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生班级德育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聋校的综合实践课面临着教科书、师资、教学策略等方面的阻碍。对综合实践主题确定课的基本教学结构及教学策略方面的阐述,在挖掘主题、提出问题、形成课题和组建小组几个方面举例说明,以培养并提高听障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听障生班级德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听障生班级德育论文 篇1:

高职校听障学生随班就读德育教育案例

摘 要: 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是教师在学校教育阶段面临的一个挑战,孩子的特殊性给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与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就本班一听障同学的德育教育实践,首先围绕如何帮助听障孩子正常交流,如何融入同学群体,其次如何开展个性化德育教育,实现听障孩子的德育发展,在这里作一些浅析。

关键词: 听障学生;随班就读;个性化德育教育

一、 案例介绍

我所带班级34人,H同学是一名听障学生,其父母从小没有选择将他送到特殊学校就读,而是按正常孩子送读初中,中考后进入我校,属于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类别。我是该生进我校第四年既本学年刚开始接班管理,之前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为了能走近H同学,我开始向其父母,同宿舍同学,座位附近同学详细了解情况。该生并非先天听障,是六岁时由于治疗感冒用药不当造成耳朵失聪,所以他有正常人的语言能力,只是在六岁后由于丧失听力,语言能力发展也受阻,表达非常吃力。同宿舍同学虽然没有与其发生矛盾,但对其行为多有不满,比如自行随意拿别人东西使用,且毫无愧疚感。各科老师对于该生反应的主要问题:因其不能融入班集体,需要分组团队完成的课程,对该生来说每次都特别困难,常有挂科现象。上课过程中有我行我素现象,上课老师无法与其沟通,无法作现场纪律教育,有时影响班级整体授课。同班和同宿舍同学对其意见较大:普遍认为该生没有组织性,且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偏执,没人愿意跟他相处。因其长期一个人独处,班級同学多用自闭等词语形容其性格特征,隐含其有心理疾病的意思。

二、 随班就读听障学生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一) 随班就读听障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由于听障学生长期处于“听不见又不能说”的环境中,与外界的沟通比较少而且比较直接和片面,所以他们容易封闭自己,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这样的心理给他们融入班集体造成很大的障碍,且H同学由于离家较远,寄宿学校,与同宿舍同学发生矛盾的概率增大,如随意使用别人的物品,按自己的意愿要求别人等。矛盾发生后,调和矛盾的语言几乎没有。

听障的生理缺陷导致H同学表达能力发展较慢。首先正常分贝的声音H同学听不到,所以他能接受到的语言信号很少,自然阻碍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其次因H同学有听力障碍,从小以独处为主,父母也没有及时地干预,导致其语言表达能力与交往能力发展严重滞后。随班就读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异常”。很多同龄人可以做的普通事情,自己都无法参与或无法完成。长此以往,自卑心理产生,结果更加自闭。

(二) 随班就读听障学生个性化德育教育分析

1. 班主任与其他授课老师多给予关注和关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闭的孩子内心深处比普通同学更渴望被理解和关注,只是不知如何去获得。有些是不知如何与他人相处,有些是曾经受过伤害,如果再有自卑心理作祟那更不愿敞开心扉。

为了能走近H同学的心里,我先自己接触了关于听障同学德育教育的案例,学习适合他们的交流语言,比如简单的手语。还有对他的语言引导主要借助QQ等文字交流平台实现,同时与其他授课老师分享这种方法,总之做好应用特殊方法实现一个不特殊的德育交流。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H同学消除对老师的不信任,慢慢实现其能与老师进行思想交流。

2. 与其家庭携手共同进行德育教育

H同学较幸运的一点是家庭完整,父母也很疼爱。但父母的疼爱主要体现在满足物质上的需求。这在儿童期,没有问题。当孩子进入高职校的年龄段,有更高的思想诉求或者是青春期的困惑等,父母因受教育程度有限,却给予不了帮助。对于H同学的案例,我没有采取传统的家访或家长到学校的交流形式,主要利用以校园开放日,毕业作品会展等机会,老师,家长一起尽量让H同学作引导员,同时将H同所学专业,在校的生活让家长尽量多了解。共同进行探讨式交流,增加彼此间的理解。家长也从监督的角色转换为参与、辅助的角色,逐渐实现科学的德育引导。

