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效下的品德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容提要]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现出理论彻底性、逻辑严密性、表达艺术性、载体现代性与影响深远性。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实效下的品德课堂教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效下的品德课堂教学论文 篇1: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其提高策略

摘要: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改变基础教育中单纯传授知识的目标定位,把培养能自主生存、终身学习、和谐发展的人作为首要目标。本文试从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使教师拥有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做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实效性 提高策略

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改变基础教育中单纯传授知识的目标定位,把培养能自主生存、终身学习、和谐发展的人作为首要目标。但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也产生了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课上热热闹闹,课后难见实效”。于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之时,讨论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成了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一、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念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互为联系的双向过程,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实效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认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内容:是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否关注课堂的教学效益;教师的教学是否合乎教学规律;教师的教学是否有一种教学理念,有一种教学策略;师生是否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二、造成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低效因素的分析

(一)学生因素

1.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随着思想品德课实行开卷考试后,相当多学生课后不愿认真复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考试。受社会环境的感染及影视媒体的影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整天无所事事,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学生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课后又不及时巩固。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本来在校接触思想品德课的机会少,回家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很快就会遗忘。在教学中多次发现学生练习讲评了改正,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教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

(二)教师教学活动缺乏实效性

1.教师备课不充分。深入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之一。思想品德课备课时需要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及国内外形势,穿插典型事例丰富教材内容。而有的教师不能做到深入备课,在课堂上泛泛而谈,问题问得也肤浅。至于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学得怎样,教师全然不知,这些都是教师备课不充分所造成的。

2.僵化套用课堂教学模式。俗话说,教无定规。教学模式是多元化的。要贯彻实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就必须有创新精神,就得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普遍采用的是“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3.盲目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日益多样、教育改革的今天,讲授法教学遭到了很多的质疑,有人说它是“陈旧过时的,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有的教师过多地盲目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其实,教学方法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没有意义的。

三、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若干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前提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为了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它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有学者指出:“实际上,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创造师生交往,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体验平等、民主、尊重与理解。形成这种教育性的师生关系将成为现代教育占中心地位的任务。”

教师的素质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关系的状态,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学生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教育与培养。在和谐的师生氛围中,因为互相信任和尊重,学生视教师为知己,向教师打开心灵的窗扉,把他的困难与问题在一个轻松和讲理的环境中说出来,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抒发和松弛,然后教师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钻研课标教材,提高备课质量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备课应从传统的备教师怎样教为主,转为备学生怎样学为主。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对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直接影响这个学校、这个班级的学生。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因为教材的价值靠教师去挖掘,教材的空白靠教师去填补,教材的拓展靠教师去完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教学应给学生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教师应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教与学情境,设计诸如讨论、抢答、小品表演、辩论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内容的呈现与开展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即内容活动化。

比如,教学《拒绝不良诱惑》一课,在上课前我让学生玩一个简单的电脑小游戏,短短的几分钟就让学生感受到了电脑游戏的诱惑,非常自然而又顺利地进入了本课的学习。实践证明,丰富的活动载体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活动,都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使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学有所获,教有所得。

(四)充分利用时事资源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针对思想品德教材阐述部分内容相对滞后的问题,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角,应当尽可能地进行“二次创作”,及时捕捉时事热点,挖掘鲜活的时事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引领学生由对自身的关注,拓展到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时事资源与教材理论之间是相互统一的关系,教师应该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突破教材对学生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既能用教材知识阐述时事热点,又能依托具体的时事热点,理解教材抽象的原理,使教材内容鲜活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教无定法,适合的有效的就是好方法。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应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看自己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是否得到了进步或发展,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关注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人,才能最好、最优地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金生宏.理解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何尚武.对教学互动本质的探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6).

[4]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咨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5).

