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构建一套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并对国内公益类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具有参考价值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评价理论建立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以重庆市22家公益类科研院所为研究样本,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重庆市公益类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就提高重庆市公益类院所创新能力提出对策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渔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论文 篇1:

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运行状况及成效分析

摘要:在新一轮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背景下,总结近10年来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发展概况及政府对该类院所的投入情况。以2015年数据为例,综述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从科技人才建设、科技经费投入、科技平台与固定资产建设等方面科技资源投入和配置情况,从获奖、知识产权、行业标准、论文论著、科技成果转化及对外科技服务等方面分析分类改革后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取得成效。

关键词: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运行状况;成效

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是全省公共技术研究和公益科技服务的重要载体,是从事公益科研的骨干力量,也是全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公益服务能力,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截至2018年底,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共有37家,占全省县级以上科研与开发机构总数的38.95%,占全省省属科研院所总数的71.15%,分属于16家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科研和技术服务领域涉及农林业、生物、海洋、医学、体育、劳保、标准、计量、信息、环保等领域,是建设特色鲜明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当前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战略背景下,梳理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以来的发展状况和取得成效,对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建设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发展概况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最新一轮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始于2002年的分类改革,改革实行5年过渡期,2007年年底完成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按1986年原国家科委发布的《关于科研单位分类的暂行规定》中的标准,对当时福建省59家省属独立科研机构进行了划分,其中40家划分为公益类科研机构,被确定为改革试点的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要明确提出改革的方向与定位,制定实施方案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初步建立起现代科研院所制度。2009年福建省计算中心撤销并入福建省知识产权局和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由福建省科技厅主管划归厦门市政府主管,不再列入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2017年福建省农业区划研究所撤销并入福建省农村工作研究中心。截至2018年底,共有37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之后,为适应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提高自身生存和发展能力,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根据发展需要调整科研业务范围和研究方向,或更改院所名称(如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更名为亚热带农业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更名为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1]。

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服务领域及行业可分为自然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3家)、工程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7家)、农业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19家)、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6家)、社会人文科学研究(2家)。各类科研院所经过积累和发展,目前已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稳定的学术梯队,且具有相当规模,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发展学科,共涉及24家科研院所,135个重点研究部门及重点发展学科[2-3]。

为进一步推进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其科技创新和公益服务能力,福建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委编办、省人事厅联合制订了《关于加大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稳定支持的若干意见》(闽科政﹝2008﹞39号),提出稳定支持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和发展的系列政策意见,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设立“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经费专项(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专项)”,从2009年开始执行,主要用于支持省属公益类科研机构的优秀人才或团队开展自主选题研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科研水平。2013年,为推进省属科研机构改革创新,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营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省属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省属科研机构加快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2013]28号)中明确提出,“从2014年起,每年安排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4000万元,用于稳定支持省属科研机构开展自主选题研究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基本科研专项由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负责组织实施。通过滚动支持,基本科研专项已成为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稳定服务区域发展、持续增强创新能力以及集聚和培养高水平研究队伍的重要平台[2-3]。

2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资源投入情况

2.1科技人才建设情况

截至2015年底,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共有从业人员2756人,科技活动人員2404人,占比87.23%。其中从业人员在120人以上的占比10.53%;90~119人的占比15.79%;50~89人的占比39.47%;49人以下的占比27.08%,可见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总体规模偏小。科技活动人员中博士毕业225人,占比9.36%;硕士毕业763人,占比31.74%;本科毕业1089人,占比45.30%。高级职称945人,占比39.31%;中级职称845人,占比35.15%。从科研院所分布看,硕博士毕业人数超过50%的有17家科研院所。高级职称人数超过50%的有8家科研院所。 目前科研院所科技活动人员已形成了以本科毕业和硕士毕业为主的人才学历结构,且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也在逐步加强中[4]。

2.2科技经费投入情况

2015年,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收入总额(经常费收入)共计116264.20万元。其中科技活动收入为98105.60万元,占比达84.38%,是科研院所收入的主要来源;生产、经营活动收入和其他收入分别为1046.60万元和17112.00万元,占比分别为0.90%和14.72%。

