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保护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据了解,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草原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持政策,启动实施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继续实施退牧还草等工程项目,草原生态保护投入大幅增加,每年投入超过200亿元。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草原生态保护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草原生态保护论文 篇1:

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维护祖国北疆生态安全

内蒙古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生态十分脆弱。多年来,由于气候日趋干旱转暖、人口较快增长、人为破坏和不合理利用、资源过度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等原因,草原退化、沙化产量十分严重。草原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解决好“三农”、“三牧”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进展情况

(一)草原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围绕草原生态建设,自治区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大力开展草原围栏建设。到2009年我区草原围栏面积达4.16亿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40%以上;二是大力发展以水为主的配套草库伦。目前,全区配套草库伦达400多万亩;三是大力推广青贮技术。已连续5年开展了青贮专项推进工作,青贮能力达300亿公斤以上;四是大力开展人工草场建设和饲料种植。截至2009年,全区人工草牧场保有面积4543万亩,草场改良保留面积4699万亩,草原飞播保留面积1176万亩。目前,全区年均草原建设的总规模达5000多万亩,占可利用草场的5%。通过加强草原建设,促进建设养畜,减轻了草原生态压力。

(二)草原生态重点建设工程有序推进

截至2009年,通过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我区共建设草原围栏面积19040万亩,其中禁牧围栏7732万亩,休牧围栏10668万亩,划区轮牧640万亩,补播改良3903万亩。带动全区禁牧面积7.81亿亩,其中禁牧面积2.83亿亩,休牧面积4.07亿亩,草原轮牧面积达0.91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经过十年建设,已形成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长300公里、宽50公里的生态屏障带。共实施人工种草793万亩,飞播牧草129万亩,围栏封育3334万亩,建设基本草牧场117万亩,草种基地6.5万亩,暖棚126万平方米,饲料加工机械10500台套。两大工程基本覆盖了我区所有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旗县,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遏制了草原生态恶化,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条件改善、结构优化和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三)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制度

全面落实草原“双权一制”(即所有权、使用权、承包经营制),通过落实草原承包到户政策,有效调动广大农牧民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全面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2009年,全区禁牧、休牧、划区轮牧面积达到7.81亿亩;同时,认真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依法管理和保护草原。各地按照草原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草畜平衡具体实施方案,以户为单位进行了草畜平衡核定,由旗县与牧户签定草畜平衡责任书。截止目前,全区共核定实施草畜平衡的草原面积7.20亿亩,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399668份,为均衡、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目前,全区已划定基本草原8.36亿亩,占全区草原面积的63.35%,占划定地区草原面积的85.63。划定工作确立了严格保护草原的红线,为下一步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打下了基础。

(四)积极推进人口转移

为了减轻草原生态压力,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自治区本着适度收缩、集中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草原生态恶劣区农牧民搬迁。阿拉善盟实行了集中转移战略,锡林郭勒盟实行了围封转移战略,鄂尔多斯市实行了收缩转移战略,大量农牧业人口向城镇、园区和移民区集中转移。西部大开发以来,全区累计投入23多亿元,完成生态移民46万人,其中转移牧民10万人。

(五)草原监测能力不断提高

全区每年在实地采集样地数据700多个基础上,结合遥感和气象数据资料已能够及时、准确地发布五月牧草返青监测报告、七月牧草长势监测报告、九月牧草生产力监测报告,以及国家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报告和涉及各类自然灾害在内的以揭示草畜平衡状况为最终目标的草原监测总报告,为国家和自治区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内蒙古草原生态面临的主要困境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压力不断加强、畜牧业养殖数量激增以及不合理活动,如过度放牧、滥垦、乱采滥挖等,使得草原退化问题十分严重,草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

(一)气候变化导致草原“三化”严重

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及牲畜数量的增长,人为不合理利用,以及投入严重不足等原因,草原“三化”(沙化、退化、盐渍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草原“三化”面积为7.02亿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5%,近40年全区草原产草量下降30%-50%,严重地段几乎丧失了生产能力,地表裸露、优质牧草锐减,致使草原鼠虫害、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草原资源优势明显减弱。目前,我区“三化”草原尚未得到有效治理,草原年均退化1.67万平方公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功能损失32亿元。若按30年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是内蒙古草原畜牧业50年总产值的1.42倍。

