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蒙古民族文化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容提要】本文从不同角度调查新浪内蒙古对内蒙古形象传播中较为准确客观的数据,进而分析研究新浪内蒙古对内蒙古形象传播的现状和传播效果,以期揭示在新媒体环境中新浪内蒙古对内蒙古形象传播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在此基础上,推动内蒙古形象更加立体、全面地传播,从而加强内蒙古形象传播的影响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媒体传播蒙古民族文化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媒体传播蒙古民族文化论文 篇1:

内蒙古民族文化区外传播效果调查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新媒体环境下内蒙古民族文化在区外的传播效果进行观测,旨在考察区外公众对内蒙古民族文化的认知及其对民族文化传播方式和途径的偏好,在分析现阶段内蒙古民族文化区外传播状况基础上,尝试探讨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区外传播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民族文化 传播 效果 调查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地区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加强,面向区外的民族文化传播、交流逐渐成为自治区形象传播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新媒体环境下内蒙古民族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内蒙古自治区以外的传播效果进行观测,旨在考察区外公众对内蒙古民族文化的认知及其对民族文化传播方式和途径的偏好,在分析现阶段内蒙古民族文化区外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尝试探讨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区外传播的有效策略。

本次调查采取线上发放问卷的方式,对东北、华北(不包含内蒙古自治区)、西北、华中、华南、西南和华东七大地区的受众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回收问卷852份,其中有效问卷760份。全部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分析处理。

在本次调查的有效样本中,男性為274人,女性486人;被访者各年龄段的占比情况如下:20-35岁的占70.39%,20岁以下的占16.45%,36-45岁的占8.29%,46-60岁的占4.61%,60岁以上的仅占0.26%;被访者所在地理区域的分布情况为:华北地区占比28.29%,华东地区占比18.82%,西北地区占比13.16%,西南地区占比12.63.%,东北、华南和华中地区占比分别为9.87%、9.34%和7.89%。

一、调查数据分析

(一)对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

当被问及“对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时,71.71%的被访者回答“有一点了解”,16.58%的被访者回答“完全不了解”,这两项指标的累计百分比达到88.29%,说明近九成的被访者对内蒙古和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并不熟悉。回答“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仅占7.76%和3.95%。

通过将被访者“所在地区”和“对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进行交叉分析(图表1),发现较了解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的被访者主要来自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而表达不了解态度的被访者主要来自西南、华南和华东地区。

在进一步被问到“了解内蒙古的哪些方面”时 ,“牛羊肉等美食、土特产”(89.43%)、“风光景色”(73.34%)、“民歌舞蹈”(52.52%)、“服饰建筑”(42.11%)和“历史传统”(33.91%)是排在前五位的被选项目,“节日风俗”(28.39%)和“语言文字”(19.24%)排序靠后。可见,内蒙古的美食和风景是最被外地人熟悉的事物。

通过将被访者所在地区和“了解内蒙古的哪些方面”进行交叉分析,发现比起其他地区,东北、华中、西南和华东地区的被访者相对较了解内蒙古的服饰、建筑文化,华北、西北和华南地区的被访者相对较了解内蒙古的历史传统文化。除去语言文字,较不被区外受众了解的是内蒙古的节日风俗,特别是西北、东北和华东地区的被访者较多表达了不了解的态度。

(二)对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的感兴趣程度

调查中,对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完全不感兴趣”的被访者仅占2.89%,选择“比较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的合计占比达到52.50%,另有44.61%的被访者给出的回答是“一般”。超半数的被访者对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还是较为感兴趣的。

当被问及是否有了解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的意愿时,65.79%的被访者明确选择“有”,选择“没有”的被访者占比仅为7.5%,再一次印证了上一题得出的结论。

此外,需要注意到上面两题中,对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感兴趣程度为“一般”的占比44.61%,对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的了解意愿为“无所谓”的占比为26.71%,这部分人群并没有明确表达不感兴趣或不愿了解的态度,意味着可以成为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播的潜在受众群体。因此,综合两题的调查结果,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区外传播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进一步将被访者“所在地区”同“对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的感兴趣程度”“了解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的意愿”分别进行交叉分析(如图表2),发现对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更感兴趣的被访者主要来自华北、西北、华东和东北地区,而较不感兴趣的被访者主要来自华中和西南地区。针对“是否有了解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的意愿”一题,明确表达“有”的被访者更多来自西北、东北地区,而西南、华中等地的被访者更多选择了“没有”。而如果将选择“无所谓”的人群归入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播的潜在受众群体的话,那么东北、西北、华南、华北等地则应该成为未来内蒙古民族文化面向区外传播的主要地区,以上几个地区的人群比起西南、华中和华东等地的人群对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表达了更为强烈的关注兴趣和意愿。

