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冲突提升班级德育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道德冲突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化解道德冲突,事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面临的道德冲突主要表现在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两大方面。针对道德冲突的主客观原因,从提高道德实践智慧和净化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化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面临的道德冲突,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师生冲突提升班级德育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生冲突提升班级德育论文 篇1:

班级安全协调小组制:播撒“绿色种子”,让校园更和谐

安全校园建设是和谐校园创建的重要主题。“和谐校园必定是一个安全的校园,安全校园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带有基础性的建设环节。”200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进行了一项题为“中小学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的调研,此次调研覆盖全国8个省市,调研结果表明,“打架斗殴”是造成中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首要原因,已成为校园安全的主要隐患。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学校,规模较大(在校生达2600余名,仅住宿生就有700多名),而且硬件设施比较陈旧、落后,这都对安全教育提出了挑战。但值得欣慰的是,近三年来,我校很少发生严重的学生斗殴事件。更无一起因打架致学生伤害的事件发生,学校连续几年被评为区级治安示范单位,成功创建了平安校园。回顾这些年的工作,我们觉得,校园的安全与和谐,得益于我们推出的班级安全协调小组制度。

班级安全协调小组制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协调小组为核心,开展班级安全自主管理的一种模式。各班安全协调小组由若干名班级民主推选的有威信、具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责任心强的学生组成,以调解同学人际矛盾和冲突为主要职责。作为学生自主调解同学冲突的一种模式,班级安全协调小组制植根于学校的独特文化土壤。是学校“绿色德育”的创新举措。

我校是“浙江省绿色学校”、区“绿色教育特色实验基地”。“绿色德育”是我校在市规划立项课题“构建‘绿色德育’体系,提高学校德育效果”中提出的学校管理与德育工作的新理念。安全协调小组制体现的是绿色德育所融合的和谐、成长、生命等思想的现代德育观。让学生成为“绿色种子”,在以自主管理为特征的“绿色活动”中,自主体验“绿色”。达成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文明交往和相互关爱。

一、在实施学生安全自主管理中丰富“绿色”内涵

现代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斯宾塞曾经说过:“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要被人来管理的人。”班级安全协调小组制体现了我校“绿色德育”所关注的学生自主管理的特征。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我们努力改变“教师思想上一味灌输、行为上包办监管,学生消极接受、被动服从”的局面,引导班主任从“一长制”、“家长制”中走出来,民主管理班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动者。

同时,我们所强调的学生自主管理,是建立在尊重学生差异基础上的,不盲目搞人人轮当协调员(或班干部)。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轮换制”下,班干部一旦下台,通常对班级工作撒手不管,甚至照样捣蛋,因此依然没有改变班主任包办班级工作的局面。

班级安全协调小组制注重班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要求协调小组成员尽职尽责。与学生共同遵守班级安全公约。文明交往;强调相互监督,进行过程性民主评价,营造班级舆论,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实效性。

二、在更新安全观中诠释绿色和谐理念

我们把安全观定位在“确保学生安全与促进学生幸福成长”相统一的基础上。既要减少因人际冲突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件,做好班级安全这篇文章,同时要达到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长期目标。其中,安全协调小组制下的教室“经营观”是关键。

我们认为,在课间刻意要求保持安静的教室或走廊,忽视了少年儿童正是在相互玩闹中学会交际、实现社会化这一客观规律。我们正视初中生控制能力不足、容易情绪化这一心理特征,宽容对待学生的过失;尊重已习惯了在广阔田野里撒欢的农村孩子好动的天性,接受与欣赏学生的“吵闹”。

同时我们也看到,为了把教室真正还给学生,必须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和发展需要。强化学生的规则感。一位哲人说得好:没有任何约束的地方并非就是天堂,因为那准是个强盗的乐园。学校通过引导学生订立自己认同的安全公约,让安全教育规则化、条文化。达到让孩子主动接受教育的目的。当学生成为教室的主人,当学生们有了自己认同的公约,协调员就自然代表了学生的利益,有利于开展协调工作,促进协调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人际交往,避免了使协调员成为学校目标而导致学生与学生为敌。