(二)草畜矛盾日益突出

根据多年的草原监测,我区平均超载率在20-30%之间,缺草100亿公斤左右。长期过度放牧利用,草原得不到休养生息,植被得不到更新,产草量下降,再加上草原建设滞后,导致了草原压力越来越大,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原不堪重负,直接影响到草原生态和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投入不足与实际需求缺口较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和我区财政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但是,从我区草原保护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来看,草原保护建设和投入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2000年以来,国家投入我区草原生态建设资金达到92亿元,每年每亩草原投入不足1元。目前,我区实行禁牧、休牧、轮牧的草原面积达到7.81亿亩,但国家安排的禁牧补贴面积不到2.5亿亩,大部分草原未列入工程范围,得不到相应的补贴,需要尽快解决草原保护建设国家重点工程投入不足、补贴标准但低、覆盖面小、内容较为单一、实施期限短的问题。同时,由于现行体制的影响,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投入还存在着部门分割、多头管理和资金使用分散、效率低、难以集中整合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财力有限,配套资金无法落实。

三、内蒙古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紧迫性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区草原生态出现了总体恶化趋势明显减缓、局部地区改善的良好局面。但这一成果的取得是初步的,较实现草原生态的全面好转和良性循环还有很大差距。我区“三化”草原大部分还未得到有效治理,已经治理的尚不稳定,仍很脆弱。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资源开发强度加大和人口的增加,草原生态的压力在不断加大,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需求

内蒙古草原主要分布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三个气候区,东西横跨2400公里。大部分陆地被草原植被所覆盖,草原构成了内蒙古生态的主体。草地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固碳减排以及旅游等方面的多种生态功能。以碳贮量为例,内蒙古的草原草地的碳汇总量在1.3万亿吨,这相当于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亿吨,通过发展草产业,可以有效地增加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是低成本的固碳减排的途径。因此,草原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他任何生态系统不可代替的,对于增强我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有重大意义。

(二)维护祖国生态安全的需要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天然草场有13.2亿亩,居我国五大草原之首,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22%,从东到西绵延4000多公里,是1400万各族农牧民群众的生存根基和生命家园。同时,她还是“三北”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和畜牧业生产基地,毛、绒、肉、乳、皮等畜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的需要。

(三)能够有效解决“三农三牧”问题

禁牧、休牧、轮牧、舍饲半舍饲等退牧还草措施的实施,为生态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林草资源,从而为农牧业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畜牧业生产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追求质量和效益型,许多从未从事过农业生产的牧民走上了为养而种之路,生态条件恶劣地区的农牧民也转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实现了草原增绿、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标。

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划区轮牧和休牧

通过划区轮牧和休牧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实现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开展天然草原划区轮牧技术应用研究,建立合理放牧利用制度。对采取以单户或联户经营的合作组织,实行划区轮牧生态补偿。在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地带实施休牧工程,给草原植被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返青期休牧,可以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积蓄营养,促进植物分蘖生长,提高牧草产量。结实期休牧,为牧草种子繁殖提供更多的机会,为草场植被更新创造有利条件。

(二)长期禁牧、阶段禁牧

通过长期禁牧、阶段禁牧等措施,给草原创造自我休复的条件,逐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恢复草原植被;将荒漠、草原化荒漠、沙漠等严重退化沙化草场实行长期禁牧,不再从事牧业生产。并将该区域牧民搬迁转移,异地安置,通过草原生态补偿和安居工程,为牧民提供生活保障和居住条件。

在草场经过若干年禁牧后,草原植被好转,逐步恢复到可利用状态,根据草场载畜能力,测算饲养牲畜数量,实行以草定畜,可持续利用。在阶段性禁牧期间,牧民可不转移,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实施的生态补偿标准,为牧民提供生活保障。

(三)人工草牧场建设

通过人工草牧场建设,增加饲草料有效供给,缓解天然草原压力,促使退化沙化草场得到有效治理。我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水土热资源丰厚,有大量的弃耕地和撂荒地适宜人工草地建设,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实施标准化人工草地建设工程,可为草业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保障,又能实现增草增收、增效减排,达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目的。

(四)生态工程治理

继续加大天然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巩固建设成果,延长禁牧休牧补贴周期。通过围栏建设、补播改良以及禁牧休、休牧、划区轮牧等措施,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生产力,促进草原生态与畜牧业协调发展而实施的一项草原基本建设工程。对重度退化沙化草原禁牧5年,并补播牧草;对中度退化沙化草原采取春季休牧,即牧草返青期休牧,给牧草提供充分生长发育的机会,提高牧草产量;对轻度或未退化沙化草原,实行划区轮牧,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实现草原的合理利用。

