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整体形象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以及舆论监督体制的日益完善,新闻记者的地位发生了重大改变,我国媒体的多重角色造成了新闻记者身份认同混乱,在功利主义思想的熏染下,许多记者丧失了职业道德,标题党、虚假新闻等现象日益普遍,新闻记者形象受到了巨大冲击。本文在简要分析新闻记者形象影响因素及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记者形象的优化路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者整体形象管理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记者整体形象管理论文 篇1:

论如何优化记者形象

[摘 要]公众所持记者形象虽谈不上很差,但无论如何无法用“优秀”一词来概括。尽管当前我国一记者总体形象良好,其中仍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公众对记者工作及生活情态认识差异较大,有些存在刻板印象;公众对一记者的职业道德不甚满意,评价偏低;公众心目中,一记者人格品质非常一般;大部分人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但现实的媒体接触率、利用率非常低;当前新闻教育或多或少存在脱离实践、新闻系学生专业意向淡薄、新闻理想缺失问题;新闻联系人对记者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的评价最低;一记者自我形象非常好,与公众评价存在差异等等。

[关键词]

在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在剧烈变动的新闻传播业转型时期,公众记者形象出现不少问题,加之记者形象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公众心目中的记者形象也在时刻发生变化。因此,若满足于现有的记者形象而不加以优化,最终阻碍新闻业健康发展。记者形象关系到

媒体形象,关系到媒体公信力建设,关系到新闻传播业健康快速发展。为提升一记者形象,新闻传媒行业、新闻媒体、一记者自身、公众和新闻教育领域都必须作出不懈努力。

一、如何优化记者形象的意义

(一)树立记者形象品牌价值,保护社会公共资源

在市场经济潮流下,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不打上了市场的烙印,进入市场经济的各类要素都将作为社会资源重新配置和调度,在市场价值的实现中或是得到或是失去自身的社会价值。记者形象是及其可贵的社会公共资源。首先,公众心目中的一记者形象涉及公众对新闻媒体以及记者群体的历史感知、现实反响和未来期许,这一形象的形成是社会化长期发展的结果。参与这一社会化过程的,不仅有新闻界和记者的努力,更离不开受众的关注和反馈。从这种意义上,记者形象是社会各界共同创造的一种公共资源。其次,记者形象是对社会具有引领作用的公共资源。记者形象是一种社会品牌的人格化,是对记者社会价值的一种社会认可。记者形象是一种新闻品牌,更是一种社会品牌。作为新闻品牌,一记者形象在客观上为新闻媒介的无形资产追加了社会价值,增加了媒体的信誉度。以杨澜、白岩松等新闻主持人和记者形象命名的栏目和频道,就是例证。作为社会品牌,一记者是船头的眺望者,是公共知识分子的重要部分,是意见领袖。记者,特别是名记者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其社会价值是其他有形品牌无法比肩的。对于全社会而言,良好的

记者形象就是时代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标本化,是引领社会的主流招牌。

(二)增强新闻可信度,提升媒体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是媒体最大的无形资产,是媒体日积月累而成的。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子纷繁复杂,但是记者作为新闻的报道者,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具体。例如,不少记者的新闻报道缺乏独立思考,喜欢跟风,稿件千篇一律,使得公众无法接受。公众常见的“导演”新闻如背诵台词、摆拍等对媒体公信力的破坏不容小觑。目前“官方”性质的新闻报道很多,为广大受众所厌烦,也一直受到多方批评。也就是说,一记者的新闻采访活动直接影响了媒体形象,那些僵化、失范的新闻采访活动严重的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因此,优化记者形象,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新闻媒体。提升记者形象,也就是在提升媒体公信力。

