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编精心整理了《渔业资源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科技文献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六大子平台之一。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要求,从渔业科技文献数据特点和需求分析出发,全面阐述渔业科技文献服务平台建设的设计思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方法。平台以区域科技创新为服务重点,以资源整合和建设特色数据库为主线,对推动渔业科技进步具有意义。

第一篇:渔业资源论文

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摘要 当前,全球渔业资源呈衰退趋势,严重影响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尽管影响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度与环境容量、人口和经济、技术进步和结构变迁及文化和制度,但是,其中的部分因素所综合表现出来的捕捞能力过剩则是导致全球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探讨捕捞能力过剩的原因。本文研究表明,技术进步、人口增长而水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及渔业补贴政策等导致捕捞能力过剩,但导致捕捞能力过剩的根源在于渔业资源的自有准入制度。为了压缩捕捞能力,渔业管理部门采取了众多措施,但税收和资源租金措施难以贯彻执行,而捕捞许可证制度和渔船回购制度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捕捞能力过剩问题。因此,仅能将其作为捕捞能力压缩的配套措施,并需要构建激励相容的渔业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诱发捕捞能力过剩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 捕捞能力过剩;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2002年年末,国际海洋开发理事会(ICES)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北海的真鳕、黑线鳕处于极度危险的状态,并建议从2003年起采取为期12年的禁捕措施。根据这一提议,歐盟从2003年起对北海北部和东部鳕鱼渔场实施了每年持续10周的禁渔期制度。就目前的情况看,北海真鳕和黑线鳕种群依然表现出急剧衰退的迹象。事实上,在全球渔业中,类似于北海鳕鱼资源当前境况的实例并非个案,其它一些鱼类资源此前早就发生过类似问题。例如,我国“四大家产”中的大、小黄花鱼和墨鱼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衰退,至今仍未得到恢复。可以想象的是,任何鱼类种群的“突然”崩溃都绝非偶然,而是各种因素(包括渔业内部的因素和渔业外部的因素)长期作用的一种综合性结果,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渔业行业内部管理的角度看,“无的放矢”、“药不对症”和(或)“执行不力”是导致鱼类种群衰退的主要原因,而捕捞能力过剩只是促成资源过度利用的直接“导火索”,是“压垮渔业资源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捕捞能力过剩主要表现为渔业中的捕捞能力超过了渔业资源的承载力或其自我更新能力,而捕捞能力过剩,则是导致渔业资源衰退、水产品生产潜力下降、巨大经济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探讨捕捞能力过剩的根本原因,研究捕捞能力管理措施及效果,以期均衡捕捞的投入与产出,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 影响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

1.1资源丰度与环境容量

渔业资源丰度与海洋环境容量是影响渔业资源利用方式及利用程度的首要因素。其中,渔业资源丰度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内渔业资源的丰富程度;海洋环境容量是衡量海水自净能力大小的标志,它是指在不危害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的前提下,某一海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区域渔业资源丰度与环境容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该区域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中最低安全标准的设立,并进一步决定了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程度的难易。通常意义上讲,一个渔业资源和环境条件较优的地区要比较差的地区更易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人口和经济

人口(包括人口总量、迁移变动、劳动力供求、城市化等)和经济(包括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等)对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多少和经济发展程度对渔业资源的压力上。一般而言,渔业人口越多,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渔业资源的需求越大,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压力就越大,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低安全标准就越易突破,往往越易导致渔业资源被过度利用;另一方面,人口素质问题也同渔业资源利用密切相关,一般而言,人口素质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容易在意识上和行动上接受并实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经济的发展又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财力支持,客观上又有利于促进渔业资源的适当利用。

1.3技术进步和结构变迁

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命运的过程中具有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如在海洋捕捞业中,先进技术在渔船、渔具、机械、仪器、通信设备等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捕捞能力和强度,扩大了人类捕鱼的地理作业范围和目标鱼种范围,而在今天人类面临人口增长、渔业资源衰退、环境退化与经济发展两难境地中,要确保和寻求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亦成为人类所依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应采用对渔业资源和环境无害甚至有益的技术取代对渔业资源和环境具有潜在和现实危害的技术,即应采用环境友好型渔具和渔法,以降低渔业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和生态风险。

1.4文化和制度

海洋制度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海洋观念的影响下,在开发和保护海洋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协调人与海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种制度,海洋制度文化反映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和需求以及支持或禁止海洋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由于人们在渔业资源利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非持续利用行为无法通过其它形式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有意识地构建一个有利于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体系,如渔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产权制度、价格制度、捕捞能力管理制度等就构成了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

2 捕捞能力过剩的根本原因

捕捞能力过剩的根源在于渔业资源的自有准入制度,即渔业资源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竞争性。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渔业管理部门往往采取有限准入制度,但是在这一制度下,仅仅限制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渔船总数,而没有解决如何将渔业资源在这些渔船间分配的问题。必须确保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限制捕捞能力的进一步增长。

捕捞能力过剩的出现是渔民理性投资的结果,因为在自有准入条件下,渔民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只有不断地增加捕捞成本,提高捕捞能力。也就是说,捕捞成本的逐渐增加是受“谁捕到归谁所有”的规则所驱动的。因此,如果不限制渔业准入,渔民就会为获得更大的租金份额而剧烈竞争。这种竞争将提高捕捞成本,直到所有租金都被过高的作业成本和许多在正常条件下并不必要的要素投入成本所抵消。由于总渔获量已被资源养护和管理要求(例如,确定总可捕量时所依据的标准)限定在一定范围内,首先采用新技术的个别渔民的收益增加只能以其它渔民的收益损失为代价。从短期看,这是一种典型的“零和”游戏(“zerosum”game)。但是,从长期看,这是一种没有“赢家”的游戏,因为当其它渔民意识到自己处于相对不利的竞争地位时,他们也会想方设法采用新的技术,所以最终结果充其量只能是总渔获量没有增加,捕捞成本却大幅提高了,进而导致捕捞能力过剩。

此外,如下几个因素也会导致捕捞能力过剩:①捕捞技术迅速发展,即使渔船大小不变,其捕捞能力也会大幅增长;②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

也日趋旺盛,因此,水产品市场也迅速发展,市场价格也不断攀高,从而存在一定的比较价格优势,所以渔民会积极追加投资,提高自身的捕捞能力水平;③由于技术进步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捕捞业的利润也就相对较高,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渔民加入到捕捞业中从事捕捞活动,从而导致渔业资源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并最终导致捕捞能力超过渔业资源的承受力,捕捞能力出现过剩现象;④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如渔业补贴或其它经济激励手段,鼓励渔民积极发展包括远洋渔业在内的捕捞业,从而造成捕捞能力的不断增长。

3 压缩过剩捕捞能力的主要措施及其效果

3.1税收和资源租金

税收可以为捕捞能力调控提供一种激励机制,但是由于其可行性较低,制定最优税收制度所需的众多经济数据缺乏以及其计算工作复杂,所以仅能将其视为其它捕捞能力管理措施的一种辅助手段,通常与捕捞许可证制度同时使用。

由于下述两个原因,征收税收的方法是正当的。首先,税收可用来矫正市场失灵。税收可以迫使渔民考虑所开发的鱼类种群的价值,与此同时也会考虑开发这一资源所需投入的成本,如渔船燃料、网具、劳动力等。如果所开发的渔业资源是免费的,那么渔民就会对其过度利用,但若要缴纳一定的税收——依据渔获量或捕捞能力的大小對其收税——才可使用这一渔业资源,渔民的实际利益率就被人为降低,从而也就会降低捕捞能力。

其次,所征收的税收是国家财富,也就是说,渔业资源属于国家财产,国家代表全民对其行使所有权,因此,国家对其征收资源租金,这有益于全民,即每个公民都可从这一渔业资源中获取一定的收益,而不必成为渔民才可享有这一收益。

