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思考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剖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近20年里,我国财务管理学科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案例教学正成为该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思考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思考论文 篇1:

全国卷为导向,探讨农村学校高三历史复习思路

[摘要]转变历史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习惯或能力是当今新课改全国卷的总要求。结合新课标全国卷精神,要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效率,特别是农村高中学生的课堂效率,教师可从教学思路调整、构建知识框架、做好错题总结等方面着手,从而提高农村高中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全国卷;农村学校;高三;历史复习

近几年来,农村高中学生受生活环境、家庭环境、教学环境等的影响,历史知识基础薄弱;长期受“历史是副科”的社会观念影响,仍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对教师依赖性强,主动、自主学习观念淡薄;历史常识和生活常识欠缺……这些问题成为农村学生提高历史成绩的障碍。现行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对学生人文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单一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向全面素质人才方向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思考以及合作,全面树立以课程标准为指导,适应全国卷要求,以教材为辅,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一、转变历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长期以来的历史教学多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习惯于死记硬背,忽视了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学生发展为主旨,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明显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思维。而近几年的历史全国卷注重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深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对材料信息进行推理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在对《美国1787年宪法》进行一轮复习时,该课中美国1787年宪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就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教师应通过分析背景引导学生推理:针对当时的问题美国是如何解决的?引导学生分析1787年宪法可能会有的内容,再通过分析内容得出其性质和影响,反过来,从影响中又推导出内容进而推导出背景。如教学内容中问: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美国,在刚建国时却是一个弱国,其主要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分析其背景。在教师和学生分析完美国刚建国时存在的种种问题后,学生自然就认识到邦联制无法解决年轻美国的问题。要想保证美国内政外交的发展,就必须调整政策,引出美国要制定解决这些问题的宪法。在分析宪法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围绕着如何解决美国建国初期的弊端而展开思考。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思维习惯。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都在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锻练和培养了能力。

事实上,历史课的教学过程基本都能做到论从史出,但更多的时候教师习惯于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认真备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指导学生主动寻找问题或结论的由来,从而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把握历史阶段特征,重视知识框架的构建,形成知识网络

课程专家施瓦布(J·J·Schwab)认为,学科结构对于教育具有双重意义:1.教师在设计课程和准备教材时就必须考虑学科结构,否则课程计划可能被错误地实施,教材可能被误导;2.一定要把学科结构深入到课程的各个方面,使其成为课程内容的实质,否则会把学习引入歧途。也就是说,教与学不是搞清楚了一个问题再继续深入到另外一个问题,而是要重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要说明一个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影响或者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弄清楚学科知识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对高三历史复习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个难点:大量的史实学生无法及时掌握,造成了学生在判断史料和解答问题时,判断或表述不清楚,无法形成准确结论。因此,从高三一轮复习开始,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材内容,深入理解每个单元的特征和要求,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及相关概念,还要多关注学科内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如下题。

一位历史老师让学生用简图表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特点。下列是四位同学所做的简图,你认为表述正确的是()

A .西方国家商品原料殖民地

B.西方国家武器、金银金银、劳动力殖民地

C.西方国家投资竞争被瓜分领土殖民地

D.西方国家掠夺、奴役抗争殖民地

要解答好本题需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C项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特点,B、D项是早期殖民扩张阶段的特点。如果不熟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本题就很难解答正确。而事实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整个过程在人民版教材的目录中就已经有所体现,现行的教材在编写上就是由一个个小专题组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一轮复习时不能轻视教材目录。当然除了要重视课本目录中的小专题外,还要重视一些大专题,如近代化、经济全球化、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工业革命、新史学范式下的历史体系等问题。如2012年以来全国一卷就突出考查了历史阶段特征:2012年“明后期去农从商”“王阳明正心诚意” “清代内阁公务处理”分别考查了明后期的商品经济发展、王阳明心学、君主专制的加强;2013年通过“明清对海洋利用”考查了海禁政策;2014年通过“清初白银内流”,考查了白银使用情况;2015年35题,以二战后美苏两国为视角,考查学生宏观把握“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的历史阶段特征和线索的应用以及分析能力;2016年28题考查了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与世界市场的关系,31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阶段的外交情况。这些题目不仅跨度大,体现了新课程全国卷的特点,而且特别强调历史阶段特征和中外联系,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时必须牢牢把握 “古今贯通,中外關联”的复习思路,形成知识网络,解题时抓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思路。

