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人简介

2022-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历史名人简介

“中国公民财经素养测验编制”专题简介

专题主持:辛自强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教授、博导。从事社会心理和经济心理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重点、一般课题等纵向项目十余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60余篇,出版《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新进展》《社会治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服务》等专著教材10部,1部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4次获省部级奖励。目前担任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经济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学术兼职。

一个领域的科研进展,通常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对研究问题是否有清晰的理论界定,二是是否有科学的测量方法或工具。财经素养研究虽然已有几十年,但对其本质和结构的界定及测验工具的开发均存在很大局限。2017年我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325)“我国公民财经素养指数建构与数据库建设”立项。立项以来,项目团队围绕这两大问题协力攻关。

我们有关“财经素养理论建构”的4篇专题论文在《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年第8期发表。这批论文整合经济学和心理学文献及其背后的人性观(经济人与社会人),提出了财经素养的“三元”结构这一理论构想,将财经素养界定为财经知识、财经能力、财经价值观三者的综合体。然后,分别对有关的文献进展、概念结构进行了分析,建构了各自的理论模型。

在随后的两年,我们项目团队以上述理论构想为基础,围绕财经素养的三个成分分别编制了测验,每个测验都经历了严格的工具開发程序,拥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这些内容体现在本专题的4篇论文里:《中国公民财经素养测验编制的总体报告》《中国公民财经知识测验编制》《中国公民财经能力测验编制》《中国公民财经价值观测验编制》。顺便解释一句,这4篇论文所用正式施测样本、重测样本和部分效标工具是相同的,为确保每篇论文的自洽和完整,故均对这些内容予以介绍。

这组专题论文的发表,意味着我们取得了如下进展:首先,正式形成具有良好心理测量学指标且具有原创性的中国公民财经素养测验,它包括三套(五项)测验。其次,正式确定中国公民财经素养的“三元”结构理论:“三元”内容(财经知识、财经能力、财经价值观)及其背后的“两大”因素(经济人因素、社会人因素)。最后,形成一套财经素养评估的指数体系:基于中国公民财经素养测验的五项测验得分转化成的五项百分制分数,以及进一步合成的经济人指数和社会人指数。至此,我们已经为“我国公民财经素养指数建构与数据库建设”做好了理论建构和工具研发这两项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运用该测验完成全国大规模调查就可以揭示我国公民财经素养的基本状况及其关联因素。

第2篇: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结题成果简介

一、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赖于价值体系的维系和支持。在一个社会的整个价值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该社会制度合理性的重要证明,是占主导地位的行为规范体系,对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近年来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首先,这是在苏东剧变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起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向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提出的新课题。苏东剧变的教训暴露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同时,中国正在实现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转变,在这一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核心价值体系出现某些真空地带,产生了经济快速转型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滞后的矛盾,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推动价值观念发生积极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某些消极的影响,导致人文精神失落、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甚至价值取向扭曲、道德规范缺失等。这些问题使得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面临挑战和转型,使得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相适应的价值体系成为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有许多有待探讨的重大问题。我国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成理路、基本内容、结构特色以及构建思路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这项研究,将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立做出理论论证。

其次,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课题的提出,也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是从制度层面上来定义社会主义。然而,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学说,一种运动,一种制度,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是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的价值选择。因此,我们需要把社会主义观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即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放在核心地位,社会主义制度、体制、模式、方针政策等等,都围绕着社会主义价值观而设计。这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观,体现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最集中地反映着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之点”。从这一意义上说,本课题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历史嬗变的研究不仅蕴含着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新生长点,而且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提供实证支持。

第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思潮纷纷涌入、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所造成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问题。例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应处于指导地位。但在各种外来思潮纷纷涌入的背景下,各种名目的马克思主义纷纷出笼,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解释多样性的问题,各思想流派必然争夺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如何在同其他各种思想文化的撞击中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用行之有效的形式重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在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宗教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宗教信仰的正能量,这些都是本课题深入探研的问题。

