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作文教学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一般是经典的、适合学生阅读的、难度适合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文本。这些文本,可以成为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依据。只要教师能够以教材文本为依据,就能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发现各种写作技巧、掌握写作框架、找到写作的内容。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文本作文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本作文教学论文 篇1:

作文教学与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

把准高中作文教学的脉象

现阶段,高中作文教学基本上是“放羊式”教学,这既有“教”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方面的因素。

教的方面,学校没有安排专门的作文课,语文教师很难抽出时间进行专门的作文教学;语文教师对高中三年的作文教学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很难进行系统化的训练;作文评价主观性太强,高考中优秀作文占比不大。因此,语文教师大都宁愿花大量时间进行文言文、现代文强化练习,而不愿拿出宝贵的时间进行作文训练和讲评。学的方面,学生对作文的感受大都是“作文难,提起作文心里烦”,学生往往觉得没有好的素材,认为自己所经历的都是平常小事写起来没有什么意义;同时高中阶段学习任务比较紧,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再者,家长、学生甚至部分其他学科的教师都认为语文提高的空间不大,作文更不用说了,因而学生宁愿把整晚的时间放在数学、英语上,也不愿在作文上花时间。

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作文真的是教与不教一个样吗?高中作文教学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面对现实情况,要求学校单独安排作文课不太可能,不花时间就能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更不可能。曾经尝试着用小作文、课堂作文、随笔三者结合进行作文教学,发现还是不能解决学生写作难的问题。经过认真的反思和与同组教师的讨论:为什么不可以把作文教学与文本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呢?或许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到优秀作家的一些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材选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每一个专题都匠心独具,文本教学中让学生接受一次又一次思想的、情感的、审美的洗礼,让学生的心灵紧紧贴近课文,从课文中引发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与探索,让他们一次又一次被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折服,那么写作时何愁没有精致的语言,何愁思想和情感无所依托?基于这些思考,决定从高一年级开始,尝试将文本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积累作文素材”和“掌握写作技巧”两大方面能有比较明显的提升。

在文本阅读教学中积累作文素材

每一册课本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掌故、名人轶事、凡人琐事、名人名言等都蕴藏丰富,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经常进行挖掘、整理、归类,它们就是上佳的写作素材。我们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积累。

文学常识的延伸

掌握文学常识,通常我们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信息点,如作家姓名、国别(朝代)、代表作等,但从积累作文素材的角度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对相关常识进行延伸。延伸的重点可放在作家的人生经历、性情品格,作品的历史影响,文体的沿革变迁等方面。

比如介绍老舍,可以延伸介绍老舍因为作品关注普通民众、语言通俗口语化而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介绍有关他死时是立在未名湖底的传说,以此体会中国文人的骨气。介绍苏轼,可以延伸介绍他在杭州期间八年坚持上书朝廷要求疏浚西湖,既给我们留下了苏堤和更加美丽的西湖等物质财富,又给我们留下了一心为民、坚持不懈等精神财富。介绍史铁生,可以延伸介绍像他一样身残志坚取得很大成就的作家如张海迪、海伦·凯勒等。介绍曹雪芹,可以延伸介绍他曾是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公子哥,后来因故家庭被抄举家食粥,而创作出了《红楼梦》。

文本内容的提炼

概括文本内容是文本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平常我们大都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筛选关键词句加以概括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在培养这方面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中提炼出一些能用作作文素材的内容来,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意识。

比如学了《劝学》,可以引导学生提炼出这样的作文素材:“登高招手见者远,顺风呼喊闻者彰,借助车马致千里,凭借船桨渡江河”,善于借助外物外力就能高人一筹。学了《像山那样思考》,可以引导学生提炼出这样的作文素材:“那只见识了人类张狂、世事变迁的狼的一声嗥叫,穿越了山野和时空破空而来,在我们的耳边回荡——人类,你不过是大千世界万千物种里及其普通的一种而已。”学了“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可以引导学生提炼出这样的作文素材:故乡,是每个人的灵魂栖身之所,是每个人心灵里最深的那份情,因为那片浓浓的故乡情,老舍《想北平》几乎落泪,韩少功向世人宣告《我心归去》,柯灵被《乡土情结》紧紧地缠绕,刘亮程展示了《今生今世的证据》。

