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创新教育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素质四个方面阐述生命科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方法和体会。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科学教学创新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学创新教育论文 篇1:

科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在科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通过一个时期的工作和理论学习,我对此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关键词:科学教学;培养;创新教育

通过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两个能力,一是知识储备能力,即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储备科学知识的能力,这是基础。二是创新能力,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利用有关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能够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这是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因此,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也是新时期科学教学面临的巨大挑战。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科学教学应特别注重指导学生的观察、实验、调查、讨论等实践活动。作为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培养创造的是怎样的“人”,因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科学教学的一项最基本任务。学生的思维培养在现代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在新时期学生对于知识迫切渴望,还是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的经历,都非常明显地体现这一点。在科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通过一段时期的工作和理论学习,我对此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传统的科学实验课,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是否理解某一知识、学会某一技能成为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忽视了科学态度和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做的就是纵览教材的全部内容,找出最能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探究部分,在教学中将其放在重点位置,同时重视探究活动的每个环节,在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活动时,都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这一核心,制定全面、协调、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自行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要懂得尊重学生

尊重是长久以来师生间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却从来都是单边的尊师重道。老师说的都是正确的,老师的话就是至理名言,不容反抗。在我们老师的心里,这种师道尊严的观念已经延续几千年不可侵犯。然而,正是这种观念,严重地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使其盲目地崇拜相信课本、教参,不图创见,没有新意。这样的老师能够教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吗?结果不言而喻。这样的老师在扼杀了自己的创造精神的同时,又将学生推入他自曾经走过的道路。而这种教师的突出表现就是不尊重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在课堂上,学生常常有一些突发奇想,这些突发奇想往往是学生的创造性精神的体现,教师应及时抓住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经验的同时,能够在创新精神上有所增强。

三、要建立开放性教学氛围

所谓开放性教学氛围,就是实施开放性的任务型教学,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一改过去严格依据教案上的思路进行,学生少有质疑、问难、思考的余地的情况,缺乏民主气氛,其结果是造成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思维缺乏灵活、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开放性的科学实验教学思想。一是要建立开放性的实验教学环境。在实验课上,根据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建设成民主、平等、和谐、自主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平等的氛围中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大胆地进行各种尝试。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创造个性得到自由地发展。二是要实现实验准备及实验过程的开放性。教材中选用实验材料是具有代表性的,实验现象明显,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采集多种材料进行实验,虽然实验结果可能不是很典型,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或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和选择实验方法,不强求与教材一致,只要符合科学性、实用性就是可行的。当然并不是说学生可以天马行空,随意而为,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学生的一些创造性的发现和想法,可能超出教师的备课范围,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地鼓励学生去实验、去尝试,把他们的发现和想法讲出来,供大家商讨,这样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三是要适当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灵活、多向的开放性问题具有挑战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变机械模仿为探索创造。科学课程都是从本课研究的中心问题或某一个问题开始的,目的都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研究目标。

四、要放手让学生实践操作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目的是通过动手自主的探究,加深知识的理解,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也是小学科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不流于形式,使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便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实验,引导学生大胆假设,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大小和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实验,先提出启发性问题,再从验证入手,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

五、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就要扮演好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要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需要提高教学中“导”的艺术,少一点讲解、分析和发问,多一点引导、点拨和激励,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便会多一份收获成功的喜悦。

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

科学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个性,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科学课的每节课中,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但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要多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中文,李其环.自然实验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山东教育,2001,(31).

[2]芮海云.生物实验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1,(3).

[3]陈图顺.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12).

[4]潘景光.在探索新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教育,2009,(Z1).

作者简介:王明,任教于辽宁省建平县一所小学,扎根基层工作近40年,桃李满天下,教学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先进教师称号并得到上级嘉奖,执教的科学课多次评为县市级示范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曾获得辽宁省教育课件大赛二等奖,2012年荣获“建平县优秀教师”称号。

作者:王明

科学教学创新教育论文 篇2:

浅谈生命科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素质四个方面阐述生命科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方法和体会。通过增减、调整、重组或重新选定教学内容,配合声、色、景多媒体的生动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实践式教学方法及高素质教师的教学,丰富和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生命科学 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知识创新的时代,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生命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21世纪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科学,因此创新教育已是生命科学教学的永恒主题。本文作者就生命科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 教学内容的创新

“知识点源于教材,具体内容不拘泥于课本”。生命科学教学要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实施开放式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思维高度自由的时间和空间。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而课本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中必然会有一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学科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对这部分的内容做适当变动非常必要。根据学生愿意关心社会、关心生活的心理特点,可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调整、重组或重新选定;同时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吸收生物科学的最新成就和信息进入教材,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将当今世界生命科学方面如《nature》、《science》、《Reproduction》、《Human Reproduction》,《Biology of Reproduction》等期刊所报道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或成果结合教材及时地、合理地贯穿于课堂中,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如在讲无性生殖这一节时,介绍了“克隆技术”、“孤雌激活技术”、“胚胎分割技术”等一些相关内容;在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这一节时,介绍了“转基因技术”、“乳腺反应器”和“人类基因组计划”;讲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时,介绍了“亲子鉴定技术”等,充分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前沿性,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手段已逐步进入课堂。多媒体教学通过不断变化的声、色、景,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良好的交互界面和多媒体集成的优势,创造立体教学空间,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为学生积极创新提供多个“触角”,提高学生运用表象进行想象的能力。如在讲动物胚胎的早期发育一节时,往往学生对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到囊胚的形成再在子宫中附植都感到非常抽象、难懂;但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受精卵发育各个阶段(从1-细胞、2-细胞、4-细胞、8-细胞、桑椹胚、囊胚)的图片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使学生印象深刻、准确、易懂,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同时,由于多媒体技术在很短的时间里显示一个对象的不同方面,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互动式讨论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这样就可以丰富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生命科学及其相关知识,为思维活动提供厚实的理论基礎。

