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

2022-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

浅谈技工院校英语一体化教学

摘 要:英语一体化教学在技工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为切实提高英语课程教学质量,技工院校英语教师需主动开展教学改革创新,尝试建构英语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学习效果。本文就技工院校英语一体化教学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技工院校    英语教学    一体化教学

技工院校主要培育技能型人才,英语是技工院校的重要学科,有效地开展英语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英语课程教学工作时,教师可进行一体化教学指导,突出学生英语学习主体性,以实现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预期目标。

一、一体化教学概述

一体化教学,主要是以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驱动学生在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获得技能知识点,并提高学生综合学习效果。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理论灌输的教育模式,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并围绕实际学情,创设虚拟的工作情境,模拟相关职业活动,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充分实践应用,有效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操作水平。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为学生营造高效学习环境,而且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技工院校英语一体化教学实践探讨

(一)教师主动开展教学改革创新

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英语教师需根据技工院校的英语教学大纲要求,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并筛选合适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环境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融合,为学生建构有针对性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和职业工作情境,让学生在职业体验过程中学习与探索。基于信息漏斗的理论分析可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在岗位体验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二)英语一体化教学实践路径

1.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技工院校教师开展英语一体化教学时,应当突出英语教学重点与难点,明确技工院校的英语教学目标,使英语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环境紧密衔接。还应为学生建构英语职场语境,让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笔者认为,教师开展英语一体化教学时,要思考如何设计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学习任务,以及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以保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思考出解决办法后,教师要着重突出英语教学重点与难点,实现一体化英语课程教学目标。

2.合理筛选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英语一体化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在建构一体化教学模式时,教师应当筛选适当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任务情境相契合,引导学生在岗位任务实践中学习成长。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情况。

鉴于技工院校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显著,筛选出合适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合适的教学内容可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诉求,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一体化教学活动,发掘学生英语学习潜能,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

技工院校英语教师开展一体化教学时应当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特殊性,选择应用型英语知识,并制定合理严谨的教学方案,增强英语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充分发挥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价值,切实增强技工院校学生英语综合学习实力。

例如,对以“购物”为主题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英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诉求,筛选合适的英语教学资料,保证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质量。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应当分析学生在未来职场中可能會遇到的真实场景,指导学生学习记账、采购、结账、收银等应用英语知识;对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汽车电子商务与汽车营销的相关口语知识,保证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3.创新教学方法

建构英语一体化教学模式时,教师应注意突出学生英语学习主体性,并主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保证教学模式整体运行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因为学生的英语学习诉求会随着能力的提高出现一定变化,教师若采取单一的英语教学策略,则无法满足学生长期的英语学习诉求,导致英语教学工作陷入瓶颈。

教师在开展英语一体化教学工作时,需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调整时,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中心,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自主完成英语学习任务。同时,在一体化英语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弱化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因为教师只是教学角色发生了变化,仍需发挥教学引导作用。教师需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实践,监督学生的任务完成进度,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控制,保证英语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与效果。教师需做好解决突发问题的准备工作,即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需及时进行解答。为充分发挥英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价值,教师需明确英语教学目标,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工作情境,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合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提高英语综合学习能力。

(三)英语一体化教学案例解析

教师在进行“求职面试”主题的教学时,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质量与效果,可采取角色扮演的教学策略,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如教师设定求职面试情境:外企来校进行新员工招聘,需要学生做一份简短的英语自我介绍。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扮演应聘者,一组学生扮演面试官。

为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体验,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面试准备,如英文简历、专业介绍、口语练习、问题设定、应聘优势等,引导学生对常用的句型与短语进行收集总结,保证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

为增加职场体验的真实感,教师可准备西装、文件夹、面试问题单等,为学生建构沉浸式英语体验情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角色体验中,更好地学习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应用技巧。另外,通过求职面试的职场体验教学,还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未来就业求职打下良好基础。

三、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对技工院校英语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旨在说明一体化教学模式建构的可行性。鉴于技工院校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在实际进行英语教学时,为达到技能型人才实用英语教学目标,教师需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为学生建构有针对性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提升技工院校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与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泳娣.新时期技工院校英语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2).

[2]梁益丽.论技工院校英语一体化教学的应用策略[J].职业,2019(15).

[3]耿丽青.技工院校英语教学中一体化教学的应用[J].职业,2018(34).

[4]高丽莉.论职校英语一体化教学的问题和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7).

(作者单位:阜南县技工学校)

作者:韩梅

第2篇: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探究

现代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做中学”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的提出,拉开了教育界一体化教学研究的序幕。一体化教学——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知行合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模拟完整工作环境,在虚拟操作中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传授。

随着一体化教学研究的深入,更多具有专业特色的一体化新模式应运而生。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就是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一体化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新模式。

VBSE跨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优势

VBSE(Virtual Business Social Environment),中文意思是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是一款面向技工和职业院校的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通过对真实商业社会环境中典型单位、 部门与岗位的系统模拟,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岗前实训,认知并熟悉现代商业社会内部不同组织、 不同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和特性,培养学生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相关岗位综合职业素养。

VBSE最大的特点——把企业搬进校园

VBSE作为一种沙盘模拟实践教学方式,采用开放式教学设计。以任务为引领,极大程度激发了个人潜能,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实训,以“训”促学,边“训”边学,学“训”结合。它通过在校园内搭建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模拟企业中的真实场景,设置企业运作职能部门、岗位、流程、系统、案例,大量仿真货币、产品、账簿、营业执照、公章等,以国家对企业的相关规定为前提进行实训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工作岗位,真实体验企业工作感受,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通过制造业、流通业及服务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全景呈现,让学生有机会从事不同的职业岗位,感悟复杂市场营销环境下的企业经营,学会工作、学会思考。

