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特色下电子专业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缺乏生命力、专业基础建设薄弱、内部评价监控机制不够完善等薄弱之处。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应加强调研论证,挖掘特色专业;夯实基础建设,积淀专业特色;健全专业评价与监控机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区域经济特色下电子专业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区域经济特色下电子专业论文 篇1:

在区域经济特色背景下谈我校电子专业的改革

摘要:光电子产业是光技术与电技术的结合,是光与电的有机转化互动。是新兴的技术与产业,是以微电子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光电子技术应用领域拓展迅速,已经成为现在社会的支柱产业。大连是首批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四家之一,是光电子器件的主要生产基地,为学校设立光电子专业提供发展空间。

关键词:区域特色光电子产业光电子器件

一、区域经济特色

大连是继北京、上海、深圳等被跨国公司看好的发达中心城市,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枢纽,大连的区域经济对我国乃至亚洲有着重要影响[1]。

区域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实现形式,对全国和地方经济发展都有重大影响。众所周知,大连的港口口岸及航运中心地位是大连经济特性的主要表现,[1]伴随这一经济特色,是装备制造业的兴盛繁荣。在装备制造行业里,通信、电子设备分量不可小觑,[2]仅在大连开发区,电子设备加工类如佳能、东芝、日本电产、欧姆龙、美国莫莱克斯、inter公司,大连德豪光电、中美合资路美芯片等大型合资企业就举不胜举。这样的经济环境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这是地域经济给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提供的先天条件。

二、电子系状况

然而,作为职业教育的我校电子专业招生却连年不尽人意,为什么?原因就是电子专业还在应用过去的教学模式、过去的教学目标,仅仅靠培养电子装接工从事简单的生产线作业,必将被新的技术迅速淘汰、被新的人员替代,因为电子技术的发展迅猛,市场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惊人,拿我们的电视机举例,从显像管时代进入液晶时代不过10年,而液晶屏幕的生产线已经更新到8代半,京东方已经在筹资上第十代产品、生产4K电视机了,所以我们的电子专业不能不紧跟形势,再原地踏步[3]。

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改革有过很重要指示,《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要“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所以电子系的改革是顺应形势。

三、电子行业的发展——光电子产业崛起

拯救环境,节约能源,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一项最重要的课题。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行动,抢占技术与产业的战略制高点,制定出各项引导措施和扶持政策。 2009年10月1日我国政府颁布第559号国务院令,从此,“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新材料、新能源开发”,成为我国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的落实与实施,带动了光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

国际上,美国现在进行的光伏计划就是用高亮度LED代替现有路灯照明,这将节省全美40%以上的电力能源。同样日本进行的国家阳光计划也是要将路灯全部替换成高亮度LED。

在能源存储和动力电池领域,天津力神、深圳比克等锂电池的专业开发生产企业等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开发出的锂电池已经进入动力汽车市场。

随着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和逐渐枯竭,新的替代能源技术与应用的 开发已经成为各国关注重点。前几年日本地震造成的“核电危机”,使得人们对核电的利用更加谨慎,从而给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太阳能作为洁净和无枯竭的新能源被期待广泛应用在汽车、电站、移动建筑设施、建筑一体化等领域。

毋庸置疑,光电子技术發展前景无限广阔,产业的发展势必也为中等职业学校打开就业市场,国内现有的该行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在迅猛扩大和提升。

光电子产业是光技术与电技术的结合,是光与电的有机转化互动。是新兴的技术与产业,是以微电子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光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技术和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应用领域迅速拓展,已经成为现在社会的支柱产业。

四、大连市光电子技术产业现状

大连是首批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四家之一。大连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花园口开发区拟建设成太阳能产业基地,日本四国电力等九家相关企业即将投资落户,这将在带动大连经济发展的同时,必将带动大连光电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大连光电科技领域繁荣兴盛,也为我们展现了新的发展空间,为学校设立光电子专业提供了无限生机。

光电子产业生产投资巨大,用工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技术工人市场前景也随之向好。我们应当充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电子信息专业办成能够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中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基地。

五、举措

随着集成电路、液晶、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及太阳能电池等信息产业投产规模的扩大,从事基本劳动的产业技术工人需求量也在大幅增加,这给职业教育打开就业市场带来的契机,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契机。

不同层次的人才对应着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职业院校就从从就业市场现状着手。在这个行业真正经过专业培训的合格技术工人几乎很难找到,农民工缺乏相应的技术不能满足像因特公司、京东方、上广电、大连路明集团、大连德豪光电这样科技产业的用工需要,从这一点来看,企业需求具有一定技术技能型的工人来充实一线生产。

