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发展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出发,阐释了导致中西文化差异的三大主要因素: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通过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成因,结合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强调了中西文化比较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并提出相关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文学发展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文学发展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篇1:

中西文化差异对外语课堂教师角色的影响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缩影和载体,语言中所渗透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是外语学习的突破点。立足于中西文化差异而展开的外语教学从深层次了解和突破外语学习的重难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方式,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负迁移,外语教师的角色的定位也应当在文化差异中进行适当调整。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外语课堂 教师角色

语言教学以听、说、读、写为基础不断延伸,语言的四要素成为外语教学和提升语言技能的基本步骤。外语教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文化中所蕴藏的思维方式和言语习惯以及历史文化。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民族的言语交际习惯和思维方式差异,进而折射出民族文化的迥异。

1.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1.1文化的界定

所谓文化,即人文化成,人文由大脑对自然现象进行认识、改造和重组的一系列活动所形成。文化作为社会历史积淀产物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将与衣食住行等以实用性为重点形成的认识和运用活动视为文化,将长久形成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也视为文化,文化由语言和文字两大要素组成,特定社会群体创造共同认可和使用的语言文字,它们共同成为社会群体文化的缩影,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体现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人类社会不同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民族文化,文化和语言相辅相成,二者共同作用,共同影响。

1.2跨文化交际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立足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学者文秋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将其分为跨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作为语言的最重要功能,交际能力主要包含语言、语用和策略三部分;而跨文化能力主要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宽容度以及如何灵活处理文化差异三方面的能力。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主要是对语言深层文化差异的灵敏度和辨别能力,它有效地帮助语言学习者厘清语言文化交际的深层差异性。而对待不同语言文化的宽容度则是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能理解与尊重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求同存异。而灵活处理文化差异中则要求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辨别文化差异,用目标语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来指导自己的言语活动,尽量减少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冲突,从而实现语言交际效果。

2.中西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文化属于不同文化体系,导致文化间自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差异集中体现在语言文化的使用方面。作为汉藏语系的漢语与作为印欧语系的英语代表两种语系的不同文化特征,要想提升外语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外语教师通过专业知识积累与教学经验不断进行外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积累和反思。

2.1 中西语言特征差异

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文和外文(以英文为典型)在词法和句法层面具有巨大的差异性,词法层面差异主要表现为,汉语词汇缺乏丰富的形态变化、词汇主要采用词根复合构成,词缀不发达;而英语词汇形态丰富,通过形态实现词性的转化,具有丰富的前后缀等。这种词法差异导致汉语构词缺乏词法规律,而外语教学可通过总结词缀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减轻学生的词汇记忆负荷。比如英语中的“friend”、“friendly”、“friendship”、“friendless”由“friend”作为词根,衍生出一系列相关词汇,而中文对应的是“朋友”“友好的”、“友谊”、“无依无靠的”,词法构成的规律相对缺乏,导致词汇的记忆难度较大。某些词语出现意义不对等,比如“the one”表示独一无二的人(唯一),笔者曾错误地运用“I’m the one.”是为了表示我也是其中一个,结果让外国朋友觉得很尴尬,他说“the one”一般用于情人之间,表示对方的唯一挚爱。

而句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中西SVO的句法结构中S的成分有所差异,汉语通常是话题型主语,将话题作为强调部分置于句首。而外语尤其是英语在句法方面强调应用语态,比如英语经常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在口语中极少使用被动,或以主动代替被动。这种语言句法的不对等导致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采取语言迁移方法的难度加大。

2.2 中西语言环境差异

中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和语言所处的经济政治等社会背景具有极大差异性,导致了跨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进而导致语言对照空缺或词义不对等,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词汇空缺。中西方语言词汇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会出现部分词汇对照的空缺,比如英语中Give the person a sack(给某人一个袋子),指解雇某人;Pink list(粉红色清单),指解雇通知等等。而汉语中一些蕴含民族文化的词汇如之乎者也、土地庙、观音菩萨、南柯一梦、中山装等,在英语中也基本呈现空缺。第二,词义不对应。由于中方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词的意象与词义的联想不同导致词汇表达不同语义,甚至词义在不同民族出现词汇色彩意义的褒贬对立。“aggressive”在中国人理解中会偏向于“有侵略性的”、“好胜的”而在美式英语中多指代“开拓进取”。“狗”在中国的很多表达中含有蔑视和鄙夷色彩,比如“打狗棒”、“狗腿子”、“关门打狗”、“狗仗人势”等,而西方则常用狗来形容亲近的人或忠诚等形象,比如“爱屋及乌”即 love me, love my dog,You are a lucky dog等。词汇的这些差异背后都蕴含着语言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容易造成语言交际过程中的语义冲突。

