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农业经济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5·12”地震的确给四川“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但对中国宏观经济面的直接影响不大。即使今年在四川投入1500亿元用于救灾重建,根据以往发行国债的经验看,也不会产生迅速而明显的影响。四川省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具有很高的传统农业生产水平,其农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面积并不大的四川盆地。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地震灾害农业经济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震灾害农业经济论文 篇1:

建立多元化的中国巨灾保险制度

对重大的自然灾害,国外普遍的做法是引入巨灾保险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角色,将巨灾的损失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进行管理。国际上,保险公司承担全球自然灾害的损失比例约为30%~40%;而我国,保险公司承担的巨灾损失却不到1%。

目前,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建设正在重新被提上日程,2016年5月,保监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中国保险市场开始以地震灾害为突破口,尝试推行中国巨灾保险制度。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所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各不相同,民众对于巨灾保险的需求也存在多元化要求。

多灾种:不同灾害的风险属性

我国各地面临各种不同自然灾害的危险:人口集中的东部与南部常年受到洪水和台风的影响,西部和北部则多受地震威胁。各地所面临的不同自然灾害,其风险属性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国巨灾保险制度不能以一概全,应该重视不同地区可能面临的不同巨灾风险。

实际上,不同的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洪水)因其物理属性不同而在各地存在不同的灾害发生概率和特征。比如台风洪水灾害更加易发于秋夏季,其发生频率相对高于地震灾害,但是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可能不及地震灾害的损失大。而且,不同自然灾害所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也不尽相同,比如台风可能引起风暴潮、巨浪等次生灾害,洪水更加容易引起水土流失、渍涝等,而地震则有可能引发泥石流、崩塌和滑坡。只有对不同自然灾害所引起的不同风险加以重视,才能设计出符合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特征的巨灾保险制度。

此外,不同自然灾害所可能造成的损失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求巨灾保险对损失补偿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比如,地震灾害的破坏力更强,需要通过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对损失加以补偿,而台风灾害相对而言所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少,但是对农业经济、房屋、财产的破坏更大,要求巨灾保险赔偿的需求更侧重于财产损失上。

多险种:不同人群的保险需求

正是因为不同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不尽相同,也使得不同人群对巨灾保险的需求存在不同。

巨灾保险所承保的险种应该包括财产和意外、责任、业务中断、工人补偿、人寿和健康等等。在我国的地震巨灾保险制度设计中,当前所承保的风险主要是财产保险中的房屋保险,但是下一步的巨灾保险内涵应该不止于此。财产保障的目的是为在巨灾事件受到损害的实物资产提供事后的损失补偿。除了财产保险以外,责任保险也是巨灾保险制度需要覆盖的风险,即由于事先未有准确的安全措施和保护方法导致灾后发生的损失可以由责任保险进行赔偿。

国际巨灾保险实务中另一类常见的险种是业务(或生产)中断保险。这一保险的目的在于为灾后无法以正常方式经营从而导致损失的企业提供补偿,在大多数保单中,赔偿是基于实际发生的损失,也就是说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双方必须认可损失的金额数。

类似于生产中断保险,雇员或者工人也同样会在巨灾发生之后的生产停工中受到损失,因此,另一类巨灾保险险种为雇员补偿保险。雇员补偿保险涉及到对由于灾难引起的雇员无法继续工作而发生的损失,或者是由于受伤导致自身无法完成其所在公司工作造成的损失。这部分的赔偿可以看作是损失收入的替换。

在各类巨灾保险产品中,备受关注的是人寿保险产品,这也是巨灾保险制度设计的重点内容。人寿保险为那些由于灾害事件导致失去生命的受害者提供经济赔偿;健康保险为因巨灾引致与健康有关的伤害或疾病提供财务支持,保障的范围延伸到医疗会诊、住院和处方等方面。

多角色:不同主体的力量集聚

保险公司作为风险管理的市场主体,应该在巨灾保险制度中发挥主力作用。一方面保险公司严格遵循保险经营的市场准则来提供巨灾保险产品,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新型风险管理工具和管理策略,通过再保险、巨灾债券和其他金融创新方法对巨灾风险进行有效转移。

另外,自然灾害的巨额损失和风险的不确定性,使得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巨灾保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政府参与到巨灾保险制度的建设上。

