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课程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以北京联合大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为例,阐述了通过教学管理手段引导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方法,并论述了促进课程改革的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实践有机结合的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科课程教学管理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理科课程教学管理论文 篇1:

试述加强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提高培养质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多增多,教育事业也日益发展起来。硕士研究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在追求规模和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培养质量的管理与把关。近几年,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断下降,并且形势越来越严重。本文对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近些年教学培养中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论述如何改进加强硕士研究生教学管理质量。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课程教学 问题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国家重点培养了大量人才。为了适应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规模迅速膨胀,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相较于之前出现下降的趋势。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如何适应我国的社会、教育的需求,已成为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事,在迅速发展、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如何保证教学管理质量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管理逐步成为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生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部分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单一、没有合理的教学体系;、部分授课教师并没有深刻理解课程相关内容和学科前沿,只是了解浅层的問题,观点不新颖,对问题的见解不深刻;课程所选的教材和参考资料没有随时更新,应用的是几年前的课本;部分授课教师虽然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讲授自己学术研究中的内容,但是他们在课前没有备课,忽视了教材中系统的知识;很多教师教课都是自己传授知识,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里面来,互动比较少,这样不利用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更加感兴趣,更想深入的学习。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很多高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不科学,比较随意,有很多重复设置的课程,没有一个系统的课程设置;部分课程的设置是根据师资的情况设定,并没有按照专业培养的目标进行设置,这样会使得硕士研究生知识面较窄,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从而导致就业范围比较狭窄。另外,因为重复设置课程,研究生就没有充裕的时间来学习必要的知识,例如有的高校材料物理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之前95%都是高分子材料方面的课程,并且存在一课多拆等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就很难满足专业需求,这样必然就导致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

3.计划执行能力差

很多高校比较重视安排制定计划,而轻视对计划的执行。部分高校管理者或者老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制定计划、纲要上,而教师和学生对这个计划、培养方案并没有按照实际去实施。还有一种现象,学校随意更换开课课程和时间,有时频繁更换任课老师,这样使学生上课效率差,也影响了教学规律。

三、加强硕士研究生教学培养质量的建议

1.提高授课教师的正确认识

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要培养授课教师对教学的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必须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和观念、高度的责任心。重视课程的教学,需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和计划。学校管理人员要定期对授课教师进行教师资格审查,建立健全教师评选制度,对优秀教师进行评定职称,选拔优秀教师到重要的导师位置上来;对不合格的教师坚决不安排任课,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让他们达到自身的提高。对研究生也要进行考核,对缺课多的学生视情况取消考试考核的资格。

2.教学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

对要求质量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的把守。在我国高校,大多数是采用目标管理进行监督,即学生修满学分和课程,分数都及格即可申请答辩;对于教师是如何教学,课堂如何进行,学生的学习状况等情况都是很少清楚的。面对近些年的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因此要实行新的对策来适应教学培养的现状,即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第一要重视培养计划、教学方案的制定,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教学流程。再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以课程为主体,加强师资的建设。及时更新教学的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体制和方法。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体系

课程教学评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效提高教学培养质量。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教育评价方法和质量体系,对教学的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态度、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估;积极调动教师、学生进行评价,增加教学的透明度。同时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增强任课老师之间的竞争,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为提高研究生教学培养质量提供良好的保证。建立课堂巡视制度,一是可以监督教师的教学质量,二是监督学生的上课情况,对于学生缺课现象,进行惩罚。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列举了我国近几年来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为了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并严格执行,以此来提高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彭国华. 加强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提高培养质量[J]. 中国地质教育,2005,01:43-45.

[2]高艳,郝延明. 加强课程管理 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J]. 中国轻工教育,2010,06:61-63.

作者:王巧巧 董琳琳 曾宪雯

理科课程教学管理论文 篇2: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法的探究

[摘要]文章以北京联合大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为例,阐述了通过教学管理手段引导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方法,并论述了促进课程改革的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实践有机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技职教育 课程改革 实施方法

[作者简介]王洪(1955- ),女,山东德州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研究。(北京 100101)

[中图分类號]G714[文献标识码]A[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当理念、方法的研究达到一定水平后,实施、普及这些理念和方法就上升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如何把少数学者关于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多数教师的教学行为,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许多教学管理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一、课程改革的常规实施方法

不同类型的学校实施课程改革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从实施课程改革的范围讲,高等学校实施课程改革一般采取以下两种形式:

