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非物质文化创意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以在旅游开发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的视角,重点阐述了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开发创新的对策。为推动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同时保证其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在旅游开发中能得以实现提出理论依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草原非物质文化创意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原非物质文化创意论文 篇1: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分析

一、引言

内蒙古自治区富含诸多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具备独特的文化特色,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势在必行。在实践中,可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这样做将有很多有利因素。内蒙古在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本文对内蒙古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现状进行总结,梳理其现存的问题,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期望在内蒙古非遗文化保护中使用数字化手段能够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始终将文化自信放在第一位,快速精确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内蒙古作为非遗资源众多的地区之一,要加强对其保护和传承工作,要加大支持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力度。2017年7月《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为推动数字文化产业改革,促进非遗等文化资源的发展,通过数字化转型的方式体现数字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支持。现阶段内蒙古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信息的采集工作,能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添砖加瓦,实现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广泛运用。同时,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以及其他技术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途径,使其以人们感兴趣的方式为大众所接受。

二、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为了保障内蒙古自治区的非遗文化获得良好的保护,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开展了“双百工程”,针对全区进行非遗文化抢救,目前对准濒危的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用了多种多媒体数字处理技术,包括文字处理技术、录像技术、录音技术、视频制作等一系列方式,对面临衰老、身体状况比较差的100位传承人做了完整、真实的记录,并通过档案和数据库的方式将这些资料保存起来,以此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和抢救工作。[1]

截至2016年底,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已经完成了整个地区的信息、数据存储工作,内蒙古非遗数字资源总量约有30TB。整个过程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组织进行,建立数据库使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等技术,针对内蒙古区域内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数字化的处理,它拥有储存数据、图片演示、提取功效以及开放、互动等特征。这个数据信息库目前储存了1亿字文字数据资料、照片数据3000多张、视频资料信息存储480部、录音资料存储1060部。内蒙古师范学院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创立了“北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振兴数据资料库”,这个数据资料库高效地展现了先进的科技手段,创建新型团队,为北方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带来关键性的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1.内蒙古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法律缺失

使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象征着内蒙古非遗保护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但是,内蒙古在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面,截至今日还未出台过任何关于非遗数字化的法律法规。在内蒙古,地方性非遗法律法规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和管理、非遗专项资金管理等保护条例。但是在数字化保护方面,显得尤为缺少非遗文化数字化版权保护、传播规范等规章制度。然而,对灵境技术、数字安全等各种新兴数字技术使用的同时,在非遗文化保护中还须建立相应的规范。

2.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在搜索引擎或微信等平台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根据显示的内容可知,官方发布的内蒙古非遗的相关内容并不多,且内容仅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展现,信息数据更新不及时,实时信息数据比较单调,大部分内容都是理论知识与会议宣传,互动性差,存在很多的空链接等。如果当前这些内蒙古非遗数字化平台要成为民众了解、保护内蒙古非遗的重要途径,仍然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在当前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下,要求在非遗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更应当加快步伐。

3.数字化技术应用单一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现阶段人们耳熟能详的AR技术、VR技术都是当中的典范。通过这两种技术,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人民群众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所获得的发展方式也更加多元。不过当前,内蒙古非遗文化在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上还处于主要用图片、视频、资料片等图像、语音资料等进行存储和保护的阶段。[2]

4.人才培養机制不成熟

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时代的发展进步离不开非遗数字化保护,需要相关人员具备更加专业的技术。非遗数字化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包括文化与科技,只有同时具备文化与科技要求的人才能满足需要,这种优质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数字化信息技术,也要对非物质文化相关的历史知识有精确的把握与理解,方可加快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步伐。

5.资金投入不足

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当下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随着当前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利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时,其精准度和清晰度也要不断增强,随着非遗信息的收集,声音和图像的质量不断提高,这就要采购高度先进的数据采集设备,并要求工作人员可以精准熟练地使用设备以满足高质量要求。也就是说,要想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质量,就需要投入资金购买或升级相关数据采集的设备,同时,还要进行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6.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分类体系还未建立

非遗文化种类繁多,包括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文化;传统体育及其他种类的文化;传统技艺、医药学、曲艺、戏剧、音乐、书法、美术、舞蹈与杂技,等等。非遗文化类型不同,其具体表现方式也有差别,应该看到的是,非遗数字化在运营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遵循的原则也应该与时俱进,进行综合性调整。因此,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中要建立规范化的体系,进行规范和分类,多层次、多类型地搭建科技的数字化保护数据库、资料库,以实现分类保护。

