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艺术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和谐,文本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艺术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艺术论文 篇1:

刍议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

摘 要: 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语文课堂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本文从情感教育的特点出发,针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情感教育策略进行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特点 策略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体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对知识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学生在把握教学内容时的兴趣、动机、意志、信念等情感升发过程。因此,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令人遗憾的是,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看,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将语文教学中一个个富有深刻情感内涵的教学内容演绎得支离破碎,繁琐的纯逻辑的冷静剖析取代了对教材情感的挖掘和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显然,这种缺乏情感因素的教学方式是很难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的,导致语文教学收效甚微。而情感教育正是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为核心,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为目的的情感教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地开展情感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教育特点

1.渗透性。

所谓渗透性,就是通过语文课潜移默化地把文中所承载的情感溶进学生血液,成为学生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成为健康情感的拥有者。若教师没有健康情感,在情感渗透中学生就不能有意识地分辨教师的情感取向。如果教师的情感出现偏差,是非、善恶、美丑态度不明确,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

2.形象性。

语文课中的情感,大部分是通过形象承载的。那么,教师在分析形象的时候,就要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情感世界,客观理解作者的情感意图,以合乎情理的再创作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3.普遍性。

每一篇课文中的情感都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说明文、应用文,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情感因子,只不过不以直接的情感方式存在罢了。譬如,在说明文中作者也在运用形象简洁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就是不动声色的应用文的—留言条、写信等也不可能不打上或多或少的情感烙印。

4.启发性。

语文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这就是说,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不能像思品课那样直白,它的任务是不露痕迹地启发学生的灵性,唤起学生的爱僧情仇的健康意识,从而使其善的情感不断得到升华。

二、小学语文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针对小学语文课程中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和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因素,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如何把握和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文章是语言和思想的统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大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离开了具体的情境,我们就很难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我们要探究课文的“意”,必须首先入境,只有入了“境”,才能探出作品中的“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情境。教师要根据课文的需要,或课始创设情境,或课中创设情境,其手段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用语言、画面、幻灯、表演故事、音乐等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

2.品读课文,激发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教材,获得良好语感并陶冶情感的重要途径。文章的情感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注意表情达意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等,要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定好朗读的基调,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验文本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的心灵呼唤产生共振。

3.心理相融,缩短情感距离。

教育家托兰斯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设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这就决定了参与教学活动的双方要改变被动的主仆关系,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最大限度地与学生心理交融,消除情感隔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友好相处、平等交流,从而减轻学生学法选择上、问题化解上及质疑创新上的心理压力,使之处于自主探索的主动位置,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4.探究词句,激发情感。

语文教学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琢磨,细细品味,才能体会作者的一种情感。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其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的感情,表现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主题。首先,题目把朝鲜人民称作“亲人”是感情最深沉,最强烈的表示;其次,“您”的声声呼唤,表示出亲人口吻,更是温暖人心,情深意浓;再次,文中的词句多带着“鲜血”。课文在回忆那令人难忘往事时,出现了很多“血迹”的词句。比如:朝鲜老大娘为了抢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金花妈妈解救老王“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为志愿军挖野菜,“您倒在血泊里”。教学时,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词句,分析表达的形式,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所隐含的浓厚情感,引导学生“内心体验”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5.相机激励,迸发情感火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若处于亢奋状态之中,他对所授知识就易于接受,而当学生的情感消极时,教与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相准时机,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让学生逐渐熄灭的情感火花再次燃烧起来,以更为旺盛的激情,继续关注教师讲授的内容。另外,设法运用激励情感的各种手段去影响后进生尤显必要。因此,不妨选择容易的题目让后进生回答,有意识地让其答对,使其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其自信心,保护其自尊心,激发其进取心。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建立审美框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符合新课标及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老实,王亚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调动.班主任,2002.6.

[2]孙丽雅.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3.

[3]陈伟.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4.

[4]闫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才智,2008.18.