因此,今后我们的工作内容是:建立一只以培养受市场欢迎的合格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专业队伍,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目标定位在探索高科技领域技术工人的培养模式,探索理论教学与生产工艺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形成易于职校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教学规模。

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掌握用工单位的基本经营情况,认识熟悉用工单位的开发,生产,销售等部门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和人力资源部门达成用工的共识和人才培养计划,确立学科的发展方向,制定专业课程,建立和培养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编写适合职业教育的教材。

六、结束语

以区域经济为背景的专业改革,其价值在于:顺应“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及新能源”这一国策,迎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一条专业设置的新模式。

有国家政策做“天时”,大连地域经济为”地利”,发展职业教育做“人和”,电子系的改革势在必行。我校电子系增设光电器件专业,是顺应光电子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的举措。

参考文献:

[1]崔凌伟.区域经济下的大连港口特色.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3).

[2]林中元.我国装备制造业分类.百度文库

[3]新浪科技《2013彩电行业研究发布专题》,“大陆面板企业市场份额将持续扩大” 新东方技术总裁 邵喜斌.

作者:张传萍

区域经济特色下电子专业论文 篇2: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探析

摘 要: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缺乏生命力、专业基础建设薄弱、内部评价监控机制不够完善等薄弱之处。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应加强调研论证,挖掘特色专业;夯实基础建设,积淀专业特色;健全专业评价与监控机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对策

特色专业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特色与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通过特色专业的增强既可以把有限的资源聚合到最需要建设的专业上,凝练特色,打造品牌,而且还可以提升院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有效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竞争中持续发展。但应用性本科院校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特色缺乏生命力、专业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内部评价与监控机制不够完善等。本文在分析应用性本科院校含义和特色专业内涵的基础上,就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特色专业建设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特色专业的内涵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指以实施应用性教育为主体,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普通本科院校。其培养规格上的特征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并且能够从事生产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及职业院校教师等任务。其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为:培养目标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也紧紧围绕应用能力的培养而构建。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特定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大力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创建与积淀下来的独具特色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乃至学生评价方式方法等都具有显著的特点。具体来看,拥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先进完备的教学基础设施以及充分的经费保障,并且取得较为显著建设成果的生命力旺盛、发展持续稳定、前景宽广的专业可以称之为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人无我有,即独特性;人有我优,即杰出性;人优我特,即优特性。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专业缺乏生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依据产业(行业)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依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为区域经济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其特色专业自然应呈现出明显的产业(行业)特色。然而,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对特色专业建成后的发展疏于管理,没有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依据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对特色专业进行规划与调整,致使现有特色专业的优势在发展与竞争中逐渐消失,生命力减退。

(二)基础建设亟待加强

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有合理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等软件资源作为支撑,同时也需要实验室、实践基地、图书馆等硬件设施。但目前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建校历史不够悠久,师资队伍总量还略显不足,结构也不够合理,高层次、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严重缺乏,实验室、实践基地、图书馆等硬件设施还相对短缺,即使有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已经有所积累,但与学校自身特色专业建设的衔接和贴合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监控机制不完善

内部评价和监控机制是实现特色专业建设的风向标,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标准和建设目标。建设一套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评价体系和监控机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的评价动力与监控机制却存在先天不足,专门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色专业评价体系还较为缺乏,或者说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还不尽合理。再加上监控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没有总体方向,很难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应建的特色专业上,最终导致特色难以凝练、特色专业难以建设的局面。

三、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调研论证,挖掘特色专业

充分调研论证专业建设的内外部教学资源环境,分析评价专业建设的有利与不利因素,趋利避害,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掘特色专业的基础性工作。

1.特色专业建设的外部调研

国家以及地方行政部门的教育方针政策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外部环境,应重点研究。只有充分了解国家政策,才能更好地把握特色专业建设方向,做好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另外,同类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也不容忽视,应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具体体现在:国家、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规划方案、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就其他同类院校而言,主要是考量与其特色专业保持差异化发展。经过这些调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特色专业建设上才能聚焦重点、突出重点,更好地凝练特色,加强特色专业的建设。