(三)了解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的途径

调查发现,区外受众了解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的三大途径是“电视上播放的形象宣传片、旅游推介片”(71.12%)、“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等影视作品”(59.17%)和“歌曲、舞蹈等音乐作品”(45.95%)(详见图表3)。

(四)对内蒙古的印象认知

为了深入了解区外受众对内蒙古的印象认知,本次调查设置了“说到内蒙古,您最先想到的”是一道多选题。调查结果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草原、蓝天,风景优美”(92.46%)、“牛肉、羊肉等美食”(72.97%)和“蒙古包”(61.31%)(详见图表4)。

(五)对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和途径的选择

当被问及“您认为哪些方式更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时,被访者给出的前三项选择分别是:“投放形象宣传片、旅游推介片”(66.43%)、“制作电视剧、电影和纪录片等影视作品”(54.91%)和“举办文化节、文化展览和文艺演出”(53.63%)。后续推荐方式依次为“结合旅游行程增加体验性的活动”(43.67%)、“融入真人秀等综艺节目”(38.12%)、“加强媒体相关报道”(32.86%)、“推广民族歌舞等艺术作品”(32.86%)、“明星人物(娱乐明星、意见领袖、网红主播、知名大号)的代言、推介”(30.87%)和“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网络游戏”(29.45%)。而“出版相关书籍”的被选率仅为13.51%。

将被访者“所在地区”和“您认为哪些方式更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进行交叉分析发现,“投放形象宣传片、旅游推介片”“举办文化節、文化展览和文艺演出”“制作电视剧、电影和纪录片等影视作品”是不同地区被访者都较为认可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在这三种之后,不同地区被访者的选择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融入真人秀等综艺节目”的传播方式更受东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被访者青睐;“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网络游戏”的传播方式更受华中和东北地区的被访者认可,而其他地区的被访者则较不看好这种传播方式;“明星人物(娱乐明星、意见领袖、网红主播、知名大号)的代言、推介”的传播方式得到了西北地区被访者的认可,但是其他地区的被访者则认为其效果一般;“推广民族歌舞等艺术作品”的传播方式更为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被访者青睐;“加强媒体相关报道”的传播方式较为华东地区的被访者认可;“结合旅游行程增加体验性的活动”是七个不同地区的被访者均较为热衷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特别是华南地区的被访者将其列为仅次于“投放形象宣传片、旅游推介片”“举办文化节、文化展览和文艺演出”的第三位选择,而其他地区的被访者多将其列为第四、五位的选择;而“出版相关书籍”被七个地区的被访者均列在最后一位,其传播效果不被认可。

当被问及“哪些渠道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时,“快手、抖音等热门网络直播平台”和“文化、旅游等政府部门的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成为最热门的选项,被选率为54.91%和50.36%,紧随其后为“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会展、演出、节庆等线下活动”“今日头条等覆盖面广的手机新闻APP”,被选率分别为45.66%、44.81%、41.96%和40.54%。“明星人物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和“旅游公司的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被选率稍靠后,分别为39.83%和39.69%。可见,借由新媒体传播民族文化更受被访者欢迎,而在新媒体传播途径中,网络直播平台更受被访者青睐。