若国家决定对其实施税收制度,就需考虑如下三个问题:①依据渔获量还是捕捞能力征收税收?理论上这两种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实践中对渔获量征税更易执行;②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与所有成本一样,渔民会尽可能地降低所支付的税额,因此,所确立的制度结构必须确保在合理的成本水平让渔民自觉遵守;③如何避免实施税收制度时的寻租行为?对于某一特定的有价值的渔业资源,可预期税收制度将产生大量的收益,若制度安排不当,这一收益将激励渔民从事各种非法捕鱼活动,因此,需要将税收设置在适当的水平,才可避免渔民寻租行为,从而避免捕捞能力的过度增长。

3.2捕捞许可证制度

捕捞许可证制度是捕捞能力管理所采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难以有效解决捕捞能力过剩问题,主要因为其并没有消除导致捕捞能力过剩的激励机制,此外,还有如下两个原因。首先,捕捞许可证是依据渔船、渔船/网具特征,还是捕捞努力量来发放?若依据渔船,那么就可限制渔船数量,但结果通常是渔船平均尺寸不断增长,即使再限制渔船尺寸增长,渔民还会投资其它要素,提高其实际捕捞能力;同样道理,依靠渔船/网具特征和捕捞努力量来发放捕捞许可证,也不能有效解决捕捞能力过剩问题。因此,为了获取更大的捕捞份额,渔民会积极采取“投入替代”策略,即用不受控制的投入替代受控制的投入,不断提高其捕捞能力,从而导致捕捞能力的最终过剩。

其次,捕捞许可证是否可以转让?如果可以转让——经济学家通常建议捕捞许可证可以转让,为了允许不同类别的捕捞许可证间的相互转让,渔业管理部门应确定渔船的相对效率。倘若渔业已经发出捕捞能力过剩的信号,那么就应要求在新渔船进入该渔业之时,退出的捕捞能力应比该艘渔船的还要多,也就是说,新进的捕捞能力应比退出的捕捞能力低。为了确保新渔船的加入不增加该渔业的总捕捞能力,不同类型渔船间的捕捞能力替代之比和不同类型网具之间的捕捞能力替代之比都应保持在现有水平。

在采用捕捞许可证制度的同时,还应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①所限制的投入类型;②捕捞许可证的时效;③捕捞许可证初始分配及再分配时的条件。

3.3渔船回购制度

渔船回购制度也往往被用来压缩过剩的捕捞能力。由于所发放的捕捞许可证往往实在太多,于是渔业管理部门就可能决定回购部分捕捞许可证,与此同时,也就回购与之相对应的渔船。由于下述几个原因,在花费巨资回购渔船之后,往往极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捕捞能力过剩问题。首先,由于潜在捕捞能力的存在,至少在实施渔船回购计划早期,所回购的仅是潜在的捕捞能力,或者是激励其成为显性捕捞能力;其次,由于渔民往往采用投入“替代策略”,所以即使回购了大量渔船,剩余的渔船仍可通过“投入替代”策略,造成捕捞能力的“潜升”;再次,若渔业管理部门在要求某些渔船退出某一渔业的同时,又准许其进入另一渔业,因而对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而言,总捕捞能力并没有降低,资源所面临的压力也未下降,假设为了使其彻底离开渔业而对所回购的渔船实行报废、拆解工作,那么回购的成本无疑将更高;最后,若渔民形成“只要捕捞能力明显过剩,政府就会实施渔船回购政策”这一预期,即使预期到难以获得正常利润也不会影响其投资“积极性”,因为反正有政府替其“买单”。显然,若渔船回购制度成为一项永久性措施,捕捞能力必将呈现出“周期性的投机增长”,除非此类政策与基于产权的渔业管理措施配套使用。

尽管渔船回购制度存在上述一些不足之处,但其仍有不少优点。例如:①从安全生产角度出发,若能及时报废危险系数较大的渔船,显然,将极大地推进渔业安全生产,并有助于建立新的、良好的渔业生产秩序;②实施渔船回购计划,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减轻近海渔业资源的压力。例如,可以利用渔船回购所获得的资金帮助捕捞渔民转产转业;③利用回购的渔船建造人工鱼礁,不仅起到养护、增殖渔业资源及培育一项新的产业的目的,还解决了报废渔船的出路问题。

总之,捕捞许可证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捕捞能力过剩问题,仅能将其作为渔业管理的一种临时性的辅助措施,例如,作为基于产权的共同管理制度的一种辅助措施。

4 结论

尽管税收和资源租金措施可以激励渔民主动减少捕捞能力,但由于众多原因,难以贯彻执行,而捕捞许可证制度与渔船报废制度亦可被用来压缩捕捞能力,然而,利用这些措施的问题是,它们没有消除诱发捕捞能力过剩的激励。因此,仅能将其作为捕捞能力压缩的配套措施。

尽管我国不存在法理上的自由准入渔业,但却存在事实上的自由准入渔业,因此,渔民通常有着更强的动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尽量使其渔获量最大化,从而导致渔业经济绩效低下、过度投资和过度捕捞问题。而提高渔业经济绩效及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压缩捕捞能力。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压缩捕捞能力的措施主要为“命令与控制”式的捕捞能力调控措施,如伏季休渔、捕捞许可证制度以及渔民转产转业政策,此类措施有可能弱化但不能消除诱发捕捞捕捞能力过剩的激励。因此,需要构建激励相容的渔业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诱发捕捞能力过剩的激励机制。

(编辑:刘照胜)

作者:朱玉贵 赵丽丽 刘燕飞

第二篇:舟山沿岸渔业资源修复舟山沿岸渔业资源修复

摘要 主要分析了舟山沿岸渔场渔业资源衰退的现状,通过分析得出导致其资源衰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合理利用舟山沿岸渔场资源、真正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舟山市的海洋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沿岸渔场;渔业资源;修复

舟山渔场位于29.30°~31.00° N、121.30°~125.00° E,东侧为舟外渔场,南连鱼山渔场,北接长江口渔场,面积约5.3万 km2,属于东海的一部分[1]。受长江、钱塘江等大型淡水河流的径流作用,以及沿岸流、台湾暖流和黄海冷水团交汇作用,舟山沿岸渔场具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渔场之一[2],素有“东海鱼仓”和“中国渔都”之美誉,拥有鱼类365种,是传统4大鱼类的主产区,有虾类60种,蟹类11种,海栖哺乳动物20余种,贝类134种,海藻类154种,是我国海洋生物重要基因库,是我国目前海洋渔业生产力最高、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海域[3]。但近年来,一方面由于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物质生活需求不断增加,渔业捕捞力度严重过度,导致近岸生物生活的环境和栖息地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渔获种类组成低质化,鱼类种群数量衰减,种群密度减小,造成了舟山近岸渔业资源供给形势严峻,这些都已经成为制约舟山渔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前提下开展舟山沿岸渔场渔业资源修复工作不仅可以修复舟山沿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为舟山市以及浙江省的海洋战略提供参考。为此,笔者从舟山沿岸渔业现状、影响舟山沿岸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以及加强渔业资源修复工作对策3个方面对舟山沿岸渔业修复进行讨论。

1 舟山沿岸渔业现状

舟山渔场曾是世界渔业产量最高的海区之一,素有渔仓之称,是我国传统4大海鱼的主产区,包括最著名的带鱼汛嵊山渔场、大黄鱼汛岱巨洋渔场、墨鱼汛中街山渔场等。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舟山沿岸渔业在舟山市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舟山沿岸大部分渔民主要的经济来源。近年来,舟山渔业产值虽然有所增长,但这个增长主要是依靠开辟大洋性远洋渔业、扩大海水养殖规模、狠抓大宗产品精深加工等所带来的,而舟山所依赖的沿岸渔业资源和沿岸海域生态环境并没有因此得到根本改善。舟山海域的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水域生态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珍贵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衰退。目前,舟山海域底层的生物资源已少于20世纪50年代的1/3,同时原盛产于舟山的一些珍贵的鱼、蟹、虾、贝等特色水产,相继出现了减少或断档,甚至是绝种的现象,诸如大黄鱼、鲅鱼、鱿鱼等特色水产,不得不依靠远洋或人工养殖来供给市场。因而根据舟山渔场利用现状,保护与恢复舟山渔场资源和生态环境,重新打造昔日辉煌的舟山渔场,是舟山海洋经济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 导致舟山沿岸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