VBSE最大的亮点——融合经管类多个学科知识

课程既可针对一个专业,也可针对多个专业学生开设。各专业既可单独训练,也可集体配合操作。不同专业培养不同方向的专门人才,企业管理全景仿真中可以支撑工商管理、财务、市场营销、信息管理、金融、贸易、物流、工业工程等多专业综合实习。每个专业同学均可自主选择自身工作岗位,并和企业中其他部门同仁一起协同工作,共同为企业创造价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可掌握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实操技能。定期的角色互换,有利于学生把零散的岗位知识、岗位要求进行串连。不同专业配合实训,还可使各专业同学对其它专业相关工种有初步了解,以便日后上岗迅速与关联岗位建立合作关系。

VBSE实训测评——对抗性激励评价

VBSE平台可设定多个性质相同的组织,营造一个竞争氛围,激发各小组参训学员的“斗志”。 企业管理全景仿真分为主体企业和外部服务机构两大部分。主体企业由若干家同属一个行业的生产制造公司组成,它们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完全相同,每一家制造公司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做出不同决策,导致最终经营业绩不同,小组彼此之间是基础平等的竞争对象。每个“员工”的绩效考核均与所在小组的整体绩效、部门绩效密不可分。系统记录了每个岗位任务的完成时间和整个小组运营时间,结合科学综合测评体系,对各专业、各小组、各成员工作进行评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实训中养成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VBSE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

与传统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截然相反的新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应用于VBSE教学,效果更加显著。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学习,而课堂变成了教师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优质教育资源,不再单纯依赖授课教师去教授。而课堂和教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及做教学的统筹、安排。VBSE实训平台本身包含了丰富教学资源,教师不需另外制作实训操作指南,只需按各个项目、任务操作演示即可,这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了可能性。此外,VBSE实训课程需要小组协作完成任务,与翻转课堂强调的团队合作理念不谋而合。

VBSE实训特色——教学内容动态化

传统实训课程,许多任务、案例、项目都是事先给定的,实验步骤也是固定的。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后,学生按部就班就可以得到最终结果。每个学生所操作的案例、任务完全相同。遇到困难时,不需独立思考,就可从其它小组得到答案,大大制约了个人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整套实训下来,学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应变能力差,当条件发生改变时,不能随机应变提出解决方案。VBSE中,各小组初始所处市场经济环境完全相同,但随着每小组、各成员所做选择、决策不同,小组经营情况、效益开始相异。这就要求小组成员根据本组具体情况调整经营方向、策略,提出業务优化建议,以达到最佳经营效果。实训时间越长,小组间差异性越大。VBSE有近百个关键任务和日常工作任务,每个任务的细微差距,均导致操作结果大相径庭。各小组训练内容无法复印、拷贝,成员均需自行解决操作问题。

VBSE跨专业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准备

师资队伍的准备

实践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质量。教师作为这一全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者,其观念、能力、素质是否达到要求,是成功实施VBSE“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实操技能是VBSE构建的首要要求。

实施VBSE教学工作的教师,首先思想上要重视。教师应主动创造机会参与VBSE相关专业培训、沙盘大赛、说课比赛等,通过不断学习、碰撞,进而熟练深入掌握VBSE各项功能。其次,对于工作中发现及学生提出的专业性强、有难度、不能解答的问题,应及时向相关人员学习请教,促使能力进一步提升。再次,教师应在观念上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考取相关测试员、考评员资格证书,参与行业职业能力相关鉴定,关注行业、专业发展趋势,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结构。

学生队伍的准备

学生是教学对象也是学习主体,决定了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结果。教师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个人需要。优秀教育过程不应由教师直接进行,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经历和体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以自己知识经验体系、兴趣动机为基础获取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习欲望,训练思维、动手能力。

要让VBSE实训教学活动效果显著,应做到以下几点:(1)课程介绍。让学生充分认识课程的有用性、重要性,使学生从主观上想学。(2)提前开设计算机课,为学生打下操作基础。VBSE实训的开展,离不开计算机操作。培养学生必要上机能力,让VBSE教学具备客观可行性。( 3 )引导学生养成正确学习习惯。实训过程中定期轮岗,角色互换,让每个学生均有机会从事不同工种,多个职位。大量实训感悟和经验总结要求学生学会做笔记、敢于提问题、善于归纳提炼。(4)培养学生团队意识。VBSE课程需要各小组成员相互配合,互相分工,协同完成。小组成员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个人智慧解决问题,才能达到小组订立的共同目标。

实训场地的准备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真正做到“把企业搬进校园”,实现教学与岗位零距离对接。全景仿真现实工作环境,就应以商业企业运营与管理为中心,在此基础上构建关联社会关系,设立机构,形成模拟商业环境运营平台。

基于VBSE跨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首先,实训场地应具备一定面积,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学生协同操作的要求。以VBSE制造企业为例,包括了财务部、营销部、采购部、生产部、仓储部、企业管理部、人办资源部七个部门18个岗位。每个岗位均应有相应独立的办公地点。再者,各经济主体办公区域应相对集中,满足各主体分区办公,发生业务往来,又能及时沟通的需要。制造业作为主体企业,与其配合的外部服务机构包括政务服务、银行、销售客户、材料供应商、广告招聘等综合服务企业。在场地规划时,相关服务机构所需场地也应考虑在列。最后,虚拟商业社会实训平台是一个B/S架构的软件系统,在使用时需要计算机及网络环境。投影、打印设备、电话传真设备及扩音设备的配备将进一步促进信息公布、实训成果交流、学员互动的效果。

VBSE跨专业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实施

构建VBSE实训体系,关键在于合理划分各工作小组,科学配置组内人员及优化人力资源。首先,应明晰以下两点:

VBSE实训教学中主体企业、外部服务机构的组织结构与人员方案

VBSE实训活动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根据表1部门相关岗位人员配置,进行分组,确定需设置模拟小组组数。主体企业可设置1到10組,每组容纳20人左右。外部服务机构一般只需设置一组,人数约15人。

