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前,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人们对档案的视程度远不及过去。从人才服务机构调查结果发现,“弃档”现象严重,“死档”逐年增多,其中高校毕业生为弃档的“主力”。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事档案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毕业生漠视档案的现状及原因,指出高校毕业生漠视档案将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为解决“死档”“弃档”现象,提高高校毕业生档案意识的对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论文 篇1:

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障碍,从完善档案的政策法规、开发专门的数字化工具、提高档案信息的动态更新以及强化档案的服务意识等四个方面探讨改进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人事档案 信息化管理 障碍

引言

随着高校信息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对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原有的单一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时档案工作的发展要求,因此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高校档案管理方式改革的必然。

档案信息化的涵义档案信息化是指通过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档案管理过程的网络化,经过系统加工和网络传输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最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

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问题

高校领导对档案信息化的意识有待加强。有的学校的领导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真正从战备的高度认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导致了疏于指导、政策上不予倾斜、经费上不愿太多的支持等问题,使档案信息化成为一句空话。

(1)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档案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即用共同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语言组织档案信息。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面对的是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这就需要从数字化档案信息的著录、保护等方面入手,制定新的标准来规范工作实践。而我国目前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还没有一致的标准。

(2)用人单位的信息化素质亟待提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还是有很多用人单位因循守旧,利用档案的观念停留在以前的手工时代。他们还没有从传统的纸质档案模式中走出来,从心理上排斥、不接受“信息化”,认为纸质档案更为直观,更为可靠。

(3)维护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保证电子档案凭证价值的根本点。由于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使得档案资源最终以电子档案形式存在,而电子档案从形成、传输到存储都是通过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实现的。而现有的高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还存在很大的漏洞,需要进一步地加以改善,以维护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以上种种表现,说明我国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还举步维艰。

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1)完善档案政策法规,建立统一的标准为了保障档案信息化目标的实现,政府必须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可持续、稳步向前发展。首先,须指定网络查询、利用档案数据信息的权限管理办法以及安全管理协议等。其次,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确保数字化档案的真实性的前提下,电子档案的法律凭证作用也应该得到承认,相关法律举证条款也应该相应进行修改,各行各业涉及的法律凭证体系和制度都要改变,以此来保证档案凭证作用的有效发挥。再次,要完善信息安全法规,建立信息安全标准。完善的档案信息安全法规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基石,只有不断制定和完善档案信息安全法规,才能更好地维护档案信息的安全。

(2)开发专门的数字化工具。为了维护档案信息的安全,高校除了要严格执行国家及高校颁布的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外,还必须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数字化档案资源进行安全管理和维护,有效地应用身份认证、识别、文件加密、安全审计、病毒防护、权限限制、防火墙、安全备份等安全技术,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有效和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

(3)提高档案信息动态更新。电子信息的内容具有动态数据库这一特性,使得网络频繁更新。网络的更新将引起文件结构的改变;内在内容的更新,将引起信息内容的改变,使得我们现在看到的信息不同于上次看到的信息。电子文件保存系统是一个便于文件保存、检索、使用与处置的电子系统,文件在该系统内被收集、组织和编目,它控制着文件的产生、管理和处置。以电子方式保存档案是最理想的方式,它不仅能保证档案的完整,而且还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访问,而且要比纸质档案更易检索,并可以提供更有效的存储方式。

(4)强化档案服务意识对于档案工作今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言尤其重要。建立社会服务化体系的运作模式,建立档案中介组织,通过档案信息中介或信息中心作为网络服务代理机构和信息产品经营的主体,实现市场化服务,实现档案信息产品的价值;强化档案信息的各项服务功能和环境,树立为社会广大利用者服务的思想,改善服务环境,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的速度和质量,使得档案信息能够被充分利用,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其次,加强档案机构体系的合理设置,建立一支具备档案理论基础知识、较高专业素质和现代信息技术人才队伍,是充分开发利用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的组织保证。因此,必须配备相应专业梯次的档案人才队伍,提高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注重业务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培养,定期举办各类岗位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讲学座谈,及时了解现代科学和档案学领域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更新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促进档案人员服务意识的增强。

三、结束语

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我们应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理论与实践并进,不断推动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世承. 略谈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2]唐宝莲. 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及三者的关系. 科技档案,2006(3).

