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2022-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历史名人

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真实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中国古代史研究;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真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古代史研究迎来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发展机遇。尽管其间不乏曲折与坎坷,经过70年的辛勤耕耘,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还是收获了累累硕果。回顾这一历程,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真实对中国古代史研究潜在的长足的影响令人印象深刻。

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带来了深刻的理论革命

历史研究从来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有经学,近代则有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从此,中国古代史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也日益广泛、深入,一直持续至今。这里仅以五个重要的古史理论问题(也称为史学领域的“五朵金花”)为例。

其一,古史分期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对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曾出现过生动活泼的百家争鸣局面。仅就封建社会的起始时间而论,就出现了范文澜、翦伯赞、王亚南、童书业等的西周封建说;李亚农、唐兰、杨宽等的春秋封建说;郭沫若的战国封建说;尚钺、王仲荦、日知、何兹全、王思治等的魏晋封建说;等等。[1]改革开放后,有关讨论仍然持续不断,并呈现出与“五种社会形态说”不同的样貌。例如,田昌五主张将中国古代史分为洪荒时代、族邦时代和封建帝制时代。[2]郭沂认为中国自有文明以来经历了圣权时代、王权时代、霸权时代、皇权时代和民权时代五个阶段。[3]还有一些研究单独针对某个阶段的社会特点进行深入探索,如“唐宋变革”论对唐宋历史阶段性研究的影响。分期结论的不同,源于分期标准存在差异。改革开放后,分期标准的理论依据日渐多样,这与之前马克思主义一枝独秀有所不同。

其二,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

1954年,侯外庐发表《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即“皇族土地所有制”。这一观点得到郑天挺的支持。束世澂、胡如雷等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贺昌群、韩国磐等认为,在魏晋和隋唐时代封建土地國有制占主导地位,但其后则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李埏等则主张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说。改革开放后,有关讨论仍在继续:既有对中国古代某段时期土地所有制的研究,也有对整个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思考;既有对古代土地所有制涉及到的具体现象的研究,也有对土地所有制的诸多因素的综合思考。它们与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古代土地所有制的研究,保持了较高的学术继承性,又有深入开拓的努力。以井田制研究为例,有学者表示,对井田制的研究,已经从新中国成立前的“点”研究、新中国成立后17年间的“面”研究进入到当前对它的“立体”研究。[4]

其三,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问题。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在中国农民战争史方面共发表了一千多篇论文。[5]这是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研究才会对农民战争给予从未有过的重视。与旧史观对农民起义的诬蔑相比,这种状况堪称“经历了一次重大的革命”[6]。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不似之前那么活跃,但也仍然顽强地发展着。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每年都有关于古代农民战争的文章发表,而且,更重要的是,农民战争史研究的理论在沉潜中不断获得拓展与深化。例如,有学者指出,在切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拓展史料、视野、项目、交流等工作,有望开创农民战争史研究的新局面;[7]有学者主张开拓“农民史研究”新领域,[8]等等。有关反思不仅从理论上预测了中国农战史研究大有可为的前景,而且有关实践在各民族农民战争研究、农民问题等领域已经取得突破。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田人隆、李祖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

其四,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1955年,邓拓提出“《红楼梦》应该被认为是代表18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未成熟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市民文学的作品”[9],再度激发了学界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广泛兴趣。有关探讨后来被整理出版,形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及其《续集》两本论文集。改革开放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逐渐出现了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观点。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萌芽讨论产生了一个“悖论现象”,即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的生产却仅仅只能糊口,因此应当“寻求新理论体系”[10]。有学者认为,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也就只是一种情结”[11]。不过,我们仍可以看到,继续坚持原有道路深入认识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有之,开拓视角深入研究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有之,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真科学还是伪命题的争鸣亦有之……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在截然相反的观点之间继续前行着。

其五,汉民族形成问题。

1954年,范文澜在《历史研究》发表《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提出了与当时苏联学者所谓的中国民族出现于近代这一论点不同的观点,引发了学界的讨论热情。有关讨论波及到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民族关系、民族战争、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和亲”问题等等。改革开放之后,与此相关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1992年,徐杰舜的《汉民族发展史》出版。该书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汉族史问世”,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大公报》的特别宣传。[12]在考古学成就丰硕、西方文化人类学发展、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等新的社会条件下,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的起源问题也成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13]这些研究虽然不再恪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模式,但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都呈现出了明显的承继关系,显示出这一问题蕴藏着持久的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对“五朵金花”的讨论及其在改革开放后的开枝散叶,展现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相结合后善于提出历史理论问题的能力以及这种问题意识的巨大生命力。当然,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古代史提出的问题远不止“五朵金花”。对此,我们不便一一列出。我们也不能否认,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古史问题的过程中还出现了简单化、教条化、主观化、政治化等令人遗憾的错误。其间原因复杂,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及时地纠正错误,砥砺前行。

叶蠖生著《初级中学中国历史课本》(新华书店一九五0年发行)

二、历史教育对中国古代史研究提出了持续不断的现实需求

在回顾、总结历史研究的发展道路时,我们常常忽视历史教育对历史研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这不太符合新中国70年里中国古代史研究发展的实际历程。历史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们拟以二者关系比较突出的历史教材为例。

其一,历史教育渴求合格的中国古代史教材。

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教材。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满足人民教育的需要,在没有条件自己编修教材的情形下,主要是学习苏联教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就有文章专门讨论如何“在中国历史教材贯彻苏联教材的精神和实质”[14]。随后,为了保障广大工农兵群众享有自己的文化教育,中共中央曾经号召编修工农兵教材以及鼓励工农兵群众自己编修教材。但是,在政治斗争激烈的时期,学术、教学、教材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受到严重践踏。拨乱反正之后,人们意识到,“当前的迫切任务是要尽快编选出一套完备的、合格的文科教材。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是文科教学的迫切需要”[15]。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但文化教育仍然落后。在此背景下,“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不久,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掀起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热潮”[16]。“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就是这次“教改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这就意味着,中国古代史教材也必须随着时代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反思、更新对中国古史的认识。

任何教材都需要接受社会检验。所以,教材批评始终是一支活跃的、不容忽视的推进古史认识的力量。例如,1951年,王树民撰文讨论叶蠖生所著《初级中学中国历史课本》(第三编),“文以性质轻重分为内容观点有偏差者与文义说明含糊欠妥者两大部分”[17],对该教材中诸多具体的古史事实如何认识、如何表述进行了商榷。1961年,吴晗发现几种中国历史教材中事关重要古史理论问题的一些内容脱离历史事实,“提出来供历史学界的朋友们参考和引起注意”[18]。1997年,有文章批评“中国大学历史系现行中国古代史教材的模式(观点、立场、体例、笔法、章目等)奠定于五六十年代”[19],仍旧受缚于意识形态。2012年,有文章指出,高校中国古代史教材中经济史、政治史和文化史三足鼎立的局面“仍未被完全打破”[20]。这些批评既体现出某个时代的史学特征,也展示出史学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进步的总体趋势。而贯穿其间的核心是,社会对历史教育的需求与教材中历史知识的滞后之间形成矛盾。正是这一矛盾催生了教材批评,推动了教材及古史认识的进步。

教材还需要体现共识。对此,中国古代史教材的编修只提供了一些零散的经验。1961年,针对有關教材不敢编写“未经论定”之人或事,吴晗批评道:“正因为未经论定,才应该论,必须论……我以为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问题,应该解决,大家发表意见,取得一致后,据以评价历史人物,这个问题是可以妥善解决的。”[21]它表明,教材的共识性应该从原则上把握。1978年,十院校教师编修《中国古代史》时,面对五花八门的观点分歧时,主编“首先确定工作思路和指导思想”[22],再次反映出原则上达成共识的可行性。进入本世纪,有学者注意到对教材的共识性进行论证,例如,承认奴隶社会“存在较大分歧意见”,以多种著述佐证教材中的中国文明起源说。[23]不过,从有关教材被批评断而不“通”、新而未“定”[24]来看,中国古代史教材在体现共识这一问题上仍然没有找到有效路径。

其二,学者参与编写教材。

20世纪50代,新中国开始建设自己的文科教材。不过,这个工作几次都由于政治原因而被荒怠了。1979年,《人民教育》刊发季啸风《文科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一文,这样总结改革开放之前新中国的文科教材建设:“几经反复的教材建设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做好这项工作,第一,必须依靠专家;第二,必须贯彻‘双百’方针,第三,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这是文科教材建设的三个法宝。掌握了这三个法宝,我们就前进,就有成绩;丢掉了这三个法宝,工作就停顿,就闹‘书荒’。”[25]就教材与科研的关系来看,新中国初期的文科教材建设在曲折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即文科教材的编纂应当和专家的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1978年6月,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上,制定了《一九七八—一九八五年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规划》。这次会议在很大程度上肯定并恢复了1961年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我们可以将这两次会议视为文科教材建设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教材建设对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重要的中国古代史著作被修订再版以及改编。其中,到1979年10月份为止已经公开出版发行的与中国古代史研究相关的著述有: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修订本)、翦伯赞与郑天挺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修订本);而“正在印制当中预计明春出书的”,还有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等。[26]

