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兴教实现研究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办学的永恒的主题。要做科研型的教师,思辨型的教师,就应该致力于课题研究。教育科研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提高业务水平、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科研兴教实现研究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研兴教实现研究论文 篇1:

对“科研兴校”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摘 要】“科研兴校”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学校过好日子、过长日子的关键。我们金堂中学通过对“科研兴校”的思考和探索,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给“科研兴校”以准确的定位,建立了科研组织机构,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科研制度、评价办法和奖励条例,在全校开展了“导学课堂,提升学力”行动研究,力争我校“科研兴校”的战略三年内初见成效,六年成为本地区名校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科研兴校 探讨 实践

一、背景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在深刻的变革时期,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以及中学各科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教育要向什么方向发展,需要教育专家们进行科研论证,不是哪位领导人说向东或者向西。大的方向定好之后,就是具体的实践操作的问题了。有人说中国的学生缺乏动手的能力,而在获取知识这方面没有哪个民族的人能比得上。就努力学习这方面,就足以说明中国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我认为中国人并不缺乏动手的能力。比如,世界上有什么先进的产品一问世,马上在中国就有了山寨产品,而且能让人难辨真伪。说明中国学生或者中国人并不缺少动手能力,而是缺乏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或创新能力从哪里来?需要思考,需要研讨,需要科研。只有认认真真,脚踏实地的从事科学研究,才能创造新产品,找到新路子,发现新方法。学校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要站稳脚跟,立在潮头,光靠把国外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照搬过来,进行“克隆”或者“山寨”是绝对行不通的。我们只有采用“拿来主义”,把国外好的教育理念拿来为我所用,并结合我们国家、我们学校、我们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科研,找到它们的契合点,我们的学校才能兴盛,我们教育才能发展,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成功。

二、科研兴校

(一)科研兴校的理论基础

1. 事物是发展。

事物是发展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学校的生存、发展和兴盛当然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揭示学校生存、发展和兴盛各种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因此,“科研兴校”是建立在事物是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2. “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

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很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要促使中国朝着美好的未来发展,实现中国航天梦、探海梦、强国梦、富民梦,所有这一切的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也就是说,科学研究是推动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过程。因此,学校要生存、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要兴旺发达,只有靠科学研究。只有“科研”,才能“兴校”。

(二)“科研”和“兴校”的关系

“科研”就是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研究是科学不可或缺的过程,没有过程就不可有结果。一个一个科研的结果经过加工提炼,形成理论就是科学。“兴校”就是促使学校朝着兴旺的、兴盛的、兴隆的方向发展,当然离不开科学,离不开科学研究,离不开科研。

科研是手段,兴校是目标与结果,科研的成效决定着兴校的水平;兴校进一步促进科研。(王际海,2010)

没有科研,社会就不能像今天这样飞速发展,我们国家就不会如此快的强大起来,没有科研我们的学校还只能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徘徊。正如人们常说“没有教研过不好日子,没有科研过不长日子”。因此,要兴校,必科研。

(三)事实胜于雄辩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些曾经的名校开始衰落,一些从不知名农村中学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江苏的洋思中学,一个农村初中,通过几年的努力,研究出“先学后教,当堂完成”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老师尽量少教,学生尽可能多学,使校园内少一些喧嚣、浮躁和无益的辛劳。

山东杜郎口中学,前些年名不见经传。通过几年的科研实践,他们探索出的“多学少教,生教师评”的教学模式,引来一片惊呼和赞叹,前来取经观摩的学校纷至沓来。

吉林省二实验学校将“差生们”集中到一起组成了“潜能生”班,进行“潜能教育”的研究,现在已经是响当当的“潜能教育”的代表。东北师大附小,依托大学资源,开展“开放式教学”研究,他们的科研室里有硕士、博士,还有博士后。无论是经费投入还是人力配备都称得上是大手笔、有胆识。他们的“开放式教育”已经享誉全国。

当然,我们还看到山东的“宁津现象”,重庆的“卓越课堂”等,然而教育科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它的成功不可复制。全国那么多学校去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有谁看到出现了第二个杜郎口中学了吗?全国有这么多农村中学,出现了第二个“洋思中学”了吗。因此,教育科研不仅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各学校的实际,才能探讨出适合自己学校的有效教学模式。

三、科研的定位

(一)什么叫科研?