政府和监管机构需要建立完善自然灾害保险基金,构建由保险公司主办、政府支持建立的自然灾害风险分担机制,从普通的财产保险中分离出新型自然灾害保险产品,丰富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全覆盖的保险产品,实施差异化费率和完善保险赔付体系,从而实现多层次的中国自然灾害保险体系。

多挑战:完善制度的后续研究

中国建立巨灾保险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研究,如在模式选择上,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建立政府和市场有效结合的巨灾风险管理模式,保证市场效率,避免或矫正市场失灵,在有效控制政府和市场风险责任的基础上减少巨灾风险,分担灾害损失和实现社会公正。

在职责界定上,政府作为巨灾风险的管理者如何构建一个整体的风险管理框架,明确各个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发挥中国巨灾保险体系制度上的成本最小化和效率最优化。

在管理体系上,各级政府如何通过紧密合作,实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区之间的有序合作,协调处理巨灾救援计划和资金分配、预防和避免巨灾风险损失扩大、提高民众风险意识等问题,提高巨灾保险体系的管理效率。

在实施方式上,我国在应对巨灾这种小概率大损失事件中应该如何构建早期预警体系、灾害减少教育、低成本的灾害控制技术和多维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政府早期风险管理能力,实现中国巨灾保险体系的社会功能和防灾减灾目的。

作者:许闲

地震灾害农业经济论文 篇2:

数字:四川经济与地震影响

“5·12”地震的确给四川“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但对中国宏观经济面的直接影响不大。即使今年在四川投入1500亿元用于救灾重建,根据以往发行国债的经验看,也不会产生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四川省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具有很高的传统农业生产水平,其农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面积并不大的四川盆地。半个世纪以来,四川省先与经济落后的西康省合并,后又失去了经济发达的重庆市。

人口大省的经济命脉

2006年四川省GDP总量是8637.8亿元,占当年全国总量的4.1%。2007年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占当年全国总量的4.26%,居全国第九。

四川曾经以中国第一人口大省而闻名。截至2006年底,四川省的人口总量已经退出全国三甲之列,8169万人口总数已退居河南、山东、广东三省之后,位列全国第四。这次地震灾害造成约1/6的四川灾民无家可归。

四川经济在中国中西部、特别是西北、西南9省区当中是最强的。目前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四川省为65.7%,等于平均每三个四川人就有两位在务农。所以,四川人均占有粮食非常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相关系数为0.93。

四川农业经济可以引为自豪的事实是,2006年四川的可耕地面积占全国总数的7.05%,低于黑龙江的9.05%,居全国第二。2007年四川省产粮3448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约5亿吨的6.9%,稻谷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9%。在粮食生产的边际收益长期走低的情况下,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

2006年四川的生猪出栏数占全国约11%,稳居全国第一,人均肉类占有量为72公斤,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近1.5倍。考虑到人口数量,人们确实可以说,内处中国腹地的四川省盛产大米和猪肉。在可以预见到的将来,如果四川省出现了大米和猪肉短缺,那就应视为中国农业出现了严重危机的一个证据。

一般说来,地震灾害不会严重影响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即使有小的影响,一年内也能恢复。据我所知,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农户家里一般都有30%以上的余粮,只要政府以补贴价格去收,或者补贴运费,就一定能收得上来。夏季正是粮食的主要生产季节,把握好这个时机,四川省的粮食就不至于因地震灾害而发生大的问题。

目前的统计数据无法显示四川省生猪存栏和禽蛋生产的分布情况,假如有1/3~1/4分布在此次地震的重灾区,估计会对向省外的调运量产生轻微的影响。因为国家去年出台的鼓励生猪生产新政策预期在最近能显现成效。但假如同等比例的损失发生在油料生产上,那么,占全国产量7.1%的四川还是有一定分量的,需要等待来年的收成弥补。地震发生时正值早稻和油菜子的收获季节,当地政府应通过加价收购的办法鼓励生产性自救,使灾民有现金收入,把灾区的损失再减少一些。鉴于四川的棉花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0.24%,木材占1.56%,震灾对中国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

