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2022-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八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

摘 要:在八年级语文教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向逐渐向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转移,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加强导学案的编制和运用。导学案不仅是指引学生自主学习和高效学习的路线图,也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绝佳工具,值得教师在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文章主要论述了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教师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从而优化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八年级语文教学;导学案;运用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2.020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持续推进,教师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逐渐意识到导学案的运用价值。从本质上讲,导学案就是一种融合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流程的教学方案,不但非常适用于八年级语文教学,也能满足新时代初中生的自主学习需求,运用导学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基于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八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语文课程与导学案有机整合,为学生开发更加创新、完整的自主学习模式,从而帮助学生习得更加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意识,全方位完善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

一、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必要性分析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生成基于自主学习导向,将其应用于八年级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对于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是完善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来讲,都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是教师加快语文教育改革步伐的必要举措。经过深入的分析研讨,可将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必要性归纳为两方面。

(一)导学案具有优越的教学功能,可优化语文教学流程

传统的语文教学流程欠缺条理性,不但导致教学内容过于松散,也难以发挥最理想的导学作用。导学案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具有良好的导读、导思和导做功能,教师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加强运用导学案,一方面可以整合语文教学目标,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另一方面也能优化教学流程,将有效的导学措施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大幅度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二)导学案侧重于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可显著强化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八年级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在作用和功能上具有局限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效并不理想。导学案是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高效学习的路线图,教师通过科学的导学案编制,不但可以使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目标,也能指引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帮助学生顺利掌握高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弥补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这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大有裨益。

二、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策略

(一)加强学情分析,精心为学生设计语文导学案

纵观导学案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不难发现应用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编制和设计导学案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致使导学案的教学效用难以充分发挥。首先,教师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时常常陷入误区,他们鲜少考虑到导学案和学生实际学情的适配性,不但会削弱导学案的运用质量,也会给学生达成三维目标造成不利的影响。其次,教师对导学案运用方法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很多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原则认识都不够透彻,这也会降低导学案编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阻碍导学案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高效运用。面对以上不良局面,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必须更新教学思想,积极加强学情分析,根据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以及学生的学情特点,精心为学生设计语文导学案,这样既可以提高导学案和语文课程的匹配度,也能促进导学案教学功能的充分发挥,从而为导学案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顺利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过深入分析研讨,教师设计语文导学案时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课时化原则。所谓课时化原则,就是教师应该尽量将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整合到一个语文导学案中,这样既可以避免语文教学内容过于松散,也能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计划性及时效性[1]。在具体的策略实施方面,教师可以将一篇课文的作者资料、创作背景资料、重点阅读内容、语言风格的分析重点以及自主阅读计划全部容纳到一个导学案中,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指导,对文章的重点段落展开自主、精细研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并进行思维点拨,直到學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特征、语言风格、命题立意等要素。第二,问题化原则。所谓问题化原则,就是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应该贯串问题引领思想,这样不但可以增强语文课堂的思考性,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如果导学案中的课文题材是写人叙事的,那么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就可以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形象等刻画为学生设计阅读问题,如“通过作者对主人公的穿着打扮描写,我们可以收获哪些信息?”“主人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等,教师也可以根据叙事课文的情节设置为学生设计问题,如让学生合理猜想后续情节等。学生结合深度阅读分析顺利解答导学案中的问题,阅读理解和思考探究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锻炼。

(二)优化预习环节,利用导学案发展语文自主预习

预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学环节,有效的预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也能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八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运用导学案时应该对预习环节予以高度重视,加强优化预习环节,一方面可以把握导学案运用的关键点,为语文课堂教学开一个好头;另一方面也能利用导学案发展语文自主预习,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导学案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效。