三、在践行中播撒和谐发展的“绿色种子”

如果把实行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比作田野,安全协调小组比作播撒者,那么踏实地践行则是“绿”满校园的关键。

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牵引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努力对协调员队伍进行灵魂的塑造,引导他们在如何“摇动”和“牵引”上做好文章。

1、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加强价值观教育

著名作家梁晓声认为,现在的教育中普遍缺乏对做人、处世的教育和责任心的培养,许多孩子“对待与考试有关的东西时非常勤奋,但是对考试以外的什么也不感兴趣,甚至是漠视”。

学校教育不能缺少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在我们学校有一句口号:“优秀生,你的名字是服务者。”安全协调员都是班级中品学兼优的学生。通过对他们的责任教育、情感教育,唤醒他们内心善良的人性,强化他们为班级服务、尊重同学的意识。班级安全协调员普遍对班级有较强的荣誉感,人际关系好,尤其对班级中弱势学生有同情心。当同学陷入困境时,能给予真诚的援助,让他们感觉不再孤独;在同学受到欺负时,及时伸出友谊之手,帮助缓解心理压力,克服自卑感。安全协调员对创建互为支持、充满安全感的班级集体起到了重要作用。

2、注重冲突协调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牵引”能力

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在现代教育中,知识不再是教学的重心,人际关系才是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如何面对冲突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应该说,人际冲突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以及走上社会的历程。学生的人际冲突有多种类型,程度有轻有重。班级学生中有时会有欺负型冲突发生,我们要求协调员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制止暴力发生,并及时报告老师。而协调员的主要职责是对于班级中最常见的一般性冲突进行协调。这也是学校重点关注的内容。并在这一方面对协调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减少一般性冲突,能够最大程度上控制暴力冲突发生的概率。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通过培训。协调员熟悉了冲突协调的程序,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协调技能。而在积极的冲突协调实践中,不仅成功地调节了很多学生间的冲突,改善了班级同学的人际交往,同时增强了自我效能感,发挥了内在潜力,促使自我走向成熟。

四、安全协调小组制度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一个“绿色平台”

安全协调小组制并不排斥班主任的作用。相反,我们以安全协调小组制为平台,带动了班主任专业的发展。

1、积极利用师生冲突,推动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的动态发展决定了师生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学会积极面对冲突、做学生的表率、建立班主任与学生的和谐关系,既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安全协调小组制背景下学校对班主任提出的新要求。

经过经常性的主题式班主任培训。班主任能把一般性师生冲突视为可贵的资源,提高了化解师生矛盾与冲突的能力,增进了师生沟通,促进了师生和谐。同时,班主任更注重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注,有效预防师生间的恶性冲突。教师的身体力行。对班级安全协调员和其他同学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实施学生自主管理,提高育人水平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育人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班级安全协调小组制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该制度为载体,有效实施学生自主安全管理,这是班主任面临的最大困难,也是一个挑战。经过几年的实践,许多班主任能自觉走出“班级保姆”的角色误区,在班级安全管理中,为协调员营造了一个彼此信任的班级氛围:遇事不包办。尽量明确协调员的职责范围,充分发挥协调小组制的功能。

可喜的是,学校凭借安全协调小组制这个“支点”,“撬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有的班主任通过协调员与学生互动式班队活动,营造了温暖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具有安全感、亲密感和归属感;有的班主任则引导协调员把工作延伸到同学家庭,促进了家校联系。

当然,班级安全协调小组制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我们正视问题的存在,有了问题,才有发展的需要和动力。只要我们坚持“绿色”理念,辛勤播撒“绿色种子”,总会有收获的一天。

作者:桑建平

师生冲突提升班级德育论文 篇2: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冲突及应对策略

摘要:道德冲突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化解道德冲突,事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面临的道德冲突主要表现在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两大方面。针对道德冲突的主客观原因,从提高道德实践智慧和净化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化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面临的道德冲突,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冲突;对策建议;德育研究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老人跌倒无人扶”等道德滑坡现象屡屡被曝光,我国公民的道德状况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尤其要重视未成年人的道德发展。根据美国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研究,道德发展的关键是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而促进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离不开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基于真实生活的道德冲突及其化解对未成年人道德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一、道德冲突及其教育意义