2.特色专业建设的内部分析

特色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主要环节。因此,其建设除了对外部环境进行充分调研外,还应该对学校内部进行深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与学校发展实际结合,才能建设出真正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内部分析主要是通过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资源现状,在分析专业建设能力的基础上,找出优势与劣势所在,通过充分论证,扬长避短,准确定位特色专业发展方向。其内容应涉及本校办学历史、专业建设规模、学科专业布点现状、专业设置种数、现有特色专业建设、师资梯队建设以及现有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等较为广泛的因素。

(二)夯实基础建设,积淀专业特色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特色专业,必须树立师资队伍建设优先发展的理念,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的各种制度与激励机制,为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提供保障。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首先引进、配备、培养特色专业建设紧缺的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学术带头人等,构建梯队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综合水平高的特色教学团队;其次通过政策、待遇、事业、环境、情感等各项措施,吸引、稳定人才;再次,通过物质奖励或优先考虑晋升职称等措施,鼓励教师到其他高校进修,到企业实践锻炼。

2.完善教学条件

教学基础设置、图书文献资料、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基地等教学条件的建设是特色专业发展的基础。首先,就教学基础设施与图书文献资料而言,可以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来解决。比如增加多媒体等教学基础设备以及纸质图书电子文献等资料的数量并注重提高其质量,以实用与先进为原则,采取滚动式投入方式。其次,就课程与教材建设方面而言,可以通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凸显专业特色;在特色教材建设中,应着重抓好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在内的实践教学教材以及双语教材的建设工作。再次,就实践教学而言,应加大实践教学条件改善力度,拓展实践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加强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计划以及创业实践工作的实施力度,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彰显专业特色。

3.强化教学管理改革

教学管理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特色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首先,应用型本科营造宽松治学、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为特色专业的培育提供环境基础;其次,应用型院校应改变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方式,给予二级学院(部)一定的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自主权,为特色专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可能;再次,改革学生管理方式,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展现个性,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4.实践基地建设

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应做到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兼顾,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扶持。对于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应注重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思路,建立创业型实践基地;通过校企、校校、校地合作加强和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特色专业的形成与发展创造条件。

(三)健全专业评价与监控机制,凸显专业特色

完善的特色专业评价与监控制度能有效客观的评价特色专业建设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研究解决对策予以改正。

1.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通过明确教学质量方针与目标、组织机构及其职能、日常教学管理、质量评估以及信息反馈等环节,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日常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估有机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更要在教学以及管理实践中落实各环节的执行,比如特色专业评估与课程评估。

2.量化特色专业评价与考核标准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是具有独特性、杰出性、优特性的专业,因此其评价与考核标准不仅要避免与一般专业评价标准的趋同,也要充分考虑不同性质特色专业的差异性,通过量化的、具体的评价与考核指标引导特色专业的良性发展。

3.构建多元参与的特色专业评价监控机制

特色专业的办学质量涉及校内、校外诸多方面,其评价与监控也应集合学校各部门、各单位所有成员参与,甚至应适当增加社会参与度,建立多元参与的特色专业评价与监控机制,通过全面的评价与监控机制,保障特色专业健康持续发展。

特色专业的建设涉及学校内涵建设以及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等诸多外部因素,其形成与发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长期的积淀、建设、发展与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在对内外部条件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发掘特色专业,更要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大支持力度,从而保持特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现实与前瞻教育研究,

2011,(5).

[2]王桂云,王明明,安波.山东民办本科高校专业建设路径

探析——基于“蓝黄”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思考[J].黑龙

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4).

[3]崔丽影.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D].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2010.

[4]徐精明,刘朝臣.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安

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4).

[5]汪上,刘朝臣.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

2008,(11).

作者:安波

区域经济特色下电子专业论文 篇3:

区域经济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逻辑与策略

摘 要 高职院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组建特色专业群,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建设特色专业群,聚焦现代产业集群培养数量足、结构优、质量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促进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之间有效衔接,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分析湖南70所高职院校138个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提出加强宏观调控、统筹特色专业群布局,打破校际壁垒、实施特色专业群融合发展,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推进特色专业群错位发展,对标世界一流、打造特色专业群国际品牌等发展策略,推动高职特色专业群高水平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产业集群;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纽带”,在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湖南省70所高职院校立项建设的138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为例,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探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逻辑机理,分析当前特色专业群建设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客观不足,提出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策略,对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提升专业群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的理论逻辑

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理念源于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的产业集群理论,由哈佛商学院教授“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提出[1]。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厂商及其他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在一定意义讲,产业集群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其目的是通过区域产业集聚,优化生产要素,共享优质资源,降低产业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速,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亮点,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切要求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协同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2]。

