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2022-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何厚荣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何厚荣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指导学生解答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重 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难 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林则徐虎门销烟” 思考回答

(1)、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目的:

(2)、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

1839年 帝派 到广州禁烟。虎门销烟时间: 意义:

2、阅读“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思考回答

(1)、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经过:原因: 时间:

经过: 结果:

(2)、中国军民的英勇斗争:英雄人物: 最大抗英斗争:

3、阅读“中英《南京条约》”思考回答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时间: 性质: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

3、鸦片战争的影响: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南京条约》损害了中国的哪些主权?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还有哪些社会矛盾?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训练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是 ,是 年

月, 年结束。清政府战败, 年 月被迫签订 。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 。

2、鸦片战争使中国 社会标志着 的开端。

3、基础训练:知识闯关1--6

4、材料分析:基础训练

7、9

5、构建知识网络 原因:

经过:

鸦片战争 结果:

影响: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何厚荣

第2课 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教学目标:学习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知道太平军抗击洋队的事迹。进一步认识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和光荣传统。

重 点:火烧圆明园。

难 点:在于如何认识俄国“蚕食鲸吞”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过程以及如何认识俄国与英法对中国侵略的方法方式与追求目的的差异性。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思考回答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发生时间: 至 。主凶 帮凶 。 (3)火烧圆明园。时间: ,真凶 。

(4)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签订了 和 ,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 。

2、阅读“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思考回答

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北方领土 ,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3、阅读“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思考回答

(1)、 年夏,太平军将领 率军进攻上海,大败洋枪队。

(2)、1862年9月,太平军在 省 击毙洋枪队头目 。

二、合作探究

1、与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的主权和领土,以及外国侵略势力到达的地区,有什么变化?

2、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有组织、有纲领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目的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第二 次鸦片战争是英法直接出兵,俄、美积极参与的又一次侵华战争,它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的半殖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太平军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英雄气概。

四:巩固训练

1、为了 , ,1856年,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 , 年被 焚毁。

3、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共割占中国北方领土 。

4、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是 ,起义时间是 , 地点是 ,定都

5、基础训练:单元精解1--6

6、材料分析:基础训练

7、8

第2篇: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1

中考资源网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指的是哪次战争的失败?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XX·四川南充)李鸿章请求道:“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急于一个月内办理割让手续。”伊藤博文回答:“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此对话与下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4.(XX·四川资阳)一位工人进日本在重庆开设的工厂做工,此事最早可能发生在(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中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甲午中日战争后5.(XX·湖南娄底)“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争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右图是1842年,中英双方在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条约的场景。材料二: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厂。”请回答:根据材料一,回答这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场景?该条约是在哪次战争签订的?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回答:这又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该条约的签订又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的条约签订以后的中国局势,下面的哪幅图片可以显示?A

B

c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认定目标】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及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2.结合《辛丑条约》签定的时间、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自主学习】

一、请看课本21—22页,独立完成1—2问题:1.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义和团兴起地区、口号分别是什么?①借口:________________

。②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过程:

年,八国联军由__

____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_______年8月占领_________。④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主要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

_等。⑤八国联军暴行______

_

。⑥结果: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_______________》。2.动脑筋想一想

二、阅读课本22—23页《辛丑条约》一目内容,完成下列问题⑶影响:《辛丑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沉重枷锁,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_____,清政府完全成为

,变成了________

____①

清政府赔款白银___________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达_______两;②划定北京

,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___

__居住;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

;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________

________铁路沿线要地。⑴签订:______年9月,清政府派全权代表_______

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国签定。3.恭喜你答对了!【共同探究】1.思考一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前三次列强侵华战争有何不同?2.“为什么说《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归纳整理】《辛丑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签订国家

赔款土地其他影响【拓展练习】1.(XX·湖南衡阳)对下面年代尺上提供的时间,解读准确的是难不住我!A.1842年,中英之间爆发鸦片战争

B.1895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1901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D.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2.(XX·河北)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我们这些个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3.(XX·浙江湖州)在中国近代,下列哪一条约签订以后出现了右图局面?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4.(XX·江苏淮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付出,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众人议论纷纷,忧心忡忡。下列议论符合史实的一项是A.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c.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中国民族工业没指望了

D.清政府的统治已经被洋人的统治完全取代了5.材料一

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以武力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的领土,蹂躏中国的主权,掠夺中国的财富,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