作者:刘晓瑛

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论文 篇2:

浅谈高校毕业生对自身人事档案的漠视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前,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人们对档案的视程度远不及过去。从人才服务机构调查结果发现,“弃档”现象严重,“死档”逐年增多,其中高校毕业生为弃档的“主力”。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事档案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毕业生漠视档案的现状及原因,指出高校毕业生漠视档案将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为解决“死档”“弃档”现象,提高高校毕业生档案意识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漠视 人事档案 对策

自1999年以来,在高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下,毕业生人数逐年快速增长,庞大的就业队伍给人才市场带来了生机与竞争,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就业压力,人才流动速度的进一步加快,致使多数高校毕业生档案意识淡薄,存在“档案无用论”思想。据有关专家估算,全国各省市人才中介机构中的死档率达到10%左右,有些地方甚至高达70%,而其中高校毕业生为“弃档”族的主力,也有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将档案一直滞留学校不闻不问或私藏家里束之高阁,甚至还有一些毕业生对自己的档案不知去向。

高校毕业生漠视档案的现状及原因

1.1 择业模式的多元化导致高校毕业生漠视自身人事档案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生产要素的流动,而人力资本的流动也成为一种必然。当今大学生自主择业已成普遍情况,无论是企业用人,还是个人择业,已经不再受户口和档案的限制,不再“惟档案是尊”。在这个流动性很大的社会,多数毕业生往往先就业再择业,在办理就业报到手续后先将档案放在人才服务机构保管,用时再调档,若用不着就让其“沉睡”;部分毕业生则认为繁琐的调档程序让人费神,于是干脆将档案变成“手提档”;还有一些毕业生因暂时未落实工作,于是将档案继续留在学校,工作稳定后却因身在外地或遗忘等原因,并未返校办理转档手续,即使想起了档案,但认为放在人才服务机构需交档案管理费,还不如存放学校更安全省事省钱。

1.2 某些企业单位重能力轻档案现象,弱化了档案用途

当今,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企业不再将人事档案作为考察个人能力和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各企业单位从谋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出发点,把个人能力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更多地考察就业者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不再是个人的政治地位和身份,用人时不需查阅档案,照样可以签约,这样导致很多毕业生在单位虽然工作很多年,但档案却无人问津的问题。尤其是私营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中外合资、独资企业他们本身就无权管理员工的人事档案,当然就更不会看重个人的历史;而有权管理档案的单位某些部门因档案管理不规范,使得部分毕业生觉得档案无价值,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削弱了档案的用途。

1.3 高校毕业生对自身人事档案管理意识的模糊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档案观念淡薄,对人事档案的性质、作用、管理、转递认识模糊,于是存放学校或人才服务机构不管不问。部分毕业生也未能正确理解“学籍档案”与“人事档案”的区别,误以为既然学校免费保存学籍档案,就没必要再到人才服务机构办理档案托管手续。殊不知学校保存的只是学生的“学籍档案”,而且也只有两年的保管期限。

2 高校毕业生漠视档案将产生的影响

人事档案是记载人生轨迹的重要依据。它是今后各级组织选拔、任用、考核的主要依据,同时也与个人工资待遇、社会劳动保障、组织关系紧密挂钩。虽然目前择业模式多元化,但高校毕业生档案作为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凭证,仍然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档案随意丢弃,最终受影响的只会是当事人本身。

(1)毕业生的档案如果私藏家中或滞留学校,不及时办理人事代理手续,其“成长记录”中断,将遭受“虽工作,但无工龄”的损失,导致工作若干年后却仍然是学生身份,影响自己的工作转换、转正定级、职称申报等。特别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对人事档案还是相当看重的,因为档案是全面考察了解、正确评价和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

(2)有的学生将档案托管在人才服务机构后,就认为是放入了“保

险箱”,之后就让其处于静止状态。参加工作后的信息材料因未能得到及时补充,导致工作阅历记录断档,等到以后需要档案时,才发现自己无意间做了几年“无业人员”,这样对自己的工作调动和流动将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考研、报考公务员、出国留学等都离不开档案,如果档案不知去处或未及时办理人事代理手续,可能造成愿望落空。而且个人档案中的工龄、工资待遇、职务职称和社保参保年限等记录是办理退休、社会保险和领取失业金等手续的重要依据,个人证明等手续是绕不开档案这一关的。

