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拓荒者

2023-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啊拓荒者

拓荒者之歌

六合镇政府 柴书金

2011年金秋,讷河市六合镇水稻又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面对一万公顷水稻,八万吨稻谷,两个亿的产值,两千多户稻农心中掩饰不住的丰收喜悦,作为北草原开发的亲历者,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怎不忆当年……

一、 回首篇 遥望稻海, 回首当年。

风萧萧兮嫩水寒, 讷漠尔河南岸莽荒原。 洪水滔滔常泛滥, 冲毁村庄淹农田。

居住在这里的六合人哟, 住的是茅草房, 牛马来耕田, 粗粮难饱腹, 旧衣挡风寒。 翻了身的农民啊, 生活为啥还这么难。 ※ ※

二、 设想篇

忘了是哪位领导, 还是哪位仙班。 在哪年哪月, 还是哪日哪天, 站在老四野① 种过稻的田埂上, 抓了把脚下的泥土, 面对无际的荒原, 惊奇的发现, 啊!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是讷漠尔河与嫩江汇流处的 冲击平原。

1 老四野能在这种水稻,

我们六合人为什么不能干, 眼前这一片荒原, 其实是难得的资源, 为民造福是我们的宗旨。 不能再让六合人 捧着金碗去要饭。 提出了:

“要举全镇之力 重新开发北草原!” ※ ※

三、 治水篇 一句

“团结治水”的口号, 聚来了

成千上万的社员②。 不论是深秋还是初春, 也不论酷暑还是严寒。 水利工地红旗招展, 抡锹挥镐热火朝天。 传说

大禹治过水 愚公移过山。 听说

红军长征

走了两万五千里, 三五九旅③

开荒在南泥湾。 六合水田开发啊, 不能说逊色, 也不能说不壮观。 ※ ※

四、会战④篇 记不清

打了多少次会战; 记不清

苦干了十年还是二十年。

2 只见

干渠支渠成型, 进水排水工程完善。 都道是

人生于天,人定胜天, 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 ※

五、 徘徊篇

开始种稻的是漫撒籽⑤, 收了一年扔一年。

有的稻农开出的荒地呀, 种了又弃,弃了又开, 一斤水稻几角钱, 效益一般般。

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 ※

六、起步篇

自从引进旱育稀植技术, 水稻种植才有了保险。 有多少科普之冬的课堂, 室外寒风凛冽, 屋内满座学员。 多少位专家教授, 不辞劳苦, 为六合稻农

传道、授业、解惑, 手把手的把技传。 只见

六合水稻产量一年一台阶,优质高效又丰产。 ※ ※

七、难忘篇 忘不了啊

那些水利工程的技术员。 炎炎夏日,蚊叮虫咬, 穿草丛,跨壕堑, 徒步涉水来测量,

一干就是几天、几十天。 几十年的

水田开发的哪一步, 不是他们干在先。 肩扛仪器,手提干粮, 辛苦劳累抛一边。 一个个的科学数据, 一页页的设计图纸, 哪一样不是他们 用汗水和心血来浇灌 ※ ※

八、感恩篇 忘不了啊, 党的正确领导, 国家的大力支援。 挖渠、筑堤, 修路、加函。,

只只见闸门泵站在眼前, 二十公里大坝建江边。 上千眼补水井在田间。 国家、集体和个人

几十年几个亿的投资啊, 才有了今日的高产稳产田。※ ※

九、回报篇 致富不忘本, 饮水要思源。 当年的

拓荒奉献者啊, 很多人

并没有种稻田。 珍惜今日好时光, 农民

就应该种好田。 多产优质米, 为国多贡献。 绿色食品餐桌见。

※ ※

十、和谐篇

六合水田开发几十年, 因地制宜来发展。 宜农则农, 宜渔则渔, 宜林则林, 宜草则草, 宜湿地则湿地,

合理利用才能持续发展, 不和谐就是破坏资源。 现在的六合, 节水灌溉已推广,

成功的试验了“十百千万”⑥。为低耗,

旱改水工程⑦田间通了动力电⑧水稻种植无公害, 有机稻面积正发展。 提水泵站修的高,

古老的水车转在壕中间。 田间道路四通八达, 防洪大坝高又宽。 稻田窝棚的

小型风力发电机呀, 风越大, 它转的越欢。 沟泡来养鱼, 生态鱼儿蹦的欢。

渠道、草丛、稻田的自然鱼, 味道更是不一般。 每年来六合 悬杆垂钓者, 是成百上千。 ※ ※ 十

一、蕴势篇 六合人从未止步, 勤于学习谋发展。

请来专家教授, 外出学习博览。 小棚变大棚, 微喷来浇灌。 集中育苗园区, 已建两年。 六合香大米, 绿博传。

21年前的万亩水田开发⑨, 规模宏大。 现在看来,

那只是抛砖引玉, 水稻面积十五万, 还要增加三万才心甘。 ※ ※ 十

二、发展篇 六合水田开发 如果

以老四野开荒种稻为起点, 自今已是六十多年。 一个甲子,

几代人的苦与甜。 与新中国建设同步,

前进的道路也是曲曲弯弯。 与世界农业的发展, 更是息息相关。 六合人不甘落后,

很多项目是干在他人先。 水稻生产的

水利化、机械化、标准化 已初步实现。 早日实现现代化, 六合人的夙愿。 ※ ※ 十

三、远望篇 现在的 六合稻农,

6 机械越买越大, 砖房越盖越宽,

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 开着小车种地也不新鲜。 “耕种在广褒的田野上, 居住在现代化的都市中”。 对六合稻农来讲, 根本就不是什么奢谈。 只因为

今日的六合水乡

环境整洁,清静幽雅, 民风淳朴,生活富裕, 渠水流淌,稻谷飘香, 与世外桃源没什么两样。 党号召咱组建合作社, 六合稻农已组建一二年。 入社稻农已近半。 众人划桨开大船, 不怕浪高和滩险。 听说

建三江农场七分场的

大棚集中育苗园区建的好, 我们也想去看看。 要是真好,

我们也建它二三十个有何难。一个也就几十万, 不差钱。 听说

袁隆平能培育杂交稻, 我们也想给袁老师 去个电话,

培育几个适合我们这种植的 杂交稻品种, 也来创高产。 听说 EM原露

在水稻育苗和本田上应用,

能防治立枯病和稻瘟病, 大米优质又增产, 我们也正在搞实验, 听说

太空机处理稻种能增产, 效果如同去太空周游一番。 我们也租来一台搞示范。 我们想

在一二年内,

全都应用钵育摆栽技术, 增产一万吨水稻, 那又是什么贡献。 我们想

建自己的水稻科研所, 建自己的水稻种子基地, 省去年年引种的麻烦, 有时还上当受骗。 我们想 组建十几个

水田农机合作社, 用激光整地机整地, 效果肯定不一般。 我们想

让稻草能综合利用, 不再年年放荒烧掉,

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我们想 引进

农民育种家钱存堂先生 培育的

适合水旱两地种植的水稻品种, 让只能在水田种植的水稻, 也在旱田中发展、发展。 我们

想的很多,望的很远。 相信这些,不是空谈,

也不遥远,也许就在眼前。

四、良种篇

良种是增产的内因, 产量高低,种子是关键。 佳木斯引来了

合江

19、合江21, 那是十几年前。 查哈阳引来了 空育131,

因不抗病,只种了

二、三年。 提倡种植优质稻,

很多长粒型品种往回搬, 为了再高产,

引进了北稻2号,垦稻12, 芦苇稻、网草稻, 2009年

一个低温早霜, 稻谷只有

七八成熟的半成品, 这才想起

专家讲课时说的:

“不能靠晚熟品种撞大运, 还得靠适宜的早熟品种创高产,”是至理名言。 近两年, 天秋引来了 齐垦粳2, 黑河所引来了 黑粳

7、黑粳8, 省所引来了

龙江

25、龙江26 一大批

适宜的早熟优良品种 引的全。 才有了

2010年、2011年 两个丰产丰收年。 十

五、功德篇

六合种水稻能有今天,

很多人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不能不谈谈。

先说市税务局的戴忠奎, 六合水田开发的哪一期工程, 不是他带领一班人 从开始干到完。 要问

讷河市搞水利工程建设 谁的技术水平最高? 不好说。 如果你要问: 六合灌区

有渠道多少条? 都叫什么名?