3. 发动班级同学集体力量促进其真正融入

采用合适的方式帮助随班就读听障同学融入集体,这既是矫治的手段也是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建设一个具有包容心和爱心的集体是接纳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班级里一方面主动创造H同学和他人交流、沟通的机会。具体实施中,做了以下主要工作。在每周固定的班级大扫除卫生活动,集体读书分享活动上,由班长和团支书提前组织安排,让H同学与其他同学都具有一样的参与与分享的机会,而且分享方式改变为以文字的形式在班级QQ群里发送,主要为了拉近心理距离。同时H同学在学习上的优势在期中或期末考试后给予积极的表扬。

三、 随班就读听障学生德育教育反思

(一) 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综合教育能力

作为德育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会遇到各种特殊的情况。当遇到特殊情况时不能按常规的德育教育案例对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自身的德育教育方法和提升自身的德育教育能力。比如在H同学的案例中,首先得从普通的语言教育改变成文字德育教育,其次有目的地去了解关于听障同学的心理活动,再次以个性化德育教育为理论基础,从教师,家长和同学三方面实现对听障同学德育教育。

(二) 多关注班级中特殊同学的言行,多给予关爱

特殊群体就如听障同学,因为各种原因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班集体。有些是因为自卑不愿敞开心扉,有些是因为曾经受到的伤害,让他们对与人相处产生畏惧。从心理学上分析,这些不能和同伴正常交往的孩子心理是孤独的,他们内心更期待来自周围人的关注和关爱。所以来自老师、家长、同学们的关心和爱护都是他们真正融入班级,脱离孤独的良药。

(三) 德育教育中应注意的方面

其一要注意教育对象的心理或情感需求。所以在教育开始前应先了解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特别是随班就读中的一些特殊学生,在处于心理脆弱期的他们,需要老师充分尊重他们感受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其二要注意建立亲近基础上的信任。德育工作是通过交流实现,老师只有获取教育对象的信任,才能坦诚交流,才能真正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实现德育教育。其三协调好家校班的共同情感影响。对于随班就读的特殊生充分调动家庭和班集体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真情,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满足被爱的心理需求。

作者简介: 谢文康,江苏省苏州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谢文康

听障生班级德育论文 篇2:

浅议听障生综合实践课问题的提出及主题的确定

【摘要】聋校的综合实践课面临着教科书、师资、教学策略等方面的阻碍。对综合实践主题确定课的基本教学结构及教学策略方面的阐述,在挖掘主题、提出问题、形成课题和组建小组几个方面举例说明,以培养并提高听障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

【关键词】综合实践 主题确定 教学结构

一、提出问题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开阔学生思维,调动听障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提出研究的问题。

1.指导低年级听障生学会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展开的第一步,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普小三年级时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年级,低中年级的听障生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可能不会提出问题,那么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听障生学会提问。如《走进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实践课中,老师可以教听障生在某一个话题前面加上“为什么”后面加上问号就可以了。“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变成:为什么端午节就会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2.引导听障生从生活中收集问题。平时注意多观察、收集听障生的兴趣,把它们汇集起来,选择关注面比较广的问题,作为综合实践课的主题。教师还要引导听障生观察身边的事物,从生活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带领听障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实践、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活动的主题,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3.引导高年级学生通过调查问卷收集问题。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让听障生自由填写自己感兴趣的、最想研究的问题。收集后整理。如《地球村——人类的家园》这一课,通过采访调查和听障生之间的交流,使听障生了解“地球村”称谓的由来,探讨地球是如何形成的,树立正确的宇宙观,通过听障生自己调查,学会记录、学会与健全人交流、沟通。