科技活动收入中,主要以政府资金为主,收入为85573.90万元,占比87.23%;非政府资金12531.70万元,占比12.77%。在政府资金中,以财政拨款为主,达59108.40万元,占科技活动收入的60.25%;承担政府科研项目收入24244.40万元,占科技活动收入的24.71%。在非政府资金中,以技术性收入为主,达11621.70万元,占科技活动收入的11.85%。可见科研院所的收入总额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和承担政府科研项目的收入。

2015年,科研院所人均科技活动收入为40.81万元。从科研院所分布看,科技活动收入超过3000万元以上的有8家科研院所。近年来,科研院所的总体收入财力规模、智力劳动的成果与水平(单位收入中科技收入所占比例)、人均科技活动收入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3科技平台与固定资产建设情况

截至2015年底,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拥有重点实验室35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1个。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其中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拥有部级农作物良种改良中心3个,部级原原种扩繁基地4个,种质资源库(圃、场)10个。拥有科学观测站14个,产业技术创新体系18个,技术研发平台16个。拥有科技服务平台52个。

截至2015年底,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年末固定资产原价为106497.30万元;其中科研房屋建筑物38057.10万元,占比35.74%;科学仪器设备51649.30万元,占比48.50%;人均科研仪器设备21.48万元。

截至2015年底,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中,科学仪器设备数量达到30370台(套),其中单台原值小于50万元的有30270台(套),占比99.67%,是主要的科学仪器设备;科学仪器设备原值为51649.30万元,其中单台原值小于50万元的科学仪器设备共有41297.80万元,占比79.96%,是科学仪器设备经费的主要来源。

截至2015年底,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平均科学仪器设备经费为1359.19万元,高于平均水平的有14家科研院所;人均科研仪器设备经费为21.48万元,高于人均水平的有18家科研院所。

3福建省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取得成效

3.1获奖成果

2015年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获“2015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奖”28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3项。获“2015年福建省专利奖”3项,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2014~2016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6项,其中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合作奖1项。获“2014~2015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成果奖3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第六届梁希领业科学技术奖”2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福建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其中决策咨询报告1项、论文2项、专著2项,均为三等奖。

3.2论文论著及知识产权

2015年,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共发表科技论文1211篇,平均每個院所31.87篇;其中国外发表110篇;出版科技著作30本。近年来,科研院所发表科技论文的篇数略有下降,但科技论文在国外期刊发表数量却有所上升,说明院所发表论文质量有所提升。

2015年,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共有专利申请受理数29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3件,占比66.32%。专利授权数25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10件,占比43.48%。植物新品种授权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项,国外授权专利2件。截至2015年底,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总数485件。本年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是8件,本年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收入达160万元。

共产生新品种审(认、鉴)定23项。其中国家品种审(认、鉴)定2项,省级品种审(认、鉴)定21项。其中新品种审定有18项,新品种认定有3项,新品种鉴定有1项,新品种登记有1项。

共产生26项各级标准(均为主要起草单位)。其中国家标准(规程、规范)4项,行业标准3项,地方标准(规程、规范)19项。其中标准类(国家、行业、地方)共有19项,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类2项,地方计量技术规范5项。

3.3科技成果转化及对外科技服务

2015年,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技术性收入为11621.70万元,人均技术性收入为4.83万元,共有26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产生技术性收入。

2015年, 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对外科技服务活动工作量合计903人年;其中科技成果的示范性推广工作276人年,占比30.56%;为社会和公众提供的检验、检疫、测试、标准化、计量、计算、质量控制和专利服务140人年,占比15.50%;为用户提供可行性报告、技术方案、建议及进行技术论证等技术咨询工作138人年,占比15.28%;科技培训工作135人年,占比14.95%;其他科技服务活动119人年,占比13.18%;科技信息文献服务92人年,占比10.19%;地形、地质和水文考察、天文、气象和地震的日常观察3人年,占比0.33%。

4结论

综合分析可知:一是福建省38家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总体规模偏小,有的院所尚未达到规模效益。目前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活动人员基本上已形成了以本科毕业和硕士毕业为主的人才学历结构,且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也在逐步加强中。院所科技平台与固定资产建设方面处于逐步加强态势,下一阶段应注重国家级平台的建设。