从舟山渔业发展过程来看,1985年正式发展远洋渔业,由此舟山渔业重点逐渐由沿岸渔场向远洋渔业转移,虽然沿岸渔业一直存在,但其沿岸渔场资源衰退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2.1 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 舟山沿岸渔业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最初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初期的渔业生产主要依靠一些简单的滩涂采捕等形式,这种轻度的捕捞是对于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由于机动渔船以及新兴渔业捕捞工具的产生,渔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直到90年代,捕捞产量达到最高值,不加节制的捕捞导致舟山沿岸渔场渔业资源被严重破坏,甚至部分经济鱼类遭到灭绝,尽管近些年渔业产量波动不大,但这些都是牺牲大量幼鱼、虾蟹类资源来达到平衡的。“鱼越捕越少,越捕越小”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渔民的无奈。

2.2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近十几年来,舟山渔场附近城市(包括宁波、上海等)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各种港口建设、养殖业发展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是其沿岸渔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港口与码头的建设带来了大量的船舶,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重金属污染,许多海洋动植物资源生活机制遭到破坏。养殖业的发展与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海水污染的主要元凶,这会向海水中排放大量营养物质,尤其是会引发赤潮的氮磷类物质,其中大部分都会影响海水水质,导致传统的渔业产卵场、索饵场、育肥场生态环境不断遭到严重破坏,生物资源数量减少、种类减少,天然生物资源又由于其有限性和幼体成活率低等原因而得不到有效补充,在这种条件下,渔业资源很难得到有效恢复。

2.3 缺少科学的统筹规划 由于舟山沿岸渔场曾经是我国资源最为丰富的渔场之一,渔业起步也较早,大部分舟山渔民以及部分渔业公司均各自为战、急功近利、无序无度地开发渔业资源,如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追求产量而忽视民众需求导致的渔业产量过剩的现象。缺少科学的统筹规划引起渔业资源不能被合理利用的现象,也是舟山沿岸渔场资源衰退的重要原因。

2.4 综合治理工作不到位 渔业资源修复是涉及财政、环保、渔业、交通水利和省、市、县等多系统、多部门的综合性庞大工程,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往往因为不能协调配合,致使无法快速、有效地推进渔业资源修复的相关工作。同时,由于舟山对于沿岸渔业管理的法律不够完善,执法力量不足,其法制管理体系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无疑增加了渔业资源修复的难度。

3 渔业资源修复工作对策

舟山沿岸渔场虽然由于长期来的过度开发,使渔业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由于舟山渔场地处长江口、钱塘江口等入海处,大量的径流带来了大量的浮游生物以及营养盐类,使舟山渔场仍保持着较高的初级水产力水平[4]。因此,只要做好关于舟山沿岸渔业的修复工作,以生态修复为主要手段,真正做到严格管理、严格执行,舟山渔场还是有望重塑辉煌的。

3.1 严格控制捕捞力度 对渔业资源威胁最大的因素主要是过度捕捞与环境污染[5]。其中,过度捕捞主要体现在渔船大型化机械化、渔船功率不断上升、网具网目尺寸变小等方面。控制捕捞力度主要从渔船、网具、禁渔期3个方面来加以控制:①控制渔船的数量,这对于世代靠船靠海吃饭的舟山渔民是一项较为艰难的任务,但可以帮助渔民转产专业,以缓解渔业资源的捕捞压力。②规定适当的网目尺寸,要保证渔业资源幼体的存活率,让“断子绝孙”网远离美丽的海洋。③延长禁渔期是比较有效的渔业资源保护方法,渔民普遍反映禁渔期之后渔业产量会有很大提升,但这毕竟只是短时间内的提升,不能真正地解决渔业困境,因此控制捕捞力度应主要集中在渔船与网具方面。

3.2 强化沿岸海域环境整治力度 随着工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水域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污水的作用下,渔业资源的发展被压制到了极低的水平,因此,需要加强综合治理、合理布局,需要更多科学支撑和相关保障技术。①要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构建完善的监测网络,设置监测点对重要渔业水域进行环境质量常规监测。②要加强沿岸渔场污染排放标准的定制与执行,严格控制污水、废水的排放。③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将海洋开发同环境保护纳入统一规划,开展污染物在海洋中扩散情况的研究,只有真正了解海洋才能更好地利用海洋。

3.3 加强渔业管理工作 渔业管理工作是需要渔政部门与渔民相互配合的工作,做好渔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渔民的意识。政府部门应充分做好依法捕鱼的宣传工作,大力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全民保护环境、修复资源意识,尤其是对于渔民,让他们认识到渔业资源衰退对他们本身的影响,这样才能让他们重视海洋渔业资源的修复工作。同时,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海洋捕捞产量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渔业资源利用情况,以对资源作出及时的评估和高效的管理。

3.4 建立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区 建立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区可降低某海域的捕捞强度,按照该海域的鱼类特点休渔,确保幼鱼能长大,以“以捕养护”的思想确保海洋渔业资源的充分利用与修复[6]。海洋保护区中如何协调好渔民收入与资源保护的关系,这就有赖于管理机制的创新。在发展海洋渔业的同时,渔民可以开发休闲渔业、旅游业等其他产业维持收入,还能促进转产转业。当然建设好保护区,最终还有赖于政府的规范和引导,并且还要落实好群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加强。

参考文献

[1] 翁源昌.论舟山海鲜饮食文化形成发展之因素[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35-39.

[2] 刘舜斌.我国沿岸渔场管理改革的探讨[R].上海: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

[3] 产业地产网.舟山海洋渔业产业发展定位分析[EB/OL].http://www.zf1000.com/zhaoshang/views.php?id=561.

[4] 刘琴,祝银,王范盛,等.舟山渔场海域冬季海洋渔业环境质量评价[J].广州化工,2013(15):153-154.

[5] 新华网.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或现亏损[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2-09/24/c_123752219.htm.

[6] 殷文伟.论舟山海洋渔业困境及其破解[J].中国渔业经济,2007( 5):56-59.

作者:程郡 臧迎亮 闫丽娜

第三篇:渔业科技文献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摘 要:“科技文献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六大子平台之一。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要求,从渔业科技文献数据特点和需求分析出发,全面阐述渔业科技文献服务平台建设的设计思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方法。平台以区域科技创新为服务重点,以资源整合和建设特色数据库为主线,对推动渔业科技进步具有意义。

关键词:渔业科技文献;服务平台;资源整合

Key words: fish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service platform; resource integration

信息化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全球化进程随之加快,科学数据信息资源的交流、深加工等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和依赖。科技文献数据是科学数据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科技文献数据的完备程度、开发利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知识储备力、信息占有力、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科技服务平台是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社会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实施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体系建设,是科技大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网络为基础,建立一个服务区域研究工作的科技文献平台,整合离散的海量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为区域科技文献的利用提供平台支撑,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2004年,科技部颁布《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提出要加强六大平台建设的主导思想。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简称“科技文献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六大子平台之一,它的建设直接影响科学研究、企业生产力等各项事业的进展,因此其建设意义也更显重大。科技文献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图书馆学、管理学、信息学、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