“科研”就是科学研究。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发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研究是科学不可或缺的过程,科学反过来对研究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因此,“教育科研”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教学和学校发展等自身的规律性进行研究探讨,给教育教学、学校发展灌注正能量,促进学校朝着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快速发展。

(二)搞什么样的科研?

提起“科研”,很多人就会一下想到研究所、科学家、大学教授,这些词汇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因此,一些老师认为,搞科研不是我们老师的事,我们就是教书匠,搞科研,那叫不务正业,越俎代庖。

上面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中学教师人人可以搞科研。中学教师所做的科研一定要落在“实”字上,落在为教学服务上,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科研。

比如,一些学生语文功底差,作文写不成句,错别字随处可见。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就可以提出“如何纠正学生写错别字?如何训练学生写出完整的正确的句子?”等问题,这些看起来很普通的问题,如果有哪位教师通过科研,找到了十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语文教学来说可算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语言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一定是他学习生涯中的一大快事、一大福音。学校科研,关键在于引导教师做“问题研究”,如果每个教师随时把教育教学实践教学中的“一思一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很难说不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激发出人们的创造灵感。

既然科研就是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那么,哪些问题值得研究呢?当然是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感到困惑的问题。比如多媒体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使用多媒体?怎样使用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多媒体的作用产生了质疑,那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如何把多媒体用得恰到好处,真正实现它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效率才是硬道理。同时,我们的科研成果要及时推广,才能发挥它最大的社会效益和效应。

科研“问题”的发现和提炼不仅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同时也产生于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实践,也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学习策略。要问“问题”于学生,问“问题”于教师,问“问题”于家长和社会。为此,我们学校在学期初和学期末针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及家长和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分别设计出一套问卷,每学期对问卷做一定的加减法。比如:1. 你在新课程教学中,对三维目标关注最少的是:A. 知识和技能 B. 过程和方法 C. 情感、态度、价值观。 2. 在日常教学中,你主要采用哪种方式教学? A. 知识传授式 B. 先学后教式 C. 自主学习式。3. 你对多媒体教学有什么认识?A. 经常使用 B. 不常使用 C. 基本不用。通过以上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老师都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也关注到了过程和方法,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关注的不够。似乎一提到价值观,人们就与爱国、爱家联系起来。有些观摩课或竞赛课,教师会在课堂接近结束的时候,故意拔高文章的内涵,上升到爱国、爱家、爱社会的高度,就显得有点狗尾续貂。当然爱国爱家是价值观的一部分。可有些学生连最起码的是非善恶都不能辨析,难到不是价值观出了问题吗?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把是非善恶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要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研究。这样我们的科研“问题”就出来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课题研究。我们通过听学生的呼声,看教师遇到的难题,问家长的意见,学校研训处或教科室进行收集整理,从而形成切合学校实际“问题库”,并从问题库中提炼出研究课题。其次我们还可以“制造问题成课题,假设课题真研究”,这就是我们课堂科研的一种方法——实验研究。

(三)谁来搞科研?

问题收集了,课题提炼了,下面要考虑的是谁来做课题研究。前面我们说过不是只有专家、教授或者名优教师才能搞科研,学校科研,每位教师都可以搞。一般说来,问题的提出者要参与研究,对此问题感兴趣者可以参与研究。通常情况下,课题的主持人或者领衔人应该是高级教师,或者是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不论谁做课题研究,他们一定要有责任心和认真做事的态度,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研究出成果并能及时地应用、推广。

四、做实科研

科研兴校,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一项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和领导,学校的重视和落实,全体教师齐心协力的科研态势。只有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才能把一个课题做实做透,做的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发挥课题研究作用。要使学校兴盛,必先提升教师素质。只有教师在观念上、理念上跟上了,能力增强了,学校才会有发展。

首先,要有主管部门的决策和领导。当前,我们正处在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我省提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决策,为此,市、县教育主管部门也发了相关的文件,要求各学校大力开展课题研究,研讨、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教育均衡化问题,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其次,学校要做好落实。有好的政策和决策,还要有相应的执行和落实,政策再好,不落实到实处,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我们学校在这场改革的大潮中,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金堂中学在成都树德中学领办下,把树德教育管理、科研理念和校园文化引入金堂中学,教育管理越来越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更是卓有成效。不只是校园外貌发生了变化,更加关注校园文化的内涵打造,在打造属于金中人文化氛围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金堂中学变化最大的还是抓住了当前教育改革大的契机,在落实科研兴校的战略方面敢于超前。首先,引入特级教师,树好科研带头人。近两年,我校引进省级特级教师五位,使我校特级教师增加到了八位。特级教师的加盟,给我校的科研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我校的科研找到了方向。

