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政府投资效率透析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目前在中国96%的医院是公立医院。根据这次的新医改方案,其中很大一部分公立医院会转为民营医院,这也将是未来3年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可以想见,在未来的3年内,确立哪些公立医院转民营将是一场多么浩大而艰难的任务,而其中,也许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贪污腐败、利益博弈等诸多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提高政府投资效率透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提高政府投资效率透析论文 篇1:

项目稽查在建设过程中的实施与运用

【摘要】政府投资项目随着国家投资力度的加强加快了步伐。如何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做到决策科学、监管到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项目稽察方法透析了普遍存在于政府投资项目的问题,并通过动态投资控制、规范招投标管理,健全项目法人责任制等方法,科学动态的管理整个项目建设过程。基于项目稽察的重要性,政府部门需健全项目稽查工作的制度化与运行体系,从而增强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管,保证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关键词】项目稽察;科学决策;动态管理;制度化;运行体系

一、加大重大项目稽察工作的必要性

目前,上海市各区县为了加强重大项目的稽查力度,都在区政府机关单独设置了稽查办公室机构,配备了独立编制,牵头开展项目稽查工作,并由发改委、财政局、建交委、规土局、审计局等部门联合组成稽查工作小组,注重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项目稽察工作机制和运行体系。常规的做法是:各区县每年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抽取小比例开展稽查工作。通过几年具体稽查工作的实践,发现了政府投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了共性问题,集中在建设程序管理、建设内容改变、招投标、资金使用和管理、工程进度、项目建设管理方面,引起政府主管单位的高度关注。

二、项目稽查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

(1)建设程序方面。一是未按各类别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报批项目,不应简化程序的却简化了程序。例如,某些政府投资项目明明超过了3000万元,却未按要求进行公开招投标,只是实施了邀请招投标。二是开工后补办必要的文件。项目开工时未办备各种批准文件,建设中逐步补齐。三是批复文件的时间顺序不符合规定。有的审批文件齐全,但批复时间顺序不合规。四是项目建成后未及时办理项目竣工验收。有些项目甚至拖了2~3年还未办理竣工验收或进行审计决算,不办理房产证等,大多是因为前期建设程序做不全或做不到位。(2)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方面。一是资金不落实或资金拨付不及时,有些是财政资金拨付不及时或者是地区配套或自筹资金不到位;二是投资严重超概算或投资规模失控;滞留、截留和挤占、挪用项目建设资金;三是资金混帐管理、未分帐核算;财务管理不规范。(3)项目建设管理方面。未严格落实项目责任制;未严格落实项目合同管理制;未严格落实工程监理制;项目质量管理不到位;工程现场管理不规范;存在质量、安全隐患,质量不合格。(4)招投标方面。一是应实行招投标而未实行招投标,常常存在规避招标的嫌疑,如以补充协议或续标方式规避招标;仅主体工程进行招标,对配套工程采取直接指定的方式。二是邀请招标未经批准,未经审批擅自改为邀请招标,或者提出各种理由将公开招标改为邀请招标。三是先开工后补办招标手续,招投标只是走形式;中标单位与合同签订单位不一致,或者签订合同后项目实施单位与合同单位不符,挂靠单位虚假投标。四是招投标程序不规范,出现自行招标人员能力、资格等不符合要求;招投标文件编制不规范;设定 “门槛”限制具备资格的投标人入围等现象。五是招标手续不完备,组织方式和管理不规范。例如:发布招标公告的媒体不符合规定,公开性不够;缺少评标报告,招投标资料管理不规范等现象。(5)建设内容改变问题。一是存在未经批准擅自提高或降低建设标准,有的项目因前期工作不深,在实施中改变建设内容,扩大或缩小投资规模的情况;甚至有的项目置批准内容不顾,自行建设;二是建设规模报大建小或报小建大,取消或增加了部分内容;三是改变了建筑物用途,厂房改为办公楼、实验楼,社会化服务体系改为教室、办公室等;四是改变了购置设备,调整了设备能力、台套或型号;五是改变建设标准。政府投资项目提高装修标准的问题普遍存在,而在防地震等级、防洪标准却往往不达标。而调整较大设计方案有些沒有报批或报备,没有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6)项目合同管理问题。一是不依法签订合同,不签订合同,特别是部分小型施工项目不签订合同;后补合同。二是合同文件不规范。合同主要条款不完整,合同内容该填写末填写;合同签订日期不准确。三是合同签订不及时,未在发放中标通知书三十日内签订合同;合同价与中标价有变化;未按招投标文件规定签订合同。四是合同执行不到位。不按合同约定条款进行款项支付,超合同支付工程款;自行变更合同内容,特别是建设单位随意增减承包人的工作范围;一级队伍签订合同,二级队伍进场,三级队伍施工。(7)项目投资管理问题。一是造价控制不力,投资超概算。二是设计文件质量不高,丢项、漏项多,造成超概算。三是工程内容增减、标准提高和方案变化随意,或丢掉概算实施,导致投资无法控制。四是招投标走形式,未能有效节约投资。五是设计变更管理不规范,重大设计变更和方案变化未履行审批程序。六是工程招标清单编制不准确,内容含糊,丢项漏项。

