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与幼儿教育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使用文献计量法对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文献进行研究,搜索CNKI《中國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筛选出我国15年(2004~2018年)来关于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文献共92篇,并对上述文献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和述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特殊教育与幼儿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特殊教育与幼儿教育论文 篇1: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陕西教育事业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教育事业在不断改革、不断提高和创新中求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同时,为陕西经济社会建设输送了大量实用人才,有力地支持了陕西经济建设、促进了社会进步。2018年,陕西省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学生总数达到797.97万人,占全省人口比例达20.7%,比1949年提高了14.8个百分点,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306人,是1949年的175倍。

基础教育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基础教育十分薄弱。全省80%以上人口为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38%。1949年全省有普通中小学14461所,专任教师27764人,在校学生76.76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中学生33人、小学生553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基础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06年9月,陕西107个县(市、区)全面实现“两基”达标的历史性任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提前一年在西北五省区率先完成了“两基”任务,历史性地实现了在全省范围内基本上扫除文盲和基本上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同时,陕西还扎实推进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教育对口支援工程,创建“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区)”,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2018年,全省共有小学4714所,招生人数51.36万人,在校学生达265.61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净入学率为99.97%,比1978年上升了4.3个百分点,平均每万人口中有小学生690人,比1949年多138人;全省普通中学达到2072所,招生人数60.78万人,在校学生为180.81万人,比1949年的3.94万人增加44.9倍,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为99.95%,比1978年提高了26.4个百分点,平均每万人口中有中学生470人,是1949年的14.2倍。2018年,全省有普通高中471所,在校学生72.27万人,为1978年的1.4倍。

特殊教育和幼儿教育稳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特殊教育十分落后,全省仅有1所盲聋哑学校,学生13人,1978年发展到5所,在校学生618人,教职工136人(其中专任教师79人)。70年来,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陕西特殊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65所,在校学生5984人,分别为1949年65倍和460倍,比1978年增加60所,在校学生人数增长8.7倍;专任教师1408人,比1978年增加16.8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省共有4所幼儿园,入园幼儿344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幼儿教育事业在改革中不断壮大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幼儿教育。2018年,全省共有幼儿园(含学前班)7963所,在园儿童由1978年的17.54万人增加到141.3万人,增长了7倍,教职工人数由1978年的9295人增加到162654人,增长了16.5倍;与1949年相比,幼儿园及入园幼儿数更是大幅度提高。

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具有重要意义。1949年,陕西只有21所职业学校(含中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4230人,专任教师210人。改革开放初期,中等职业学校达到89所,在校学生2.93万人,专任教师3297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获得长足发展。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陕西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各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为此,省政府及时制定了陕西省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大了培养力度,从而使各类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2006年,陕西争取到国家县级职教中心国债建设项目14个,专项资金4000万元,全省县级职教中心的建设总数达到85个,创建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0所,建成示范乡镇农技校100所,进一步改善了我省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促进了职业教育骨干体系建设,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

截至2018年底,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69所,为1978年的4.1倍,比1949年增加16.6倍;在校学生39.97万人,为1978年的13.65倍,比1949年增长94.2倍;专任教师20928人,为1978年的6.35倍,比1949年增加98.66倍。

高水平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仅有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等4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272人,教职工1239人,其中专任教师456人,随着我国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1978年陕西高校迅速发展到30所,在校人数扩展到3.44万人,教职工2.7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0699人。

进入80年代以后,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学位管理制度以及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及一批重点学科的“211工程”计划,陕西省政府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增强高校的科研能力,目前我省进入国家“211工程”的高校达到8所,进入“985工程”的高校有3所,分别居全国第四位和第二位。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6所“211工程”建设学校共设立45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投入重点学科建设资金7.82亿元,顺利通过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并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经过70年的发展,陕西高等教育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2018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95所(含12所独立学院),比1978年增加65所,共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30.35万人,为1978年的22倍;在校学生105.48万人,为1978年的30.66倍;專任教师68459人,为1978年的6.4倍。全省共有成人高校14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8所,还有12所独立院校,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168.57万人,平均每万人口中在校本专科学生274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8年,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49个,研究生指导教师18694人,在校研究生达12万人以上,比1978年的280人增加400倍以上,其中,博士研究生19722人、硕士研究生108455人;全省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59个(高校30所),其中,博士授权单位32个,高校19所(含4所军队院校)。全省普通高校有博士一、二级学位授权点180个,硕士一、二级学位授权点50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6个,涵盖所有13个学科门类;全年授予研究生学位3789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054人、硕士研究生34845人。