首先,教师在借助导学案策划语文课堂教学预习環节时,可以在导学案中将语文课程的预习重点罗列出来,利用图文结合的信息呈现方式,或者创设相对应的音画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开展课文泛读、难点了解等预习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标注出来,或整理成文字信息,以便在深度探究环节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剖析和详解,从而使学生掌握运用导学案开展语文自主预习的步骤和方法。其次,教师在应用导学案创新语文自主预习模式过程中,还应该加强为学生创设启发式预习问题。如果预习内容是对写景散文的分析,教师可以在学生开始预习之前对学生提出“文章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文章对景物细致描绘的部分是哪几个段落?”等问题,鼓励学生根据导学案的预习流程,带着问题开展课文预习,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探析能力和自主预习能力,教师也能真正借助导学案兼顾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语文知识链的完善,从而让导学案成为学生高效率探究语文课程的风向标和路线图,凸显八年级语文教学改革中的自主学习立意。

(三)注重协作探究,利用导学案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导学案具有非常突出的导读、导思和导做功能,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不但可以改善单一化的教学格局,也能引领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活动。基于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八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导学案时应该注重协作探究,合理编制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流程,为学生开发形式丰富的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以利用导学案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学生合作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助推语文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彰显导学案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2]。

首先,教师在利用导学案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协作探究活动时,应该着意在导学案中增添与任务驱动相关的内容。对于任何语文教学目标,教师都可以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思路为学生开发设计协作探究活动,一则可以迎合八年级学生喜爱猎奇和挑战的心理倾向,二则也能通过任务驱动丰富导学案的应用场景和形式,促使学生在解决和完成语文探究任务过程中得到思维品质的启迪以及学习能力的强效训练,这些都是学生深度融入语文课堂探索式学习的重要标志。其次,教师在导学案中为学生编制语文协作探究活动流程时,应该加强师生课堂角色地位的调整和翻转,帮助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积极和身边的伙伴以及教师开展有效的互动、协作交流,实现学生的思维对话式学习目标以及语文课堂生成资源的交互生成,这些不但可以提升导学案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有效性,也能切实破除传统语文教学体系中内容形式单一化、学生主体意识薄弱等弊病,推动学生探究意识、能力以及语文素质的自主发展。

(四)渗透问题导学,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众所周知,学生对阅读文本内涵的理解源自思考和分析,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揭示文章的主旨思想,很难唤醒学生的思维活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基于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八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导学案时应该始终遵循问题化原则,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加强渗透问题导学思维、精心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阅读问题。一方面可以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驱动学生的内在思考动机,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深度阅读状态;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导思功能,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使语文课堂满溢灵动的思维活力,实现导学案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科学运用[3]。

首先,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向学生提出生活化阅读问题,如“这样的生活经历你是否也有过?”“遭遇相同的经历你会做出怎样的反应?”等,引导学生自主将亲身生活体验和文章内容融为一体,促使学生通过解析这些问题拓展阅读深度,培养学生悉心观察生活、感悟文章内涵的阅读思维品质。其次,教师在借助导学案对学生实施问题导学策略时,还可以基于文章的情感线索为学生设计问题。如果文章是阐释亲情的,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讲一讲自己和亲人之间发生的趣事以及感人瞬间。创新问题导学法的实施方式,蕴含了学生的情感体悟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促使学生能够以己度人地感悟文章的情味哲思,从而拓展学生的精神情感视域,锤炼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揭示和把握能力。

(五)引入分层导学,完善全体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受先天因素以及成长、受教育环境的影响,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在运用导学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语文学习需求,极大地发挥导学案的运用效果。分层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理念,不但与导学案层次化、递进性的设计原则相契合,也能从根本上弥补差异化学情,是提升八年级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必要举措。基于此,教师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时,应该积极引入分层导学,根据学生不同的语文基础和能力优势将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为各层次学生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导学方案。一方面可以降低语文学困生的学习压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也能帮助语文学优生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我超越,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达成导学案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目标。