作者:涂惠琼

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艺术论文 篇2:

过一种和谐的语文课堂生活

和谐,文本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语文教育追求的和谐是一种“至真、至情、至善、至智”的教育境界:至真——师生之间坦诚率直,彼此都尽情地坦陈瞬间的感情和态度,释放对文本解读的真情;至情——唤起师生对生活的挚爱与热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至善——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之善、人伦之善、人道之善;至智——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释放囚禁的情愫。

这种境界下的语文教学,应是富有想象力的,能唤起意外与惊讶的发现,给人认识能力上的解放;这样的语文教学应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具有一波三折的韵味和曲径通幽、起伏跌宕、峰回路转的魅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更应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心智的冲浪,师生心意相通、心灵相拥,既有纵横捭阖的豪放,又有细处摄神的精致。由此,我们说:

一、 课堂应充满快乐,以美感的发掘为前提

从教育的旨趣来说,无论什么课堂,都应该让师生在体验知识的生成与意义的建构中有快乐的心境。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到,教育“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扰,或使学生发生厌恶的心情,它能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快乐”。人文性较强的语文课堂,更应该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文字的涵咏、情感的升华和语言生命的成长中提高师生课堂生活的幸福指数。

语文课堂中的快乐,来自师生所接触的对象或信息给予自己的愉悦心情、幸福体验,源自汉语言文字特殊的符号价值。在语文课堂中,汉语言文字的独特形体——行笔运锋的起转涨落,间架结构的匀称俊美,字形演变的源远流长,笔画行走的舒展流畅,会让师生在文字的比画中满目生美、涵养情致;汉语言语音的无穷魅力——语段音律的平仄有韵,文本诵读的抑扬顿挫,体察悟对的声情并茂,都会让师生在语音的习得过程中如闻雅乐、涵养性情;汉语言文本的内在意蕴——古典文学的精炼古秀,现当代文学的精湛隽永,唐诗宋词的精雅恢宏,寓言童话的精妙哲思,亦会让师生在文本意义的洞悉中含英咀华、荡涤情感。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在汉语言文字带来的阅读期待中憧憬无限,无论文本的情感基调是朴素的还是激荡的、是快意的还是悲伤的,师生得到的都是知觉和感觉上的舒逸与惬意,被拨亮的是发现真善美的眼睛,被拨动的是真善美的心弦。一方面,教师本身对职业与专业的钟情,注定了其对语言文字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对课堂有一种特别的眷恋。他会在对语言文字的玩味中感悟着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生活,体味着语文教学莺歌燕舞、荡气回肠的情感,更会在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灯、敞亮学生的生命世界中获得语文教学的快慰和乐趣;另一方面,在教师的情感、文本意义的感召下,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积极的乐学状态,用全部的身心去拥抱语言,在绚丽丰富的文本世界中汲取文本的积极因子,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在不断自我反思和精神提升中演绎一个具有个性的美丽人生,获取语文学习的快畅与乐和。

二、 课堂应充满知识,以能力的建构为主体

知识是一种积淀,只有知识才会让生命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给学生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并使学生逐步形成熟练运用语文这一工具进行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不容置否的,更是不容忽视的。叶圣陶先生曾经将语文定义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为使学生掌握这种交流和交际的主要手段,语文课程首要的属性应该是工具性,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建构。这里的知识,有别于传统语文教学中独以知识为本而狠抓落实的那个知识体系,这里的能力也有别于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技能与技法而狠抓机械训练的那个能力。基于新的课程观,这里所讲的知识与能力建立在学生实际与时代需要的基础之上,具有非常丰富的外延和系统重组的可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获取的,是学生在个性化的构建过程中完成的整个知识与能力系统,是一个内塑而非从外部灌输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建构,关键在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议的训练是否充分,教师有没有让学生凝神静心地听、认认真真地说、扎扎实实地读、身心俱入地写、各抒己见地议,故务必使听说读写议和谐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听,要凝神静心地听。教学是一种以言语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活动,师生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内,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形成对文本的真实理解。在对话过程中,学生听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文本意义的共识和文本意义的内化。教师要对学生的听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双耳敞开、双目发亮,要通过复述、评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听的质量,并通过师生间的互相评价,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核心问题上,提高听的效度。

说,要认认真真地说。心里怎么想的,有时是需要修饰一下才值得说出来的,所以私下里说和在公开场合说是不一样的,口头表达也不同于书面的文字。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说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课前演讲、回答问题、与人交流、作前表述都是提高说话质量的方法。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说,学会善于跟别人交流,尤其要善于正确地表达思想。