作品内涵的挖掘

文本阅读教学往往注重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但这种理解常常是基于对作品本身的,如果我们能在这种理解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对作品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再基于作文素材积累的考虑去多角度挖掘作品的内涵,不仅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而且还能为作文积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学了《最后的常春藤叶》,我们可以挖掘出这样的作文素材:“一片普通的树叶,要了一条命,救了一条命,失去的生命是高贵的,被挽救的生命是坚强的;最有价值的画作不是获得了什么具体奖项,而是倾其所学挽救了坚强的生命,彰显出人性的善良和生命的伟大;永远也不要失去希望,坚信和坚持或许就能赢得新的生机。”学了《六国论》《阿房宫赋》,我们可以挖掘出这样的作文素材:贿赂和奢华的危害甚于征战的失败,历史的教训应该足以让我们警醒;六国的灭亡为唇亡齿寒的古训下了生动的注脚;多少代人的艰苦奋斗才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奠下基础,剪灭六国的喜悦尚在心头萦绕,而秦始皇的喜爱纷奢却在短短的时间内葬送了大好江山,奢侈享乐之害不可不察啊。

名言警句的筛选

《劝学》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名言,告诉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师说》中“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名言,教会我们一心向道、追求真理;《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名言,让我们懂得人自有一死,但要死得其所。

其他如《我的四季》:“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获得教养的途径》:“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斑纹》:“大型肉食动物往往闲散而沉着,弱小的食草动物灵敏又胆怯,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记念刘和珍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论厄运》:“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直面苦难》:“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

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学习写作技巧

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具有经典性,篇篇文质兼美。如果文本教学中我们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写作技法,并将它们用于自己作文时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作文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了。我们将高一的作文教学分为“感情是可以说出来的”“人物要有个性”“写出景物的特征”“事情要有波澜”四个版块,并与相应的文本教学相结合,收得了一定的效果。

感情是可以说出来的

学习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里“漂泊的旅人”这一版块,我们选取《我心归去》作为例文,带着学生好好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露的主观感情,并学会如何去表达自己的这些情感。我们的教学设计如下:

《我心归去》:“作者如何表达自己在法国的感受?结合原文的语句去理解并说出你的理解。”

学生1:“弃”字道出了作者在法国冷落的孤独无助。

学生2:“你拿出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两个“不知道”说明这里一切那么陌生,人群陌生,环境陌生,直写寂寞。

学生3:“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三个“法语”就把自己身在异乡无法交流的那种孤独无助之感生动而又深刻地表达了出来。

学生4:用了重复和夸张的细节描写来渲染自己的孤独感受。比如“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

学生说完后,教师归纳:“《我心归去》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寂寞孤独这种抽象情感,选择了生动的词语,运用了夸张、比喻、反复、反问、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从多个角度去表达自己的情感。真情实感往往离不开生动、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所以,我们的情感可以通过对一些具体事物的描写去表达出来。”

作文训练:请把你对某一个地方的感情用一段文字表达说出来。(不少于400字)

学生作文交上来以后,教师选择其中比较典型的进行展示,并让学生点评好的作品好在哪里,不好的作品不足在哪里,怎样进行修改。

写出景物的特征。

自然景物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即使是同一景物的描写,由于时间不同、作者不同、思想感情不同,写出的状貌也各不相同。优秀作品之所以脍炙人口,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是因为作者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写出了自己的特色。教学中,我们以《江南的冬景》为范本,把文本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

(1)作者通过几幅画来描绘江南的冬天,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说出你喜欢的具体理由来。

(2)作者写出了江南冬天明朗、悠闲的特点,是怎样写出这种特征来的?