吃苦耐劳的四川农民

在西部各省份当中,四川人素以吃苦耐劳和勇闯天下闻名。在目前全国980万从事建筑业的工人当中,有80万四川籍工人,居全国第二。考虑到地理距离,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地震震垮了许多远在异乡建造房屋的四川工人家乡的房子,这个事实尤其令人心酸。我听说上海有建筑公司的负责人已经与川籍民工一次签了两年的合同,以确保其暂无失业之忧,心里再生慰藉和敬意。

统计显示,2006年四川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3002元,低于全国3587元的水平,但远高于西部各省区。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219元,略低于重庆的1309元,甚至高于安徽省的1184元。相比之下,山西省同类数据为1374元,制造业大省辽宁的同类数为1500元。由此不难判定,四川省的农业劳动力在省外劳动力市场上何其进取。这种精神在四川重建家园过程中必将发挥极大作用。

四川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接近35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30平方米的水平,位列西部之首,比东北地区多出近10平方米。其中,钢混结构的住房比例仅为10.17%。该比例能与震后四川农村住房大面积垮塌形成必然联系。四川农居房的市场均价约为每平方米190元,即使这个价格低于全国农居房288元的均价,灾区农民的损失仍是惨重的。

四川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证明他们很节俭,各项支出都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如,食品支出,全国平均数为835元,四川为625元;衣着的全国平均支出是167元,四川为132元。全国农村人均年支出医疗费现金近200元,四川为160元。

震后重建需求重点在哪里

倘若此次地震对四川省的天然气生产造成了巨大破坏,无疑立即会对中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在国内586亿立方的天然气产量当中,四川生产近160亿立方,占全国总产量的27.3%,仅略低于新疆的产量。所幸迄今为止人们没有听到来自这方面的坏消息。由于国内外市场上的农产品和能源价格存在较大距离,从道义上说,国内的基础产业、初级产业大省的确有理由要求获得经济补偿以减少经济的外部性。正是基于这种考量,从四川气田受益的省份的确也有义务对四川灾区重建给予经济支持。

以四川经济占全国总量4.26%的大尺度衡量,四川省工业的多数领域都没有超过该比数。在这里,比例感很重要。比如,2006年四川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的3.74%,发电量占4.28%,化纤产品占1.5%,棉纱占1.6%……2006年四川生产汽车7万辆,占全国产量约0.9%,仅为重庆的1/8。

就地震后重建的需求而言,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有两个,一个是钢材,四川的产量占全国的7.87%。所幸攀枝花钢铁公司在成都以南较远的地方,受灾并不重。另一个是农用化肥,四川的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18%。这个百分比与四川粮食产量在全国的比重相当吻合。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听说四川主要的化肥厂在地震中受到重创。另外,占全国原盐产量高达9%的主产地自贡市,不处在受地震严重打击的范围内,况且自贡的井盐资源都埋在地下。

凡举上述工业领域,与四川灾民重建家园相关度较大的如发电、玻璃、水泥、钢铁等,四川省的供求基本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无需依赖省外供给。考虑到灾后需要迅速修复道路、桥梁、水库等,将在短期内产生对汽油、柴油、钢筋、水泥的大量需要,理论上有可能对国内建材市场造成1%左右的需求上升。但由于建筑领域全国的产能供大于求,以及农村自建房屋的钢混结构比重很低,实际需要的上升可能微不足道。

还有,在涉及四川省总额近70亿美元的外贸出口企业当中,受地震影响过重的并不多。例如,位于绵阳市的长虹公司在震后数日内就部分恢复了生产。这也就是说,担心四川地震对中国工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是多余的。

可以肯定,四川省受地震影响最严重的领域之一在旅游业,这是绝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2006年四川省旅游创汇4亿美元,接待外国游客140万人次。同年国内旅游业总收入为6230亿元,估计今年国内游客定会超过15亿人次。面对如此庞大的旅游市场,并且夏季是四川旅游的黄金季节,震灾可能使今年四川的旅游业近乎“颗粒无收”。且不论今年前往四川的人究竟有无兴致游山玩水,即使有,道路条件也不允许。据我所知,四川省对旅游业的巨额投资还远未收回,川西北靠旅游来带动的相关就业岗位今年恐不复存在。祝愿明年四川的旅游业就能逐渐恢复。

