形象的表情动作。如上《威尼斯商人》时,组织学生去表演各个角色,“情动于中而形于外”,通过表演体会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表演者和观赏者对文本的理解变得更透彻,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也会变得更深刻。

三、采用灵动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再现生活。

(1)反客为主法:在讲《童趣》时,我就让学生讲讲自己小时候的有趣的事,这种让学生做主的课堂,学生兴致盎然地分享了自己亲身经历的趣事。在讲《羚羊木雕》时,我让学生想象自己的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学生个个畅所欲言。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但与主人公的心灵产生共鸣,而且接通了周围的生活世界。

(2)人物采访法:设计人物采访,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揣摩文本中人物的形象,在换位体验思考的过程中,体察社会的冷暖,洞察人物的内心,使学生透过文本中的人物的采访,直达人物最深处最柔软的内心世界,揭开人物的潜台词,开发蕴藏的思想。教《台阶》时,我就让学生采访父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以人说物法:状物类文章适合此法。如上《那树》,我就让学生以那一棵树的形象去体悟树的痛苦生活,让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此外,以物说物法、名片制作法、导游解说法,像课文《观潮》《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等都可很好地运用。通过这些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文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而是蕴涵生活真谛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用静态的文本教会学生去重现现实生活。

四、挖掘丰富多彩的拓展课程,让学生走进生活。

(1)挖掘学校资源:

国家课程要二次开发,国家课程要求校本化,因此,我们应当集中学校所有教师的智慧,挖掘学校中的語文教育教学资源,寻找校本拓展课程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编写一本学校的文化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我们学校就利用学校骆宾王的资源编写了《宾王诗文》,学生在学习《宾王诗文》后,不仅了解了学校的宾王文化,同时也提升了语文素养。

(2)挖掘教材资源: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常常在单元提示,研讨练习中“留白”,这些似乎“有缺陷”的“留白”之中,恰恰给我们教师预留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因此,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做好积累,并发动学生走进寻找教材的“空白点、延伸点”的生活之中,这样找出来的教材资源根植于教材,又广于教材。

(3)挖掘家长资源:

现在的家长普遍学历较高,而且分布在各行各业,这就为我们挖掘家长资源提供了可能,如上《中国石拱桥》时,请了设计院的一个家长,给学生讲桥的结构的历史,上《俗世奇人》时请了在艺术团表演杂技的家长做表演,三年下来,把有一定特长,又能得和教材联系得上的家长都请来讲课,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同时真正走进生活。最后把这些家长的讲稿和视频整理出来,又是一本很实用的拓展课程。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就是需要教师将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的生活元素创造性地引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中,使文本中虚拟的世界与学生中现实的世界相连接,赋予文本新的生命和活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真正得到到启迪,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快乐语文”,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广袤的天地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

参考文献

[1]肖存娟,陈树生。创设“生活化”的语文阅读教学[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02):120-123.

[2]商晶。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73-74.

作者:龚海军

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3: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中职快乐语文的教学策略

【摘要】语文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本文概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属性及其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从开展课前调查,激发积极情绪,培养积极品质,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习兴趣,加强快乐体验,发挥主体性几个方面,阐述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中职快乐语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快乐语文;教学策略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科学,它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中职生由于在小学、初中阶段所受的学业挫折,常有厌学、自卑、自信心不足、人际沟通不顺畅等消极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又进一步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下降。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较好地改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消极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体验成功乐趣。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往往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制能力差,甚至有些学生中考失利后来到中职学校,只是为了度日子、混文凭。一些家长对孩子冷漠、放纵的态度也增加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沮丧感,导致学生对待学习更加慵懒懈怠。

在当前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思想上不重视,主观能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的现状。学生没有参加课堂学习的愿望,缺乏进入文本的热情、缺少成功的喜悦,这使得教师、学生都经常处于尴尬和孤立的境地。另外,当前的中职语文教科书中有些选文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有些选文的难度又偏大,这些也导致了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课文内容,降低了学习兴趣。

二、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征及其在中职快乐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的一个新的流派,它利用现阶段相对完整、合理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方法,来研究人们的潜能和传统美德等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关注人的积极方面,挖掘、培养积极因素可以充分激发人们的原始潜力和整体能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完成课程目标。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从而按计划完成课程目标。第二,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学习、理解文本内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整合文本内容,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文本内容。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中职生的思想、心理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教师可以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中职快乐语文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进行课前的调查分析

“快乐语文”的达成,离不开课前的调查分析,没有调查分析,教学就不能有的放矢,谈何实现“快乐语文”?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强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故要实现快乐语文,既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才有可能设计、实施好教学活动。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就要对学生的相关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具体的调查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只要能达到效果就好。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推送调查问卷,学生利用手机作答,教师通过后台实时、快捷地了解学生需求,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对调查结果要进行分类汇总,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二)重视学生积极情绪的激发

积极情绪即正性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致力于研究积极情绪的美国心理学家芭芭拉·弗瑞德列出了积极情绪的10种形式,按照人们所反馈的感受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喜悦(joy)、感激(gratitude)、宁静(serenity)、兴趣(interesting)、希望、自豪(pride)、逗趣(amusement)、激励(inspiration)、敬畏(awe)、爱(love)。

