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全国两会热点观察

2022-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2013全国两会热点观察

2013全国两会热点观察

人是关注的热点

今年的两会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政府换届的两会。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包括国家主席、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家中央军委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和其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国家中央军委等国家机构的组成人员。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将选举产生政协主席和副主席。这些领导职务的产生将是本次会议的焦点之一。

目前,全国35个选举单位选出了2987名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新晋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共2237名,其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继续提名1157名,新提名1080名,平均年龄56.1岁。这些新晋代表委员的言行将是媒体捕捉的热点。今年的全国两会环境更宽松、更活跃,人大代表可能发言更开放。代表委员不是来两会“打酱油的”,而那些因雷人雷语被关注的代表委员也是少数,那是议政能力不足的表现,只有代表委员们勇于“开炮”,才能将相关问题经由媒体传播后变成影响更广的民众呼声,给决策者带来压力,继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人民大会堂北门通道被记者们称为“部长通道”,自2008年于此设立集中采访区以来,每年都是媒体鏖战的场所,部长们在这里说出的只言片语,都可能传达出重要的政治讯息。而在穿越此通道时,哪个部委的掌门人被围堵得最严实,往往也代表了媒体风向和社会舆论动向。今年,关于PM2.5数值数次爆表、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将等着环保部部长的回答;除了外交部、发改委、环保部等热门,国家能源局也可能因为越来越高的油价以及油品质量而成为关注热点。

此次两会处于换届之年,代表委员中的许多官员在十八大之后因为升迁而跃入公众视野,他们的履新在两会上也会受到关注。其中,“60后”省部级官员开始进入政坛的主流。据不完全统计,现任“60后”省部级(包括副省级)干部共有200位左右,在未来五到十年,他们的理念和风格将深刻塑造地方治理的特征,他们中的不少人也将会进入更高层,进而影响中国未来的走向和命运。

事是关注重点

今年全国两会的议题可能较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议题备受关注。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各省级两会相继召开,在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要求下,省级两会缩短会期、不摆花、不铺红地毯、不封路等等,崇尚节俭和简约。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将会风上有何改变值得期待。

经济方面,新产生的领导层面对的首要问题将是如何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但2012年,全国经济增速首次“破八”并跌至1999年以来最低点。今年“两会”要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部署,要保证“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对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未来十年让居民收入翻番”,料将在全国两会上成为各方热议与建言献策的最大话题。全国两会将提出如何进一步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并将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近期,“新型城镇化”成为不断升温的热词。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云南省今年都对城镇化率做了具体的规定。如何推进城镇化、如何解决解决城镇化要求的财政、土地和住房、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等问题,将等待代表委员和新一届政府来探讨和解决。在机构改革方面,今年全国两会的重要看点是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国务院机构改革

和职能转变方案(草案)》包括哪些内容、将在人大和政协会议上引起怎样的讨论、又将如何推进等,这是众人瞩目的大事。

每年全国两会,反腐都是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之一。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铁腕反腐,一大批腐败官员被严肃处理,反腐成效赢得公众的支持和期待。专家预测,有关反腐的官员财产公开、反腐立法将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

民生政策一直是全国两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展现新气象的新一届国家和政府领导层势必在今年两会上对涉及教育、医疗、保障房、环保、交通等民生领域作出新的部署。民众关注点将呈现两会

近年来,每逢全国两会召开之前,主流媒体都会推出有关会议热点议题的网络调查,收集民意,反映民众期待,今年也不例外。

新华网、新浪网和北京电视台合作将“2013全国两会调查”的主题定位为“点击中国梦”。调查自推出以来,近15万网友参加了投票。从投票的结果看,“既打‘老虎’,又打‘苍蝇’”、“看病更方便,养老金高点”、“让百姓‘幸福出行’”成为参与投票者最为关注的前三项议题,“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财富‘蛋糕’做大、分好”、“把好‘入口’安全关”、“让房价回归理性”、“做实事,不空谈”、“杜绝‘舌尖浪费’‘车轮腐败’”、“为实体经济‘减负加油’”等议题则紧随其后。