闸门、泵站建在哪? 大坝多长、多宽、多高? 补水井、抗旱井多少个? 能回答准确的, 比六合人都明白的, 那就是老戴,

这位水利工程研究员。 再说

六合灌区

水利工程师李宝端, 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奔波劳碌工作了几十年, 现在

须发斑白,年近花甲, 还在上班做贡献。 要评

鞠躬尽瘁的水利工作者 那是最佳人选。 再说水稻专家, 金勤学排在先。 技术精湛,

讲课像唠家常嗑,

10 不讲明白,不算完。 年轻的水稻专家王伟东, 不怕脏、不怕累, 不怕苦、不怕难, 勤于理论学习, 真知源于实践。 把水稻的

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 来宣传,

一传

十、十传百 推广到田间。 也是:“德无量、法力无边”。外来的水稻专家,

把绥化的孙德林谈一谈, 已近古稀之年, 还来六合

把水稻种植经验谈。 精神可赞, 贡献可观。 种稻能人, 要数杨景奇。

那是六合人都知道的 种地高参。 引进钵育摆栽, 公顷增产一吨稻, 操作还简单。 旱直播技术, 也很可观。 亩产千斤稻, 成本省几千。 成功试验了

稻壳鸡粪发酵代替土育苗, 解决了育苗取土难。 大棚内上微喷,

有机米、香米真空包装, 样样带头实践。 专攻水稻生产的

科技尖端。

六和水稻生产的功臣, 说也说不完。 就是立块功德碑, 恐怕也刻不全。 是群星闪烁, 照亮了

六合水田开发的一片天。 他们的

个人收获非常有限。 他们创造的社会效益, 恐怕谁都难以估算。 ※ ※ 十

六、放歌篇

拓荒者的脚步踏实有力,

虽然起步较晚,也曾徘徊不前,但目标始终不变, 向前!

拓荒者的歌声

高亢嘹亮,动人心弦。 拓荒者的胸怀

坦荡、朴实、善良, 知道感恩:

没有党的正确领导, 没有各方的大力支援, 凭个人的力量, 想开发北草原, 那只能是

蚍蜉撼树、蚂蚁搬山。

拓荒者举起的万千把锹镐啊, 让洪水不再泛滥, 变成涓涓细流灌农田。 拓荒者

几十年开发北草原的举动, 感地动天!

沃土不再长荒草而是稻苗, 风不再冷,水不再寒,

12 风和日丽阳光暖, 孕育得稻穗沉甸甸。 堆成了 米山 粮山。 注释

①老四野:指当年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②社员:指1984年前在生产队从事劳动的人。 ③三五九旅:指抗战时期八路军的一个旅。 ④会战:这里指大规模的集体劳动。

⑤漫撒籽:指把稻种生芽后直接撒在泡好地的稻田里。 ⑥十十百千万:指一亩稻地内畦埂产10斤大豆。产百斤鱼,1000斤稻,公顷纯收入超一万元。是当时任农业镇长的王国兴同志提出并实施。是种养结合的高效模式,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认可。 ⑦旱改水:指在把河套地种旱田的地该种水田。

⑧动力电入田间工程:由董贵友在六合镇任党委书记时运作实施,用动力电为能源抽水比用柴油为能源抽水每公顷节省费用1000元以上。

⑨万亩水田开发工程:1990年秋实施,1991年正式种稻。

2011年10月1日

第2篇:农村教育的拓荒者

——记平泉县十四届人大代表、七沟学区中心校校长姚宝庄

平泉县十四届人大代表、七沟学区中心校校长姚宝庄凭借坚定的信念,利用短短5年的时间让七沟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以其勇于开拓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工作成绩,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曾多次被中共平泉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并连续当选两届县党代表和人大代表。

谋发展之策

勇于开拓天地宽

在七沟任职的7年来,是姚宝庄当校长最为艰辛的7年。2004年刚到七沟就赶上第二轮普九迎复检,七沟学校基础薄弱,教学质量徘徊不前,各种各样的困难摆在面前,不进则退,当时他咬紧牙关,决心让困难变为发展的契机,让迎检压力变成改善的动力。在他的带领下2004年七沟代表全县顺利通过了二轮普九复检,2005年开创了3所中心幼儿园,顺利通过了省学前普三验收。