具体的策略实施方面,教师可以从两条路径入手执行:第一,对于语文学困生来讲,这类学生语文基础和学习基本功都不够扎实,在针对这类学生设计导学案时,教师应该侧重于指导学生研读和品析文本材料,巩固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技能,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本中优美的文辞标注、誊抄下来,扩充学生感性语言材料储备,或者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查阅陌生词汇的含义和用法,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阅读材料中疑难字词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补齐语文学困生在语文素质和学习能力上的弱势环节,提升导学案的针对性。第二,对于语文学优生来讲,教师在针对他们的导学案中应该增加拓展延伸内容的设置比重。如教师可以鼓励这类学生自主提出阅读问题并自主释疑,使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更上一层楼。或者教师还可以引领这类学生从阅读学习向微写作迁移,让学生结合课内文章的文辞亮点和写作特色开展创造性仿写训练,增强学生语言综合性运用能力,从而基于分层导学思想,升华导学案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成效。

综上所述,教师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加强运用导学案,不但可以优化语文教学流程,也能树立自主学习导向,同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在新时期的八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度明确导学案的教学优势和价值,遵循科学原则为学生精心设计导学案,打通学生的自主学习渠道、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领学生顺利突破课程重难点,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精神,从而实现导学案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高效运用。

参考文献:

[1] 卢育芳.导学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山西青年,2021(12):187.

[2] 李永录.导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20):101.

[3] 蒲引花.新课程背景下导学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20(12):36.

[责任编辑 张宏丽]

作者:张艳霞

第2篇:八年级历史下册4学案

八年级历史第4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学习目标】主备人:王冬使用时间:2月28---3月4日

1、掌握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的时间、路线;归纳探索中出现的失误。

2、分析失误出现的原因及危害并思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学习重难点】 正确认识和评价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时间:_____________

制订的总路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反映了广大群众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______________。

2、严重失误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运动(在工农业上的表现:大幅度提高计划指标,大炼钢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后果:1958年到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1961年,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二、合作探究

根据第25页“动脑筋”回答:当时的报纸上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对不对?他们说得对吗?

三、巩固训练:

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于()

A、三大改造时期B、一五计划期间C、大跃进时期D、十年文革时期

2、四川地区曾流行这样一首歌谣:“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花生像山芋,山芋超冬瓜。”这首歌谣最有可能出现在()

A.“大跃进”时期B.“文化大革命”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D.“一五”计划时期

3、据资料统计,四川在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仍有20%,60年代初森里覆盖率仅剩

A.人口数量急剧增长B.大规模的商业性采伐

C.无计划的盲目垦荒D.“大跃进”运动中毁林炼钢

四、系统总结

原因

良好开端→失误标志

(中共八大)后果

五、课外拓展:上网查找这一时期先进人物的相关资料,并和你的同学交流

9%,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第3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6 课 导学案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会走向成功)

1、 掌握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主要任务及意义;归纳探索中出现的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出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2、 分析失误出现的原因及危害并思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学习重点:中共八大的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学习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一、预习导学(一定要认真噢)

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中共八大

时间:_________年

指出主要矛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矛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矛盾。

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_,逐步满足憖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______________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总路线

时间:__________年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反映了广大群众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____________。 严重失误 内容:“________”和__________运动(在工农业上的表现:大幅度提高计划指标,大炼钢铁) 标志:高指标、瞎指挥、_________和“_________” 后果:1958年到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

2、建设成就的模范人物

大庆石油工人________、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_______、雷锋(精神:爱国主义的精神,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二、合作探究(团结就是力量,合作走向成功)

1、当时的报纸上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对不对呢?他们说的对吗?你怎么看?

2、除王进喜等人外,你还能说出哪些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及其事迹?他们有哪些品

质值得我们学习?