三、项目建设单位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科学运用稽查工作方法

(1)有些政府投资项目由建设期法人或项目代建单位,因

某些地区对代建单位的资质有明确要求,但实际代建的单位却缺乏必要的资质和人员配合,造成项目全过程建设管理的无序。针对项目建设主体管理无序化的现象,建议在项目建设期法人制或项目代建管理中要配备人员足够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特别是计划、设计、技术、施工、造价控制、合同管理、质量安全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专门工程技术人员,并要健全管理制度。(2)项目往往存在投资控制目标不明确的问题。项目投资监理通常以总承包投标报价为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目标,与相关政策规定不符。项目建设投资控制目标应严格按照该项目的批准概算为建设投资控制目标。建议在建设项目中的装饰工程、安装工程、绿化工程等,应严格按照批准概算中项目造价指标进行投资的控制手段,杜绝人为提高建设标准的现象发生。(3)项目投资动态控制工作有所不足。该项目建设过程中,动态控制计划编制不及时,没有达到对项目投资控制要求,且重大设计变更没有征得相关部门同意。根据《上海市政府投资项目稽察工作规则》有关规定,建立项目投资动态控制计划,及时反应项目投资执行情况,为实现控制目标创造条件。同时,重大设计变更发生,应征得相关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4)投资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因项目初步设计深度不足,批准概算偏低,以致在施工图设计中无法做到限额设计,是造成该项目投资增加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初步设计深度不足,是财力投资项目的普遍现象,其原因在于设计单位以政府投资项目“赶工期”为理由,编制的初步设计文件与施工图设计偏差较大。建议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初步设计及概算编制工作,施工图设计必须采用限额设计,相关部门对设计工作质量应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5)政府投资项目因实行集中代建制,因此代建制公司或城投公司未按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单独建账、独立核算。如建设单位将项目账目核算与自身日常生产业务核算或期货建设项目混在一起;项目的成本分散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财务账簿中核算或转移、挪用建设资金,或将专项建设资金用于其他建设项目。建议项目建设单位正确执行基建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单独设置基建财务帐,实行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按合同支付。大额现金支付要用严格的审批流程。工程计量结算支付手续和凭证签字要齐全完备,原始凭证要妥善保存。竣工财务决算手续要按规定及时办理。

四、政府部门需健全项目稽查工作的制度化与运行体系

综上所述,在项目建设阶段就开展项目稽查工作是确保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合理决策、高效快速建设的有效手段。而完善项目稽查工作要从制度建设入手。一是实行项目稽察计划制,强化稽察工作的指导性。上海以及各县市区和相关单位,要根据稽察工作的总体要求,按年度、季度和月度明确和细化稽察工作任务,做到按计划、定目标、有步骤地开展稽察。二是全面推行“双重责任制”:一方面,落实政府牵头责任,明确第一责任人,负责区域内相关项目的总体组织、协调和调度;另一方面,建立部门工作落实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抓落实,确保项目建设监管责任到位。三是实行项目稽察考核制,强化稽察工作的严肃性。将项目稽察纳入各级发改委或稽查办等部门绩效评估的范畴,对稽察工作不到位、项目建设推进不力、或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要求的,实行问责制。