进一步将被访者“所在地区”和“您认为哪些渠道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进行交叉分析(图表5),可以发现不同地区被访者所选答案的差异所在。“快手、抖音等热门网络直播平台”成为了华中、华北、东北、西南地区被访者的首选传播途径,华东和华南地区的被访者将其列为第二位的选择,而来自西北地区的被访者则将其列为第三位;“文化、旅游等政府部门的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最被华东地区的被访者认可,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的被访者也较为认可这一传播途径,将其列为第二位选择,而华中和华南地区的被访者则将其列为第五位;“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更受西北地区被访者的欢迎,成为他们的首选传播途径,而东北地区的被访者则相当不看好这一途径,将其列入选择的末位,其他地区的被访者较为看好这一传播途径,其被选率在前四位之中;“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的传播途径被华南、华中和华北地区的被访者青睐,而西北地区的被访者则最不看好其传播效果;“会展、演出、节庆等线下活动”的效果较被西北、东北、西南和华东地区的被访者认可,华南地区的被访者则认为这一传播途径的效果最差;对待“今日头条等覆盖面广的手机新闻APP”这一传播途径,不同地区被访者的分歧较大,华中和东北地区的被访者认为其效果优越,而西南和华东地区的被访者则最不看好这一传播方式,成为选择率最低的选项,西北、华北和华南地区的被访者相对认可这一传播途径;“明星人物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较被西南地区的被访者看好,而其他地区的被访者均不青睐这一传播途径;而“旅游公司的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这一传播途径则较被华南地区被访者认可,在其他地区的被选率较低。

二、主要调查结论

(一)区外受众对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感兴趣程度呈现出明显的地缘接近性

调查发现,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受众对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较为了解,特别是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服饰建筑方面,比起其他地区的受众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而恰恰也是这些地区的受众表达了对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内蒙古自治区横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从东到西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8个省份毗邻,这种地缘接近性使得内蒙古和毗邻省份之间的经济、文化和生活往来更为密切,生活在其中的公众因为相互之间的接触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因为有经常性或进一步接触的需要,所以感兴趣的程度也更高。西南、华南和华东等地在地理位置上距离内蒙古较远,相互之间的交流、接触较少,当地公众对于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较为陌生,而这又会进一步影响到他们对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的感兴趣程度。

(二)区外受众对内蒙古的印象认知更多的是正面的积极形象

调查中发现,区外受众对内蒙古的第一印象认知更多集中在自然风光和特色美食、建筑层面,蓝天草原、牛羊肉和蒙古包成为了内蒙古的名片。而这些也是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中较多被提及的事物。极少部分被访受众对内蒙古的形象认知存在负面、消极倾向,而这种倾向更多集中在跟环境和生态相关的“沙尘暴”问题上,这部分被访受众多来自河北、北京和黑龙江等易受沙尘暴天气影响的地区。调查中还发现,区外受众对内蒙古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特质了解并不多,而这些才是不同民族文化间传播、交流和互相理解、认同的基础,是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中不能被忽略的重要内容。

(三)大众传播方式和人际传播方式是区外受众了解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而集纳了社交功能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是备受青睐的民族文化传播渠道

“形象宣传片、旅游推介片”“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等影视作品”“歌曲、舞蹈等音乐作品”这些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仍是区外受众了解、认知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的三大途径;此外,人际传播的方式也在区外受众了解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朋友、同事、家人的介绍”这一选项的被选率排在第四位,未来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可以充分利用人际传播的途径;组织传播方式在区外受众了解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并未发挥出较好的功效,像“文艺晚会等演出活动”“展销会、博览会等会展活动”被选率均较低,说明此类传播方式有亟待改进的地方;同时,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和新闻类APP这类新媒体途径的传播效果也表现平平,大多数被访者否认自己对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的了解是来自于这些途径。但在调查中,抖音、快手等网络直播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和朋友圈等兼具社交和信息传播功能的平台却被更多受众认为是最有利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当下,在新媒体日益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时,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改善和提高新媒体在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作用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区外传播在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上应重視分众传播的思路

首先,不同地区的受众对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感兴趣程度、所了解的方面和感兴趣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面向区外的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播应该注重这些差异,针对不同地区的受众传播其更感兴趣、更愿意去了解的内容。而对于受众所不了解、不熟悉的一些方面,可以结合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去分析其传播价值,再通过受众喜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做出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的传播。比如,本次调查发现跟内蒙古在地理位置上较为接近的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受众,竟然对内蒙古的节日风俗文化较为陌生,而距离较远的西南和华中地区的受众则对此表达了相对了解的态度。那么就可以通过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是西北、东北地区的受众对内蒙古的节日风俗不感兴趣,还是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中较少涉及这方面,还是以这些方面为内容的传播未能有效到达这些地区的受众群体?在辨析清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运用分众化传播的策略,是提升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有益路径。