巩固和加大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建设项目。重点治理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采取林、水、草相结合,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相配套的治理方式。对两大沙地和退化沙化严重地块进行围栏封育,并进行飞播、人工补播等措施恢复草原植被。选择立地条件优越的地块,建立灌溉人工饲草料基地,增加饲草料供给,缓解天然草原压力,给草原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包括禁牧休牧,配套棚圈、青贮窖、饲草料加机械等建设内容,为舍饲圈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牧区节水灌溉人工草牧场建设是解决解决饲草料短缺的一项重要措施。大力实施人工草地标准化建植技术,是现代化畜牧业的主要标志,也是解决增草、实现增收、减轻天然草原压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区域规划、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以及节水灌溉、测土施肥、草田轮作等综合技术配套与规范,在牧区实施以水为中心的高产饲草料基地建设,可以达到以地块为单元,以水利为保障,以标准化为手段,建植一块,成功一块,保护一大片,实现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牧区增绿的共赢目标。

(五)草原生态监察

强化对全区范围内草原资源、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农业污染和工业及生活污染、土地荒漠化及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警。尽快建立生态环境预警制度, 并以“3S”技术应用为突破口,形成生态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体系,整合利用各部门和相关机构的信息、研究成果。深入开展生态监测工作,建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开展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开展生态环境监察示范活动。

(六)生态补偿

拓展草原生态建设保护补偿领域,创新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受益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现行生态项目补偿具有时限性、项目之间、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尽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资源开发与管理、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与补偿的方针、政策进行统一协调,科学确定生态环境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和补偿对象,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针对我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生态综合治理需要,优先制订重点生态治理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

(作者单位:1.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张莉莉

作者:苏日歌 张利隽

草原生态保护论文 篇2:

吉林省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摘要:该文分析目前吉林省草原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应采取的措施,包括推进草原生态治理,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宣传力度,重视草原工程项目监管,加大草原监管查处等。通过对草场的科学利用、合理保护,可使退化草场得到改良,区域环境向良性发展。

关键词:草原;生态保护;措施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09.016

0 引言

吉林省的草原大多数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4个地区的交界处,主要属于科尔沁大草原东部。尽管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多年以来,人们受到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对优质的草原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白20世纪80年代,吉林地区草原退化面积不断扩大,产草量也由建国初期的1500~3000kg/hm2下降到300~900kg/hm2,放牧场下降更为明显,产草量只有300~450kg/hm2。目前,草原退化破坏了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如水土流失引发的土地荒漠化,牧民生活空间减少等。针对这一问题,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吉林省草原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应采取的措施,希望对吉林省草原生态保护和建没工作有所裨益。

1 吉林省草原生态建设现状

吉林省的天然草原不仅是畜牧业的发展基地,同时亦是草原水土保持和防治风沙的重要生态屏障,在保护国家生态系统安全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吉林省一些地区已经开始通过人工植草提高草原面积,减少草原退化现象。近年,在人工植草中,优质牧草比例不断提高,种植面积也呈现出优势集中区。牧区政府将植草与畜牧业紧密结合,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吉林省也不断完善和制定相关配套法律,不断完善草原生态保护的机制建没。吉林省根据我国《草原法》的规定,出台了本省的草原保护和建设法规文件。2019年,吉林省发布《关于积极推进大规模土地绿化行动实施的意见》,提出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實施十大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其中就包括吉林省草原保护与修复工程。该意见要求落实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的治理工作,加强对“三化”草原的投入,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草原生态环境。各级政府应当制定退化草原治理实施规划通过采用围栏封育、草原改良、补播种草等手段保护草原生态。同时,吉林省继续进行退牧还草工程,到2020年,吉林预计实现治理“三化”草原3113.33hm2,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超过72%。

2存在的问题

2.1农牧民草原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大部分农牧民对草原的科学利用的兴趣不高,认知水平低下。一些农牧民为获取直接的经济利益而破坏草原生态。如偷牧现象每年仍比较多,且造成严重危害。特别是在冬季,偷牧对草原的生态破坏力更大,冬季是草地休息、蓄水的关键时期。冬季偷牧过牧,将对牧草茎基产生破坏,大幅减少其中所贮藏的营养物质,对下一年牧草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2.2草原生态工程建设不完善