第二步,组数确定后,教师针对表2岗位角色及具体工作任务进行介绍、说明,让学员对岗位工作内容有大致了解,便于进行岗位选择。第三步,小组通过开展招聘、应聘、竞选等活动,吸引学生自由选择心仪工种,完成小组人员定岗过程。第四步,小组划分、成员确定、成员分工,岗位职责明晰后,小组日常活动全面铺开。各部门日常工作如下:

①企业管理部负责制定企业策略、主持召开有关企业重大决策会议、资产管理、接待内外部来访、办理开户许可、工商登记……

②财务部成员编制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及财务预算、建账、银行开户、员工数据录入、购买开具支票、出纳银行对账、定期现金清查……

③采购部选购所需原料、制定设备采购计划、签订采购合同、日常采购成本费用控制、供应商档案建立及定期更新……

④生产计划部进行生产派工、材料领用、生产过程管理监控、生产进度查询、产成品完工入库、生产研发、生产能力建设……

⑤营销部负责广告投放、市场情况预测、制定年度销售计划、挖掘潜在客户、签订销售合同、销售定单跟踪、客户回访……

⑥仓储部办理日常材料入库、出库业务、登记好现存产成品数量、核定物料储备定额、制定库存报表、定期盘点库存情况……

⑦人力资源部致力员工招聘、开设岗前培训、员工绩效考评、考勤数据整理、计算职工薪酬和奖金、员工信息日常维护……

系统给不同岗位学生发布“待办任务”,各企业负责人可以监控并敦促任务完成情况。各部门分工合作,企业活动有条不紊。VBSE记录了每个岗位任务完成时间和整个企业运营时间,作为小组效率考核指标。每一次岗位工作业务创新、业务流程完善创新、企业制度改革创新,均能得到为实习成绩加分的奖励币。整体任务完成后,利用VBSE系统,对各小组活动成果测评打分,评选最优小组,可组织小组经验介绍,成果发布,让兄弟组员相互借鉴,进而强化学生操作技能。

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高质实干人才,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把企业搬进校园,作为跨专业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诠释了行业导向哲学,体现了能力本位思想。从“操作、逻辑、理论、应用”四个方面确保了培养对象训练结果的稳定性。随着这一平台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经验总结,一体化教学必将得到更好发展。

2、VBSE实训教学中主体企业各岗位工作职责

VBSE实训活动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步,根据表1部门相关岗位人员配置,进行分组,确定需设置模拟小组组数。主体企业可设置1到10组,每组容纳20人左右。外部服务机构一般只需设置一组,人数约15人。第二步,组数确定后,教师针对表2岗位角色及具体工作任务进行介绍、说明,让学员对岗位工作内容有大致了解,便于进行岗位选择。第三步,小组通过开展招聘、应聘、竞选等活动,吸引学生自由选择心仪工种,完成小组人员定岗过程。第四步,小组划分、成员确定、成员分工,岗位职责明晰后,小组日常活动全面铺开。各部门日常工作如下:

①企业管理部负责制定企业策略、主持召开有关企业重大决策会议、资产管理、接待内外部来访、办理开户许可、工商登记……

②财务部成员编制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及财务预算、建帐、银行开户、员工数据录入、购买开具支票、出纳银行对帐、定期现金清查……

③采购部选购所需原料、制定设备采购计划、签订采购合同、日常采购成本费用控制、供应商档案建立及定期更新……

④生产计划部进行生产派工、材料领用、生产过程管理监控、生产进度查询、产成品完工入库、生产研发、生产能力建设……

⑤营销部同仁广告投放、市场情况预测、制定年度销售计划、挖掘潜在客户、签订销售合同、销售定单跟踪、客户回访……

⑥仓储部办理日常材料入库、出库业务、登记好现存产成品数量、核定物料储备定额、制定库存报表、定期盘点库存情况……

⑦人力资源部致力员工招聘、开设岗前培训、员工绩效考评、考勤数据整理、计算职工薪酬和奖金、员工信息日常维护……

系统给不同岗位学生发布“待办任务”,各企业负责人可以监控并敦促任务完成情况。各部门分工合作,企业活动有条不紊。VBSE记录了每个岗位任务完成时间和整个企业运营时间,作为小组效率考核指标。每一次岗位工作業务创新、业务流程完善创新、企业制度改革创新,均能得到为实习成绩加分的奖励币。整体任务完成后,利用VBSE系统,对各小组活动成果测评,打分,评选最优小组,可组织小组经验介绍,成果发布,让兄弟组员相互借鉴,进而强化学生操作技能。

五、总结

以就业为导向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高质实干人才,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把企业搬进校园,作为跨专业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诠释了行业导向哲学,体现了能力本位思想。从“操作、逻辑、理论、应用”四个方面确保了培养对象训练结果的稳定性。随着这一平台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经验总结,一体化教学必将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耿健. “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2]贾志永,曹贤龙.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研究,2014(6)

[3]卢德湖,赵巧.VBSE企业综合运营全景演练[M] .北京:清华出版社,2015

[4]康淑英.信息化时代财经院校实践教学模式[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8)

[5]周媛.财经院校运用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 .长春大学学报,2014(2)

作者:曾敏钰

第3篇:浅谈技工院校的一体化教学

摘 要:本文明确提出了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指出了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阐述了实施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意义,归纳了开展一体化教学应做好的几项工作,从而得出了开展一体化教学是提高职技院校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技工人才,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有效途径的结论。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意义 工作

一体化教学是针对职技院校以往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分阶段安排而进行改革后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以培养合格技术型工人为目标,以职业技能教育为核心,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目的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下面就如何开展一体化教学谈些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一体化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差异