近20年来,四川历届政府对交通业的大力投资给人印象深刻。一个农业大省的经济剩余并不多,四川有史以来就以“蜀道难”出名。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不懈地在山区修“大马路”,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坚韧精神。不幸的是,此次地震给通往川北地区弥足珍贵的山区公路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估计病伤公路将占四川16.5万公里道路的一半左右,许多公路能带病通行就不错了。这会拖累四川未来的经济发展。

综上述,“5·12”地震的确给四川“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但对中国宏观经济面的直接影响不大。即使今年在四川投入1500亿元用于救灾重建,根据以往发行国债的经验看,也不会产生迅速而明显的影响。然而,预测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向,从来都是风险很大的事业。其实,经济景气既取决于市场制度内生的一些很强硬的规律,也取决于多数人对重要公共信息解读后形成何种共识或心理共鸣。根据共识,此次中国抗震救灾相当有效率,其中就包含了继续支持和信任政府控制大局的能力。如果分析至此戛然而止,那么人们尽可对中国灾后的经济形势放心。但此次救灾毕竟是中国民众参与公共生活最为深入和广泛的一次,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个新因素将通过何种渠道、以何种方式、在什么时刻影响宏观经济,应是观察中国经济长期趋势的一个重点。■

编辑:靳伟华

作者:杨宇立

地震灾害农业经济论文 篇3: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公共危机形势严峻,文章以CNKI和Web of Science中有关农村公共危机文献作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等分析法对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回顾。随着时代的发展,该方面的研究呈现出不断变化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整体发展趋势,已形成一定的研究热点。此研究对了解和分析国内外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研究的发展动态、掌握国内目前此主题研究的发展态势以及对后续学者的研究等提供有益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村;危机管理; CNKI;Web of Science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8.04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危害日益突出。据统计,近20年来世界上发现的32种新传染病中,半数左右已在我国出现,一些中西部贫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吴宪,2004)。[1]这些卫生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且这种影响是全球性的。从实践来看,在各种灾难面前,农民成为弱势群体,农业成为弱势产业,农村成为脆弱社区(莫利拉、李燕凌, 2007)。[2]鉴于此,文章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以应急管理为主题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回顾,这对了解国内外在以农村和危机为主题研究的发展动态、跟踪最新进展以及后来学者课题的选择参考具有很大的意义。

2 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对CNKI和Web of Science搜索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文献分析法是对现有学术性文献运用数学和统计进行定量分析,以布拉德福定律(1948)即“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的顺序排列并把期刊划分为专门面对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三个区域,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期刊数量成1∶n∶n2关系”。[3]此方法已成为微观文献利用率、图书情报部门的科学管理;宏观情报网络经济设计以及提高情报处理效率和查找文献服务中出现的弊端,评论不同学科研究现状和发展历程的重要工具。

3 CNKI样本期刊统计分析

3.1 年发文量分布统计分析

对CNKI数据库最终确定的132篇文献按照每年度为一个时间段进行数量统计,统计其发文折线图如图1所示。文献严格剔除整理后,发现文献起发于1992年,发文量虽中间有反复的波动,但总体可以看出其增长的态势,也可以看出其研究领域经历了从初期稳定增长到后来快速突破的发展过程,该态势与我国社会发展的背景环境相吻合。

3.2 被引情况统计分析

引文状况能够进一步反映出学科研究的隐性特征,在学科领域研究上由于研究内容、主题的相似,文献之间往往会发生错综复杂的引用与被引用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能够折射出所发文献的影响力。基于此,作者对样本文献中的引文频次进行了统计分析,以第一作者被引频次10为阈值,其结果统计发现被引频次最高的学者贺雪峰,其发表在开发时代的文献被引频次高达126次;其次学者李燕凌的三篇文章被引均在前十位,从表中的发文时间看出多数被引频次高的文献多数发表于2000年后,可见,21世纪后关于农村和危机主题的研究越来越多,是此领域研究成果涌现的时期。

3.3 期刊分布情况

通过Note Express软件的统计,得出132篇论文分别发表在101种期刊上,其中发表1篇论文的有86种,发表2篇及以上的有15種,下表列出发文量2篇及以上的期刊,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统计的结果来看,发文量2篇以上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占有量为13种,其中CSSCI达8种占表中总期刊量的53.33%,依据布拉德福定律(B C Bradford,1948),[3]核心区域包括的相关文献总量已超出三分之一,说明对此领域研究的文章已形成核心群。