2.3 中西语言习惯差异

语言交际习惯在中西文化差异中屡见不鲜,这种语言习惯渗透进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日常用语(见面问候语、告别语、致谢词、道歉语以及各类忌讳语和隐语等)展现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差异:见面问候时,西方人习惯讨论天气,而中国人则更常询问吃饭没,干什么去等简单的问候和寒暄形式。对于别人的称赞采取不同回应,中国人偏向于采用谦虚和客气,表示不敢当,而西方人会欣然接受并感谢。在日常交往中,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忌讳在聊天中讨论年龄、宗教信仰以及个人收入等私人问题,他们认为这些内容侵犯了个人隐私,或者他们认为与交谈者并没有亲密到可以分享私人信息。

2.4中西文化习俗差异

作为外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中西文化习俗的差异,要想地道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除了要准确把握语法结构和词汇,还要考虑目标语使用者的文化习俗,理清母语和目标语双方存在的生活习俗差异,这种习俗差异成为语言运用是否恰当的重要标志。比如在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红色的理解有极大的反差,中国人喜欢红色,红色代表喜庆和欢乐;而西方人则不爱红色,他们认为红色代表血液和暴力。这些就是民族传统认知和文化习俗的差异。

3.中西文化差异对外语教师角色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作为外语教学提升的关键,外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准确地运用外语思维方式把握中西文化差异,成为外语教学重难点。鉴于中西文化迥异,导致外语课堂上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角色具有较大不同之处。

3.1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更繁重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语言间的区别性特征较多,导致外语课堂教学不能仅从传统语言教学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著手,教师除了把握语言学习的四要素之外,还要充分把握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尽量减少由于语言负迁移对语言学习的消极影响。这要求外语教师必须提升自我专业文化素养,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对中外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和对比,把握语言间的文化差异,进而减少跨文化教学过程中的外语教学难度。同时,教师还要以教材为蓝本,不断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将文化教学渗透进外语教学的各个板块之中,及时进行中西文化对比,运用实际的语言材料等语言事实让学生领会外语思维方式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不断汲取和吸收外语思维方式,不断调整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中式英语错误表达方式。从这一角度而言,教师的整体教学任务在中西文化巨大的差异中显得更加繁重,必须更深入地了解语言间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准确地道的语言表达。

3.2外语课堂氛围更轻松,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更平等

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师生关系具有等级性,学生对待教师毕恭毕敬,而不敢丝毫懈怠,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应当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相比之下,外语课堂应当创设外语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仿真的语言环境中熟悉并运用外语思维方式,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更自在,处于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状态中,教师应当主动让位于学生,以教学主导的身份引导语言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外语实践能力。

3.3教师成为外语文化的引导者

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通过中西文化差异选用灵活教学策略和手段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外语学习过程中,对文化差异准确把握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渐熟悉中西文化在语言特征、、语言环境、语言习惯、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教师应当拓宽教学渠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外国风俗和外语表达习惯,可以通过图片、电影、电视等多媒体手段,以及小说、报纸等文字材料来把握,同时可以创设情景来理解外语遣词造句上的差别,把握字词意义差别或句法结构差别,或者把握一些非常地道的外语表达方式。

4.结语

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文化,民族语言中可窥探出民族文化形态的多样化,也将民族文化差异表现的淋漓尽致。作为汉藏语系的汉语内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信息,儒家中庸思想成为汉语表达的重要准则,强调语言表达的含蓄委婉,重视语言表达中的集体主义等等,而相比之下,以印欧语系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强调语言内容表达的直接性,突出个体特征等特征成为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语言思维。外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把握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有效地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转换自身教学定位,不断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学生创设和模拟外语语言环境,才能全面提升外语教学质量,共创良好的中西文化差异的课内外学习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张晨洁.中西文化差异与外语课堂教学[J].时代文学,2015:152-153.

[3]薛晓瑾,刘洋.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20).