一体化教学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做了许多改革和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变脱节为融合。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安排,往往是先在课堂上学习理论课,待把某一门课程的学习告一段落或全部学完这门课程,再进行实习实践活动。有的甚至是待各门课程全部学完,临毕业时再安排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实践活动。由于实习实践活动的滞后,学生课堂所学理论到实习时难免生疏甚至遗忘,造成了学与用脱节的现象。而一体化教学法是理论学到哪,实践活动就跟到哪,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二是变“抽象”为“形象”。传统教学法一般是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办法开展理论教学,这对刚刚跨入职技院校大门的学生来说,有许多专业设备、设施甚至是专业工具、专业术语都是从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乍听起来,倍感陌生和抽象。而一体化教学法是边教边学、边讲边做、边演示边看。如在讲解数控车床、切割工具等内容时,都有实物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听了就会觉得非常生动、形象。

三是变流离场所为固定场合。传统教学法大都是在学完理论课后,到校办工厂或不固定的企业车间去进行实习实践活动,有的甚至是让学生自找门路联系实习实践单位。实施一体化教学法,学校配设了实训室或专业教室等专门用于一体化教学的设施,使学生有了固定的学习场合。一体化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在教材的制作、选用、教师队伍的构成、教学计划的安排等方面还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仅仅从一体化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重大突破和改革这一点来说,是不容置疑的。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及其实施的意义

一体化教学除少量必须安排的现场教学外,一般都是课堂教学。只是课堂选择在具有专业教学设备或教学教件的实训室或专业教室里授课。授课方法是边教、边学、边做。不难看出,这是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实现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达到一体化的全新教学模式。实施和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一是学生一边听教师讲授,一边实际操作,符合教学实践性的原则,有利于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二是能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对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记忆;三是可以缩短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的“适应期”,使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地适应工作需要,尽快进入角色;四是一體化教学符合教学系统性、连贯性原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全面了解和掌握;五是一体化教学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六是一体化教学能够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总之,一体化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应做好几项工作

一体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项重大改革,许多工作必须跟上改革的步伐,积极行动起来。

1.建立健全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实训室

传统教学方法,往往都是教师按教材课本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的满堂灌式的讲授方法,而一体化教学则是教师边教、边示范。学生也跟着教师边听、边动手操作。因此,根据院校开设专业的特点,一体化教学使用的实训室的各门课程都需要配备网络输入系统、计算机、投影仪及一些必备的教学仪器和教具等,同时还要配备一套完整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控制系统,使得教师可以随时把授课时的操作步骤传送到学生计算机的屏幕上,让学生可以直观完整地学习到授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也能实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操作进度以及他们完成操作任务的熟练程度和精准度。可见,传统教室并不具备这些条件,需要构建、改建新的实训室才能使一体化教学得以顺利开展。因此职技院校要按设置的专业、招收学生的数量等新建、改建一批实训室。之前,还要制订周密的计划、拿出完整适用的规划,添置、改造必需的教材教具等设施设备,使每一位师生都能身心愉悦地在实训室开展教学活动,完成学业。

2.造就适应新形势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所以使得教师队伍出现了一部分专门教授理论课的讲师和另一部分专门教授实践课的技师。两类教师,各司其职,各自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不便于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实施一体化教学方法,无论是理论课讲师,还是实践课技师,都存在使理论、实践融为一体和知识更新相互转型的问题。为了实现成功转型,针对技师把精力长期用于授课方面,而对社会在技能发展变化的趋向、社会对技术的实际需求、高科技工艺的引进等无暇顾及以及不能及时掌握新技能等问题,要专门安排时间,支持他们外出观摩和到相关院校深造,使之跟上科技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潮流,提高理论水平。对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的讲师,也要组织他们深入社会实践岗位临摹实践、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使之掌握新技能、新知识,并将学到的实践本领带入课堂。从而使讲师和技师既有较深厚的理论根底,又具有熟练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技巧等本领,打造一支适应一体化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一体化教学水平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提倡、鼓励、支持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把教师从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转变为图文并茂的动态传播,增强感染力。多媒体教学还能拓展知识面,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能保持较稳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一体化教学的效果,使一体化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更高层次。

总之,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应了职技院校素质教育的要求,更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工人的需要。加强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工人的培养,逐步形成一支具有较高政治、文化、技术素质的工人队伍,是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秦皇岛技师学院)

作者:赵胐

第4篇: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现状访谈调查

摘 要:本文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访谈调查为研究工具,分析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深化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技工院校 一体化课程 教学改革 访谈调查

一、访谈设计

一体化课程是指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本研究的总体对象由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近万名学生、400多位教师、40多位教学管理人员组成,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的信息,以确定他们是否相互证实。

在确定访谈对象时,采用目标抽样的方式,从总体对象中选择代表性较强的对象作为样本。依此思路,从总体对象中选择2名教学管理人员、7名教师、6名学生作为研究的样本对象,并进行编号:教学管理人员(JG)、教师(J)、学生(X)。样本对象基本情况如下。

JG1:男,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八年,科长。

JG2:女,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十年,科长。

J1:男,汽修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五年。

J2:男,模具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五年。

J3:男,计算机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五年。

J4:女,数控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四年。

J5:女,数控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两年半。

J6:女,模具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三年半。

J7:男,数控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三年半。

X1:男,模具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一体化课程一年。

X2:男,计算机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一体化课程一年多。

X3:男,机电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一体化课程一年多。

X4:男,汽修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一体化课程一年多。

X5:男,数控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一体化课程一年多。

X6:男,数控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一体化课程一年多。

本研究的访谈数据整理与分析过程为:将原始录音资料转换成文字;核对转化后的文字;标示重要的短语和句子;分析访谈结果;总结研究结论。

二、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因篇幅限制,以下只摘取部分受访人员的访谈实录。

1.教学管理人员访谈结果与分析

(1)您是如何理解一体化课程的?您认为实施该课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JG1:任务来源于工作;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关键因素是领导的支持、资源、师资、场地。

受访的两位教学管理人员对于一体化课程的内涵把握比较准确,并且认为实施该课程的关键因素包括师资、场地、资源和领导的支持。

(2)在一体化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JG2:主要问题包括领导的重视程度、教师的执行力、场地和评价。原因在于顶层设计和执行偏差。

(3)在一体化课程实施过程中您在管理上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JG2:主要困难:一是各部门的配合,二是教师的引导,三是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最大的困难在于领导的支持力度。

2.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1)您讲授一体化课程的时间大概有几年了?对这种上课方式适应吗?