——开启一些学科创编教材的任务,促进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史学史学科便是以此为契机创建并发展起来的:“《史学史研究》创刊于1961年6月,刊名《中国史学史参考资料》,这是史学史研究的起步阶段,主要用于辅助史学史的教学和史学史教材的编写。1962年文科教材会议上,当时的高等教育部把编写史学史的任务明确地交给了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从先秦到一九一九年‘五四’以前部分,华东师范大学承担‘五四’以后到新中国成立。”[27]可以说,史学史研究与史学史教材几乎同步开展起来。

——推荐出版了一些校编教材。以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为例:“《中国古代史》这部教材刚开始不是教育部组织的,是我们十院校自己组织编写的,而且我不是发起人,我加入编写组后,让我当主编。”[28]由此,这一教材又称“十院校本《中国古代史》”。它是对主编及十院校历史教师“学术能力”的考验:“既需要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通识性把握,才能宏观上抓住历史变迁的内在理路,使得教材以一根主线贯而通之,还要对当时学界各种争议问题有全面的认识,才能择善而从”[29]。因此,它也是十院校参编教师的学术成果。

上世纪末,国家教委实行“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重新编写中国历史教材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由张岂之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历史》于2001年问世。另外,在国家“九·五”“十一·五”重点教材计划的支持下,赵毅、赵轶峰主编的《中国古代史》及其修订版先后于2002年、2010年发行。这几位主编都是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富有创造力、造诣突出的专家、学者,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些新编教材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掘。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时代性、社会性与共识性使得历史教材比学术著作更加充分地体现着史学的社会功能;而从实践来看,历史教材一方面依赖历史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可以说,历史教材及其所代表的历史教育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了广泛而切实的现实价值。但是,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史教材越来越强调借鉴、吸收新近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忽视自身反映社会需求的积极意义。

三、历史真实是中国古代史研究持之以恒的信念

70年来,影响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因素有很多。不过,其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根本原则,那就是对历史真实的信任与追求。不论是时代推移、社会变迁、政治演进、观念变化,还是年龄不同、个性相异以及从事不同的中国古史研究领域,研究者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历史事实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其一,以历史真实为灵魂的史学观。

1954年,郭沫若在《历史研究》发刊词中这样评价中国过去的历史学:“无可讳言,我们的历史文物虽然异常丰富,但差不多全部还停留在原始资料的阶段。”[30]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随着革命的成功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人心,人们发现,历史的真相并非封建史观所展示出的那样:“几千年来的封建骗局为现实所揭破,历史的真相才朦胧地有所显示:历史是发展而不是固定,历史是前进而不是后退。”[31]言外之意即,历史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历史真相的一门科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在这种观念里,历史真相是歷史学者进行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与学术追求。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全国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热烈讨论。12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事求是”的作风与原则得到再度倡导。这两件事对当时全国的思想解放发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之后的古史研究中,我们可以持续看到这种观念对古史认识的支持与促进。例如,1979年,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学者强调,要将有关理论“与中国农民战争史实际相结合”[32]。1992年,学者提议重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的研究:“对于一些有不同意见的复杂的历史现象,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敢于正视并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分析。这对于阐明古代中国的发展规律,以及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都是大有益处的。”[33]2002年,在“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学术讨论会”上,宁可这样谈论史学的任务:“认识历史必须先研究史料,对史料作深入分析,才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历史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客观的描述,二是正确地解释历史。研究历史的任务,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弄清真实的历史,而不是对历史随意解释,如胡适所为。”[34]

古史研究者所讲的“历史真相”“实践”“实事求是”“实际”“历史的真实”等等,是对历史真实的不同表达。它们反映出历史真实在古史研究及研究者心目中的地位,那是迷雾般的历史丛林中唯一令人踏实的大地。不过,历史真实这块“大地”却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虽然无人特意对此作出定义或者解释,我们却可以看到,它包含着史料、人事、现象、真相等不同层次。它既是可靠的证据,又是有待探索的任务。历史真实是一种追求,而且是一种一贯的追求。

其二,以历史真实为核心的治史方法。

1954年,郭沫若在《历史研究》发刊词中谈到了历史研究的方法。他说:

我们并不想在目前就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有这样的朋友,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已经相当有把握,能够“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而产生出“理论性的结论来”,那样的朋友和他的作品,在我们当然十分欢迎。但假使一时还得不出“理论性的结论”,只要能够“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甚至只要能够提供出“详细的材料”或新出的材料,也都是我们所一律欢迎的。任何研究,首先是占有尽可能接触的材料,其次是具体分析,其次是得出结论。只要是认真能够实事求是地做到这其中的任何一步都是有价值的工作。认真能够实事求是的人,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必然会逐渐地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接近而终于合辙。这就是列宁所说的“经过在自己那一门科学方面所达到的实际成果”来承认共产主义。[35]

这番话是针对当时历史研究的学术基础而言的。其时,新中国成立不久,马克思主义史学刚刚开始在全国推广,学术基础还十分薄弱;在这种条件下,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研究?郭沫若的方法是:以具体研究为主,辅以理论研究。通过这种方法,科学研究的每一步——史料、分析、理论——都能得到充分的研究空间。他相信,只要实事求是,就必然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历史科学。

这种方法论在中国古史研究的实践中逐渐得到了丰富。例如,研究历史分期者指出:“史学家们公认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须要提供更多的足以说明关键问题的史料,且须要正确地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深入分析所掌握的史料。”[36]这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史学对史料研究的重视。又有学者指出,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界限问题“似乎已经到了把研究方法问题提出来的时候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史学理论和历史事实之间,须要有一个把二者接合起来的桥梁。为了解决史学问题,不但在史料上要求细密的工夫,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要求细针细线。”[37]这里强调的是具体分析的环节。对于当时的古史研究中存在着的以今绳古现象,吴晗指出:“应该说这是一种违反实事求是的学风,是非马列主义的学风,是不合乎毛泽东思想的学风。”[38]这是针对结论环节出现的问题作出的批评。无论研究方法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古史研究者都会要求从中国古代的历史实际出发,广泛搜集史料,认真分析史料,客观评价历史,真正做到尊重中国古代的历史实际。这是对历史真实的方法层面的保障。

改革开放后的古史研究方法论呈现出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1984年,有學者这样总结中国古代史研究中使用的方法:“长期以来,中国古史研究方法有其优良传统:依靠辛勤的个人劳动,以求实的精神,考据的方法,整理校勘文献,笺证诊释史料,或就若干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典制以及其它问题,搜集有关资料,排比考订,加以探索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39]这反映出中国古史研究中对考据方法的普遍使用,而且,考据反映的也是求实的精神。但是,考据法自身也随着时代条件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赵轶峰即认为,在国际化研究的语境中,中国传统实证主义已经受到了来自哲学、语言学、后现代思潮、历史相对主义等各种角度的批评;对此,应当在中西史学实践的基础上,创建适应新形势的新的实证主义;而其首要之义即“明确承认存在历史事实,承认历史家的基本工作在于尽量澄清历史事实”[40]。这是目前我们见到的从古史研究的实践中升华出的少见的方法论专论。

1954年1月,郭沫若为将于2月间出版的《历史研究》发刊词致副主编刘大年的信

毛泽东与郭沫若(摄于1954年12月)

中国古代史研究70年的发展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环境的支持、国家政策的鼓励、对外开放的学术交流、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发展等因素对古史研究的促进都是显而易见的;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真实这几方面对古史研究的影响却容易被忽视。因此,本文特对这三种作用力作上述粗略说明,以期深入认识并推动未来中国古史研究的发展。

注释:

[1]林甘泉、田人隆、李祖德:《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田昌五:《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4期。

[3]郭沂:《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文史哲》2003年第6期。

[4]周新芳:《井田制讨论之世纪末点上的回顾与思考》,《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5][32]谢天佑:《评建国以来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学术月刊》1979年第9期。

[6]孙祚民:《建国三十年来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5期。

[7]孙祚民:《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史哲》1984年第5期。

[8]段景轩:《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应该有新的突破》,《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

[9]邓拓:《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人民日报》1955年1月9日。

[10]黄宗智:《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第49、60页。

[11]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情结”》,《读书》1996年第8期,第65页。

[12]孟凡夏:《中国第一部汉族史问世──对汉民族起源形成发展和文化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13]林甘泉:《世纪之交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云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4]楚白:《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有关贯彻苏联教材精神和实质的一些问题》,《历史教学》1953年第3期。

[15][25]季啸风:《文科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人民教育》1979年第6期。

[16]张增顺:《解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出版全过程:占据高校教学改革制高点》,《中华读书报》2019年4月17日。

[17]王树民:《叶著中国历史课本第三编教材商榷》,《历史教学》1952年第3期。

[18][21][38]吴晗:《历史教材和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人民教育》1961年第9期。

[19]周健:《重写大学中国古代史教材之断想》,《许昌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20]王秀琴:《浅谈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教材的开发与改革》,《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8期。

[22][29]臧知非:《回归本然:朱绍侯先生对中国古代史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中国古代史教程>为中心》,《史学月刊》2011年第11期。