对道德冲突的研究古已有之,孟子就曾用“鱼和熊掌”、“生和义”的取舍关系生动地描述了人们面临的不同道德冲突。在现代社会,道德冲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由统治阶级代表的特定社会向个体提出的道德要求与个体原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二是,个体在面对不同道德原则时,在选择过程中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道德冲突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恒久主题,任何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个体都无法回避它或摆脱它,而且还要经常性地因为陷入道德冲突而困惑、抱憾和痛苦。道德冲突的发生往往与现实生活的具体冲突情境联系在一起,比如个体所扮演的身份角色单一性与社会角色多样性的冲突,个体所要遵循的道德理想唯一性与道德原则(准则)多重性的冲突,个体面临的道德要求统一性与时空环境条件特殊性的冲突,个体所产生的对预期利益要求复杂性与现实利益供给单一性的冲突等等,都会引发道德冲突的产生。

尽管导致道德冲突的原因复杂多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冲突还是有迹可循,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的。若从道德心理学的视角加以考察,道德冲突主要表现为三种较为典型的类型:一是道德焦虑。道德焦虑主要是指个体在道德认知方面陷入了冲突或困境,即个体在面临道德冲突或道德困境时,由于认知水平的原因没有能力做出道德选择而所产生的焦虑感。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焦虑主要表现为生存竞争焦虑、身份认同焦虑和价值取舍焦虑。生存竞争焦虑是人们面对物质利益时,在靠辛勤劳动还是靠投机取巧甚至违纪违法获取财富的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身份认同焦虑是社会个体在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时,由于对不同社会角色应履行不同的道德义务所产生的认知冲突。价值取舍焦虑是个体在面对复杂化、多元化和失序化的价值体系时所产生的无所适从的焦虑感。二是道德冷漠。道德冷漠主要是指个体在道德情感方面陷入了无感或麻木的境地,即个体在面临道德冲突或道德困境时,由于道德敏感性的缺失,在道德情感上陷入了一种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本文开头所列诸种道德问题,均与道德冷漠有密切关系。三是道德从众。道德从众主要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方面受多数人行为的影响而失去自我,从而产生了一种随大流、盲目效仿别人的道德依赖行为和道德被动行为。这种道德行为心理模式极易被不良的社会势力所裹挟和绑架,并且产生集聚效应,对我国所倡导的社会公德行为构成严重的威胁。

从个体道德成长来看,个人必然会经历从道德不成熟、不完善到相对成熟与完善的过程。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来说,道德冲突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内部动力,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试验田,除了正常的道德成长外,他们的道德发展还包括如何融入城市社会、如何适应新的道德要求、如何学会处理与城里人的关系等更为复杂的道德主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着类似的生活经历,从乡村来到城市,体验着农村和城市两种不同的生活。由于地域变化、文化差异、经济落差、环境欠佳、家教缺位等原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特殊社会群体面临着比城市儿童更多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冲突。这里的道德冲突是指在城市生活背景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道德问题或道德选择时与个体现有的道德水平产生矛盾,主要体现在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上,并渗透于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常常使其陷入两难境界。如何化解道德冲突,使他们尽快融入到城市的学习、生活中,既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群体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也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道德冲突及成因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道德冲突的实际情况,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价值观、人生观、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等几个维度,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冲突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首先,我们自编了《关于小学生道德冲突的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两大部分,27个项目:第一部分共6个项目,用以调查有关被试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共21个项目,选择题和开放题相结合,用以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道德冲突及其原因。本次问卷调查的抽样对象是金华市下辖浦江县、义乌市、东阳市10所小学四至六年级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共计发放问卷330份,回收322份,回收率97.6%;有效问卷310份,有效率96.3%。样本分布详见表1:

其次,利用访谈法,对金华市浦江县新星小学、义乌市育才小学和义乌市曙光小学等校教师进行访谈,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群体在思想品德问题上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道德冲突现状分析