作者:王静

提高政府投资效率透析论文 篇2:

医改艰难转身

目前在中国96%的医院是公立医院。根据这次的新医改方案,其中很大一部分公立医院会转为民营医院,这也将是未来3年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可以想见,在未来的3年内,确立哪些公立医院转民营将是一场多么浩大而艰难的任务,而其中,也许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贪污腐败、利益博弈等诸多问题。

从2006年开始,历经3年的激烈讨论和不断修改,在社会各界翘首期盼下新医改方案终于出台了。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改革的意见》,紧接着,4月7日又印发了《医药卫生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意见和实施方案接连出台,可见这次医改推出准备之充分,也折射出中国政府推行新医改的坚定决心。

据悉,国务院已成立了以副总理李克强为组长,16个部门参加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改革工作,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和操作性文件,并将于近期陆续出台。

医疗制度改革最难的是协调好主管部门、医院、医生、患者这四方的利益,新医改方案是否能否改善这些错综复杂的博弈关系?广为诟病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否能得到解决?不管答案如何,可以确定的是,对医改来说,这是一次艰难的转身。

从市场到公益

与2008年10月14日的征求意见稿相比,这份1.3万余字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采纳了很多人们对医改所提出的建议,一些反对呼声较高的内容则被取消。从新医改方案和征求意见稿的对比可以看出,原本各个利益相关部门和团体的意见分歧,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统一。

新方案重新明确了政府在医疗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分为两步: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

新方案中最大的亮点是明确“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这表明医疗改革摈弃了原来过度市场化的做法,向公益性回归。老百姓终于盼到了曙光。

方案中的一些内容被认为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新医改方案有很多新意,比如走向全民医保、公共财政补需方、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推进公立医院的法人化改革、注册医师合理流动、对民办、公办高校学生一视同仁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新公共管理理念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在未来3年(2009年~2011年),各级政府将总计投入8500亿元用于医改,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增加的8500亿元医改投入,中央和地方投入比例为4:6,主要用于支持五项重点改革,其中2/3用于需方,1/3用于供方。投入供方的钱,其着力点也主要是用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使供方能够更好地向需方提供服务。这笔投入会向中西部倾斜,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逐步均等化。

可以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医改方案,甫一亮相,便让人有无限遐想。

想象中的馅饼

新的医改方案虽然让人惊艳,但也并不像一些人鼓吹的那样近乎完美,一些概念被混淆了,对医改抱有很大期望的普通民众,可能最终会觉得所有最初以为会有的好处不过是想象中的馅饼。且不说未来3年内,在城镇工作的人群会达到4亿,城镇居民人口会达到7亿,要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障体系90%的覆盖率,并非易事。

现行医改的大方向保障的是基本医疗服务,新医改更主要的是提高医改的覆盖率,强调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对于原来没有医保的人来说是莫大的福音,但对于原来已有医保的人来说,医改前后的改变可能感觉并不明显。看病住院的花销恐怕依然很高,医保能报销的比例也没有大的差别。而现在医保实际报销的比例是很低的,进口药物、材料费等很多费用是不在报销之列的,并且有报销上限。中国目前实行四种形式的医疗社会保障,即“公费医疗”(主要适用于公务员和部分国有事业单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三种永远不可能达到公费医疗的福利程度。

虽然政府会在3年内投入8500亿,但这些钱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数额并不太多,而实际上,这笔钱很大一部分还会用于改善基本公共医疗服务,具体到一个城镇居民,感觉也不会太明显。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形成的亏空,也需要一大笔钱来填补。