(一)特色专业群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剧,国际科技与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各行各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传统的单一专业建设和发展模式难以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专业群建设既是职业院校应对内外部环境急剧变革的诉求,更是专业建设走向成熟和现代化的重要过程。它促使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现代产业体系调整并快速优化专业结构,在资源配置上实现共建共享,在办学特色上形成优势品牌。大力推进专业群建设既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又是职业院校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更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抓手[3]。

(二)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发展是特色专业群建设的外在逻辑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攻坚期,传统行业持续内部优化、现代工业和制造业技术不断升级、新兴行业蓬勃发展,均要求高职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做出贡献。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类型教育,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转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4]。一方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与传统行业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已深度植入第一二三产业,单一专业专业化发展模式难以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相适应;另一方面,产业发展需要高职教育推动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要求高职院校依托专业群精准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即产业转型需要什么样的人,职业教育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因此,专业群建设应主动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变化,由“单人单岗”的单一输出渠道向“多人多岗”的打包供给转变[5]。

(三)特色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办学实力强的若干个专业共同组成,群内各专业间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相近的技术基础,相似的服务群体,且以资源和条件好的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专业[6]。与单个专业发展仅能满足产业链的某个/某几个环节相比,专业群建设能服务整个产业链,这有利于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市场适应的灵活性,有利于发挥专业集群优势形成合力,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引领辐射作用,有利于形成专业品牌特色增强社会影响[7]。建设“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核心内容[8]。高职院校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依托专业群聚集产学研资源,按照主导产业发展的要素、模式和特点来布局、优化和建设专业群,依据国家在新时代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和产业转型的定位推进内涵建设,为适应区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二、区域经济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的实践逻辑

湖南省一直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9]。为推进新时期高职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与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湖南省于2014年实施了“職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提出三年内高职各建设30个左右示范性特色专业群,旨在通过专业群建设促进专业设置深度融入产业链,培养适应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2015年,湖南省实施卓越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提出“到2020年,建设20所左右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就业优势突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强、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领先的卓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带动职业院校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转型”。2018年,湖南省启动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从“教师队伍、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教研教改、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产教融合、国际合作”等方面遴选建设120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和18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培育)。在专业群建设实践过程中,外部对接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和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构建与湖南优势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深度融合的特色专业体系[10] ;内部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原则组建专业群,以专业群建设带动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和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南省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资源优势。

(一)高职院校一流特色专业群专业布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应性

湖南省高职院校紧跟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对照《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的19个专业大类,全省高职院校各大类现有专业布点如图1所示。涵盖专业数在200~300个之间的专业大类有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涵盖专业数在100~200个之间的专业大类有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医药卫生、文化艺术、教育与体育;涵盖专业数在50~100个之间的专业大类有:农林牧渔、资源环境与安全、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涵盖专业数在50个以下的专业大类有能源动力与材料、水利、生物与化工、轻工纺织、食品药品与粮食、新闻传播、公安与司法。2018年立项建设的138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所属专业大类布点如图2所示,布点数位居前列的专业大类分别是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卫生、财经商贸;其次是农林牧渔、教育与体育、文化艺术、资源环境与安全;最少的是能源动力与材料、生物與化工、轻工纺织、水利等。可以看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商贸、交通运输、医药卫生等专业大类在已立项建设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中占比较大,这与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的建设目标高度契合。

(二)高职院校一流特色专业群地域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根据经济发展的区域特点,湖南各地市可分为三类地区:第一类指位于京广线上的东部较发达地区,包括长沙、岳阳、湘潭、株洲、衡阳和郴州;第二类指地处中部地带的常德、益阳、娄底、邵阳、永州;第三类指被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怀化和张家界。从湖南已立项的138个高职“一流特色专业群”的地域分布来看,70%的一流特色专业群集中在长株潭地区,其他区域的一流特色专业群占比依次为:洞庭湖(岳阳、益阳、常德)地区13%、大湘南地区(郴州、永州、衡阳)13.5%、大湘西地区3.5%。相应地,湖南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各地区GDP总量及其占比分别为:长株潭地区42%、洞庭湖地区23.6%、大湘南地区27.4%、大湘西地区7%[11],14个地州市中一流特色专业群数量与其所在区域经济GDP总量之间关系见表1。可以看出,省内高职院校一流特色专业群是紧随区域内经济发展,呈高度集中的发展态势。由此可见,湖南高职院校一流特色专业群的地域分布与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构建平衡发展新格局、推进湖南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建设目标高度同步,将有助于为壮大长株潭核心增长极,扶持大湘西、湘南、洞庭湖地区开放、生态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三)高职院校一流特色专业群整体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融合性