人民网与《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第12次联合推出大型网络调查。在今年的17个关键词、100多万人次的投票中,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反腐倡廉、住房保障、医疗改革、稳定物价、食品药品安全、法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国防建设成为网民关注前十大议题。回顾近年人民网与《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的两会调查,2012年,“社会保障”以256634票位居首位,2011年,“社会保障”以71090票位居首位;2010年,“养老保险”以104304票排首位;2009年,“社会保险”位居第八位;2008年“社保养老”也进入两会调查前十。从历年调查来看,有关养老社保的话题备受关注。

而在正义网与《检察日报》声音周刊联合推出的“2013两会您最关注什么?”网络调查中,官员财产公开位居网友关注榜首,其次为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改革、舌尖上的安全、网络反腐、改革攻坚、医疗改革、治理污染、三公经费公开、教育公平、依法治国、拆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履职、城镇化、废除劳教制度、个人信息保护与垃圾信息治理、延迟退休年龄、南方冬季供暖等议题。

这些调查体现的民众关注将以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的方式在全国两会上呈现,从而体现“两会”回应民众关切。

第2篇:2013时政热点_两会热点话题_2013全国两会主要内容_两会学习感悟

两会学习心得

两会于3月3日和3月5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在我们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马上掀起了一股“两会”学习热。作为一名21世纪的研究生、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不仅应该关注两会,更应该时刻关心时局,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两会”会议精神的学习当中,积极的在思想、本领,作风上找差距,争取能够早日达到一名合格党员所要求的标准。

每年举行的两会可以使我及时调整,准确修正自身工作方向,让我在第一时间准确的认识到党和国家的发展要求。通过学习两会精神,了解国际国内形势,明辨是非,认清大局,站对立场,坚决拥护党中央和国家所做出的科学决策。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自觉实践两会精神,自觉履行学生应尽的义务,积极带动同学参与到两会精神的学习、讨论和实践中去。

我认真收听、收看“两会”相关报道,借此机会谈谈对“两会”的感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实事求是地总结了5年的工作,并提出了2013年的主要任务,提到的问题都是事关改革和发展大局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的应对措施可操作性很强,充分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发展需求,说

出了老百姓爱听爱看的大实话,求真务实,催人奋进。

从两会报告中,我们能得很多启示,能让我们更快的成长,更清楚的了解国情,更好的关注未来。它要求当代大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提升自我修养与能力,更要求我们了解国情,进而立足国情,立足自身现实,规划自身发展。两会只是我国政治事务中的一面旗帜,一个标识和符号。我坚信,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一定会把握重要的历史机遇,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解决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国必定能赢得宝贵的发展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必将变为现实。那么在这么多严峻的形势下,对于我们大数剧增,这些应届毕业生急需要就业;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使人力资源供需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毕业生就业面临最冷“寒冬”。我们广大学生应当如何应对挑战呢?我认为,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造成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高校、社会、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面的原因,也有大学生本身的原因,作为大学生自身方面:

一、提升自身“硬件”与“软件”。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外在环境的变化,使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就业的艰难,进而通过各种手段提升自身“内功”,最终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二、改变旧有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

价值观。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就业面,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愿意要到人才缺乏的地方去。

我希望职业院校能够和企业对接,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期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有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加上我们自身、用人单位观念的转变,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心仪的职业。让每一个大学生走出校门就走进企业,一毕业就是就业。我坚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的未来必定是美好的!