此次《方案》明确。“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而且在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还要“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也就是说,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很可能会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和护理价格,如此一增一减,医改方案没有也不可能承诺医疗服务的费用会有大幅下降,即使药价下调了,但患者看病费用总额也许不降反升很大。

更糟糕的结果可能是,因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监督效率不高,社会监督基本没有等诸多原因,有很多方法可以规避基本药物制度的管制,基本药物制度的作用可能有限。也就是说,虽然新的医改方案明确要求降低药价,但实际操作中,药价很可能并不会降低。患者将可能面临比现在更加严重的看病贵问题。不能指望依靠悬壶济世的医者良心解决问题,重要的还是制度建设。

医改专家、北大教授李玲认为,因为中国的门诊规模比较大,不用按西方惯常的1/3,只要政府能给医院提供20%的费用,医院便能达到公益的目的。但因为市场中的逐利本能,如果没有足够的限制和监督,即使政府提供了足够的拨款,公立医院照样还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前中国每年财政拨款仅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7%~8%,其余90%必须靠医疗服务收费和卖药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必然将经济效益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而根据新医改的补贴原则,公立医院应该不会得到太多的补贴。

即使上述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新医改还是会面临很多难题。再完美的方案如果不能完全实施或在实施中走样,那么完美只能停留在纸上。医改的一些问题已经完全超出医改的范围,比如政府投资的8500亿是否能完全到位,部门利益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新医改的推动。

公立医院改革困难重重

在《实施方案》的“五大”改革任务中,虽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列在最后,但却是新

医改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部分是医改的“重头戏”。“两会”期间,卫生部部长陈竺就向外界表示,目前看病就医的供需矛盾主要集中在大医院,尽管改革路径上不十分清楚,只是推行试点,但是改革的大方向是明确的,就是10个字——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这次的新医改方案只是明确了试点的原则,并不由中央指定试点,虽然一些关键性改革原则,《意见》和《实施方案》给出了明晰的方向,但由于传统体制、政府权力、财政实力的约束,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方向并不明确。业内人士认为,各地方自己试点的结果很可能造成公立医院改革“百花齐放”。

公立医院改革涉及政府和公立医院的关系问题,现在中国的医院和卫生监管部门存在财产、人事等等各种各样的牵连关系,公立医院要改革,恐怕先要改革管理公立医院的政府部门。

公立医院改革涉及公立医院内部的治理结构问题。和国有企业改革相比,事业单位改革更复杂、难度更大,公立医院又是比较特殊的事业单位。有人提出明确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这在国有企业改革中都还是个问题。国企在经过十几年轰轰烈烈的改革后,最终还是留了个尾巴,公立医院的产权问题恐怕要比国企更难解决,各种关系的牵扯更加复杂。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96%的医院是公立医院。根据这次的新医改方案,其中很大一部分公立医院会转为民营医院,这也将是未来3年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除了一些大规模的三甲医院,大部分医院恐怕早已为这个忧心忡忡,恐怕已经有公立医院开始找关系通门路,上上下下打点。可以想见,在未来的3年内,确立哪些公立医院转民营将是一场多么浩大而艰难的任务,而其中,也许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贪污腐败、利益博弈等诸多问题。

稳定也是一个问题,在新的医改方案正式出台之前,早已听到风声的一些小公立医院的医生已经开始人心惶惶。虽然新的医改方案一再强调对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一视同仁,职工享受同样的福利待遇,但究竟能否落实,终究是个未知数。失去早已过时的事业单位的所谓国家干部身份,对一些有心理优势和职业优越感的公立医院医生来说,所在医院转为民营,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

取消15%的药价加成,还可能会造成一些公立医院一定时间内现金流出现问题。

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政府的补偿机制,多元化的办医格局和公立医院的规模、布局等等都需要在摸索中前行。

民营资本的介入

解决看病贵和公立医院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引入市场竞争。记者了解到,北京郊区出现的自助透析室,自助透析的成本是大医院的1/3。民营医院的大量存在,使患者能够实现用脚投票,必然形成对公立医院和医生的无形压力。