1.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生观方面的道德冲突

人生观,指对人生的看法,即对人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如表2所示,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人生观以积极乐观为主。有78.1%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成功要靠努力学习获取,有63.5%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获取工作和过上美好的生活,有51.6%的学生希望将来能够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的工作,超过1/4的学生选择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这表明了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希望改变自身的命运和社会地位,并且富有社会责任感。调查表明,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人生观上的道德冲突并不明显。

2.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价值观方面的道德冲突

价值观,指个人对客观事物(人、事、物)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个人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但是表现在个体上,每个人的价值观却各不相同。表3显示,当同学不肯借给自己贵重玩具时,大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还是能够克制自己,但还是有近1/4的学生希望家长能够给自己买贵重玩具,或想到要偷偷从同学那儿拿。在金钱观方面,有86.8%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够做到买东西时主动归还多找的钱,但还有33名学生表示不会主动退还,甚至还有8人在被发现后也不愿归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的情况下,有26.1%的学生表示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有63.5%的学生选择了以班级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据调查分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价值观总体表现良好,有少部分学生在价值观上,尤其是金钱观和集体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道德冲突现象。

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行为规范方面的道德冲突

行为规范,指的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遵循的道德规则、准则的总称及其行为表现。调查显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行为规范总体状况令人担忧,存在较多道德冲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基本上认同《品德与社会》和《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中的道德规范要求,但还是有40.0%的学生并不认为要遵守所有的规章制度。在现实的道德冲突中,学生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这也是研究者在问卷调查中所期望得知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学校志愿活动和朋友约定产生冲突的情况下,仅有58.7%的学生会主动选择参加学校的志愿活动。66.3%的学生在面对踩踏草坪这样的校园不文明现象时表示不会主动去制止。访谈教师得知,很少会有学生去制止其他同学的不文明行为,更多的学生是漠视校园里不文明现象的。在自身学习和帮助同学相冲突的情境下,只有39.4%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帮助落后的同学。当玩耍和责任产生冲突时,仅仅有29.4%的学生会选择履行职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责任感还有待加强。调查数据显示,69.7%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认为自己不能严格遵守城市的规定。访谈教师得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校园里都会随地乱扔垃圾,可以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并没有很好地遵守城市的规定。总体而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道德行为规范上的问题较多,道德冲突表现突出,需要引起重视。

4.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际交往方面的道德冲突

人际交往,指人与人之间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语言、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进行信息传递和感情交流的过程。由于人与人之间在价值观、个体利益等方面存在差异,人际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各种各样的道德冲突,这种冲突存在于亲属、师生、朋友、同学等不同的关系中。调查显示,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够处理好友谊与学校文明公约之间的冲突,例如,在班级公共财产受到破坏时,有71.7%的学生能够主动向教师说出真相,但还是有28.3%的学生会为了朋友隐瞒教师。当教师对自己的误解和自己对教师的信任产生冲突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并不能很好地面对和处理,仅仅只有40.0%的学生能够向教师说明原因,几乎一半的学生并不信任教师。小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处理体谅父母与满足自己需求的冲突上表现得还不够成熟,有59.4%的学生表示能够体谅父母,但也有31.0%的学生将不再向父母诉说委屈。调查数据显示,仅仅只有49.4%的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矛盾;而访谈教师得知,学生因为互相辱骂而打架的行为时常发生。这说明在面对侮辱性的语言时,几乎一半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并不能正确面对和处理人际冲突。在崇拜偶像做错事与自己的道德观念产生冲突时,大多数学生还是表示谅解并继续崇拜和尊敬。从以上种种数据上可以看出,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并不能正确地面对和分析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冲突,也缺乏解决这些冲突的有效策略。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道德冲突原因探寻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可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观念层面所面临的道德冲突不是那么突出,总体呈现积极向上的取向。这主要是因为,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部分问题只能引发被调查者的虚拟性道德冲突,被调查者自身一般不会牵涉其中,他们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所以在回答时会迎合主流价值思想而规避真实而不良的想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等行为活动层面,所设大部分情境是学生经常会碰到的真实道德冲突问题,作为当事者或利益关涉者,学生会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态度表露出来,道德冲突现象相对比较突出。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一方面,课题组所调查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年龄集中于10至12岁,处于青春期初期,这时学生的心理年龄正处于独立性和依赖性、开放性和封闭性、自制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阶段,道德认识还没有达到成人水平,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经常出现反复,还很不稳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判断能力还处在较低水平,容易产生道德从众心理,他们的责任感还有待加强,部分学生过于看重友谊,容易意气用事,他们的自尊心强但耐挫力却较弱……这说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主要根据自己的好恶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易形成道德冲突。