三、当堂检测

1、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A.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B.发动大跃进运动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D.调整整顿国民经济

2、下列有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伴随着经济战线上的“大跃进”而来B.是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

C.是对农业经营方式和所有制形态的成功探索D.主要是将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转变为人民公社

3、下列人物中,被誉为“铁人”的是()A.王进喜B.焦裕禄C.邓稼先D.雷锋

4、邓稼先是以下哪个工业领域的劳动模范?()

A.石油工业B.电子工业C.原子能工业D.航天工业

5、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是() A、浮夸风B、整风运动

C、大炼钢铁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6、“大跃进”时期的一首漫画诗写道:“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它所反映的是 ()

A、高指标和瞎指挥B、浮夸风和“共产”风 C、高指标和浮夸风D、瞎指挥和“共产”风

7、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由于 () ① 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② 急于求成 ③ 自然灾害④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冒进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9、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是在()

A、电子工业B、钢铁工业C、石油工业D、航天工业

10、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的党的好干部有() A.董存瑞B.王进喜C.焦裕禄D.雷锋

第4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 历史 课题民族团结学案号11主备人 曹文增审核人 曹文增日期 2012-3-13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课前预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分布格局:、。

2、民族区域自治的提出:

3、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4、少数民族自治地方⑴3个层次:分自治区、、。

⑵5个省级自治区:、新疆、广西、宁夏、。其中,建国前成立的是。

5、意义: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各民族共同发展表现在那些方面?

2、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发展机遇?【课内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近年来,以**集团为首的少数藏独分子不断的策划西藏独立,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请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2、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

【巩固检测】(我达标,我快乐)

1、我国民族分布的格局是()

A.大杂居、小聚居B.小杂居、大聚居C.汉族在东、少数民族在西D.按民族划分居住区域

2、右图是大型民族歌舞《团结颂》剧照,她主要体现了()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地区发展D.民族区域自治

3、全国目前已建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有() A.10个B.5个C.6个D.8个

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应是()

A.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B.提出自治申请的地方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任一地方D.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体表现在()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③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④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曾长期享有自治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③④

6、“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我们农

奴的心照亮!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你知道这首歌是哪个民族的吗?()

A.蒙古族B.回族C.藏族D.壮族

7、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广泛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② 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完全由本民族自己解决③ 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④ 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8、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

①促进民族团结②缩小东西差距③各民族共同发展 ④政府依法行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9、1994年至2001年,中央政府向西藏投资达48亿元,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援助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繁荣的关键

B.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符合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C.各民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D.表明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课后提升】(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课本第59页活动与探究

【学(教)后记】(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

的弯路的反思!)

山东潍城经济开发区中学导学案

第5篇: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9课导学案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侯忠仁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教学目标: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

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重点: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难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思考回答

(1)、年,党和政府参照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制订一五计划。

(2)、实施时间:年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和国防的初步基础;促进、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的改造。

(3)、成就: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交通运输成就:制造厂、大桥

建成、1954年、、公路建成等。)

2、阅读“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思考回答

(1)、年9月,大会在北京召开。

(2)、制定宪法: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

法,宪法贯穿着原则和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和的基础。)

(3)、一届人大选举为国家主席、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为国务院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3、阅读“三大改造”思考回答

(1)、年,党和国家开始对业、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合作社走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等多种形式进行的。到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初级阶段。

二、合作探究:

1、请你用简明的语言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

2、你还了解历史上哪些具有宪法性质的文献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在此机关设立之前,中国最高权力的行使情况怎样?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训练: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发展

A农业B商业C轻工业D重工业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D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3、知识闯关:基础训练1-10题

4、材料分析:基础训练第11-12题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侯忠仁

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教学目标: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讲

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重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发动、危害。纠“左”措施。

教学难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

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思考回答

⑴、“大跃进”:

目标:中心:口号:

结果:大批不具备条件的土法炼钢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盲目追求“高速度”导致比例严重失调。

⑵、人民公社:

目的:特点:

结果:人民公社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3)、危害:造成了1959年—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4)、国民经济的调整:

时间:方针:“、、、”