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医疗机构均为国家所有,多元化投资、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尚未形成。尽管国家明确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但由于目前国家对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还不健全,民营医疗机构难以享有公平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

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面临很多困难。看起来,各级政府似乎都大力支持民营医院发展,但民营医院在土地使用、税收、准入、人事、社保等方面的很多政策都不够明确,使民营医院很多关系无法理顺,在某些地方甚至存在人为设置障碍,这使得目前中国的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仍然比较困难。

民营医疗机构的社会认同度也比较低。这不仅因为民营医疗机构大部分建立时间比较短,还因为中国的民营医院整体规模较小,医生水平参差不齐,医院内部缺乏刚性的职业规范。部分民营医疗机构还存在虚假广告、诱导需求等违规经营现象。很多医护_人员也并不认同民营医疗机构,民营医院社会和学术地位比公立医院低很多,现实也确实如此,因此民营医疗机构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比较难,整体医疗水平往往会比公立医院低。

即使现在公立医院数量如此之多,因为彼此之间缺乏竞争。依然容易形成联盟,如果大批公立医院转民营,仅存的少数公立医院之前就更容易形成联盟以至垄断。如果民营医院没有同时发展壮大并且有良好的声誉和信任度,医疗服务的质量将永远上不去,价格也永远下不来。

竞争的前提是,放开有形或无形的管制,使民间力量真正有平等的机会经营医疗服务,给予民营医疗机构公平的正常空间,并且让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有能力对抗。相比意见征求稿,《实施方案》增添了对民营医院的相关政策“承诺”,即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但是,近年来,随着利益集团的博弈加剧,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明显缩小,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比上世纪90年代已经差了很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民营医院能否真正得到和公立医院一样的待遇,壮大到能和公立医院竞争,还是个未知数。

作者:杨 军

提高政府投资效率透析论文 篇3:

某医院病房楼装配式结构设计

摘要:随着国家及地方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的推动,装配式建筑已经逐渐从概念变为现实。某医院病房楼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通过采用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挂墙板、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预制楼梯三种预制构件,使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达到20.6%,是本市第一个采用装配式的公建项目,希望能给类似的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挂板,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

一、项目概况

本工程为医院病房楼,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地下建筑面积为1085m2,地上建筑面积1.19 万m2,地下1层,地上10层,其中半地下1层,建筑主要屋面总高度为38.3m。地下室建筑功能为设备用房,一层至四层建筑功能为门诊楼,包括放射科、血液透析、手术室等,五层至十层主要建筑功能为病房。一层至四层层高分别为4.2m、4m、4.0m、4.5m,五层至十层层高为3.6m。

本工程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即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05g,根据《中震防发2009(49)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原则的通知》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提高0.05g,即本工程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采用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Ⅰ1类,框架、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框架、剪力墙抗震构造措施等级为三级。基本风压取50年一遇,为0.65KPa,地面粗糙度为A类,基本雪压为0.40KPa。

基础采用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墙下采用条形基础加构造防水底板,基础持力层为中风化石英岩,基础、构造底板、地下室外墙采用C35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6。

项目开始设计时间为2016年7月,完成设计时间为2016年10月,2017年4月开工,2018年6月主体结构及非承重围护墙、内隔墙施工完成。

二、装配式设计

根据当地政府对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建设的要求,政府投资新建的建设项目(学校、医院、博物馆、保障房等)须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且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不低于20%。本工程为政府投资的新建项目,因此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且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不低于20%。

为满足单体预制率20%的要求,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同时考虑项目进度、构件标准化、成本、运输安装等各项因素,最终决定对室外地坪以上的2~9层南侧和北侧部分非承重围护墙,采用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挂板,5~9层楼板采用桁架钢筋预制混凝土叠合板,3~10层标准层楼梯1、2梯段板采用预制楼梯,预制构件生产简单,标准化程度高,成本较低,且现场施工较方便。