2018年,陕西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8所,其中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高校3所(全部为部属高校,其中A类2所,B类1所),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高校5所(其中,部属高校3所、省属高校1所、军队院校1所),共有17个学科;另外,陕西有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7所、建设学科7个,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3所、建设学科13个。截至2018年9月,陕西高等教育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有46个、前1‰的学科有6个。

全省民办教育蓬勃发展

陕西民办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1984年,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成立,标志着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复兴,开创了社会力量办学的先河。进入90年代民办教育已初具规模。1991年,全省共有民办教育机构800多所,在校学生达11万人。随着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到1999年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达2000多所,在校学生达40多万人。

2000年以后,陜西民办教育进入稳定、规范发展的新时期。截至2018年底,全省各类民办学校(含机构、幼儿园)总数达到4668所,在校生118.28万人,其中幼儿园4136所,入托幼儿34.89万人;小学228所,在校生21.35万人;初中90所,在校生14.14万人;高中87所,在校生7.3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84所,在校生5.93万人;民办高校(含机构)31所,在校生27.20万人。全省民办学校毕业(结业)49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8.40万人,中职毕业生1.96万人,高中毕业生2.43万人,初中毕业生4.04万人,小学毕业生2.63万人。

2018年,民办教育机构教职工15.94万人,其中专职教师9.5万人,行政管理人员1.27万人,外聘兼职教师0.29万人。

2018年,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27.20万人,其中研究生225人、本科生162762人、高职(专科)在校学生109211人;另有公办高校参与,按民办机制运行的独立学院12所,在校学生74635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

特殊教育与幼儿教育论文 篇2:

我国15年(2004~2018年)中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使用文献计量法对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文献进行研究,搜索CNKI《中國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筛选出我国15年(2004~2018年)来关于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文献共92篇,并对上述文献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和述评。研究发现,我国对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研究,2004~2013年这10年时间内,发文量较少,直到2014年才得到研究者的日益重视,并逐渐形成研究热潮,2014~2018年,年发文总量均达到每年10篇以上;江苏师范大学的王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李甦、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念阳为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研究的高产学者;江苏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为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研究的高产单位,且高产单位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一带;共有25种期刊刊发了关于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相关文献,高被引文献中,华东师范大学周兢带领的团队以儿童语言为研究对象,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甦及其合作者更侧重儿童口语叙事中的临床应用及评价,上海师范大学吴念阳带领的团队则更注重在互动式分享阅读中提升儿童的口语叙事能力。

【关键词】文献计量;15年;儿童口语叙事能力

【作者简介】吴念阳(1963-),女,江苏南通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张丽娜(1980-),女,山东潍坊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叙事能力(Narrative Competence),通常是指一种脱离语境进行有组织表述的语言能力[1]。就语言表现形式来看, 叙事可分为书面语言叙事和口语叙事两类。就日常生活而言, 使用口语叙事的频率高于使用书面语言, 因此学者们几乎都重视对口语叙事的研究[2]。所以,本文所选均为以儿童的口语叙事能力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而剔除了以书面语、肢体语等为表现形式的儿童叙事能力研究文献。

叙事能力是儿童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 对促进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3]。儿童口语叙事是儿童叙事最常用的方式,儿童口语叙事能力是儿童叙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儿童口语叙事能力对探索儿童语言发展、认知发展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对在实践中采用恰当的方式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认知发展能力等方面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国内很多学者逐渐发现了儿童口语叙事能力这一研究领域的价值,陆续投身于该领域的研究。那么,在过去的15年(2004~2018年)里,我国(本文统计数据未含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地区)对儿童口语叙事能力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了什么样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呢?本文用文献计量法对儿童口语叙事能力进行研究,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文献计量法对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文献进行研究,文献来源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范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等。检索策略为:主题=“儿童叙事能力”或“幼儿叙事能力”,检索的发表时间自2004年至2018年,检索日期为 2019 年 2月1日,共检索出文献149篇。然后根据内容,将其中文学范畴里的儿童叙事研究、舞蹈等肢体叙事研究、书面语叙事研究、叙事教学研究、叙事心理治疗研究、大学生叙事能力研究等文献删除,共计有92篇关于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研究的文献符合研究范畴,其中期刊文献50篇(含32篇实证研究),硕博士论文40篇(含39篇实证研究),会议文献2篇(含1篇实证研究)。

三、研究结果

(一)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研究领域发文统计

我国15年来儿童口语叙事能力发文数量如图1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04年至2013年这10年时间内,我国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研究发文量屈指可数,每年少则没有,多则三五篇,并没有形成研究热潮。直到2014年,我国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研究才得到研究者的日益重视,并逐渐形成研究热潮,随后几年直到2018年,年发文总量均达到每年10篇以上。