2013时政热点 两会热点话题

2012两会热点: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2012年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健全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国债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消费税制度。全面深化资源税改革,扩大从价计征范围。深入推进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改革,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体制机制。

[深度分析]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金融体制的改革及金融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较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这些体制性缺陷,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所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2011年4月份以来,温州接二连三地发生中小企业老板“跑路”甚至跳楼等恶性事件,

8、9两个月出现愈演愈烈的局面。

可以说,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最为严峻的形势。

温州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温州“两多两少”纠结:民间资本多而投资渠道少、民营企业多而信贷融资少。从民间资金供给方来看,由于楼市限购、股市低迷、存款负利率,民间投资渠道变得越来越窄,为追求更高的收益率,大量资金流向民间借贷领域;从民间资金需求方来看,借贷主体多是中小企业,在正规金融体制内融资困难,不得不向体制外寻求融资。正是因为民间资金供需双方各自面临的困境:供给方难以获得满意的收益率,需求方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导致供需双方转向民间借贷领域,较大的供需缺口使得民间资本呈现“高利贷化”。

[深入分析]

近年来,我国部分实体经济领域出现了“脱实向虚”的发展苗头。一些实体企业为了追逐高回报放松主业,转向房地产和民间借贷市场,投机氛围浓烈,这不仅影响了经济健康运行、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由实体经济贫血造成的产业空心化正逐步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潜在风险。具体表现为:

一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受国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难、用工荒和高成本的生存困境,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二是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之间投资回报反差巨大,做实业不如做投机和投资赚钱多、赚钱快,比较利益诱导大量做实体经济的企业将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资本投向非实体经济领域。三是垄断行业投资无门,竞争性行业过度竞争导致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据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2年)》称,在温州1100亿元民间借贷资金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投机和高利贷的资金占比高达60%。四是随着企业精英大量移民或外迁,大量实体经济的发展要素流失。

五是企业家实业精神衰退,呈现出“赚快钱”的浮躁、急躁心态。

[措施]

民间金融的阳光化是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一要引导民间金融健康有序发展,使民间借贷从地下无序的“灰色地带”走向地上“阳光”规范运作。对民间金融不是打击取缔而是规范“招安”,要多疏少堵、因势利导,让其成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组成部分。对高利率借贷不能让其在“地下”野蛮成长,而应在“地上”理性发展,既要严惩违法违规行为,更要重视民间借贷的法律制度建设、监管体系改革和金融体制创新。

二要引导民间资本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构建草根金融支持草根经济的“门当户对”的金融格局。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社区银行经验和我国村镇银行经验,逐步放宽民间资本组建地区性民营中小银行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立城市民营中小银行,将满足条件的现有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改造成规范化运作的民营中小银行,在市场准入和利率方面给予更大的灵活性。

三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努力消除官方利率和民间利率的双轨制,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以市场为基础、有管理的基准利率制度,循序渐进地推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减少民间金融“高利贷”化的生存空间。

四要创新金融监管机制,建立分层次的监管体系,实现金融监管的多元化和分层化。要建立地方与中央相关部门的即时信息沟通机制,探索中央监管机构只监管大的金融机构,微小型金融机构放给地方的监管模式。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在地市、县的监管能力优势,赋予其对地市、县域内草根金融类中小金融机构法人的监管权力。

2012两会热点分析: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稳增长,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措施]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只有筑牢这个根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实现,稳中求进才能落到实处。

巩固实体经济基础是避免经济 “硬着陆”的关键。当前要高度重视如何巩固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营造实业致富的市场环境,防范产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

一要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的拓展,特别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实体企业的发展空间。

二要努力减少投机暴利,限制投机暴富,挤压“炒”经济的空间,营造勤劳做实业能富、创新做实业大富的市场环境,高度重视上游产业过度垄断和下游产业过度竞争造成的“两极分化”。

三要推动政府和企业联手应对高成本,防止多种因素叠加,过快推高成本致使大量企业“硬着陆”。积极财政政策要以减税为中心,增加实体企业的利润空间。

四要改革金融体制,放宽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良性互动,让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位。五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支持企业创新的制度体系来解决中小企业“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问题,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将自主创新的“国家意志”变为“企业行为”。