1.通过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实现学校层面的、大范围课程改革。专业教学计划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实施课程改革的主要载体。高等院校都非常重视修订教学计划工作,将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作为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通过严格规范的工作程序,自上而下地落实、贯彻政府乃至学校规定的课程改革任务。高等院校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的一般程序是:广泛调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论证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学习、理解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及规定;教务处提出制订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及要求;由系(院)主持制订教学计划方案,经系(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讨论审议,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主管校长审核签字后下发执行。教学计划要保持相对稳定,一般在一个人才培养周期结束后,要进行一次全面修订。

按照上述程序,高等学校通常依据人才培养的标准修学年限,每三至四年在学校内部组织一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全面修订。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通常在开展修订教学计划工作之前,要总结评价前一个人才培养周期本校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同时,结合当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教学改革任务,研究制定本校修订教学计划的规章制度。明确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并在文件中将已经取得的改革经验转化成修订教学计划的工作要求。从这种意义讲,定期全面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是学校整体实施可持续课程改革的基本制度保证。

2.通过设立教学研究课题实现部门层面的、局部课程改革。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学校内部取得课程改革经验的途径通常采用类似企业研制、生产新产品的路线,即先在有条件的部门或专业进行小范围课程改革的研究、试点,当产生了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后,逐渐扩大使用范围。学校针对课程改革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设定研究课题,通过竞争选拔,遴选出能够胜任课题任务的课题组成员,由学校或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课题组实施课程改革的研究和试点工作。课题组实施的课程改革试点经过一个人才培养周期的实践,证明了改革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后,课程改革经验可以进入大面积推广实用阶段。

二、常规课程改革实施方法存在的问题

1.过于强调行政管理的执行力度,未能有效地调动大多数教师和一般管理人员参加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制(修)订教学计划的主体看,大部分学校主要是由一少部分担任管理职务的教师(专业负责人、系主任等)来制订教学计划,广大教师、一般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得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教学计划的制订更是知之甚少。忽略了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削弱了实施课程改革力量。从教学计划审核程序看,教学计划制(修)订后,一般经过专家论证、院(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并且教务处要在提交学校审核前进行教学计划的规范化审查。审核工作配有一套规范的审核表格,每一级审核工作结束后,专家、主管教学的院长(主任)、校长要履行签字手续。在审核过程中,除专家论证外,评估者和被评估者间缺乏互动,往往因为双方对课程改革任务理解的差异,引发评估者和被评估者之间的矛盾,挫伤被评估者实施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有时由于过度使用行政手段,使教学计划的评价活动流于形式。

2.过于追求形式上的规范,在具体管理环节上,对实施课程改革缺少必要的调整、创新,往往造成改革工作流于形式,课程改革实效性差。多数高等学校把负责课程改革工作的管理机构设在教务处,而教务处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核心部门,因此,教务管理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意识往往高于改革创新意识。当实施课程改革纳入学校常规管理范畴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教务管理人员运用规范化手段实施课程改革的意识。管理者由于不能及时调整管理规范适应改革要求,就会出现管理规范妨碍了课程改革的实施,成为实施改革羁绊的现象。而且,过分强调规范,也会使不想实施改革的人利用规范削弱改革的积极作用。

三、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法

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承认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实施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将专家学者们有关课程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教师将改革后的课程研究成果转化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将优秀研究成果转化成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教师是实施转化工作的主体。如果教师对课程改革持漠视态度,把课程改革视为编制新教材,或按照新教材所反映的知识原貌传承给学生,教师仅凭自身的教学经验就足以完成课程改革的教学任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去套用和改造一切改革的理论形态,在他们的观念世界里我们所提倡的课程改革理论,不过是原有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新名词而已,本质并无多大改变。改革后的理论在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产生异化,改革成了一种形式。产生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行政管理者缺乏对教师主体地位的认识,在课程改革中,重研究、轻实施。

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法以上述常规实施方法的工作程序为基础,增加了面向教师主体地位的互动环节,如:调查、评价反馈、培训等;扩大了参加课程改革实施工作的人员范围,让校内的教学研究机构参与制(修)订教学计划的工作,发挥骨干研究者的引导作用,疏通教师与研究人员的信息交流渠道;适当弱化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力度,在课程改革实施中给予教师设计、创新的空间。