“十三五”期间,湖南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部署,重点开发区域,适度拓展产业空间。依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省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与区域内20多类产业直接对接,包括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医药健康业、现代农业、轨道交通等,见表2。由表2可知,对接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群最多(31个);其后依次是装备制造产业(20个),医药健康产业(13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0个),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9个),现代农业、教育与体育产业(各8个),新能源装备产业(5个),智能制造产业、航空装备产业(各4个),生态和旅游产业、化工新材料和建筑产业(各3个),新媒体和工程机械产业(各2个);养老、动漫、石化、能源电力、水利、安全、地理信息、金融服务、司法、农业机械产业仅1个专业群与之对接。从一流特色专业群及其专业布点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布局的融合性来看,第一产业包括生态农业、农业机械产业等3个产业领域,设置有12个专业群、61个专业点,其产业结构占比为9.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第二产业涵盖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化工新材料产业等13个产业领域,设置有55个专业群、275个专业点,其产业结构占比为37.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4%;第三产业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10个产业领域,设置有71个专业群、358个专业点,产业结构占比为5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表明产业结构占比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正相关性。

湖南省高职院校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具备以下特色:一是湖南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现代工业转型,90%以上一流专业群为其服务;二是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型,所对接的一流专业群以提高农业技术与生态发展密切相关;三是整体上省内一流特色专业群紧随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创新密集型转变。从表2可以看出,湖南一流特色专业群布局较好地支撑了区域产业发展。第一,装备制造专业集群与先进装备制造业同频共振。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湖南高职专业群设置对接装备制造业比例最高,新能源装备、航空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等产业对应的专业群设置数量较多,服务面向集中,均属于装备制造大类。这说明省内一流装备制造大类的专业集群服务于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业,推动湖南新型工业化发展,支撑湖南工业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实现湖南“制造强省”的战略定位[12]。第二,社会服务类专业群助力湖南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40年来湖南产业结构调整最为鲜明的特征[13],湖南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网络服务业、服务外包产业、信息服务业、健康养老服务业等快速推进,与现代服务业直接对接专业群的服务面向宽泛,涵盖31个专业群。第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加大农、林、牧、渔专业群与其他相关专业群的深度融合。2016年1月30日,湖南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湖南作为农业大省,要在夯实现代农业基础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高效安全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创新“互联网+传统行业”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应用与推广、高效经济作物产业区域集群发展、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相关专业群集群发展的主攻方向。此外,部分一流专业群对接的产业领域与所属专业大类基本持平,如水利类专业群对接水利产业,生物与化工专业群对接石化产业,等等,这是由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性和供需关系决定的。

同時,湖南高职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区域内特色专业群布局整体规划欠优,支撑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能力不足。比如,现代服务类专业群数量虽多,但基数和占比不大,有的专业群只有一个或两个,社会服务产业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导致市场服务类人才缺口较大,如健康养老、母婴照料、营养保健、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行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二是区域内特色专业群由高职院校自主建设,校际间教学资源共享融合不足。比如在湖南已立项建设的138个一流特色专业群中,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专业群有10个,涵盖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数字媒体、移动互联、通讯等专业,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发展定位自主建设、自主使用各自的教学资源,资源共享度低。三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程度不深,产教协同发展动力不足。已立项建设的138个一流特色专业群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整体规划,有的产业仅有1~2个专业群与之对接、专业布点数量少、在校生规模小、合作资源有限,加上合作机制缺乏,产教协同发展有些乏力。四是区域内高职院校国际化影响力不强,服务湖南重点产业走出去的水平不足。目前,湖南在工程机械、现代农业、轨道交通、能源开发、路桥房建、矿产资源开发、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海外湘军”,但当前湖南省特色专业群在国际化办学如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科技服务等方面的成效不明显、经验不够、成果不多,在服务湖南省重点产业走出去所发挥的作用不够。

三、区域经济发展推进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策略

(一)政府宏观调控,统筹区域内高职特色专业群布局

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区域特色专业群建设规划的指导,联合当地发展和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研制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制定中长期和短期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联动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战略定位,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整体布局,引导高职院校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优势和特色,对接区域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特色专业群,实现特色专业群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相统一。