读,要扎扎实实地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级阅读,让学生在一级阅读中用审美的视野对作品的词汇、句段、节奏、韵律及其所包含的情感进行直觉感知;让学生在二级阅读中用阐释的视野思考在审美阅读中遗留下的问题,对在一级阅读中思考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架构起与作品形式相符合的意义体系;让学生在三级阅读中用历史的视野,在考察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传统、作者本人、前人(教参或教师)阅读的作品意义中建构一个作品的可能性意义,可以是拓展的,也可以是批判的。三级阅读应该在多种阅读形式中完成,自由读、默读、大声读、角色读、小组读、齐声读……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写,要身心俱入地写。“运用语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写是检验这个目标最好的办法。要让学生用明敏的视觉捕捉写作的点,运用好所习得的语文知识和写的技艺,并将丰富的情感融入笔端,做到“童眼看世界,童心悟真谛,童笔写童趣”。要让多种形式的“写”丰满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心头写”,从思考入手,围绕写的主题或要求,打开灵府的大门,在记忆中寻找写作素材,并形成写的经纬脉络,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形;“口头写”,从练说入手,让学生能够用本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写作情感,做到有中心、有重点、有头尾、有情感,能够语出意明,清晰表达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笔头写”,从写字入手,让学生明白,把字写好不但是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示,更是对阅读者的一种尊重,让业已形成的意念淌于笔尖、溢于纸面。

议,要各抒己见地议。言为心声,言中透情。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议,要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抓住一个关键,让思维的触角聚散在一个中心上。多角度、多层次的议,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点。每一个问题都应在精心预设中生成,杜绝无效问题和低效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出现。要让问题的呈现多样化: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直接抛出,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提出,更可以是在教师精心预设外的有效生成。

三、 课堂应充满情感,以人格的提升为灵魂

情感是一种希望,只有情感才会让生命饱含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语文教学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并在语言文字中超越了所谓的符号学意义,以其特有的情趣吸引着师生的眼球,诱发师生的情感,丰富师生的情愫。《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文本一旦产生并进入读者的视野,便具有了生命的活力。而这一种生命力的体现有别于作者“从情到文”的内隐性,更多地表现为“从文到情”的渐显性。作为教学的主导方,教师是先于学生接触并解读文本的。由于知识经验的丰富和情感体验的丰赡,教师对文本所产生的情感总是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的情感体验。面对着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意蕴丰赡、情感四溢的选文,语文教师首先应当用儿童的视角,静心凝神地研读文本,高屋建瓴、运筹帷幄,以此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应体现在“感情的投入、氛围的渲染、情境的体验、心灵的沟通”中,以便使参与其中的师生体悟语言文字的内涵、享受语言文化的浸染、开创语言文学的新域。一是文境逼真,在语文教学中营造的情境应该与教材内容形成回流,文生境,境生文,文境共生。语文教学要积极营造与文本内容相匹配的场景,从“披文入境”到“携文出境”,其创设的情境应该富有真切感,声、形、色等诸要素尽量与文本匹配。二是情真意切,关注师生在与文本碰撞过程中的情感体悟。语文教学既要因情望文、因情近文、因情感文,也要因文生义、因文露情、因文生文。“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师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将会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真情流淌的精神家园,成为师生真情生命成长的心灵驿站。三是意境深远,要在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想象契机,有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讲究“情趣”和“意想”的统一,要求做到情先生而后意得、趣先知而想后发。

四、 课堂应充满智慧,以精神的敞亮为旨归

智慧是一种财富,只有智慧才会让生命充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内在品质,智慧是渗透、内化于包括师生教与学的活动之中,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一切都存在于有痕与无痕、有形与无形、有意与无意之中,体现在教师教育艺术和启迪学生的智慧性中。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场景中,智慧主要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尤其是教学细节获得体现,以学生的精神敞亮为主要旨归,最终实现学生的智慧成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智慧,追求的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道无痕,大爱无形”。在和谐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是一个“愚者”和“拙者”,他把对文本的解读与对人生的感悟定格为“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他会蹲下身子,与学生结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用童心触摸学生的心灵,和学生一起感悟文本的内涵与价值;他会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学生”,丢掉为师先于体验的态度,和学生一起,敏于洞悉文本的精神内核,敞亮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和谐的课堂中,学生是一个“智者”和“巧者”,他们会发现教师是自己学习上的密友,没有被教师居高临下俯视的压抑感;他们快乐地发现,教师有时还不如他们,不能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字词句段,还需要他们自己来辨析;他们更会发现,教师对一些词句的理解总是那么“迟钝”,教师的朗读总是那么“拙劣”。也正是在这样的智慧型教学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学习劲头变足了,许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就这样在不自觉中内化为自己的“茅塞顿开”和“幡然醒悟”,原本幽闭的心扉一下子变得开朗了,蜷缩于内心深处的情愫一下子迸发出来。