作者:安亚伦

文学发展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篇2: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比较

摘 要: 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出发,阐释了导致中西文化差异的三大主要因素: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通过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成因,结合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强调了中西文化比较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英语文化 比较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影响的不断扩大,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各国掀起了学习热潮。目前,中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开设了英语课程。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社会上用人单位对英语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过去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语用,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然而要达到“学以致用”,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导入是关键。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并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这有助于学习者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促进学生对语言本身的掌握。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作为特定思维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无疑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语言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对文化的保存、发展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而文化是语言的培养皿,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诞生、发展而成。文化因素决定着语言的具体使用,语音、词汇、句法等的选用也都会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语言和文化不能孤立存在,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只有掌握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恰当地运用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英语文化对学生有效地习得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3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因此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需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中国和英美国家分别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即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单从语言结构上看,语言中许多俚语、典故、格言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个国家的语言能折射出这个国家的生产生活、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特征。英汉语言丰富多彩,中西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但总的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三大因素导致中西文化差异。

3.1 地理环境因素

中英两国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人们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这就必然导致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难免反应到语言当中去。在中国,对夏天的形容应该是“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所以在不了解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中国人对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对“夏夜”美丽温婉的描述感到费解,更不能领会他在第18首十四行诗中把心爱的人比作“夏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ure”。这是因为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显著的特征是烈日当空。而英国位于北欧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温和舒适,是最宜人的季节,所以才导致中国人与英国人对“夏天”的联想截然不同。另外,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与农业有关的词语,如竹篮打水一场空,骨瘦如柴,对牛弹琴等。而英国四周环水,海岸线很长,渔业发达,故英语中与水产、船舶相关的词语很多,如fish in the air, miss the boat, clean the deck 等。

3.2历史文化因素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能从语言中看出使用这一语言的国家和民族所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而英语文化往前追溯与古希腊,罗马有着密切联系。不同的历史进程对语言的表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一点在传统表达,即历史典故、俗语等方面尤为突出。人们常会在不经意间运用具有其民族文化特色的表达,如中国人会说“空城计”、“东施效颦”、“说曹操,曹操就到”这些源自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成语习语,而英语中则会说道“He’s a Shylock”、“white elephant”、“Black Friday”等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表达。由于民族渊源的不同,在英语和汉语中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如英语中的one’s hair stands on end 与汉语中的“怒发冲冠”相似,但前者源于对一个犯人表情的描绘,意义侧重因“恐惧”而导致头发竖立,而后者意指因发怒而使头发立起来。同样是头发直立,英语中表“惧”,而汉语中表“怒”。

3.3 宗教信仰因素

人的宗教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他们对人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和核心的一部分。这一点也不可避免地体现在语言当中。英美国家主要信奉基督教,而作为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圣经》可以说是西方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书籍之一。英语中有不少源自《圣经》的表述,如Donout as Abraham, wise as Soloman, Lot’s wife。此外,西方人膜拜上帝,教堂和神职人员在他们的宗教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也有许多与之相关的词语。然而在中国,主要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响,汉语中有大量关于“佛教”“佛”的表达,如“五体投地”原指佛教中最恭敬的礼拜方式,现形容非常佩服别人,“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源自宗教的典故成语,以通俗、生动的语言,蕴含着幽默、深刻的喻义,极大地丰富了英汉词汇的表现力。

4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较

王佐良先生曾指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此,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理解其相关的文化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导入相关的英语文化知识,并与汉语文化进行比较,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在英语学习中用英语思维,将英语学“活”,实现 “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在方法和内容上都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 针对课文内容涉及的异域文化,教师应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或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包括相关的英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并在课堂上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演示(如PPT、讲故事、演短剧等),然后再由教师点评并补充相关内容。由于不同的文化习俗,学生只有在了解目标语文化,同时与母语文化对比,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两者存在异同,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更好地掌握。

(2)在课堂教学当中,应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根据主次对其进行或详或略的随文解说,并将其与相关的汉语文化进行比较,以帮助学生理解。如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Text A中的句子“he put the final seal on my happiness(他使我沉浸在十全十美的幸福之中)”,其中的put the seal on something 有“使成定局;使某事继续有效”的意思,此时教师可通过其中的核心词“seal”的原意――印章,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即如果在某书面材料上加盖章印表面与之相关的事已获批准或已经生效,这样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短语。

(3)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观看与学习内容相关并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影片、视频,这样可以使学生受到英语文化环境的浸润,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英汉文化差异。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分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有利于锻炼学生平时的观察能力,同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真正习得第二语言。

(4)由于缺乏目标语的真实环境,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英语文化的渗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按阶段、有重点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英语原版影视资料,多读一些英语杂志、报刊、文学作品,多听一些英语材料,以使学生丰富英语文化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协助学生开展英语辩论赛、英语沙龙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体会中西文化差异,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5 结语

英语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包括语法、发音、词汇等,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恰当地运用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及时导入中西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能使学习者尽可能多地了解、熟悉另一种文化及其在语言中的反映,增强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不仅对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而且能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效果,减少因文化错误导致的沟通障碍。

注释:

沈银珍. 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 杭州: 浙江大学出 版社, 2006: 63, 84.