2006年,是七沟教育跨越发展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中他们深挖人力资源,多方筹措资金,先后争取立项并启动建设了学校建设项目4个,新建1900平方米七沟明德小学教学楼,总投资156万元;争取捐资20万元,将临近的三个校点三校合一在七沟镇三岔口村新建牛莉希望小学;争取危房改造资金30万元新建白石庙小学。另外,几经努力,投资245万元七沟中学教学楼项目得以立项开工。3所小学的建设项目分别于当年顺利建设完成并投入了使用,中学的教学楼主体工程也如期完工。2007年又新争取学校建设项目3个,项目资金累计240余万元。七沟学区框架已正式形成。七沟教育的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扬质量之帆

质量与特色齐飞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姚校长始终重视把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第一要务。七沟学区拥有一支爱岗敬业、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学区共有教职工300名,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其中中学教师104名,小学教师196名,本科学历76人,专科学历157人。现有市级骨干教师6人,县级骨干教师24名。几年来,学校教师撰写并发表的论文40余篇,在省、市、县多次获奖。

在教研培训方面,深入开展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师进修和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推动教师素质向高层次发展。在考核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对领导的“两评”和对教师的“四考”制度,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教学方面,认真落实新课标,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中学入学率达99.3%,年巩固率为98.1%,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达85%以上。多年来,小学统考及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前教育方面,他们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后的校舍开办中心幼儿园和村小幼儿园,规范园占幼儿园总数的90%以上,较好地满足了本学区学前儿童的教育需求,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了85%以上。职业成人教育方面,七沟学区不断加大对职业成人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力度。2所乡镇职业成人学校的办学条件已达到市级示范校标准。先后共培训各类实用人才65次,培训202人,绿色证书培训2300人,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51次,培训500人。为培养发展镇域经济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强力打造校园文化

积极促进内涵发展

随着学区建设进程的推进,姚校长坚持秉承“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的主导思想,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方面狠下功夫,使学校文化建设大放异彩。在环境文化方面,追求校园的“园林化”,特聘请承德金辉园艺公司设计规划并建设。室外修假山石林,建雕塑,小桥流水,喷泉瀑布,凉亭,曲径,设浮雕文化长廊;室内布置则围绕学校办学理念为主题的成系列专题,班级及各专业教室也都张显个性。在活动文化方面,各校以二课活动为依托,分别成立音乐、美术、书法、手工制作等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学校的文艺、体育训练队活动开展坚持经常且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历年的县艺术节和中小学生运动会中,均取得优异成绩。2006年取得了农村组第二名的好成绩,2007年在县全民运动会中,获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姚宝庄同志带领的七沟学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七沟教育的一个又一个辉煌战果,2004年七沟顺利通过了省第二轮普九复检;2005年通过普及学前三年检查验收;2006年通过市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工作评估验收,承德市劳动实践与勤工俭学工作现场会在七沟举行,他们的经验和做法作为典型在全市推广。同年12月中心校又被省教育厅评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2007年七沟职业成人学校通过市级职业成人示范校评估验收。2005至2007年连续三年七沟学区中心校被县教体局授予工作实绩突出单位。2008年七沟学区代表县通过了省政府义务教育督导评估和教学评估。

第3篇:沙土地上的拓荒者

沙土地上的教育拓荒人

——本色党员乔培服

七年前,他以一名普通老师的身份踏进这片沙土地,无名无分,仅以一份执着和干劲,肩挑起学校的重担,一挑就挑到了现在。

六年前,他依靠坚定的党性觉悟,超前的育人思维,高瞻远瞩的提出了”学习玉兰精神,做好国家主人“的育人方针,步步走来,一路花开。

一年前,他更是凭借自己埋头扎根农村教育的先进事迹,荣获河北省十大”教育追梦人“称号,以一份极特殊的荣誉,印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教育梦想。

今天,44岁的他,坚定深邃的目光投向远方,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继续勾画着内心的教育梦想,他,就是临西县玉兰实验小学校长——乔培服。