再者,全校教师人人搞科研。认真落实“科研兴校”的战略。要兴校,必先兴科研。学校科研不是象牙塔,每个教师都可以做得,要实现科研兴校,需要教师人人参与,共同科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研兴校的目标。人人参与搞科研,使每位教师教有所思,思有所得,从而促进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实现科研兴校的目标。

我们金堂中学在朱志刚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了“导学课堂,提升学力”的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第一学年,化学教研组担纲实验,通过一年的探索实践,基本形成了符合金堂中学实际的“导学课堂,提升学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2012年6月成都市举行的期末考试中,高二年化学科成绩位居成都外围13个区县中第4位,得到了市教育局表扬,市教科院的首肯。

2013年4月,我们金堂中学邀请成都市龙泉驿区教研员、四川省数学特级教师王富英老师为全校教师做了“如何编制有效的导学案”的报告,使全体教师对导学课堂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为全校推开“‘导学课堂,提升学力’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打下了基础。2013年6月我们学校又邀请了四川师范大学张伟教授,对我们的“导学课堂,提升学力”的课题进行提炼,为在2013年9月份在全校推开本课题的研究明确了方向,找准了目标。目前,我们全校教师积极备战,为这项课题的研究顺利展开积极地做好准备。

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有学校领导的认真贯彻落实,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我们学校的“‘导学课堂,提升学力’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三年后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让我们金堂中学插上腾飞的翅膀,并对周边学校产生积极的影响和辐射。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做好科研工作的前提。制度是一个部门有效开展工作的关键,是部门工作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学校要保证科研课题的研究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有制度作保障。

首先,建立学校教科研组织机构:

我们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教育科研机构,有分管教育科研的副校长直接负责,有研训处协调德育处、教务处和总务处进行落实,并指导名师工作室、教研组和备课组具体实施教育科研的活动过程。

为确保我校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教育科研为教学服务,实现“科研兴校”的战略,研训处制订了金堂中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让全体教师明确教育科研工作的宗旨,主要工作,教育科研三年目标和年度目标,每学期开学时让每位教师明确本学期的教育科研计划,了解我校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及其管理职责。同时还制订了教育科研工作计划,教育科研行事历,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条例等。实现从制定上的精细化管理,对“科研兴校”的实施和实现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二)适切的评价机制

教育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真正落到实处,不仅要有制度的保障,而且要有适切的评价机制。为此,我们研训处在校长和分管副校长领导下,制定了《金堂中学教师教育科研量化考核办法》,并根据《办法》制作了《金堂中学教师教育科研考核量化表》,每学期公布一次考核成绩,以便及时反馈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的成绩,促进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同时教育科研业绩的考核与一定利益挂钩,教师的评优、晋职、外出提高性培训,甚至与绩效奖金挂钩。科研业绩考核要求达到优秀才有资格评优晋职。这样我们就在制度层面上让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重视起来,最终实现科研兴校。如果没有校长的重视、缺少量化考核,那么,教育科研就真的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个门面装潢。因此,积极的评价是凝聚科研团队,浓厚科研氛围的关键。没有积极的评价,没有切合实际的量化考核标准,仅靠教师的自觉行为是不够的。

(三)适时的激励措施

适时的激励是做好课题研究的动力。我们不仅要有热热闹闹的开题和结题,而且要有轰轰烈烈的研究过程。我们知道,没有过程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开头是热闹的,成果是可喜的,而过程却是冷漠难耐的。我们要让课题研究的过程同样惊喜不断,人们的研究热情才会不断高涨,才会有持久的研究欲望,我们的研究才能真正地货真价实。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就是适时的、及时的激励机制。

教师的论文发表或者获奖要及时宣传,教师赛课获奖要及时表扬,教师一段有深度的反思,一篇有新意的教学设计,一则有感染力的、有启发性的读书笔记都要及时推荐给大家欣赏。宣传的途径可以多样,或者用多种途径同时宣传。学校有公告栏、宣传荧幕、校园网络等途径,不仅在网络上宣传,还要在教师大会上表扬,人是需要精神鼓励的,有时候,一句表扬的话,胜过物质刺激。当然,年度总结时,我们要给予科研优秀的教师以令人心动的奖励,表彰他们的务实的精神和取得的成绩,激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给教育科研传递正能量。

六、总结

“科研兴校”是当前教育改革中“兴校”的一大战略,一些敢于“吃螃蟹”的学校已经获得了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然而还有更多的学校在徘徊、观望,有时还有点不知所措。我们从各地对“科研兴校”战略实施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中看到了希望,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通过制定各项制度措施,明确“科研兴校”的宗旨,制定“教育科研”的远近规划、业绩考核办法和奖励条例等制度,以确保“科研兴校”的伟大战略在金堂中学开出美丽的花朵。此刻,我们正走在“科研兴校”大道上,朝着美好的未来大踏步的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北京,2010.