2012两会热点分析:改进网络管理 创新社会服务

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所谓电子政府是指应用信息技术重组政府部门,改善公共服务,增强公众参与、政务公开和民主程度,促进政府办公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和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最终实现面向公众和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化政府。

【标准表述】

近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政务公开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狠抓措施落实,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务公开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部分地区政务公开几乎成为摆设。

政务公开是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多种政务公开方式,推动强化社会经济事务管理职能,把更多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上,维护国家法制、政令和市场统一。

把政务公开与政府机构改革结合起来。要适应政务公开对精简效能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合理界定部门职能。加强项目规划、立项公开,搞好项目可行性论证,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进一步理顺并依法公开部门与所属事业单位、社团法人等的权责关系,应当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事情要真正放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把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要加强项目审批和建设中的公开工作。进一步集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再取消一批审批项目。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强化对审批全过程的监控。

把政务公开与各项业务工作结合起来。要把公开的理念贯穿于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的各个环节,体现在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保证政务公开有效覆盖政府机关内部各个部门。把政务公开与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中央国家机关电子政务发展快、信息化程度高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管理,加强于网民的交流互动。政府部门之间要做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电子化。

第3篇:2013全国两会热点解读

两会十大热点

[热点一]领导人换届:新理念、新风格、新期待

此次两会上,将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新一届领导人的治国理念和施政风格,将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外交产生怎样的影响?新领导人如何攻坚克难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如何解决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国内外公众都拭目以待。

[热点二]机构改革:新举措呼之欲出,转变职能是关键

今年两会将审议、讨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草案)》,这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界期望很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这次可望在2008年大部制改革基础上,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地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热点三]中国经济:直面新挑战,寻求新动力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企稳回暖。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50万亿元,7.8%的增速令世界瞩目,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复苏重要引擎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国际社会在关注,中国新一届政府的经济部署是否会给世界带来“正能量”。[热点四]反腐倡廉:“‘老虎’‘苍蝇’一起打”,构建“权力之笼”去年以来,“表哥”“房姐”相继被查处,显示了网络时代反腐的新威力;“‘老虎’‘苍蝇’一起打”的给力表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加强“裸官”监管的指向,让人们感受到新一轮反腐风暴势头正劲。

人们更期待的是制度层面的新进展。如何建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如何加强对权力监督制约,需要两会代表委员发表真知灼见。

[热点五]生态文明:雾霾压顶,“美丽中国”面临考验

笼罩140万平方公里的雾霾天气、地下水大面积污染„„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受拷问。

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罔顾生态环境的事件仍时有发生。

[热点六]收入分配:2013改革提速,深层难题待破解

历时八年之久,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终于在2013年出台。缩小收入差距,是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普遍难题。美国《华尔街日报》将中国税改计划评价为“向收入差距举起大棒”。

如何保证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如何进一步调节行业收入差距、提高劳动性收入比重等可望成为两会热议的话题。

[热点七]社会管理:矛盾多发,实现公平正义需要新办法

近几年,“网络问政”效果初显,政府在解决百姓多元诉求、回应民意等方面积极创新。然而,因土地、环境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执政者的社会管理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寻求化解矛盾的新办法,是两会不可回避的话题。

[热点八]民生期待:新老“三难”受关注,公共服务待加力

近五年,中国的民生成绩单亮点频现。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角度看,民生领域一些体制性弊病仍然严重,公共服务领域欠账不少。

“‘看病难、就业难、上学难’这‘老三难’还没抖搂清楚,‘养老难、入托难、出行难’的‘新三难’又摆在面前。”兰州市民李小强盼望两会上改善民生的新信号,对他四世同堂的10口之家有所帮助。

[热点九]新城镇化:支撑中国未来增长,重在实现“人的城镇化”

在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四化”中,国际舆论对城镇化讨论最多。新加坡《联合早报》注意到,尽管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27%,但“2亿多生活在城镇里的农民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还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尚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人们期待在两会上看到其更明确的路径。

[热点十]国际关系:和平路线一以贯之,复杂形势蕴含挑战

“辽宁舰”下水,“运-20”起飞„„中国国防新力量令世界瞩目。周边形势复杂,两会上会不会显示出中国外交政策的新动向?