另一方面,除了样本的年龄原因之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身上所暴露的这些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道德冲突,还是多方面客观因素导致的。从家庭因素看,由于经济情况较差,导致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工作压力大,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进城务工人员群体整体素质偏低,法制观念相对淡薄,行为习惯较差,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普遍存在教育子女不当的现象。从学校教育看,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德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浮于表面,实效性差;学校德育活动重复率高,存在形式主义倾向;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空洞,道德期望过高;学校的校纪校规过于死板,缺乏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群体的弹性制度设计;教师对跟班随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缺乏关注,没有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从社会环境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和挑战,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体系正在形成,各种形式的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道德乱象给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成长带来了困惑。而且,作为外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生活在城市的边缘,社会地位相较于城市学生来说较低,在城市常常受到不公平对待。比如,带着外地口音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小超市购买物品,经常会受到营业员的“监视”;有些服装店也拒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试穿衣服……这些不公平待遇,容易对青春初期的孩子的道德判断标准和道德判断能力造成不良影响,扭曲他们的世界观,导致道德冲突的产生。

三、化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冲突的对策建议

通过前文对道德冲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面临的道德冲突还是比较剧烈的,基于道德冲突的归因分析,下面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就化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冲突提一些对策建议。

(一)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化解冲突的道德素养,激发他们的能动性

化解道德冲突的内在力量来自于个体所具备的道德素养。这里所谓的道德素养,不仅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知、情、意、行等方面所形成的一般道德素养,还包括面临道德冲突时所要具备的“道德实践智慧”,道德实践智慧是个体在碰到各种道德冲突时能正确面对、及时化解、反思提高的综合道德素养。道德实践智慧并非天生,主要靠后天在不断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来形成。具体而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我们要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会正确看待道德冲突,明确意识到道德冲突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并且要解决的问题,要学会积极面对它、主动接受它,而不是被动逃避它。

第二,当道德冲突产生时,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学会理性地分析道德冲突,考虑各种选择将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分析自身行为与学校规定、社会规则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此来矫正自身的道德判断标准和道德选择方向,及时化解道德冲突。

第三,当道德冲突化解后,要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为什么这样做?我这样做道德吗?还有更好的解决道德冲突的方法吗?下次碰到类似的事情我该如何处理?经过这一系列的反思和总结,学会在不断深人的批判和剖析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实践智慧。

(二)净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成长的外部环境,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个体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面对道德冲突的主观能动性也不会自动生成,只有在真实的道德活动或教育活动中,在个体与外部环境互动过程中,道德冲突才会发生。所以,除了激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主观能动性外,我们还必须净化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

从家庭来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父母就要先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用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促进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加强亲子沟通,以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去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孩子。此外,还要提升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从学校来看,要革新道德教育观念,直面道德冲突的长期性这一客观现实;调整道德教育目标,由知识化、理想化、统一化目标为主转向重视生活化、行为化、个别化目标;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冲突解决的过程体验和事后反思;在德育方式上,从灌输走向交往对话,加强实践性作业的环节;在德育途径上,改变单一的课程教学,拓宽隐形德育、校内外结合等德育渠道。

从社会来看,要通过各种途径,引起全社会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群体道德成长的关注。政府有关组织或机构要联合学校开展专题的教育活动,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机会了解一些真实的道德冲突,例如“小悦悦”事件、“范跑跑”事件、救人教师张丽莉等,体会不同道德事件背后存在的道德冲突,知道要如何化解道德冲突,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判断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责任编辑:杨孝如