(责编 金 东)

作者:高敏强

实效下的品德课堂教学论文 篇2: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现出理论彻底性、逻辑严密性、表达艺术性、载体现代性与影响深远性。当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深刻把握其内在规定性,以彻底的理论掌握学生,以严密的逻辑说服学生,以艺术的表达亲近学生,以现代的载体吸引学生,以深远的影响增益学生,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思想基础、夯实价值基底。

[关键词]疫情防控;常态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作者简介]王维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研究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2020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强调:“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1]这一总要求为特殊时期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当前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势转化为支持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必须深刻把握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彻底性、逻辑严密性、表达艺术性、载体现代性与影响深远性,統筹做好疫情防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革创新、行稳致远。

一、 以彻底的理论掌握学生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3]彻底性是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化与丰富发展的需要,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良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牢牢掌握群众,根本在于它置身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抓住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其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具有征服人心、铸魂育人的理论彻底性与持久魅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基础、核心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来不推崇激昂雄辩或绚丽诡辩,而是通过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理论武器来“说服人”“掌握人”,青年学生的思想“扣子”问题也只能依靠理论的科学性、思想性与合规律性去解析、解释与解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强调的:“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4]可以说,彻底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彻底的、科学的思想武器,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前提。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搞明白,在课堂上把一些似是而非或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碎片化理解讲给学生,不仅不能回应青年学生真正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深层次问题,而且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无法真正说服学生,更无法掌握学生,无法使学生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用于指导其学习、生活与工作。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能够掌握青年学生,关键就在于其理论的彻底性。疫情防控期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深度融合疫情防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引导青年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针对“武汉封城是否侵犯民众人权”“以巨大经济损失为代价阻断病毒传播是否值得”“如何完善制度,如何使其转成治理效能”“中国重大灾疫防控的历史经验”“只要‘小确幸’,不要担当”等问题,青年学生关心关注又不是十分清楚,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加以正确引导,各门课程通过充分的学理依据、可靠的事实分析、深入本质的说理方式,对其进行了深刻阐释、透彻解读,科学揭示蕴含其中的内在矛盾、内在本质,而不是遮蔽、回避问题与矛盾,积极渗透正确的价值导向与科学的理论思维。各门课程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及作用规律,以彻底的理论性抓住事物根本,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学术涵养吸引青年学生,使他们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引导青年学生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并以其作为学习、工作、生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既令人信服,又十分解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魅力。

总结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理论彻底性上改革创新、行稳致远。一是抓好“真学”这个理论彻底性的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实现“用学术讲政治”的必由之路是学习。通过全面系统学,深刻领会、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通过与时俱进学,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的认识;通过创新方式学,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课”“文化课”“实践课”与“网络课”,全面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二是抓好“真研”这个理论彻底性的核心。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研究,聚焦青年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对准焦点,破解难点,瞄准切入点,对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党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及治国理政的深层次问题、体制机制问题、国际前沿问题等进行深入的理论阐释,与时俱进地挖掘理论深度,力争给出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回答,彻底解决“讲不深”“讲不透”甚至“不敢讲”的问题,形成科学研究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长效机制,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深度与理论高度。三是抓好“真用”这个理论彻底性的根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思想引导、廓清模糊认识的功能,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把握事物本质、认识运动规律,深刻剖析、科学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问题、现实问题与实践问题,以及他们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和“成长中的烦恼”,有效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人格品行,真正起到解疑释惑、凝心聚力的作用,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打开通道。