第四,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道德重塑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公民社会成长、社会分化加剧,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世俗化。在这种语境下,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西方传入的道德观念、“左”的一套道德观念与改革实践中新生的道德观念等,相互纠缠。因而,在系统总结建国以来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研究当下道德建设的困境和出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意义尤其重大。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能否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同时,中国正面临着和平崛起和发展的语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基于中国本土的价值理念成为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软实力,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名片”,也成为和平发展着的中国进一步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关键因素。

二、本课题的主导性思路

本课题理论视野广,研究难度大。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基本线索,在揭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专题研究,重点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社会主义与宗教问题、建国以来我国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问题、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等,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有说服力的理论说明和有效度的政策支持。

围绕这一基本思路,本课题从历史到现实,从深度到广度,从理论分析到实践分析,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地展开自己的主题。从总体框架上来看,既包括基础理论研究,也有应用对策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一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建构机制问题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基本理论的支撑和基本的认知平台。二是信仰危机与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试图回答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语境中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三是从社会主义国家从事宗教实践的经验教训的角度,回答宗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问题。四是建国以来我国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问题的探研,试图为当下和今后中国的道德重建提供思想资源和历史借鉴。五是应用对策研究,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结构及路径选择,试图解决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育什么”和“怎样教育”的问题,以期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政策建议。各章结构和核心观点简约梳理如下:

第一章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建构机制问题的研究。该章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基础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即“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的问题。为此,该章首先从辨析价值、价值观、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等概念和范畴入手,揭示核心价值与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与非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等的关系。继而,从理论来源、历史实践和现实需要三个方面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成理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精髓、主题、基础四个方面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及其特点,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构建和谐社会、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拓展等各方面的战略意义。最后,从原则、方法、路径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思路。该章的核心观点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生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反映了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整合作用、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动力作用以及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规范作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坚持方向性、包容性、科学性、整体性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重在实践”,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逐步扩大理念共识,走历史必由之路。

第二章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与重塑问题研究。该章主要是揭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进程加快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首先,我们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表征,尤其是拜金主义、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冲击;其次,我们从社会转型与宣传教育、历史惯性与社会现实等不同的角度,探究了引发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根源;最后,我们分析了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该章的核心观点是:(1)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构成人类赖以生活的基本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当前我国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众信仰缺失,有一部分人过着没有信仰的生活;二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比重逐渐下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凝聚力削弱;三是出现信仰多元化的趋势,出现拜金崇权、宗教趋热、迷信泛滥等现象。可见,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危机是一种客观现实。(2)作为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必然出现的一种规律性现象,信仰危机一方面是对既有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抛弃,另一方面是新信仰体系尚未确立。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在现阶段的突出表现就是,在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时代和历史的冲击,一部分人对共产主义前途产生困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动摇甚至放弃,而同时各种信仰对象正在挤占大众的精神世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形成挑战,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失去了其原有的魅力和影响力。在这场危机中,一部分人仍然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一部分人还处在游离徘徊中,正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而一部分人彻底投向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世界。正是后两部分人的比例正在逐渐扩大,才使得当前的信仰危机不容忽视。(3)从根源上来看,信仰危机的发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矛盾累积作用的综合影响。具体来看,一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根源于社会转型的矛盾累积;二是世界性信仰危机的渗透;三是历史惯性的反作用,主要是传统民间信仰的影响根深蒂固、国内“左”倾错误的影响造成创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起伏引发动荡;四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改革政策的不配套、多元文化的碰撞、大众传媒的误导等影响;五是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不得力,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不佳、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欠缺、马克思主义认识和运用存在误区。(4)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的基本思路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彰显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精神、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尤其要立足当前社会现实,彰显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精神,关心和重视作为社会历史创造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要求一切社会活动理念和措施必须从根本上造福人民群众。