J2:8年,已适应。

分析表明,7位受访的教师基本能够适应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

(2)一体化课程一般是几节课连上,对于这样的时间安排,您有何感受?

J2:6节课连上,中途没有休息,老师和学生都比较疲惫。

7位受访的教师均表示一体化课程一般是4~6节课连上,师生较为疲惫。

(3)一体化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您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J6:主要问题是资源配备不足,比如学生在课上搜集资讯不太方便,在实习场地容易相互干扰。原因在于场地设计不合理,领导不够重视。

分析可知,主要的问题有: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资源配备不足,教师工作强度太大,生源基础薄弱。根源在于:顶层设计思路不清,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制约。

(4)您是如何理解一体化课程的,您认为实施该课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J7:指工学一体化,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投入和资源的配比。

分析7位受访教师对于一体化课程的理解,只有J

4、J

5、J7的回答较为准确,可见教师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对于实施该课程的关键因素7位老师的回答主要集中在:领导层定位、师资力量、资金投入、资源配比。

(5)您在讲授一体化课程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J6:主要的困难有资源配备不足,生源基础薄弱,计划变动太快。最大的困难是计划变动太快,让教师无所适从。

教师遇到的困难有:领导的理念和定位不明,学生的基础薄弱,场地和资源不足,授课时间太长,有些同事不理解,计划变动太快,个人能力和知识面不足。最大的困难在于教学资源不足。

3.学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1)您所学专业的名称是什么,现在上几年级,学习一体化课程有多长时间了,适应吗?对一体化课程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否感兴趣?

X1:模具专业,二年级,学了一年吧,能适应,比较感兴趣。

分析表明,6位受访的学生都可以适应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比较感兴趣。

(2)一体化课程一般是几节课连上,对于这样的时间安排,您有何感受?

X6:6节连上,时间太长,不单单是学生累,老师也比较累。

总体而言,一体化课程一般是4~6节连上,对于这样的时间安排,师生都较疲劳。

(3)一体化课程一般有几名老师共同给你们上课,您认为教师的数量和能力能否满足一体化课程学习的需要?

X5:一位老师代课,班里30多人,老师数量不太够,老师的沟通能力和实践水平还可以。

受访学生的想法是: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应该增加代课教师的数量。

学生对于教师的能力水平较为满意。

(4)一般每台设备上有几名学生共同使用,您认为您实操设备的数量、质量与功能能否满足一体化课程学习的需要?

X5:6人共用一台设备,数量不够,而且设备比较陈旧落后。

分析可知,有些专业设备较充足,如计算机、模具专业,而汽修、数控专业设备不足,对设备的功能与质量,多数学生不太满意。

(5)您觉得一体化课程教学效果是否比传统课程教学效果好?您对一体化课程的总体印象如何?

X2:一体化课程教学效果比较好,不过有待改进。

受访学生基本认为一体化课程教学效果比较好,但具体好在哪说不清楚,觉得有些地方需要改进。

(6)您在学习一体化课程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X1:困难是上课时间太长,小组内部会有争执。最大困难是学习资源不足。

综合6位受访学生的观点,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上课时间太长、小组内部沟通有问题、学习资源不足。

三、访谈结论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政策方面

(1)领导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资源不足。

(2)教学管理不够规范,各部门配合不够协调,如上课时间太长,师生身心疲惫,计划变化太快,教师无所适从。

2.教学条件方面

(1)现有教学场地设计难以满足。

(2)部分专业实训设备数量不足,设备陈旧老化、功能不足的现象较普遍。

3.教师队伍方面

(1)教师对于“一体化课程”的内涵理解有偏差,部分未参与课改的教师有微词。

(2)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不足。

(作者单位: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

第5篇: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

一、定义

一体化教师是指按照《一体化课程规范》,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并组织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

二、分级

一体化教师按应达到的基本条件、胜任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能力要求,设三级、二级、一级,最高级别为一级,三个级别的标准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

三、一体化教师标准

(一)三级 1.基本条件

(1)具有教师资格证书,本专业一线教学经历满两年。

(2)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和相关职业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 (3)具有不少于每两年两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2.典型工作任务

(1)中、高级工一体化课程教学。 (2)一体教学班级管理。

(3)一体化教学场所设备维护与管理。 3.能力要求

(1)能完成任教课程的学习任务实践。

(2)能依据一体化课程标准、学习任务设计、工作页、教学活动策划表等教学资源,制定一体化课程授课进度计划并编写教案。

(3)能组织中、高级工层次一体化课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体现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念,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4)能依据一体化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考核要求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

(5)能管理一体化教学班级,形成与一体化课程教学特征相适应的班级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6)能完成一体化教学场所的规范管理,维护保养教学设备设施,满足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要求。

(二)二级 1.基本条件

(1)具有教师资格证书,本专业一线教学经历满三年。

(2)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和相关职业技师以上职业资格。 (3)具有不少于每两年两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2.典型工作任务