二、 以严密的逻辑说服学生

逻辑是关于正确思维与表达的科学。人对符合逻辑的东西往往具有天生的认同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体现的“稀有的逻辑力量”一向为后学所称道,列宁在演讲中所传递的逻辑力量被称为“万能的触角”。毛泽东不仅自己娴熟运用逻辑,更倡导广大干部和群众学点逻辑。20世纪50年代,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指出:“必须注意各种词语的逻辑界限和整篇文章的条理”,文章“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5]《人民日报》随后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在全国掀起学逻辑、学语言的热潮。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也要求“增强文稿的说服力和逻辑性”[6]。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性与严密的逻辑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以科学方式讲授科学理论的课程,与逻辑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教学是一种表达艺术,表达清楚准确、有理有据,就得切实提升抽象概括、论证反驳、理解识别、形式推理、比较类比等能力,善于运用逻辑、严格遵守逻辑,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维关系、逻辑关系。当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逻辑知识与逻辑思维能力不足,课堂教学的宣传、说教味浓,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有待提升,甚至违反逻辑、堆砌文件、拼凑案例,导致无法入心入脑,在舆论斗争中也容易给对手可乘之机。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宏观理论建构非常必要,但是微观细节层面的严密逻辑同样重要。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说服青年学生,关键就在于其逻辑的严密性。疫情防控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针对疫情防控同一主题,从不同课程视角进行全方面解答,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推理具有逻辑性,论证富有说服力。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理论逻辑展开,在抗击疫情斗争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聚焦“疫情大考告诉我们什么”的现实逻辑,分析中国抗疫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从我国防疫斗争的历史逻辑出发,分享从磨难中奋起、化危机为转机的历史经验与智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从“青春的理解”到“青春的责任”、再到“担什么责任”的实践逻辑,在问题递进中逐一回应青年学生的疑问。可以说,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每堂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努力做到有合理明确的逻辑起点,充分运用分析综合、分类比较、证实证伪、演绎归纳、论证反驳、抽象概括等方法,课堂设计、活动形式、教师指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蕴含着充分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现实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體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严密逻辑性,做到了把我们底气充足的思想理论讲深讲透,使我们想说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总结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逻辑严密性上改革创新、行稳致远。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自觉运用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等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逻辑自洽性,构建合理的分析与教学框架。一是增强教学目标的逻辑性。积极推进宣传体系向育人体系转化,从整体看,应体现教学目标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具体到每一堂课,应明确每一堂课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与素养目标,厘清各子目标间的逻辑关联,融知识传授、理论阐释、思想引领和情感交流于一体,使各目标要素有机整合、相互贯通、彼此衔接、互动有序、协同发展。二是增强教学设计的逻辑性。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使逻辑性贯彻教学设计始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增删、提炼、调整,使授课过程中的知识点间的逻辑与过渡、知识点内部的层次结构都清晰明了,避免逻辑硬伤。课堂架构应既有温故又有知新,既有导入又有结语,做到有进有退、有张有弛、有聚有散、有缓有急。三是增强教学语言的逻辑性。突出话语转换,不断推动政治语言向学术语言、学术语言向教材语言、教材语言向教案语言、教案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抽丝剥茧、逐层解剖地揭示出来,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认同。

三、 以艺术的表达亲近学生

1934年,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形象地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7]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得准确是科学,创新方法是艺术。“00后”青年学生思维活跃、眼界开阔、思想敏锐、个性独立、善于思考,对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有更高的期待。通过方法创新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表达艺术性,对于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的短板,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尤其是提升其亲和力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的前提下,不断拉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青年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以高超的讲课艺术吸引学生、亲近学生、教育学生,是当前亟待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亲近青年学生,关键就在于其表达的艺术性。疫情防控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以提升亲和力为着力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进行授课风格、授课语言、授课工具、授课形式、授课载体的艺术创新,将深刻的理论分析与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形象直观的影像结合起来,谈古论今、博引中外、有理有据、娓娓道来,实现了表达艺术性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比如,运用理论教育法,分析中国抗疫彰显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等制度优势;运用典型教育法,讲述防疫战疫一线的感人故事;运用案例教学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鼠疫、血吸虫病、天花、霍乱、“非典”的历史片段;运用比较教育法,分享疫情防控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经验。同时,还运用了形象教育法、激励教育法、说服教育法、疏导教育法、情感陶冶法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此外,还积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对话教学法,通过师生问答互动,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在平等沟通、互动交流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入脑入心,见实效。可以说,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了各种教学方法与工具的综合融通,回应了疫情防控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种教学情境的需要,以表达的艺术性、方法的创新性,积极引领青年学生深刻体悟疫情防控所体现的中国速度与中国奇迹、中国制度与中国力量、中国治理与中国效能、中国智慧与中国贡献,增强学生的幸福感、自豪感与荣誉感。