其次,在“形象宣传片、旅游推介片”“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等影视作品”“歌曲、舞蹈等音乐作品”这些民族文化的大众传播方式之外,不同地区的受众也存在不同的喜好,比如,华中和东北地区的受众更喜欢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网络游戏的传播方式,那么就可以将结合内蒙古民族文化资源所开发的网络游戏重点在这些区域进行大力推广。而明星人物代言、推介民族文化的方式最受西北地区受众青睐,据此可以选择最受西北地区受众喜爱而又适合代言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明星来推介。而针对华南地区的受众,可以跟当地各家旅行社加强沟通、合作,在其设置的内蒙古旅游线路中增加一些体验感强、参与度高的行程或活动以满足这一地区受众的喜好。而针对东北、华南和西南地区受众的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播,则可以选择和当地电视台负责综艺、文化节目制作的部门沟通和合作,通过提供拍摄背景地和其他便利条件等邀请节目制作组来内蒙古取景摄制,借助节目向这些地区的受众宣传内蒙古、传播内蒙古民族文化。

第三,“快手、抖音等热门网络直播平台”和“文化、旅游等政府部门的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是大多数地区受众都较为喜欢的民族文化传播渠道,但在这些渠道之外,受众的选择也还是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依据这些差异,有针对性地做出传播渠道的设计和安排。比如,可以在西北地区的省市县级电视台、报纸上投放更多宣传内蒙古的广告、电视剧等;在华南、华中和华北地区可以选择将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宣传广告植入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当中;在西北、东北、西南和华东地区可以更多举办或参加文化展演,借机宣传内蒙古民族文化;可以将内蒙古相关的信息推送给华中和东北地区的今日头条等资讯类APP的用户;在西南地区则可以借力明星人物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来宣传内蒙古及其民族文化,而在华南地区则可以侧重借力旅游公司的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来宣传。总之,依据调查发现,采用分众传播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受众的喜好和偏向,进而对提升内蒙古民族文化区外传播的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语境下的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编号:12XXW005)的支持】

作者简介:刘艳婧,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辑:孟凌霄

作者:刘艳婧

新媒体传播蒙古民族文化论文 篇2:

新浪内蒙古的地区形象传播现状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从不同角度调查新浪内蒙古对内蒙古形象传播中较为准确客观的数据,进而分析研究新浪内蒙古对内蒙古形象传播的现状和传播效果,以期揭示在新媒体环境中新浪内蒙古对内蒙古形象传播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在此基础上,推动内蒙古形象更加立体、全面地传播,从而加强内蒙古形象传播的影响力。

【关键词】新浪内蒙古 地区形象 传播现状

新浪内蒙古于2014年5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取得备案后正式上线,拥有新浪网、新浪新闻APP和微博在内蒙古的所有运营权限。新浪拥有优质的互联网用户资源,微博月活跃用户超过5.16亿人,平均使用新浪产品超过7.2年,具有极高的用户黏性和强大的新闻传播力。数据显示,新浪内蒙古Pc端日均浏览数达到50万人次,新浪新闻客户端日均浏览数达到120万人次,手机新浪网日均浏览人数为30万人次,微博内蒙古区域日活跃用户达到160万人。新浪内蒙古在新浪网开设新浪内蒙古频道,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开设系列矩阵账号,主账号粉丝102万。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步向新媒体平台转移。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地区形象传播的重要阵地之一。新浪内蒙古借助新浪的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成为内蒙古地区形象传播的重要阵地之一,旗下的新媒体矩阵从各个层面多个角度,为不同的媒体用户群提供着内蒙古各个领域的信息和资讯。新浪内蒙古已经成为内蒙古地区形象传播重要的媒体阵地之一,对内传达政府声音,增强凝聚力,提供信息服务,满足百姓信息需求;对外传播内蒙古故事,增进外界对内蒙古的知悉和了解,促进内蒙古经济、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新媒体以多样化的传播形式,给用户带来全新的视听互动体验,并以其便利性提升了信息的到达率。其多元视听表达,融合社交互动,加深了受众对信息的认知和理解。内蒙古形象传播要借助新媒体平台优势,覆盖更多受众;借助多元形式,提升外界对内蒙古形象的认知;发挥新媒体交互优势,提升外界对内蒙古形象的理解和认同;讲好内蒙古故事,传递好内蒙古声音。