(二)打破校际壁垒,实现区域内特色专业群融通发展

在专业群与产业链的互动中,产业链的发展需求始终居于主导地位。2018年印发的《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将统筹推进三个国家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两山”“两带”特色创新高地,到2020年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领域培育形成15个千亿产业集群[14]。目前,湖南高职院校没有针对产业集群开设专业集群,专业群建设以学校为主、各校群间资源共享程度低[15]。从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现状可以看出,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基数不大,部分产业领域对接的专业群仅有一个或两个,不足以支撑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结合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优势,以区域产业集群为依托,准确把握区域产业集群结构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打破校际壁垒,对区域内的专业群布局进行宏观调控,对接产业集群构建专业集群,实现校际专业群间融通发展,有效提高区域职业教育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能力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三)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推进区域内特色专业群错位发展

职业院校、企业要坚持以价值为导向,遵循投入或产出相平衡的社会交换原则,构建共同体的生态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校企命运共同体以双主体育人为原则,依托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职业院校应与对接产业链相关企业密切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学校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通过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实行“错位”发展策略,同质专业群分别侧重同一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或聚焦不同产业链的同类岗位群,既围绕产业链、岗位链、技术链对人才的总体需求,又细化到各自的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充分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和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建立由职业院校、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等组成的职教集团,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对专业群建设的资金来源、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基地培育、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流动、专业群内涵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6]。

(四)对标世界一流,打造区域内特色专业群国际品牌

中国高职教育要达到世界水平,高水平专业群首先要成为国际品牌。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区域重点产业领域,一方面,要学习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和专业课程标准、数字化教育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本土化教育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信誉良好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选择与国(境)外高水平院校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中资企业”走出去,更好地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外人文交流。

目前,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建立国际交流合作长效机制,支持职业学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办学研发机构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适合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各地区结合实际组建由政、行、校、企协同的职教联盟,整合中国企业全球化资源优势,紧扣专业群发展特色,建立跨国、跨行业、跨专业群的国际化合作机制,通过与“走出去”优质企业合作,培养培训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组织职业教育国际会议、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课程资源、产教融合资源及人力资源实现国际共享,展示国际对话能力;通过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等途径,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世界品牌。

参 考 文 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

[2]朱清慧,劉尚争,薛晓.服务南阳智能制造产业的专业集群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8):80-81.

[3]周建松.以“双高计划”引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EB/OL].(2017-03-17)[2020-04-20].http://m.sohu.com/a/341770931_284449.

[4]肖智清,徐娟.全方位对接长株潭产业集群发展的职业院校发展战略研究——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2018(2):55-57.

[5]任占营.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变革意蕴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4-8.

[6]刘娜.高职教育专业链精准对接产业链的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2018(9):83-85.

[7]邓子云.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与高职教育专业群布局的契合度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3):57-81.

[8]陈羡珍,曹玮.厦门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路径探析[J].高教论坛,2019(7):30-31.

[9]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省(区、市)激励措施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职成函[2019]5号,2019-03-20.

[10]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04-25)[2020-04-20].http://www.hunan.gov.cn/hnyw/zwdt/201604/t20160425_4760142.html.

[11]湖南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3-19)[2020-04-20].http://www.hunan.gov.cn/hnszf/zfsj/tjgb/202003/t20200319_11815838.html.

[12]王诗颖.湖南智造加速发展新兴产业成工业增长重要引擎[EB/OL].(2019-09-14)[2020-04-20].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9/14/5974952.html.

[13]周玲.经济总量大跨越、经济结构大调整——改革开放40年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EB/OL].(2019-12-18)[2020-04-20].http://tjj.hunan.gov.cn/tjsj/hnsq/ggkfssn/201810/t20181011_5117296.html.

[14]长沙晚报.湖南培育15个千亿产业集群提出“三步走”目标[EB/OL].(2019-01-23)[2020-04-20].https://new.qq.com/cmsn/20190123/2019012300 7239.html.

[15]朱清慧,刘尚争,薛晓.服务南阳智能制造产业的专业集群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8):80-81.

[16]马成荣,孙杨.“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路径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24):12-17.

作者简介

唐春霞(1970- ),女,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复杂工业过程建模与优化,高职教育教学管理(长沙,410004);谢丽琴(1982- ),女,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李昱,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专业群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民政信息与智能化技术服务专业群为例”(2019JJ70005),主持人:唐春霞

作者:唐春霞 谢丽琴 李昱

上一篇:新市长入选就职演讲稿下一篇:组织部中层干部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