3 有效提高高校毕业生档案意识的对策

随着人才流动政策的逐步放宽,人才流动日渐普遍,那么人事档案工作,也必然具有这种社会化的性质。高校毕业生若不能认真正视个人档案问题,不仅会增加档案部门的工作压力,还会使个人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为日后工作带来不便。

(1)学校应加大对人事档案重要性的宣传,转变高校毕业生档案观念。各高校可在学生毕业之际,有针对性地开设有关档案知识的课程,讲授档案的作用、意义等;也可邀请人事部门专家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人才政策辅导,宣传档案管理的相关政策,告知毕业生办理档案转递流程等;对档案存放在学校的弃档毕业生,学校应督促其尽快办理档案转接手续。

(2)人才服务机构不应只是提供档案保管服务,还应该不断改善服务的内容和质量。1、适应存档个人要求的多种服务,实行多方面全方位的代理,如转正定级、参加各类考试资格审核、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出国政审、养老保险等事项;2、与学校、非公单位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切实做好毕业生档案转接工作,主动了解社会对人事档案信息需求方向,加强与档案材料形成单位的沟通,及时收集整理归档材料,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现实价值。3、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服务方式,切实做好毕业生档案转接工作。4、管理收费合理化。管理收费按服务项目收费,享受了服务即付给相应的费用;而用人单位的在职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由用人单位支付适当的托管费。

(3)探索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业绩档案,解决“死档”、“弃档”问题。人事档案记录了一个人的主要经历,是验明个人真实身份最根本的依据,同时也关系到个人职业道德与诚信问题。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缺乏动态的即时信息,如人才知识、才能、成果、业绩等,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动态多变的信息要求。建立市场信息条件下的个人信用体系,建立个人业绩档案、个人诚信档案,对档案实行动态化管理和维护,力求在全国建立内容标准、规范统一的运行模式,设计和开发人才诚信平台,全国联网,实行社会化、开放式管理,用人单位凭一定手续或经授权即上网即可查找个人档案。这样以来就能灵活、方便地管理人事档案,更好地发挥效能,为人事工作提供最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桂莹.知识经济时代的人事档案管理[N];四平日报;2009年[2]郭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事档案管理.海南矿冶;2000年01期[3]陈志宏.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三明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作者:刘巧元

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论文 篇3:

浅析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的知情权

摘要: 人事档案因其管理模式和保密制度,让当事人无权查阅本人档案,无法掌握个人档案记载的内容。现如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顺应历史变革,满足社会文明进步需求。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几页“缺乏事实根据的对当事人不利的材料”,推迟一年半载的调动人事档案,都能彻底影响到毕业生今后的择业就业。故此及时赋予当事人对自己人事档案的知情权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人事档案知情权

一、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现状

(一)被忽視的人事档案

高校毕业生个人人事档案是其自身学习工作经历的记载,关系到切身利益和前途。其个人档案归哪级人事部门管理,保存在何地,内容是否齐全完整真实,保管状况如何,内容是否有遗漏,档案在转递中是否丢失,应找何种部门解决等问题,本人都应知情。但实际上却往往是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档案情况一无所知。

根据近年来档案馆查阅档案统计显示,就上山下乡、招工手续、核实工龄、年龄等方面内容的约占档案馆查询利用总数的30%。其中的查询涉及查询人档案中缺少的原始招工录用表,或者是上山下乡连续计算工龄材料未归档,更有甚者在调动工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档案在转递中丢失。由于目前面临大批工人退休、企业改制工人买断工龄等情况,缺少原始资料对本人的工龄、年龄等无法认定,直接影响到劳动人事部门办理有关手续。然而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是人员信息记录载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飞跃,人才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才流动的速率也逐步增加。故此,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让高校毕业生了解到人事档案知情权的重要性,才能更有效地为用人单位提供信息,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遇。

