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可以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还能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论文 篇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途径解析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开发的必要性,然后从发掘非遗的“新颖”之处、非遗创意产业链的规划和非遗创意产业开发的注意事项三点对非遗创意产业开发途径进行了深入解析。旨在为相关的非遗创意开发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产业开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开发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活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开发两者之间是互助互利的关系,通过创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包装和宣传,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的人知晓,从而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受众面,进而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者和传承者队伍的壮大,最终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魅力进行挖掘,能够为广告创意提供更好的素材,从而有利于文化商品品牌的建立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以文化为中心展开商业活动,最终有利于经济建设。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意开发满足对非遗的传承需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两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无论从文化建设角度还是从经济建设角度来分析都十分有必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开发的途径

(一)从创意角度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颖”之处

1.有古文化的韵味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其发源较早,拥有悠久的历史。所以非遗文化对现代人来说是隔时空与古人的精神交流,甚至有穿越的文化色彩。非遗文化的古典魅力和古香古色的韵味本身就受到广大热爱传统文化人民的热爱。古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深受当代中国人的热爱,具有良好的市场。例如,周杰伦中国风的《兰亭序》是现代音乐与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穿越时空的合作;郑源和储兰兰的《寒江雪》是现代阴雨与国粹京剧的艺术变形融合;黄悦的《折子戏》片头用了京剧的原生唱腔,是现代曲乐与国曲京剧的完美嫁接;谭维维与张喜民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将现代摇滚与陕西民乐以及西洋乐器熔化在春晚的舞台上,震撼了全世界,诠释了什么是中西合璧,什么是古今融合。这些曲艺作品都因为有了中国风而透出了卓尔不群的高贵。

2.有神州大地的传奇色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其发源地为中华大地,尤其是黄河流域的灿烂文明,每个非遗文化都在神州大地上熠熠生辉。非遗文化上带有的神州大地的符号,这本身就是一道绝美的风景。例如,《满腹经纶》这部语言类曲艺作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将中国各地的著名文化都串联起来,《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就在谈笑间带到了现代人的生活中,将不曾被翻阅和少被关注的上古文化融化在了观众的笑靥中。

3.是多元文化池塘中的白莲

我国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变迁,不同时代的文化有不同的特色。在建国前后的歌曲特点是旋律优美和辞藻含蓄;改革开放初期的歌曲由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激情,歌曲变得通俗易懂,表达直抒胸臆,是流行歌曲盛行的时代;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中外文化高度交融,歌曲和影视剧的特点由原来的“高大全”向着“甜美腻”的方向转变。在这个文化主流形式演变的过程中,外国的文化表现形式被国人所接纳。现阶段是改革开放“走出去”的阶段,2015年APEC会议上,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瑰宝,是我中原文化回归的时候了。《华阴老腔一声喊》中谭维维装束青素,基本没有化妆,陕北民乐艺术家们身着家常服饰,但是正是那种如同白莲的本真打动了亿万国内外观众。

4.是炎黄子孙身上抹不去的烙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和精髓,近代以来我国的文化与世界接轨,是世界文化中国化后的结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多数是民国甚至是晚清之前的文化艺术,那段历史长河中中原文化有着浓重的中华魂,如同烙印一样印在炎黄子孙的身上。非遗文化是纯粹的中国文化,不与任何其他“混血”,独具魅力。

(二)非遗创意产业的产业链规划

1.非遗传承保护机构的本色宣传

非遗创意文化产业是为保护传承非遗文化而存在,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本色的宣传。在宣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资金的匮乏和受众面过小都是造成宣传动力不足的原因,也是非遗失传危机日益明显的原因。在非遗创意产业链中,非遗传承保护机构是源头,也是产业链的重点,以本色非遗文化进行宣传,在经过一个个环节让大众接受并热爱非遗文化之后,要将非遗文化的“真身”显现出来让大家朝拜。

2.非遗文化与时下文艺形式结合

由于历史和主流文化等原因导致了非遗文化的成为小众关注的焦点,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非遗文化,需要将非遗文化与时下流行的艺术形式结合。该创意产业开发的原理如同十二生肖争排名时聪明的小鼠站在跑得很快的老牛身上一样。将非遗文化植入时下文艺形式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非遗与流行歌曲结合;再如,非遗与服装彩绘相结合;再如,非遗与手工艺制品相结合;再如,非遗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等等。非遗文化与时下文艺形式结合是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环节,是非遗文化打入主流文化市场的包装阶段。