(1)一体化课程教学活动策划。 (2)预备技师一体化课程教学。 (3)企业学员中、高级工培训。 3.能力要求

(1)能组建和带领团队,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依据学习任务设计编制教学活动策划表。 (2)能根据教学要求,实施预备技师层次一体化课程教学,能较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3)能按照企业培训要求和校企双方确定的培训方案,完成企业员工中、高级工培训。

(三)一级 1.基本条件

(1)个有教师资格证书,本专业一线教学经历满五年。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相关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3)具有不少于每两年两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2.典型工作任务 (1)学习任务设计。

(2)三级、二级一体化教师指导。 (3)一体化课程教学综合评价。 3.能力要求

(1)能组建和领导团队按照《一体化课程规范》完成学习任务设计,并能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带领团队对工作页进行二次开发。

(2)具有丰富的一体化教学经验,能对三级、二级本体教师进行指导,指出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3)能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展课程教学综合评价,评估课程教学实施效果,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4)具备工作页开发能力。

第6篇: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摘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技工院校教师队伍,对于技工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国内外情况及培养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索,提出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较大区别。技工院校应根据实际,进一步加强技工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技工院校走好技能特色办学道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技能人才。

关键词:技工院校 一体化教师 培养途径

国家在“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各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培育中国特色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这要靠高技能人才的强力支撑。在我国,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而一体化教师又是培养人才的主体,所以进一步加强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既有理论又能实践,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擅长实习指导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一、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提出的背景

1998年,《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当时,没有涉及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其实,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一直是理论教学加实训的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全国技工院校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自己的工厂,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但当时没有很好地总结提炼。直到2001年,当“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被社会所提倡的时候,2002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加强职业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要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在高级技工学校的评定办法中规定一体化教师要达到专业课教师总数的60%以上。这是技工院校主管部门的文件中最早出现的关于一体化教师的表述。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推动了一体化教学改革。2010年,在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意见中,强调了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2013年,出台《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对一体化教师的定义、基本条件、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进行了明确界定。一体化教师要做到按照一体化课程规范,不仅能组织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还能较好地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在技能水平方面,设置了相应的级别加以区分。按应达到的基本条件、胜任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能力要求,设一级、二级、三级,最低级别为三级。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有着较大的区别。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是指教师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即要求一体化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的就业岗位。这是技工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也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二、国内外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在国外,多数国家历来重视职业技术教育,起步早、政策优、待遇好。经过研究,可简要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成功经验:一是国外对技能教师资格规定明确。在德国,要想成为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必须博士毕业,并有5年的企业工作经历。澳大利亚与德国差不多,除了学历要求以外,也必须有5 年以上的专业实践经历。在美国,必须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且对所授专业有1年以上的社会实践经验。日本要求教师必须获得硕士学位,且从事过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或技术研究。对技能教师资格进行明确界定,保证了一体化教师素质优、水平高。二是国外技能教师队伍培训模式多样化。在德国,要想成为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技能培训和职业理论进修。在日本,由专门的职业能力开发大学培养技能教师,取得资格证书后,必须工作一段时间,才有资格去当技能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教师不仅了解了最新设备的使用方法,熟悉了技能教学流程,还掌握了技术教育、劳动教育的规律,以便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三是国外技能教师队伍管理模式严格。经过培训、实践等一系列过程后,取得职业教师的资格,但这并不代表可以终身从事这个职业。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对技能教师实行聘任制,每一个聘期都有一定的年限,需要进行分类别、多模式的考核,只有考核合格了才能继续聘任,否则就将解除聘用合同,管理非常严格。四是国外技能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完善。国外的技能教师进入制度、过程监督都十分严格,与之配套的是完善的激励制度,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外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工资高、福利好、地位优,有些公务员、医生、教授都赶不上他们,所以在这种模式的驱动下,技能教师队伍是非常稳定和有吸引力的。

在国内,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缺少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第一,随着近几年学校的扩招,学生数量成倍增长,而教师数量的增加却不明显。在一个学校里,几乎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当班主任,每个人课时量都在20节课左右,甚至更多,师生比相对低,教学任务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第二,对一体化教师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相对落后。一是地方重视程度不够,例如,一体化教师标准出台后,很多地方没有紧跟着出台文件和措施,进一步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二是部分技工院校观念落后,没有充分认识到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重视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三是激励措施不完善,教师工作主动性差。没有完善的奖励措施,教师干与不干都一样,部分教师甘于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思进取,更不愿主动承担相对脏累的技能指导课。具有双证甚至多证的教师很多,但真正达到理论与技能双高的教师却并不多。多数教师是偏理论型的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实际技能处于中级以下水平。另有部分为具有多个技能证书的复合技能型教师,理论水平仍然处于较低层次。

第三,社会上缺乏对一体化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技能教师的评价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现在的技能教师评价体系和高等院校、中小学的教师评价基本没有差别,评价标准就是学历、论文发表、课题研究,而技能教学、技能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几乎没有。

三、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1.政府建立完善一体化教师相关制度

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远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学校自身的重视。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对于技工院校的发展,当地政府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强调控与管理,为技工教育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出台、构建一套适合技工教育发展的一体化教师管理制度,在工资待遇、社会福利、职称评聘、考核评价、培训学习等方面向一体化教师倾斜。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按照这个方向去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个人也才有目标和动力去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

2.学校加大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和考核力度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质是将理论型和实习指导型教师融合为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一体化教师的过程。从技能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一体化教师必将成为技工院校教师队伍的主体。当政府确立了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方向后,学校对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和考核将对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是培养一体化教师的基层摇篮,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走在全国前列,对政府的引导及政策的制定也会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一体化教师培养管理办法。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3年出台了《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可能有些省市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办法,但技工院校要根据标准中对一体化教师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能力要求,制定学校的一体化教师培养办法。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是长期的,不是说评选出一体化教师就可以了。学校要经常进行检查,根据一体化教学的实际,查找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培养办法。