农历XX年二月初二凌晨,在法国佳士得拍卖公司举行的拍卖会上,圆明园文物——铜兔首、铜鼠首被中国厦门商人蔡铭超分别以1400万欧元拍得,但蔡铭超“拍而不买”,拒绝付款。请回答:

(1)请写出列强将中国近代社会一步步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三次侵略战争的名称。(2)材料二中两件兽首是在哪次战争中被劫掠的?劫掠者是谁?(3)写出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名称。(4)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主备人:定陶镇中刘景元【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轮船、铁路与电报业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了解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民族实业家张謇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自主学习】

一、仔细阅读课本“自强”到“求富”一目内容,完成下面表格:洋务运动的兴起代表人物中央官员地方官员主张时间目的早期后期口号行动表现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二、仔细阅读课本第31页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兴起原因时间企业名称创办人地点作用1872年李鸿章上海电报局李鸿章天津1893年唐胥铁路唐山

三、仔细阅读课本第32—33页第

三、四目内容,讲一讲张謇和詹天佑的故事。让我想想看!【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1.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命运,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2.怎样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历程,成为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也会!【归纳整理】你能不用表格列一列本课的知识结构吗?【拓展练习】(相信我,我肯定会做出来的!!!)1.(XX·广东)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最早实践“师夷长技”思想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2.(XX·山东东营)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A.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创办汉阳铁厂3.(XX·四川成都)清期统治后期,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其主观目的是A.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B.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c.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

D.维护清朝统治4.(XX·江苏扬州)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洋务运动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开平矿务局 c.汉阳铁厂 D.上海轮船招商局

5.(XX·山东潍坊)西方列强的枪炮声震醒了清王朝部分官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他们发起了一场自救运动。其主要影响是(

)A.实现了富国强兵

B.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挽救了民族危亡

D.阻止了外国资本主义扩张6.(XX·河北中考)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A.乘飞机

B.发电报

c.乘火车

D.乘轮船7.(XX·福建福州)“他”以状元的身份毅然辞官南归,一生先后创办了大生纱厂等19个企业。“他”是(

)A.詹天佑

B.魏源

c.张謇

D.候德榜8.(XX·江苏扬州)近代史上,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

)A.京沪铁路

B.京张铁路

c.京九铁路

D.京津铁路9.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列举出洋务派的两个代表人物。(2)洋务运动前期和后期各打出什么旗号?列举洋务派所兴办的近代著名企业。(3)我们今天对外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与洋务运动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有什么区别?

www.5y

kj.co

m

第3篇: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北伐战争》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1课北伐战争

【学习目标】黄埔军校的建立(∨)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

【知识梳理】

一、年5月,中国国民党在创办,简称黄埔军校。任校长,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目的:推翻的统治,统一全国。

开始:1926年月,北伐军10万人出师北伐,任总司令。

主要对象:、、三个军阀。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北伐名将:第四军领导的独立团,奋勇冲锋。

北伐的胜利进军: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推进到。

结果:因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而失败。

三、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政权性质: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利益。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文中所指学校的创办者是()

A.李大钊B.毛泽东C.孙中山D.蔡元培

2、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国民党办了一所学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这所学校是()

A.保定士官学校B.云南讲武堂

C.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D.中国陆军学堂

3、“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这首慷慨激昂的《国民革命歌》诞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4、在一位同学撰写的关于北伐战争的历史小论文中有一处错误,请你帮他找出来:()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黄河流域。在此过程中,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作战英勇、战功赫赫。

A.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B.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C.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黄河流域D. 叶挺率领的独立团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4篇: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导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17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学习目标:

1、 西安事变有何历史意义?

2、 江泽民为什么说张学良是千古功臣?

预习形成课预习导航

九一八事变

1、时间:年9月18日

2、概况:①日本关东军炸毁的一段铁路,炮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城。②蒋介石命令把部队撤到山海关内,实行政策

3、危害:不到半年时间,、、、三省全部沦陷敌手。

不朽的民族战歌

4、创作背景①日军魔爪伸入中国地区。 ②各界民众掀起运动

5、曲作者:

6、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

西安事变

7、爆发:年12月12日、在实行“兵谏”,扣押,通电全国,提出,的主张。

8、和平解决①中共派等到西安谈判。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的主张。②它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标志着国共两党的初步形成,预示了新局面的到来。