第三章是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该章主要是梳理与阐释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政策与实践,以总结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首先分析了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政策,然后分析了新中国的宗教政策,揭示了“宗教信仰自由”背后的功利主义宗教政策。现存社会主义四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同样值得我们汲取,所以该章还对这些国家的宗教政策进行了梳理。该章的核心观点是:(1)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有着不同于我国的浓重的宗教传统,然而在其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无一不是深受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深刻影响,其中尤以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论”影响最巨。所以,其一度采取了过于“偏左”、打击甚至消灭宗教的政策,因此,国内宗教势力一度大大放低姿态,宗教活动由地上转为地下。逆历史发展规律而动的后果就是——前苏东国家内部政教关系紧张,宗教在苏东剧变这场社会主义的大地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苏东国家对宗教问题的处理大抵留给我们以下经验教训:要充分认识宗教具有长期性的特点,用行政甚至暴力手段消灭宗教不可取;要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分清宗教方面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处理好宗教与民族问题,防止国际宗教渗透活动;尊重意识形态发展规律,通过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让人们远离宗教崇拜;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员不能信仰宗教等。(2)中国乏有宗教信仰的传统,中国自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构建并维护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体制,勾画与夯实了中国国民的文化面貌。即使是本土的道教文化、东汉末年从印度而来的佛教文化和近代随着殖民者的坚船利炮扑进中国的基督教与天主教,都积极吸收融合儒家文化特色,实现了在中国的生根发芽。“以科学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以艺术代宗教”——五四时期的先哲们为我们奉出许多满足我们精神营养的饕餮大餐。然而,宗教是宗教、科学是科学、美育是美育、艺术还是艺术,即便人们有“杀之而后快”的强烈愿望,也自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当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没有被消灭之际,宗教还依然就在那里。中国对宗教本质、意义及作用的认识之路,可以用一路欢歌一路悲来形容,当形势需要之时,它就是我们的座上之客,当形势不需要时,更多地强调的是宗教的负面功能,以加强科学无神论宣传为由,大力挤占宗教的生存空间,伤害了广大宗教徒的感情,挫伤了他们参与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处理不当,甚至会酿成逆反情绪,形成社会异己力量的暗流。大禹治水,疏且导之,宗教徒的感情犹如滔滔洪水,堵截戕害始终不能解决问题,唯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宗教教义作出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有益解释,发动宗教徒爱国爱教,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来,同时切实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实施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才不失为解决宗教问题的上佳之策。(3)现存社会主义四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同样值得我们汲取。梳理四国处理宗教问题的历史,为我们展示了四国多彩的宗教实践的历史画卷,省思其宗教政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利于我们在与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防患于未然,修筑思想领域的万里长城。(4)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带给当代中国很多有益的启示: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和功能问题,这是关于宗教认知的最深层次和最根本的问题;其次,正确认识与处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难题,阐释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再次,正确认识与处理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问题,辨析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区别,分析宗教信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出的严峻挑战;复次,正确认识与处理中国政教关系,反思中国政教关系的处理及对当代中国所谓“官办宗教”的误读;最后,正确认识与处理宗教方面的中美关系,防止西方的宗教渗透等。

第四章是建国以来我国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向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已成为当下一个长远而迫切的现实问题。该章通过回溯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路,总结其经验教训,探寻当前道德建设的困境根源,进而从根本上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旨在促进我国道德现状在“回归”中前进(当然,这种“回归”并非单纯意义地倒退至传统道德模式,而是经过新陈代谢过程,重建道德之效)。该章的核心观点是:(1)纵观我国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路,基本可以按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949—1976年,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二是1977—1991年,建设与物质文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三是1992年—2001年,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四是2002年至今,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通过60多年的道德建设实践,我们总结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得到了如下启示:一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肯定物质的基础地位;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方针;四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五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合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六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遵循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2)建国60多年以来,我国在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思想观念日益根植人心;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丰硕成果。但同时,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攻坚阶段,在意识形态方面呈现出“道德失范”、“道德嬗变”等社会进步的否定环节。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使“西风”劲吹华夏,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不仅扰乱了人们的思想,更考验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筋骨,社会刮起了一股“道德否定化”和“道德淡漠化”之风。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与道德的“二律背反”现象已然出现。(3)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社会成员伦理精神的贬抑与道德信仰的迷惘、主流道德导向与大众道德取向的失衡以及主体意识强化与群体意识弱化的矛盾。这些困境主要源于对传统价值观“只破未立”的“断层”,源于改革开放后社会结构的变革和全球化后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以及道德教育的扭曲等。(4)为克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历史和现实的矛盾,当下的道德建设主要应竭力做到: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辩证权衡传统文化成果和外来文明、完善道德建设的内部协调和外部保障系统、加强学校德育的人性化向度,以防“受而不化”等。