二、优化记者形象的战略选择

(一)深化新闻改革,加强行业自律

我国媒体正处于转型时期,发展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但是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不能因为出现问题而因噎废食,相反这些问题应当成为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的动力。当前,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已经明确,深入改革的各项政策也陆续出台并逐渐落实。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对优化记者形象必然有其积极作用。其次,建立健全新闻行业法规,完善监督和惩处机制。众所周知,我国新闻界以各种行业规章制度或《民法通则》、《刑法》等一般法律来规范新闻传播行为,而并没有专门的新闻法。而目前各种一记者失范行为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现在的惩处机制缺失,处罚力度不够,程序不明。那些有炮制虚假新闻、收受红包、大肆炒作、侵犯他人隐私等不良行为经历的一记者,只有在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造成严重后果时刁‘可能在舆论的压力下受到法律的制裁。这种监督和惩戒机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新闻界的不良行为。所以,建立健全完善新闻法规,加大记者失范行为惩处力度,才能为树立良好记者形象提供法律保障。再次,加强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刻不容缓。要从制度层面上消除记者炮制虚假新闻、搞有偿新闻等不良行为滋生的温床,就必须加强新闻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建立权威媒介监管和仲裁机构,如媒介评议会或新闻评议会。新闻评议会是一种评价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专门性机构,它通常由新闻行业机构组织行业内相关人士组成,也有的是由新闻界和其他各界(司法及社会群众团体等)代表联合组成。其职责是处理对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行为的投诉、申诉案件;监督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执行评议会做出的裁决。有的评议会还有处决权,可以对当事人进行警告、记过、罚款、开除等处罚。

(二)加强职业培训,完善考核体系

就新闻媒体而言,要提升一记者形象,提升媒体形象,最重要的是加强记者职业培训,完善考核体系,培育优秀记者。新闻媒体是记者的“家”,新闻媒体的形象很大程度决定一记者的总体形象。除了在宏观层面做好定位,树立正确的导向,提升媒体公信力外,在微观层面,新闻媒体要打造一支素质整齐、作风优良的记者队伍。一是加强一记者职业培训。目前,我国媒体记者准入门槛低,媒体对新进记者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机制。媒体应制定自身的伦理规范或采编行为准则并深入贯彻落实。尽管不少媒体己经建立此类规范,但是执行效果并不如预期。其中既有自律规范不具体、不实用的原因,也与执行不力有关。媒体应把自律建设成媒体文化的一部分,让自律真正转化为记者的自觉意识。二是完善记者考核体系。当前,记者行为失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在的新闻绩效考核方式带来的压力引起的。完善新闻绩效考核体系,需做到因岗制宜、因稿制宜。不同报道领域的一记者采写的报道会有所不同,因此不能以同一标准衡量。相同报道领域的稿子可能题材不同、角度不同,因而也不能以发稿量的大小来衡量。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对创新的鼓励,题材新颖、视角新颖、写作方式新颖的优秀稿子应该得到充分肯定。三是培养名记者。纵观国内外各大媒体,名一记者不仅是媒体不可缺少的名片,也是媒体其它记者的表率,因而成为记者形象的代表。媒单位应不遗余力的培养、打造名记者,适时推出“重弹”,让一些综合素质高、作风优良的记者脱颖而出,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当然,名一记者的成名并非依靠的仅仅是宣传,他们依托的是具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或者深受公众喜欢的作品。时下的名一记者无一例外的拥有自己有影响力的作品。四是开展危机公关。面对一些不良记者不良行为产生的负面新闻,媒体应及时主动说明情况并向公众道歉。应该说,我国一记者队伍整体上是优秀的、可以信赖的,记者中的害群之马很少,但其所引发“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效应却不容低估。因此,一旦发生不良事件,媒体要主动、及时说明事情的真相。五要把握发展契机。“全民记者”时代,互联网不仅是网民自发爆料的平台,也是集结舆论的平台。然而,网络自身缺乏必要的信息解读和过滤机制,加之全民记者并非职业一记者,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可信度非常低。这为重塑传统媒体形象提供了大好时机。专家指出,新媒体条件下传统媒体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当大事发生时,人们还是期待传统媒体发出权威的声音,那种经过审查核实的新闻才是人们能够消解信息疑问的最有效手段。