恢复:从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复苏。

2、阅读“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思考回答

(1)、时间:1957年——1966年。

(2)、成就:

(3)、英雄模范人物:“铁人”:解放军好战士:党的好干部:

二、合作探究:

1、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内容是什么?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2、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给我们什么教训?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训练:

1.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出现了()和()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有: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解放军好战士(),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

3、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在()

A1959年B1960年C1961年D1962年

4、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其错误的实质是 ()

A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B打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C破坏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D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5、知识闯关:基础训练第1-10题。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侯忠仁

第7课全国大**

教学目标: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

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重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思考回答

(1)、原因:对国内形势作了错误判断,认为党内存在“走资派”;、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企图乱中夺权。

(2)、导火线:姚文元发表《》。

(3)、 发动: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出《五一六通知》,号召开展“”;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2、阅读“全国大**和二月抗争”思考回答

(1)、1967年,上海“,”“文革”进入全面夺权阶段。

(2)、“二月抗争”:1967年2月,、、叶剑英、徐向前、李先念等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面对面的斗争。

(3)、党史上最大冤案:被错误地开除出党和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3、阅读“民主法制的严重破”思考回答

(1)、中国共产党的原则遭到破坏。地方各级党委被______________取代。

(2)、形同虚设。

二、合作探究:

1、“二月抗争”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谈谈你对这场抗争的看法。

2、“二月抗争”中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斗争的老干部主要是哪几位?你知道他们有哪些历史功绩?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训练:

1、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是他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

A.美国的威胁B.国民党要反攻大陆

C.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D.地主等反动派的破坏

2、老人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学生的他,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这个年代是

A.“大跃进”时期B.农村人民公社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土地改革时期

3、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含冤而死,这一事件突出地反映了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C.民主与法制被践踏D.党内出现了叛徒内奸

4、知识闯关:基础训练1-10题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侯忠仁第8课

**中的国民经济

教学目标:简述“文化大革命”中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

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重点:**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难点:林彪集团的形成及其阴谋。江青集团的形成及其篡权活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经济形势的恶化”思考回答:

原因:1967—1968年,在全国**、“全面内战”的局面中,形势迅速恶化。

表现:经济工作机构瘫痪,经济管理处于状态、工人干部离开岗位闹“”、交通阻塞、市场紧张等。

2、阅读“周恩来调整经济邓小平全面整顿”思考回答:

(1)、1971年“”事件后粉碎了集团。

(2)、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

(3)、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实行,经济再度回升。

3、阅读“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思考回答: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损失约元。由于、的努力,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 阅读“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思考回答:

(1)、1976年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2)、1976年9月9日,逝世。

(3)、1976年10月粉碎“”,标志着“文革”结束。

二、合作探究:

1、“抓革命,促生产”是“文革”时期一个流行的口号,想一想,这样的“革命”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吗?

2、1967——1968年,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1973年和1975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回升局面,其原因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训练:

1、“文化大革命”导火线:起止时间:

结束标志:性质:

冤案:党的历史上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受害者:。

2、“文革”中与周恩来一起为扭转经济下滑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A.朱德B.邓小平C.华国锋D.叶剑英

3、1976年9月9日逝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

A.周恩来B.刘少奇C.朱德D.毛泽东

4、知识闯关:基础训练1-11题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侯忠仁第9

课 “文革”经历访谈(活动课)

一、释题

1、什么是历史问题访谈活动?