第五章是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和路径选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本文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考察,分析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深层次原因,探讨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而健康价值观的对策和途径,探寻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规律,并力图针对大学生价值观演变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寻找可能性对策。该章的核心观点是:(1)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深入进行,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形成一个演变过程。为了更清楚地分析这一演变,我们在此次价值取向调查问卷的设计上,将价值观具体化为政治观、择业观、恋爱家庭观、消费观、金钱观、交往观、道德观七个观念共54题。在问卷分析中,我们将按照七种基本观念区分开来进行。为了清晰直观,便于分析,我们分别给出了测试结果的图表。(2)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演变表现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一方面,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他们对旧事物、旧现象、旧观念持坚决的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并且这种否定和批判态度一度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趋向;另一方面,大学生新旧价值观及其取向的交替还远没有完成,整合性的主流价值目标在大学生当中并没有形成,大学生价值观离成熟、完善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可以说,处于双重转型期的大学生,其价值观的形成与演变处于新旧交替、冲突、融合和整合之中,正处于动荡、躁动、重组之中,同时大学生价值观的这种过渡性特征也就意味着大学生价值观具有较大的可塑性。(3)根据我们从调查问卷中分析的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演变来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可以综合起来归纳为三个重要的基本取向变化:一是群体本位取向向个人本位取向转变,二是单一取向向多元取向演变,三是理想主义价值目标取向向世俗性价值目标取向倾斜。这三个基本取向演变是相互关联和包容的,并在演变进程中相互影响,但它们又有其各自的特性和内涵,从各自的角度对原有价值体系进行着冲击和解构。(4)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深层原因。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虽然从整体上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基本上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前进的。但是,由于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过失误,加之我们的社会体制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社会上还存在一些阴暗面,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我国还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据优势的压力,并且他们的思维方式存在着狭隘性和片面性,常常把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当作新观念全盘加以接受,这更造成他们在价值观上的混乱,使其价值观的演变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新旧价值观的冲突、整合中,大学生曾经有过彷徨和痛苦,如有些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和外来东西盲目崇拜,对传统文化却有逆反心理;有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畸形发展,人格和行为扭曲,分不清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邪恶、文明和愚昧的界限等等。要科学解答大学生在价值观念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所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开放的现代价值观念,当前最重要的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规范、统领大学生的价值观。(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中具有统领、规范、激励、凝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大学生价值观时,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用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整合当代大学生多样性的价值取向,借以统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具体实践中,大力倡导同社会发展进步相一致的核心价值体系,以主流的价值导向引导支流的价值取向,努力实现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6)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提出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对策思考,探讨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提升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理念,坚持大学生价值观建构中的正确原则,拓宽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途径,这也是全文的重点和核心所在。

三、本课题的研究特色

本课题的研究特色突出表现在:

第一,凸显了浓郁的“问题意识”。本课题是以“研究问题”为中心,即以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利剑进一步指向现实,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解决问题的“清单”。特别是本课题把思考问题的视野放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和社会转型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所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上,这就是:在揭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理论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信仰危机与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社会主义与宗教问题、建国以来我国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问题以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解释力,试图把一切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从它们的避难所中驱除,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积极地准备理论空间。

第二,在方法论方面,本课题首先强调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是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理论宣传方面,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教条式的、解构式的解读,不仅使马克思主义丧失了应有的理论魅力,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这里首先有一个方法论问题,这就是:坚持什么版本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认为,既要抛弃一切从马克思主义出发的教条主义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又要抛弃借口新的时代问题而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不顾的解构主义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与时俱进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既有着深厚的现实根基,又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这决定了本课题的研究采取了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再次,本课题既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般问题,又要研究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炼、总结和升华。这决定了本课题的研究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本课题研究还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跨学科分析的方法等。总之,充分利用人类社会业已“发明”的分析问题的有效工具,以增强这一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三,在框架方面,本课题按照全面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思路,既包括基础方面的研究,也包括主体内容的重点问题研究,还有应用方面的对策研究。鉴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的整体,也由于各个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所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体内容的研究既要放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样的大系统中研究,又要拿出来作为子系统进行重点研究。本课题研究首先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继而,主体内容的重点问题研究进一步深化了研究内容,拓展着我们认识这些问题的新思路;最后,应用方面的对策研究建立在大量的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决策参考价值。