3.非遗艺术义演与商演有机结合

当下的媒体传播方式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在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也是对非遗艺术宣传效果最好的是曲艺类艺术。音乐是人类的灵魂,将包装出来的非遗艺术进行表演,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多,非遗与广大观众碰撞的频率也自然会增大。非遗艺术形式进行演出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开发链中的主要环节,这个主要环节的工作质量高,持续的时间长,该创意产业的生命力也就更旺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力量也会越大。因此,在非遗艺术形式推广的过程中,要将义演与商演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非遗艺术与大众的接触次数上有所保证。所以,在非遗创意产业开发的过程中要对各个产业链之间的衔接和资金上的相互补给做好计划。

4.非遗艺术走进艺术学校课堂

语文之所以大家都会是因为代代相传,每个地方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哼上几句自己的地方戏是因为从小的文化氛围。如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很好地进行传承。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大众接受和效仿,大众的审美和文化素养也会有所提升,所谓“会者则难者亦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工作也就更好完成。非遗艺术关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其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艺术的升华。将非遗艺术种在声乐、美术和体育等艺术土壤中,会成长成为一颗参天大树无人能撼。

(三)非遗创意产业开发的注意事项

1.坚持始终保持非遗本色化和非遗艺术化两个版本

在非遗创意产业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始终坚持两个版本,一是对非遗本色文化的保护,虽然对非遗文化进行适当的变形应用到了艺术表演中,但是对于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高度的保护,非遗的每一分真色都是发掘不尽的创意源泉。此外,如果将非遗文化的本色溶解掉了,也失去了应用创意产业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意义。二是对非遗艺术化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升级,对非遗艺术形式进行二度创作能够延长非遗在流行文化中的存在时间。非遗艺术化这个版本存在的意义主要在于两点,分别是为本色非遗进行代言,让非遗以变式的形式杂糅在流行文化中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2.坚持非遗文化借“政治政策”助“经济建设”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我国的文化殿堂中的美酒是干红解百纳,用多种葡萄酿出了独有的香醇。如今改革开放政策重于“走出去”,也正是茅台入宴的时候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传播需要凭借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乘着开通的亚欧铁路,在一带一路经济带中沿途播撒。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国民的物质生活有了良好的保障,温饱问题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正向着文化阵地转移。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颖之处进行包装,从而推动新一轮以文化为卖点的产业长足发展,进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同时也为健康的意识形态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从而借力打力让沉默已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响彻空谷。

3.非遗创意产业发展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发展创意产业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传承的重要途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开发,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并提升其价值,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产业开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代表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元文化的今天要经过创意的包装以扩大受众,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之后,在将其非遗的文化内涵进行普及,从而让人们对非遗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进而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源远流长。创意产业对非遗文化的魅力进行挖掘,能够形成一个新的产业,这个产业只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够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长足稳定的发展,从而让非遗文化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永存,并且踏着当下改革开放“走出去”的有利政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高小康.如何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划出红线[J].人文杂志,2013(09):12.

[2]陈又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化生存[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6):15-16.

[3]刘宇,张礼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本位基因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 2012(11):45-47.

作者:赵云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论文 篇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可以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还能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必要性,最后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以及表现形式,有时候是群体或者团体的,有时候是个人的,其呈现出来的表演形式、知识体系或者相关的工具、工艺品以及文化场所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很有必要。

首先,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发展,让其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对其进行破坏的前提下,采用文化创意的方式和手段,将其融入现代的创意,使用适当的方法让其在现代社会也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受到广泛的关注,被更多人了解,从而起到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其次,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强劲的生命力。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该顺应时代的需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运用,建立起有效的运营机制和模式,通过文化组织和研究结构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组织,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从而挖掘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让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有三种:

一是分类融合的发展方式。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保护和弘扬,但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因此在两者进行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分类融合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永久和持续的利用,基于动态保护的目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对其进行有规律和顺序的开发和利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思考,将其更好地应用在文化创业产业中。

二是资源整合的发展方式。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时,可以采用资源整合的发展方式,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力量,用专业性更强的人才和队伍,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基础等相关基础的建立。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创业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建立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利用资源的高度整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更好的发展。