总结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表达艺术性上改革创新、行稳致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求,讲方法、讲艺术、讲策略,努力做到内容饱满、形式活泼、关照学生。一是加强教材表达的艺术性。以统编教材为依据,构建面向教师和学生不同对象,辐射本(专)科生、研究生各个层次,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相统一的立体化教材体系。教材编写应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用通俗形式、鲜活内容、生动事例积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体现转变文风的要求。二是加强教学表达的艺术性。紧密联系大学生成长成才实际,进行教学方法创新,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互支撑、合力攀缘的教学方法体系,灵活运用专题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虚拟实践教学法等,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切实增强教学亲和力、感染力。三是坚守表达艺术性的政治导向。明确形式创新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服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推进方法创新、风格创新、形式创新、载体创新。把政治要求、政治纪律作为表达艺术性的首要标准,避免简单化、贫乏化、肤浅化甚至去意识形态化的倾向,绝不能在政治方向、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有效防范化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政治风险,守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四、 以现代的载体吸引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做人的工作,青年学生在哪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阵地就在哪儿。以“千禧一代”为主的青年学生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原住民”,他们从网上获取信息,网络化学习、网络化生活、网络化娱乐已成为新常态,可以说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事不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9]。疫情发生后,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政课教学组织工作的通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工作规程》等指导性文件,要求充分利用各种在线课程平台与在线交流工具组织教学。面对这一新形势新趋势,在发挥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生态,构建融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数字化学习工具、交互工具、实验设备等学习资源为一体的学习空间,提供个性化、精细化、高水平、高效率的现代化在线教学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正效应,成为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战略性任務。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吸引青年学生,关键就在于其载体的现代性。疫情防控期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突破传统的课堂、学校与知识的边界,以网络为载体,变“面对面”为“键对键”,综合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视觉技术、移动设备、社交媒体、虚拟现实,尤其是数字化平台技术等,在慕课平台和实验资源平台的服务支持带动下,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将火热战“疫”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云端课堂。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传播速度快、时空限制小、受众群体广、社会影响大的优势,产生了巨大的正效应,坚定了青年学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信心与决心,增强了他们的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扩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覆盖面与社会服务面,努力把互联网技术优势转化为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制胜优势,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有情怀、有温度,也更加有时代感与吸引力。

总结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载体现代性上改革创新、行稳致远。借助“新文科”建设东风,按照网络生态和运行规律,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形态,努力做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互联互通,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一是加强网络内容供给。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建设标准,把爱国主义、风险意识、社会责任、公共安全、健康生活方式等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在线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供给质量。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的相通性连接不同的网络文化领域,开发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网络动漫等网络文化产品,增强在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引领力、政治向心力、理论说服力、课程亲和力。二是加强网络形态创新。广泛开展直播式、录播式、植入式、观摩式等多样化应用,开发慕课微课、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及虚拟仿真体验教学平台,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三个课堂”与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深度融合,拓展资源共享、教学支持、学习交互、学情分析和决策评估等服务,不断增强在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智能化、共享性、互动性,实现多渠道传输、多屏幕传播、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三是加强网络安全监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互联网产品生产与学生网上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完善网络安全监管的相关法律制度、管理方法与治理方式,有理有据有节地开展网络舆论斗争,有效清除网络上的文化帝国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生活颓废主义等“灰色”甚至“黑色”网络文化,最大限度地挤压负面信息、错误言论的传播空间,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的最大优势,不断提升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五、 以深远的影响增益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4]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可能会影响青年学生的一生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学生心灵里面搞建设,是为学生信仰筑堤坝,其目的是聚焦青年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通过内容准确、思想深刻、形式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持续发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育人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一事一时,它将理论供给与个人需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有机结合,努力解决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直接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的实现,是一门具有深远影响、让学生终身受益、被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增益青年学生,关键就在于其影响的深远性。面对突发疫情,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按照“停課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要求,云端开课、在线教学,以润物无声、直指人心的特殊方式,引导广大师生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产生了重要的长远影响与社会影响。一方面,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不仅在当下,更具有长远效应。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特殊的云端战疫任务,它通过讲好疫情防控的制度优势、制度自信,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与中央决策部署,起到了鼓舞士气、凝神聚力的正向作用。同时,它着眼于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根本提升,塑造他们勇于直面重大风险、敢于在斗争中推动发展的精神风貌、意志品质与思想境界,更具有长远价值。另一方面,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不仅在学校,更具有社会效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疫情防控的重要战线,是维护师生生命安全、守护校园安全的重要力量。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对象是大学生,但其影响在全社会,有助于消除全社会的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和松懈心态,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具有支持配合国家整体疫情防控大局的社会价值,成为特殊时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势转化为支持防疫斗争强大力量的生动实践。