[2]王际海. 科研兴校视野下的中小学课题研究追问. 山东,2010.

[3]王义富. 关于科研兴校的几点想法. 广东,2012.

[4]尹成平. 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思考. 黑龙江,2010.

作者:孙方彩

科研兴教实现研究论文 篇2:

教育科研助我成长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办学的永恒的主题。要做科研型的教师,思辨型的教师,就应该致力于课题研究。教育科研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提高业务水平、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我积极参与我校“科研兴教”活动,坚持以教研为基础,以科研为先导,以管理作保证,理直气壮抓常规,脚踏实地抓科研,聚精会神抓质量,力争把教育科研效能转化为素质教育效益,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深化认识,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的战略思想

教育改革呼唤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离不开教育科研。开展教育科研是兴教、兴校、育人的根本保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知识经济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一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多少科研含量,在多大程度上动用了科研力量,决定了学校是否具备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能力。

二、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将课题研究融入日常教学中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经,教育科研并非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只要善于发现,及时总结,善于思考,不断创新,人人都可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通过学习,我的观念得到提升,科研意识得到增强,为课题实验正常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使课题的研究工作能真正落实到实处,我在加强教师理论学习的同时,还着重要求自己将课题研究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课题研究。没有课题,就无所谓教育科研,更谈不上“科研兴校”。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勇于开拓,积极探索、大胆实验,初步总结出了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最终达到从“学会”到“会学”、“乐学”,具有可操作性。实验中,我还参加了各级各类大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

三、建立共同体,形成教育科研的研究合力

在研究中,研究者之间实际上构成的是一个研究共同体,彼此进行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靠排他性竞争,而是靠“教师团队”的成长。实际上,任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学校和社会文化滋育的结果。换言之,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从根本上来说,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我认为,在课题研究中要形成如下共同体:

1.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合作的研究共同体

骨干教师不仅对教育问题的理论见识多,也积累了教育方面的许多血养。普通教师虽然积累了不少经验,对教育教学有感性认识,但对于如何从事研究,如何通过反思来提升自己的认识,形成“个性化的理论”,有时难免无从着手。这两者结合将有助于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2.学科之间教师结成研究共同体

如果围绕某项课题开展跨学科研究活动,加强群体科研,形成研究合力,就能以实现教育科研“效果最大化、质量最优化”的目的。

3.师与生之间结成研究共同体

学生是实验的对象,只有在学生中实验、改革,加强研究,在改进中整合多方力量,促进课题深入发展,会取得更大的科研成果。

四、认真总结,及时推广教育经验

教育科研,旨在通过揭示教育规律帮助教师运用规律来指导教学实践,获取更大的教学效益。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教育科研效益的直接体现,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发展的巨大源动力。

我们要树立研究与推广并重的思想,要形成科研成果推广的有效机制,加大已有的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效益,發挥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学校教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不能限于一般号召,而要在“内化”上下功夫。通过校内交流、跨校研讨、成果报告、现场观摩、结题鉴定、科研评比、网络展示、网络沙龙、校本培训、校刊宣传、学校简报、发表论文等途径,进行多层面的互动合作活动,检验、借鉴、分享优秀的科研成果,推介教科研成果,并将其转化成教育生产力。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需要做的还很多,我将继续投身课改和课题研究工作之中,行走在科研兴教的路上,虽然辛苦,但辛苦的同时我收获着成功的快乐。“付出就有回报,坚持就有奇迹。”让我们乘“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之风,努力实现“科研管理科学化、科研组织网络化、课题管理规范化、科研资料信息化、课题研究全员化”的教育科研格局,力促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创教育科研新局面!