本研究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取样时间设定在2019年9月20日至2020年4月20日,取样范围为新浪内蒙古新媒体矩阵平台。在获得的所有样本中,人工逐一剔除重复样本、偏差样本和弱相关样本,最终获取有效样本信息共6219条。在进行类目构建之后做出分类统计,之后再做出描述性分析,探讨新浪内蒙古对内蒙古地区形象的建构现状,并对新浪内蒙古发布的内容倾向性、平台活跃性、新浪内蒙古与受众之间的交互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新浪内蒙古对内蒙古地区形象传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一、内蒙古的形象建构

从新浪内蒙古对内蒙古形象传播的内容议题设置来看,主要从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生态五个议题入手来展现内蒙古的形象(如图1)。我们结合其具体内容将新浪內蒙古所呈现出的内蒙古形象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形象民族元素突出

文化报道是新浪内蒙古的报道重点,达2107条,占比33.89%,报道主题涵盖民俗风情、文化活动、文化事业和历史文化。其中,民俗风情和文化活动是报道侧重点,尤其是旅游、文化活动更是重点中的重点,这既契合了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也符合内蒙古“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的发展理念。文化旅游着重进行旅游推介和特色报道,着力向外界展示内蒙古不同于其他区域的民俗风情和地区特色,并以多样的组合方式表达出来。这是新浪内蒙古对于文化形象报道的突出特点。

(二)政治形象良好

政治报道内容所占比重较大,共计1759条,占比达28.29%,涵盖发展规划、政策传达与解读、人事任免、调研视察、党建工作、法制建设、重大会议等议题,其中政策传达与解读是重点内容。从“传统扶贫”到“精准扶贫”,从“保障民生”到“幸福民生”,从“打黑除恶”到“扫黑除恶”,这些报道传达出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与时俱进、关注民生、保障人民权益的服务型政府形象。

(三)社会形象积极正面

社会报道共计1471条,占比达23.66%,报道主题涵盖社会公共事务的通知、安全检查、案件通报、维权纠纷、先进个人及先进事迹等方面。从“经济创新”到“社会进步”,从“品牌内蒙古”到“爱上内蒙古”,这些报道体现了内蒙古积极正面的社会形象。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报道中既呈现了社会中和谐温暖的良好形象,也有负面的监督性报道,但总体上,新浪内蒙古向受众呈现的内蒙古的社会形象是积极的、正面的。

(四)经济呈稳步增长态势

经济报道共计642条,占比达10.3%,这里将其细分为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及贸易三个方面。根据统计结果梳理发现,产业经济的报道比例占了绝对优势,经济发展方式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立足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内蒙古制造”到“内蒙古智造”。此类报道向受众呈现了一个秩序规范、经济稳步增长的内蒙古,摆脱区外民众对内蒙古资源型经济的刻板印象,着重突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增长已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且突出民族区域特色经济产品。

(五)生态环境良好改善

通过分析概括出内蒙古生态建设所要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治理状况、节能减排、生态区旅游状况。生态建设类报道在研究样本中共有240条相关信息,占比达3.86%。从“禁牧休牧”到“绿水青山”,从“生态恢复”到“生态旅游”,从“风沙源头”到“绿色屏障”,生态建设方面的报道侧重于内蒙古区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着力改变外界眼中内蒙古生态环境差的观念,突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与受众互动主观性强,客观回应性差

新浪内蒙古与内蒙古地区其他网络媒体相比较,其对于粉丝的回复是迅速的,反馈是及时的,但只是新浪内蒙古主观性单方面的积极,受众的及时回馈明显不足。能够引起更多的受众参与到话题讨论,从而扩大信息的传播力影响力,这是传播内蒙古形象的关键。将所取时间段内新浪内蒙古微博主账号的转发、评论、点赞数据进行有效梳理,结果发现:作为内蒙古区域的主流微博大v,平均每条微博约被转发3次,被评论2次,被点赞5次。如此看来,新浪内蒙古与受众的互动性明显不足,达不到“种草”营销传播,无法让受众生成“经验帖”与相关内容攻略,没有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的“裂变”效果,这明显不利于内蒙古形象传播,更不能让受众借助交互体验正确认识内蒙古。