合作展示问题探究

1、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 你认为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释放进行了十年“剿共”战争的蒋介石?说说

理由。

检测反馈

1、著名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浪浪!浪浪!”。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

2、“九一八”的发生地建有纪念馆,以警示后人勿忘国耻。该纪念馆在

3、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的主要原因是

4、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

5、九一八事变时人东北边防军司令的是

6、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主要背景是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名称是曲作者是

8、义勇军进行之所以很快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主要是因为

9、2006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70周年纪念日,你知道发动西安事变的两位国民党将领是、

10、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

11、西安事变后,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被派往西安调停的的主要中共代表是

12、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主张是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5篇:八年级历史导学案2课

第2课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编写人:东溪中学 崔素芳龙华武李兴春

班级小组姓名

一、抗美援朝战争

1、中国人民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进了怎样艰苦的斗争?

2、我国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时间和司令员名字分别是?

4、抗美援朝胜利的标志是什么?抗美援朝胜利有何意义?

5、简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事迹?

二、 土地改革运动

1、土地改革运动开始的时间和结束时间是什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有哪些主要规定?

3、土地改革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三、 镇压反革命运动

1、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的时间是什么?(1950年10月)

2、为了镇压反革命政府颁布了什么条例?

评价签字

【问题探究】

1、我国为什么要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2、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几乎是同时开展,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目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抗日战争中,曾指挥过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寇,建国后又作为司令员亲率大军开赴朝鲜战场抗击美帝的是( )

A.林彪B.彭德怀C.刘伯承D.陈毅

2. 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道:“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作者称

赞的是()

A.抗日军民B.解放军战士C.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D.朝鲜军民

3.“飞身堵枪眼”、舍死忘生夺胜利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牺牲在( )

A.北伐战争中B.抗日战争C.解放战争中D.抗美援朝战争中

4.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的地点在( )

A.汉城B.平壤C.仁川D.板门店

5.彻底废除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是( )

A.全国解放B.镇压反革命C.土地改革D.抗美援朝

6. 彭德怀在一篇报告中指出:“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

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其中“它”是指

A.抗日战争的胜利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抗美援朝的胜利D.镇压反革命的胜利

7.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三大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消灭了地主阶级B.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C.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

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毛泽东

请回答:(1)材料反映的是哪次战争之前毛泽东的观点?

(2)利用材料原文,说明中国本次出兵的原因。

(3)中国这次出兵,结果如何?

9.忠县某初级中学八年级二班同学准备在2010年7月举办一次纪念我国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7周年英雄人物图片展。该班史不识、卜懂史同学预先提供了下列几幅参展英雄人物的图片:

A.黄继光图B.雷锋图C.邱少云图D.邓稼先图

(1)上述人物图片中,哪几幅才是真正的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 ?

(2)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①该材料选自什么文件?发表于何时?

②利用材料内容,说明本次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三、拓展探究题

11. (1)看电影

观看《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在看这些影片的过程中,感受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写一篇观后感,谈一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2)朗诵会

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事迹的文学作品。

(3)故事会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增强爱国情感和立志为祖国奋发学习的信念。搜集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大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选取其中某些片段在班级里交流。

参考答案:

1. B 2. C 3.D 4.D 5. C 6 .C 7.C

8.(1)抗美援朝 (2)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3)迫使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9.(1)A、黄继光 C、邱少云(2)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作战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0.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2)到1952年冬,除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外,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新解放区的3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1.提示: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英雄观,不同的理想。战争年代造就革命英雄,和平年代同样人才辈出。

第6篇:八年级上册唐诗高地导学案

教学目的:

一、 通过阅读了解唐诗

与襄阳的关系。

二、 初步了解评价文学

现象的文艺评论的写作特点。

三、 培养学生对孟浩然

的人品的赞赏,对唐诗文化的感悟和理解的深化,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一、 分析盛唐时期,唐诗与襄阳的关系。

二、 理清的写作思路,了解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欣赏文中部分唐诗,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课时安排:三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从有《诗经

》以来,我们这个民族就爱诗、写诗、品诗。谈到诗,我国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诗歌

之国,而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从唐诗的作者来看,上自帝王将相,下至田夫野老,各种人都喜爱作诗。从题材来看,政治、军事、历史及都市里巷,涉及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从风格来看,由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现实主义和不同倾向不同色彩的浪漫主义创作,形成了流派纷繁、名家辈出的局面。