三、精选选择题,设计“选择题错选表”,做好错题总结,重视问题反馈

长期以来,农村高中学校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要比城市学生强,他们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学习,因此教师要花很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入高三一轮复习后,教师更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查缺补漏。特别是从高考历史卷的得分情况来看,有“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天下”的现象。因此在進入历史一轮复习后,高三的集备组一定要同心协力,认真研究近几年全国卷的特点,把握住高考方向,精选选择题,精讲精练。同时要重视每次选择题的学生答题情况,比如为了掌握学生每次复习、解题、答题以及教师自身教学遗漏的情况,可以结合“科大讯飞”等阅卷系统,对学生的选择题答题情况进行反馈、分析。

如下题。

马克思说:“机器的这一部分——工具机,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在今天,每当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时,工具机也还是起点。”这里的“工具机”是指()

A.飞梭B.纺织机器

C.改良蒸汽机D.汽船

经过“选择题错项表”的统计,很快得知哪些题目学生错得比较多,以及学生会比较多地错选哪个选项。如上题,我校高三(10)班共46个学生,其中做错的有19个,而错选C项的有17个,选其他错项的有2个。从错答项中很明显可以分析出学生答错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不牢固不熟练,导致混淆了工业革命和蒸汽时代开始的标志;二是课堂没有注意听讲或做好笔记,又或是重点标志性的事件没有做好标注。针对第一个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区别易混基础知识的训练;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笔记情况,提醒学生做好重点标注和理解。

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能结合每次阅卷后的错题分析,无疑能解决以下三大难题:一能迅速了解学生的错误所在,是错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还是解题方法、技巧,又或是审题不当;二能帮助教师迅速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复习情况,这对高三最后阶段的培优补差工作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三能迅速统计出学生对不同难度、不同类型题目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错项汇总分析对高三最后阶段的查缺补漏起了非常重要的直观指导作用。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提高课堂效率,还要多研究全国卷的特点,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和创新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管向群.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袁妮)

作者:曾艳

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思考论文 篇2:

《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案例教学研究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剖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近20年里,我国财务管理学科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案例教学正成为该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意义

案例教学作为精品课程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无疑应服务并体现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加强案例教学研究,对该精品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可以促进教学目的与教学行为的紧密结合。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案例教学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基本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通过案例教学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时,应首先明确案例教学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精心选择案例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教学手段和实施方式。

2.体现了针对性与综合性的统一。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应与理论教学内容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和组织,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讨论和分析评价,以便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知识点。在知识点案例的基础上,提高案例难度,组织分析综合案例,以便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知识点案例是为了对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初步运用;综合案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最终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来促进学习,最突出的优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充当财务决策者的角色,面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运用所掌握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案例讨论,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培养有效的思维方式。财务管理案例一般描述的是现实的财务管理经验或某种假想的情形,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情况诊断、决策研究,或是二者结合。案例教学法可使学生在吸收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有效的思维方式。

此外,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在增强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和处理模糊性的能力的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二、《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案例选择

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其中的教学案例也必须是“精品”,教师必须下大功夫精心选择。在选取教学案例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针对性。凡是选取的案例必须与教学理论知识相吻合,充分体现财务管理在理论、实务与政策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在学习财务管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继续提升自身清晰的专业理念、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水准。

2.实践性。教学案例应符合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不能随意主观臆造脱离实际的财务教学案例。