(3)我们体验了江南冬景的美,也学到了一些写出景物特征的技巧,请运用所学到的方法描写一处你印象深刻的景。(200字左右)

学生交上作业后,教师选出几篇写得好的让学生对照相应的要求点评。

片段1:一对对燕子穿过山川,越过湖面,在校园中飞翔,在园中的小池塘盘旋,展现自己优美的舞姿,累了,就站在电线上,一个个小黑点,多么像一串串美丽动听的音符。

片段2:细润的春雨,就像一个文静的小姑娘,总是以轻得不能再轻的脚步缓缓向你走来,悄悄地织着一幅烟雨如雾的薄纱,将天地笼罩了进去,自己仿佛置身月雪白如纱的世界中。细细的雨滴溅在翠绿的叶上格外耀眼。而最妙的是,在静谧的春夜,听着那一场场淅淅沥沥的春雨。

片段3:我不禁加快了脚步,不觉走到了田野,放眼望去,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金灿灿的油菜花开满了整片田野,像是给大地铺满了张金色的地毯,尽显雍容与富丽。风吹过,油菜花摇着头,咧开了嘴,向每一个路过的人示意,微笑……闭上眼,深呼吸,还能闻到小草的味道,泥土淳朴的清新,路边不知名的小花的馥郁香味,这一切都让人不忍睁开眼,想要用这样的方式拥抱春天,感受春天的气息……

写出人物的个性

一提到弥勒佛、济公活佛,人们便能想像得出这两尊菩萨的具体容貌,这一切的奇妙其实不过是塑像大师以他高超的技艺创造出了人物的独特面貌。塑像大师所做到的,其实我们用笔同样也能做到,关键在于要写出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教学中我们选择了《林黛玉进贾府》作为范本,把文本阅读和作文教学的“写出人物的个性”有机结合起来。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1)黛玉、凤姐即使我们闭上眼睛也能想象出她们的样子,為什么?

(2)总结“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

第一,要学会细心观察。仔细观察人的外貌、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及时捕捉具有个性特征的细节,然后抓住最典型的部分编织进事件中。

第二,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

第三,要选取人物的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关键的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动作要足以揭示人物最有代表性的性格特征。

(3)请同学们以“与众不同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写人的记叙文,要通过两三件事,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写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事情要有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从阅读心理来说,一篇文章只有一波三折、悬念迭出才能激起读者心底的波澜,只有张弛有道、跌宕起伏的情节构思才最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于记叙文和小说来说文章的波澜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波澜,怎样写出事情的波澜,我们选择《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将文本阅读和作文教学的“写出事情的波澜”进行有机结合。我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1)《最后的常春藤叶》所写的故事可以说是波澜起伏、一波三折的,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说说都有哪些波澜,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制造这种波澜的。

(2)知道了什么是波澜,怎么写出波澜,让我们以“在 的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写出事情的波澜,不少于800字。

(3)教师选择一篇质量比较差和一篇质量比较好的做成课件进行讲评,让学生点评文章的不足和优点,不足的地方如何修改。

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将文本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一试的。因为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获取素材的意识增强了,素材积累多了,对写作技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因为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更认真、理解也更深了,这应该算是意外的收获吧。

作者:陈红梅

文本作文教学论文 篇2:

教材文本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一般是经典的、适合学生阅读的、难度适合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文本。这些文本,可以成为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依据。只要教师能够以教材文本为依据,就能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发现各种写作技巧、掌握写作框架、找到写作的内容。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教材 文本 作文 教学 应用

为了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知识,教育部门会认真地编写教材。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一般是经典的、适合学生阅读的、难度适合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文本。这些文本,可以成为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依据。在开展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教材文本为依据,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1.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文本中的写作技巧

语文教材选录课文时, 一般会选择非常经典的文本。这类文本的语言应用艺术十分优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教材文本为范文,挖掘其中的语言知识,掌握文本中语言应用的技巧。学生在掌握了这些技巧以后,可以把这些技巧应用到写作中。

比如,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能不能通过文本感受到“我”家的生活十分拮据?学生表示可以。学生举出了“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十分痛苦……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这段例子,说明这段话的描写十分生动。学生表示,作者的描写和生活中的案例是一样的。在生活中,家庭比较贫困的人就不愿意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比如不愿意去参加亲戚朋友的婚丧嫁娶活动,害怕要在社交活动中出“份子钱”;他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不会优先考虑商品的性能,而会考虑商品的价格,他们去超市购物时,一般只愿意买打折品。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假如学生要写一个人很富有,要如何来描写呢?学生经过思考,发现在写一个人很富有的时候,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在生活中去观察富有人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惯、行为动作等,这样才能写好一个富人。