[23]钱宗范:《一部优秀而实用的高校历史学教材——雷依群、施铁靖主编<中国古代史>介评》,《河池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4]王红亮:《目前我国通行的中国古代史教材评析与建设构想》,《高教学刊》2016年第7期。

[26]李家宾:《高校文科教材建设简讯》,《人民教育》1979年第12期。

[27]白寿彝:《这三十年》,《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4期。

[28]康香阁:《史学大家朱绍侯先生访谈录》,《邯郸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30][31][35]郭沫若:《开展历史研究,迎接文化建设高潮》,《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

[33]陈高华:《深入开展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

[34]方铁:《中国古代史研究21世纪展望——“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学术讨论会”中国古代史组讨论纪实》,《思想战线》2002年第6期。

[36]林纯夫:《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科学通报》1955年第4期。

[37]日知:《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关键何在?》,《历史研究》1957年第8期。

[39]吴枫:《努力开创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新局面——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而作》,《松辽学刊》1984年第4期。

[40]李媛:《“评论与反思——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国际视野”学术研讨会综述》,《古代文明》2018年第2期。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作者:廉敏

第2篇:什邡的三位历史名人

《史记·留侯世家》写道:汉高祖刘邦平定了全国,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封了张良、萧何等二十多个有功之臣,但更多的将领却没有得到封赏。刘邦住在洛阳南宫,这天他看见将领们在草地上交头接耳。刘邦找到张良问:“这些人都说了些什么?”

张良说:“陛下猜不出来吗?他们都是在商量谋反呢!”

刘邦问:“天下正在安定下来,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呢?”

张良说:“陛下本来也是老百姓,靠这些人打下了天下。如今陛下贵为天子,所封的是萧、曹这些老朋友,而所罚的又都是与陛下向来有怨恨的将领。这些人算算自己的功劳,觉得把天下都拿来封,也是封不够的。他们担心陛下不会让每个人都受封,又恐怕因曾经有过失而被怀疑,遭到惩罚,所以他们要聚在一起想谋反。”

刘邦听张良这么说,十分忧虑地问道:“现在该怎么办?”

张良说:“皇帝平生所恶的人,群臣心里都清清楚楚,其中谁是你最痛恨的人呢?”

刘邦说:“雍齿这个人与我有宿怨,曾经好几次使我受辱。我想要杀他,因为他立过很多战功,又不忍心。”

听了这话,张良说:“既然如此,你就应该赶快封雍齿,这是封给其他人看的。见雍齿都受了封,人人都会安心了。”

刘邦于是设了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且命令丞相、御史把分封的事情加紧办理。酒宴结束,那些等待受封的将领们开心得不得了。他们说:“雍齿都封了侯,我们这些人就更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了……”

此事发生在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1年,《汉书·张良传》及《资治通鉴》卷十一记载相同。

什方(邡),秦并巴蜀后置,历代有什邡、十方、汁邡、方亭等诸多县名。这些更改县名的时期都很短暂,什邡(今四川省县级市)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县名。什邡之闻名,当因刘邦封雍齿侯于此。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雍齿城在益州什邡县南四十步。”有趣的是,什邡的民间传说这样描述:雍齿得封什邡,误听为“十方”,非常高兴,从洛阳出发前来上任,一路舟车劳顿,但走到什邡一看,才是一个靠近山边的小县,气得大骂刘邦。雍齿死后,什邡百姓弄了一块大田埋葬雍齿,并堆了个大坟包,让他死后也感到赐封什邡不亏。故事表现了什邡人幽默调侃,宽容大度的品格。

什邡第二位历史名人当数佛教高僧马祖道一。虚云和尚重辑《佛祖道影》记其为“汉州什邡县马氏子”,唐代宗大历年间住钟陵(今江西南昌附近)开元寺,引四方学者云集于此,其派称“洪州宗”,人称“江西马祖”,卒后唐宪宗敕谥“大寂禅师”,弟子有百丈怀海等一百三十九人。传说马祖道一衣锦还乡,在他当初出家的什邡罗汉寺讲经说法。同村一位老太婆不知哪儿来的大和尚引起这么轰动,便奋力挤进去。随即她大声说道:“原来才是马簸箕的儿子。”老太婆显然大所失望。川人远香近臭恶习可见一斑。马祖道一虽贵为佛学高僧,也未能逃脱世俗看法。

什邡市第三位名人当数农学家张师古,清代什邡县徐家场人。张师古属布衣知识分子,长期生活在乡村,执著地研究川西农耕技术,总结川西种植栽培经验,竟以一己之力,著述了三十三万余字的辉煌著作《三农记》。这部农业科研著作共二十四卷。其一至五卷:天时、地理;六至八卷:灾荒、备荒、救荒;七至十八卷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把谷、蔬、果、服(纤维作物)、油、染色、叶(桑、茶、菸)、植(棕、漆、藻)、材(榆、柳、杉、松)、草、药等,各类的名称、形态、效用、栽培管理技术作了详尽地考证和论述;十九到二十卷:畜牧、兽医;二十一到二十四卷:农村习俗、杂事、农副产品加工。张师古的《三农记》能与明末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相媲美,被纳入《中国农学遗产文集》向国内外推广。可见《三农记》在中国农业科技史上所处的地位很不一般。

民间传说中的张师古一直穷困潦倒,嫁女儿也只好送一部《三农记》了事。但这种精神却难能可贵,因为其所传授的乃是好学不倦、孜孜矻矻、锲而不舍、上下求索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作者:竹间

第3篇:淮安历史名人古建筑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摘 要]历史名人古建筑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历史名人古建筑是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淮安经济和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名人古建筑;开发利用;研究

淮安地处中国北方南端而又处于中国南方最北端,横贯南北分界线,自古有“一方水土养八方人”之说,淮河、大运河、古黄河、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从战国末年的楚韩遗民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淮安渐渐成为中国南北汇聚的典型城市,江淮文化的杰出代表,这里孕育了大量的历史名人,同时也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名人古建筑。一座保存完好的历史名人古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

一、淮安市历史名人古建筑的现状调查

目前,淮安共有35处历史名人古建筑,按照级别、时间和位置分别加以分类,具体情况如下:

(一)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分类

国家级共1處,省级共2处,市级共27处,县级共5处。各级名人古建筑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占比例最大的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7处,占总数的77%。其次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共5处,占总数的14%;其他级别的,共3处,占9%。

(二)按照时间分类

一些名人古建筑时间跨度较大,曾经多次重修或扩建,以其现存最古老建筑为基准;对于组合型建筑或建筑群中各单体建筑所属时代不一致的情况,按照其中最早建筑所形成的时间来表示。这样就可以比较清晰地把其所属时代的复杂性呈现出来。按时间的分类如下:宋代共3处,元代共1处,明清共24处,近现代共7处。各个时代名人古建筑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占比例最大的是明清建筑,共24处,占总数的68%;其次是近现代建筑,共7处,占总数的20%;其他两个时期的建筑,共4处,占12%。这符合时间越古的建筑保存下来的越少的一般规律。

(三)按照位置分类

名人古建筑所处位置以及周围环境对于保护工作有一定的影响,从所处位置来看,有清河区、清浦区、淮阴区、淮安区和洪泽县,分类如下:清浦区共8处,清河区共1处,淮安区共19处,淮阴区共4处,涟水县共2处,洪泽县共1处。各地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位于市区(包括清浦、清河、淮安和淮阴区)的32处,占91%。其中淮安区作为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区域占54%。位于其他县的的共3处,占9%。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文物级别高的比级别低的历史名人古建筑保护开发利用状况好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省保级别较高,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比较重视,保护、开发和利用都比较规范。而且国、省保一般都是由市、县保上升为国、省保的,往往是保护较好、价值较大的历史名人古建筑申报为国、省保,所以其保护状况较好。二是国、省保保护经费比市、县保有保障。国、省保可以从国家文物局申请到维护与重修经费,而且按照相关规定,地方政府要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所以,国、省保单位一般可以得到及时修缮并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如周恩来故居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就是典型案例。

(二)文物重点区域的历史名人古建筑保护开发利用状况比较好

淮安区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区域,历史名人古建筑的数量较多,保护状况也比较好。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淮安区的文物保护部门是最早成立,当地文保部门重视文物的保护。历年来用于修缮的的经费也较多。二是淮安区的历史名人古建筑纳入城市旅游线路。如周恩来故居、吴承恩故居、刘鹗故居等等,资金就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三是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比较强,一般能够较自觉地保护古建筑。而有的地区居民文保意识相对较差,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往往会在自觉与自觉中破坏文物。

(三)存在时间短的比长的历史名人古建筑保护开发利用状况好

对于历史名人古建筑类文保单位来说,时间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时间较近的建筑保护情况要好于时间较久的建筑。历史名人古建筑被破坏是由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因素包括风雨侵蚀、材质自然腐烂等。人为因素包括战争等。淮安历史名人古建筑往往是砖木、石木、砖木石等多种材质混用,所使用的材质直接影响到对它的保护。如使用砖石质地等质地的,一般不容易遭到侵蚀与破坏,相对易于保护;而使用木头等质地的,则相对不容易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历史名人古建筑的时候,要对破坏古建筑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分清哪些是可以避免的,哪些是不可以避免的。