4.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师课堂上为听障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听障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听障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听障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二、挖掘主题

引导听障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现象,积累相关素材,能从平时生活中收集相关的问题中选择大家关注较多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1.从听障生身边挖掘主题。主题的选择和确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非常重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导听障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资料,也可以用上网、查阅报纸、书刊等形式收集资料,培养听障生收集资料的各种方法。

比如,低中年级听障生喜欢看动画片,由光头强砍树、小鸟无家可归的动画引入主题《走进植物的王国——小植物 大世界》。对于中高年级段听障生则提高要求,由“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这则消息可以确定这样的主题《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又可以衍生出子课题《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走进家乡的茶文化》、由音乐《我是女生》引入《青春期男生女生交往》的主题、由手机上收到的一条诈骗短信引入的《身边的诱惑》等主题、由德育处安全教育讲座引入的《学会拒绝》《交通安全助我行》《我们和诚信在一起》等。

2.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挖掘。让听障生对艺术节的整个组织、策划有个整体的印象。可以确定主题:《盛大的艺术节》。每年春季、秋季我们学校都会组织听障生和视障生参加各种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石鹏山桃花节、参观家乡的连云港港,参观核电站工程等。周末组织和视障生一起在苍梧公园、小区广场等地方为老年人提供免费服务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寻找主题:《走进连云港》《连云港民俗》《走进海边的渔村》《考察社区居民卫生习惯》《关爱社区孤寡老人》等。

3.从学校的传统特色中挖掘。学校的传统特色中学雷锋、科技、民俗美术、足球等都可以挖掘综合实践课的主题。校园里传统的扶盲助弱、大帮小活动以及每次休假,学校都是组织教师学雷锋小组送他们回家,他们对教师雷锋车感受颇深,从而引出这样的课题——《雷锋就在我们身边》《走进校园里的雷锋》等。

4.从学科整合中挖掘。如由生物课上学习我国的珍惜动植物,去研究我国的珍惜动植物。结合律动课、美术课对听障生进行节目的训练、筛选、编排《我们的舞台》《多彩的艺术节》等。探讨艺术对人的发展的好处,鼓励听障生平时训练自己的特长,为艺术节的开展练好兵。

5.从学生发展的需求中挖掘。每次周末回家,听障生回家安全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安全助我行》。青春期心理疏导问题——《男生女生交往》《课间游戏小调查》等。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特殊教育学校新增设的课程,必将影响其他学科的教学策略。“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和学习情况灵活运用,在实践中不断寻求适合的策略,则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听障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这是我们每位特教老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的教学设计与策略.

[2]周海青.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中主题确定课序列化的有效实施.

作者:丁惠丽

听障生班级德育论文 篇3:

中职德育课堂中如何有效提问听障学生

【摘 要】因为中职听障学生受听力影响,抽象思维劣于形象思维,学生的认知水平范围受限、参差不齐,所以在中职听障学生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师如何科学、有效的设计问题,调动中职听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教师要通过有效提问,促进中职听障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听障学生;德育课堂;有效提问

作者简介:周琴,女,硕士,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听力障碍学生德育课教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中职听障学生德育课堂教学过程的领头羊——提问环节至关重要。提问环节涉及课前设计、课中设计及课后提问反思设计三个部分。其中,课前精心设计提问有利于优化中职听障学生德育课堂教学质量;课中精心设计提问有利于提高中职听障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课后提问反思设计有利于多种角度探索教学规律。在中职听障学生德育课堂上问什么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才能做到有效提问。

一、有效提问的课前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进行中职听障学生德育课有效提问的课前设计,就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即了解中职听障学生德育课的社会发展方向、德育课程发展目标和学生特殊情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提问,是有效提问的前提条件

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提问,实际上就是符合国际形势发展、国情和本土经济特色的提问。作为德育教师,要及时掌握国际形势、国情和本土经济特色。德育的发展之路势必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变得更加开放、融合。因此,课堂提问环节中,德育课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大德育的问题设计,这样培养的中职听障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符合德育教学目标的提问,是有效提问的重要条件