3.典型性。财务教学案例应能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的一般特性和普遍规律,学生通过该类案例的学习,有助于其学习迁移,使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综合性。即精选的案例既具有基本性和基础性的财务知识,又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要让学生有讨论和思考的余地,教学案例不应该只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对案例中每个问题通过分析、归纳所得出的结论永远只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5.时效性。财务管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管理理论不断更新,人们的管理实践也不断发展,所以在选取案例时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过时、陈旧的案例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也达不到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

好的案例叙述明确、真实有趣、可读性强,同时,案例中要呈现出问题与困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对案例的兴趣与参与,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与反应,唤起学生的自我经验,引起讨论,促使学生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从而不仅可以知其然,而且可以知其所以然。

三、《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案例教学组织

《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案例教学组织,涉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两个方面,而如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则要通过教学过程来体现。我们认为,《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案例教学组织应遵循以下步骤:

1.讲授相关知识要点。教师应对教科书的基本知识要点做必要的讲解,并对其中的难点问题进行重点解释。对于书中的一般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学完成,教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解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通过这种信息沟通与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便于设计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案例,同时对今后该部分内容的要点归纳做出调整。

2.设计教学案例。教师应根据讲授的内容和相关知识要点选用或自行设计教学案例。在选用或自行设计教学案例时,应深入了解案例的数据、事实细节,熟悉相关的材料;周密准备一系列可用来引导学生讨论的问题。问题必须是学生熟知的,使其有兴趣参与,也有话可说;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这样才具有讨论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

3.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拟定发言提纲。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以后,开始阅读老师印发的案例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获得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案例中提供的数据、信息和事实。指导学生在掌握案例的各种细节与数据之后,对数据加以组织整理,并以决策者身份思考问题,以便联系各个细节,进行深入分析。学生通过阅读和查找教师推荐的相关资料或根据自己的判断补充相关的信息来支持自己的分析,最后,根据自己的分析结论拟定课堂讨论用的发言提纲。

4.引导学生课堂讨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教师应事先了解学生预习准备的情况,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地准备一系列问题用来引导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也可以就一个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各自的观点,相互辩论,形成热烈的探讨问题的气氛,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让每个学生对每一次案例讨论都积极争取发言。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先由小组讨论,然后再由各小组代表发言,也可以在全班组织大型讨论,由学生主动发言和教师随机点名发言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

5.案例分析总结与归纳。学生在经过广泛、充分的讨论后,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做出总结,通过分析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案例分析的重点、难点,指出学生分析结论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

案例教学要成为财务管理学科的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还必须借助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实现。

1.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建立并完善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和多媒体校园电视教学系统,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学生不易疲劳,以新颖的视觉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对财务管理教师提出挑战,要求教师掌握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操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计算机知识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2.利用互联网资源。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主动传导和学生的被动吸收为主,忽视了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的原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样培养的学生在今天是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充实了人们的大脑,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互联网提供的知识信息,是一个教师远远不及的。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资源促使教育教学内容与教法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它鼓励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学生高阶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获取大量丰富的案例资源,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这一迅捷的平台,将案例的分析讨论通过网上交流的方式进行。

3.组织实地考察。当前,大多数高校将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而对实践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环境,并掌握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应尽可能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搜集第一手资料,自己编写案例并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财务管理学科是我国目前亟待发展的学科之一,培养大批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是财务管理学科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在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作者单位:江西井冈山大学商学院)

□责任编辑 谢爱林

作者:周群华

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思考论文 篇3:

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

摘要:

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三、四年级的必修课,处于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具有跨学年系列教学课程的特点,课程教学以学生深入社会调研实践为主,与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差别较大。课程组持续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调整与完善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明确对学生价值观和能力培养的方向与方法,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和“适应课程不同阶段”的多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探索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过程监控与成果评价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关键词: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模式;过程监控与成果评价