(三)坚守职业理念,塑造独特品格

对记者而言,坚守一记者职业理念,培养自身独特品格是关键。在新闻传播业转型时期,记者应坚守自己的职业理念,培养自己独特品格,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好良好的一记者形象。首先,记者在新闻采访报道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采写人性化的新闻。这就要求记者在采写报道新闻的过程中,重视“人”的因素,把关怀“人”的境遇和尊严置于第一位,尊重每一个受访者,关心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这不仅是记者职业道德、职业理念使然,也是塑造一记者良好形象必然要求。其次,一记者要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次,记者需要正确处理与新闻联系人的关系。新闻联系人与一记者群体联系紧密,双方有工作上的交流与合作。而调查结果显示,四样本群体中,新闻联系人对记者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评价最低。一记者一方面要自我检讨,另一方面要找出原因以改进同新闻联系人的关系,从而修正新闻联系人心目中不良一记者形象。

(四)学习媒介知识,提高媒介素养

在信息时代,我们被媒介包围着,媒介素养成为一种必需的生存技能。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我们获取消息更快捷,使我们眼界更宽广、体验更丰富,但也让我们面临着将“再现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混淆的危险。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缺乏主动区分“媒介再现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意识,倾向于把媒介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当作“现实”本身。这里的“绝大多数人”即社会普通大众,在本研究中是指与新闻一记者联系甚少的广大民众。他们当中将近80%的人心目中记者形象的知觉来源于媒体上一记者的新闻报道活动和影视、小说等大众文化产品塑造的一记者形象,也即他们多数人是通过间接获得的再现了的一记者形象。“再现”意味着“编码”、选择和加工;同时也意味公众要还原真实的一记者形象需要“解码”。而“解码”必须首先了解编码和解码的规则,也即公众要了解媒体和记者的工作性质、原则、方式等。因此,公众必须培养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三、结语

当前,我国一记者社会形象总体趋向良好,特别是公众对一记者的专业素养一致肯定。但是,公众对记者工作及生活情态认识差异较大,对记者的经济状况、作息、工作的风险和敬业程度上的认识有较显著的差异。公众对一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评价一般,甚至偏低。而且,受访四群体对记者的职业道德及人格品质的评价由高到低依次是:一记者、新闻系学生、普通大众、新闻联系人。

影响公众所持一记者社会形象的因素包含社会系统、大众媒介系统、受众系统以及媒介技术四方面。政治、经济、文化构成的社会系统从宏观上影响记者形象。由媒介属性、形态、管理方式、组织文化、记者内部差异组成的媒介系统对记者形象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具体。受众系统则立足于受众个体差异,其对记者形象的影响是客观且隐性的。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一记者形象的改变提供了条件。

提升记者形象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社会各界应意识到提升一记者形象的重要性,把记者形象重塑作为新闻业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相信,只要新闻传播业、媒介组织、记者群体、受众以及新闻教育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一记者形象一定能不断优化,从而提升媒体公信力。

〔责任编辑:谭 蕊〕

作者:于广翔

记者整体形象管理论文 篇2:

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记者形象的优化路径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以及舆论监督体制的日益完善,新闻记者的地位发生了重大改变,我国媒体的多重角色造成了新闻记者身份认同混乱,在功利主义思想的熏染下,许多记者丧失了职业道德,标题党、虚假新闻等现象日益普遍,新闻记者形象受到了巨大冲击。本文在简要分析新闻记者形象影响因素及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记者形象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新闻记者 形象影响因素优化路径

据调查显示,虽然我国新闻记者形象整体良好,但依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职业认同感不强、生活情态差异大、创新意识弱化等。在复杂的媒介融合环境中,在新闻体制改革的关键期,再加上新闻记者形象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社会认知与期待中的记者形象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如果满足于当前记者形象而不进行优化,无疑将制约新闻业的可持续发展。新闻记者形象关系到媒体形象,决定着媒体公信力,影响着媒体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记者形象优化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记者形象的主要因素