二是科技活动收入占收入总额的84.38%,是科研院所收入的主要来源,符合该类科研院所的职责定位和主要功能。但在科技活动收入中,仍以政府的财政拨款和承担政府科研项目的收入,说明目前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仍以国家财政为主,在社会资本和企业资金投入这块仍需要加强。近年来,科研院所的总体收入财力规模、智力劳动的成果与水平(单位收入中科技收入所占比例)、人均科技活动收入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院所科技投入之间差距较大。

三是在科技成果产出方面,科研院所发表科技论文的篇数略有下降,但在国外论文发表方面却有所上升,说明院所在论文发表方面更加注重论文质量的提升。在获奖、知识产权、专有证书、标准制定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产出,但从科技投入产出方面来看,还有提升空间。科技成果转化及对外科技服务是近年来该类公益类科研院所重点关注和政策推动的内容,但建设成效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才让,高振,刘骁.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只能定位和实际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池敏青,杨军.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发展报告(2016)[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3]翁志辉,林海清,柯文辉,等.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发展报告(2013)[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4]池敏青.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成效、问题及思考——以福建省为例[J].台湾农业探索,2017(1):78-84.

(责任编辑:刘新永)

作者:许正春 池敏青

渔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论文 篇2:

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摘要:在构建一套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并对国内公益类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具有参考价值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评价理论建立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以重庆市22家公益类科研院所为研究样本,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重庆市公益类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就提高重庆市公益类院所创新能力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灰色关联度评价;实证研究

研究与评价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加强对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有利于提高科研院所科研及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显得尤为关键。虽然目前已有—些学者提出了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但由于科研院所的科研内容和特点不同,再加上时代发展对科研院所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也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和完善,为科学、合理评价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科研院所技术创新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公益类科研院所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套公益类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来实现对重庆市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评价,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定性

公益类科研院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向全社会提供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科学研究和基础性技术等公共物品的政府协调战略性组织。它多由国家机关或国有资产举办,围绕本地区科技发展、经济建设、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所需的公共环境和条件,从事服务性和非营利性的研究活动。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一般包括:(1)公共基础性科技研究和服务中心;(2)重大全局或局部性社会问题的研究院所和科技服务院所;(3)利用现有资源和资质从事公共技术咨询服务和社会事务监测与评价等业务的组织;(4)区域农林牧副渔业及生态环境领域的基础性、突发性科学研究与技术支持服务组织;(5)接受政府委托或具有半官方性质的政策宣传与执行院所。其研究内容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技术推广和服务等,研究成果以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社会,并且不以营利为目的。对其公益性的定位,主要取决于科研活动的服务对象,即主要服务于社会效益显著而经济效益不明显的行业或事业,它不直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具备生产、经营属性和市场竞争性,是一种基础性的社会服务,追求多数人的利益而非局部的、某一部门或团体的利益。

二、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探讨

正确理解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是开展综合评价研究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该概念的理解均有所不同。毕琳等从技术创新资源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是指技术创新支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对应于不同的实现主体,技术创新又有不同的内涵。而对于科研院所来讲,是指将其技术能力与科研需要相结合,通过开发和掌握对相关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来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产生,从而实现服务于经济社会目的的活动”。徐欢等则从院所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理解,认为“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组织过程,对于科研院所来讲其基本要求是将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科研需要结合在一起。从本质上讲,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过程是技术的价值追加过程和战略优势的形成过程,它甚至不单是新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技术进步的问题,而是实现科研院所作为创新者竞争地位的改观和国家走上科学技术进步、实现技术现代化道路的问题”。鲜德清等则从技术创新活动的性质和目的进行分析,认为“科研院所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产生,并且通过推广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创新能力是科研院所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其赖以生存的支柱及持久发展的动力”。

笔者认为,公益类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能力应是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所表现的一种综合能力,是指其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技术创新资源,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等各种技术创新活动,向政府和社会提供高水平公益研究成果以及公共科技服务。

三、公益类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遵循全面性与规范性、科学性与通用性、客观性与可操作性、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原则基础上,根据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通过反复调查、认真分析和筛选,构建了一套公益类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见表1。其中的其他产出包括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数、植物新品种权授予数、软件著作权数、新药证书数。