唐代诗歌之美,名家之多,流派之众是其他任何一个朝代所无法比拟的。今天我们将走进其中代表唐诗的一方圣土,一块高地——襄阳。(板书:课题、作者)

二、谈到我们湖北的襄阳:

1 / 9

她雄踞中华腹地,扼守汉水中游。因“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襄阳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封仲山甫为樊城樊侯,距今2800多年;世人景仰的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宋代画家米芾等,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闻名中外的宏篇巨著《三国演义》的120回中,有30回的故事

发生在这里。

襄阳城,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动人诗篇。

三、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

(正音:嗣sì 徵zhǐ 厥ué 洎ì 揖ī 岘xiàn 邈iǎ 偃ǎn 蹇iǎn),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整体感知课文:

1、本文是一篇分析评论文学现象的文艺评论。其体裁是议论文。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标题以“唐诗高地”比喻襄阳,题目的意思是“襄阳是唐诗的一块高地”。有人认为题目和第1自然段就是中心论点,你认为对吗?什么是论点?什么是论据?

论点,又叫论断,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在较长的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2、我们为了分析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①群贤必至,荟萃襄阳

唐诗成就了襄阳 ②唐诗是襄阳的广告

(分论点一)(2~6) ③孟浩然在唐诗中的巨大影响

襄阳是唐诗的一块高地

(中心论点)(1)

①岘、鹿二山养育了诗人

襄阳孕育了唐诗 ②岘、鹿二山景物蕴含诗意

(分论点二)(7~10)

四、分析的论证方法:

1.问:为什么把襄阳称为“唐诗高地”?“高”字体现在哪里?

因为唐代襄阳诗歌繁荣,众多诗人荟萃于此,使得襄阳因唐诗而负盛名。唐诗已成为襄阳的广告。

2 / 9

“高”字体现在“在繁荣昌盛的唐朝,襄阳,群贤毕至,诗人荟萃,盛极一时,创造了一个令后人仰慕千年并还将继续仰慕下去的奇迹”。

2.从哪些方面来阐发“唐诗高地”这一美誉的?

提示:通过“唐诗”与“襄阳”的辩证关系分两层加以论证,重点论证了“唐诗成就了襄阳”,其次论证了“襄阳孕育了唐诗”,通过对分论点的论证达到共同证明中心论点的目的。

五、分析课文内容:

1.分小组朗读课文第2—6段:

2.问:为什么“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之河流”,总也绕不开这块“弹丸之地,甚至有些荒僻”的襄阳?

提示:因为“1200多年前,在繁荣昌盛的唐朝,襄阳,群贤必至,诗人荟萃,盛极一时,创造了一个令后人仰慕千年并还将继续仰慕下去的奇迹。”

3.问:作者如何印证襄阳昔日的繁华呢?

强调:(1)“盛唐时期的诗人,特别是些大诗人,几乎都与襄阳有瓜葛。”(举例:①生在襄阳:孟浩然;②根在襄阳:杜甫

;③慕名而至:李白

、王维

)

(2)以襄阳诗人王迥的诗歌作证,证明当时襄阳群贤必至,“共赋新诗”的繁盛的诗歌创作景象。

4.请一学生描绘王迥诗中繁盛的创作景象:提示:以诗歌译文为基础,可略作发挥。

《同孟浩然宴赋》屈宋英声今已止,江山继嗣多才子。作者于今尽相似,聚宴王家其乐矣。共赋新诗发宫徵。书于屋壁彰厥美。译文:屈原宋玉美好的声名现在已渐渐远去,大好河山才子佳人代代相传、层出不穷。诗人墨客志同道合,群贤毕至,都聚集在这里,真是其乐融融。诗人们一起饮酒赋诗,音律是多么和谐动听、高亢动人,书于屋壁的新诗华章永远显示着它的美好神奇!