10052909(2015)02012905

调研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基本方法,只有通过准确、详实的调查研究,了解城市社会现状及其需求、分析相关社会问题,才能为科学城市规划提供重要保证[1]。同时,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城市规划的成败[2]。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处于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为城乡规划专业三、四年级的必修课程,有着跨学年系列教学课程的特点。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认知社会、系统分析、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属于方法论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是此类课程以学生进入社会进行调研实践为主要学习过程,其教学过程、主体与方法都与普通课程有着很大不同,传统的教学理念、方法与措施难以保证其教学效果,因此对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意义重大。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西方国家历来非常重视调研类实践课程的教学,在城市规划人才培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此类课程被归类为“field experience”,以对城市的认知和调研实践为主,范围不局限于高校所在城市,有的扩展到其他城市甚至国际项目,课程建设成熟而活跃。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自2000年开始举办本科生社会综合实践调研报告课程作业评优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国内高校对此类课程的重视和普及,课程设置日益完善,教学研究与探索也开始活跃,但是由于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学生的困惑与轻视

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的主要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深入社会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和习惯于课堂教学的中国内地学生而言,容易引起两种倾向:一种是困惑;一种是轻视。困惑来源于对调研实践相关方法论知识的缺失和教学过程转变的不适应。调研实践具有很强的方法论属性,需要科学的调研方法和实践过程,而目前国内各高校很少开设专门的有关调研方法的相关课程,专用教材的可选择性也很少,学生对社会调查的方法、问卷的设计与发放、样本的选择、具体的实施乃至最终调研报告的写作都很陌生,由于

缺乏相关的知识架构而难以很快进入角色。加之以学生深入社会自主实践认知为主的教学过程,使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学生手足无措,产生迷茫和困惑。

轻视非设计类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通病,理论课程如此,实践类课程更是如此。究其根源还是对课程属性的不当认知,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调研实践对专业养成的重要作用,缺乏调研实践的热情,导致思想上轻视,积极性下降,学习兴趣降低。

(二)教师的尴尬与无助

由于中国大多数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脱胎于建筑学背景,部分教师也养成了重视物质实体设计,轻视社会调研的习惯,加之缺乏系统科学的调研实践训练和教学组织经验,此类课程的教学仍处于摸索中。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由学生自主进行社会调研实践来完成,课程的教学组织和过程监控比较困难。城乡规划专业研究对象的系统性和宏观性决定了规划是一个协作性很强的工作,教师在人才培养中需要非常重视学生专业协作能力的养成。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通常3~4人一组完成一份调研报告,同组成员的积极能动性和认真程度必有差异,成绩评判难免有失公正,这就有可能影响到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可见,对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探讨,明确能力培养的方向,探寻恰当的教学方法,完善过程监控及成果评价机制很有必要。

二、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河北工业大学2008年针对该课程进行了教改立项,教改结题后课题组持续改进,2014年申报河北工业大学教学成果奖获得二等奖。课题组在认真分析课程特性与教学现状,以及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后,以社会发展对规划人才培养的需求、调研实践对学生价值观和思维能力的需求,以及新时期学生对知识多样化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完善了课程体系和内容;加强了对学生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引入了建构主义理论,建立了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和师生观“三位一体”的教学观和适应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模式;完善了过程监督和成果评价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成效。

(一)课程体系的梳理和教学内容的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发展方式转型、城乡统筹协调、新型城镇化成为这个阶段城镇化战略的重点,这将对城乡空间布局、社会发展、管理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课题组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的同时重新调整了课程体系(表1)。

一方面,针对课程跨学年系列课程的特点,对系列课程进行了合理定位,理顺了教学思路,梳理调研类实践系列课程内部关系,保证课程教学体系的完整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与相关课程的交叉渗透关系,建构科学互动的课程体系,加强调研类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设计课程之间的衔接,增强了教学任务安排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实现多门课程改革的良性互动,保障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组织教师去国内知名高校交流、观摩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调研方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及报告写作等内容的专题讲座和训练。