1、新闻体制的影响

新时期以前,党和政府的传声筒是媒体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新闻报道基本围绕政治时事展开,而新时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以及网络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媒体的社会角色日益多元化,不仅具有党政喉舌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娱乐、经济和信息等功能,极大地丰富了报道内容与形式。尽管新闻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体制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不管是对记者监督约束,还是对媒体运营的控制管理都存在许多弊端,这让少数记者钻了空子,做出了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

2、传媒环境的影响

目前,广大媒体机构纷纷采取合同制,新闻界企业化管理已经成为时代趋势,这就决定了媒体必须注重盈利问题,如何让企业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脱颖而出是各大媒体机构管理者和决策者的主要目标,也就是说如何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已经成为媒体的最大心思。而在人员编制制度上,采取合同聘用与“在编”相结合的方式,这就降低了新闻记者人职媒体机构的门槛,记者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激烈,许多记者为了保住“饭碗”,不惜制作假新闻以博得眼球,嚴重影响了新闻记者的形象。

3、记者主观的影响

记者主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新闻理想的丢失和责任意识的弱化。一方面,在西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熏染下,越来越多的人安于现状,职业理想丢失,记者也不例外,他们逐渐丢失新闻理想,追求物质利益,丧失了舆论监督、客观报道的职业道德与原则。另一方面,作为新闻记者,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但目前小部分记者面对利益的诱惑,已经丢失了职业道德,人为制造虚假新闻的现象屡见不鲜,忽视了客观事实,丧失了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优化记者形象的现实意义

首先,优化记者形象能够拓展记者形象价值空间,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整合。在市场经济潮流下,社会各方面都被贴上了市场标签,所有市场经济要素都将作为社会资源重新调配。记者形象是非常珍贵的社会公共资源。可以说,记者形象不仅是媒体品牌,而且是社会品牌。作为媒体品牌,记者形象拓展了媒体的社会价值空间,提高了媒体信誉度。对于社会来讲,良好的新闻记者形象是时代精神的人格化,是社会价值的主流符号。

其次,优化记者形象能够提高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公信力是媒体最大的无形资产,虽然其影响因素较多,但记者无疑是最为核心、直接和具体的影响因素。例如,一些记者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人云亦云,稿件千篇一律,同质化问题严重。虚假新闻、广告新闻对媒体公信力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目前,政治色彩浓厚的新闻报道很多,但不被受众所接受,也一直受到多方批评。简单来讲,记者是媒体形象的核心影响因素,那些不符合报道规律、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采访活动严重损害了媒体公信力。所以,优化记者形象,在提高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最后,优化记者形象能够提高记者整体素质。目前,我国新闻记者整体素质不是很高,既有兢兢业业坚守在调查前线的优秀记者,也有人为制造虚假新闻而违法乱纪的不良记者,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坚守在工作岗位的普通记者,这些形形色色的记者构成了一支良莠不齐的新闻记者队伍。毋庸置疑的是,少数记者功利主义思想浓厚,违背新闻职业道德,出卖良心制造虚假新闻,或者大搞特搞有偿新闻,这些人对记者群体形象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因此,优化记者形象直接关系到记者队伍建设,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也只有记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有记者形象的优化改善。

三、新闻记者形象的优化路径

可以说,记者形象的影响因素非常多,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作用外,媒体组织结构、媒介技术发展、受众新闻素养等,都会对新闻记者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优化新闻记者形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也对优化新闻记者形象的实践探索带来了挑战。根据当前新闻记者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闻界现状,本文从行业自律、道德素养、全媒体思维等方面人手,提出具体的新闻记者形象优化路径。

1、树立现代理念,加强行业自律

新闻行业自律,就是记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原则,把握好广告新闻报道的度,不能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丢失新闻报道理念和原则,相关部门要构建完善的记者监督体系,确保政策法规的全面落实,更好地加强新闻行业自律。