本工程非承重围护墙采用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挂墙板,预制墙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内叶墙板的厚度为150mm,采用双层双向配筋,钢筋直径为6mm,间距为200mm。外叶墙板的厚度为60mm,采用直径为5mm的冷轧带肋钢筋,间距为150mm,单层双向配筋。夹心保温层采用B1级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XPS),厚度为70mm和120mm。夹心保温外挂墙板的拉结件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FRP(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连接件。防水密封胶采用耐候性密封胶。外墙板接缝处密封胶的背衬材料选用聚乙烯塑料棒,其直径为1.5倍缝宽。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采用点支承连接,每块墙板连接点为4个,承重连接点为2个。外挂墙板的拆分结合建筑功能和建筑立面效果,充分考虑了预制构件的制作、运输、施工安装等条件。

楼板采用最常用的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预制部分与现浇部分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0,钢筋保护层厚度为15mm,叠合板总厚度为130mm,其中预制底板厚度为60mm,考虑设备管线预埋、钢筋铺设、施工误差等因素,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为70mm。叠合楼板之间连接根据预制板接缝构造、支座构造可分为两种,一是无拼缝、密缝拼缝、后浇小拼缝的单向受力板,二是无拼缝、后浇整体式拼缝的双向受力板。本工程是近年来本市的第一个装配式公建类项目,考虑构件生产、运输吊装、施工安装简单、方便,且本项目房间内设有吊顶,因此采用单向板密拼分离式接缝。叠合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外伸钢筋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不小于5d,且伸至支座中心线,为保证连接接缝处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减轻拼缝处产生的裂缝,预制底板的上边缘设置20mmX20mm倒角,下边缘设置10mmX10mm倒角。钢筋桁架采用A80规格,桁架钢筋沿主要受力方向布置,桁架钢筋距板边不大于300mm,桁架钢筋间距不大于600mm。

预制楼梯采用预制混凝土板式楼梯,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钢筋保护层厚度为20mm,预制楼梯梯板厚度为130mm~160mm。预制梯板支座处为销键连接,上端支承处设置固定铰支座,下端支承处设置滑动铰支座。预制楼梯在吊装、运输及安装过程中,受力状况比较负杂,板面钢筋通长配置。楼梯板侧边与框架梁和建筑内隔墙间预留缝隙20mm,预制楼梯安装完成后采用胶粉聚苯颗粒砂浆封堵。

三、单体预制率计算

根据《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5)中的规定,预制率为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對应部分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本工程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包括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挂墙板、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和预制楼梯的混凝土用量。

围护结构的预制混凝土体积:2~9层南侧和北侧局部非承重围护墙采用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挂墙板,预制墙板的面积为1880.6m2,外叶墙板60mm厚,内叶墙板150mm厚,预制部分的混凝土体积为1880.6X0.21=395m3,主体结构的预制混凝土体积: 5~9层顶楼板局部采用叠合楼板,每层预制楼板的面积为606.7m2,预制楼板厚度为60mm,预制部分的混凝土体积为606.7X0.06X5=182m3,预制楼梯1的混凝土体积为21m3,预制楼梯2的混凝土体积为21.5m3,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为395+182+21+21.5=619.5m3。现浇部分的混凝土体积为2387.8m3,混凝土总体积为2387.8+619.5=3007.3m3,单体预制率=(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体积)/(预制部分混凝土体积+现浇部分混凝土体积)=619.5/(619.5+2387.8)X100%=20.6%>20%,本工程的单体预制率满足政府对装配式建筑的建设要求。

四、结语

本工程结合当地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建筑物的特点和当地政府对装配式建筑的建设要求,并未选择主体结构竖向构件框架柱、剪力墙进行预制,而是选择了构件生产简单、施工方便的外挂墙板、叠合楼板和预制楼梯,满足了单体预制率的要求。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体系不断成熟完善,从而促进建筑质量和建筑品质的提升、提高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环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5,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60mm厚底板)图集号15G366-1,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

[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DB21/T2572-2016,沈阳,2016

作者:洪亮

上一篇:社区上半年救助工作总结下一篇:优质护理下心内科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