1.面向教师的互动活动。在修订教学计划的工作过程中,分别针对修订前、修订过程中教师面临的问题,开展专题互动活动。

在正式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前,以院(系)为主,组织各专业教师开展总结上一培养周期的调查分析活动。调查以专业为单位,由专业负责人牵头、全体专业教师参加,学校提出调查活动的基本要求,规定调研活动的基本范围和调研报告的提纲,但不限制调研的具体方式。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会同相关教学研究部门通过分析各专业的调研报告和座谈调研的方式,总结全校前一个人才培养周期所取得的教学改革经验、存在的问题,根据上级关于今后教学改革任务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自下而上地提出学校在新一轮人才培养周期的教学改革工作目标,形成学校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当各专业教学计划进入修订工作阶段后,校、院教学管理部门通过日常教学工作例会,适时沟通制订教学计划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分析教师对实施改革的心理状态,预测教师实施改革的困难,针对教师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抵触情绪,开展必要的培训引导活动和经验交流活动。在推广少数试点专业取得的课程改革成果时,专业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实地考察活动对推广改革经验更易收到实效。

在教学计划制订工作进入审核阶段后,每一级审核后,教学管理部门应及时向专业负责人反馈审核评价的信息,并允许教师与专家进行学术讨论。

在制订教学计划工作程序中增加面向教师的互动活动后,可以促进教师理解或加深理解实施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教师依据课程改革思想设计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2.吸收教学研究人员参加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引进、吸收、创新研究任务与教学实际工作越来越紧密,因此,部分高等院校加强了校内教学研究机构为教学改革服务的功能,要求教学研究机构围绕学校教学改革中心任务开展前瞻性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教学研究人员参加课程改革实施活动,可以给教师和管理人员带来范围广阔的改革信息,拓展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视野,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水平;同时,研究者与教师、管理者共同讨论教学改革实际问题,也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实效性。

北京联合大学在实施新型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时,由学校的应用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牵头,以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形式,组织试点专业试行应用性研究本科教育研究中心关于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与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研究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共同研究设计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方案,共同研究解决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总结改革试点过程中的经验。研究人员与专业骨干教师密切合作所取得的课程改革成果在同类院校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在校内试点专业的课程改革实践成果也为其他专业实施课程改革树立了典范。

3.坚持分类指导,给予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创新空间。规范化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但是,过分强调规范会束缚教师开展课程改革的创造性,挫伤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因此,在实施课程改革工作中,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可以为有能力、主动参加课程改革的教师提供实施改革的政策保障。

北京联合大学对于创新试点专业要求完成领先性的课程改革任务,以保持学校的领先地位。这样就要求专业负责人具有很强的改革和创新意识,能够与研究人员密切合作或本人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这些专业通常与教学研究人员合作,以教学改革项目的形式实施课程改革,他们可以尝试新的课程规范,教学管理部门对这些专业的规范管理给予充分的空间,支持试点创新。对于校内骨干专业要求主流的课程改革任务,以保持学校在同类院校中的整体教学水平,这类专业的负责人要求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专业建设能力,教学管理部门的规范要求是以支持他们借鉴、推广成功的课程改革研究成果为依据制定的,因此,在实施课程改革时,这些专业通常能够很好地落实课程改革任务,有的专业还能创造性地进行课程改革。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常常以这些专业为典范,推动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发展。对于一般达标专业,要求开展课程改革,执行教学管理部门的规范要求,这样的专业在课程改革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在审核工作中加强监控,通过评价反馈、培训等活动,促使他们跟上改革的进程。

综上所述,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法也将不断变化,教师作为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也将逐步得以认识,研究提高教师参加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在教学实际工作中继续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赵丹丹,弭晓英.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回顾[J].教育发展研究,2005(8).

[2]郑丽君,王明德.中美高校教学计划管理的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1).

[3]代建军.课程运作中的教师权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

[4]于洪卿.影响教师创造性课程实施的文化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1(9).

[5]刘桂春.从教师的角度谈新课程改革的阻力[J].教育与职业,2007(14).