例如,笔者供职的铜仁日报社为了加强记者自律,不仅建立了虚假、有偿新闻报道责任追究制度,而且还广泛开展有偿、虚假新闻专项治理行动。一方面,对蓄意炮制和炒作虚假新闻,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损害国家形象和群众利益的,按照党纪政纪给予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另一方面,班子成员率先垂范,深入各地有关部门,走访服务对象,广泛调查本报记者在从事新闻采访中是否有违规违纪行为,有无虚假、有偿新闻报道现象,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并查处。2014年以来,本社没有出现一例报社人员搞有偿新闻报道现象,也未接到任何举报电话,专项行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此外,还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记者招聘和选拔方面,要严格把关,不仅要加强对他们的业务能力培训与考察,而且要对他们职业素养进行考虑,以进一步加强新闻行业自律。

2、坚守职业道德,丰富文化内涵

记者职业道德教育也是记者形象的影响因素,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记者的业务培训,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让他们树立现代新闻理念,树立正确价值观,树立职业理想,让他们重新找回“自我”,确保新闻报道真实性、客观性和合法性,不断加强自律,实现新闻记者公信力的重构,实现记者形象的优化。新闻自律不仅是对新闻法律体系不完善的弥补,而且是杜绝记者不良行为的有效途径。此外,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注重素材积累,丰富文化内涵。相关调查显示,公众对记者能否另辟蹊径、见解是否独到深刻的评价较低,反映出公众对记者创新能力的不满。可以说,新闻采编和报道是一种创造性工作,要求记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写作方式和报道内容。而创新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因此,新闻记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注重新素材的积累,以时代眼光另辟蹊径,让受众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真实性、客观性和合法性,在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同時,提高新闻记者的创新能力,我社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措施:一是做好每个月一次的“好标题”、“好新闻”“好版面”等“8个好”评定工作;二是进行每月一次的版面质量评定,对优质版面进行奖励;三是开展点评工作。由值班总编辑在值班期间每天编前会上对头一天报纸进行点评,每10天进行一次小结。

3、树立全媒体思维,提高媒介素养

目前,电视新闻记者不仅要为电视台工作,而且还要为广播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媒体服务。前一秒钟你可能在新闻现场出镜,而下一秒则可能要给广播电台做连线播报,然后还要给相关网站上传几张照片或新闻视频。融媒体时代语境下,新闻记者必须树立融媒体意识,要具备超强的新闻敏感性,要不断扩大关注范围,采集图文影音等各种素材,为制作优秀的融合新闻,所有讯息点都是不可错过的,而这无疑对电视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媒介融合时代语境下,记者要树立全媒体思维,提高媒介素养,实现转型期记者形象的重塑与优化。

为了提高记者的多媒介素养,铜仁日报社在建设《铜仁新闻网》的同时,还加快了跨界融合发展的步伐,加强对记者队伍的新媒体建设,在2014年举办了2期319人次的新媒体特约记者队伍培训,涵盖市直各部门到各乡镇办事处。在此基础上,铜仁报社购入CMS和APP系统,为全媒体发展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结语

总而言之,新闻记者的形象优化属于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都必须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记者行为进行长效约束和监管,同时还要加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新闻记者的新闻理想,为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坚信,只要新闻传播业、媒体机构、新闻记者、受众等各大主体共同努力,新闻记者形象一定会得到优化改善,届时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也将得到全面提高。

作者:张著昶

记者整体形象管理论文 篇3:

贵州整体形象传播的里程碑

这一次蕴含了经济活力、生态环境、文化底蕴、精神品格、价值向导,长时段、高密度、广覆盖、高层次的贵州整体形象传播。奋进、开放、文明、和谐的贵州新形象得到了综合呈现。

