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发展特点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文明史观角度认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学习这部分内容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概念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发生在17、18世纪,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的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些革命旨在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原则。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特点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资本主义发展特点论文 篇1:

现代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简析(下)

五、资本主义经济“滞胀”时期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时期,即经济发展停滞,伴有严重的通货膨胀,两者并存。这种奇怪的“结合”,并不是短暂的,而是较长期的,约有十来年时间。这种情况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实属罕见,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滞胀”。在此期间,生产停滞,失业剧增,物价上涨,工资下降。

造成经济“滞胀”的原因有:

(1)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政府不断增加财政支出以刺激经济增长,造成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加,通货膨胀终于抬头。关于赤字财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朱钅容基总理在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通常情况下,靠扩大财政赤字搞建设,势必会引发通货膨胀。”

(2)西方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中东廉价石油的基础上的。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使西方国家商品生产的成本大幅提高,造成物价全面上涨。

(3)前一时期的快速发展,使许多产业部门的产品滞销,市场接近饱和,造成生产的停滞。

经济“滞胀”的发生,使凯恩斯的偶像被打碎,西方经济界一片混乱,各种经济流派起来,与正统的凯恩斯学派抗衡。

六、经济调整和缓慢增长时期

在经济“滞胀”的形势下,西方国家右翼势力得势。在英国,保守党人撒切尔夫人于1979年上台执政;在美国,共和党人里根于1981年当选总统。他们抛弃凯恩斯主义,以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的理论为指导。

供应学派主张以大幅度的减税来刺激供应(供给),从而刺激经济活动。供应学派否定了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认为正是由于人为地、经常地刺激需求,使物价不断上涨,这样,一方面造成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削弱了社会购买力,使经济增长停滞。

供应学派认为,应该刺激的不是需求,而是供应。企业家之所以扩大生产规模,主要的诱因是利润,是除去纳税之后的净收益。因此,对企业主收入增加部分所课的税率是否合适,很重要。政府应确定一个合适的税率,使它既能刺激企业主投资,又不减少政府太多的收入。税率有一个最佳点,当税率超过这一点时,税收的总额反而会下降,因为过高的税率会削弱经济主体的活动,从而缩减课税的基础,最终导致税收总额的减少。因此,出路在于削减政府开支,用大幅度减税的政策来代替刺激需求的政策,大力降低税率。

供应学派得到美国前总统里根的支持。在1980年总统竞选中,里根以这一派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套以减少税收、减少政府开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纲领。里根执政后,执行这一政策。到1984年底,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连连下降,经济增长也出现少有的景气。

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弗里德曼。这一学派在货币政策上与凯恩斯主义不同。

凯恩斯主张对货币采取“相机抉择”的所谓“权变”的政策。当经济繁荣时,中央银行应当收紧银根;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应当适当放松银根,从而达到平衡货币供求,缓解经济波动的目的。

弗里德曼则主张用“单一规则”取代“相机抉择”,理由有两个:(1)他认为,货币供求的变化影响到经济活动,大约有几个月到一年的滞后期;(2)这种影响还是短暂的,短暂的时间一过,会产生反弹,反而会引发物价上涨和失业增长。所以弗里德曼主张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货币政策。他认为确定货币增长比例的依据是:(1)根据物价上涨的需要;(2)要与劳动生产率同比例增长。具体说,他认为美国的货币供应的年增长率可定在4%~5%的幅度之内。

由于凯恩斯的“权变”的货币政策解决不了西方经济的“滞胀”问题,从1975年起,联邦德国、瑞士、日本、撒切尔夫人任首相的英国、里根任总统的美国都推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较好地控制了通货膨胀。

8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出了经济“滞胀”时期,各国先后控制了通货膨胀,但生产增长仍然十分缓慢。

七、现代史时期资本主义各国力量对比的变化

大致说来,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世界历史进入现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以欧洲为中心的局面逐渐变为以美国为中心。

一次大战后,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西欧各国的经济实力下降。但在政治上,西欧仍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因为当时美国的军事实力无法与英法等欧洲强国相比。美国本想通过国际联盟控制世界各国,但因政治、军事实力不够,希望落空,美国国会也因此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美国在二三十年代,孤立主义盛行,政府实行“中立”政策。

二次大战后,美国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政治上,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在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基本上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相反,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工厂和后勤物资加工厂,它所有的企业都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因此经济实力空前增强。战争后期,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实力。美国在二战期间结束了孤立主义的政策,战后开始实行称霸世界的世界主义对外政策。