总结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影响深远性上改革创新、行稳致远,将其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深远性,集中体现为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终身受益。一是加强全面系统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当前一些青年学生常常孤立片面、断章取义地摘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表述和特殊名词,造成实践中的走偏变味。迫切需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教学,引导他们深刻领会、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整体把握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意识、真挚为民情怀与科学思想方法。二是加强世情国情教育。“00后”大学生没有经过艰苦年代的磨炼,对党的历史和中国国情了解不深,影响到他们对事实的正确认知。应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世情国情教育,引导他们既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又认识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既认识到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又不避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失误,防止理解不准确、分析片面化。三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0]受各种因素制约,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基层体验十分匮乏。“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4]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砥砺作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引领青年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N].人民日报,2020-03-2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547.

[6]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442.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2020-02-10].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编辑:牟世晶)

作者:王维国

实效下的品德课堂教学论文 篇3: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摘 要: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爆炸为高校大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信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信息传播工具,不仅为高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但是也对高校提出了深刻而广泛的要求与挑战。为此,试图通过深入研究迅速发展的新媒体如何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施加多方面的影响,从而积极探索在鱼龙混杂的数据信息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途径与应对措施,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努力让自己与时代发展接轨,成为迎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型人材。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F2

文献标识码:A

1 新媒体的概念与特点

在理论界定上,人们对于新媒体的内涵始终存在着分歧与争论,但它的概念是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得出,这是无可争辩的。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以及对社会和高校的传播影响都实现了巨大的飞跃。下面分析其特点。

1.1 传播内容的丰富性

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远胜于传统媒体,信息大爆炸时代网络信息传播量大,网络,手机客户端为高校大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信息,为其学习新知,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的途径。除此之外,信息传播过程中也夹杂着大量虚假,暴力,危害大学生思维方式等有害信息,如何正确选择大学生所需要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已成为改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2 传播方式的互动性

大量信息通过新媒体传播并完成信息的接收,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同时,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是双向

互动的,表现为人与新媒体的互动和人通过媒介与他人互动,每个人都拥有控制权。例如人们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介发布信息,新闻或者想法后,其他人可以迅速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发表评论,参与其中。

1.3 传播速度的时效性

新兴媒体在传播时间和传播空间上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即时性、快捷性,它不受时间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段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发布信息,同样,人们也可以在任何地点发布信息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这种即时信息沟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2 新媒体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新兴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对于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推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创新需要新媒体的价值作用,更加需要整合新媒体中的优势信息资源,对新媒体这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合理运用,创新教育模式是关键。

2.1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蓬勃发展的新兴媒介,迅速崛起的网络化世界不仅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认知结构、沟通方式和思维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兴媒体其中的一个特点是信息传播量大,传播范围广,这就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多样化等多方面提供了有利保障。