国内外各界注意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重申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长期不变,清晰划定了维护正当权益、核心利益的原则底线。

第4篇:聚焦2013年全国两会热点

3月3日(星期日)

[全国政协]

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开幕会

听取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及听取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

3月4日(星期一)

[全国政协]

上午9时小组讨论(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

下午3时小组讨论(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

[全国人大]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预备会:通过会议议程,选举大会主席团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发言人首次新闻发布会:公开大会议程并答问3月5日(星期二)

[全国政协]

列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

上午听取政府工作报告

下午3时小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人大]

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3月6日(星期三)

[全国政协]

上午9时小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下午3时小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全国人大]

第一单元(3天半时间):审查和批准计划报告、审查和批准预算报告,表决通过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人选名单

3月7日(星期四)

[全国政协]

上午9时小组、界别联组讨论(由一个以上小组的界别安排联组形式,联系本界别实际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下午3时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大会发言

[全国人大]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一单元(3天半时间):审查和批准计划报告、审查和批准预算报告,表决通过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人选名单

3月8日(星期五)

[全国政协]

上午9时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大会发言

下午3时小组讨论(政协工作)

[全国人大]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一单元(3天半时间):审查和批准计划报告、审查和批准预算报告,表决通过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人选名单

3月9日(星期六)

[全国政协]

上午 委员机动

9时主席团常务主席会议第一次会议

审议提交主席团第二次会议审议的选举办法草案、建议人选名单草案和各项决议草案10时主席团第二次会议

1.审议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办法(草案)

2.审议通过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建议人选名单

3.审议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4.审议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政治决议(草案)

下午3时小组讨论(选举办法草案、候选人名单草案、推举监票人和选举准备工作)

[全国人大]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单元(3天半时间):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3月10日(星期日)

[全国政协]

上午9时列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

1.听取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听取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3.听取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

4.其他

下午3时小组讨论(各项决议草案、“两高”工作报告、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全国人大]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单元(3天半时间):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第5篇:2013年全国两会文化热点

中国文化产业网时间: 2013-03-15来源:检察日报【字体:大 中 小】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2013年两会上,文化成为炙手可热的关注点。“文化走出去”、“加大文化投入比例”、“设立全民阅读节”、“保护文化遗产地”……每一个提案议案,每一个观点都让人们感受到代表委员对文化强国的殷切期盼和高涨热情。本刊推出特别策划:“”,记录代表委员对文化强国的诤诤建言。 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 努力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

如何将中国文化“走出去”纳入国家整体战略,实现国内学术研究与国外研究的有效互动,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不仅亟须创新理念,更需要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政府协调、高端引领的组织机构,构建协同创新长效机制,促进政府部门、高等院校、行业产业的全方位战略协同,加强资源整合。二是发挥高等学校协同主力军作用。创建高校、部委、研究机构、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新机制,探索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有效路径。三是建立中国文化传播影响效果评价体系。建立全球中国文化传播评估效果评价与质量监控机制,进一步廓清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目标人群与市场定位,完善对外传播的动态实施组织系统,做到及时评价、及时反馈与及时优化。四是建立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和强化协同机制,汇聚各方资源和政策,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要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结合起来,成立“中外合作、中方主导”的国际组织、机构,采取更为灵活高效的政策保障机制,建立更利于发挥我方主导权和主动权的人才聘用、薪酬待遇、条件保障和项目运作的管理制度。

要让文化惠民工程发挥实效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朱晓进

各地普遍建立省、市、县建馆,乡、村建站建室的文化设施网络,但是在调研中发现,文化场馆的使用率普遍偏低,图书馆平时的空关率达到30%,农家书屋少有读者,满书架的书没有几本是村民喜欢读的,不少文化站被出租、挪用……