(二)内容形式不够灵活

新浪内蒙古发布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文字、视频和图片,其中文字报道占比最大(如图2)。经过统计梳理,新浪内蒙古的内容编排形式单一,文字内容的表达多为平铺直叙,表达方式多以文字加图片为主。例如2020年3月19日转载自《内蒙古日报》的消息《通辽机场飞行区改扩建项目主体工程正式投产》,配图为一幅机场外景照片。此条报道简单陈述了通辽机场飞行区改扩建项目主体工程正式投产的相关情况,并没有向读者指出值得关注的亮点,之后也没有后续跟进报道,一条有价值的报道就这样被轻易放过。

(三)原创性差

梳理发现,新浪内蒙古发布的内容多以转载为主,原创内容较少,缺乏明确选题、角度新颖的原创内容。其发布的信息内容不仅不够夺人眼球,难以引起受众注意,而且大都是与内蒙古地区其他媒体雷同的内容,极易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进而选择性忽略。由此也可以看出新浪内蒙古“以内容为王”的传播意识不够,在数字网络不断深化的今天,这不仅不利于新浪内蒙古自身建设,也不利于内蒙古形象的传播。

三、改进策略

新浪内蒙古对内蒙古的形象呈现总体良好,但也存在原创性不足、互动性差、报道形式不够灵活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内蒙古形象的良好传播,提出以下提升建议。

(一)树立交互意识,提高话题影响力

目前,新浪内蒙古虽然拥有庞大的受众基数,但是其受众黏性较低,对于推送的信息能够给予及时反馈的受众较少,这样的境况使内蒙古的良好形象无法传递给外界。除了推送高质量的内容外,新浪内蒙古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交互观念。

首先,与内蒙古区外权威媒体增进合作。为了增强影响力,要提高自身的互动意识,与内蒙古以外的媒体特别是影响力较大的知名媒体进行互动沟通,要以通过与知名媒体沟通互动的方式建立新的传播媒介,将相关内容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受众。如可以经常参与《人民日报》的受众服务和评论活动,通过交互传播模式,借助外力来传播区域信息。

其次,新浪内蒙古要主动引导受众加强互动,并且与知名媒体平台进行联动,以求与区内外的权威媒体建立友好关系,让更多的受众去关注内蒙古、关心内蒙古。让受众一旦看到该平台发布的信息,便会自发地进行互动,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看法,由此进一步深化内蒙古形象传播,潜移默化地为受众树立起对内蒙古的好奇心。

(二)内容编排设计更加灵活

首先,加强语言组织的技巧性,及时推送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要对新闻信息进行高度概括总结,标题设置要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与信息相关的重要内容要逐一編写发布。要做到多点、多面阐释,例如对于突发事件,表述要简洁清晰并且文字流畅,吸引读者进行互动,以此来加强信息传播。

其次,内容表现形式要生动易读。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视听模式来丰富内容的信息量,提高内容的可读性,提高视频在新媒体产品中所占比例。当前,视频类内容往往更容易获得大众的喜爱,能够营造一种立体化、多媒体化的网络表达,进而获取高转载率高传播率。要把内蒙古的优势资源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植入到视频创作中,让受众在观看视频的同时,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以此潜移默化地通过多层级的媒体传播,把内蒙古的良好形象推广开来。

(三)改变报道策略

首先,满足受众深层次全面的信息需求,结合自身平台特点,加强对事件的深度分析和专业解读,开展系列报道,树立系统化、差异化、整合化的传播理念,以新媒体思维方式,培育内蒙古形象传播的民众力量。

其次,加强追踪报道,在信息的传播深度上不断挖掘、不断加深,对于要报道的内容要取其精华、简明扼要,做到内容言之有物,除去表面化的、浮躁的信息。因为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阅读碎片化已经成为常态,发布的新闻除了要简短,还要有时效J生,充分利用自身平台特有的互动、讨论功能来进行追踪报道,利用自身优势不断为公众输出优质信息,实现多方位、立体化展示内蒙古形象。

此外,充分发挥其用户分布范围广、多元化的平台优势,突出交互特性,推动高效便捷的传播。在进行信息发布时,将网友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追踪报道,实时播报其后续情况,积极主动地回应网友关注的精彩报道,无疑会让受众体会到内蒙古地区媒介的友好,也会使内蒙古的良好形象得到传播。