(1)全球资源共享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在网络化,信息化,科技化的背景下,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可通过新媒体获得,大学生利用新兴媒体,迅速查阅自己所需资料,网络资源提供了直观的、具体的各种信息的综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网络涉及了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即时了解各种讯息,丰富自身的思想理论知识,学习并探索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形式,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纠正错误的思想,传播正能量。

(2)多元化教育载体推动教育改革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整合新兴媒体中各类符合教育教学的材料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更加灵活,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原来单一的以书本为主的课堂传授知识变为多样化、立体化、网络化、科技化的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局面,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调动了大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由此一来,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多维度交流与互动,教育模式更加具体化,这种教育方法大大促进了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3)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增加了大学生的自主性,进一步发展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获得大量信息资源和多样化,个性化的内容,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以及兴趣爱好自主的选择信息资源,并且将资源共享,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与此同时,新媒体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可以让大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激发出文化创新的生机和动力,更好地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2 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新兴媒介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充斥着大学校园,于是校园思想开始出现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复杂化,这不但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带来了挑战,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带来新的挑战。

(1)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具体实施者。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的相互交叉,使得思想政治对象的思想正日益复杂。在这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适应当前教育环境变革。

(2)新媒体对教育者工作方法提出的挑战。

自从建党以来,我党就很注重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方面有着非常成熟的丰富的经验。在长期的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党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成熟的思想政治理论模式。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重满堂灌的教育方法,然而在新兴媒体发展的今天,学生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大学生越来越追求自身的独立思想,独立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大学生在学校中,越来越表现出90后的独立特行,这就使得传统的思想品德授课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教学环境。所以,这就要求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高参与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逐渐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3)新媒体导致大学生行为偏激化方面的挑战。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传播速度较快,大学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第一时间获取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新闻,并且根据信息的内容和新闻资深评论人发表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信息交流的通畅,快速,信息接触的便利。国内外别有用心的人对于我国发生的一些事件进行恶意的歪曲的报道,容易诱导大学生形成错误的看法。使他们产生对这个社会不满意情绪,如果他们不能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给利用,产生过激行为。

3 运用新型媒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新式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新兴媒体的应用,为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但新兴媒体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是传统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最主要的是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观念、内容和形式。

3.1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的优化,便是要转变教育实施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局面,使用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达到优化信息资源这一目的。新媒体信息环境的优化是国家和高校等多方面共同承担的责任,在国家方面,全国人大应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加强对大众传播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应加强对信息传播的公众监督,并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指导,提供一个积极的、健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传媒环境;在高校教育方面,应加强对新兴媒体的思考和研究,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在全校内形成健康的新媒体信息环境。

3.2 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动态作用同等重要,所以教育主体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教育客体对于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大学生不仅要进行自我教育,还应当通过媒介教育来提高大学生对错误传媒信息的辨别、评估以及对正确信息的选取、使用的本领,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自觉抵抗不良影响,从而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3.3 建设新媒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当前,高校应当积极地寻求新兴媒介中的优势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型思想品德教育平台,构建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将教育创新工作与新兴媒体的教育功能接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实事求是地做好本职工作,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和媒介素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而积极探索新媒体与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对新媒体的合理指导,共同建立教育传输平台与新媒体主阵地。

3.4 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体制

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体制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信息反馈意识,建立信息反馈系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汲取新媒介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的有利资源。高校应建立专门的信息反馈机构,定期收集大学生的反馈信息,对于学生关心的信息,要做及时的反馈,并定期与学生开展信息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为下一步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3.5 建设一支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媒体团队,培养一支既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了解新媒体的技术的高素质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实施中,一是要加强队伍的思想政治知识、技能和理念的培训;二是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培养机制、管理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新媒体教育传播作用来开展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三是要选拔一支高素质的学生骨干,即使采集新鲜素材,及时丰富校园媒体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四是要提高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建立一支有专业知识专家和学者组成的特约投稿人队伍,发挥其影响力,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控制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韩树海.对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192,276,273275.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作者:李佳润 郭灿灿

上一篇:创业投资市场定位管理论文下一篇:医保办主任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