作者:张晓瑜 刘晶晶 杨丽君

师生冲突提升班级德育论文 篇3:

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工作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内容摘要:在新时代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班级管理方式行政化、师生冲突明显化、重教轻管普遍化和管理理念企业化的倾向日益突出,已不适应新时期对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和制定良好的班级管理制度,从而使班主任成为学生人生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初中时期是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班主任作为全面负责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时期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越来越繁重,越来越重要,而班主任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与新时代要求脱节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我就班主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些分析并探讨解决对策,以期抛砖引玉,使班主任工作的方式方法问题得到深入探讨,使班主任的育人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方式行政化

随着新时期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变化,对班主任工作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很多班主任仍然采取行政式的“主导地位”,学生犯错,大多采用批评教育方式,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和班主任之间隔阂越来越深。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必须贯彻德育为首和情感为辅原则,才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够有效地化解班级管理中的矛盾,增强班级凝集力。这也是提高班主任的职业素养,实现班主任的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初中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德育管理的重要性,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开展德育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师生冲突明显化

师生关系是学校各种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它影响着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由于经历、目的、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特别是新时代新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导致师生冲突明显化。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地增强,渴望身边的人能够给予自己成人般的尊重和信任,但是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及社会经验等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同时,青春期的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不强,且存在逆反心理,非常容易与教师发生冲突。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情绪化,就会加剧师生冲突,给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随着新时代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高,很多班主任“拿学生没有办法”,也加剧了师生之间的冲突。

(三)重教轻管普遍化

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过分看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因为这关系到学校声誉和学生能否进入一所理想高中。而初中班主任不仅要管理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还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初中班主任的工作量加大,使他们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班级管理,以至重教轻管。甚至有的班主任教育思想有偏,认为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不受制度约束,可以规外网开一面,形成了严重的重教书轻育人思想。

(四)管理理念企业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应运而生,但不少企业先进管理理念是追求经济效率忽视人本关怀。如果班主任喜欢全盘参照企业管理模式去建立企业式的班级内部管理层次,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都由班干部进行分层管理,班主任只作全程监控,使得班干部成为班主任的代言人,这样对于确定一个“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导向,有时不但没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因为初中学生具有年龄特殊性和心理特殊性,初中班级管理还不一定适应企业化。

二、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班主任是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角色,班主任对学生的理解、尊重、信任、启发和引导对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始终要有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思想。由于年龄、经历、认知水平及所处的环境的巨大差异,初中学生和班主任之间也非常容易出现“代沟”,此时,班主任要秉承教书育人的师德,要尝试着去接触学生所说的新鲜事物,并通过对学生感兴趣事物的关注和了解,找到学生喜欢的话题,有共同语言,从而有利于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侧面了解学生内心想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取恰当的措施,以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使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努力避免师生冲突。

(二)加强对学生的德育管理

初中班主任除了班级管理工作,还承担着教学工作,德育管理要渗透到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要把握学科的教学特点,比如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我通常是结合教材讲科学家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忘我奋斗的精神,甚至为捍卫真理而献身的壮举,使学生懂得什么是高尚的追求,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德育教育,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生活中和学习中会出现非常多的不良的行为习惯。班主任若能及时地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方式纠正学生的不良的行为习惯,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并做行为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以良好的思想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班主任管教管导的力量。

(三)制定良好的班级管理制度

初中班主任的根本职责就是管理好班级,这就要求班主任要丰富自身管理知识,能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特色管理,会组织制定适应班级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具体的生活、学习管理制度,促使學生按照管理制度对自己的学生和生活进行约束,让班级管理正规化,发挥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因为良好的班级管理制度能够促进学生健康长远发展,也能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结束语:

班主任是学生在校生活的第一责任人,其管理工作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而且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班主任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人生成长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和指路人。

作者:彭国庆

上一篇:新农村清洁进展工作报告下一篇:中学体卫艺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