3 教学方法的创新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立性的活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因此,我们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例如,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实践式教学。因为通过启发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讨论则使真理愈辩愈明了,通过实验的观察和探索,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广泛联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把知识技能教学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去掌握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对知识的应用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母兔的超数排卵”实验教学中,我们没有让学生直接按指导书上的条条框框进行实验,而是先引导学生回顾各种生殖激素的作用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给同学们留下启发式问题:母兔的超数排卵有几种方法?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时期,讨论也较为热烈,作为老师,可启发学生自行归纳出实验方法后,让学生进入探究式的实验操作,再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多加以点拨,对敢于思索问题、探求答案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这种启发式、讨论式和实践式教学方法,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4 生命科学教师素质的创新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师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简而言之,教师能与时俱进,具备较强的科研和教学双重能力。因此,作为生命科学的教师,我们不仅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敏锐的洞察力、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简练语言加以表达,启迪学生思维,激励创新意愿,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想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加强了生命科学教学人员能力建设,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首先提高了教师学历结构,硕士及以上学历;其次对他们进行定期不定期培训考核,并有发表论文要求。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进而增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力。

总之,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快捷、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社会,创新教育已成为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生命科学是探索和认识生命现象与规律的自然科学,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无论从新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还是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来看,都要求生物学教学加强创新教育,要求生物教师对学生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一名生命科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注意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为培养更多的社会创新人才而不懈努力。

作者:蒋建荣 陆凤花 黄凤玲

科学教学创新教育论文 篇3: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树立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优化课堂教学和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等方面谈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科学教学;创新意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创新教学

一、树立创新意识,做好扎实合理的课前准备

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首先做创新型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创造性,体现在备课要新、目标要明、方法要活、反馈要快等方面。这就要求科学课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吸收新的信息,如电视、杂志、网络和多媒体软件等,从中挖掘出更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东西来,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研究整理教材的过程中,既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又要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从中产生出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在这方面,本校的做法是进行集体备课,共同找准讲课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切入点,找准新知识的生发点,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学前准备。每个教师在集体讨论备课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科学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挖掘学生的潜能,指导学生去认真研究、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系统性的规律。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

1.阅读自学课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阅读自学”的目的是要理解知识。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质疑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只有找出了疑点,才能有他们独立的思考,才会有创新。产生“疑”,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敢于设疑,敢于释疑,敢于探索,在科学课中,这种“疑”对学生活跃思维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指导学生阅读自学“叶的结构”一节时,教师首先可出示如下问题:阵雨过后,为什么常看见莲、蓖麻等宽大的叶面上有水珠滚而不渗透到叶片的内部?为什么露出地面上的白萝卜常呈绿色?为什么树叶一般总是正面绿色比背面的深一些?教师从这些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现象进行质疑,学生可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在此过程中加以引导,让结论在讨论中得出。当学生的意见分歧很大时,教师可以进行及时点拨,引导他们看到问题的本质。对于学生们的争议,教师要全面衡量,既鼓励求同存异,又要注重最佳结论的选择,最后达成共识。

2.改革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中学科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阵地。实验教学贵在打破常规,勇于探索新的科学知识,努力实践科学规律。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创新型实验教学法。首先,要改革实验材料。如“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的实验,教材中所列实验材料是活的鲫鱼,但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也不能一成不变,可以用泥鳅代替小鱼进行观察,这样不仅容易寻找,方便保存,而且实验效果比用小鱼要好得多。其次,改革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按教科书讲的步骤去做实验,不随意违反操作规程;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每一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上,适当考虑如何改进,也就是换一种方法操作,能更有利于实验,因为教科书上所介绍的操作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和最好的。例如做“鉴定骨的成分”实验时,将燃烧后的灰烬再放入盐酸中,观察灰烬物的溶解情况,将在盐酸中溶解变软的骨再去锻烧,观察它们是否能够基本燃烧尽。第三,鼓励学生设计新型的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创造条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课外科技活动是科学课的重要内容。科学课不仅要利用课堂,还需要走出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如我们可以成立科学兴趣小组,在开展兴趣小组的过程中,给学生讲一些奇闻趣事,开设“奇闻趣事”活动;也可以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开设“动手”实验园地,丰富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上学期本校科学兴趣小组举行了“鸡蛋碰地球”的趣味活动,要求学生自设装置,使鸡蛋从五楼落到一楼的水泥地上而不破。学生各施各法,大显神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外,我们还可以讲一些科学史上的奇思妙想,开辟“异想天开”小栏目,刊登科学家的奇思妙想,如用绿藻生产氢作为燃料、人造细胞等,以此发展学生的创新才能。

总之,教师只有从思想意识上、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上和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中进行创造性的组织和教学,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学习,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探索出更加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成长为创造型的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葵涌中学)

作者:张博华

上一篇:支部党建总结3篇下一篇:安全工作汇报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