1 科技文献资源特点分析

科技文献是人类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和科研成果,也反映着科技发展的过程。科技文献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科技事业的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进程,对促进科技进步与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目前,天津市渔业科技文献收藏机构大部分仍存在条块分割、资金不足、馆藏重复、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科技文献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共建共享工作有待进一步实施。为落实国家《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及《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精神,2013年开始,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围绕天津渔业信息体系建设目标,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国家战略部署,开展渔业科技文献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工作,发挥馆藏文献资源优势,建设渔业特色数据库。建设面向天津渔业科研、技术推广、生产企业、渔民科技创新的“互联网+科技资源+情报服务”平台,实现渔业科技文献资源较为全面、系统的计算机管理,为实现农业文献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馆藏渔业科技文献资源的主要类型是:纸本资源,包括馆藏中外文图书、期刊;自建特色资源,包括科技交流、科研报告、会议文献等内部资料;电子资源,包括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数据等;光盘资源,包括以光盘为载体的随书光盘、数据库光盘等;远程网络资源,包括仅购买了使用权但本地没有数据存储的外文期刊资源。

2 科技文献平台研究目的

建设科技服务平台,面向区域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立基本思路,确定目标任务、重点内容、管理和运行模式,为创新创业提供科技基础保障和共性技术支撑。离开实际需求,平台将失去根植的土壤和成长的基石。为适应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求,抓住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发展契机,针对天津渔业文献资源特点,努力构建渔业科技服务平台,为天津市的渔业科技发展提供有效文献支撑。

本平台主要设计目的是实现渔业文献管理的各业务环节的全面计算机化管理与数据共享,使渔业文献管理的业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合理化,将渔业文献资料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和其服务高度集成。

3 科技文献平台构建思路

3.1 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3.1.1 安全功能模块 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创建、读取、修改或删除本系统的关键数据。在此模块中,对于不同的授权用户采取分组权限机制;对关键数据与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如账户口令、申报数据文件、数据库部分程序脚本等加密保存;对于像账号、密码等数据,采取了MD5加密方法。

3.1.2 图书采访系统功能模块 包括:图书预订、图书验收、账目统计、采访数据管理等4个功能。

3.1.3 编目系统功能模块 包括:书目查重、编目著录、采访到编目书目的移交、编目书目到典藏书目的移交、编目输出和建立数据库索引等4个功能。

3.1.4 连续出版物管理功能模块 包括:连续出版物的订购、编目、装订和专门针对连续出版物的查询统计等4个功能。

3.1.5 图书资料流通管理功能模块 包括:流通管理(统计分析、图书预约、借还、罚款和赔书等功能)、藏书管理和读者管理(包括读者信息的查询、编辑和统计等功能)等3个功能。

3.1.6 号码系统和条形码管理功能模块 自定义号码系统和条形码的管理功能。为了提高图书资料管理的效率、便于计算机处理、使大量文献具有良好的辨识功能,本系统引入一维条形码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图1)。其中包括采访工作中的订单号、发票号、登录号等;编目工作中的分类号、ISBN号、书次号、著者号、卡片号等;连续出版物工作中的卷(期)号、期刊排架号、ISSN号、CN号、邮发号等;文献管理工作中的图书号、文献号、报告号、专利号、流水号、馆藏号等;流通管理工作中的读者号等(图2)。

3.1.7 报表打印功能模块 对本平台涉及的所有表格提供打印。

3.1.8 关键数据修改的历史记录功能模块 对本平台中的关键数据予以修改时进行相应日志的记录。

3.1.9 异常退出后的恢复功能模块 可以针对异常退出提供恢复历史数据,重新设置本地文件和数据库端的状态记录,同时可以自动恢复本系统;与此同时,将异常退出后返回的情况记录日志。

3.1.10 基于安卓平台移动终端的书库清点系统模块 提供在移动终端上开发的程序所需要的用于图书资料的清点、借阅、归还等现场操作,有效提高管理水平。

3.1.11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交互功能模块 根据渔业科技文献资源服务特点,设计和开发一套完整的微信平台,便于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交流。

3.2 平台的系统设计

3.2.1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本系统分为五大子系统:采访子系统、编目子系统、索引编制与检索子系统、连续出版物子系统和流通子系统。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如图3所示。

3.2.2 渔业科技文献资源数据库设计 包括馆藏渔业文献书目数据库、中外文期刊文献数据库、渔业科研管理数据库、内部渔业资料数据库。

3.2.3 信息发布平台设计 信息化平台前台由“首页”“平台简介”“馆藏概况”“电子资源”“读者须知”“帮助”共6部分组成。实现平台介绍、职工信息建立、用户满意度调查等方面的功能(图4)。

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图书馆管理系统、科研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资料管理系统以及微信管理系统4个模块(图5)(用户登录后方可使用)。

图书和期刊管理系统:点击主页图标即可进入图书馆管理系统(点击“期刊”即可进入期刊库,期刊的预约与检索方法与图书相同,图6以图书为例)。

预约借阅:在登录且预约未满状态下点击预约即可对图书进行预约(预约保留时间为2天,2天内不办理借阅手续,则预约自动取消)(图7)。

科研数据管理系统:进入此系统,需要管理员授权。经管理员授权后,方可进入科研数据库管理系统(图8)。

内部资料管理系统:内部资料可以进行预约借阅(可在“资料检索”栏中通过名称、作者、出版社进行检索)(图9)。

微信系统:扫描二维码图片,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图10)。

3.2.4 移动终端设计 本平台采用基于安卓的移动终端进行整个系统的后台管理和书库盘整,包括对书籍信息、图书数量、书架资料、运行日志的增删改查操作(图11)。

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或平板电脑进行文献的借阅、归还操作和文献资料盘库操作等(图12)。

3.2.5 后台管理模块设计 本平台为管理员提供了系统的后台数据管理子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如图13所示。

第一,图书、期刊、内部资料和科研档案的维护功能(图14)。

第二,借阅管理:方便管理员对文献资料借阅情况进行管理(图15)。

第三,新闻管理等其他功能(图16)。

4 分析与讨论

4.1 平台日常工作

4.1.1 图书和期刊的借阅基本流程(图17)

4.1.2 平台建设日常工作(图18)

4.2 实现全面的计算机管理

通过该平台,实现渔业科技文献资源较为全面、系统的计算机管理,发挥渔业科技文献资源优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把渔业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深化到更广阔的应用空间,为加快天津市都市型渔业发展步伐提供重要文献支撑。

4.3 引入移动终端和条码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国内外均有众多盘点工具应用于营销和借还图书管理,但几乎都需要大型机器做辅助,而本平台的盘库软件主要基于安卓平台和条形码管理,有效提高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具有操作简便、功能可靠、获取信息快速等特点。

4.4 利用微信平台与读者互动

微信平台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交互平台,本系统创新地引入了微信公众平台,加强了系统和用户之间的交互和黏性。

5 平台展望

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为科学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提供政策依据。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是大数据领域的十大工程之一。在未来5~10年,推动大数据发展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推进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大数据产品体系,完善大数据产业链。我们探索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渔业数据采集挖掘和处理中,积极开发服务于创新主体的个性化服务工具和信息增值服务,实现渔业科技文献数据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科技部.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EB/OL].(2007-08-13)[2016-08-30]. http://www.most.gov.cn/tjcw/tczcwj/200708/t20070813_52389.htm.

[2]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EB/OL].(2015-09-15)[2016-08-3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05/content_10137.htm.

[3]杜春光,杨广林.我国科技文献平台建设现状及对我省平台构建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7(3):52-54.

[4]葛慧丽.基于科技创新服务的区域科技文献平台发展现状与思考[J].现代情报,2011,31(6):46-49.

[5] 王立华,孙璐,孙英泽,等.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增刊):201-206.

[6]胡海燕,刘世洪.论“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内容与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7(2):214-217.