2.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文本中的框架结构

语文教材,一般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课文给学生学习。这意味着教材文本的框架一般非常经典,只要学生能够掌握文本的框架结构,就能够应用这些框架结构建构出一篇文本。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的体裁,找教材中相应的范文,然后学习范文中框架结构的建构方法,然后掌握这种体裁中,文本的框架结构。

以教师引导学生写说明文为例,当学生要说明一个景点的整体架构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在教材中,有没有体裁一样,内容类似的说明文,此时学生找到《故宫博物院》。教师引导学生以这篇教材文本为范文,学习写说明文的框架结构。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说明文的写作顺序有没有规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这篇文本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及里,由前至后。文本最先开始介绍紫禁城外,完成了紫禁城外部的说明以后,便开始进入天安门,说明天安门的情况。介绍完天安门后,文本开始介绍太和殿。这就是由外及内的顺序。然后,文本先介绍紫禁城的前三大殿,又介绍紫禁城的后三大殿,这就是由前至后的顺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篇文本要应用这样的顺序来介绍紫禁城?经过思考,学生发现,这一介绍顺序很像一个人去浏览参观紫禁城的顺序。在写说明文,介绍某个景点时,如果依照游览的顺序来写,那么文本就像应用文字带着人去参观该地点一般,能给人很强的体验感;反之,如果在写作中,打乱说明顺序,那么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就不能通过阅读理解地点的全貌,从而没有阅读体验感。通过学习这篇范文,学生们能掌握说明文体裁中,介绍某个著名景点的写作框架。

3.引导学生改写教材文本中的经典文本

教材文本的难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一般篇幅不太长,文本的內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阅读了教材文本以后,都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生活实践得到一些感悟。初中学生具有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他们能够在阅读完文本以后,进行发散思考,他们能够根据文本的内容,得到很多想法、联想出很有多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联想,改写故事。教师在引导学生改写文本时,可以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来指导自己写作,抒发自己的情感。

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在《我的叔叔于勒》这一篇文本中,是以“我”的视角来写这篇故事的,现在学生能不能应用其他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故事呢?以他人的视角来分析,遇到了这样的事件以后,他们会有怎样的情感波动,并会采取什么行动呢?有一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于勒的视角来写故事。在他的笔下,于勒已经发现自己的兄弟这一家子了。但是于勒内心十分自卑,不敢去认亲。他装作看不到自己兄弟一家子的样子,满脸平静的去卖牡蛎。然而他一直在等,等着自己的兄弟来认亲,虽然他知道这个结果十分渺茫,可是他还是在等……这一名学生表示,过去,他觉得找不到写作的题材,现在教师引导他改写文本,他才发现,自己身边处处是写作题材。他之所以选择于勒作为主角,是因为他认为即使是遇到同一事件,性格不同、立场不同的人想法会不同。他觉得,应用这样的方法,可以通过文本的只字片语,来揣摩于勒的想法。比如文本中说,于勒在发了大财以后,才说要回来;而落魄以后,却不再写信,这说明于勒内心对兄弟一家有内疚之心。并且他内心很自卑,只有有了钱,他才敢认兄弟,否则会觉得没脸和兄弟见面。这一名学生就在改写文本的过程中,找到了写作方向,发现了一些写作的理论。并且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以于勒的视角写出了于勒心中的情感。

4.总结

只要教师能够以教材文本为依据,就能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发现各种写作技巧、掌握写作框架、找到写作的内容。教师结合教材文本来帮助学生完成写作训练,便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施莉莉.在相对领域里理解作文材料【J】.语文知识,2017(23)

【2】刘莉华.作文教学,我们教什么探究——关于作文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思考【J】.汉字文化,2018(6)

【3】林海洪.如何处理作文题目和主题的关系【J】.文学教育(下),2018(10)

【4】张敬军.中学阶段怎样因材施评学生的作文【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11)

【5】张国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做人【J】.课程教育研究,2013(29)

作者:陈玉柏

文本作文教学论文 篇3:

让文本成为作文教学行之有效的载体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作文教学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孩子们今后的写作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作文教学,实现作文教学扎实高效的理想境界。但如何才能够让作文教学扎实有效呢?