(四)旅游开发价值高的比低的保护开发利用状况好

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口号的推动下,淮安各地都在挖掘当地的人文资源,以便发展旅游事业,推动经济发展。一些具有旅游价值的历史名人古建筑类文保单位得到了修缮,而一些无旅游开发价值的古建筑类文保单位则遭到冷遇。把旅游开发与历史名人古建筑的保护结合起来,在文物部门的参与下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才能做到既发展了旅游,又保护了文物。有一些处于乡村的古建筑,因属于成组建筑或建筑群,而且具有一定的特色,亦有旅游开发价值,也得到了当地政府与文物部门的重视,如:枚乘故里建筑群、漂母祠建筑群即是如此。

三、开发利用淮安历史名人古建筑的对策

文化名人是稀缺、珍贵的城市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复制与无可替代的特征。历史上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了聪明才智,留下了丰硕成果。在几千年或几百年后的今天,如何借助“名人效应”,打好文化名人的品牌是我们应当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统筹规划,整合历史名人遗迹

目前淮安市对历史名人古建筑已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各级政府已投入较多资金修缮或改建。但这些名人遗迹相对独立,没有有效串联和整合,有的甚至于接近湮没无闻。因此要对文化名人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开发淮安“文化名人之旅”项目。突出周恩来、韩信、吴承恩三大世界级名人,带动枚乘、枚皋、梁红玉、关天培、刘鹗、周信芳等一批名人景点建设,充分彰显淮安人杰地灵、名人荟萃的地域文化。进一步提升周恩来纪念景区档次,展示一代伟人风范;借鉴杭州“宋城”,建设“韩信军事乐园”,展示一代“兵仙”的军事风采;建设“美猴王主题公园”,展示一代文学巨匠吴承恩所创造的“神魔世界”;推出“淮安名人故里游”、“康熙运河水上游”、“韩信故里游”用以提升淮安文化强市的品牌效应和宣传效应。

(二)重点突破,推进名人品牌的建树

淮安的名人旅游要走品牌发展之路,培养旅游者的品牌忠诚,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并以此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品牌建设一直是淮安旅游业经营活动中的弱项,淮安的旅游业要创建出自己成功的名牌,应首先从产品质量入手,创造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基础是产品质量。旅游品牌的建设是一个包括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塑造、品牌延伸、品牌促销、品牌保护等工作在内的系统工程。一些地区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山东曲阜近几年大力开发孔子旅游,每年在孔子诞辰日举办孔子文化节,开展多姿多彩的仿古祭孔乐舞、孔子腊像展、孔子生平事迹展、孔府文物展等多種形式的纪念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游客,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取得了极高的经济效益。浙江绍兴在打造鲁迅品牌上进行系统开发,不仅尽量恢复鲁迅故里历史街区的文化风貌,重新建设了内容丰富的鲁迅纪念馆,把鲁迅作品中提到的店铺(如“咸亨酒店”)和小商品(如“茴香豆”)作为品牌来经营,而且新建了名为“鲁镇”的主题公园,把鲁迅文学语境中的虚拟世界还原成现实,让游人置身于阿Q、孔乙己、祥林嫂……的环境氛围中。

(三)展示历史,加强名人故居的保护

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文化厚重的标志,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人文资源。按照人物属性,可将名人故居分为政治家类、文学家类、科学家类、虚构人物类、社区遗迹类等类型。按照名人与故居的关系,名人故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名人的诞生地,如周恩来故居、吴承恩故居等等;另一类是名人在各地的临时居所,如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周信芳故居等等。它们是历史的文脉,沿着这一条条文脉,可以认知历史名人生活的经历,并折射出历史名人所在时代的变迁。布置名人故居的主导思想是尽力保持时代的、真实的、原汁原味的视觉效果,突出名人故居原始的生活风貌。与此同时要注意周围环境与故居的协调,不致使人产生突兀感,让游客到访后能够产生仿佛置身于当事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能够有所启发、思考。如此,其教育意义也就凸显了。

(四)继承名人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历史的长河波涛滚滚,名人就是大浪淘沙留下的珍珠晶贝,就是历经风雨之后的亮丽彩虹。撬动历史的车轮,推进社会的发展,激励人们的精神,这才是我们对于名人的定义。历史名人以其智慧、创新和意志的力量,为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铸就了一座座令后人敬仰的丰碑。他们或以奋发向上、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激励着我们,或以百折不挠、寒岁松柏的可贵品格教化着我们,或以通达济世、变中求胜的卓越才华启迪着我们,或以报效国家、献身时代的责任意识感召着我们。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灿烂和辉煌,凝结着肥城人文精神的灵魂和精华。因此,研究历史名人、宣传历史名人,是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新时期人文精神的现实需要,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五)运用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在开发利用名人资源,打造淮安名人品牌的进程中,除了创建名人文化产业链或开展“名人故居老宅游”等项目外,还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彰显淮安名人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各种媒体,加大海内外的宣传力度。例如,可制作淮安名人邮票,创制淮安名人工艺纪念品,编写及拍摄淮安名人传记及电影、电视剧,制作名人CD光盘等等。在北京、上海、港澳台及淮安等地,由政府出面,适时召开在全国有巨大影响的淮安籍名人纪念会、座谈会、研讨会、新闻发布会,或在市、区报刊开辟“淮安名人”专栏,出版淮安名人研究文集等等,均是扩大淮安名人影响面及覆盖率的有效手段和重头戏。

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对难解的矛盾,却不是一对不可化解的矛盾。继承和发展、历史传统和现代化要求都是人们的需求。联系淮安的实际,我们更应该从人入手,注重总结历代文化名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以名人效应更好地为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服务。只有继承前人的文化成果,又反映新的历史要求,进行新的创造,今人才能放出自己的光彩。这是历史进步的体现,也是我们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发扬淮安名人优良传统的根本目的和现实意义所在。

作者:葛晓丽

第4篇:历史名人

赵佗:毛泽东曾经说过,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他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以后“赵佗归汉”,岭南正式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

赵佗,河北省正定(真定)县人。19岁获赐护驾御剑随秦始皇出巡。公元前219年,被封副帅随主帅任嚣率领50万大军征战岭南。公元前204年,创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公元前195年,汉高祖正式分封他为南越王。吕后时期,汉越矛盾激化,吕后发兵南下攻打南越。他发兵抵抗,并反攻到湖南一带。最后,即位称帝,号为“武帝”。他重视传入中原汉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并融合越地社会,使岭南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下历史伟业,成为一代伟人。从任嚣、赵佗开始,岭南有了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堡和文字,发展冶铁业,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历史上许多赞颂赵佗的诗篇,表明了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由于他的暴政激起了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接着就是刘邦和项羽的“楚汉相争”,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状态。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他临死前把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召来,向他阐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的有利地形来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队的侵犯;并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不久,任嚣病亡,赵佗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秦朝灭亡后,前203年[2],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南越国的疆土,北至南岭(今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带),西至夜郎(今广西,云南的大部),南至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东至闽越(今福建南部)。都城在番禺,今广州市。

赵佗从前219年作为秦始皇平定南越的50万大军的副帅,一直到汉武帝刘彻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去世,一共参与治理岭南81年。其间由于他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生。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当时鸦片问题逐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最伟大之处,是一直坚持把武力推翻清廷当成头等重要的任务,毕生为之奋斗。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宣告成立,并迅速制定了指导各地武装起义的《革命方略》。孙中山和黄兴亲自领导了潮惠起义、钦廉起义、镇南关起义、马笃山起义、河口起义、萍浏醴起义等,但这些起义均因种种原因归于失败。在安徽,有1907年徐锡麟领导的枪杀巡抚恩铭的巡警学堂起义、1908年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起义中有不少合肥人参加。这两次起义虽然没有成功,但也极大地震撼了清王朝在安徽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关于六祖的法号,历来志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据说六祖本人不识字,但据六祖门人法海曾记载“……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体真身的安放地南华禅寺亦以“惠能”为准,可知“慧能”当是讹误。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 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 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惠能父亲名卢行瑫,早逝,母李氏,自幼以卖柴为生。《六祖坛经》中,惠能自述其籍贯为范阳(今北京大兴), 其父为范阳卢氏,后贬于岭南,故惠能为范阳卢氏后裔。但是五祖弘忍曾称他为“獦獠”(未开化的蛮人),惠能也自称“语音不正”。惠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一次,惠能卖柴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便蒙生学习佛法之念。他去黄梅山拜谒五祖弘忍,由此开始了学佛生涯。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修炼水平。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勿】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惠能听后亦诵一偈,请人代劳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后,招惠能登堂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并传衣钵,定为传人。此时六祖,受命南归。神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偈(其他版本)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 东山少爷原名廖寰,1983 年生,在广州生活了9年。6岁起喜欢唱歌,7岁开始登台演唱,高中在星海音乐附中学习民歌,现为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社会音乐系通俗演唱方向四年级学生,师从罗洪,所以他也是歌手周笔畅的同门师兄。2004 年曾获得广州羊城 新秀演唱大赛冠军.

