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当地特色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实践探索

2022-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区域经济服务于广泛的人民群众, 可有效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强有力的基层服务, 并引进高优人才, 为地区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和教育做好强有力的保障。随着“十三五”计划的稳步推进, 发展绿色经济、高效经济被提到日程上来, 引导区域经济做好转型升级, 真正实现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目标。发挥当地特色优势是区域经济有效发展的重要途径, 它鼓励人民群众挖掘自己地区特色, 做好与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 让经济插上地区特色的翅膀,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努力前进。

1 新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面临的挑战

在近40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 区域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但与此同时也逐渐显露出自身的弱点与瓶颈, 不利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化, 区域经济与当地特色结合薄弱, 资源配置与劳动力转化有待加强, 是当下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1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

首先, 当今环境保护备受瞩目, 环保意识深化到各个经济体中。十九大明确指出,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因此, 区域经济发展必然要围绕环境展开, 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而区域经济仍然以资源消耗型为主的发展模式, 煤炭产业、钢铁产业、化工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占据较大比重, 这些产业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 确保其对资源环境不继续造成危害[1]。其次, 区域经济粗放发展现象突出。截至2017年我国区域经济体中, 64.21%为初加产业, 18.93%为二次加工或深加工, 资源浪费、高污染性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这对区域资源与环境产生极大威胁, 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 区域经济科技含量有待提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积极融入高新技术才能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前, 区域经济只是单纯依靠人力和物力进行发展, 对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机械化管理技术的融入不到位, 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与效率, 不利于经济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1.2 区域经济与当地特色结合不够到位

区域特色是让当地与众不同的关键所在, 正是由于其独一无二的优势, 而对区域经济有较好的促进效应。目前, 区域经济与当地特色融合不够到位, 没有很好发挥出地区优势。例如, 沿海区域只是单纯发展渔业, 产煤区主要依靠煤炭行业, 山区重点发展果树种植。这些区域经济的自我特色不强, 没有形成有标志性的特色产业, 造成刻板化、模式化发展普遍。因此, 区域经济要想从多个经济体中脱颖而出, 必然要形成自我特色的模式结构, 形成带有“特色标签”的经济体, 这样经济才更具竞争力, 才会在激烈竞争中崭露头角[2]。例如, 长江三角洲地区发挥其地理位置特色, 积极发展港口贸易、农业生产、建筑工业, 在2016年长江三角洲对外贸易额达4000亿美金, 成为对外贸易的核心区域。长江三角洲正是巧妙地结合地区特色, 最大化地发挥出了地理优势, 让区域经济得到质的飞跃, 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1.3 区域经济资源有效配置和劳动力转化能力不足

区域经济要想得到长足发展, 资源有效配置是核心关键点, 它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目前, 区域经济资源配置水平偏低, 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造成区域经济低水平发展现象普遍。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效配置, 只有最大化地发挥出各自的优势, 让三者相互之间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才能真正增强地区核心竞争力。当下区域经济常常存在技术人才短缺, 资源供应不足, 地区金融发展缓慢的问题, 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壮大。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区域资源, 做好“人-物-财”三者的有效统一, 让区域经济在协调平稳的环境中得到更高层次发展。故而, 要做好引进高技术型人才, 努力实现劳动力结构、层次的调整。同时, 要发展当地金融产业, 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和渴望, 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发展当地特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

在新时代背景下, 区域经济要想获得长足发展, 必须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让区域经济得到转型升级, 发挥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发展当地特色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指出新的道路, 必将为产业优化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2.1 发展当地特色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就必须做好经济与当地特色的融入, 将地区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形成围绕“地区特色”的产业经济圈, 增强区域经济的活力与竞争力。良好区域经济体必然有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模式, 该模式首先以当地特色为标志性产业为龙头, 随即带动着其他附加产业的发展, 这些其他产业服务于特色产业, 这样就形成了“特色带附加, 附加促特色”的发展模式。例如, 云南省风景旅游产业经济体运用得天独厚的特色资源来开发旅游, 带动当地的旅游消费和农产品销售, 让当地居民从旅游中获得经济效益;与此同时, 由于特色旅游经济发展, 带动起住宿、购物、餐饮等产业发展, 形成强有力的经济体;在特色区域经济得到发展后, 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形成特色产业促发展, 发展巩固区域特色, 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这样区域经济才更具活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 发展当地特色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剧烈, 区域经济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要求做好产业转型升级, 提升自我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当地特色是解决目前所遇到问题的有效途径, 让区域经济得到更高层次发展。首先, 当地特色可给区域经济赋予新的“标签”, 让其从丰富的经济体中脱颖而出[3]。例如, 在西藏自治区的发展过程中, 抓住当地特色的气候条件和植被资源, 重点发展当地特色的农副产业, 促进第一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 借助布达拉宫的旅游资源, 吸引大量游客涌入西藏, 推动区域经济得到有效发展。其次, 发展当地特色可有效地配置资源, 转移过剩劳动力, 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区域经济一旦以当地特色为依托后, 会充分调用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来发展经济, 让区域经济更具当地特色, 促进资源得到很好的配置发展, 让劳动力不单纯通过传统农业生产来改善生活水平。