三是政府引导发展方式。政府可以站在全局的角度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规划和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好的保护。根据政府的规划和引导,非物質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会有更多的资金保障和优惠政策。有了政府的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前期规划会更加完善,这对于两者的融合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后期的奖励机制和政策也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融合发展。因此,政府引导发展的方式,更加能够快速见成效,具有力度强、保障性好等优势。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创新的方式,焕发出新的时代意义,更加具有生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旧的怀念,也可以有新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将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心放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和创新上,具有非凡的时代意义。■

作者:田承玉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论文 篇3: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在近几年的文化创意作品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的产品设计越来越多,但是,很多设计师都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他们不了解中国传统图案的含义,只是选择将他们融入了自己的创作作品中。因此本文对文化创意设计过程中,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底蕴与价值加以研究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并以剪纸为例,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创作品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剪纸

在文化创意设计蓬勃发展的今日,将中国的文化创意设计产品注入中国灵魂已经成为当今文化创意设计师一定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相融合,正是为中国文化创意设计产品注入灵魂的一种方式。

一、文化创意设计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底蕴与价值进行挖掘

对于目前的文创领域的设计师而言,文化遗产仍然是他们需要深入了解的一个部分。许多设计师在以中国传统的图案与花纹进行设计时,往往并不能对该图案或纹样由一定的了解,而只是简单的针对该图案的视觉元素进行创作,因此,在文化创意设计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底蕴加以了解,对非物质文化资产所含有的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中国的文化创意设计师而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应当具备中国元素的内涵,具有独特的中国韵味,文化创意设计应该是带有中国,这个源远流长的神秘国度的意境,而不仅仅是在设计法则的框架下,通过软件操作将中国传统纹样无灵魂地放置在文化创意作品中。设计师有必要了解那些传统图案与纹样背后的故事,知晓它为何如此?有何意义?如何演变?只有这样,设计师融入了传统图案的作品才是能够承载国家与民族文化的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文创作品。

通过设计师之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民间艺术融入文创产品中,其实也是在为中国设计师的设计注入属于中国本土的艺术灵性与魅力,为设计产品熔铸中国精神。通过将那些传承了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现代充满了多样化、多元化的创意设计展现在世人眼前,使中国的文化创意设计在世界的设计领域绽放自己的独特光彩,才是中国文化创意设计的制胜之路。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以剪纸为例

(一)以“七巧花胜”剪纸拼图垫为例

在文创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文创产品采用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传承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大放异彩。例如图1所示的《“七巧花胜”剪纸拼图垫》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设计相结合得来的成品。

该作品将中国传统的智力游戏七巧板与中国的传统习俗正月初七张贴“人胜”的习俗相融合,制成了“七彩花胜”剪纸拼图垫。“人胜”是指古荆楚地区妇女在“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七)通过剪纸做成镂空小人并将小人张贴在屏风或窗上,抑或将小人戴在发间,以求吉利的一种风俗习惯。

在这一作品中,作者将七巧板、“人胜”剪纸进行融合,材质则采用了激光切割的厚毛毡及硅胶,将七巧板中的“益智”“人胜”剪纸中的“吉祥”寓意与现代工艺相融合,制成了这件文化创意设计产品。这件产品不仅是益智玩具,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同时还可以用以放置杯碗进行隔热,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文化创意设计三者合一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

(二)以“福字灯笼”剪纸灯笼为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春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春节中,有两个不得不提的习俗,即“贴福字”“挂灯笼”,这两种习俗都是为了人们能够在新的一年中幸福安康,除病消灾。我国的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将花鸟鱼虫都剪得栩栩如生,“福字”也不例外。“福字灯笼”以剪纸福字为基础,通过对毛毡的激光切割将剪纸图案转刻在毛毡上,并通过拼插连接的方式而做成。

剪纸、福字与灯笼这三者进行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材质上仅仅使用了毛毡,连接工艺则是非常简单的拼插工艺,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可以完成,造型上基于传统的“红灯笼”“福字剪纸”的造型进行传承与改进。这件文创产品不仅非常别致,而且价格较为低廉,还能够承载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是一件非常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

结语

中国传统艺术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飘飘荡荡,时至今日,也未曾消失过,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与文创作品相结合的过程中,这两者都在相容的過程中大放光彩,而从古人的艺术文化中汲取精华,也恰好能赋予中国文创作品真正的中国灵魂。

参考文献:

[1]杨慧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2]谭琢麒,李克华,滕兆烜.剪纸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牡丹,2016(16):38-39.

作者:徐洪

上一篇:关于中秋演讲稿下一篇:心理健康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