这些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缺少应有的顶层设计。文化惠民工程究竟要达到怎样的文化功能,让群众得到多少实惠,没有明确目标,给群众带来了哪些文化的实惠,也没有评估。

文化惠民不是仅仅让群众有一个娱乐场所,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引领,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从而促进城镇化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切实提高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效,不仅要明确建场馆的目的,从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而且,要建立实施效果的评估体系。

加强少数民族濒危优秀传统文化与语言保护

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凉山州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阿什老轨

我国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语言的保护工作,2011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该法将“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纳入保护范围,有力推进了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但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社会转型加快、文化变迁加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语言在现代性、流行性的影响下呈流失性变化,有的甚至面临濒危的状况。

建议尽快制定并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细则,强化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的职责,落实并提高保护经费,细化法律责任;设立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博物馆,采取纸质图书、录音、录像、建立语种数据库等方式,记录和保护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少数民族濒危优秀传统文化与语言保护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开设特色民族职业教育,培养传承人;对少数民族濒危优秀传统文化与语言的传承人,要不断提高生活补助标准,提供必需的活动空间。

文化要“走出去”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葛剑雄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应该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中国文化未来在世界的地位,基本上应该与国力相匹配。文化“走出去”就是把文化变成文化产品,推广到外国去。同时,我们也要防止把这些商品包装成文化的主流,因为我们要向国外介绍全面的中国文化。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重外轻内的倾向,不能重视向国外推广文化而轻视国内的文化建设。

国家应加大文化投入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林文增

目前,国家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比其他项目低得多,悬殊比较大。我国的国民素质和城市文化建设、基础设施都还比较缺乏,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对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和建设和谐社会是很有帮助的。

不要胡修乱建“古庙”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

《关于建议政府不要建庙的提案》:胡修乱建的“古庙”既无历史文化价值,又不是正规的宗教场所,只是一些与宗教无关的烧香拜佛、滋长愚昧的地方。而且占用大片地方,花费大量钱财,最后全由国家买单,建议地方政府不要再建庙了。

《关于建议媒体版面将文化与娱乐分开的提案》:长期以来,不少媒体将娱乐报道与文化报道混杂在同一块版面上,往往伤害了某些严肃文化。将这两种不同性质与层面的文化放在一起,前一种夺人眼球的文化必然压倒一切,本来就相对小众的后一种文化则被压缩到可有可无。希望媒体、包括网络的版面,将文化与娱乐清晰地分开。

不能让文化遗产地变成一种橱窗式展示

全国人大代表、诗人舒婷文化是由一代代人积淀并散发

出来的一种气息,不是拆了再建的“橱窗式”展示能够表达的,建议国家加大对文化遗产地的支持力度,对居住在遗产地的居民及其社区功能进行保护管理。文化建设在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同时,还应拿出一部分精力和财力加强文化创新、培育文化精品,以及保护文化遗产。莫言获得诺贝尔奖足以说明,中国文化的精品和精髓能够给世界以巨大影响。

设立全民阅读节

全国政协委员苏士澍

建议由全国人大制定《全民阅读法》、国务院制定《全民阅读条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设立“国家全民阅读节”,将我国的全民阅读节定为孔子的诞辰日9月28日,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和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在世界上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同。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王全书

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都应营造更加浓厚的阅读氛围、培养国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建议细化阅读内容,优化阅读平台,建立全民读书活动组织机构、推动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建设、择机设立“中国读书节”、将阅读指数纳入文明单位指标体系、纠正“读书无用论”思潮。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王亚非

建立国家读书日,号召大家有读书的意识,与世界接轨。这样全民才能有一个爱书的氛围,在这个基础上保护版权才会知道知识的价值。

应大幅减税以保护实体书店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张抗抗政府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图书销售管理条例,对网络书店以及其他任何类型书店的图书销售价格,进行限制和严格管理;考虑对实体书店进行大幅度减税,或使民营实体书店享有与新华书店同样的返税政策;各地政府把实体书店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在文化发展机制上进行设计调整,鼓励创新;建议设立图书公益基金等类似性质的民间或半官方机构,对资金流转困难的民营实体书店进行定期资助。