黄俊英

广东省肇庆市罗定县人(现已更名为罗定市,属广东省云浮市管辖),1936年10月6日出生。广东音乐曲艺团的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著名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广东省曲协副主席、广东音乐曲艺团艺术指导。他从艺四十多年,早年曾师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品超学习粤剧表演艺术,后为曲艺演员。他在相声表演上,功底深厚,说、学、逗、唱皆能,"捧”、"逗”兼佳,能编能演。观看他的演出,无不令人捧腹大笑,从笑声中受到教益,得到启迪。黄俊英在表演的相声、小品中,把各种各样的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他至今上演过百多个相声段子、谐趣小品、谐曲说唱,并有大量音像制品广为发行。深受观众欢迎,成为家喻户晓的"笑星”,九二年在广东电视台成功举办《笑口常开黄俊英》电视晚会。他经常应邀赴港澳海外演出,曾被评为广东最受欢迎笑星,并曾获广东省第五届鲁迅文艺奖。黄俊英是相声方言化的拓荒者之一。他自幼喜欢广东戏曲,16岁开始从艺,曾师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品超,具有深厚的曲艺功底。1958年黄俊英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接触到北方人特别喜欢的相声。相声这一曲艺品种幽默、灵活多样的形式深深地吸引他,他下决心把这株北方的艺术奇葩移植到南粤大地。他对北方的相声本子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普通话和广州方言的音调、发音等都不一样,他和其他曲艺演员合作,对这些曲目进行必要的修改,再用广州话进行演出。他还根据广东地方特色和生活实际,创作出一大批符合广东人口味的相声作品。多年来,黄俊英和他的同伴在不懈努力下,使粤语相声在南粤大地深入人心,成为一门新兴的艺术门类,黄俊英也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笑星”。他发起成立广州相声艺术团,亲自担任团长,20年来先后深入山区、农村、厂矿、部队、学校等演出3000多场,观众逾300万人次。1985年他第一次把方言相声带到香港、澳门,在当地引起巨大的反响。此后他又把方言相声带到新加坡等海外地区,深受当地华人的喜爱。笑声洒遍城乡千家万户,黄俊英的表演艺术在不断发展。台前是说、学、逗、唱,台后则能编会导。黄俊英还把相声语言、

表现手法引入到小品中,成为别具特色的粤语相声小品。他编演的节目,题材源于生活,反映百姓心声,把各种各样的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往往人一出台,台下观众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演员要有演员的气质,也就是时代精神,演出节目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演出内容要与时俱进,绝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这是我从艺五十年所感悟到的一点体会。”黄俊英说,只要观众喜欢他,他将会一直留在舞台上。

张敬轩张敬轩(Hins Cheung),香港知名男歌手。祖籍北京,出生于广州,昵称轩仔。中学时在暑假期间经常到广州的酒吧唱歌,因此练就好歌艺。张敬轩签约环球唱片。2007年凭《酷爱》一曲在乐坛颁奖典礼上横扫多个歌曲奖,因而声名大振。2008年《他的故事》一曲成为首支四台冠军歌曲。2008年4月5日-4月7日成功于香港红磡体育馆举行他首个个人演唱会。

第5篇:历史名人

篇一:中国历史名人排行榜

篇二:中国古代历史名人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 春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战国:

屈原(约公元前前342—前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汉族,出生于东周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并在夷陵(今宜昌)焚烧楚先王陵墓。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1 / 11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他创造的“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秦朝: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名政,姓赵氏,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汉族。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正式登基,“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将影响较大的几项罗列如下:

1.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2.废封国,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4.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5.焚书坑儒,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使得中国相当部分古文化断层、古代史断代,这点确是遗憾;

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7.修建长城,使其成为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8.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2 / 11

汉朝: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

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集合县中约3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 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去世,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三国: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

3 / 11

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晋朝: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南北朝:

祖冲之(公元429年4月20日-公元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汉族人,字文远。生于刘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萧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父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祖冲之从小接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学习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市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圆周率,天文历法和机械四方面。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隋朝:

4 / 11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 ,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隋京师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公元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

5 / 11

篇三:中国历史名人

圣贤名号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神农炎帝;中华蚕神——嫘祖;农耕文明开创者—后稷;文字文明开创者—仓颉;中华文明奠基人—黄帝炎帝夏禹;伟圣—王诩酒圣—杜康;法圣—商鞅;道圣—老子;儒圣—孔子;兵圣—孙武;商圣—范蠡;科圣—墨子、张衡;战神—白起;谋圣—张良;史圣—司马迁;木圣—公输盘(ban)(民间俗称鲁班,因为他是鲁国人)、马钧;医圣—张仲景;神医—华佗;武圣—关羽;智圣—诸葛亮;药王—孙思邈、李时珍;棋圣—黄龙士,吴清源(昭和棋圣),聂卫平;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怀素;茶圣—陆羽;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古代著名诗人:屈原、曹植、谢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李商隐、杜牧、苏轼、陆游;古代著名词人:李煜、柳永、周邦彦、晏殊、晏几道、秦观、李清照、辛弃疾、姜夔、陈亮、纳兰性德;古代文学家:庄周、孟子、曹操、陶渊明、刘义庆、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刘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古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高明、徐渭、汤显祖、洪升、孔尚任;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画圣—吴道子;画神—张宏;伟人—孙中山;领袖—毛泽东;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元老—何子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

近现代名人

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杰出科学家—沈括、宋应星、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茅以升;美术家: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王琦、华君武、朱宣咸、杨可扬、靳尚谊、刘开渠、吴冠中、陈逸飞、陈丹青、刘大为、吴长江。音乐家:聂耳、冼星海、阿柄、谷建芬、李劫夫、马思聪、贺绿汀、程懋筠等。文学家:梁启超、胡适、鲁迅、郭沫若、叶圣陶、茅盾、巴金、沈从文、金庸、钱钟书、铁凝、王蒙、邓友梅、林默涵、贺敬之、梁漱溟等。

另类的时代划分方式

炎黄纪。

一、铜石并用时代。部落联盟时代。神话传说时代。虞夏纪。

二、青铜器时代早期。分封制早期。陶唐氏,尧。有虞氏,舜。虞,采矿业。商周纪。

三、青铜器时代中期。分封制中期。齐楚纪。

四、青铜器时代晚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分封制晚期,开始进入帝制时代。尊王攘夷,田单复齐。秦汉纪。

五、铁器时代。帝制时代。大一统,书同文,史记、汉书、造纸术。魏晋纪。

六、亢龙有悔,黄巾起义,三国两晋,五胡乱华。十六国走马,南北朝并立。隋唐纪。

七、凤凰涅槃,盛世隋唐。隋文科举,大乘玄奘。天可汗,遣唐使。节度使,儿皇帝。宋元纪。

八、天下一家,地狱天堂。文明臻极,野蛮大成。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华夏之殇无尽痛,上帝之鞭惊启蒙。明清纪。

九、黄粱石头,南柯红楼。千载遗梦,百年屈辱。金粉帝国,千百毒瘤。极权桎梏瓜藤狱,十万成就皆嫁衣。共和纪。

十、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辛亥,北伐长征。民国共和,抗战翻身。此方式简约而不简单。三五百年一纪,具体年月可用多种划分方式,让各朝代有机结合,使人耳目一新。

第6篇:历史名人故事

历史名人故事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本片要说的,正是这个故事。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皇甫谧浪子回头》

皇甫谧,魏、晋年间人,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医学家。皇甫谧小的时候玩劣异常,被村子里的人称为小霸王,一次,他将同窗受气包家的枣树的树皮铲掉,使得枣树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婶婶的教育下,皇甫谧终于浪子回头,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

第7篇:德州历史名人

1、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广川(德州汉时属广川)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家,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胶西王相。汉武帝元元年(公元前104年)下诏,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以备朝廷策问。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应对,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董仲舒的学说体系中心是所谓“天人感应”说,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汉书》有其传。

在德州小西门外四龙坝建有董子读书台,是董舒读书的地方,俗称董子台。后因董子著《春秋繁露》,世人也称“繁露台”。

2、滑稽之雄东方朔:

东方朔(公元前154——公元前93),字曼倩,西汉平原厌次(今陵县神头镇)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著名文学家。

东方朔博学广识,能言善辩,善于以诙谐的语言和方式,陈说国政大事,甚得汉武帝赏识。其事迹在《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诙谐风趣,义理精辟,言辞才辩,独树一帜,文采风格,卓然一家。他的文章,后人汇成《东方太中集》。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俗称东方朔乃当今相声之祖师爷。现陵县文博苑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东方画赞碑》亦述其生平大略。

3、不畏权势的东汉文学家祢衡:

祢衡(173——198),字正平,后汉平原郡般人(今临邑县德平镇小祢家村)。汉末文学家,原有著作两卷,早已史传,后世见到的只有四篇文章,即《吊张衡文》、《鲁夫子碑》、《颜夫子碑》、《鹦鹉赋》、其中《鹦鹉赋》写得“浩气坌涌”、“慷慨卓厉,是祢衡的代表之作。