他的教育担当

乔培服是个有理想的人,去年的教师节,习书记发表讲话,号召全体老师要争做“四有”好老师。教师报全版刊发讲话稿,拿着报纸的乔培服,脑海中浮现出东留善固老书记吕玉兰的影像,先贤的那份坚持与理想,付出与担当,不正暗合了习主席所讲的四有好老师吗?当即号召全体教师开会。他深知,这份报纸,就是一个方向,当下教师群体中的各色人等,都在急需一份信念指导。会上,他动情的说:“我们做教育,不是简单的教给几道题,教会几个字,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理想信念,咱们老师都没有这些,还谈什么教育?”激动之中,他的眼中微微泛花,头发微白的他,尽管显出几分与年龄的不合时宜,却也正体现出他这几年付出的劳辛。此后的几天,他的身影便穿梭在各个办公室之间。督促,解读,探讨, 分享,更是以身作则,积极书写了几篇文章,引领老师完成了一项信念上的开光。不仅如此,还多次在学校集会上大力倡导,让学生们都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中间听他们背诵,问他们含义,可以说,他的这腔热血,正是基于一名共产党员的教育信仰。没有方向,没有理想,怎能有中国梦里面的教育辉煌?他的这份理想坚持,不正体现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教育担当吗?

自行车校长

七年前,临危受命的他,推一辆自行车,来到了玉兰花下。七年后,玉兰花下,还是一辆自行车陪伴着他。学校距离县城近40里,村里人不忍他风吹雨打,便出资买了一辆面包车给他,可身居校长的他,硬是把一个个座位让给了大家,风里来雨里去,一晃,竟是七个冬夏。曾经有人说他:“培服,当了校长,每年还不剩个车钱?买个吧”他竟无言以答。生性秉直的他,只能以苦笑来应对旁人眼中的所谓荣华。出身农家的他,学不会社会上的声色犬马,饱读诗书的他,也做不出行为上的贪赃枉法。有人说他傻,可正是这份傻,换来的是学校一天天的成长与变化。有人说他呆,可正是这份呆,才彰显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的那份情怀。他深知,时刻警惕着头顶的法网,坚定把持住内心的标尺,守住廉洁,才是一个合格共产党员最基本的标志,拥有廉洁,更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应具备的品质,乔培服,用他那辆风雨无阻的自行车,无言的诠释了共产党员那份廉洁的坚持。

1 育人的方向

身处吕玉兰的故乡,“玉兰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乔培服认为:“在吕玉兰身上体现着强烈的主人意识。因为她把自己当作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家庭的主人,所以才创造了不朽的业绩。”作为教育者,作为“玉兰精神”的传人,坚守立德树人的总体导向,“弘扬„玉兰精神‟,培育学生的主人意识”是学校发展的魂。因此,谋定向远,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办学策略:“一体”即以“大力弘扬„玉兰精神‟”为办学宗旨;“两翼”即教育上实施以培养“主人”为中心的主题德育工程,教学上建构自主、合作、探究为特色的生命课堂。为了落实这一发展策略,他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他组织老领导、老同志和学校师生召开了“我心目中的吕玉兰报告会”,花了6个月的时间、编辑出版了纪念吕玉兰文集《我心目中的吕玉兰》;利用积累的实践经验,把“主人意识”的主题教育进行内容分解,确立了玉兰学校德育教育的顶层设计方案——《主题教育行动纲要》;与人合作编写了专供青少年阅读的四万多字的校本教材《吕玉兰的故事》。不仅如此,还让学生们亲自下地做主人,让农村的孩子接触土地,感受土地,大汗淋漓中,也能透出教育的光亮。如今,“弘扬玉兰精神,培养国家主人”已然成为教育的方向,作为一个党员,他深深的知道,祖国的未来是属于学生的,祖国的命运也是由学生把握着,只有从小培养他们的主人意识,培养他们的担当意识,才会让这些小玉兰花们开的更红更艳,才会给祖国一个美好的明天。

忘了还有一个家

他有一个幸福完美的家,可又偏偏不像一个家。2011年,学校老师奇缺,身为校长的他,想尽办法,也找不到合适人选,一狠心,便让同为老师的妻子借调来了玉兰小学。妻子你那原本离家很近的单位,一下子挪到了几十里开外的农村。而那时,孩子才仅仅两周。为了工作,本应躺在妈妈怀抱的孩子,硬是被送去了幼儿园;为了工作,本应颐养天年的外婆,再一次担当起了母亲的职责。孩子闹过,闹也只能是让孩子把眼泪流尽。孩子病过,病也只能让舅舅舅妈陪伴。邻居曾不止一次的说:“你们还要不要孩子啦?你们都不心疼老人啊?”听着邻居们这些善意的批评,他们只能强忍住泪水,把痛压在心里。华灯初上,不顾一天的疲惫,再去接孩子,阔别一天的孩子不停的对妈妈喊着:“找爸爸,找爸爸......“而此时的学校里,校长办公室的灯光正努力的在闪耀