四、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理论分析

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实质上是关联系数的分析。先是求各个方案与由最佳指标组成的理想方案的关联系数,由关联系数得到关联度,再按关联度进行排序、分析,并得出结论。这种方法优于经典的精确数学方法,经过把意图、观点和要求概念化、模型化,从而使所研究的灰色系统从结构、模型、关系上逐渐由黑变白,使不明确的因素逐渐明确。该方法突破了传

作者:张卫国 柴瑜 曹万立

渔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论文 篇3:

科研院所物资供应商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摘 要:供应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科研院所物资供应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供应商进行管理的目的是要建立起一支稳定可靠、品质优秀的供应商队伍,为科研院所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物资保障。文章通过对科研院所物资供应商的分析,认为管理的重点应放在选择和考核方面,并提出了在量化指标的前提下,建立供应商管理新模式的思路。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 选择 考核 管理模式

一、供应商管理概念

供应商管理就是对供应商的开发选择、使用和考核等综合性的管理工作的总称,是用来改善与供应商之间关系、实现与供应商建立和维持长久、紧密伙伴关系的一种管理机制,其中,开发选择是基础,使用是目的,考核是手段。对供应商进行管理的目的是要建立起一支稳定可靠、品质优秀的供应商队伍,为科研院所更好地提供物资保障。对供应商进行更有效的管理,这既是科研院所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完善科研院所物资供应流程的需要。

二、目前科研院所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科研院所的物资供应按资金来源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采购方式,大部分通过政府集中采购完成,但由于科研工作的特殊性,还是有一定数量的物资通过分散(自行)采购来完成。为此,科研院所国资部门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了科研的正常进行,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1.在供应商关系处理方面,还不到位。目前科研院所国资部门与供应商的关系仅是一种基于合同性的利益关系,这是临时的或短期的合作关系,还没有形成互相信任的关系。如信息不共享,为了获得更好的供货价格,部分供应商在参加竞争的过程之中尽量隐瞒自己的信息,甚至出现生产商控制供应商調控价格的行为,这样就增加了采购过程之中的不确定性。

2.在供应商考核方面,还是一个空白。由于我们自身管理水平、专业技术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对供应商的考核还停留在比较感性的认识上,考核制度没有建立,考核指标也没有设定,这样就无法准确、客观地评价供应商的好坏,也很难对供应商提出明确要求和改进意见,导致在供应商管理方面缺了一个重要环节。

三、科研院所物资供应商管理的对策研究

对供应商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拟就供应商选择及考核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供应商管理新模式。

1.供应商选择。供应商选择是供应商管理的首要环节,我们必须建立完备的供应商筛选程序,使用统一的供应商选择标准。

首先,对不同类型的物资,由国资部门经市场调研后,提出5家左右潜在供应商名单。国资部门寻找潜在供应商要经过对市场的仔细分析,通过向供应商主动问询和介绍、专业媒体广告、互联网搜索等各种公开信息和公开的渠道得到供应商的联系方式和供应商的有关信息,包括注册地、注册资金、主要股东结构、生产场地、物资、人员、主要产品、主要客户、生产能力等。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评估其供货能力、货源的稳定性、货源的可靠性等,从而初步判断其综合竞争能力。

其次,科研院所成立一个由国资部门、监察审计部门组成的供应商评选小组,可视具体情况邀请财务、技术部门一起参与, 这种供应商选择的分权评选方法,不仅会带来专业的知识与经验,有助于采购行为在科研院所内部的沟通和协调,而且有利于廉洁自律,也是廉政建设的需要。

最后,评选小组对供应商初审并根据需要有选择进行实地考察后,从质量、价格、服务、其它四个方面对供应商进行打分,并计算出总分排序后决定取舍。其中:

质量:占50%权重,主要从三方面考虑:(1)质量水平,包括:是否通过质量保证体系,样品质量,对质量问题的处理承诺;(2)技术能力,包括:产品设计能力,对技术问题的反应能力情况;(3)服务团队,包括:经营团队,员工素质。