三、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建议

应该看到的是,数字化保护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也离不开技术手段发挥作用,必须发挥保护机制本身的作用和价值,在技术的基础之上,彼此之间相互合作,坚持分工合作的基本原则。具体的保护模式如下:

(一)颁布和完善关于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法律和条例

基于内蒙古地区实际情况,非遗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必须把握规范和引导的重视程度,打造符合要求的新标准,并且做好相关保护工作,及时进行督促,在数字化手段落实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安全性的重视程度。通过数字化手段采集内蒙古非遗文化信息时,要更为重视数据应用中的安全性,在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背景下,发挥数字化保护的作用,这也是数字安全的前提,如使用过后的数据要马上销毁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数字化保护作用的真正发挥,尤其是对著作权进行积极的保护,才能让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得到保障,同时取得良好的发展。在该地区的数字化版权保护中,理应制定相关的法律,针对内蒙古非遗文化的传承人进行保护。[3]

(二)建立数字化影像数据库和数字化博物馆

事实上,在技术的支撑下可以做好分类、分层次的数字转化,构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并与最新的数字化技术相融合,能高效呈现出目前的实践形态,针对其实行全方位的数字化存储;针对数字化存储云平台要不断地优化,让数据库的内存空间充足,充分挖掘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断针对内容进行梳理,建立专题型的数据库。

打造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时要重视其艺术性、文化传承性等方面的协调,以及与当前虚拟交互技术、3D打印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等有效融合,可让观众有更好的体验感,尤其是在文化内容和艺术体验中,实现全立体化的沉浸式体验形式。此外,还可与专业院校联合,开发各种形式的内蒙古非遗文创产品,提高消费者的关注度,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热爱程度。[4]

(三)大规模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复合型人才

在内蒙古非遗数字化管理中并没有成立具体的人才管理部门,即便是该地区的保护中心和各文化单位都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问题,更不要说如何实现分工的细化。因此,要想加强对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重视程度,就必须解决人才方面的各种问题,同时,也必须在数字化方面进行更加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首先,相关管理部门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助力实现专业化人才水平的提升,加大数字化专业人才的招聘力度,增加人员编制,提升待遇,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专业人才。

其次,还要建立专业的内蒙古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团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实现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大,针对相关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人员,也应该采取相关的培训措施,实现人员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例如,可在每年选拔相关人员到非遗保护先进单位进行学习和交流,或者通过搭建与省外交流平台的方法,了解相关的技术以及操作方法,实现其业务素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再次,可以通过召开讲座的方法,及时传授专项非遗保护与传承知识,做好对参会人员的培训工作,实行定期考核制度,并且把相关的考核结果作为提升待遇的重要出发点和关键的参考内容,有助于实现人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进一步激发,对于非遗数字化水平的提升有着不可取代的促进作用。

(四)综合应用新媒体技术扩大宣传力度

内蒙古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工作离不开大数据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因此在数据采集的不同环境,必须运用三维扫描等相关的技术,做好数字化手段的编码工作,加强对数字以及图片采集的重视程度,形成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并且更好地发挥这部分资源的作用,增加内部资源的总量。在此基础上,就要做好相关宣传和推广工作,让更多丰富、立体的非遗资源可以传达给更多的群众。

针对内蒙古非遗文化传播路径,还要深挖相关的宣传方式和手段,必须更好地发挥技术的优势,从前期的单一媒体到后期的交互发展以及与新媒体携手,比如微信公众号以及相关的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都是可以借助的宣传平台。要及时了解用户群体的需求情况,做好相关内容的传播工作,在做好反馈的同时,也能够实现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以使非遗传承人、数字化技术人员、用户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宣传非遗文化。

(五)把非遗数字化资源转化成产业经济资源

内蒙古非遗资源丰富,仅靠政府财政预算、社会资金等方式保护现有的非遗资源是不能长久的。在非遗保护中引入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保护工作开辟新的途径,建立内蒙古自治区非遗资源的数据资料库,通过采用数字化专业技术对数据信息库中的非遗数据展开编码储存工作,在现有信息数据的前提下,要将市场需求作为主导,在保护非遗资源真实性的基础上对非遗资源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把其改造成可以在消费市场上自由流通的文化创意商品。此种方式一来保证了文化遗产的传承,二来还实现了文化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把现实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与电子商务相结合,也可以在相关App或网站上销售非遗相关文创产品,加大对其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扩大内蒙古非遗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了内蒙古非遗文化价值的同时,更能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内蒙古非遗文化以其独有的方式,吟唱了草原文化生生不息的文化品德与顽强不息的精神意识,彰显了草原文化的特色,综合反映出自古以来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发展的历史形势及该民族文化的原始形态,彰显了该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也进一步充实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应该看到的是,现阶段数字技术的进步带来更多的机遇,把数字化手段用于内蒙古非遗保护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实现内蒙古地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刘春玲.十四年来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就述评[J].阴山学刊,2020,33(02):94-101.