(二)对学生价值观和能力培养的重视

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城乡建设发展需要,具备坚实的城乡规划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和协同创新能力及综合思维与专业分析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3]。要求学生在调研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出发点和视角,把人文关怀和公平公正作为规划师的基本价值观进行培育,在课程教学中则需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其一,以是否考虑人的尺度与需求的多样化为标准来审视、调研城市各类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更多地关注对物质空间背后深层次的城市本质属性的探索。其二,引导学生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与市民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的人性空间,如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绿地、城市环境等。其三,把公平公正作为基本价值观贯穿调研过程,从选题、分析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更多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在关注横向维度(代内公平)的同时,引导学生考虑纵向维度的代际公平,培养规划师的人文素养。

作为方法论课程,强调对学生理性思维和系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方法建构作为切入点,从三个方面加以培养。其一,四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掌握与运用,配合理论教学,在调研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调研任务的要求,进行不同调研方法的重点运用和训练。其二,各种研究方法的建构,学生需要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深入对比分析、研究各种城市问题。其三,报告书、论文以及文本的书写体例与方法建构。

(三)建构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树立

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的主要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深入社会,亲身体验、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来实现,这就决定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与理论不太适合此类课程的教学。建构主义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教育界逐渐兴起的一种理论[4],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注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学习不再是教育者将外在于个体的客观知识经验传递给学习者,而是学习者与之相互作用,在先前的学习经验基础之上建构生成新的知识[5]。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主动建构的,而不是从外界消极接受的,与之相应的教学观强调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入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积累新的经验,其基本理念与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吻合的。

基于建构主义的核心思路,把建构主义教学观运用到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的确立,形成以学生为“知识建构主体”的融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和师生观“三位一体”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引导与控制进程,让学生自主拟定任务书,确定调研题目、提纲,安排调研进度并实施。在教师的协助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很好地适应了课程特点及新时期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在该教学模式的培养下,学习更加积极、目标更加明确,科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实践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显著提升。

(四)分课程阶段引入多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在各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比较典型的有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和抛锚式教学模式,结合课程教学不同阶段的特性,适时引入多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如表2。

(1)在调研选题阶段引入观念转变教学模式。选题为“城市调研的起步工作”,选题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应用重在选题理念的引导与转变。作为地方院校,课程设置侧重于物质性规划设计内容,而城市调研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大量的社会、经济、人文、生态等非物质规划的内容,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结构选择调研主题存在一定困难,此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扩宽思路,提高选题的有效性。观念转变就是引发认知冲突并解决冲突的过程,具体到调研选题就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选题的狭隘;然后深入引导,触发冲突,加深学生对之前选题局限的认知;最后适时引导,解决冲突,确定合适的选题,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网络。这其中还包括对学生选题途径、观念的引导,尤其要引导

学生从对课堂和课本的关注转变到对报纸、网络、新闻等关乎社会民生和国家大政方针热点问题的关注上来。

(2)在提纲拟定阶段引入支架式教学模式。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拟定调研题目之后,或无从入手,或片面分析问题,缺乏系统性。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确立分析目标,完善调研提纲。具体实施围绕学生已经确定的选题给下一步的分析搭建所需的概念框架,这个概念框架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基础上进行搭设的,以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深入分析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在已有情境与框架基础上,深入思考,引起认知冲突,不断反思与评价,进一步完善先前的支架,即调研提纲或分析问题的思路。

(3)在调研实施阶段引入随机进入教学模式。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调研提纲只是一个预案,在实地调研中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是继续调研,还是终止,或修改思路,值得推敲。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从实地调研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真实情况出发,把新的问题融入原有的调研提纲里进行重新考虑、组合、分析,再次进行情境创设,分析问题,继续调研实践。经过多次修正调研提纲,调整调研内容,学生就会自主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寻求适宜的认知根源,从而提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课程阶段教学模式模式引入之前模式引入之后