二是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要与一体化课程改革同步进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从2009年开始在部分技工院校开展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首批试点专业有汽车维修等5个专业,全国共有25所首批试点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做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探索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加强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教师要参与学校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全过程,这样教师才能掌握一体化教学的各个方面,做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切实提高一体化教学的质量。

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一体化教师培训制度。学校要为教师提供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学校要制定一体化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校外培训与校内培训相结合,全面提升一体化教师素质。教师脱产到企业学习锻炼是一体化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每年至少保证一个月的脱产锻炼时间。另外,鼓励年轻教师参加全国及世界技能大赛,真正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四是建立学生评价、企业评价、专家评价、自我评价、学校评价“五位一体”的过程评价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聘、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在荣誉评选和待遇兑现上要有所考虑和体现,切实营造教师想干、能干、敢干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氛围,为打造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一体化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一体化教师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教授的学生技能达到一体化,这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所教授的技术的革新也是日新月异的,如果一体化教师不能做到及时学习、与时俱进,何谈一体化?一体化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加快知识更新,掌握前沿技术,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卫江.探讨“一体化教师”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28).

[2]杨宗强,刘春英,李广辉等.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的培养途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8).

(作者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第7篇:技工院校教学管理探索

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WTO关于教育服务的条款对职业教育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而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也将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更重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使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性增加,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及其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

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21世纪中职人才的业务规格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既懂技术又能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因此,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足以保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知识结构方面:①职业中专毕业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理论知识是胜任本职工作的文化科学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的基础;②专业技术知识,包括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和同类技术的安装、使用、维护、维修及管理知识,它是岗位群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既要有一技之长,又要做到能触类旁通。它是能完成、胜任本职工作的前提,同时也是向专业化专门人才发展的前提;③相关知识,包括法律知识、人文知识、管理知识、营销和公共礼仪知识等。相关知识是适应岗位变化、转岗和转业必备的知识储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相关知识三位一体是职业中专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基础知识是前提,专业技术知识是重心,相关知识为辅助,只要做到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术知识精通,相关知识宽厚,就能基本做到一专多能,触类旁通,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在能力结构方面:主要包括从事本专业的岗位操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外语阅读能力、初步的管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特别应该强调,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21世纪人才规格中的首要内容。

2.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趋势表明职业中专毕业生就业状况1995年以后主要呈现出二种走势:一是就业单位类型趋于多元化。职业中专生就业单位的类型逐渐向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流动,少数毕业生走向了独立创业的道路,开办了自己的小企业。二是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明显转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向一线技术工人或智能型工人岗位流动,目前这种流向还在不断加强。从人才规格的要求看,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急需复合型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因为中小型企业的经济规模较小,人员精干,组织结构扁平化,职能部门也比较精简,这就要求管理人员一身数职,专业人员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中小企业将为职业中专生就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另外,独自创办小企业。目前,中职毕业生独自创业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却体现着一种新的就业趋向。

毕业生就业单位的类型和就业岗位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用人规格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挤压了技术员类人才的市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给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大的人才选择余地。传统的由职业中专毕业生担任的职业岗位,现在用人单位大多选择了普通专科生或本科毕业生。这些变化进一步说明中职学校必须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及时准确地调整培养目标,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懂技术会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淡化技术员类人才和技术工人类人才的界限。

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从21世纪对中职人才规格的要求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趋势来看,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急需加强和改进的工作主要有:

1.更新教育观念在管理上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灵活的学习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个性差异选择更能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为优秀的学生提供超前发展的机会——提前毕业或继续到高一级学校深造;给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再次发展的机会——分阶段完成学业;给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圆满完成学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

2.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是办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当然也是专业建设和课程结构优化的落脚点。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反馈情况看,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提高素质为主线,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学科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扩大知识的科技含量,突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实行分层次教学。近年来受“普高热”的冲击,职业中专生源不足,招收的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校要根据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大体可分为:①升入高一层次学校继续深造的;②获得中等相关岗位群综合职业能力的;③学会、掌握一二种岗位操作技能的。教学活动分层次展开,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4.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纵观我校毕业生岗位工作情况,值得我们欣慰的是,我校毕业生职业素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证明我们的公共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但面对21世纪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我们应进一步强化和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语、计算机已成为任何一门专业的工具学科,没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和计算机基础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和能力的发挥,它像一种必备的工具一样,没有它很难深入到现代社会中;学校应在各专业中加大英语和计算机教学力度,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写能力和使用各种新型计算机软件的能力。②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相对弱,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职业中专教育作为从业准备教育,必须把素质教育贯穿各个教学和实训环节,通过模拟操作、顶岗实习和强化实训、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把实践能力的考核作为毕业生考核的基本内容。③敬业精神、协作能力。敬业精神、协作能力已成为企业录用员工重要的考量点之一。事实证明,世界上成绩卓越的公司特别注重企业文化和心智模式的作用,敬业精神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没有积极进取、爱岗敬业的心智模式,这个企业就不可能取得惊人的业绩。西方著名管理学家迪尔认为:企业文化五要素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它决定着企业的兴衰。美国兰德公司对世界500强进行了2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保持百年不衰的企业紧紧地抓住了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三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共同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共同协

作高于独立单干,集体高于个人。因此,我们要顺应市场需求,通过各种形式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协作能力。

第8篇:技工院校教学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规范我省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技工院校科学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有关技工院校管理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技工院校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的技工院校包括全省各级政府、行业、企业举办及民办的各类技工院校。技工院校学生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第四条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全省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宏观业务指导。各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各行业企业负责所属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具体监督管理。

第二章 专业设置

第五条 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应着眼于我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主动适应科技进步以及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专业名称应以《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2009年修订)》为准。

第六条 技工院校开设专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学校培养层次应符合有关规定;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有适应办学规模和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教学、实验实训场地和配套设施设备;有满足专业教学所需的文化、专业理论和实习指导教师;有实现培养目标所必备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适用教材;有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其他保障条件。