张欣叶.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6):114.

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83.

黄勇.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45,49.

朱乐奇,李养龙. 外语教学面面观[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371.

李荫华,王德明等.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学生用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5.

作者:黄兰兰

文学发展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篇3:

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分析

摘 要:中西方在历史、风俗以及地理环境上存在诸多差异,致使中西方的文化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别,也就导致了中英文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在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需要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合理的比较,切记只以本国的文化为出发点,还要对西方的文化以及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关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部分,对西方文化以及英美文学给予深入的了解,进而提升英美文学翻译的水平。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然后阐述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减少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美文学;翻译

一、引言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具体表现在自然环境、风俗习惯、人文环境等很多方面,这些层面上的差异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存在在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在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会遇到诸多问题。翻译者在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要时刻考虑到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并且将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综合对比,还要对西方的风土人情、历史环境以及语言习惯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了解。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更好地做好英美文学翻译工作,提升英美文学翻译的质量。本文主要讨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差异的产生就是由于各个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环境的不同,导致生活风俗习惯的不同,最终产生了不同的文化[1]。所以我国在接受英美文学时,想要对英美文学作品做到准确的翻译,首先就要做到对西方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再结合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可以加深读者对作品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文化风俗、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食物的象征意义等方面。以上诸多方面的差异造成了英美文学在语言表达上和我国的语言表达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英美文学翻译人员要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清楚的认知,并且能够体会到文化的差异对翻译工作产生的影响,通过这样的体会更好的感受到英美文化翻译工作的重点问题,从而保障翻译工作的质量以及水平。

三、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产生的影响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产生的影响首先就表现在价值观念的差异上[2]。一方面,各个国家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不同,而环境的差异会对人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人们许多感受以及思维方式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对待事物的感受不同,也就导致了不同的表达方法,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在文学翻译中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表达方式的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美文学翻译的质量与水平。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中西方的价值观念也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团结就是力量”,更多的以集体利益为主,很多时候会出现为了集体荣誉牺牲自身利益的情况出现。但是西方国家更注重个人主义,崇尚个人自由主义,大多是以自我为主的生活观念。因此,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价值观上的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不容小觑。

(二)生存环境的差异

各个民族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有所不同,也导致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受到地域的限制,各个地区的语言也大有不同,而语言的产生正是依赖于人类群体所处的环境。对于英国来说,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化,即英国临海区域较多,海洋文化丰富,这就导致了英国的祖先在从诞生以来就靠海生存,就算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英国的海洋文化依旧领先世界。再者,由于英国人对海洋的依赖性高,因此海洋文化日渐兴盛。而我国大部分的地理环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我国的农业十分发达。而且我国大多数居民都生活在大陆上,因此我国人民对土地的感情深厚,为了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古时候的人们常常喜欢东风,而英国人都喜欢西风,他们认为东风会带来冷空气,导致温度降低。

四、减少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影响的对策

(一)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各行各业也都在不断发展,英美文学翻译行业也是如此。现阶段的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工作之前都会对书中涉及到的文化以及历史进行查找翻阅,通过对书籍的阅读来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了能够从多方面了解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翻译人员需要从各个层面、多方位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通过各种渠道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文化素养。

(二)重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翻 译带来的影响

伴隨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现阶段我国的翻译工作也需要不断地创新[3]。以往很多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并不注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就导致很多翻译作品失误现象的产生。翻译工作的目标就是无限接近原文,正确表达原著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距,一方国家 的读者很难通过直译理解原文的某些内容。所以翻译工作者要注意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对翻译活动产生的巨大影响。英美翻译工作在平时要注意西方文化知识的积累,对英美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创作的历史时期、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都要深入了解,积极提升自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文虎素养与鉴赏能力,在英美翻译工作中,快速处理有关文化差异的部分,提升自身的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耿维峰.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 海外英语, 2018, 385(21):219-220.

[2]王雅萱.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9, 568(03):63-64.

[3]刘媛, 董良峰. 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探讨[J]. 教育现代化, 2018, 5(37):99-100.

作者:邓燕燕

上一篇:人民教师十七大心得体会下一篇:师德建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