祢衡自动聪明伶俐,对事物有辩认能力,有过目成诵,耳闻不忘之才能,成年后尤显博学多识,但却有不媚毫门,不畏权势,持才傲物的性格。当时的大司马北海太守孔融,很器重祢衡的才华和抱负,曾曰:“其才十倍于我”。故此二人结成了深挚的忘年之交。

曹操素有爱才之德,很注意结纳当时的文人名士,孔融也曾多次在其面前对祢衡大加称赞,曹操欲见之,祢衡无意仕途,自称狂病不肯前往,被曹操罚作鼓吏以辱之。祢衡当众脱衣裸体于庭堂之上,换上鼓吏服饰演奏了有名的《渔阳参挝》,(后通称渔阳三鼓),鼓曲章节悲壮,如骂如讽,宾客听了无不慷慨流涕。曹操恼羞成怒,将他遣送刘表,刘表又转送江夏太守黄祖,终被杀,时年26岁。后人编成书曲《击鼓骂操》,经世传唱。

如今祢衡故里——小祢家村,在80年前已成废墟,但有一“祢衡井”现犹存,历岁千余载,泉甘而冽。

4、农民起义英雄窦建德:

窦建德(573——621),隋代贝州漳南(今武城县)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611年(大业七年)因助孙安祖起义,家眷遭杀害,遂率部起义,投奔高鸡泊(今武城县四女寺洼)起义军首领高士达,很受高士达器重被任命为“司兵”。

窦建德待人诚恳,身先士卒,“倾身接物,执笞与士卒均,由是能致人死力”。高士达乃推其为司马。高士达在一次战斗中,由于蔑敌轻进,战败被杀。窦建德继为领袖,称将军,拥兵10余万。公元617年于乐寿(今河北献县西南)筑坛场,称长乐王,年号丁丑。攻占信都、清河等郡。河间之战,歼灭隋将薜世雄部3万余人,声势大振,随即攻下河北大部郡县。次年称夏王,建都乐寿,改年号为王凤,国号夏。公元619年迁都洺州(今河北永乐南)。公元621年,李世民围攻盘据洛阳的王世充,他率军驰援,连下管州,阳翟、荥阳等地。在牛口布阵时,因轻敌兵败被俘,被杀于长安。在他管辖地区内“劝课农桑,境内无盗,商旅野宿”。他死后,魏州(今河南安阳)建有夏王庙。

5、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山东琅琊人(今山东临沂),唐玄宗二十二年(734年)考中进士,曾任节度使、尚书、殿中侍御史,后进爵鲁群开国公,故人称“颜鲁公”。他是唐代一位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他的楷书即继承了魏晋以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艺术成就,又吸收了其他各书法家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誉为继王羲之而起的第二位书法革新家,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写《东方画赞碑》时,年四十五岁,是他书法艺术发展成熟的高峰时期。颜真卿留下的碑刻较多,但字体的刚健雄伟,遒劲厚重的风格,当首推《东方画赞碑》为最,且在该碑上额篆书和隶书,也是其他碑中不多见的。

唐天宝十二年(753年),因受奸相排挤,被贬为平原郡太守,治所在今陵县。此时,颜真卿对安禄山阴谋叛乱有所查觉,便积极进行防御准备,便以防霖雨为名修设城池,训练兵丁,治械存粮。安禄山闻之便派使臣平列、李史鱼等,以巡视为名,来此刺探军情。颜将计就计,便集约文士,汔舟饮酒,赋诗作字,书写了《东方画赞碑》,以惑其使者。安禄山得知后,,“果以为书生不虞也”。第二年举兵叛乱,河北二十四郡多被贼陷,独平原郡固若金汤。由于颜真卿在敌后牵制,使其兵力分散,致安禄山最后一败涂地。安史之史平定后,被封为鲁郡公。

颜真卿在朝,敢于坚持正义,不畏权势。宰相元载引用私党,最后终于将颜真卿陷害致死。

6、邢侗、邢慈静兄妹:

邢侗(1551——1612),临邑县,邢柳行人。字子原,号知吾,别号来禽济源山主,人尊称来禽夫子。明代诗人、文学家,兼长书画。

他自幼聪慧,十岁能作“擘窠书”;十三岁作王宠楷书;十八岁(隆庆二年,1568年)考取拔贡。又二年,授考中京闱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二十四岁,进士登第。万历三年授南宫知县,施政五年,县大治。于翟监察御史,万历九年(1581年),出按河东巡盐政,所部河南、山西、陕西数千里。又二年巡按三吴(今苏州、常州、湖州一带),任满还朝,旋又参藩楚中。万历十四年(1586年)升陕西行太仆寺少卿,当年5月辞官还里,年仅36岁,官至四品,出仕凡十二年。

乡居后,为娱亲老,兴筑“三夷园”,造景二十六。“来禽馆”为其第七景,是邢侗读书处。从此,居此读书,凡二十六年,研诗文,功书画,终成诗文书画大家。

邢侗后半生于“来禽馆”研读碑帖诗画,颇有成就。除刻《十七》、《澄清》二帖外,还继刻《黄庭经》、《兰亭序》三石(褚本、定武本、赵本),还有索靖《出师颂》等八种,统名曰《来禽馆帖》。其中尤以《唐人双钩十七帖》最为世人所珍。诗文有《来禽馆集》二十九卷,1772年(乾隆37年)收入《四库全书》。

1612年(万历四十年),自理衣襟,正容端坐而瞑,享年六十二岁。葬于临邑城西南八里大卢家西南。

邢慈静(生卒年月失考),邢侗胞妹,明末著名书画家、工艺家、诗文家。

慈静自幼聪慧,深受其兄影响,“博雅善属文,诗有清致,书画俱称绝品,与兄齐名“。其诗有《非非草》、《兰雪斋集》各一卷。晚年刻有《之室集帖》,包括《芝兰室非非草》(自书诗)、《来禽馆真迹》等数种。

7、义和团首领朱红灯、李长水:

朱红灯(1850——1899),原名朱占鳌,又名朱逢明,号天龙,祖籍长清县孔官庄,客居泗水县拓沟镇。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到大李庄(今齐河县)舅父齐享水家,见百姓受外势力凌侮,在大刀会影响下设坛组织义和拳。是年6月率众攻打徐家楼等天主教堂。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朱红灯率师转移,与茌平、博平义和团联合,由秘密斗争转向公开,改义和拳为义和团,继续攻打洋教和地主豪绅。

李长水(1851——1907),平原县苏集乡前杠子李庄人,农民出身,当过木匠,开过粉坊。光绪年间,洋教盛行,李长水为反对本村恶霸地主(天主教徒)李金榜的欺压而拜师练拳,1899年夏,他请义和拳首领朱红灯等27人来杠子李庄,并邀附近拳场的拳首,举行了“拜拳师会“。尊朱红灯为大师兄,李长水等10余人为二师兄,以此,李长水举起了”扶清来洋的义旗,号令拳民要“尊师长,敬父母、不贪财、不恋花、尊大爱小、和睦乡里”。1899年农历五月,首先打击了教会反动分子李金榜,赶走了来自禹城御桥韩教堂的外国神甫高风仪。平原县知县蒋楷亲率马步捕快,去杠子李庄捕剿拳民,被义和团打败。

蒋楷多次派官兵岳剿朱红灯,李长水等人,每次都吃了败仗。蒋请求山东巡抚酼贤镇压,酼贤调马,步兵各一营围剿平原县杠子李庄,李长水、朱红灯等十大拳首四传贴,约三千,集结子森罗殿。10月18日,号称八百的马、步官兵扑向森罗殿,双方激战五小时,毙伤官兵150余人,义和团也损伤50多人。大败官兵后,李长水率团转移,分兵数路,对周围百里内外的教堂,教首,给以扫叶般打击。巡抚酼贤得悉后,恼羞成怒,令亲兵马金叙,带数百骑兵,在荏平用阴谋手段逮捕了朱红灯等人,十一月二十二日将他们在济南杀害。

1900年,袁世凯接任山东巡抚后,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李长水被迫逃往东北,1907年病逝。

8、抗日名将宋哲元:

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山东乐陵县赵洪都村人抗日爱国将领。幼年家贫,刻苦读书。1908年从军,历任哨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1925年至1933年先后任热河省都统,西路、北路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主席,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3年春,在喜峰口、罗文峪率二十九军抗击日军。后来,毛泽东在给宋哲元的信中曾赞扬“先生情殷抗日,曷胜仰佩,曩者日寇入关,先生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1935年后,曾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市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芦沟桥事变”后,其发誓:“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1938年春,任一战区副司令,病发后辞职休养,1940年4月5日病逝于四川绵阳。国民党政府追授其为一级上将。朱德和彭德怀赠挽联一幅:“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自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元忧乎九泉”。

9、王祝晨、王浩父子:

王祝晨(1882——1967),原名王世栋,曾用名王东乙,绰号“王大牛”,齐河县楼王庄(现王举人村)人,是名寇齐鲁,享誉全国的现代教育家。

王祝晨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编辑过《文化新介绍》。1902年补廪,次年考入济南书院。1904年转入山东优级师范。1911年参加北京学部复试,奖给举人,为七品京官。1914年5月赴日本参观教育,1919年为山东议员,在家乡创办和立“强恕”学校,1927年1月,加入国民党,在武汉参加北伐军,5月任国民党山东党部指导员。1928年后在中学,师范任教,建国后,任济南一中校长,省教育厅副厅长,曾当选为山东