2014年以来,我国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年度发文总量稳步提升,期刊年度发文量也是稳步提升。其中2017年发文总量和期刊发文量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9篇和11篇。

(二)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研究领域学者分析

在 CNKI 中按作者发文数量进行排序,遴选出在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研究领域的高产学者,这些学者有可能正是推动儿童叙事能力在中国发展的学术带头人。表1及图2是我国15年来儿童口语叙事能力高产学者统计。

其中江苏师范大学的王娟自2014年发表《学前儿童的叙事能力:特征及影响因素》[4]以来,连续5年共发文13篇,指导硕士论文2篇,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探讨了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特征及提问、故事呈现方式、故事诱发方式、母亲获得的社会支持与母亲参与教养、阅读媒介、母亲受教育程度、故事材料的图画特征等诸多影响因素对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作用[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李甦于2006年以第二作者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发表《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的促进与干预研究(综述)》[20]以来,与各学者联合发表6篇论文,多以听障儿童与健听(与“听障”相对应的概念,指听力正常)儿童的临床视角出发,研究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发展、应用与评价[21][22][23][24][25][26]。

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念阳注重不同环境及不同的叙事活动对儿童的敘事能力的影响,并尝试用互动式分享阅读提升儿童的口语叙事能力[27][28][29][30][31]。

(三)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研究单位分析

在 CNKI 中按作者单位进行排序,遴选出在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研究领域的高产单位,图3是我国15年来儿童口语叙事能力高产研究单位统计。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江苏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位于儿童口语叙事能力高产研究单位前三名。

从儿童口语叙事能力高产研究单位所属区域可以看出,江苏(江苏师范大学15篇、南京师范大学9篇)24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1篇、上海师范大学9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4篇)24篇,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7篇、中国科学院大学3篇、首都师范大学3篇)13篇,浙江(浙江师范大学3篇)3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一带。

(四)儿童口语叙事能力文献来源期刊分析

我国15年来,共有25种期刊刊发了关于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相关文献,其中《中国特殊教育》和《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各刊发9篇,是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研究的高发期刊,见图4。

《中国特殊教育》《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以听障儿童、弱智儿童、自闭症儿童等特殊儿童的口语叙事能力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基本规律、影响因素及人工耳蜗植入等的临床应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早期教育(教育科研)》以正常儿童的口语叙事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基本规律、影响因素及发展教育。《早期教育(教育科研)》自2015年关注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研究以来,发文[32][33][34]数量已经跃居发表正常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期刊前列。

(五)儿童口语叙事能力高被引文献分析

表2(见下页)是我国15年来儿童口语叙事能力高被引文献统计。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研究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周兢、张放放、张海霞最早做了探索。张放放、周兢2006年发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的《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研究综述》[35]的引用量是最高的,高达65次。这篇文献是15年来第一篇以儿童口语叙事能力作为研究对象的综述文献。同时周兢为导师指导的张海霞的硕士论文《学前儿童看图叙事顺序能力研究》[36]可以说是15年首批以儿童口语叙事能力作为研究对象的实证文献,引用量也高达31次。

重庆工商大学的曾维秀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的李甦在2006年发表的《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的促进与干预研究(综述)》[3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周凤娟、章依文在2009年发表的《学龄前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研究》[38]这两篇文献因较早进入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研究领域,深入、全面地将国内外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研究进行述评也获得了较高的引用量。上海师范大学的王婷、吴燕、吴念阳的文章《3~6岁儿童在不同叙事活动中的叙事能力》[39]因研究儿童在不同叙事活动中的口语叙事能力而获得较高的引用量。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研究团队都有自己的特色,华东师范大学周兢带领的团队以儿童语言为研究对象,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甦及其合作者更侧重儿童口语叙事中的临床应用及评价,上海师范大学吴念阳带领的团队则更注重在互动式分享阅读中提升儿童的口语叙事能力。

四、研究展望与反思

(一)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研究趋势

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研究将会呈现研究正常儿童与研究特殊儿童并重的局面,并且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对比研究也会有长足发展。

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研究将会呈现以各学科带头人为中坚力量,并逐渐呈现多领域、多地区、跨省份合作的势头。

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研究将会呈现更多的实证研究,并会在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纵深化等方面有更深入的探索。

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研究将会呈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局面。在儿童口语叙事能力发展初期,文献以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探索我国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特征为主,现在已逐渐发展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指导儿童教育实践、指导教育教学的局面。

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研究将会引入更多新科技、新工具,比如IPAD的普及对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研究,思维导图兴起也将会作为工具应用到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研究中[40][41]。