[2]白璐,张欣宏.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以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形态为例[J].工业设计,2018(06):67-68.

[3]段建華.内蒙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J].兰台世界,2015(14):138-139.

[4]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科学研究项目“知识图谱在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NJZY2125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姚琨,女,硕士研究生,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中级实验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数字化、教育信息化和计算机网络)

(责任编辑 徐文)

作者:姚琨

草原非物质文化创意论文 篇2:

旅游开发下的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创新

摘要:本文以在旅游开发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的视角,重点阐述了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开发创新的对策。为推动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同时保证其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在旅游开发中能得以实现提出理论依据。

关键词: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和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损坏或消失,就很难再找回来。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同时,也破坏了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造成了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毁、破坏和资源流失。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紧急且重要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的一个基本方针,保护是前提,只有保护好才能合理利用,才有可能传承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传承。在这个大方针指导下,只有合理地保护继承和开发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可以造福子孙后代。

二、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重要性

据调查,截至2011年底,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立项160余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5项,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8项,这些为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呼和浩特地区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传统旅游资源(如自然景观、建筑、度假区等)的开发空间越来越小,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越来越大,而与物质景点相结合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是景区或景点的灵魂所在,也是景区的魅力所在,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强。和其他传统旅游资源开发相比,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利用较为滞后,其重要作用在呼和浩特地区还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对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1.有利于提高城市旅游的文化竞争力。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独特的魅力和多种文化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记忆,是北方各少数民族成长的显著符号,也是本地区召庙文化、草原文化、移民文化、行商文化、黄河文化等各种文化的集中体现。将这些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资源融入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去,通过对其进行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使它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可以更加彰显“天堂草原、魅力青城”的优秀旅游城市形象,提高呼和浩特地区的旅游文化实力及竞争力。

2.有利于弘扬北方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呼和浩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民族友好往来的驿站,匈奴、契丹、女真、鲜卑、蒙古等众多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在此生息繁衍,融合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尤其是对呼和浩特地区独具特色的匈奴文化、鲜卑文化、召庙文化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弘扬这些民族文化,更能使呼和浩特地区的旅游及经济实力得到发展。

3.有利于实现保护和开发“双赢”。保护和开发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旅游开发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因为传承手段古老,社会环境又不断变化,导致逐渐失传。如今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原来在不发达地区被人遗忘的民间艺术,通过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使其获得重生和逐步推广,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和保护过程。同时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技术,以文化元素、创意思维及创新手段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强化市场导向,调动民间力量、运用市场手段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力量,将非物质遗产资源做成一个既有公益性又有市场收益的全新产业,使其成为呼和浩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的旅游开发,不仅能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同时能使之得到更好的传播与继承,从而实现保护和开发的“双赢”。

三、旅游开发下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新模式

1.旅游商品开发模式。作为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购物是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带动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而旅游商品是吸引游客购物的重要着力点,其作用不可小觑。因此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不仅可以丰富旅游购物的内容,而且可以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独具特色,比如匈奴文化、鲜卑文化、召庙文化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因此借助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商品,主要包括:蒙古族香牛皮靴、蒙古族服饰、炕围画、武家泥塑、清水河瓷器、青城面塑等旅游工艺品;青城德兴源烧麦、呼市焙子、武川莜面、麋米酸饭、油炸糕、马奶酒等旅游食品;和林格尔剪纸、查玛舞、托县双墙秧歌、新城区满族八角鼓、土默特慢板高跷、清水河踢鼓子秧歌、满族太平鼓舞、蒙古族长调、鄂尔多斯蒙古族婚俗等民间艺术表演活动;王昭君传说、托克托民间故事与传说丛书、旅游指南画册丛书等旅游音像书籍;王一贴膏药、包氏正骨等药品及技艺。