一、文本中寻得素材,建立写作材料库

有很多初中甚至是高中的学生都将积累材料的眼光放到了课外,究其原因是他们从小学起就没有意识到课内的文本也有着很多可用的写作素材。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形质兼美的语文文本也基本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对于学生来说,语文教材就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写作财富,同时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好帮手。因此,从文本中寻得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材料库,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考虑从题材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将学过的课文按照相同的主题思想进行归纳,并对文章作者的各种资料以及文章中所展现的先进优秀事迹、高尚品德等进行整合,从而建立学生自己独特的写作材料库。

如体现出爱国主义情怀方面内容的,《我们爱你啊,中国》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都很有代表性。《我们爱你啊,中国》的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整篇诗歌作者都毫无保留地、饱含激情地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每一次的“我们爱你——”都是一种情感的升华,点燃学生炽热的爱国激情,产生一种为国奋发向上的责任感。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积累文中表现出作者爱国之情的句子,整理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建立其写作材料库。《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肖邦的话也体现出了其深爱祖国的情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其话语的含义,让学生收集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再如,体现出挚爱亲情方面内容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和《爷爷的芦笛》具有代表性。《我和祖父的园子》不仅仅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的快乐、自由的家园,更表达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非常值得学生借鉴,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悟作者的内心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积累这些词句,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库。《爷爷的芦笛》一文通过“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一句来表现出爷爷对强强的爱与美好的期待。文中体现这种情感的句子不少,非常值得学生积累。

二、文本之中有技巧,借鉴方能有提高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语文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从多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很多孩子害怕写作文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写作的素材,而是觉得自己写不好,究其原因是没有掌握写作技巧。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去理解、掌握课文的写作技巧,并借鉴这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例如,《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其构段方式也十分明显,是作文刚起步的三年级学生值得借鉴的一篇优秀范文。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写的,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则是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这种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学生们朗读第三段后,笔者让他们试着找出可以“管住”这一段的句子,并说明理由。这样,学生们便很快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原野热闹非凡”。接着,再让学生去分析“原野到底热闹在什么地方”,并提醒学生通过读的方式从书中“听”。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并不急于让他们交流,而是引导他们不断地读、深入地读。学生们读出了笑声、读出了歌声,读得入情入境。这时让学生们读出“燃烧的声音”和“人们的心跳声”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一段的构段方式。最后,为学生们布置小练笔作业,让学生们仿照第三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写一处景物,将写作指导落到了实处。

再如,五年级下册中的《大江保卫战》,文章虽然没有写出所有战士的表现,但是却依然能够将这场“战争”描绘得惊心动魄,原因在于作者动词运用得准确、细腻、传神,这种写法也是非常值得学生借鉴的。在讲解的时候,笔者先请学生把描写黄晓文的动词用黑点标示出来,其他的动词用空心圆点标出来;然后,自己比划着动作进行想象,感受黄晓文在拔除铁钉时的刚毅果断和痛彻心扉;接着,将“捆”换成“包”字请学生比较,学生迅速地解读出了用“包”字显得太细致,不符合当时紧急的情况;最后,有步骤地引导总结出黄晓文这样将自己的生死抛之于脑后的目的——争分夺秒,护卫百姓。一演一比,学生对准确地使用动词表现情境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长期进行这样的品读,学生对动词的把握自然会更加准确,在习作时就能做到斟词酌句,用词也自然会更加精当。

作文是最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最有利的阵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将会继续关注文本与作文教学的衔接,不断地深化作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文本来源于生活,须让学生们明白在生活中积累素材的同时更应该多多关注文本,让文本成为作文教学行之有效的载体。

(责编 韦 雄)

作者:秦香莲

上一篇:企业文化战略论文下一篇:舞蹈艺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