(二)人事档案内容

在毕业生的人事档案袋中,主要包括4项内容:《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学生集体常住人口登记表》或《户口迁移证》,以及个人人事档案。其中个人人事档案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履历材料;第二类,自传材料;第三类,鉴定、考核、考察材料;第四类,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包括学历、学位、学绩、培训结业成绩表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考绩、审批材料);第五类,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材料(包括甄别、复查材料和依据材料,党籍、参加工作时间等问题的审查材料);第六类,参加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及民主党派的材料;第七类,奖励材料(包括科学技术和业务奖励、英雄模范先进事迹);第八类,处分材料(包括甄别、复查材料,免于处分的处理意见);第九类,录用、任免、聘用、转业、工资、待遇、出国、退(离)休、退职材料及各种代表会代表登记表等材料;第十类,其他可供组织上参考的材料。

(三)人事档案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

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生的档案意识都不强,认为自己的个人档案“可有可无”。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原单位供职的人,还是到新单位就职,个人在办理社会保险、领取失业金时,个人档案内记录的工龄、工资、待遇、职务、社保参保年限等都是重要依据,若个人档案中记载的内容不详尽则无法进行准确计算。其次,影响高校应届毕业生转正定级和工龄计算。现如今,许多高校毕业生找到工作后,并没有及时办理应届毕业生人事档案关系调入手续,因此导致工作几年后自己人事档案内的材料仍然显示学生身份,从而影响了转正定级,同时也影响到自己工龄的核算以及退休后退休金的计算。第三,耽误职称评定和工作调转。部分高校毕业生大学毕业以后,自我随意性很强,认为人事档案自己拿着就可以。档案既没有提交单位,也没有存放到指定的人才服务中心。因此职称评定就会因档案内相关手续不全而受到影响。有些高校毕业生虽然在毕业后把人事档案存到了人才服务机构,但并没有及时办理就业手续(招工表),等到几年后调动工作时,才突然发现需要办理参加工作后的所有手续,并需在转正定级后才能办理人事关系的正式调动。第四,忽视人事档案将导致留学人员保险断档。现在自费出国留学人员与日俱增,但当许多学子海外深造归来,纷纷准备大显身手大展宏图之际,却发现当时自己的人事档案由于存放不当,导致无意间做了几年“无业游民”,给今后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无法在新单位上保险,更有甚者影响到了医疗保险的报销,出现一旦发生大病住院便没人管的情况。

二、知情权对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性

(一)人事档案知情权

人事档案因有其固定管理体制和严格的保密制度,长期以来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当事人无权查阅本人档案,也就无法掌握自己个人人事档案内所记载的内容,故此,公民的知情权受到了限制。目前,随着人们档案意识、自我法治意识的增强,个人档案不齐全不真实引发的官司屡屡出现。所以,作为个人档案的当事人对其档案的部分材料应具备一定知情权。而所谓人事档案的知情权,主要是当事人合法拥有的对人事管理部门保管的有关自己的档案材料状况及其利用情况等进行知晓的权利,用人单位合法拥有的对其员工人事档案记录内容的客观真实程度的知晓权利。

(二)应赋予高校毕业生人事知情权

适当程度的向高校毕业生公开人事档案材料内容,避免高校毕业生出现类似青年作家汤国基近日以名誉侵权状告母校益阳城市学院(原益阳师专)和宁乡教育局的情况。该事件起因就是其就读益阳师专期间,档案中写有“考虑到该生长期患有头昏失眠等疾病,有时有精神反常现象”评语,致使汤国基大学毕业后,一直无法找到接收单位,生活状态极不稳定。因此适当合法地让高校毕业生了解个人人事档案,可以缓解这种矛盾。否则,一旦当事人通过其他途径获悉其人事档案内容,发现档案内记录材料与事实不符,甚至对其进行“无中生有”的恶意中伤或侵害个人名誉,就很可能与用人单位乃至高校对薄公堂。

因此,尽管受保密原则的约束,还是要正确认识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的知情权,虽然高校毕业生无权调阅自己的人事档案,但还是要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对自己的人事档案“心中有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档案意识,也可以对人事部门的工作形成有效监督,防止再次出现汤国基这样的冤假错案,有效保障个人权益。

参考文献:

1.马良生.档案管理概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2.边树鹏,张云红,陈旭锋.可实行干部档案内容向本人公开[J].理论导刊,1997(6).

3.纪红卫.知情权保护的呼唤:人事档案向本人有条件开放[J].浙江档案,2002(3).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铁道大学

作者:宋平

上一篇:公司客服中心员工演讲稿下一篇:五一劳动节教师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