2.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模式。呼和浩特地区的旅游是有季节性的,旺季一般在七、八、九月份,在这三个月可以举办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期间,可以把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以实物、视频、图片、传承人现场表演等多种形式把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展示给游客,吸引他们观赏及参与体验。如悠扬动听的马头琴表演、精美绝伦的蒙古族服饰、变化迷离的和林格尔剪纸、飘散着草原清香的蒙古奶茶、让人垂涎的烧麦制作工艺等等,都可以在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中让游客积极参与进来。同时邀请相关媒体进行多方报道和宣传,有效地提高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走进内蒙古,了解内蒙古,为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题博物馆模式。为了让游客更加了解呼和浩特地区的文化,可以在呼和浩特地區兴建一些以某一专门主题为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集中向游客展示呼和浩特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专题博物馆中,通过以实物为主,配以文字、图画、照片、模型、录音、动画、视频、幻灯片展示说明、互动触屏、现场表演等多种方式,展示和介绍呼和浩特地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概况等。同时开展一些游客参与性活动,以提高旅游者的兴致。专题博物馆的设立,将有力地推动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如为传承呼和浩特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美术等传统技艺的优势,可以建立和林格尔剪纸博物馆等,通过在馆内现场展示及传承人讲解的方式,展现和林格尔剪纸制作的全过程。

4.民俗旅游文化村模式。呼和浩特地区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现在的呼和浩特地区生活着五十多个民族,各民族都创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尤其是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传承下来的民俗,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突出,这些都是呼和浩特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者可以借鉴全国的一些成功案例,依托呼和浩特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创建民俗旅游文化村,将呼和浩特地区各民族的民俗融入其中,让游客在民俗文化村内便可以充分领略呼和浩特地区各民族独特且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满足游客想亲身体验、参与的旅游需求。

综上所述,呼和浩特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催生了本地区丰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建呼和浩特地区特色旅游,打造首府旅游文化的重要资源。对呼和浩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不仅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为呼和浩特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春玲.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范果.基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9.

[3]何林香.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J].神州,2013,(2).

作者:刘芳

草原非物质文化创意论文 篇3:

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发文化创意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都是通过物质载体来表现的,从外化形态上看,是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但从内在形式看却又具有非物质文化的属性,如工艺、技法、制作者、传承方式、象征意义等。有些表面看似属于物质文化,但实质上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这就涉及到一个非物质文化的界定问题。因此,必须牢牢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这个概念,才能将物质载体中所体现的非物质因素把握得更加准确。

兴安盟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在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曲艺、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游艺与竞技、传统医学、民俗等诸多方面,涉及民间故事、传说、史诗、马头琴音乐、鼓吹乐、民歌、秧歌、博舞、太平鼓、驯养、武术、绘画、剪纸、刺绣、雕刻、蒙医蒙药、编织和各种手工制作技艺,以及方言术语、节庆时令事象,名类繁多。目前,已经拥有国家级非遗产项目“科右中旗乌力格尔”、“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2个;自治区级项目“科右中旗好来宝”、“科尔沁叙事民歌”、“科尔沁婚礼”、“蒙古四胡音乐”、“科右前旗民间剪纸”等17个;以及盟级项目116个。

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从学科的角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美术类、音乐类、舞蹈类、戏剧类、曲艺类、文学类、医学类、民俗类和其他类。

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交流和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静止不动的,在发展过程中总要与其他文化产生交流,以此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并有所创新。兴安盟的文化传统也有其自身的发展渊源和传承方式,并与其他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存在着交流。

传播交流性是兴安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性之一,在外地文化的影响下,结合本土地域特点,形成了各种颇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从兴安盟地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来看,像乌力格尔、好来宝、科尔沁民歌、蟒古思的故事、巴拉根仓的故事、突泉鼓吹乐、满族太平鼓舞、科尔沁博舞、蒙古四胡音乐、东北二人转、秧歌、拉场戏、东北大鼓、阿尔山圣水节、满族习尚、科尔沁草原赛马节、朝鲜族节庆仪式等,都是文化艺术传播交流的结果。兴安盟地区从历史上就已经形成了与周边及东北地区,以至朝鲜、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多向交往,丰富的异域文化在兴安盟地区扎下根来,受到本地文化的滋润并交融发展,逐渐成为兴安盟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的主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有的艺术形式在成熟以后,又传至周边地区。这种多元的文化艺术交流与传播,为兴安盟地区传统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兴安盟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

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象征意义与社会功能

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许多内容都有文化象征含义,比如造型艺术的主要内容是由动物、植物、人物故事、建筑、器物、文字、几何形等组成的图案,其表现的文化象征符号就是以一种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反映人们的祝福观念和心理愿望,进而具有了时代的文化象征意义。表演艺术、音乐与舞蹈则表现为与原始宗教相关的内容,或者本身来源于原始宗教仪式。

兴安盟地区的传统文化产生在劳动者之中,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又直接受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本地的民间劳动者具有粗犷豪放、朴实敦厚的气质和性格,他们在创作艺术作品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美好的心愿都倾注在其中,构成了独有的地域习俗与人文心态,并显示着极高的审美价值。这些传统文化,形成于人们的生辰、婚嫁、丧葬、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中,同时又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岁时节庆、人文礼俗、日常生活和生产、宗教信仰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抢救的意义与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关乎某项具体的文化事项的生存问题,对它的意义应有充分的认识。