第七条 技工院校增设新专业,应经学校主管部门同意后,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出书面申请,经过专家论证、批准后方可安排招生。

第八条 技工院校要加强专业建设,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水平,增加教育设施投入,强化校企合作。办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内涵,形成专业优势。

第三章 教学运行

第九条 技工院校应设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检查和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第十条 技工院校应贯彻部颁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据此编制符合院校实际和专业要求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性教学计划》,经备案同意后,认真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技工院校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可根据区域、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在部颁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实践教学课时原则上不低于教学总课时的50%。

第十二条

技工院校应建立规范的教材管理与使用制度。公共课统一使用国家指定教材;专业理论和实训课教材应优先选择使用国家推荐教材。鼓励实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试点院校,根据国家对试点专业课程开发规程要求,自主编写一定数量的校本教材,经备案同意后使用。 第十三条

技工院校应认真制定校历和教学工作计划,每学年教学周数应不少于三十六周。教学执行部门要制订具体的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授课计划、教师任课计划、课程表、教学日志等;要重视常规教务管理、教学研究和质量管理,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规范,确保教学的有效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技工院校应在重视文化素质与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实训教学。校内实训重点完成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校外顶岗实习应对接岗位要求,掌握实践技能,培养综合职业能力。高级技工班学生应在毕业前进行综合技能评价。预备技师班学生应在毕业前完成一项专业课题设计,并进行答辩。

第十五条

技工院校应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的要求,加强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订实习计划,签订实习协议,做到定任务、定学时、定岗位、定师傅,做好安全生产教育。顶岗实习期间,应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巡回检查,协调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记录学生顶岗实习情况。顶岗实习结束时,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考核评定。

第十六条

技工院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学业成绩多元考核制度。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都应进行考试。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日常教学测评成绩和阶段性考试考核成绩,要在总评成绩中明确体现,具体权重由各院校根据专业要求和教学实际确定。

第十七条

技工院校应重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可按照教学标准、文书档案、学生学籍、教学业务、教师业务、统计资料、教学设备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料等类别,及时予以收集、整理、归档。

第十八条

技工院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体育工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不低于95%。积极开展自我安全保护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第十九条

技工院校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开展体育、文艺活动,积极创办学生社团组织,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培育良好的教学风气,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第二十条

技工院校应依据国家有关学校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管理需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育教学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第二十一条

建立技工院校教学督导制度,加强对技工院校教学工作的检查监督。

第四章 教学教改

第二十二条

技工院校应建立专门的教学研究机构。研究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推广先进教改经验和院校业务交流。

第二十三条

技工院校应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围绕专业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十四条

技工院校应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进一步凸显技工教育办学特色。

第二十五条

技工院校应积极探索并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教学课件、仿真实训软件、网络课程、名师课堂和通用素材等多媒体形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第二十六条

各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加强对所属技工院校教研教改的指导,积极开展教学交流、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活动,及时总结并推广先进经验,推动技工院校向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迈进。

第五章 师资建设

第二十七条

技工院校专任教师必须符合《教师法》规定的任职资格基本条件,符合国家规定学历要求。学制教育师生比不应低于1:20。兼职教师不得超过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

第二十八条

技工院校教师应具备教学要求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严格遵守教学规范,认真履行教学职责。

第二十九条

技工院校应建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制度,健全教师考核制度,全面开展教科研活动,进行教材研发、产品开发、工艺革新、技术改革等,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 第三十条

技工院校应建立教师培训制度。适时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行业组织的专业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更高层次的研修或培训,促进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

第三十一条

技工院校应建立健全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任课教师到企业、车间参加实践活动,要求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参加实践锻炼。

第三十二条

各级政府、行业企业等部门应建立健全技工院校教师表彰奖励制度,定期开展优秀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校长等评比表彰。

第六章

校企合作

第三十三条

技工院校应根据专业设置情况,采取校办企业、引企入校、校外实习基地、订单培养、半工半读等模式,开展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每个专业至少应与3个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第三十四条

技工院校应建立由政府部门、企业界、经济界和科技界相关专家组成的学校咨询委员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及专业建设委员会。各委员会要定期召开会议,沟通经济、科技发展和行业(企业)用工需求、研讨学校的发展方向,指导学校的教研教改、校企合作和专业建设等工作。

第三十五条

技工院校应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优秀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咨询顾问、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承担学校的教学工作及教师培训任务,帮助学校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制定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等。

第七章 教学设施

第三十六条

技工院校应根据教学需要设立必要的教学实验实训场所,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教学实验实训场所要有足够的通道,良好的照明和通风设备,具备防震、防火、防盗、防潮等安全措施和设施。要健全维护、使用及安全管理制度,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第三十七条

技工院校应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做好硬件、软件及资源建设,完善校园网功能,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展数字化教学,推进数字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数字化校园”。

第三十八条

技工院校应当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根据教学需要和专业设置特点,购置教学资料、音像资料和电子图书等各类图书资料。藏书册数应当符合有关规定,管理与使用要运用现代化手段。

第三十九条

技工院校体育场馆和器材应与学校规模相适应,满足教学需要。建立相应的维护管理制度,专人负责,保证器材设备的完好率。院校应安排专项经费保证体育基本设施维修和设备更新。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各级各类技工院校。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教学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一条

各技工院校应当按本办法制订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从发文之日起30日后施行。

第9篇:全国技工院校德育教学大赛获奖名单

一、 德育课教学案例设计比赛获奖名单:

三等奖张梅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二、 “立德立志,成长成才,我与祖国共奋进”演讲比赛获奖名单:

三等奖祁甜甜(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三、 德育教学大赛优秀组织奖获奖名单: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煤田地质勘查下一篇:变电所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