(二)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研究不足

目前对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研究者不多,且多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一带,我国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对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研究不足。这就导致在探讨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基本特征时缺乏了中西部地区的儿童研究对象,也导致以研究不同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收入等条件对儿童的口语叙事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缺乏中西部地区的家庭研究对象。

我国的儿童口语叙事能力实证研究多是横向研究,缺乏纵向研究,缺乏探究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特点、影响因素、促进方式,并进行纵向研究的相关实证研究。

我国的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研究时间较短,在2006年之前几乎找不到专门以儿童口语叙事能力为研究主题的专业论文,虽然目前对儿童口语叙事能力的研究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其研究对象选择尚不能代表多数儿童群体,研究主题不够细致与深入,采用的方法也仍有较多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27][39] 王婷,吴燕,吴念阳.3~6岁儿童在不同叙事活动中的叙事能力[J].学前教育研究,2014(08):17-25.

[2][35] 张放放,周兢.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06):47-52.

[3][20][21][37] 曾维秀,李甦.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的促进与干预研究(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09):572-575.

[4][5] 王娟,许姗姗,张积家.学前儿童的叙事能力:特征及影响因素[J].幼儿教育,2014(09):27-31.

[6] 杭玲莉,王娟.提问对幼儿叙事结构的影响研究[J].幼儿教育,2015(36):23-28.

[7] 王娟,李昕,陈世民.母亲获得的社会支持与母亲参与教养对学前聋童叙事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05):913-916.

[8] 王娟,李维,王维宇.故事诱发方式对4~6岁儿童故事复述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6(10):47-56.

[9] 王娟,李维,刘鑫,李之刚.故事呈现方式对5-8岁聋童故事复述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6(03):23-29.

[10] 王娟,许姗姗,周钰.故事呈现方式对5~6岁儿童叙事水平的影响[J].幼儿教育,2016(Z3):9-14+28.

[11] 刘鑫,王娟.聋童叙事的研究综述:特征、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16(02):23-29.

[12] 王娟,鲍玲,杨洋.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与儿童叙事能力的关系:语言支架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 25(02):255-258+288.

[13] 王娟,沈秋苹.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叙事:特征、相关理论及干预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17(11):38-43.

[14] 王娟,刘鑫.学前聋童口语叙事的特征及预测因素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7(03):38-45.

[15] 李维,王娟.阅读媒介对5~6岁儿童故事生成的影响——基于数字化閱读和绘本阅读的比较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7,38(06):95-102+110.

[16] 李维. 电子阅读与绘本阅读对5-6岁儿童叙事表现的影响[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7.

[17] 王娟,龙玉兰,陈世民.聋童的接受性词汇水平、叙事能力与心理理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1):28-31+110.

[18] 王娟,许姗姗,张积家.故事材料的图画特征对儿童故事复述的影响——基于东巴经和图画的比较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8,3(03):108-113.

[19] 王维宇. 学龄前聋童与健听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比较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7.

[22] 李甦,申敏.儿童叙事结构的分析方法[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0,18(04):399-401.

[23] 申敏,李甦.3岁听障与健听儿童叙事中主动发问能力比较[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1,19(06):501-505.

[24] 朱敏,李甦.儿童口语叙事中叙事评价的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5(08):92-96.

[25] 于帆,李甦.正常和听障儿童口语叙事中的停顿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5,23(05):546-548.

[26] 李甦. 汉语普通话儿童叙事能力的发展[A].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07:2.

[28] 吴燕,吴念阳.互动式分享阅读对4~6岁儿童叙事能力的影响研究[J].幼儿教育,2016(Z3):15-19.

[29] 吴燕. 互动式分享阅读对4-6岁幼儿阅读兴趣、叙事能力的影响[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0] 杨月. 5-6岁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叙事能力的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31] 陈汝彬. 阅读治疗对随班就读学生叙事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2] 王娟,刘鑫,龙玉兰,李昕,石春.5~6岁儿童的叙事质量与其眼动状况的相关研究[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5(03):35-40.

[33] 许姗姗.儿童叙事能力评价指标评述[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7(02):27-31.

[34] 杨媛媛,郑飞艺.幼儿叙事能力相关研究综述[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8(05):22-25.

[36] 张海霞. 学前儿童看图叙事顺序能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8] 周凤娟,章依文.学龄前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02):181-183.

[40] 余思洋. 基于IPAD的学前儿童叙事能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41] 杨佳,周义斌.思维导图对大班幼儿叙事能力的影响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7(07):46-50.