从民族角度看,它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唤醒和强化。任何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其民族精神的体现。但相对而言,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非物质文化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从国家角度看,它是对国家独立的维护。国家作为多民族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这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根本性标志。其中非物质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也是它独特文化身份、文化个性的确证。

从世界角度看,它是对人类文化生态的保护。没有了各个不同民族文化的正常发展,人类的文化生态必将推动平衡,从而减弱甚至丧失内在的生命力、创造力,造成整体性残缺与萎缩,那将是人类的巨大不幸,必须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

针对兴安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工作。避免盲目的征集,首先要选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集中的地区,然后再到那些保存较少的地区作详细的调查。根据要抢救、保护、征集的对象,作系统的整理、分类,并选出其中一部分向观众展示。在条件成熟时,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从而尽可能获得更大的知名度。

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村。这一方面可以提升民间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建筑、可移动实物、传统风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的地区建立原生态文化保护区,既能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又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对繁荣兴安盟地区的经济、文化将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3.注重挖掘和保护民间艺人、传人。现今,民间艺人越来越少,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处在濒危的状态,因而保护现有民间艺人也是一项比较紧迫的工程。政府应出资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班,让传统的文化艺术和技艺得以长久保存,让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传承人得到重点保护,并加强对继承人及青少年学习者的培养。

4.强化创新意识,增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命存在,创新是非物质文化自身生命在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时,吐故纳新,顺应同化,自我调节变革的结果,是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念交合转化的新生态,尽管外形已有所不同,其内里始终保持着基因谱系的连续性。这种积极创新,促使保护对象得以应时而变,推陈出新、生生不息。因此,要确保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就其自身而言,关键是保护和激发它的创新能力。这样,保护才具有本质性的意义。

依托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化的可行性

打造强势文化品牌,必须充分挖掘兴安盟的民间传统文化,本着“保护性开发和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振兴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工艺,而兴安盟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会是挖掘、利用的重点对象。一方面可将一些可开发的遗产直接转化为文化产业,创造地域性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还可将遗产作为现代文化和生活产品创作的母题,运用在具体的形象设计中并形成产业化。此外还有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举办“活性”表演,如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者文化保护园区定期举办各种民间音乐、舞蹈、绝技等表演活动,既可以继承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在民众中宣传保护遗产的意识,更能促成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1.挖掘各种传统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类特色艺术,充分发挥兴安盟地区现在演出场所功能,全力扶持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振兴。引导社会投资兴建演出场所,推进老剧场、戏院的重建、新建和改造;积极扶持城关镇民间剧场和营业性大型露天演出场所建设,开发利用农牧区演出场所,促进农牧区演出市场的繁荣发展。

2.充分利用中国•科尔沁民间文化艺术节、红城文化节、阿尔山圣水节、阿尔山冰雪节、神山文化旅游节、突泉民间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和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那达慕等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的契机,将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融入其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

3.充分利用兴安盟优秀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联合外地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研发和制作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原创性的动漫游戏产品,加快发展兴安盟民族动漫游戏产业,为建立兴安盟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打下基础。设立兴安盟优秀民间故事原创动漫作品和游戏作品奖。

4.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旗县市博物馆和若干民俗村;充分发挥现有盟旗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展示和陈列功能,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陈列活动。

5.培育标志性传统文化品牌展会,继续办好专业化、特色化文化会展,重点建设民族服装、特色餐饮、民俗风情村等市场。

6.支持利用闲置的和有历史人文价值的旧建筑、旧街区,聚落规划建设艺术集聚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国内外艺术家、收藏家和文化设计机构入驻。积极支持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和出口。

7.充分利用高校艺术设计的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在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将兴安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工业设计、建筑环境设计、服装工程、平面设计、民间工艺设计,以及音乐、戏剧,舞蹈、曲艺、旅游等科进行产学研结合,积极培育开发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现代服饰设计、产品设计、家居设计、时尚设计和文艺表演等,提升创意能力和灵感来源,并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和竞争力的创意设计品牌企业。

8.支持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地的自有品牌注册商标工作,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价值,提升具有兴安盟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文化旅游集聚区的附加值,增进游客的体验值,培育旅游商品市场。

(作者单位:兴安盟文化局艺术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燕翎

作者:¶­Ð¹ú

上一篇:品牌工作方案三篇下一篇:司法行政工作工作计划集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