....... 一个校长,牵连了一个妻子,一个妻子,又亏欠了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又累及了一位老人,一位老人,却用颤颤巍巍的双手,捧起了一份支持与理解。不,可以这样说,一个党员,亏欠了妻子,亏欠了孩子,亏欠了老人,可他没有亏欠党员的本性,没有亏欠职业的操守, 面对这样一个不像家的家,又有谁能说,真的不像一个家呢?

乔培服,这个身扑沙土地,身扑教育的他,正凭借一个党员的先进性,规划者他的梦想,践行着他的职责,继续走向远方,责无旁贷,心无旁骛,因为他自己在七年前,已经选择了远方。

第4篇:人大文化科技园: 大学创意产业园区的拓荒者

2012年3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简称:人大文化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评定为A类(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这是自2001年国家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性考核评价,共对8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了绩效评价,有17家获得了A类(优秀)评价。

人大文化科技园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成功打造出全国第一家文化创意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第一家文化创意产业特色留学人员创业园,全国第一家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全国第一家依托大学建设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一、拓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园

经过20年的创新发展,到本世纪初中关村已有多所大学科技园,但还没有一家以“文化创意”为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区。2003年,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在新闻出版、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突出优势,创立人大文化科技园,是一种文化机制的创新,凸显了文化与科技的“集聚效应”。

人大文化科技园是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拓荒者”。他们率先提出“文化创意”理念,成为全国首家文化创意产业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全国率先建立文化主题的留学人员创业园;设立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学术和理论支持;

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文化,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打造一个创新的平台,让更多的创新成果从这里诞生、成长,是人大文化科技园始终坚持的。2011年数据显示,园区聚集企业170余家,其中文化类企业占据80%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300亿元左右,创造地区增加值超过30亿元。“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文化与科技结合的高附加值。”

目前,人大文化科技园在6.7万平方米的园区里,已经孵化出创业家传媒、爱戏时代、踏歌时代等一大批文化科技企业。2011年12月,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运作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国家学术数字出版平台——学者在线”在园区正式落地。它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学术门户、SNS学者互动社区等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学者对学术成果、研究活动、学术交流、版权收益自我建设和管理。

“国家学术数字出版平台——学者在线”项目落地,以“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加速了文化科技融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人大文化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牛维麟说:“人大文化科技园经过多年摸索,已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产,就是以产业集聚为外在表现的产业发展推动方式,园区通过孵化、聚集文化科技企业,配套相应的服务,推动区域内相关产业发展,进而推动行业发展。学,就是依靠人大为代表的高校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通过园区建立的网络体系,将相应的人才、智力、成果等应用到推动企业发展上。研,就是在积极进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积累和研究,为产业发展和升级提供智库支持。”

“产学研一体化”构成了园区发展的三个支撑点,通过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高校智力、人才、成果转化的平台,开展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课题研究等“三点”形成合力,推动园区整体实力与综合影响力不断提升。如今,人大文化科技园通过发展出版、版权贸易、广告、动漫、新媒体、软件及网络服务等文化产业,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创新基地、

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特色留创园“孵化”文化创意企业

中国人民大学东门附近有两栋楼,一栋是“文化大厦”,一栋是“兴业大厦”。就是这两栋楼,构成了人大文化科技园的全部“地盘”。别看“地盘”不大,却聚集了各路精英。很多留学归国的年轻人,就是从一个好点子、一份项目计划书开始,从这里发展壮大。

北京爱戏时代科有限公司运营的“好戏网”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整合全球华语文化艺术资源的互联网产品。2011年2月公司落户园区之后,园区为其提供免费的综合孵化服务,还帮助公司通过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等平台进行推广。“好戏网”上线7个月即成为国内最大的文化艺术类资讯互联网媒体,一年多的时间,“好戏网”已发展数百家合作伙伴,汇聚了数十万场各类艺术演出及活动,并成功获得天使投资500万元。