调研选题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学生刚结束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选题关注于经济适用房、公租房以及城市底层的居住问题经教师启发引导之后转变观念,开始关注城市外来人口的居住问题,再继续引导,演变为关注外来人口聚居区,经过几次预调研,确定调研区域和主题

提纲拟定支架式教学模式主体调研框架拟定为“外来人口聚居区物质环境”和“外来人口的群体状况”两大方面经教师创建情境、引导思考之后,主体调研框架调整为“外来人口聚居区形成原因”、“外来人口聚居区物质系统”、“外来人口系统的生活、居住、工作、子女上学”等三大方面

调研实施随机进入教学模式按照已有调研提纲进行针对性调研,内容固化实际调研中学生发现外来人口与当地人口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和冲突,双方都有较高的心理诉求。经教师积极引导,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具体分析,调整调研提纲,继续深入调研,最终调研主体框架为外来人口聚居区的“形成原因”、“物质环境”、“社会融合度”、“外来人口系统”四个部分说明:该教学案例为三年级学生在《城市专题调研(二)》课程中完成的《“外来”的边缘-天津市赵沽里外来人口聚居区调研报告》,获得2011年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综合实践调研报告课程作业评优佳作奖。

(五)建立过程监控与成果评价机制

不同于其它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课程,探索有效的过程监控与成果评价机制对于调研类实践课程非常重要。经过几轮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教师监督与学生自律相结合的过程监控机制。(1)教师一周两次集中指导、讲评。(2)每日EMAIL提交调研成果,便于教师对调研过程进行跟进、指导和监督。(3)学生调研出勤与工作量表。

建立了综合评价机制,由指导教师评定、班内互评和系内公开评定相结合确定最终成绩。个人总成绩由个人成绩(20%)与小组成绩(80%)组成(表3),由出勤及分工工作量判定,教师评定占50%,班内互评环节同组成员的打分占50%。小组成绩由调研过程成绩(30%)与调研报告成绩(70%)组成,调研过程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定,调研报告成绩由班内组间互评(30%)和系内三、四年级教学组教师公开评定(70%)组成(表4)。

让学生参与互评环节的考核,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效地发挥了学生之间的监督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发现,班内互评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非常高,态度认真严谨,评定结果客观、公正。系内公开评定增加了年级之间的竞争、学习和交流机会,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语

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过程中,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完善,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过程监控机制和成果评价体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调研方向、确定调研题目、架设调研提纲、安排调研进度,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极大提高,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教学效果良好。2010—2014年学生的课程作业在全国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综合实践调研报告课程作业评优活动中,共获得17个奖项。需要注意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当前人们对于城市规划的困惑并不是学科意义的定义,而是为了适应城市规划在现阶段的专业实践以及在多元的背景下,从业者需要具有什么样的专业素养的问题[6],因此,规划教育必须结合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深入实践,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才能真正促进城乡规划专业发展,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参考文献:

[1]李浩,赵万民.改革社会调查课程教学,推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J].规划师,2007,23(11):65-67.

[2]李和平,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201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刘韵秋,张宝生,张雪,陈士娟.基于建构主义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未来与发展,2013(3):82-86.

[5]罗生全,陆芳芳.建构主义学习论的教学转化[J].教育学术月刊,2013(4):59-63.

[6]韦亚平,赵民.推进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规范化发展——简论规划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层次及教学组织[J].城市规划,2008(6):33-38.

As a part of compulsory courses for junior and senior students majored in urban planning, the urban investigation takes the core position of practical courses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rossacademicyear series of courses.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mainly based on social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and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courses mainly concerned with classroomteaching. We focused 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adjusted and perfected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course contents, specified the direction and method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values and abilities, introduced the studentcentered constructive teaching attitude and several constructive teaching modes “adapted to different stages of teaching process”, and explored and formed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system of process monitoring and achievement evaluation. The teaching reform has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and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steadily.

(编辑梁远华)

作者:白淑军 许峰

上一篇:教育方法现代思想政治论文下一篇:交通局消防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