符合德育教学目标的提问就是符合中职听障德育教育目标的提问。中职特教听障生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听障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听障生社会适应能力。如中职听障学生主要学习符合听障特点的专业技能,未来工作主要面向各个企业单位,在面对欠薪、社会保障等方面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甚至找哪个维权部门、如何计算工资等基本常识性生活技能都不会,这时传统教育感觉很苍白无力。在“政治经济与社会”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提问设计环节就可以以这方面的内容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问题设计,如:面对老板跑路,如何找回工作薪酬,向什么政府职能部门求助?

3.符合中职听障学生实际情况的提问,是有效提问的重要保证

(1)建立在中职听障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上的提问。因为中职特教的听障生与普通的高中生或者中专生相比较,虽然年龄相仿,发育相近,但听障生受听力影响,认知水平普遍低于健听学生,尤其抽象思维是听障生的短板。中职听障生的感知的不完整;观察整体性不强;注意的分配较弱;想象的概括性逻辑性较差;思维过程中综合、抽象与概括存在范围扩大与缩小的认知特点。

(2)顺应中职听障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提问。中职听障生普遍存在明显的特殊心理,即同伴认同心理,就是听障生生活与工作中更容易受听障人的影响。有效提问环节中涉及聋人事迹的在提问中加上聋人两字会比没有聋人两字更能引发听障学生的同伴认同心理。如:“聋人洪泽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专家、全国自强模范,靠的是什么精神”比“洪泽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专家、全国自强模范,靠的是什么精神”只多了两个字,但是课堂教学效果明显能够激起中职听障学生的学习热情。

(3)促进中职听障学生能力发展的提问。促进中职听障学生能力发展的提问,就是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方式,以学生现有认知基础,采用开放式的上课模式,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准备得越全面,掌控课堂的空间就越大,听障生收获也就越多,课堂实施效果得到保障。

二、有效提问的课中设计

有效提问的课中设计包含多种有效提问的方法设计、有效提问的阶梯设计、有效提问的对象设计以及有效提问的内容设计。如:聋人洪泽为什么要工作,聋人洪泽主要从事什么工作,聋人洪泽工作中表现如何?聋人洪泽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专家、全国自强模范,靠的是什么精神?聋人洪泽早来晚走,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体现出怎样的职业道德?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经历:做某件事情一开始很感兴趣,时间一久就感到厌烦了?在学习和班级工作中,你能做到像聋人洪泽那样吗?你打算如何将“精”的要求落实到学习、工作当中?

三、有效提问的课后反思设计

1.有效提问的设计评价

下课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结束,只有反思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的教学活动。针对有效提问进行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中职听障学生德育课堂的有效提问可以在符合社会发展、德育课程目标以及学生特点、学生内心需求的前提下,对提问的针对性、有效性进行反思。观察有效提问的内容、数量、对象、层次和时间的分配情况,以及提问是否引发中职听障学生的深度思维、交互提问。

2.有效提问的持续性研究

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中职听障学生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要经常检查课堂提问设计环节的问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随时替换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提问,研究长期持续保留的问题的特点,帮助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提出高质量的有效问题,促进有效提问在中职听障学生德育课堂中的发展。

有效提问可以提升中职听障学生德育课堂的质量,使中职听障德育课成为中职听障学生服务的一门实用课程,还可以使中职听障德育课变成深受中职听障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所以说,在中职听障学生德育课堂中,只有提出符合社会发展、中职听障学生特点的问题才是有效提问,中职听障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学生,但他们一样拥有对社会的美好憧憬。让有效提问激活中职听障学生的思维发展,促使中职听障学生积极提升创造美好未来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锡安.听障学生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张宁生.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汪飞雪.听觉障碍学生教学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6]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刀维杰.听障儿童康复教学教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编辑:秦俊嫄)

作者:周琴

上一篇:欠发达农村教育论文下一篇:村级工作汇报(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