建议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一纲一本”

全国政协委员姜昆

希望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一纲一本”。所谓“一纲一本”,是指学科教育教学执行“全国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标准化教科书”。目前国内很多地区都在盲目编写教材,对传统文化概念内涵分辨不是很清楚,很多个人和公司向中小学倾销代表个人观点的读本,也致使传统文化教育领域乱象丛生。

建议设“李太白世界文学奖”

全国政协委员赵丽宏

建议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项,叫“李太白世界文学奖”。这个奖就像诺贝尔文学奖一样,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学的一个评鉴。很多作家都伸着脖子想得国外的奖,这些奖由外国人指点江山说了算。我们应该在这上面争夺更多的话语权。我们可以做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项,以我们的眼光、我们的标准公正、客观地进行权威评价。

可以拍文化大革命反省电影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冯小刚

既可以拍《泰》,同时也可以拍文化大革命用来反省。有人说,中国这么多好事,你为什么要挑这么一个恶心事来拍。我们自己一定要发出声音,不枉当一回政协委员,这样中国导演才能有机会跟好莱坞PK,保住中国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

别让民族音乐在我们这代断层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歌舞团副团长腾格尔

建议国家成立相关机构,搭建一个平台,科学地发展与推广中国民族音乐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对我们自己的音乐进行扶持,不要让一些民族音乐在我们这代断层了。

第6篇:2013年两会热点解读与心得体会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质量就业刍议

丁云鹏 韩笑2

(辽宁大学信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摘要: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这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关心和重视,要实现高质量的就业,需要从多方面、多渠道努力,其中就业服务体系 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针对大学生而言,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怎样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进而促进高质量就业呢?刍议中从四个角度进行了 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就业服务体系高质量就业

胡 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明确指出:“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 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 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作为加强社会建设重要环节,更高质量就业目标的提出,尤其是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 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字里行间透露出实现新标准的决心和信念,更提出了可行的实施方针,即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可以促进 高质量就业。

一、就业服务体系简介

中国当下的就业服务体系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进行职业介绍,其目的在于求职登记、用工调查统计、市场信息收集、就业与用工指导与咨询以及就业预报;第二方面是开展就业培训,对有需要的务工人员开展就业培训和转业培训;第三方面是进行失业保险资助,开展失业救济、医疗补助、人员管理以及对再就业人员给予帮助;第四方面是开设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在国家资金、税收和就业政策支持和主办单位扶持下,举办各类生产经营网点,直接安置失业人员。

我们现在研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其内容与中国就业服务体系一脉相承: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途径,通过为毕业生直接提供就业信息和途径,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排解其就业难处,是该体系最为直接和重要的任务;在就业单位与高校毕业生之间构建信息交互机制,通过开设虚拟、实体信息网络,多方位、全面性拓展毕业生就业面,全方位减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就业环节;构建监督、仲裁机构,进而可以及时解决毕业生就业纠纷等问题,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成长。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中,就业服务人员必须结合中国就业服务行业实际,针对大学生毕业就业现状,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扶持和鼓励下,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择业和创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进而切实有效的提高就业质量。

二、完善就业服务系刍议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那么我们在拥有当下就业服务体系前提下,具体该怎样做才能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进而促进高质量就业呢?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探寻高校毕业生有效就业途径,进而协调服务体系内各要素和谐共建

要想从根本上真正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窘状,必须从国家、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找寻出一条符合中国当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首先需要优化政府职能。强化法律法规建设和管理,在法制化的轨道上,大力推进大学1