一、二届人大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一至三届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67年9月11日,坎坷半生,劳苦一世的王祝晨离开人世。

王浩(1921——1995),世界著名数学家、哲学家、逻学家和计算机学家,系教育家王祝晨先生之三子。

王浩生于战乱年代,不畏求学之路的艰难困苦,颠沛流离,刻苦攻读。1946年获西南联合大学数学专业学士和清华大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取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又获英国牛津大学文学硕士。

王浩先生身居海外,殚精竭虎,献身科学。他曾任教于哈佛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牛津大学,并在剑桥大学、IBM研究中心,普林斯顿等研究院做过高科技研究,还担任过密歇根大学贝尔电话实验室董苏黎士高等工业学院等处科研重地的顾问。著书和发表具有世界一流学术价值的文章100多篇。第一个获“数学定理自动化证明里程碑奖”。1972年随团回国,受到周总理的热情接待。1977年,再次回国,受到邓小平的接见。自此,他多次应邀在首都大专院校讲演。1995年5月13日病逝于纽约。

10、时传祥:

时传祥(1915——1975),齐河县赵官镇大胡庄人。中国共产党员,北京市掏粪工人,全国劳动模范。他以“一人脏换得万人净”的崇高思想和行动,蠃得北京市广大人民的赞扬。1959年9月,时传祥以突出的成绩被推举出席10月份的全国群英会的劳动模范,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亲切接见。1964年12月,时传祥当选为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出席全国人代会。“文革”中受到迫害,被遣送原籍。1973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得此事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将他接回北京,政治上予以平反,恢复名誉,生活上照顾安排,1975年5月19日,病逝于北京。

1996年10月,北京市委、市政府于劳动人民文化宫二进院,为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筑塑底卧半米、身高两米的高大铜像。

中共齐河县委、齐河人民政府为时传祥建起了一座恢宏壮观的纪念馆。

第8篇:8、历史名人

【教材简析】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教材中所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朝代不同,专业领域和成就也不同,但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和熟悉更多的历史名人及他们的伟大成就。

【学情分析】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课内外的学习,对历史名人或多或少有了一些了解。由于家庭背景、阅读习惯等不同,决定了他们知识面的宽窄不一样。本堂课熟悉学生时间较短,一个晚上的时间,学生搜集的资料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扶放结合,灵活把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孔子、司马迁等的事迹与思想,知道孔子、司马迁等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上的重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挖掘历史人物、故事中的积极因素,分析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搜集、选择和整理资料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孔子、司马迁等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事迹。

2.教学难点:挖掘历史人物、故事中的积极因素,分析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孔子、司马迁等的生平、故事、著作、名言、思想、影响等相关资料,

教师:制作教师本人的小档案,收集孔子、司马迁等历史人物图像及相关资料并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1、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将本节课和语文、品社其他版本整合。

2、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激励下,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交流中提高,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为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师小档案导入

1、 教师不用说一句话,做个自我介绍。 出示幻灯片(徐得秋老师小档案)

2、 说说这个小档案的作用。

要想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人或让别人了解你自己都可以利用小档案。

3、 猜,这样的自我介绍方式,是怎样想出来的?

接到比赛的课题(板书:我的历史名人档案)又联系到老师讲过的人教版品社四年级教材里的“给我家老人建立小档案”就想出来了。

4、 给历史名人建立档案和给家里老人建立档案应该有哪些不同呢?

作业:抄写生字 【板书设计】

8、历史名人

伦 妥 创建 捐 赵

论 受 创造 绢 越 采 创立 起

第二课时

一、至圣先师——孔子

师:出道小题儿考考同学们。请听题:你们知道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影响最大、最久远的人是谁吗?

1.默读语文课中关于孔子的小故事,感悟他的学习思想。 默读故事《孔子拜师》大家想:

·孔子为什么不辞劳苦、千里迢迢去拜老子为师呢? ·“学无止境”是孔子的一个观点,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你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个小例子来证明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设计意图:小故事引出更多孔子的学习名言、道德名言]

2、师生共读孔子名言,感悟这些名言中蕴含的道理。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①学习思想 ②道德思想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言必信,行必果。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计意图:朗朗成诵,潜移默化。让儒学浸润儿童的身心,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时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③归纳资料袋里的内容,加上名言就是“小档案”。

[设计意图:思索从名人身上应汲取什么精神营养,在知识的学习中体现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示学生可以把名人的信息资料制作成档案。] ④ 老师课件展示自己做好的孔子小档案。

[设计意图:和语文书上的资料袋对比,可以增加相关内容,发表个人看法,张显独特个性,提醒学生制作档案时形式应该不拘一格有自己的创新。]

二、给孙子或司马迁制作档案

1、出示课件:司马迁与《史记》纪录片。

[设计意图:补充教师搜集的音像资料,加深学生对司马迁坚忍不拔精神的了解,激发崇敬、热爱之情。]

2、生:参考P101资料和人教版教材“伟大的先人”以及自己搜集的资料给孙子或司马迁制作一个小档案。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或独立制作档案。

[设计意图:在档案的制作过程中,较深入地了解历史名人,从而受到他们伟大精神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选择、整理资料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投影展示学生制作的小档案。 [设计意图:掌握技能,激发热情。]

4、谈谈司马迁的故事和事迹,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孙子的身上有哪种可贵的精神?你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挖掘历史人物身上的积极因素,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5、师小结: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是我们中国人的人格魅力,我们一定要学习和继承这种伟大的精神。

三、拓展延伸

教师送给每位同学本子(一是留作纪念,二是希望同学们继续给你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档案。),同学们继续搜集历史人物的资料,可以制作手抄报、信息采集表、人物传记卡、历史名人小档案等,互相交流交流,或展示给你的朋友和家人看,在以后的日子里把这个做法坚持下去,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以人带史,选取古代中国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适时补充,拓展学生视野,了解历史人物的伟大成就和不朽功绩,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灿烂的文化。】

四、作业:练习册、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8、历史名人

生平 成就 名言 思想 影响 „„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给历史名人制作小档案应该考虑的要素。]

第9篇:山西历史名人

山西历史名人(百度转贴)

晋文公重耳、武则天、关羽、狄仁杰、裴度、卫青、霍去病、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司马光、裴秀、罗贯中、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白居易、柳宗元、元好问、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傅山、杨玉环、貂禅等。

史前(3人):尧、舜、禹

先秦(26人):傅说、叔虞、晋武公、荀息、重耳(晋文公)、狐偃、介子推、祁奚、赵盾、董狐、程婴、韩厥、士丐、魏绛(魏庄子)、师旷、羊舌肸、董安于、尹铎、赵鞅、智伯、豫让、赵毋恤、猗顿、尸佼、荀况(荀子)、赵雍

汉魏(15人):卫青、霍去病、班婕妤、温序、郭泰、郭大、卫觊、王烈、关羽、贾逵、毋丘俭、乐详、王昶、王沈、裴秀

两晋十六国(22人):贾充、孙楚、王浑、王济、裴頠、贾南风、郭璞、邓攸、温峤、鲁胜、卫铄(卫夫人)、孙盛、孙绰、郭澄之、慧远、法显、刘渊、刘聪、刘曜、石勒、石虎、慕容永

南北朝(18人):周续之、裴松之、王玄谟、裴骃、柳恽、裴子野、王僧辩、拓跋珪、拓跋焘、拓跋宏、王慧龙、王遵业、尔朱荣、贺拔岳、昙鸾、高欢、高洋、斛律光、王峻、裴让之、唐邕

隋唐(57人):薛道衡、王通、薛世雄、薛举、柳biàn(四声){字型:上“巧”下“言”}、裴蕴、裴寂、刘武周、王劭、裴矩、温大雅、王珪、裴世清、武士彟、王绩、尉迟恭、王方翼、王勃、窥基、裴行俭、薛仁贵、裴炎、武承嗣、狄仁杰、武则天、武三思、宋之问、薛稷、薛曜、薛讷、张守珪、王之涣、裴耀卿、王翰、王鉷、封常清、王维、王昌龄、薛嵩、王缙、卢纶、吕温、柳宗元、白行简、王播、王涯、裴度、白居易、张彦远、吕岩、柳冕、温庭筠、聂夷中、唐彦谦、司空图

五代(15人):李克用、李存孝、荆浩、郭崇韬、李存勖、安重诲、李嗣源、史匡翰、石敬瑭、武漳、刘知远、刘崇、刘承钧、李筠、毋昭裔

宋辽(32人):王全斌、党进、王溥、刑抱朴、杨业、杨弘信、刘继元、呼延赞、毕士安„文彦博、郭若虚、杨延昭、杨文广、高克明、狄青、孙复、刘羲叟、司马光、司马池、司马康、王掘、王居正、王诜、王彦、马远一家、萧照、赵鼎、杨存中