作者:周立新

科研兴教实现研究论文 篇3:

立德树人,科研兴校

【摘要】立德树人是我国进行教育改革之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立德树人包括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两个方面,对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研兴校是伴随着教育发展提出的一个理念,教育想要发展,就必然离不开教学科研。教学科研是教育发展和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学科研;可持续发展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国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德树人成为中小学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所谓的立德,指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三观;所谓的树人,指的是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国家还明确了教学科研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自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之后,教育的地位就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教学科研,教学科研实际上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命脉。

一、以德为先,以能力为重

在我国推动新高考改革之后,素质教育就成了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主旋律。想要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所谓的德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来指引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人生发展的方向,对学生将来的人生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看来,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核心。

二、以科研为先导

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明确了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教育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教育想要进行创新,就必须要进行科研。离开了科研,教育创新将会寸步难行。同时,科研还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的途径。从近年来不同学校的发展来看,凡是取得不小教学成果的学校,都坚持了科研兴校的战略,将教学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那么科研为什么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如此大的作用呢?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科研可以推动新的教学理念的产生,使学校不断向前发展。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先进的教学理念往往可以推动教学方式的变化,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所以,以科研为先导实际上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除此之外,科研还是促进学校形成自身特色的重要因素。以科研为先导要求学校在遇到教学难题的时候,不是依照其他學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以自己为主体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就会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科研也是学校形成自身特色的基础。

三、解开科研头上的枷锁

分析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科研现状我们就可以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科研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封闭。这个封闭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概念上的封闭。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科研都被束缚在某一个学科之内,科研内容假大空,根本没有和教学实践联合起来。很多学校在撰写科研论文的时候,让专业的理论作者代笔,使得科研论文完全与教学实践脱节,科研论文也就变成了假大空,完全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第二层含义是学校不能从教学案例中吸取经验,做到举一反三。很多学校在进行教学科研的时候,太过于热衷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将教学案例用教学理论来进行解读,这就使得教学实践与教学科研之间存在一道明显的隔阂,严重地阻碍了教学科研的进行。学校要克服当前存在的封闭性问题,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必须要增加教学科研的开放程度。

1. 增加科研活动主体的开放性

当前中小学在进行教学科研的时候,具有一种天然的畏惧心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科研活动主体的封闭。很多中小学校在进行教学科研的时候采取的是闭门造车的思路,无法得到社会的支持,课题的研究自然是举步维艰。首先我们要承认,中小学的主要任务还是教育教学,但是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中小学的任务已经不仅仅是教学,还要兼顾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这和传统的教学活动已经产生了本质上的不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只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需求将书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而现在,老师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还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修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这种教学角色转变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要经过大量的教学科研来增加老师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以此来推动教学内容的转变。但是教学科研本身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如果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科研工作便非常难以展开。所以,中小学应该增加教学科研活动的开放性。其中最好的两种方法是:一是聘请专家和校内的老师形成教学科研小组,指导学校教学科研的进行。二是在学校研究教学课题的时候,聘请专家来进行指导,这样虽然专家不能主导学校教学科研的方向,但是可以给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巨大的帮助,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也应该鼓励更多教师投入到教学科研中。科研与学校的教学工作息息相关,是基于学校的教学活动展开的。很多教学科研杰出的学校都具有一支非常庞大的科研队伍,很多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兼职教学科研人员,丰富了学校内部科研团队的人员构成,使得科研团队的开放性非常高。

2. 增加科研课题的开放性

教学能否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视乎科研的质量,而教学科研的质量和科研课题也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课题负责人自身的科研素养较高,他就可以从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以课题的方式将其反映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学校都具有科研素养较高的科研人才,这就使得很多学校的科研课题并不具备什么实际意义,根本不能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作用。所以,学校除了要增加科研主体的开放性,还需要增加科研课题的开放性。比如,学校可以参加一些由校外的科研专家所牵头的科研课题,和其他的学校一起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学校还可以将教学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设立为教学课题,并且聘请科研专家来进行适当的指导,推动教学科研的进行。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国家近年来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这就是立德树人理念的最直接体现,学校应该坚持以育人、育德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计划。而科研兴校是我国中小学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反映了全校师生对学生价值理念的认同,是形成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所以我国的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坚持立德树人、科研兴校的理念,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和个人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卞桂平,焦晶.浅议立德树人:内涵、实质及要求[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02):50-52.

[2]刘尧,傅宝英.中小学科研兴校的基本目标[J].现代教育科学,2003(12):1-4.

[3]肖凤翔.科研兴校理念与实践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04):47-50.

作者:廖日国

上一篇:国际售购合同下一篇:语文课前演讲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