第四,在内容方面,从我们所处的全球化背景和我国的文化土壤的多重视角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产生、历史演变、发展趋势、未来走向,提出了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使命,提出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并整合各种优秀文化资源和多元价值诉求的命题,提出了整理建国以来我国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任务。在具体的、历史的、科学的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努力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富于建设性的实现路径,以为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重建提供有说服力的理论说明和有效度的政策支持。

《从“被动全球化”到“主动全球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演进》(作者:徐艳玲、龚培河,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月),该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招标项目(项目号:02JAZJD710005)的最终研究成果。作者紧紧抓住学界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系列重点和热点问题,以崭新的理论视角、系统的研究方法,作出了符合时代和现实要求的深度理论阐释。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实践中科学坚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为当前困扰人们思想的深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释放正能量、正价值的有效途径。

该书分为导论、正文、参考文献和后记。正文七章分别是:第一章《历史镜鉴(17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中国在全球化中由盛转衰》;第二章《边缘抗争(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代):中国被动回应全球化》;第三章《曲折发展(1949—1978):中国再度偏离全球化》;第四章《历史转折(1978—198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动融入全球化》;第五章《时代跃迁(1989—20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融入全球化》;第六章《胜利拓进(2002—),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七章《理论反思: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对比分析》。全书共45万字。核心观点如下: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的理想,曾经不仅激发了人们前所未有的革命激情,也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催生出了无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很大距离的。社会主义理想走进现实的土壤,并不必然结出华美的果实。相反,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为什么迄今为止,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是现代化的“优等生”,在全球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为什么中国一直蹒跚其后?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是一种活生生的、宏大的历史运动,是一项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社会实验工程,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究竟是什么?我们今天所指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层意蕴是什么?“特色”究竟是什么颜色?只有在全球化话语中,在宏阔的世界体系中,我们才可以解读中国的社会主义历史“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中国特色为什么是这种颜色而不是那种颜色。思之深则行之远。如何获得对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演进的新的解读,获得一种新的视角,就成为当下解读中国社会主义最为核心的问题。

具体来说,该书把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放置在既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对立,又有全球一体化的当代世界图景这一宏大叙事框架之中,描述中国在全球化中的际遇,省察中国的社会精英曾做过什么样的尝试和努力,有过什么样的分歧和争论,导致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定位有过什么样的变化。向前追溯,近代中国是近代世界的一部分,在近代中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差不多都能找到国际背景。对于全球化背景下近现代中国的命运,我们是从两条线上进行考察的:一是国家安全,二是现代化因素的生长。鸦片战争以后,两条线曾经长期背离,改革开放以后,两条线开始平行发展。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经历了从“被动全球化”到“主动全球化”的复杂历史进程,也就是从身处边缘到努力进入中心、从被迫进入到主动参与、从自然发展到自觉建构的历史过程,构成了一幅纷纭复杂、由淡至浓的历史画卷。如果说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中国被迫加入全球化进程的历史,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为主动、全面、深入地加入全球化进程的历史。从中不仅可以透视出中华民族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面前从被迫回应到主动回应、从自然发展到自觉建构的复杂心路历程,而且可以折射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致思趋向。

在很大程度上,从全球化视角客观描述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演进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这就是:从整体考察局部,从宏观透视微观,宏微互动,在微观中把握细节。这样一种研究范式,突破了过去以中国为分析单元的狭窄视野,将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演进放置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昭示出了中国从人类文明的侧翼到纳入到人类文明主轨道的客观历史进程和客观规律。同时也昭示出在世界历史中,中国历史曾经拥有和正在拥有怎样的分量。