吉林省草原生态工程建没内容多样性不足,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此外,由于生态补偿不足,牧民提高收入与草原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牧民的生活仍然相对落后;由于在草原生态项目建没中,牧区内的一些草原将被政府禁止放牧,牧民所饲养的牲畜将会减少,而政府给予的补贴收入难以弥补这些损失。在草原畜牧业生态保护建设中,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对饲料及配套设施的投入大幅增加。

2.3草原违法案件时常发生

目前,吉林省每年发生的草原违法案件总数有所减少,但草原违法大案、要案的数量有所增加。草原复垦和占用不合理、草原承包经营权不合理、草原野生动物遭到破坏的情况仍然较多,非法、不合理使用草原的案件难以查处。草原执法监督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在目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地方政府对草原生态保护重视不够。而农牧民和部分畜牧企业对草原资源进行一种无限制的开发,严重损害草原生态。

3建议

3.1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宣传力度

吉林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牧区民众的宣传教育,如由草原执法人员借助讲课、发放宣传资料、微信微博公众号宣传等方式普及草原生态保护。同时,要严格查处各类非法草原活动,深入农村解决草原纠纷,对草原征收占用、临时占用、草原牲畜平衡等问题进行详细、耐心的解答和宣传[1]。政府还应依法开展草原保护、管理和治草,以保障草原资源,促进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重视草原生态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

为保障重点草原生态工程项目能够优质、高效完成,应提升草原生态工程项目的综合管理和控制能力;并解决]_程建设中的一些核心问题,调整和完善不合理的体制机制。调查处理有相关违纪违规行为,防止草原生态工程项目出现腐败。因而,有必要对草地生态工程实施具体的监管措施:第一,听取报告。听取草原生态工程项目主要负责项目规划和建没进度的详细报告以及草原生态T程项目实施和建没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第二,现场检查和抽样调查。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突击检查,重点检查[2]。严格检查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第三,查账。对草原生态工程的资金使用状况开展严格检查,增强对草原生态工程项目的管控能力。

3.3加大草原监管查处力度

地方政府应提高草原执法能力,加强草原监督调查力度,提高草原违法案件的查处能力,以保护草原生态。第一,要全面落实草原保护制度,严格按照现有制度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第二,调整和创新草原生态保护的执法方式,实现执法方式的多样性。第三,定期向社会通报重要和典型草原违法案件,使社会大众愈加直观、全面地了解这些案件所产生的恶果,并且起到对不法分子的威慑作用。

3.4促进传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生态草业将是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趋势。第一,探索适合牧区特色的生态保护和草原开发新模式,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牧区发展,提高牧区生产效率。第二,科学配置生态环境。提高草地的生产功能,建立集约化种植草地,提升饲草质量。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地,改善其生态功能[3]。第三,提高区域调配草料。牧民在草原生态保护中,应将畜牧业与草原生态保护结合在一起。

4结束语

吉林省西部的草场是我国的优质草场之一。目前,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吉林地区的草场面积处于持续减少中,且草场不断退化。本文分析了目前吉林省草原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应采取的措施,包括推进草原生态治理、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宣传力度、重视草原工程项目监管、加大草原监管查处等。通过对草场的科学利用、合理保护,可以改善退化草场的状况,促进区域环境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旭东,杨春,孟志兴。我国草原生态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草业科学,2016(2):77-79.

[2]王美秀,李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近年来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 (6):54-55.

[3]也尔那孜.玉山艾力.基于牧民视角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以新疆新源县为例[J]中同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3-85.

作者:包玉芳

草原生态保护论文 篇3:

四川省雷波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效果

摘要:该文就目前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具体介绍,深入分析了当前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措施,希望能为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效果;问题;对策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11.106

引言

草原生态环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产以及生活空间,同时提供了充足的资源。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重,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导致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矛盾凸显,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白2011年雷波县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草原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也加快了草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全面并且有效控制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情况,进而有效促进了草原地区的持续稳定发展。

实施效果

雷波县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8年来,共实施草原禁牧0.7万hm2,草畜平衡8.67hm2,配套草原生态保护绩效奖励资金转变生产方式(棚圈建没)1470户,整体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水平均有了明显的提升,使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1.1 草原生态环境改善