历史问题访谈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访谈内容主要是历史学习中的重点、疑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访谈的对象是对所访谈的问题有深切了解、独到见解或亲身经历的人。

2、“文革”经历访谈:时间是“文革”时期。

二、活动目标:

1、访问长辈,了解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进一步掌握有关“文革”的历史知识,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2、听取长辈对“文革”的看法,了解“文革”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另深对“文革”性质的认识,从中吸取有关的历史教训。

3、通过访谈活动,提高对历史上的是非功过的分辨能力,同时学会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

1、拟定访谈专题。

就“文革”中某一时期,或某一事件的情况进行访谈。

2、确定访谈对象。

以专题定对象,所访问的人应对这个专题有亲身经历、较多了解和见解;善于言谈,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对访谈活动热心,乐于谈自己在“文革”中的经历和看法。

3、学习速记方法。

四、活动过程及要求:

1、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到该小组某位同学家访问其长辈。

2、各小组进家访谈要求:

一是要讲礼貌,

二是要事先拟好提问提纲,

三是要认真作好记录。

3、各小组对访谈的资料,要及时进行整理。

4、各小组要写出访谈心得体会。

五、活动评价:

用一节课的时间,各小组选派几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心得体会,同时,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找出不足这处。

第6篇:白垛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袁洪刚

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教学目标: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重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发动、危害。纠“左”措施。 教学难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

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思考回答

⑴、“大跃进”:

目标:中心:口号:

结果:大批不具备条件的土法炼钢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盲目追求“高速度”导致比例严重失调。

⑵、人民公社:

目的:特点:

结果:人民公社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危害:造成了1959年—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4)、国民经济的调整:

时间:方针:“、、、”

恢复:从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复苏。

2、阅读“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思考回答

(1)、时间:1957年——1966年。

(2)、成就:

(3)、英雄模范人物:“铁人”:解放军好战士:党的好干部:

二、合作探究:

1、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什么危害?

2、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切记背朗诵:

1、温故而知新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训练:

1.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出现了()和()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有: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解放军好战士(),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

3、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在() A1959年B1960年C1961年D1962年

4、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其错误的实质是 ()

A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B打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C破坏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D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5、知识闯关:基础训练第1-10题。

白垛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袁洪刚

第7篇: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鸦片战争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1课 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1、能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能简要叙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能归纳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1839年6月, 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 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领导这次运动的 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知识点二:中英《南京条约》 2.罪恶的鸦片走私受到中国抵制,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战争。 年,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 爆发。最终, 战败, 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摘自《中国历史》 华东师大版

材料三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邪恶战胜了正义,公理遭到了践踏,自卫者受到镇压,使邪者笑,善者哭!”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可以判断,鸦片战争是哪国发动的?

(2)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该国签订了什么

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上述材料显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南京条约》。 。 3.中英 《南京条约》的内容:

(1)

;(2) ;(3)开放 五处为通商口岸;(4) 。 4.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 社会逐步沦为 。 鸦片战争是 的开端。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随着英国侵略的深入,18世纪,英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材料二 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

用心

爱心

专心

【当堂达标】

1.道光帝决定禁烟的根本原因是 A.为了继续推行闭关政策

B.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C.林则徐请求严禁鸦片

D.维护清朝的统治 2.鸦片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A.1839年,清政府派林则徐去广东禁烟 B.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C.1840年,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 D.1840年,英军直达天津

3.有人说,“近代史开始于南京,结束于南京”,其中“开始于南京”指的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太平天国定都于此 C. 中华民国的建立 D.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4.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开始遭受大规模的外来侵略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D.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5、“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炝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段俗语反映了中国近代一段惨痛的历史,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告诫我们应: A.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B.家庭和睦,相亲相爱 C.珍惜土地,保护环境 D.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6、我国首部禁毒法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历史上,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

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它们的确定都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 A.关天 B.林则徐 C.左宗棠 D.邓世昌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集》

材料二

凌青(原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林则徐的后人)1990年讲话:“„„15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前,中国再次成为毒品的受害国,希望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禁毒事业。”

材料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1)根据材料一概况鸦片的主要危害。

(2)材料二中“光辉的一幕”指哪一历史事件?

(3)以上材料体现了林则徐怎样的品质?

(4)近年来我国吸毒人数呈上升趋势,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做?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上一篇:郑州培训班心得体会下一篇:何为大学大学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