二次大战后的初期,军事上,美国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近五百个军事基地,在五十多个国家驻扎军队。经济上,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的主要内容是:(1)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即35美元等于1盎斯(约28克多)黄金的价格;(2)加入该体系的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确定与美元的比价。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确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的标志。它在客观上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例如,相对稳定的汇率,在一个时期内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美国凭借它战后初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甚至发动侵朝战争、侵越战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开始逐步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资本主义各国经过战后初期的恢复和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的经济飞速发展,实力增强。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加上它经过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的消耗,实力下降。1973年,黄金的黑市价格已上涨到1盎斯黄金换100美元。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各国纷纷改变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改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80年代,美国的实力进一步削弱。在国际舞台上,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也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奉行相对独立的对外政策。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

八、9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概况

90年代初,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出现了新变化,正像有的经济学家所形容的:日本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晴转多云”;美国经济“晴空少云”。日本经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副萎靡不振、止步不前的景象。西欧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不快。而美国的经济,从1991年3月起,止跌回升,已有八九年时间,至今仍然没有出现逆转现象。美国的这次经济增长,不仅失业率低(这是经济增长的通常现象),而且与低财政赤字、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高涨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八九十年代世界上开始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即信息科技的革命。美国抓住了时机,把信息科技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90年代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日本长期以来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引进欧美国家的科技成果,加以消化和吸收,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基础科学的研究。在当今发展经济需要高科技创新的情况下,日本似乎缺乏后劲。由此可见科教兴国战略之重要。

90年代,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的两极格局崩溃,美苏争霸的局面结束,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由于美国在90年代经济的持续高涨,美国有实力维持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因此它继续奉行到处干涉的霸权主义政策。看来,目前世界的“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是,总的看来,美国像二次大战后初期那样称霸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责任编辑:彭莘

作者:○严志梁

资本主义发展特点论文 篇2:

学习“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文明史观角度认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学习这部分内容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概念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发生在17、18世纪,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的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些革命旨在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原则。它们推翻了封建制度或殖民统治,解决了资产阶级掌权的问题,但尚未建立完整、健全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共同掌权的君主立宪制政体。

2.革命是否彻底

列宁曾写道:“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就完成了它所应该做的一切: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由此,我们只能以生产力标准去衡量革命的过程、纲领等,不应将劳动人民的愿望是否实现作为评价革命是否彻底的标准,如法国大革命中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但这并不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所担负的任务,这只是换取人民群众对革命支持的一种手段。英、法、美三国革命在领导阶级、土地政策和政权等方面虽有差异,但基本上都推翻了封建统治或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因此这三国的革命没有彻底与不彻底之分。

3.北美独立战争的性质

北美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特点。北美革命与英法相比,其特殊性在于中心任务是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英属北美殖民地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阻碍其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英国殖民统治,而资产阶级革命最本质的特征是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因此这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对英国殖民者的战争使北美赢得了民族独立,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故这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4.革命的特点

(1)革命的任务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英法两国革命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北美独立战争的主要原因是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经济的发展。

(2)革命的理论武器是欧洲启蒙思想。欧洲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思想,为各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3)革命的领导者大多是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人民群众是革命的同盟军。资产阶级具备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实力,能够制定出反封建的纲领和提出明确的斗争口号。他们领导的反封建斗争既满足了自身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而此时人民群众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还不突出,使人民群众自觉与不自觉地成为了革命的同盟军。

(4)革命进程曲折复杂。如英国资产阶级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复辟与反复辟斗争,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旧贵族达成妥协,才开始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度。

(5)革命的最大成果是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原则。这里的若干基本原则主要是指符合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观念的制度。如法国大革命中制宪议会颁布了《人权宣言》,废除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贵族特权制,没收了教会财产,解除了农民的封建义务等,这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6)革命的影响都超出了本国范围,反映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对于英法革命,马克思曾说:“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美国独立战争则有力地推动了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5.1640-1840年中西方力量对比

(1)政治方面:中国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并达到顶峰,表明封建制度已走向衰落;西方国家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方面: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其在萌芽状态徘徊;西方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3)思想方面中国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西方国家通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军事方面:中国由于制度、经济和近代科技的落后,武器基本上徘徊在大刀、长矛的水平;西方国家由于近代科技发展,已使用先进的枪炮和战舰。

(5)对外政策方面:中国由于制度落后和惧怕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的发展;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财富源源不断地汇聚于欧美。

(责任编辑:石秋玲)

作者:韩海林

资本主义发展特点论文 篇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式教学探析

摘 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主要采用专题式教学,科学确定教学专题,同时辅以其他教学方法与形式,鼓励大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对大学生的观点、方法和形式等进行点评,并在每个专题最后一次课上对本专题进行总结和系统分析,帮助大学生在理论上和思想方法上进一步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帮助大学生理解四个历史选择的教学目的。专题式教学要取得成效,必须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并改进教学考评。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式教学;资本主义