金元(41人):胥持国、郝天挺、胥鼎、高汝砺、杨云翼、陈规、雷渊、冯廷登、冯妙真、孙威、宋德芳、刘祁、刘郁、元好问、段克己、段成己、麻革、李俊民、张存惠、张德辉、陈赓、郝经、薛景石、许国祯、许扆、关汉卿、姚天福、孙拱、白朴、溥光、高克恭、察罕、同恕、刘致、乔吉、贾鲁、吕思诚、石俊宝、萨都刺、邓光祖

明朝(29人):高巍、侯琎、罗贯中、薛瑄、常伦、韩文、陈卿、乔宇、王琼、李瀚、

周鈇、任环、杨博、孔天胤、王崇古、张四维、王国光、禇鈇、刘东星、王家屏、张养蒙、麻贵、张铨、曹于汴、张凤翼、孙传庭、韩爌、鲍承先、张慎言

清朝(48人):白胤谦、贾汉复、程康庄、朱之俊、傅山、于成龙、于准、戴廷栻、阎若璩、吴雯、吴琠、张泰交、范鄗鼎、陈廷敬、田从典、李毓秀、裴幰度、刘璋、任举、孙嘉淦、宋廷魁、徐昆、宋鉴、宋在诗、张佩芳、康基田、祁韵士、李銮宣、安清翘、张敦仁、曹顺、栗毓美、祁贡、仝卜年、张穆、李镕经、祁世长

重耳---前697~前628 初因晋室内乱被迫流亡19年。62岁返晋,锐意改革,晋国实力大增。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后,会盟诸侯于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为春秋五霸第二位霸主。

师旷--山西洪洞人 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秦乐的神异故事。

李悝---魏国人 前455~前395年 战国法家之始祖。魏文侯时为相,在魏推行变法,创立封建法制,使魏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所著《法经》成为秦以后法律的蓝本。韩国人申不害,是法家“术”派始祖,慎到是“势”派始祖,韩非子(韩国人)综合三家集法家大成。

张仪---魏国人(今山西万荣县) ?~前310年 纵横家,初期游说诸国,后入秦。曾以献商于(今陕西商县至河南内乡一带)之地六百里为诱饵,破坏齐楚联盟,使秦乘机夺楚汉中(今陕西南部汉中盆地)之地。秦武王即位,入魏为相,不久病死。

荀况---赵国人 约前313~前238年 即荀子,儒家八派首领之一,主性恶说。曾在齐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讲学,三任祭酒。到燕游历,去秦考察政治,晚年任楚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终老于此。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其学术源于儒家,但又吸取各家之长,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关羽--河东解州人 ?~219年 三国时蜀汉名将,受封汉寿亭侯。为刘备镇守荆州,兵败被杀。为人忠义,事迹为后人推崇神化,影响民俗至深。

裴松之--河东闻喜人 372~451年 著名史学家。刘宋时奉文帝命为《三国志》作注,一改过去作注偏重训释文义的传统,重点在史实的增补与考订。参考各家史籍140余种,注文史料丰富,文字超过正文三倍,价值不亚于正文,开创了作注新例。另有《晋纪》行世。

王勃--绛州龙门人 650?~676年 初唐四杰之冠。在他27年的短暂生命中,遭遇坎坷,怀才不遇,但其即席所赋的《滕王阁序》历代传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千百年一直脍炙人口。

武则天---并州文水人 624~705年 中国惟一的女皇帝。14岁入宫,初事唐太宗为才人。31岁时为高宗皇后,66岁时称帝改唐建周。实际执政的近半个世纪中,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对祖国统一也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

王维---山西永济人 701~761年 别号“诗佛”。唐开元进士,曾官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因对李林甫擅权不满,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安史之乱后,避世隐居,拜佛念经。其作品主要是田园

山水诗,大多吟咏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艺术上颇见功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兼通音乐、绘画。有《王右丞集》。

柳宗元---山西永济人 773~819年 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永贞革新时积极参与,失败后贬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曾提出“文以载道”、“辅物及时”,提倡文章为刷新政治、补救时弊服务,与韩愈同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存世的400多篇散文,文笔生动,思想性强,说理透彻,有很高的成就,又工诗,风格清峭。学问广博,儒、道、佛不研究,哲学上属朴素唯物主义,有《天说》、《天对》等论著。

白居易---祖籍太原 772~846年 晚唐著名诗人。晚年寓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诗大多反映社会现实,在艺术上具有形象生动、纯朴自然、通俗晓畅的独特风格。与元稹同倡新乐府运动,并称“元白”。其作品以组诗《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长恨歌》和《琵琶行》为传世名篇。

荆浩---五代后梁沁水人 唐末五代后 唐末五代山水画第一人。后因隐居于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过着隐士兼画家的生活。他博通经史,精于儒学,又善书法,对美术理论造诣颇深,撰有《笔法记》和《山水诀》各一卷。一生进行了大量丰富的创作实践,留下来很多作品,为历代名家所叹赏。著名的有《寒林图》、《匡庐图》等。

杨业---河曲一带人 ?~986年 北宋抗辽名将。曾以轻兵击败辽十万大军于雁门,被辽军誉为“杨无敌”。宋二次北伐时,任西路军副统师,曾收复云、应、寰、朔四州,后因东路军兵败,被迫撤退。由于统帅潘美指挥错误,他陷于孤军作战,重伤被俘,拒不降辽,绝食三日亡。其夫人及子孙在以后的抗辽战争中都立下赫赫战功,后人把他们的事迹演义成故事、评书等,广为传唱。司马光---山西闻喜县涑水乡人 1019~1086年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退居洛阳,奉命设居专事修史,邀集范围禹、刘恕、刘侵入等主要助手,历时19年书成,神宗赐名《资治通鉴》,为我国第一部分编年体通史。哲宗继位后,入朝掌政,废新法、复旧制,任相八个病死,封温国公,谥文正。

关汉卿---山西解州人 生于金末,卒于元 杰出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他长期生活在大都(今北京)下层人民中间,一生从事戏剧创作,而且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比莎士比亚早两个世纪,作品比莎氏多一倍。留传下来的《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195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罗贯中---太原清徐人 约1330~约1440年 元末明初杰出的戏曲、小说作家。成年后离乡外出漫游,曾入张士诚幕府。一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全传》、《隋唐两朝全传》、《残唐五代史演传》、《粉妆楼全传》等长篇小说,《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剧本。他的小说作品,开拓和确立了中国古代白话长篇章回小说的新体制,使“小说”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与诗、词、散文等雅文学形式并驾齐驱的重要一翼。

傅山---山西阳曲人 1607~1684年 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和书画艺术家。明亡后,曾出家为道士,故以朱衣道人为号。一生为反清复明而斗争,与顾炎武、屈大均等著名反清人士交往很深。康熙时受清廷礼遇,但他不为所动,表现了坚定的遗民气节。学术思想不重视理学,独辟蹊径研究子学,是清之后研治诸子的开山祖。主张诗文应该“生于气节”,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

为衡量标准,其画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书法更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医学造诣颇深,尤以妇科为最。

杨深秀---山西闻喜县人 1849~1898年 清末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光绪进士。博学多识。梁启超称他为“山西通儒”。为官刚正清廉。甲午之耻,促使他走上变法维新之路。发起关学会,以言官身份屡请变法。新法失败的前夕拒绝出走,在狱中写道:“久拼生死一毛轻,臣罪偏由积毁成”,“缧绁到今终不怒,未知谁复请长缨”,慷慨赴死。

渠本翘---祁县城内人 1862~1919年 山西第一票商和最早的实业家。光绪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后以外务部司员驻日本横滨任领事一年。他目睹清政府日趋腐败,对政界十分冷淡,把一生的主要精力放在兴办实业和教育上。曾创办山西省最早的民族工业双福火柴公司(今平遥火柴厂的前身)。他还领导了山西人民收回矿权的斗争,任保晋矿务公司第一任总经理。他创办祁县中学,曾任山西大学堂监督。民国以后,寓居天津,专门从事书画收藏和著述,1919年病故。

赵树理---山西沁水人 1906~1966年 贫农家庭。在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开始接触“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捕。出狱后开始创作生涯。抗战期间入党,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他创作了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及一些戏剧、曲艺作品,在实践文学大众化方向上影响深远。“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赵树理的创作和文学主张,指出了一条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大众化风格的道路,影响着一代文风,尤其在著名的“山药蛋”流派中起着领军作用。高君宇---静乐县人 1896~1925年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山西党组织创始之一。曾参加中国共产党“二大”、“三大”和国民党“一大”,赴苏联参加了共产党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各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也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终因积劳成疾,29岁时病逝。其女友石评梅(平定人,文学家)在其墓碑上镌刻了高君宇生前自题像片的诗句:“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辉光,我愿死如慧星之迅忽”,形象地概括了高君宇光辉短暂的一生。

刘胡兰---文水县云周西村人 1932~1947年 8岁时就为八路军站岗放哨,13岁担任村妇救会秘书,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从事地下工作。1947年刘胡兰为救助群众遭阎匪军逮捕。在敌人威逼利诱目睹六位同志被残酷屠杀时,给敌人以响亮的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员!”,最后在敌人的铡刀下壮烈牺牲。毛泽东题辞:“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上一篇:装修公司考察报告下一篇:海底世界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