作者:王 洪

理科课程教学管理论文 篇3:

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工作探析

摘要:本文从完全学分制对高校课程资源及教学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结合学分制的特点和学分制工作下的选课工作实际,针对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学生选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工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施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保障策略。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 选课 探析

完全学分制是以课程资源体系为基础,以选课制为核心,以修读最低学分和最低学分绩点为毕业标准,以实行导师制、再修制、学分绩点制、主辅修双学位制为保障,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得以逐步落实。完善的选课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在选课制规定下对学校开出的所有课程进行自主选择,包括学习进程的选择、课程的选择、任课教师的选择、上课时间的选择等,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使其知识结构呈现“合格+ 特色”的新格局。“合格”是对每个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特色”是学生通过对学业计划的“自我设计”来实现的,这些特色有些是反映在知识的高度上,有些是反映在所选的课程上,使学生在专业上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造[1]。

一、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实例

A校自1998年开始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模式,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以三大模块为结构的课程体系,即通识课、学科平台课、专业课。三大模块的课程按修读要求的不同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了保证完全学分制的顺利进行,A校的主要通过以下工作完成选课工作。

1、排课工作的实施

(1)上报开课计划。A校各教学部门在每学期开学后第4-5周,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学期开课计划,学期开课计划包括需要开设的课程、教学班、教学班人数、任课教师等具体信息。

(2)审核开课计划。A校教务处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对各部门上报的学期开课计划进行审核,审核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审核:①审核学期所开课程是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②审核教学班容量是否合理。为保证教学质量,A校教学班人数原则上不超过以下规定:专业课程60人,学科平台课程70人,通识课程100人。

(3)教室资源分配。A校在进行排课工作前,首先由教务处根据各教学部门上报的学期开课计划、总学时、教学班容量等信息,按照比例对教室资源进行宏观分配。除此之外,教务处预留部分教室资源用于各教学部门安排全校性课程。其次,教务处根据分配资源在教务管理系统中设置教室使用部门,这样,各教学部门在进行排课时可以对本部门教室资源和公共教室资源进行排课使用。

(4)组织各教学单位进行排课。A校的排课工作是由教务处进行统筹,各教学单位协调实施。排课工作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通识课程安排,通识必修课程是全校所有学生都必须修读的课程,涉及学生面广,先排通识必修课程有利于专业课、平台课的安排。第二阶段:进行平台课程安排,平台课程是部分专业必须修读的课程;第三阶段:专业课安排。

2、选课宣传

在选课之前教学管理部门会做大量关于选课的宣传工作:1、下发关于选课的书面通知和网络通知,通知各教学部门做好宣传工作;2、印制选课规则、选课注意事项、选课时间安排等相关宣传单在校园中发放;3、通过校园网、教学工作网、校园电台加大选课宣传力度。

3、选课工作的实施

A校所有学生、所有课程都必须由学生通过登陆Internet进行选课,在任何可接入Internet的地方学生都可以登陆选课系统进行选课。A校的选课工作分三阶段安排学生进行选课。第一阶段选课的具体规则:分年级由高到低进行选课,本阶段选课采用先选先得原则,受教学班人数上限限制,不允许冲突、跨专业选课,可退选本阶段选定课程。在本阶段选课结束后由各教学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有效、无效班。第二阶段选课的具体规则:不分年级,全校学生同时选课,但仍然受人数上限、时间冲突限制,学生可跨专业、跨年级进行选课,不能退选第一阶段选定课程。本阶段选课结束后,由各教学部门确定终选无效教学班,选到终选无效教学班的同学由教务处将数据导入系统,还可以进行一次选课调整。第三阶段选课的具体规则:第三阶段选课为冲突选课阶段,各教学部门审核通过允许冲突选课的学生能够进入系统选课;本阶段选课仍受人数上限限制,但不受时间冲突限制。学生可进行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学生不能退选第一、第二阶段选定的课程。

二、完全学分制下选课存在的问题

结合完全学分制的选课管理工作实践,笔者发现了在实施完全学分制的选课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对教学计划认识不足

A校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相关规定,为每一年级的学生都制定了教学计划,印制成册,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发给学生,人手一册。但是,很多学生不认真阅读,对自己的教学计划不了解就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业计划。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的部分课程模块学分不够或者错选课程的现象。

(二)课程安排不尽合理

A校学生学习的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通过网上选课,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年级选课。这样对排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安排由教务处组织,各教学单位进行课程安排。原则上专业课程安排上午授课,平台课程、通识课程安排在下午和晚上授课。但在排课过程中,由于各教学单位沟通不足,导致课程时段冲突,部分课程学生只能采取间断听课的方式上课,甚至出现课程时段完全冲突学生根本就无法修读的现象。