在一个广受瞩目的平台中一次次成为话题中心,贵州的整体形象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以高规格、高密度、长时段的媒体传播完成了一次淬炼和提升,成为我省整体形象传播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共有100多家媒体、近300名中外记者参加了贵州代表团记者会。全国人大新闻中心有关负责人称,贵州代表团记者会,是历年来各省(区、市)在全国人大平台上召开的记者会中最受媒体关注的一次。全国“两会”的10余天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刊播涉黔报道400多条,贵州省主要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首发稿件2100多条。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彭博新闻社、日本共同通讯社、凤凰卫视等10多家境外媒体也刊播了大量涉黔报道。在全国“两会”时间背景下如此多的媒体以显要版面、名牌栏目等方式集束呈现贵州,一定意义上来说,跨越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地位、影响比对下相应有的关注。

这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成就。美国人达文波特在其《注意力经济》一书中认为,在今天,如何引起人们的注意,已经成为打开市场之门的关键。同样,资源禀赋、发展条件、人文环境、政治生态等区域特征的传播,对一个地区吸引外来资金、项目、人才等推动力量,是一个重要前提。从贵州这些年来看,不乏走出去大力自我推介的种种努力,比如以“多彩贵州风”为主题,到香港、北京等大城市开展的旅游、文化交流活动,上海世博会中以贵州馆为窗口的贵州发展进程、历史遗产展示,还有像贵州茅台在各大媒体开展的企业品牌推介类的单体专项活动,都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展示着贵州的形象和魅力。而这一次,策划层次、媒体阵容、舆论覆盖、传播节点跟以往相比,显得立意更高、影响更广、方式更活、效果更好。

更值得注意的,是贵州展示了什么?

作为全国“两会”期间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的两个省区之一,接受中外媒体的“狂轰滥炸”,对贵州来说是首次。中外媒体关注贵州什么?贵州在答记者时并没有回避茅台酒价格、社会维稳和管理等方面的话题,但主要的,是针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的现状,围绕“欠发达的贵州如何实现历史性的跨越”这个主题,向世人展现贵州人“不想永远垫底,也要奋力爬高”的志气,展现贵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执著,展现让“人民群众坐上民生快车”的努力,展现贵州独特、丰富的资源禀赋,奋进有为的贵州形象跃然而出。

在接受央视《小撒探会》记者采访时,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粟战书坦言贵州农村教育水平“还是偏低”,并写下自己的2011幸福公式:2011十所有适龄儿童、孩子们都能够上了学、学得好=幸福。而此前栗战书提出,要以干部的辛苦指数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在作客央视《小崔说事两会特别节目》也讲到“幸福”,“老百姓为了生活幸福,玩得越开心越好。但是干部要干事、要干工作、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促进贵州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上。”对“幸福”的解读,展现了贵州正视困难的务实,以及贵州人努力改变命运的担当。

受到媒体关注的并非只是书记省长等高层。“两会”期间,贵州的其他代表、委员也受到媒体的较多关注,一些民營企业家受邀央视谈贵州创业环境,甚至湄潭县龙凤村田家沟老支书伍远华和几个村民还在央视演播厅进行了“斗茶”。外来投资者的现身说法,基层干部的精神面貌,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都有一种面对媒体的从容与自信,面对外部世界的主动和开放。

媒体聚焦,重要的是要传播和成功传播了什么。不排除某些单项的文化活动会让贵州引人关注,但正如一个外国学者所说:“我对某地域的一处世界遗产抱有极大的兴趣和好感,但是,我未必就对这个地区有兴趣和好感”。相对以往,这一次蕴含了经济活力、生态环境、文化底蕴、精神品格、价值向导,长时段、高密度、广覆盖、高层次的贵州整体形象传播,让贵州的内在潜力、外显活力、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未来发展前景和希望等都得到了综合呈现。

贵州整体形象的传播,变得客观、全面、立体和丰满起来。人们再看贵州,应当不仅仅是“一瓶酒”、“一棵树”、“一座房子”,而是一个奋进、开放、文明、和谐的新贵州!一个充满希望的新贵州!

这是贵州整钵形象传播的转折点。

这是贵州政体形象传播的里程碑。

(编辑/李筑)

作者:顾海凇

上一篇:国内采购合同下一篇:理科课程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