倡导创新理念,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创业基地。人大文化科技园区逐渐成长壮大后,对于学校的反哺也成为园区的重要责任之一。反哺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为大学生提供实习与创业机会。

第一家入驻人大文化科技园学生创业园的企业“这哲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哲学综合性门户网站,其创业团队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三名博士研究生和三名硕士研究生组成。2009年6月,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他们将创建“这哲文化传播公司”的念头与学生创业园方面进行了沟通。作为国内“哲学产业化”的试水者,“这哲网”得到了文化科技园的支持,一周后便正式入驻学生创业园,2010年“这哲网”被成功收购。

2010年,人大文化科技园学生创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截至2012年12月,园区共吸引大学生创业企业20余家。其中有8家企业参加过中国人民大学的“创业之星”大赛,累计毕业学生企业7家。

2005年12月16日,人大留学人员创业园揭牌,建立了以文化创意为主导方向、以版权相关产业为专业方向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在当时留学人员创业优惠政策只针对高科技企业的大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共建全国第一家文化主题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对非科技类的文化创意企业实施一视同仁的创业扶持政策。他们还为入孵的留创企业提供“创业服务+创业导师+创业投资”的创业孵化服务。其中,创业导师一项,是人大文化科技园独有的特色服务,根据创业企业的行业特点和辅导需求,免费为留创企业配备创业导师。

2009年入园的智博联创自主研发了“IVLIB国际数字视频图书馆”,通过创业导师、人大新闻学院倪宁教授的指导,其业务推广到了全国300多家图书馆。目前,人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已经培育出了网络协同书写平台、视频数据库、3G软件开发、情商测评、传媒出版、各类行业垂直网站等文化创意类创业项目

截至2012年12月,人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留学人员创业企业40余家,以互联网平台和软件技术为基础,图片版权保护软件、网络协同写作、线上对外汉语推广、教育线上平台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项目占入园留创企业项目总数的80%。

三、创建版权贸易基地让文化产业顺畅“流通”

英国“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恩斯曾说:“版权是文化创意产业流通的货币。”人大文化科技园以2012年的一个案例为这句话做了注解:“3月份,园区版权价值评估中心对一家电视剧制作公司完成了版权评估。当时这家公司想做版权质押贷款,中心组织版权贸易领域专家对他们制作的11部电视剧版权评估出近1.8亿元,帮助他们顺利拿到银行贷款。”

这是2012年1月6日,版权评估中心正式成立以来完成的第一单。除评估版权资产价值,评估中心还为版权作品交易、版权企业投融资、版权纠纷处理等版权产业链的各环节提供评估服务。

开展版权业务,是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的一大创新和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核心是版权,美国等国家甚至用“基于版权的产业”描述文化创意产业。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经过反复摸索,才选准了“版权”这一文化创意产业核心要素。建设国家版权贸易基地,是人大文化科技园加强文化创新,探索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后,版权贸易飞速发展。版权是文化创意的核心要素,面对越来越多的版权交易的需求、版权价值评估的需求、版权争议调解的需求,2007年,人大文化科技园与国家版权局合作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国家版权贸易基地。通过研发版权价值评估的行业标准、设立版权评估中心,研发文化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等工作,园区打造了国内第一个版权展示交易平台、版权价值评估平台和版权争议调解平台,解决了阻碍文化产业要素流通的关键中间环节。

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的定位是:以振兴我国版权产业为宗旨,在充分整合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打造具有综合功能、国际知名的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际性版权要素流通中心,构建中国版权输出桥头堡,以促进版权流通,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

2011年底,依托于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的“学者在线”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落地。“学者在线”致力于成为一个提供文献检索与各项增值服务,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促进我国学术期刊出版规范,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社科知识总库。

目前,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已经形成了包括版权保护软件、版权贸易信息系统、线上线下综合出版传媒等在内的产业链。吸引了超过30多家优质版权企业集聚,其中包括国际出版业巨头培生、泰勒·弗朗西斯,知名版权代理商安德鲁·纳伯格和国内一批优秀出版单位。园区还发起组建了中关村版权联盟。截至2011年底,中关村版权联盟已拥有成员单位81家,涵盖了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动漫、音乐等行业。

目前,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孵化器、国家版权贸易基地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三大核心板块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高端服务平台,集聚文化、科技企业170余家。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