3 发挥当地特色带动区域经济的路径探索

探索当地特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可有效激活经济体的活力, 让其适应新形势下发展模式, 真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3.1 深入挖掘当地特色自然资源

我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 占据着亚热带、暖温带的地理优势, 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而当下, 很多区域没有形成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意识, 单纯靠牺牲资源来换取经济发展, 没有突破“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禁锢。挖掘当地特色对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唤醒人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 形成保护环境、珍爱自然的意识形态。因此, 为了更好地挖掘当地特色, 各区域要重新审视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 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认识自然环境, 让区域经济真正融入当地特色, 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效益。例如, 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区域积极开发野生种植产业;历史悠久的区域要注重开发文化旅游, 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冷凉区域要积极发展有机蔬菜种植, 提高产品的质量与品质等。在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体后, 要做好产业的优化升级, 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让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有机统一, 达到绿色有效发展经济的目标。

3.2 引入特色民俗文化助力经济发展

经过五千年文化的积淀, 各个区域都形成自我特色的民俗文化与活动, 它是让地区具有别样韵味的核心所在。区域经济要想得到长足发展, 必然要做好与民俗文化的结合。我国拥有56个民族, 不同民族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汉族的粽子龙舟、白族的火把节等。民俗文化与经济有效统一, 促进区域经济更具特色, 形成自我特色的经济体制, 让经济迸发出新的活力。因此, 发展民俗经济首先要做的是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将各个民族特色的文化保留下来, 鼓励当地居民保护与发展特色文化, 促进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 要深入研究民俗特色, 从中挖掘出有效的产业经济, 以达到民俗与发展的更好融入。例如, 云南普洱发展茶文化产业、新疆和田玉文化产业、嵩山少林寺文化、湖北武当山文化等。这些文化是地区的特色, 它是将当地与其他各地分别开来的基础。只有做好民俗文化与区域经济的结合, 才会让经济变得更具特色, 带有独一无二的标识引领发展。

3.3 发展地方特色产品激发区域经济

地方特色不仅仅局限在自然风光、民俗文化, 还包括当地特色产品, 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推动力, 更好地实现经济有效发展。地方特色产品不但可以拉动旅游消费, 而且起到宣传当地特色的功效, 吸引更多人投入到当地经济发展中, 盘活整个区域经济活力。发展地方特色产品, 首先要做的是保证产品质量, 让消费者享受到产品带来的贴心服务, 更好地提升人民的消费品质。其次, 发展地方特色产品必然离不开良好的宣传, 这样才能被更多人认识, 才会让特色产品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 发挥蕴含其中的功效。最后, 发展地方特色产品需要政策、金融、人才的共同努力, 积极调动起相关的内容体系, 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样, 地方特色产品的发展, 对区域经济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让经济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引导当地产业做大做强。

4 结语

发挥当地特色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有效配置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 激活区域的经济活力, 提升当地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为更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因此, 区域经济要积极融合当地特色, 真正使区域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途径, 可有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 引导更多人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来。当地特色是一个地方的“符号”和“标签”, 是地区进入公共视野的重要推动力。做好当地特色融入到区域经济中, 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特色化, 提升当地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实现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基于此, 深入剖析当地特色优势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探究当地特色与区域经济结合的有效途径, 让经济发展迸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本地特色,优势,区域经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 高春亮.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J].河南社会科学, 2012 (1) :73-81.

[2] 范恒山.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1 (6) :1-9.

[3] 王雅荣, 张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推进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究, 2011 (9) :106-109.

上一篇:论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发展下一篇:基于生产型企业的SAP系统成本核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