(三)学分制下的导师制度不够完善

尽管A校实行了导师制,也制定《导师工作管理实施办法》、《导师工作手册》等,但是在导师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实施导师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一系列的制度相配合。而现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导师的选聘随意性大,很多导师是根据教师工作由部门指定,没有实行双向选择;另一方面,高校的人事制度、学生工作等方面不能配套跟上,使得导师制难以推行。另外,导师制实施效果不佳的最大原因就在于疏于管理,导师制基本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由”、“随意”状态,更谈不上考核与评价工作。导师的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久而久之,造成“做好做坏一个样”,导师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2、部分导师缺乏积极性

导师们虽然对实行导师制的目的、意义有一定的认同,但由于多数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再承担导师工作,尽管许多教师非常愿意与学生交流,却难免力不从心。受聘的导师对于导师工作的认识和态度参差不齐的。有极少数的导师对所在院系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不熟悉,对导师功能、工作性质和目标仍没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把握,这些都导致了导师工作不尽如人意。

3、学生缺乏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是很强,有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兴趣,片面地认为只要取得足够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因此很容易造成以下现象: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所选课程过分集中;盲目选课,选择易得学分或教学态度不够严谨的教师所授的课程,形成“凑学分”现象等等[2]。不会主动地利用导师制提供的新学习指导方式,不愿意主动向导师咨询,影响了导师制实施的双向互动过程。

(四)部分学生对选课不重视

由于部分同学不重视选课,在选课期间不参加选课,或者是在自己选课阶段不参加选课,导致教师上课名单不准、成绩无法录入,这就给高校的教学管理、教师的工作和学生自身的学习带来诸多问题。

三、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保障

通过对完全学分制下选课问题的分析,笔者提出了若干实施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保障策略:

(一)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高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计划,是决定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大学学习的基础,教学计划一旦制定不能随意修改、变动。稳定规范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学习计划。

(二)制定合理全面的开课计划

按照完全学分制的管理要求,学生必须以各专业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自主选课。在选课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能力、兴趣、爱好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可以缓修或提前修读各类课程。所以,各教学单位制定合理全面的学期开课计划就显得特别重要,合理的开课计划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业计划。学校新生入校后,都会根据自己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出自己相关的学业计划,所以在制定学期开课计划时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合理全面的开课计划可以保障学生顺利的循序渐进的完成自己的学业。另外一方面,可以节约教学资源。实行选课制,是事先进行课程预排,所以,在制定开课计划时,需要根据已修读人数和待修读人数进行开设教学班和教学班人数。合理的教学班数和教学班人数尤其重要,如果制定开课计划的教学班人数或教学班数不准确,参加选课人数远远不到开班人数或教学班不能满足选课人数需要,导致教室资源、教师资源浪费。

(三)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全面的师资队伍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就必须有数量充足、素质全面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以便学生对教师、课程进行选择。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构合理、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实行选课制的关键。首先,实行完全学分制后,答疑、实验指导的成分增加了,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教师要提高辅导技能,培养指导的能力。其次,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以满足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需要,要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3]。最后,学校应把师资队伍建设常抓不懈,要采取措施,制定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尽量稳定现有教师队伍。同时要创造条件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聘请兼职教授、短期教授来校讲学。

(四)优化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目前,学生对完全学分制最大的不满就是课程资源过于紧张,想选的课程学校没有开设,或因为选修人数过多而没法选上。从完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看,学校就好像是一个课程资源的超市,学生就像根据自己需求挑选资源的顾客。而现在学校在课程资源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资源不够多样化,课程门类比较单一,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二是一些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的资源数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可以说课程资源特别是选修课程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完全学分制的优势。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发展本校的课程资源,通过人才引进、网络课程建设、远距离教学等形式尽快充实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要求[2]。

(五)高效、稳定的选课系统

高效、稳定的选课系统是完全学分制选课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选课系统是完全学分制选课计算机管理的实际载体,可以说没有一个适用的选课系统,就不能实现学分制选课管理的现代化。

选课问题是实施完全学分制过程中复杂而关键的一个环节,在逐步体现优势的同时,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相应地暴露出来,怎样让学生顺利完成选课、选到满意的课程、如何合理设置课程等,是实行完全学分制选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学校必须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科学统筹,协调发展,以改革促发展,让选课制更好的为完全学分制服务。

参考文献:

[1]梁方君.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3,(2).

[2]赵雷洪.高校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及其保障措施[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137).

[3]赵利.完善我国高校学分制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104 ,15-17

作者:张双祥 李 妍

上一篇:记者整体形象管理论文下一篇:街道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