文以载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把高深的道理简单化并寓于五彩缤纷的文学之中,是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语文课堂中“道”与“爱”往往在无意和无形中“化蛹成蝶”,成为学生享受生命成长的人格力量与道德支持。在语文课堂中,师生共同品味文字、共同走进奇妙的精神世界,在文学的艺术感染中提高精神的亮度。这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心灵默契与精神相拥。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无需将文本阐释得透明无瑕,也不需要将文本剥得一览无余。让“道”在品读中悟,让“爱”在品读中得,唯有如此,才会走进语文教学的“至真、至情、至善、至智”之境界。

和而不同,是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不追求形式的统一,但苛求理念的共识。“和谐”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命题,自然也应成课堂教学的诗性化追求。作为理应坚守的一种观念、理应秉持的一种策略、理应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教学更应追求和谐的教育境界。和谐的语文教学,必定是师生生命自由、惬意、盎然生长的沃野,师生将在语言文字的天地里智慧相长、情趣共生、发展双赢。(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纱场小学)?茺

作者简介:江苏省通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在国家级、省市级杂志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作者:陆云峰

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艺术论文 篇3:

小学语文实施情感教育策略

【摘 要】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语文课堂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本文从情感教育的特点出发,针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情感教育策略进行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要求我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再融于教师个人的情感,从而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把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用心灵感受语言文字所特有的真情实感,让教材的人文思想内容化为春风甘露,滋润学生的心田,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教育特点

1.渗透性

所谓渗透性,就是通过语文课潜移默化地把文中所承载的情感溶进学生血液,成为学生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成为健康情感的拥有者。若教师没有健康情感,在情感渗透中学生就不能有意识地分辨教师的情感取向。如果教师的情感出现偏差,是非、善恶、美丑态度不明确,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

2.形象性

语文课中的情感,大部分是通过形象承载的。那么,教师在分析形象的时候,就要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情感世界,客观理解作者的情感意图,以合乎情理的再创作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3.普遍性

每一篇课文中的情感都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说明文、应用文,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情感因子,只不过不以直接的情感方式存在罢了。譬如,在说明文中作者也在运用形象简洁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就是不动声色的应用文的―留言条、写信等也不可能不打上或多或少的情感烙印。

4.启发性

语文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这就是说,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不能像思品课那样直白,它的任务是不露痕迹地启发学生的灵性,唤起学生的爱僧情仇的健康意识,从而使其善的情感不断得到升华。

二、小学语文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创设情境,入境生情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利用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础。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时,有的教师在教室里创造了一种气氛:周总理的遗像佩上黑纱,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在哀乐声中用深沉的语调讲述周总理生平事迹。这一切把那种对周总理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

2.品赏词句,学语知情

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品赏词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人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如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一文中作者对大海的描写实意是什么?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涌”“闪烁”“滚动”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把大海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海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学生顿感大海的宏伟,饱含激情的笔触,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大海有激情喷薄的一面,也有柔和秀丽的一面。

3.抓动情点,以情激情

作者动情缀文,学生读文动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得到自我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动情点,深刻地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高层次地体会作者笔下的形象。如袁鹰的《白杨》这篇以大戈壁白杨为印象的借杨喻人的文章,其动情点是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在那大戈壁风沙雨雪压迫下,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白杨“这么笔直,这么高大”,使作者看到了“正直、朴实、伟岸”的品格;“生根、发芽,长出租壮的枝干”,又使作者看到了建设者们哪儿艰苦哪安家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大戈壁滩上“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满目荒凉,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见到了白杨高大挺秀的身影。作者以“出神”唤起人们的思索,正是这一行行的白杨,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使人们精神为之一振,正是这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唤起了人们对大戈壁的无尽的遐想和坚定的信念。至此,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的感情已跃然纸上,正是这种感受引起了作者感情上的爆发,这深深埋藏着作者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们所寄予的无限崇敬之情。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加强情感教育。作为教师,要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能够启发学生的情感,并使之升华。要深入钻研教材,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情感教育。

作者:陈敬芳

上一篇:村官年度工作总结2篇下一篇:厂办公室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