作者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留给我们的全球化思想遗产是十分丰厚的。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学界关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全球化思想研究却显得相对滞后,至多在一些研究成果中零星提到而并无系统研究成果,特别是没有进行更深远更具现实意义的拓展。其中许多研究成果只是就毛泽东论毛泽东,就邓小平论邓小平,而缺乏一种将其放置于更为宏阔的全球化视角中,去观照其价值和意义的学术努力。当然,从全球化视角解读毛泽东的思想遗产,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就笔者的视界所限,毛泽东本人并没有使用过全球化术语或借助全球化术语来思考问题。从国际范围来看,尽管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历史进程很早就开始了,但全球化理论研究只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风险恰恰是过去被忽略或含混不清的东西,这正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度挖掘的地方。人们一般认为,毛泽东的思想遗产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产物,这是对的,但仅此尚不足以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真谛。毛泽东的思想遗产和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对中国侵略的痛苦回忆是纠缠在一起的。因而,对毛泽东的思想遗产,如果不联系近代以来中国被动全球化的屈辱史,就难以得到深刻的理解。理解是批判的前提,如果舍弃现实的体验,毛泽东的思想遗产将变得僵硬而失去其应有的光泽。假如我们不真诚地面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面对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全球化思想遗产,那么,考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演进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

如果说,毛泽东的全球化思想遗产是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的奠基,那么,邓小平的全球化视野和思维方式则标志着“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的形成。在这里,把“国情”因素考虑进去是“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形成的重要表征,也是主动全球化的表征。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对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的反思,更意味着“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的建构。虽然“国情”的概念早在辛亥革命前后就已经提出,但在“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那里却获得了更为广泛和真实的内容。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的提出不仅在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而且不啻于一次颇有力度的理论冲浪。

由此观之,从全球化的视角,尤其是从历史上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中去透析毛泽东和邓小平全球化思想遗产的思想质地和精神底蕴,以及它们在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它使我们在当下和未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由于这份重要的历史参照,而多了一份清醒和自觉。在笔者的认知框架中,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全球化思想遗产(包括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部分)是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强势挑战进行被动回应的产物,而邓小平留给我们的全球化思想遗产是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强势挑战进行主动回应的产物,从中可以折射出中华民族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挑战中,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回应的复杂心路历程和一代代的共产党人共同的致思趋向。

从宏观角度来看,全球化其实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全球化对每一个后发的民族国家都构成挑战,因而维护国家安全就成为一个后发国家谋求进入全球化、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因此,本课题关于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是围绕两条脉络展开的:一个是维护国家安全——中国进入全球化的前提,一个是谋求现代化发展——中国进入全球化的内容。如果以新中国为界限,从近代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虽然也一直探索现代化发展,但无疑维护国家安全是主线,是一代一代先进中国人苦苦追求的价值目标。新中国成立以后,从宏观长视角来看谋求现代化发展是主线,但是这不是一帆风顺的。毛泽东虽然意识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性,但是受到国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他本人主观上的判断失误,强调维护国家安全往往不惜以牺牲谋求现代化发展为代价,造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波折不断,动荡不止。十年“文革”之后,邓小平从历史教训中感悟到加快现代化发展的紧迫性,强力推动改革开放,从此中国主动趋近全球化,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车道。应该说,在江泽民、胡锦涛先后执政的新时期,他们使邓小平竖起的参天大树在经历了一番国际风云洗礼后更加枝繁叶茂。直至今日,中国改革开放的火炬历经几届领导集体的传递,中国在融入全球化的运动中越来越自信,中国人的胸怀越来越宽广,一个充满包容、豁达、自信的大国心态的中国正在启航。在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中,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还要破浪前进。在这个一波接着一波的推动中,江泽民、胡锦涛和毛泽东、邓小平一样,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拓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纵览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纷纭变幻,作者提炼出一个基本的认识:包括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并不反对全球化,只是反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他们希望建立社会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从而形成一种共赢共存的利益框架。1935年10月,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远眺昆仑山脉时浮想联翩,写下了“念奴娇”词《昆仑》,最能表达这一思想意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希望将来能够成功地改造自然、改造世界,使普天下的人民共享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但在当时,“环球同此凉热”还只是一种理想,只有在共存、共赢的全球化背景下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另外,作者认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和情感认同,在全球化的视角中,仅仅正面铺陈中国社会主义历程的画卷是不够的,还必须横向同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相比较,看一看孰优孰劣,只有如此,才能提升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艰辛付出的价值,只有如此,我们才有理由把社会主义事业坚定地、毫不动摇地继承下去。