作者:郭姝蕴 付志茹 孙志景 张韦 杨华 高媛

第四篇:西非海洋渔业资源非法捕捞现状和对策

摘 要:海洋渔业(尤其是小型海洋渔业)为世界各地的沿海居民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就业、经济收入。西非临近海域是世界上海洋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西非沿海地区数百万居民以捕鱼为生,然而,西非众多捕鱼区却是最贫穷的地区。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非法捕捞已严重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安全。西非临近海域的非法捕捞问题尤为严峻。在整合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非法捕捞的主要影响,并对西非地区的非法捕捞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部分欧盟国家是非洲西部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非法捕捞者,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是西非地区主要的非法捕捞者是不符合事实的。非法捕捞的根本原因是持续的鱼类需求和捕捞活动缺乏控制。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西非非法捕捞的应对措施,以期有助于解决西非非法捕捞问题。

关键词:非法捕捞;西非;海洋渔业;欧盟;对策

海洋渔业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就业机会,既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国家重要的财政以及外汇收入来源。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非法捕捞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国际化问题,严重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安全,备受关注。西非临近海域是世界上海洋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众多居民严重依赖渔业为生[1]。渔业一方面是西非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经济增长动力,另一方面,非法捕捞造成西非地区长年贫穷[2],该地区成为最贫穷的沿海地区,非法捕捞水平高达40%,为世界第一[3]。2013年国外学者在《nature》撰文指出中国是西非非法捕捞的主要国家,给非洲渔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冲击[4]。也有学者提出反驳意见[5]。到底是谁在西非海域从事非法捕捞?本文将在回顾海洋渔业非法捕捞影响的基础上,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简称FAO)及其他相关机构的研究数据,对西非海域的非法捕捞进行分析。

1 非法捕捞的概念

非法捕捞伴随渔业捕捞而生,是指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或在未获得授权下,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他国专属经济区使用禁用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的行为[6]。非法捕捞主要包括“非法、未报告、未经规范”的捕捞(简称IUU fishing),即非法捕鱼(illegal fishing)、未报告的捕捞(unreported fishing)和未经规范的捕捞(unregulated fishing)[7]。

1997年,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委员会第一次正式提出IUU捕捞的概念。2001年3月,FAO的渔业委员会通过了“预防、阻止与消除非法、未报告以及未受规范渔业的国际行动计划”(IPOA-IUU),针对IUU渔业作了明确的定义[8]。非法捕鱼主要有:(1)船只未经当地政府机构的允许、或违反当地相关法律法规而私自捕鱼的行为;(2)在禁止捕捞的地区进行捕鱼行为;(3)在未获得允许下跨越国界的捕捞行为等。未报告捕捞行为包括:(1)未向当地政府机关报告或误报且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捕捞行为;(2)未向相关渔业部门报告或误报其捕捞情况且违反上报程序的捕捞行为。未经规范的捕捞行为包括:(1)无国籍或没有加入该区域渔业共管组织的船只捕捞行为;(2)捕捞违背渔业组织的保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捕捞行为。在一个国家的管理海域,存在无证捕捞(偷渔)、未报告捕捞、各种形式的未经许可的捕捞行为;国家内海以外地区则主要存在不遵守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RFMO)法律法规的捕捞行为[7]。

2 海洋渔业非法捕捞的影响

非法捕捞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会造成直接的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对环境以及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等。绝大部分国家或地区对非法捕捞不够重视,也没有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全球一半以上的捕鱼国家在运用FAO与渔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执法过程中并未取得很大成效。仅有1/4的国家或地区勉强合格。此外,在基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实现对非法捕捞的控制,同样有超过半数的国家未能达到标准[9]。全球非法捕捞量高达2600万吨,经济损失超过230亿美元[6]。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非法捕捞问题十分严峻。非法捕捞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是西非,该地区非法捕捞占总捕捞量的40%,在一些国家,如几内亚,非法捕捞船只远多于合法捕捞船只[3]。

2.1 直接经济损失

作为一种经济活动,非法捕捞直接导致国民生产总值的降低,渔业相关税收减少,MRAG组织估计全球每年非法捕捞量相当于11~26百万吨渔获量,占全世界渔业产量的10%~22%,危及2.6亿个与海洋渔业相关的就业岗位[7],合法捕捞者也面临严重的捕捞减产问题,严重影响其收入水平,威胁到西非地区的食物安全与居民生计。在依赖捕鱼来满足国内鱼类消费需求以及渔产品对外出口占国民经济比重大的西非国家,这一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2010年因非法捕捞造成西非渔业委员会(CSRP)成员国直接经济损失达8200万美元。如毛里塔尼亚水域发现704艘非法捕捞渔船,捕获量高达1.3万吨,价值1400万美元,致使合法捕捞者损失达140万美元[1]。

2.2 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主要包括渔业收入的减少、失业人员增多,以及一些其他产业链的供需脱节等问题。一方面,渔网、船只、相关设备需求量将会减少;另一方面,与渔业相关的产业如水产品加工、市场运输等产业也将失去活力。在西非海域,因无证捕捞和非法捕捞(主要包括捕捞未成年的鱼苗、从禁止捕捞区捕鱼,或者是通过工业船只拖网等)造成了鱼类总量的锐减,且非法捕捞幼鱼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很难准确计算出非法捕捞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但是越来越多的报道和政府文件指出,非法捕捞在西非地区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越来越大,产生的社会负面效应不断增多。

2.3 生态环境影响

非法捕捞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首先,非法捕捞致使海洋鱼类数量骤减。在2007年对中大西洋东部53种底栖物种的32种进行评估,高达60%的鱼类被非法捕捞,而同期欧盟地区为30%,全球其他地区的捕捞水平相对来说也低很多[10]。其次,非法捕捞对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等野生物种以及水域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使用禁用的捕鱼工具或在保护区捕捞造成鱼类栖息环境的破坏,将对一些濒危的物种如海龟、鲨鱼、信天翁、海洋哺乳动物等造成威胁[7]。总的来说,水体生产力、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都将降低,进而导致整个海洋生态坏境遭受破坏。

2.4 社会影响

非法捕捞带来的环境影响以及生产水平的下降导致渔业捕获量的降低,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严重影响地区粮食安全。这对西非沿海地区依赖捕鱼为生的小型捕捞者或捕捞团体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当地渔民和非法捕捞团体之间的直接冲突非常常见。冲突导致渔民死伤,紧随而来的是经济落后、社会动荡,如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在20世纪90年代因非法捕捞问题造成严重的流血冲突,进入21世纪,因非法捕捞造成的区域冲突常有发生。据计算,非法捕捞船只取代合法捕捞船只后,每只船的捕鱼量将减少3吨,价值3256美元。虽然这在绝对量上不算大,但占到合法捕捞者收入的15%,对小型捕捞者来说意义非凡[1]。

3 西非的非法捕捞情况

西非是指非洲西部地区。东至乍得湖,西濒大西洋,南濒几内亚湾,北为撒哈拉沙漠,通常包括西撒哈拉、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尼日利亚等17个国家。该地区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海洋渔业是众多西非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欧盟委员会估算,世界19%的发展中国家蛋白质的摄取来源于鱼类。这一比例在最不发达国家超过了25%,在一些内陆地区(依靠捕捞淡水鱼类)的比例甚至高达100%。许多西非国家,咸、发酵、晒干的渔业产品多为传统食物的蛋白质来源。西非地区(几内亚比绍除外)人均鱼类消费远高于非洲平均水平(7公斤/年),一些国家如塞内加尔远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16公斤/年)。西非地区对动物蛋白高度依赖海产品,塞内加尔为42%,冈比亚为54%,塞拉利昂高达63%(表1)。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西非地区的渔场为该地区的国内市场提供了高达80%的鱼类产品。西非地区众多国家渔业产值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据MRAG统计,塞内加尔2010年渔业产出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NP)高达9.4%,其他西非海岸国家(毛里塔尼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等)渔业对GNP贡献为4%左右[1]。