(四)提高原创内容比重

首先,增强内容生产力量。可以吸纳地方电视媒体、自媒体拍客等组建内容力量矩阵,加大原创内容制作比例。同时突破本地传播局限,可以与其他优质媒体账号进行合作创新。此外,还可以与高校相关专业学科建设进行深度合作,推动内蒙古形象宣传。

其次,贴近地域特色,加大原创内容选题比例。抓住内蒙古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多元的饮食文化,对相关话题进行深耕,对能够提高内蒙古自身影响力的话题进行内容制作,既推广文旅行业,又树立内蒙古形象。

最后,尽可能突破新浪系产品带来的局限性,增加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输出,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以及现实意义,采取市场化、品牌化运作模式,加大内蒙古本土化特色宣传,巩固“走出去”工作成果,坚持做到“内蒙古故事、独特性表达”。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突出表现是强化了陌生人社交,一个共同的话题能够跨越时间、空间带来的距离感,将天南海北、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用户聚集起来。打造内蒙古的良好形象,可以通过制造话题与大众进行某方面的互动,将内蒙古形象做到有效传播。新浪内蒙古是内蒙古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形象传播的重要端口,虽然当前还存在一定不足,但是整体呈良好发展态势,随着向上、向好传播方式的调整,积极探索适应内蒙古地区形象传播的渠道和手段,加强区域问的相互了解,促进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完善数字化传播能力建设,将能够实现对民族文化本身的增量,更好地服务于内蒙古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作者: 李永凤 杨展

新媒体传播蒙古民族文化论文 篇3: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摘 要: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新媒体发展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蒙古族文化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也势必抓住机遇促进本民族文化的推进和传播。传承和发展传统蒙古族文化,需要解决现存的问题,创新传播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下,探索有自身特点的、符合时代规律的民族文化发展方式,让蒙古族文化得以继承、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蒙古族文化;传承;创新

一、蒙古族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现状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新媒体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中。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已经远超传统媒体。迫于形势,蒙古族传统文化走上了与网络、新媒体一同发展的道路。虽然这一道路里程是漫长而艰辛,但这并没有阻碍蒙古族传统文化网络化的步伐。

(一)新媒体与蒙古族文化融合现状

在如雨后春笋的新媒体平台中,传播蒙古族文化的足迹随处可见,如地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微博平台、手机输入法、相关贴吧、相关视频、相关QQ群、相关社交软件等一些列新媒体传播平台,而这些新媒体平台的传播重点也有所不同,其各有侧重点,但也兼顾全面发展,使传统的蒙古族文化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生根发芽,拥有一批全新的受众,扩大影响力。

1、借助微信平台。就微信公众号而言,以“蒙古圈”为代表的账号就有数十个,这些账号以平时分享蒙古族歌曲、舞蹈等视频、音频等为主要内容,也会兼顾传播与蒙古族文化相关的活动信息等,还会举办一些与蒙古族文化相关的竞赛等活动,让受众参与其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蒙古族文化,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达到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目的。而微博号主要以各个地方的蒙古族语言教学协会为主,这些账号平时分享一些各地的教学情况,能够让受众重拾对蒙古族文化的兴趣,与大家共同参与其中,提高学习乐趣。

2、借助网站。更为普遍的就是地方网站或相关部门官方网站,主要以宣传蒙古族文化为主要内容,内容相对微博、微信等账号更具权威性和可信性,是深入了解蒙古族文化的好去处。也有一些新媒体账号是以传播蒙古族文化历史和习俗为主旨,这类账号发布的内容相较于官方网站更具亲民型,其内容丰富,但相比其他公众平台,这类账号发布的内容又语言更加严谨,是了解民族历史的不二选择。

3、以蒙语为主的新媒体。以蒙语为传播语言,以蒙古族文字为官方文字的新媒体也大量存在。例如有专门输入蒙古语的输入法,可以用于各个社交平台,实现蒙古族语言文字的回归。还有少数的以蒙古族语言为主导的社交软件,这类社交软件不同于一般社交软件之处在于,它可以将懂得蒙古族语言的受众聚集在一起,不仅起到社交聊天的作用,还可以将平时不常用的蒙古族语言文字重新拾起,兼具传承语言文字的重任。