从2006级本科生开始,全国高校普遍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求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目前全国通用教材主要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分为上编、中编和下编,其中上编和中编以五四运动为界,二者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史阶段,下编涉及的是中国现代史。从总体上说,现行教材编撰体系清晰明确,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由于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过中国近现代史,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一基本情况,在教研室已有相关探索的基础上,尝试采用专题式教学,即把中国近现代史归纳出几大专题来进行教学,同时结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专题式教学具有实效性、灵活性、研究性、开放性、系统性,适合在大学阶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运用[1],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帮助大学生理解四个历史选择的教学目的[2]。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已经采用的专题有“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专题、“近代中国(1840—1949年)有没有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专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国共两党的较量”专题,其他专题尚在探索过程之中。鉴于目前尚无根据具体专题来探讨专题式教学的研究成果,本文拟以专题“近代中国(1840—1949年)有没有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例,分析专题式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具体运用,以就教于方家。

一、确定专题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采用专题式教学,首先要恰当选择确定专题。李向东指出,目前许多高校在设置专题方面有目标定位不准、授课头重脚轻、专题设计欠妥、专题设计过于随意等问题[3]。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目前论述专题式教学的教学研究成果中,李国明和吕隽列出了13个专题,张颖列出了12个专题,贾友军和李咏宾设置了10个专题,司岩梅也设置了10个专题[4-7],这些专题都偏小,很多内容跟教材章节重合,很难达到进行专题式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如此设置专题有多此一举之嫌。陈丽华、杨玉林和尹湘兵设置了6个专题[8],比较合理,但问题意识不足。

笔者认为,专题的确定应遵循大问题、长时段、涵盖广、大学生参与度高、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四个历史选择等原则。例如,“近代中国有没有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专题的确定就遵循了这些原则,这一专题时间涉及1840—1949年,内容涉及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第三条道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覆亡,近代中国是否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问题是涵盖整个中国近代史阶段的大问题,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大学生非常感兴趣,参与度很高,教师对其中各个具体事件的分析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爱国热情、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和社会、引导大学生理解两个历史选择,即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推进专题式教学

在選择确定专题之后,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来推进专题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是这门课程始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在进行每一专题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使用其他教学方法和形式,如研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慕课、讲座等。例如,“近代中国有没有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既是一个专题,又是一个大问题。在进行这一专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运用专题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提前布置这个大问题和一些小问题,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第三条道路为什么行不通,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亡的原因,等等,最好是开学就布置下去,让大学生提前查资料研究;同时采用学生辩论、教师点评等方法进行这一专题的教学,提前通知大学生将举办“近代中国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吗”辩论赛;还可运用案例教学,如在讲戊戌变法失败中可分析湖南维新运动失败这一案例等。

就辩论赛而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了以下做法。为了举行辩论赛,笔者至少提前两周通知学生,确定正反方观点,提供辩论赛赛制,明确辩论赛时间、地点、主办班级、参赛对象、参赛要求、奖项设置、报名方式、辩论赛程序、评分标准等。由学生主动到各班班长处报名,筛选确定参赛学生正反方辩手、评委、主持人、计时人员、录像人员,让学生自行理解辩题,自行准备辩论,自行组织辩论,最后教师针对辩论赛的组织、参赛学生表现、辩论涉及观点、使用方法、学生观众表现等进行点评。整场辩论不仅调动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辩题涉及整个中国近代史,大学生的学习系统化而非碎片化,从而深化了大学生对于近代中国未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识。

三、鼓励大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学过程

现在的大学生多才多艺,热衷于表现,喜欢自由探索,渴望参与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那么,不仅大学生的这种愿望会因课时有限得不到满足,教学效果也会因大学生厌恶被动接受教育心理而大打折扣。而如果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采用专题式教学,那么,相关内容都被整合到专题之中,教学内容极大系统化、体系化,教学更为紧凑,就能够腾出大量教学时间供大学生参与教学之中,改变教师讲授占时过多的局面,从而为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可能性。

在进行专题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注意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大学生合作制作教学课件讲课,就主题进行演讲,就争议性问题进行辩论,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内容制作歌曲、微电影、微课等,就中国近现代诗歌、小说、政治等各类作品进行赏析,就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内容进行表演,介绍、评说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教师则负责对大学生的讲课、演讲、辩论、微课、微电影、作品赏析、历史评说、表演等涉及的观点和方法等进行点评,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例如,在进行“近代中国有没有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专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辩论赛,合作制作课件,评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鉴赏作品,制作歌曲、微电影等,教师负责对大学生参与所涉及的观点与方法等进行点评。多种参与形式的采用有利于调动不同趣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师要进行专题总结