3.1 西非非法捕捞现状

西非地区40%以上的捕捞属于非法捕捞,其非法捕捞水平为全球最高,非法捕捞严重危及沿海地区的粮食安全及居民生计[11]。从表2可以看出,就全球而言,90年代以来,10个地区非法捕捞水平下降,另外5个地区增长,研究估算损失总量占计算区域渔业捕获总量的13%~31%,平均水平为18%,价值5~11百万美元[6]。中大西洋东部地区非法捕捞所占渔业捕捞比重大,且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该地区国家众多,渔业管理常年处于混乱无序状态,如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在20世纪90年代因非法捕捞问题造成严重的流血冲突。以上国家非法捕捞问题近年来并没有得到改善。根据2005年英国海洋资源评估组保守估算,非洲每年鱼类非法捕捞量超过10亿美元[11]。西非沿海地区的非法捕捞问题最为严重。以塞内加尔为例,该国海洋专属经济区国外渔船捕捞量占国内捕捞量的一半还多,其沿海地区每年非法捕捞量高达30~56万吨,致使塞内加尔每年经济损失达300万美元[12]。由表3可以看出,西非地区非法捕捞水平普遍较高,其中几内亚高达102%,几内亚比绍和塞拉利昂的非法捕捞水平分别为41%和35%。

3.2 欧盟过度捕捞殃及非洲渔业

国外船只在西非海域的捕捞由来已久,西非是西方尤其是欧盟国家传统的海洋渔业捕捞区,欧洲的船只占据了主要份额[13]。西方学者曾撰文指出西非海域是欧盟的“鱼篮子”[14],欧盟在非洲也进行着大量的非法和过度捕捞行为[5,13]。当前,欧盟境内食用鱼类60%为进口,欧盟地区80%以上的渔业资源被过度捕捞,远高于全球28%的平均水平[15]。过剩的渔业捕捞能力使得欧盟将视线转向其他海域,其船队每年从欧盟以外水域捕捞大约120万吨,占其捕捞总量的1/4。持有欧盟执照的渔船每年从毛里塔尼亚附近水域中捕捞约23.5万吨鱼产品,在塞拉利昂、加纳、几内亚比绍等水域的捕鱼量也在几十万吨以上[16]。

2010年2月24日至4月1日,绿色和平组织的北极日出号船在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之间的水域航行调查,绿色和平组织一共发现了126艘渔船(不包括独木舟)和4个冷藏集装箱鱼运货船(冷藏船舶通常用于运输鱼产品)。其中有93艘已有记录的外国船只中,61艘来自欧盟(表4)。发现26艘拖网渔船,而当地的渔船仅仅是几十艘独木舟[16]。

为保护欧盟海域稀少的鱼类资源,欧盟委员会等通过了一系列的决议,严格控制欧洲海域鳕鱼、鲭鱼、鲱鱼等鱼种的捕捞配额,而作为全球最大的鱼产品消费市场之一,为保证消费供给,被削减的份额通过增加进口量来实现。欧盟国家对沿海渔业资源捕捞有很严格的法规,包括海域的划分,渔轮类型及大小尺寸,捕鱼方式和能力,渔网网眼孔径大小,每艘渔轮都有严格的捕捞配额。欧盟的捕捞渔船规模大,大型拖船每艘都超过100米长,拖网达700多米长、50米宽,一天作业能捕捞250吨鱼,几乎可将附近海域清空。西非国家的捕鱼业虽有所发展,但传统捕鱼方式在渔业中仍占很大比重,面对欧盟大型拖船,非洲渔民的小船根本不是对手。欧盟渔船的过度捕捞已经严重威胁到西非沿海地区居民的生活,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和加纳沿岸的居民生活因此越来越艰难。这种状况持续下去,西非沿岸靠海吃饭的数百万人将面临绝境。虽然欧盟与七个西非国家成立了所谓的渔业合作协议(FPAs),其中包括佛得角、科特迪瓦、加蓬、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毛里塔尼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16]。欧盟与塞内加尔在2006年也达成了渔业合作协议(FPAs),但这使塞内加尔的渔业产量停滞不前,并且其渔业资源总量减少。对西非海域的鲨鱼、蝠鲼、海龟等的过度捕捞成为主要问题,也导致海洋物种的急剧下降[17]。然而,不论从经济上还是社会上来看,欧盟通过的一系列控制消除非法捕捞的协议却没有对西非的非法捕捞的现状产生效果[18-19]。

3.3 中国在西非的远洋捕捞量存在被“高估”的现象

1963年,邵增彬在《国外水产》发表篇幅达11页的编译文献“非洲渔业简况”,系统专门介绍非洲渔业,指出发达国家在西非的捕捞长期以来占据了当地渔业的主导地位[20]。中国的远洋捕捞开始比较晚,1985年中国水产总公司13条渔船赴西非开展远洋捕捞,揭开了中国远洋捕捞的序幕,但长期以来中国远洋捕捞船动力小、捕捞技术落后、捕获量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西非远洋捕捞的亚洲国家中,二十世纪50~60年代日本在该海域捕捞,70年代韩国占主导地位在西非海域捕捞;而西非海域是欧洲和前苏联国家传统的重要捕捞区。中国远洋捕捞起步晚、发展缓慢,远洋捕捞装备和技术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虽然进入21世纪,中国在非洲的渔业捕捞规模和捕获量有明显的增加,但据农业部渔业局统计,2012年远洋渔业捕获总量为122.3万吨,市值2.7亿美元[21]。而西方学者估算的中国在西非地区捕捞量竟高达290万吨,总额为71.5亿美元[4]是与事实不符的。此外,中国与西非地区(如毛里塔尼亚、几内亚比绍、塞拉利昂等)的渔业合作不同于欧盟地区的渔业协议(欧盟国家提供一定的资金,与西非国家签订具有捕捞年限的协议来获取捕捞许可),主要采取的是投资合作方式,这有利于西非地区的发展,可以解决部分就业、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进当地渔业水平的提高。

4 解决西非非法捕捞的对策

早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的《21世纪议程》就已经制定了关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蓝图,针对公海存在的非法捕捞问题,提出应该制定并完善相关海洋保护法,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22]。2002年在罗马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年会上,粮农组织的官员呼吁加强国际合作,打击非法捕捞。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系列报告认为非法捕捞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强调解决全球非法捕捞问题刻不容缓。当前看来,非法捕捞非常有利可图。而非法捕捞的根本原因是持续的鱼类需求和船旗国对捕鱼活动缺乏控制[7]。在理想的情况下,船旗国对渔船进行全面和有效的控制将会大大减少IUU捕鱼活动。然而,一些船旗国在给予船只悬挂其国旗之后,并没有按照国际法的要求履行监督和管理这些渔船的责任。此外,一些国家没有向悬挂其国旗的渔船提供适当捕捞授权。这种缺乏监督和捕捞授权的情况导致这些从事IUU捕鱼的船只逍遥法外。打击此类活动的首要措施是使非法捕捞无利可图[23]。因此在分析了西非地区存在的非法捕捞问题基础上,可以采取一系列可行的措施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4.1 加强监控与管理,推进西非各国之间的合作

西非各国政府应该提高其监控、管理水平。首先,可以建立能维护海洋安全的海军和海岸警卫队,加强海洋巡逻;其次,西非各国还需要投资训练执法人员,建立相关调查程序和机构,依据其渔业政策和国际条约制定各种规则。而管理监控的关键是加强西非各国合作、提供有效的执法培训等。制订相关的协议和政策法规,联合打击非法捕捞行动,获得财政和法律支持,使其能够适用于整个西非海域。另外,可在已有西非区域组织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成立针对不同区域的特别工作小组,并与其他组织如利比里亚的渔业管理(BNF),西非地区渔业项目(WARFP),中央几内亚湾项目(FCWC)等合作,加大对非法捕捞活动的打击力度。