价格:占20%权重,主要从其价格水平来考虑,包括:优惠程度,消化涨价的能力,成本下降空间。

服务:占15%权重,主要指后援服务承诺,包括:零星订货保证,配套售后服务能力。

其它:占15%权重,主要包括以下承诺:交货的及时性,扩大供货的弹性,出样的及时性,增、减订货的反应能力等。

打分按照从不具备要求到完全符合要求且结果令人满意,可分为若干个分数段(0分~100分区间),根据各分项要素计算平均得分,如80分以上为合格供应商,60分以下为不合格供应商。核准为合格供应商的,始得采购;60分~80分之间的,继续改进,保留其未来候选资格。

2.供应商考核。供应商考核是供应商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供应商考核由科研院所国资部门负责,并视具体情况邀请使用部门代表、技术部门代表一起参与,主要对供应商供货质量、供货价格、供货情况、服务水平、柔性供应情况、诚信合作、货款支付等7个要素进行综合考量,并且赋予上述7个要素不同的权重,见表1。

在对供应商进行考核时,先对以上7个指标进行单项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就是对以上各个指标进行加权平均计算而得到的一个综合考评成绩。在各指标考评中,质量、价格两个指标采用定量考评方法。其公式为:质量分值=(100%-拒收百分比)×100,价格分值=(了解到的市场最低价格/实际支付价格)×100 (如计算有小数点时,采用四舍五入方式进位至个位数),其余指标均采用定性考评方法。

考核结果根据不同的分值分为4个档次,并给予不同的奖惩,具体如表2。

四、建立科研院所物资供应商管理新模式

从科研院所国资部门提供候选供应商、评选小组初审、实地考察,到签订供货合同、考核,仅仅是做好供应商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过程后均应以项目小结、专家论证、兄弟单位或使用部门访谈的形式不断发现新问题,并通过问题的解决推动工作流程、制度的改进,尤其是在下一轮合同签订前,要对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和总结,使供应商管理工作日益完善,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当然,新模式的实施还需要科研院所国资部门建立相应的新理念和新措施:

1.抛弃旧的单一的甲乙方理念,树立互为甲乙方的理念,增强双方的信任。信任是合作的根本,只有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合作伙伴关系才能长久地维持和巩固。相信对方,也是相信自己的选择,有了信任做保障,可以降低合作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合作伙伴就可以共同致力于如何改善供应各环节,更好地提高供货效率。

2.对供应商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励机制是保持双方长期关系、协调利益的有效措施,可以开发供应商的潜在能力,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保持供货的有效性和高效率,还可以造就良性的供应商竞争环境,还可以留住优秀的供应商。如对于考核优秀的供应商,可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优先订货或加大订货量,还可请其一起监管低一级的供应商,从而激发优秀供应商的主人翁精神,科研院所也可以取得增值服务;对于考核良好的供应商, 可以优先订货或维持原有订货量。

3.要加强供应商档案管理。(1)供应商档案要集中统一专人管理,并对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特殊行业经营证以及其他相关证书进行动态管理,还应及时收集、补充、更换到期的档案材料,确保档案资料完整性。(2)注重管理手段创新,建立供应商电子档案信息,并通过计算机管理手段对电子档案数据库数据的有效性进行实时跟踪,在接近有效期时通过数据库信息自动进行提示,及时更换即将到期的资质信息资料,确保档案材料的及时有效性。(3)每一个供应商档案应经严格的审核才能归档,科研院所国资部门的采购必须在已归档的供应商中进行。

4.科研院所国资部门的全体员工都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市场信息失真或缺乏是国资工作人员在供应商管理方面主要的障碍所在,也是许多风险增加的原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新知识、了解市场信息的手段愈发丰富,可以借助互联网、相关信息系统等先进的方式在线学习、实时沟通,更应借助于科研院所“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契机,结合工作实际,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和高效的运作流程,将供应商管理工作做得更到位。

参考文献:

1.万映明.基于选择和考核的高校设备供应商管理创新模式研究.商场现代化,2010(1)

2.汪富兰.物资采购供应商管理.商场现代化,2007(5)

3.王丽琴.浅谈怎样对企业物资供应商进行有效管理.品牌(理论月刊),2011(4)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上海 200092)(责编:若佳)

作者:王纬

上一篇:纪检信访工作总结范文2篇下一篇:区工作总结及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