据监测,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后,天然草原植被获得了良好的生长态势,草原植被盖度、牧草高度以及产草量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平均植被盖度为85.22%,比项目实施前提高12%;平均植被高度为21.32cm,比项目实施前提高50.45%;平均可食鲜草每亩产量为535.6kg,比项目实施前提高50.38%。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草原植被加快修复,改善了草原生态状况,促进草原生态系统恢复良性循环。同时,通过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棚圈建设的实施,推行舍饲半舍饲[1],天然草地的超载率得到了显著的下降,使得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工作效果得到明显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明显提高。

1.2 农牧民收入增加

白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不仅草原的产量以及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每年通过“一卡通”兑付给牧户草原补奖资金395.45万元以上,兑付率达到97.g%以上,补助奖励资金的发放,使农牧户提高了收入。此外,补奖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草原,提高了草地生产力,夯实了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缓解了草畜矛盾,转变了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康[2],提高生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1.3 社会效益提升

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明显改善了草地的退化现象,同时也提高了农牧民对补奖政策的认知度,使农牧民具备了更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积极性。同时补奖政策的实施,草地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农牧民可在人工饲草地刈割青草,进行冬草贮备,进而增强农牧民抗灾救灾能力,减少性畜的掉膘和死亡,增加牧业收入,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缺乏延续性导向性

雷波县草原生态环境普遍较为脆弱,长期过渡放牧,导致草原的生态环境很难实现彻底恢复,需要较长的恢复周期。草原补奖政策得到了一段时间的实施,但是相关政策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补奖期满后牧民能继续放牧,导致牧民以观望的态度来面对减畜以及卖畜工作,同时也颇为担心补奖期满以后草原生态可能出现的发展状况。

2.2 生态补偿与牧民增收之间不协调

各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落实,会对牧民的增收造成影响。雷波县大多数农牧民不具备过多的技能,而是仅依靠种草养畜生活,畜牧业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3]。加强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会导致草地畜载量的减少。在对牧民进行补偿的过程中,一些禁牧区的牧民会因减畜而导致收入减少,影响了牧民参与到草地保护政策的积极性。

2.3 草原管理人员缺乏培训

雷波县281名草原管理人员均为临时聘用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又很少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因而管理人员有限的技能很难满足相关补奖政策高效开展以及落实的实际需求。同时,在这些贫穷落后、信息闭塞的地区,由于缺乏足够的宣传,导致农牧民对政策实施可以为其带来的收益缺乏足够的了解,进而很难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进行积极的配合。

2.4 缺乏完善的实施效果评价体系

由于雷波县地理位置、地域条件较为特殊,同时草原的生态安全直接决定当地的经济、生产以及生活。由于缺乏一个完善的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导致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能得到准确的评价,进而无法对草原补奖中所存在的各种不足进行更好的改善。

改进措施

3.1 完善补奖政策

草原补奖政策不仅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可促进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长期以来过渡放牧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恢复。因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应当对补奖政策进一步,进而建立一个完善的草原生态保护机制,制定一个科学完善的补奖体系。

3.2 加大草地生态的补偿力度

在部分乡镇,草原生态的补奖政策其相关的补贴金额并没有满足牧民的实际期望,草原面积较大的农牧民补奖金额高达几千元,而草原面积较少的农牧民补奖金额有的还不足1元,使农牧民在生态补偿以及增收方面出现了不平衡,因而地方政府应对补奖标准进行不断完善,将牧民的补奖范围扩大。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畜牧业进行不断的引导,使其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对农牧民进行鼓励,支持其出去就业,在产业化的导向作用下帮助牧民增收。此外,还需对各地的养老、医疗等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保证农牧民在禁牧之后不存在后顾之忧。

3.3 做好草原管理人员技能培训工作

根据雷波县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监管机构,做好草原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此外,对于一些通讯、交通不畅的乡镇,可以通过广播、发放宣传资料以及入户宣传等措施做好补奖政策的宣传工作,帮助农牧民充分的认识到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3.4 建立完善的补奖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体系

应在国家以及地方标准的基础上,系统并且科学的评价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状况,对补奖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及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结束语

在边远贫困的民族地区,在草原生态保护实际发展过程中,应在补奖政策的实际落实情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草原生态建没活动,通过草原生态建设以及发展方案的制定,对补奖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提出有效的措施,增强管控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晓慧新疆阿勒泰地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10):148-151.

[2]腾巍巍新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效果探讨[J].中同畜禽种业,2018(9):13-14.

[3]吉蕾蕾.草原生態保护补助奖励实施8年草原牧业牧民实现三

方共赢[J].商讯,2018 (4):45

作者:李灵

上一篇:列车通信网络论文下一篇:商业生态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