二、蒙古族文化在新媒体平台中产生的问题

与新媒体融合必然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现状而言,在众多新媒体平台对蒙古族文化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皆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传播内容单调

就传播内容而言,大多数新媒体平台分享和传播的内容都是重复或相同的内容,很少有推陈出新的内容分享到平台上,陈旧的内容很难引起受众的关注与兴趣,甚至会因此选择放弃对平台的关注。再次,传播的内容多为简单易懂的文艺风俗类文章或视频,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是不可或缺的,历史性内容的匮乏使得对蒙古族文化的传播仅停留于表层,不能深入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二)受众群体少

主流的新媒体平台多为微信、微博等以社交为主的平台,这类媒体的特点是互动性强,受众群体特征不显著。因此,在这类媒体平台上传播蒙古族文化,对应的受众不能够都是有效反馈的受众,因此传播效果收效甚微。以为数不多的蒙古语社交软件为例,这类软件的市场狭窄,受众群体少,技术上没有解决适应各类手机系统安装应用的问题,技术也成为了阻碍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三)传播效果不显著

传播效果与受众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新媒体传播平台所对应的多为年轻受众,针对这些受众,传统的蒙古族文化仅从歌舞方面传播,容易引起受众的视觉疲劳,传播形式不够新颖丰富多样,因此,传播效果仅停留在表面而不能深入和延续,

三、蒙古族文化在新媒体平台中的发展与创新

(一)启示与发展

蒙古族文化若想在新媒体平台中有所发展和创新,就要以受众为中心,根据受众的需求,传播受众需要接受的信息,以此稳定受众。其次,新媒体在蒙古族文化传播中承担主力军的责任,新媒体平台与传统蒙古族文化的相碰撞应该产生新的火花,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都应该有所创新,以迎合新一代受众群体的需求。

传播传统的民族文化,其目的不仅仅是将民族文化的呈现形式展示出去,更重要的是要有让受众有所反馈,才能达到真正传播互动的目的。缺乏历史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如果各个少数民族错失了在全球化时代留下自己历史文化轨迹的机会,那该民族的痕迹兴许以后只能到历史的故纸堆中寻找。再次,要通过传播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来培养受众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民族意识,这是使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关键所在。

(二)对策与创新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在跟随时代脚步,与新媒体紧密融合的同时,蒙古族文化的发展也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道路。少数民族的文化具有丰富深厚的内涵,也有着自身完整的体系与表达,因此,在民族文化传播中就不能简单地以传播所谓的现代文化或其他民族文化来代替本民族文化,而是要传播那些经过创新与重新塑造的民族文化价值与内涵。当然,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不仅应该依靠受众自发的传播与反馈,蒙古族聚居地区的相关部门更应该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传播民族文化起到指示导向作用,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理念,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一個民族的文化传播力度和这个民族的文化规模息息相关,民族的伟大在于内部发展的高度,而不在于其外在发展的高度。蒙古传统文化作为拥有完备历史发展历程,已经形成规模,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民族文化,在与新媒体融合求得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式,不能为了一味迎合新媒体的新形势而留于表面传播,也不能为防止文化流失而不做改变,止步不前。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发展,就要看清现状,在保留民族文化最本真的特色与精神的同时适时地做出改变,力争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掌握民族话语权,为蒙古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

综上所述,通过新媒体的平台传播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并得到简便的实现途径和宣传手段。展望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未来,需要将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传播平台到现实生活的需求入手,让受众有机会深入接触民族文化,让蒙古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易巧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形式与意义简析[J].民俗文化,2014,(3):50-51.

[2] 程亮,颜复萍.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与对策研究[J].中华文化,2010,(4):118-121.

[3] 朱亚男.浅谈对蒙古族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J].论草原文化,2013,(4):365-372

[4] 张恒山.侵袭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特点[J].新闻与写作,2013,(10):11-12

[5] 王爽.蒙古族传统文化与新媒体[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4

[6] 易巧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初探[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7] 张春辉.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三少民族文化变迁与转型——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为例[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3

[8] 章超.新媒体时代的区域民族文化传承[J].新闻世界,2012,(1):146-147.

作者:王梦雪 黄文丽

上一篇:管理创新背景下社会管理论文下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作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