在专题式教学过程,除了学生参与、教师点评之外,教师还应在各专题最后一次课上对本专题进行总结,就整个专题进行系统阐述,使大学生得以在理论和思想方法上有所提升。例如,在“近代中国有没有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专题最后一次课上,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除了教材上的观点,还补充了一些分析。笔者分析了辩题的含义,并指出,世界历史上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即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在近代中国,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理论上在19世纪是可能的,但当时中国错失了时机,原因是洋务运动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环境,但当时中国并不具备这种环境,最终被甲午中日战争打断;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主要在于维新派并不掌握实权,又缺乏政治智慧和策略,最终被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镇压;清末新政已经错过改革时机,当时中国既不具备改革需要的稳定环境,又缺乏改革所需要的经费支持;笔者还进一步分析了19世纪中国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近代中国通过革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则是不可能的,为此,笔者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未能实施的原因,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即主要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势力过于弱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统治。辛亥革命果实必然被有经济实力、军事势力且得到西方列强支持的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政权性质必然改变;依靠北伐战争发动工农群众扩大势力从而建立的南京国民党政府也是如此,国民党性质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改变,国民党政府统治维护的也不是工农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是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并且,国民党政权必然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原因在于当时中国已经不具备自上而下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际国内条件。至于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民主党派领导人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在中国为什么行不通,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势力过于弱小,当时中国不可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通过这种系统的阐述,大学生能够在整体上系统理解该专题,进而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五、教师要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采用专题式教学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还要求任课教师具备很高的理论水平、广博的知识面以及强大的组织管理能力,因为专题式教学的一个特点是问题性强,往往涉及理论问题,要讲清楚各种问题需要动用各种知识多方比较分析,并组织大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学过程,有时候要组织引导大学生自行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并提出自己的问题等。例如,在进行“近代中国有没有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专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大学生分析清楚什么是资本,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国家)与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区别,要阐述清楚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分析日本、俄国、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比较近代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差异,还要组织大学生举行辩论赛、分组合作学习、共同研讨相关著作并进行汇报,相互合作相互竞争,这些都极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要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任课教师要付出巨大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邓小平著作以及最新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又要学习相关学科特别是世界史知识,还要努力提高对于大学生学习的组织管理能力。只有提高理论水平、充实知识储备、增强组织管理能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否则专题式教学可能流于形式,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六、改进教学考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想成功推行专题式教学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还必须改进教学考评内容和方法。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非常容易,他们知识面广,消息灵通,但缺点是喜欢快餐式阅读,知识碎片化,而专题式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克服知识碎片化、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有效方法,因此很值得提倡。但要保证专题式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还必须对教学考评进行相应改革,因为教学考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内容和方式。

笔者认为,在当今瞬息万变、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时代,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而言,单一的教学形式和单一的考核方式已经落伍,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目的是提高思维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分析历史和现实,最终深刻理解四个历史选择,找到正确的政治道路,而不应以记住多少知识为目标。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考核内容应该多样而不是单一,应该具备开放性、灵活性而不是封闭僵化甚至要求大学生死记硬背,应该注重平时教学过程而不是期末给学生划重点。为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考核应由平时考核和期末笔试构成,平时考核应包括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所有内容,不管是回答问题、上讲台讲课,还是写作小论文、制作微视频、参加辩论赛等,都应该作为平时考核的内容;期末笔试应采用开卷考试,以主观性开放性问题为主,重在检测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科学配置平时考核与期末笔试之间的比重,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积极性,进而达到帮助他们理解四个历史选择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主要采用专题式教学,科学确定教学专题,同时辅以其他教学方法与形式,鼓励大学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参与教学,教师对大学生的观点、方法、形式等进行点评,并在每个专题最后一次课上对本专题进行系统分析,帮助大学生在理论和思想方法上进一步提高,达到增强大学生爱国热情、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并深化大学生理解四个历史选择的教学目的。专题式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并改进教学考评。

参考文献:

[1]贾友军,李咏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基

本思路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2).

[2]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2.

[3]李向东.论“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障碍性因素[J].教育与

教学研究,2015,(5).

[4]李國明,吕隽.《中国近代史》专题式教学实践与思考[J].牡

丹江大学学报,2011,(4).

[5]张颖.探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以历史人物评价专题讨论为中心[J].云南社会主义

学院学报,2013,(1).

[6]贾友军,李咏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基

本思路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2).

[7]司岩梅.试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式教学[J].新西部,

2014,(27).

[8]陈丽华,杨玉林,尹湘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式教

学的探索与实践[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4).

作者:罗春梅

上一篇:当代艺术设计研究论文下一篇:鼎字探究饮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