4.2 改变非法捕捞的利润和成本

西非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而渔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西非各国政府应对合法捕捞者降低税率,通过提高其总收益、增加补贴、减少总成本等途径来提高合法渔民的利润;对从事非法捕捞的渔民,则可以通过增加其从事非法捕捞的成本或违规罚款的数额才能起到减少非法捕捞活动的作用。另外,调动渔民积极配合管理,树立遵守各方面规章典范,给予提供有效证明其他渔船违规违法证据的渔民以适当的奖励,调动渔民积极参与到渔政执法活动中,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公平竞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非法捕捞。

非法捕捞的鱼类进入市场才会获得收益,因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鱼类消费市场,欧盟等地区应该加大对进口鱼类的来源的监管,使得非法捕捞者无利可图,只有海洋渔业产品验证为合法船旗国主管或出口状态可以从欧盟进口或出口。此外,应充分发挥欧盟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等的作用,严格控制非法捕捞的产品进入市场。

4.3 完善船只许可证制度,加大执法投入

监控渔业捕捞行为是减少非法捕捞的有效措施[24],西非各国应禁止其船舶未经授权从事捕鱼活动。此外,通过记录拥有捕捞许可证者的捕鱼信息,做好整个西非地区渔船记录工作,建立共享的国际数据库,公布并逮捕非法捕捞者,对漏报和错报渔业捕捞量严厉打击,对国内或国际船只实行有效的许可证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非法捕捞行为。针对谎报捕鱼船只,定时严格监控其渔船位置、渔船航向、捕获物成分(目标鱼与非目标鱼的比重)、渔区(或港口)出入情况等,加大处罚力度,实施严厉的处罚措施。

4.4 与欧盟建立新型渔业合作关系

由于漏报捕鱼数量及通胀等因素,欧盟与西非国家签署渔业捕捞协议是不公平的。西非国家应该积极与欧盟建立新的渔业合作关系。除捕鱼合作外,欧盟各国应鼓励各自的机构和企业,通过开展人员交流、渔船渔机和渔具修造、水产品加工、水产养殖、贸易等合作项目,发展渔业领域的经济和技术合作,此外,欧盟可向西非地区提供财政、技术和其他援助,从而提高西非各国的渔业管理水平。

5 结论与展望

西非非法捕捞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问题,该地区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落后的渔业管理水平以及外来非法捕捞者的长期存在,致使非法捕捞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除。以欧盟为主的西方国家是该地区主要的非法捕捞者,而西方学者对中国的抨击是荒谬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远洋捕捞以来,中国在西非地区的捕捞相对欧盟国家来说微乎其微。非法捕捞对整个西非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等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西非非法捕捞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各方的积极参与,非洲各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要建立能维护海洋安全的海军和海岸警卫队,投资训练执法人员、建立相关调查程序和机构以及依据其渔业政策和国际条约制定各种规则等具体措施外,还应该注重国家交流与国际合作,尤其是与欧盟各国之间的谈判,并充分发挥国际(区域)组织的作用,根除西非地区非法捕捞问题,实现西非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MRAG. Estimation of the Cost of Illegal Fishing in West Africa Final Report[R]. London: West Africa Regional Fisheries Project.2010.

[2] Béné C, Neiland A E. Fisheries development issues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livelihoods of fishing communities in West-Africa: An overview[J]. 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2003,1(1), 128-134.

[3] Metuzals K, Baird R, Pitcher T, et al. One fish, two fish, IUU and no fish: unreported fishing worldwide[M]. 2010.

[4] Pala C. Detective work uncovers under-reported overfishing[J].Nature,2013,496(7443): 18-18.

[5] Ramos R, David G. Overfishing in west Africa by EU vessels[J]. Nature,2013,496, 159-161.

[6] Agnew D J, Pearce J, Pramod G, et al. Estimating the worldwide extent of illegal fishing[J]. PLoS One, 2009, 4(2): e4570.

[7] MRAG. 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R]. London: DFID.2009.

[8] AOUN. Committee on Fisheries.International plan of action to prevent, deter and eliminate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M]. Food & Agriculture Org.2001.

[9] Pitcher T J, Kalikoski D, Short K, et al. An evaluation of progress in implementing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of fisheries in 33 countries[J]. Marine Policy, 2009, 33(2): 223-232.

[10] Fund W, Alibert C. WWF Mid-Term Review of the EU Common Fisheries Policy[R]. Brussels: World Wildlife Fund.2007.

[11] MRAG.Review of Impacts of 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on Developing Countries[R]. London: DFID.2005.

[12] Belhabib D, Koutob V, Sall A, et al. Fisheries catch misreport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The case of Senegal[J]. Fisheries Research, 2014, 151: 1-11.

[13] Kaczynski V M, Fluharty D L. European policies in West Africa: who benefits from fisheries agreements?[J]. Marine Policy, 2002, 26(2): 75-93.

[14] Alder J , Sumaila U R. Western Africa: a fish basket of Europe past and present[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2004,13(2): 156-177.

[15] EU.Common Fisheries Policy[R].Brussels:EU.2009.

[16] Obaidullah F, Osinga Y. How Africa is feeding Europe[J]. EU (over) fishing in West Africa, 2010.

[17] Zeeberg J J, Corten A, de Graaf E. Bycatch and release of pelagic megafauna in industrial trawler fisheries off Northwest Africa[J]. Fisheries Research, 2006, 78(2): 186-195.

[18] Witbooi E V. Fisheries and Sustainability: A Legal Analysis of EU and West African Agreements[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11.

[19] Khalilian S, Froese R, Proelss A, et al. Designed for failure: A critique of the Common Fisheries Policy of the European Union[J]. Marine Policy, 2010, 34(6): 1178-1182.

[20] 邵增彬.非洲渔业简况[J]. 国外水产,1963(1):32-42.

[21] 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2] UNCED.Agenda 21[R]. Rio de Janeiro: 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92.

[23] Gallic B L, Cox A.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IUU) fishing: Key drivers and possible solutions[J]. Marine Policy, 2006, 30(6): 689-695.

[24] Erceg D. Deterring IUU fishing through state control over nationals[J]. Marine Policy, 2006, 30(2): 173-179.

The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arine IUU Fishing in Western Africa

FU Yue-xin, ZHANG Zhen-ke, REN Ze-pei,

CHEN Ying-ying, JIANG Da-liang

(Research Center of Africa Studies, 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 China )

Key words: IUU Fishing; Western Africa; marine fishery; EU; strategies

作者:符跃鑫 张振克 任则沛 陈影影 蒋大亮

第五篇:刍议淡水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本文对淡水渔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发展动力和市场前景等方面,分析了对淡水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可行性,然后在建设渔业生态系统、开发渔业产业、发展休闲渔业等基础上,对淡水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措施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以供相关人员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淡水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发展现状

 

我国水域面积广阔,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之下,水生生物资源逐渐多样化。同时也拥有最大规模的淡水渔业资源。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淡水渔业资源是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水产养殖的基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我国渔业资源面积减少。在可持续战略实施下,淡水渔业资源需要寻求更多有效的方式进行开发与利用,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进而确保淡水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淡水渔业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疆土辽阔,内陆江河交错纵横,湖泊与水库众多,是世界上淡水资源面积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发展淡水渔业最早的国家。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渔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淡水渔业就进入了新纪元,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事渔业产业的人员有了更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技术指导和政策的引导下,淡水渔业进入正轨,并且踏上了新的台阶,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淡水渔业也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

我国淡水渔业包含了内陆所有工厂化的养鱼池、普通池塘、湖泊、水库、河渠以及部分稻田,这些都是适合养殖和捕捞水产品的淡水水体。我国内陆水域总面积约1838万hm2,淡水湖泊面积为3.6万km2,水库有200万hm2,这些水域基本都可以进行渔业的开发。随着我国养殖技术的更新和进步,鲢鱼、鳙鱼人工繁殖获得成功,青鱼和草鱼进行了人工繁殖,池塘养殖中的水、种、饵、混以及防等精养法是我国水产养殖中的一个里程碑。这项技术对水产苗种依靠天然的状态进行了改善。当前,我国的淡水渔业已经进入了承包制的状态中,在技术、资源以及政策上的支持,让我国的淡水渔业稳定发展。