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上海市小学生绘本阅读能力分级研究”(项目编号:2015BYY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张丽娜,nana80@163.com

(责任编辑 张付庆)

作者:吴念阳 张丽娜

特殊教育与幼儿教育论文 篇3:

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进入规范化快车道

为进一步完善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和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单位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10〕143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和做好2012年培训工作的通知》(浙教办师〔2012〕111号)等文件的精神,同时为了落实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全省教育局局长会议上有关“争取制定幼儿教育、中职教育、特殊教育新的支持政策,全面加大对学前教育、中职教育、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的讲话精神,2012年5月,浙江省教育厅批复同意在浙江师范大学设立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中心,该中心挂靠在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经过紧张有序的筹备,2012年11月22日,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成立大会在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举行。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浙江师范大学的相关领导,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省特殊教育学会等单位的特邀专家出席了会议。

会上,浙江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庄华洁指出,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是维护残疾人平等享受教育权利的根本保证,是提高残疾人素质的根本途径,对促进残疾人自强自立、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和“支持特殊教育”的精神。据介绍,近年来,浙江省特殊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受教育群体素质明显提高,走在了全国前列。然而,同特殊教育发达省份相比,浙江省的特殊教育师资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培训面临严峻挑战,难以满足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浙江省决心花大力气,采取切实举措,加快特殊教育发展,以缩小和消除各类教育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

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先亮指出,浙江师范大学的特殊教育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学校主动与国际接轨,与美国的北卡罗莱纳大学、俄勒冈大学以及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等学校的特殊教育学科合作,筹建了中、美、加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康复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师范大学发布的《“十二五”暨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特殊教育专业、硕士点及特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培养高素质特教人才”。浙江师范大学将以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中心的成立为契机,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聚集各方力量,建设好这一教师培训中心。

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是专门从事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工作的专业机构。中心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心承担的主要任务有:(1)开展调查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浙江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2)负责浙江省各地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业务指导。(3)承担浙江省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与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4)牵头开展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实现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共享,逐步向国际化迈进。(5)开展特殊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交流特殊教育改革的信息和经验,为基层特殊教育服务。

在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成立的同时,浙江省“十二五”特殊教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高级研修培训项目”也在当天隆重举行开班典礼。来自浙江省30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参加了本届培训班的学习。这也是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成立后举办的首次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研修培训活动。

首届研修班的培训内容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普遍关心的特殊教育政策法规、国内外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特殊教育管理、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实践观摩与反思四大板块。研修班邀请全国各地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以主题讲座的形式,围绕前三个板块,对校长们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理论培训。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实践观摩与反思板块则以研讨和特殊教育学校实地观摩的形式进行。

关于特殊教育政策法规,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方红峰从每个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出发,指出特殊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残疾人自食其力、融入社会的能力。他强调,有效的特殊教育需要适切的目标、个别化的教育手段以及及时的评价反馈。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办好特殊教育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也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授朱宗顺认为,确立自然、永恒、主体的儿童权利意识,敬畏儿童权利,是进一步推进我国有特殊需要儿童权利保障的基础。

关于国内外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俊明指出,世界各国特殊教育发展经历了五大转变,即从慈善型向权益型转变,从医疗型向医教结合型转变,特殊教育概念从狭义型向广义型转变,从隔离教育向融合教育转变,从单纯的补偿教育向补偿与潜能开发相结合的教育转变。这些转变反映了当代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保障教育公平、保障人权等人类社会的共识,也促进了残疾人事业和特殊教育的发展及世界性的交流与合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雁从当今世界特殊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和大背景出发,探讨了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职能转变和角色重新定位。她建议在新的形势下,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在为学校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直接的特殊教育服务的同时,还应当成为融合教育的支持者。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授秦金亮聚焦于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特殊教育教师的概念、教师专业化的国际标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框架及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等方面,阐述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

特殊教育管理板块的课程主要是根据校长们的需要设计的。浙江大学教授徐小洲从领导与领导力、决策及其影响因素、领导决策过程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作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应该如何领导整个学校的问题。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张天雪则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出发,从走进危机管理、学校危机管理分类、以制度来规避学校危机以及校长与学校危机管理等方面,梳理了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经验。

为落实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实践观摩与反思的培训内容,参训校长除参与了5个主题论坛的研讨活动外,还交流了各自的实践经验,并参加了“浸润式培训”观摩活动。

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中心的成立,是进一步完善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有力举措,它促使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进入规范化快车道。培训中心的成立,有利于全面提高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特殊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实现教育和社会公平。

Speeding up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in Zhejiang:Review of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Zhejiang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Center and 1st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Principals Workshop

Yin Di, Feng Yanfen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作者:尹娣 冯艳芬

上一篇:探究式教学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传统器物与产品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