3.4 高频关键词统计分析

关键词能反映研究领域的研究趋势和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兴趣,代表了一个学科或领域的研究前沿。作者对本主题关键词词频较大的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3的数据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关键词是金融危机(14次)和农村(13次)。这说明目前金融危机和农村主题研究在国内较为关注;其次关键词如危机管理、公共危机、对策、农村发展等,这些词在以农村和危机为主题的文献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这基本反映出国内期刊对该主题的研究热度。

4 Web of Science 样本期刊统计分析

4.1 年发文量分布统计分析

将数据库中搜索到的236篇文献导入Note Express软件中统计出年发文量及年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百分比,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虽1992—2014年的发文量有起伏波动的情况,但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尤其2003年后增长迅速并在2012年达到了峰值(31篇)占总发文量的13.14%,由此看出,农村危机管理得到了学术界更广泛的关注。

4.2 被引情况统计分析

通过Note Express软件统计出文献的被引频次,以被引频次30为阈值提取出其中文章记载的数量及文章数量占文献总量的百分比,统计显示被引频次超过30次的文章有25篇,约占发文总数的10.59%,篇均被引次数为51.32,处于较高的水平,2006年引文数最高达205次,所有论文的被引频次加总为1700次。从被引情况的年代分布来看,被引的文献多数出于2000年以后,其中2009年所发表的文章受到的关注度最高。

4.3 文献主要期刊来源统计分析

对所检索整理后得到的236篇文献通过Note Express进行了期刊发文量的统计并通过Excel进行排序,最终统计整理出其中发文量排列在前10位的期刊结果如表3所示:

表中显示了发文量超10篇的期刊,其中农业手册(Cahiers Agricultures)位列第一,发文量11篇占到总发文量的4.66%。此外,表中的人力资源健康杂志的平均引用次数是40.75,影响因子为1.647,排名分别为第一和第四。其中健康事件杂志的影响因子最高(4.966),平均引用次数为11.33。

5 讨论分析

通过对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论文分析,国内外有关本主题研究的起始时间基本同步,但国内期刊研究成果的连续性和文献量的提高起于2003年后。虽在2008年和2010年数量有迅速增加且达到峰值,但与国外相比还有些差距。此外,通过发文期刊分析可以发现目前研究发文期刊已形成了核心期刊群且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涉及工程科技、农业科技、社会科学等领域。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这三类。如杨力、姚乐野(2015)认为在地震灾害救援中信息不公平将导致救援资源的浪费甚至延误救援时间,提出了应对信息不公平的解决思路;[4]陈朋、王宏伟(2013)认为在农村公共危机处理的过程中政府不是唯一的主体,农村的社会组织也是处理过程中的重要力量;[5]刘国巍、程国辉、姜金贵(2015)以“上海12.31踩踏事件”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揭示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时空分异规律。[6]

6研究总结

从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论文的数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研究成果呈指数增长的趋势;但是从文献的关键词含义及相关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来看,关于农村和危机主题研究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对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的研究,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研究很少,雖然农村公共卫生事件在此主题研究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其爆发时也许会引起强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宪.建立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04(3):18-19.

[2]莫利拉, 李燕凌.公共危机管理—农村社会突发事件预警、应急与责任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WALLACE P, VAN C, DOWNS J. The research core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litera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1(1):14-20.

[4]杨力,姚乐野.地震灾害救援中的信息公平问题研究[J].情报科学,2015(9):57-60.

[5]陈朋,王宏伟.农村社会组织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J].重庆社会科学,2013(4):18-23.

[6]刘国巍,程国辉,姜金贵.时空分异视角下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以“上海12.31踩踏事件”为例[J].情报杂志,2015(6):126-130,15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403127);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403127);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9YJA790016);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0SJA0538);金陵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jit-b-202033)。

[作者简介]蒯婷婷(1984—),女,江苏盐城人,金陵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

作者:蒯婷婷 胡家香

上一篇:新闻传播语言艺术论文下一篇: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