以王迥《同孟浩然宴赋》来证明襄阳群贤毕至、诗人荟萃。(先请一生用课文原话回答)

5.问:当今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铺天盖地的广告体现的就是这一理念。文中作者将唐诗标为“襄阳永恒的广告”。试分析其用意。

提示:(1)此处唐诗的“广告”作用,不是创造商业财富,它给襄阳“创造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取用不竭的无形资产。”

(2)以王维的《汉江临眺》证明诗歌对地域文化所起的巨大作用,包括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也有此功效,名人名诗带来的广告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3 / 9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夜江边,残月西沉,乌鸦啼叫,清霜满天。满怀乡愁

孤卧客船,只有火红的江枫,明灭的渔火相伴。夜深难眠,又听到从苏州城西寒山寺传来的悠扬的钟声,幽静得更令人难耐。

6.问:如何区别“文人眼中的襄阳”和“农民眼中的襄阳”?(一学生读

3、4自然段)

强调:(1)农民眼中的襄阳突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注重其现实功效(气候怡人,土壤肥沃,种啥收啥);

(2)文人眼中的襄阳“紧贴农民眼里的襄阳,又可独立凸为一块高地,一块精神高地,挺立在阔大的文化河流之中”,在文人眼里,闪烁的是襄阳的人文精神,是襄阳的文化底蕴。

7.问:强调二者的不同有何深意?

提示:因为“文化能使一个地方超凡脱俗”,没有唐诗的璀璨,襄阳不过是块适宜种粮食的普通城池,并无出众之处;正因为有了唐诗,襄阳才凸为一块高地,“唐诗成就了襄阳”。

8.学生细读第

5、6自然段,思考:文人荟萃襄阳的原因是因为襄阳的重要地理位置使然吗?

提示:不是。(可以从课文中筛选相应语句)

(1) 襄阳的地理位置从未发生变迁;

(2) 襄阳为唐诗奉献一位杰出诗人——孟浩然;

(3) 孟浩然在唐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如“大树”,引来百鸟,汇聚诗人;

一如“旗帜”,一呼百应,众人敬仰;

一如“名片”,传递交流,会遇知音。

六、简介孟浩然及其田园山水诗的有关知识。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游历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落榜。他在太学赋诗的时候,名动公卿,满座为之倾倒。后因写诗引起唐玄宗不悦而被放归襄阳,于是漫游吴越一带,游览名山胜水。734年(开元二十二年),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准备向朝廷举荐他,但他不慕名利,到期竟然失约不赴,终究还是没有成就功名。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时期,早年曾有远大的抱负,但在政治上困顿失意,终生过着隐士的生活。他洁身自好,不乐于趋附权贵,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当时和后世所倾慕

教学内容与步骤:

4 / 9

【评析】: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

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令人景仰。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9.思考与练习二:重点写了唐代著名山水诗人孟浩然,但作者为什么又引进了李白、王维、杜甫、王迥的诗文及张继的《枫桥夜泊》?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提示:以此来突出孟浩然的诗品、诗才和对他的敬慕之情,也证明了孟浩然在唐诗中的地位与影响;引用王迥的诗是为了显现诗人荟萃襄阳的盛况;引用张继的诗是为了类比王维的《汉江临眺》使襄阳遐迩闻名;以孟浩然的诗来证明孟浩然与襄阳的血肉关系和对襄阳的一片深情。这些诗歌的引用对中心论点起了很好的论据作用。

10.小结:

孟浩然是襄阳人,作为唐诗中一棵“大树”,一面“旗帜”,一张“名片”的孟浩然,无疑对唐诗成就了襄阳“起到了有力的佐证作用”。

七、分析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第7-10自然段。距离襄樊市区15公里,在汉江的西岸有一座山,名叫鹿门山,山不高,也不算险峻,但这座看似普通的山,在中国文化史上却声名显赫。因为从东汉到唐代,短短几百年间它便先后有三位文化名士——庞德公、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这座山上隐逸。特别是当它和诗人孟浩然的名字连在一起后,鹿门山便和孟浩然以及他恬淡的诗风一起名满天下了。

2.问:作者为何说襄阳的两座山——岘山和鹿门山已成为“诗坛圣地”,“两座文化山”?

提示:(1)两山孕育了诗人孟浩然,产生了无数诗篇,一景一物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2)以孟浩然的两首诗为例,证明孟浩然与这两座山的血肉关系和对两山特有的感情。“于是,诗人来到襄阳,必登岘、鹿二山。岘、鹿二山成为诗坛圣地,成为两座文化山”。

二、归纳写作特点:

1.层次清楚,论证严密。

2.引用诗歌加以佐证,既符合的论题,又增添了的色彩和文化意蕴。

12月7日星期二上午(10:10)第三节举行公开课

5 / 9

6 / 9

7 / 9

8 / 9

9 / 9

上一篇:高二班级月考成绩分析下一篇:保安门岗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