积极的情绪可以使人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较高的学习效率,消极情绪会导致沮丧和缺乏热情,在消极情绪下学习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许多不成功的经历,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消极情绪,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心理倾向,例如学习倦怠、叛逆、不自信和不耐烦等。这些消极情緒和心理倾向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课堂参与度降低,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是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唤起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学习活动。此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人格特征,给予学生足够的动力,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语文课程的内容涵盖了过去和现在,涉及东方与西方。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代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大多数范文的选定都包含有趣的事物或简短的故事。因此,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热情唤醒法、游戏唤醒法、情境唤醒法、小说唤醒法、论据唤醒法和表扬唤醒法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在积极的课堂氛围中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课前故事、游戏和小组比赛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三)侧重积极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正面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从多方面探讨促进个体产生积极状态的心理因素。2000年7月在Christopher、Peterson等人的领导下,研究者们通过拜读大量名人著作,从中归纳出了两百种人类拥有的美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遍著作和观点都支持的6种美德,包括:1.智慧与知识;2.勇气;3.爱与人性;4.正义;5.节制;6.灵性与超越。后人又通过研究发现与这6种美德相对应的24种积极品质。例如智慧与知识包括:好奇心、爱学习、判断、灵活性或独创性、社会智力、观察。

语文学科的许多选文都是关于社会人生的美文,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例如在教授《冰河英雄》一文时,教师完全可以结合主人公威廉斯舍己救人的事迹,培养学生“勇敢”这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教育学生在遇到挑战、威胁、挫折、痛苦时不退缩;面对困难时,勇敢面对;遇到重大事件或面对顽固病魔时,能坚忍、镇定地应对,甚至乐观和阳光地面对等。

(四)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而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一般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弱,他们的学习能力略逊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当前许多教师仍然長期使用相对单一的讲授法进行授课,易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或者在底下玩得不亦乐乎。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明智地使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源,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以便学生较好地进入。例如,教师可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直观化、趣味化地呈现教学内容。又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编辑课本剧,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通过实践活动,我们发现这种教学策略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重写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思考的过程,对课文内容会有更深的理解。

再如,学习《致橡树》时,学生会接触到“爱情”这一话题。这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校园现象,创设教学情境,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一系列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又塑造了学生良好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五)注意学习兴趣的调动

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爱好,不仅能保证学习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尤为重要,通常这节课不宜马上讲课文,可以带领学生初步领略我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学艺术:从屈原的《离骚》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戴望舒钟情的丁香般芬芳的姑娘,摘其精华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不是很困难,难的是如何使每节课都受学生的欢迎。为此,教师需在课前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并进行处理,以尽可能多地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鸿门宴》一文时,教师可先节选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观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也可通过电视剧中的片段进行辅助分析。

(六)加强学生的快乐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改善个人的积极情感是发展积极的人格特质和活力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必须采用各种教学措施,加强学生的快乐体验,以改善个人的积极情感。

首先是整合教学资源,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整合不是简单得组合,而是要依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重新构建。例如,教师可以使用“爱情”作为主题,整合《致橡树》《静女》等课文,紧紧围绕“什么是爱”“怎样爱”等话题,进行设计,促进学生正确爱情观的形成。

其次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00后”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来获取信息,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好慕课等教学平台的学习资源,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习这件事,内因始终起决定性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更好地学到知识,锻炼能力,也能更好地体验到探索未知、攻克疑难、获取新知的快乐。要想实现快乐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千方百计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中职学校学生由于吃穿住行都是父母提供,许多父母对孩子又是有求必应。既然和父母一要就有,又何必辛苦学习呢?另外,学生由于缺少体验,对许多知识的现实作用也认识不到位。针对这些情况,教师既要因材施教,也要对症下药。对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导致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可以通过思想动员、现身说法、参观体验、暑期打工等形式让其体验到赚钱的艰辛,明白自己成年之后、父母年老之时都要靠自己,进而认识到现在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对因无法认识到某些知识的现实作用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不强的学生,要通过教师讲解、案例分析、参观体验、实际应用等形式让其清晰地了解所学内容的现实作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不能仅仅让学生做个观众,有参与才更有兴趣,才能更好地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只注重知识的全面性、深刻性、逻辑性,也要关注学生学的环节,是否设计有学生的参与环节,能否让学生“动起来”。例如,笔者受到陶行知“小先生”制的启发,尝试了用“小先生”教的方法进行试卷讲评,效果较好。笔者将班级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的原则分为12个小组,明确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让学生先就试卷进行自主订正,不懂的题目问组长,组长也无法解决的做好记录,由笔者根据情况统一讲解或个别指导。采用这种方法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主动性更强了,试卷讲评更具针对性,疑难问题得到了迅速解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谢艳丽.核心素养导向下中职语文情境化课堂构建分析[J].知识文库,2021(9).

[2]孙田原.积极心理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知识文库,2019(17).

[3]钱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探索——兼评马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思想[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3).

[4]邱宝龙.引入积极心理学为中职语文教学增色[J].课程教育究,2016(10).

作者简介:徐宏萍,女,1984年生,江苏盐城人,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方法;束方泱,1979年生,江苏盐城人,本科,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方法。

作者:徐宏萍 ?束方泱

上一篇:封建社会人口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服务咨询合同(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