2 开发与利用的可行性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渔业发展中,我国的淡水渔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淡水渔业总产量占据了渔业总产量的40%左右。而在社会发展、人口数量增多的大背景之下,生态环境恶化和渔业资源逐渐衰退,使人们生存环境逐渐严峻。淡水渔业作为人们衣食住行中的食材,有必要对其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以此解决粮食危机,对水环境进行改良,优化人们膳食结构,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这些是淡水渔业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而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之下,我国淡水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行性更高,其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发展动力和机遇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淡水渔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在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下,我国淡水渔业有了更多的发展动力。在实施农业供给性结构调整中,中央以及地方政府都对水产养殖业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促使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关键产业。在这种情况下,淡水渔业的开发与利用就有了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同时还会有资金上的支持,这些都为淡水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因为我国大力实施地区开展战略,对一些经济贫困的地区加大了开发力度。比如我国西部地区,国家给予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持,让淡水渔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获得了发展与进步,同时也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2.2 优质产品的市场前景

当前我国渔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渔业发展正从数量效益转为质量效益。水产品市场问题,实际上是质量上的问题。在养殖产业中,传统养殖中很多水产品价格都持续降低,但是名优特水产品价格比较稳定,很多优质的水产品有着很好的市场优势,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区域资源优势。比较常见的罗非鱼、鳗鱼等都是优质水产品,这些水产品不仅在国内有很大的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竞争力。我国已经加入WTO,再加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我国淡水渔业推向国际市场。在进口商品关税下降后,需要进口的各种鱼类需求物资和原料价格也逐步下降,这让渔业生产成本也相应的降低,对提升淡水鱼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也会有效提高淡水渔业生产经济效益。所以,淡水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经过对优质水产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水产品进行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其附加值。通过这种方式来促使市场流通,解决卖鱼难的问题,在此基礎上可促进淡水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顺利开展。

3 淡水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措施

淡水渔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每年总产量都在提升。但是在市场过剩与饱和、产品单一、养殖成本提升以及流通不畅等情况下,广大渔民养殖水产品的积极性遭受打击,这也让淡水渔业的发展面临了瓶颈。为促使淡水渔业产业的稳定发展,需要加大对淡水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建设平衡的生态系统

构建平衡的生态系统,可以对淡水渔业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建设多样性的渔业生态系统,构成能够适应水库、湖泊、淡水水体层等综合性的生态工程,以此提升鱼类对水域和饲料的利用率。在淡水渔业地区可广泛构建鱼草、鱼畜以及鱼藕等相关生态渔业基地,让水域和陆地之间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食物链,以此构成循环生态系统;二是加强对淡水渔业资源的保护,要对淡水水域氧气、光照以及生物饵料构成进行分析,使用水生饵料生物资源和科学配置的水生动植物,保持水域雌雄比例,以此保护鱼类资源;三是可以采取合理的引种驯化和人工放流增殖方式,对渔业资源进行保护,进而平衡渔业生态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是发展生态渔业,生态渔业是我国独有的,传统生态渔业有桑树基鱼塘、甘蔗基鱼塘及鱼鸭混养等。这些模式都能够对水体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将不同产业结合在一起,以此提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代生态渔业更加重视产业可持续发展,重视水体生态系统的循环。在对淡水渔业资源进行开发时,要依据各个地区的特点,运用生态学原理,例如生态学中的食物链原理、生物分布和增长模型等。

3.2 合理开发渔业产业

我国渔业产业规模相对较大,但是从养殖技术和渔业企业规模上来看,还处于初期阶段。开发与利用的淡水资渔业源占据的比例较少。要想对淡水渔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对传统渔业生产方式进行改革与优化,使其向现代化的生产模式转变和发展。比如水产品的加工,一直都是我国渔业生产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其对我国渔业的开发与利用形成了阻碍。因此,在对淡水渔业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时,可以从水产品加工方面入手,促使加工方式的多样化。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將传统加工中的大块冻鱼、盐鱼、干鱼进行改善,将其向鱼糕、鱼香肠以及方便的小包装发展,在此基础上促使淡水渔业产品加工的多元化发展。经过对渔业产业的开发,可以带动渔业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现有的淡水渔业资源进行开发,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生态环保型与资源节约型的生态环境,以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促使我国渔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3.3 合理开发休闲渔业

淡水渔业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为了生产更多水产品,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同时还能够丰富与充实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除了对鱼类资源本身进行开发之外,还可以在淡水渔业资源基础上实施休闲渔业形式,比如旅游观光、垂钓、饮食文化以及农家乐等。在实际开发与利用中,将淡水渔业中的所有环节结合成一体,将游、钓鱼业设计成系列性的服务。同时还可以在各省、市地区建设钓鱼协会和游钓中心,定期举办钓鱼的休闲比赛,让人们的休闲方式更丰富。还可以在城郊地区开发大规模的观赏鱼生产技术,加强对特色渔业营养滋补与鱼类小吃的生产,对渔区生态景观进行美化和完善。在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升之下,淡水渔业的休闲项目开展将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和喜爱,让更多的人选择到淡水水域地区观光、垂钓以及娱乐。当前我国的游钓人口将近1亿人,在国民经济逐渐发展之下,这个群体将逐渐扩大,可见淡水渔业休闲模式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3.4 发展技术型渔业

使用鱼类中的生物技术主要是培养或是选出品质好的鱼类种类。经过对克隆或是分离等相关技术的运用,可以制备出更高效疫苗的目的基因。经过外援基因的转移,可以对淡水渔业养殖状况进行改良,提升鱼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了提升淡水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还可以加强对淡水水生动植物基因工程的运用和研究。比如建设水生动植物基因,以此培养出多种转基因鱼,创造出更多的新鱼种。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淡水动植物细胞工程进行研究,对细胞融合、个体培养以及定向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经过对雌雄发育进行完善,对淡水水生生物的性别进行控制。在目前的发展中,我国关于鱼类的基因工程还有基因的喂养、转移以及免疫等相关方面。经过对鱼类生物技术的研究,可以提升淡水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保障水生生物的多样性。除了生物技术之外,还有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都已较为广泛地使用在淡水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将自动化技术使用在渔业中,可以自动控制增氧机的启动与关闭,同时还可以对淡水区域的环境与生物因子进行自动监测。使用技术对淡水鱼进行饲料、设备和技术上的管理。总之,在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的情况下,将各种先进技术使用在淡水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使用自动投饲机、挖塘机以及清淤机等,以此为淡水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打下基础。

4 结语

淡水渔业是我国基础产业中最关键的构成部分,在渔业产业不断发展之下,市场接近饱和状态,随即也伴随着鱼产品流通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渔业的发展。为了促使淡水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淡水渔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经过对渔业生态系统的建设,促使渔业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开发休闲渔业模式以及技术性渔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升淡水渔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对淡水渔业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进而促使我国基础渔业产业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开明.浅议淡水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经济视野.

[2]鲁统赢,陈梦霞.我国淡水渔业生产现状及发展策略[J].南方农业,2016,10(15):146.

[3]农新.让渔业“休闲”起来[J].农村新技术,2016(08):4-7.

[4]周井娟.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演变轨迹及发展预测[J]. 中国渔业经济,2017,35(03):42-47.

[5]赵梦.自然资源约束下的最优利用原则分析[J].环球人文地理,2016,(16).

[6]翁重光.浅谈淡水渔业养殖生产对水库水域的影响[J]. 中国农资,2013,(12).

作者简介:董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与渔业经济。

作者:董琳,李莎莎

上一篇:租赁会计论文下一篇: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