生就业服务,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盲目性和随机性,进而通过结合法制约束性和国家政策指导的有效性,以形成有个性特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教育管理部门需在宏观上预测人才需求,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对人才的期冀,进行恰当的专业设置调整,从根本上杜绝人才供给不平衡。建立全国人才资料存储数据库,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其次需要优化教育、人事、劳动部门间联系。转变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社会服务系统不断修缮,夯实就业服务基础,建立毕业生登记制度和部门用人登记制度,发挥人事部门中介作用,创造最简洁渠道,方便毕业生就业。人事部门、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相互间互通有无和需要,充分发挥彼此依赖和支撑作用,从而拓宽人才培养和使用渠道。

(二)对专业设置进行科学规划,对就业指导体系持续完善

高校办学理念要建立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基础上,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培养所需人才。这要求重视教学领域改革,着重进行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从科学发展角度规划专业设置,以现代化建设和知识经济发展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素质,进而为高等教育改革与经济、技术发展密切结合而发挥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在设置专业时要探索就业市场波动规律,开设前瞻性专业,掌握就业市场主动权;同时还要认清就业市场形势,不误入歧途。总之,专业设置既要考虑市场需求,又要不唯当前就业率是从,在充分关注就业需求时,也要认真考虑社会长期需求,准确定位就业率在专业中的分量。总而言之,高等教育要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勇于承担科学建设与发展的重任,坚持开设有社会价值的专业。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必须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将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功能集于一体,为求职者和用人者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培训服务,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进程,转变就业价值观,提倡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为其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优质服务。

(三)推进就业信息化速度,拓展就业平台层面

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一些重点大学就业优势明显,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在改变大学生就业的交互方式上的重大作用;而一些普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化上明显滞后,这就使得本处于就业弱势地位的高校毕业生,在信息化就业过程中更加不利,堪称雪上加霜。高校是用人者和毕业生间的交互枢纽,完善信息化就业服务体系是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的关键渠道,虽然真正实现大学生就业信息化的路还很长,但是必须坚持走下去,只有走下去,才能促进就业质量提高,才能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当下,各高校大学生就业双选会开展的如火如荼,这就足可说明,大学生信息化就业比例明显不足,要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目前亟需打破各高校的封闭堡垒和自我保护围墙,相互开放联合,将大学生就业信息化有效的进行下去。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而且关系到能否顺利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还关系到能否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这也是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文章照妖镜

(四)不断促进社会中介机构职能完善,加速人才流动质量提高

社会中介机构职能以面向企业为主,同时为求职者与企业联系搭起联系的桥梁。日后发展中,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中介机构职能,在各个服务环节和收费方面,作出全国可行的标准规定,使其真正为服务于求职者和用人者,拓宽人才流动的渠道,提高人才流动的质量。另外,中介机构也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提高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规范工作流程,为社

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2006年4月,北京启动了一个项目,名字叫大学生科学就业综合服务体系暨企事业单位高素质人才服务平台,由科技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等九个部委主办,平台建设有效地缓解了求职者与中介对流不完善的矛盾,提高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动质量,类似的中介平台非常值得推广和研究。

三、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就业面压力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要工作组成部分:2010年7月中旬,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指示;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发布,提出了“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的部署和要求;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出台,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2012年11月,十 八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充分的彰显了就 业服务体系尤其是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对党和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对所有从业者更是具有切身之感,因此,唯有坚持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才能促进高校 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才能更好的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2012

2. 程树英,连永圣. 构建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J]. 中外教育研究.2012年5月.61-62

3. 刘远柱.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定位、缺失及对策[J].理论与实践.2011

(4).97-100

4. 姚裕群,李从国. 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体系研究[J]. 东岳论丛. 2009年10月.27-33

5.张文强. 关于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探讨[J]. 河南社会科学. 2007年7月.34-35

6.刘彦. 对构建完善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2).110-111

7. 陈国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32-33

8. 林雄喜.用科学发展观探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建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26-27

作者简介:

丁云鹏(1982— )男,汉族,辽宁省普兰店人,硕士研究生,现任辽宁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助教。

官网

上一篇:购房按揭贷款流程下一篇:网球运动项目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