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二者孰优孰劣?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优越吗?且不说它血泪斑斑的发家史,仅就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就说明这不是一个理想的现代化之路。马克思主义出现、国际工人运动兴起、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这些无不折射出资本主义存在不可克服的弊端。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优越吗?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传统现代化道路为什么行不通,而资本主义却能够劫后复活?难道还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优越吗?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什么越走越宽广?要合理地解释这些困惑问题,视阈极为宽广,如果不缩窄研究的着眼点,在一个有限的篇幅中,很难得出科学结论。在这里,是以动力体系和价值体系构成评价的二重尺度,来对比分析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传统现代化(苏联模式)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之路是非得失问题。

运用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评价历史的结果常常是相悖的——符合历史尺度的不符合价值尺度,符合价值尺度的却不符合历史尺度。原因就是二者的衡量标准不统一,出现分析的对象错位现象。如果运用动力体系和价值体系来评价,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平台上,人们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创造财富和享受财富。动力体系关注的是如何发展、怎样发展,是经济发展赖以存在的根据;而价值体系关注的是如何分配、怎样分配,是经济发展的价值规定。用两个体系来评价社会历史,主要是比较二者之间功能方面和状态方面的相对态势关系。

在两个体系视野下,两条现代化发展道路实际演变成三条路径: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尽管曾经陷入劫难之中,但却劫后复活,坚持下来,在中轴线上走出一条由远及近的演进轨迹;以苏联模式为特征的社会主义传统现代化虽然曾经辉煌一时,但却渐入困境,最后出现苏东剧变现象,在中轴线上走出一条由近及远的演进轨迹;中国社会主义传统现代化也曾陷入泥潭之中,但是,通过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在中轴线上走出一条由近及远后又由远及近的演进轨迹。中国渐进式改革是针对苏联模式的主要弊端——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作为切入点进行的。中国改革既跳出了社会主义框架又坚持了社会主义框架:为了解决动力不足问题,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调整、建构动力体系,跳出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框架,没有被教条理论束缚住手脚。但是在建构新的价值体系过程中,贯彻两个原则:一个是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属性,融入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原则;另一个是直接体现动力强势的价值原则。体现出坚持社会主义框架,没有走邪路。中国的改革就是这样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苏联改革走了两个极端:早期的改革限定在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中不能自拔,结果铩羽而归。到后期改革则放弃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搞全盘私有化改革,结果也失败了。苏东剧变以后,世界上还是两条现代化道路并存竞长的局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构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目的性的价值体系,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课题。但是,这正是中国力图规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固有矛盾的结果,体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和谐”理念的提出,已经为其提供了启发性思路。

历史经验证明,没有一劳永逸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社会历史是人的能动作用的结果,历史规律不是在人的能动作用之外,而是在其中。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是建构起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就会天然显现的,它也需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指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是具体的历史发展规律,而普遍性的历史发展规律只能起到原则性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成功地把历史发展的普遍性规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

总之,该书采用的是纵横交错的架构,纵向主要是分阶段的历史线索,横向则侧重于梳理毛泽东和邓小平留给我们的全球化思想遗产,以及江泽民、胡锦涛对新时代全球化的认识,这既是在阐释他们的思想本身,更是在解读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另外,该课题的研究,在方法论方面也做了一些新的探索,主要是采取夹述夹议的写作手法。对社会发展历程的研究,一般传统方法就是按着时间顺序排列史实,把一个链式过程展示开来,读者由此获得的认识是全面的、系统的。但是,有得必有失。追求面的完整性,就会伤害到点的闪光性。而且只强调单面正叙,无法认知横向的理论研究状况,也就不能提升理论认知的高度,由此信息传递就缺乏深刻性、启发性。这样一部著作,给读者的主要是信息综合,是资料的整编,从而可以为读者研究问题提供佐证,但是,却不能给读者以思想的闪烁和智慧的启迪。

国外很多著作读起来像是满天飞絮,头绪众多,但是,形散而神不散,总是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而较多的理论分析夹在其中,给读者许多感悟和浮想。读这些著作,也许我们不能够获得完整的一段“故事”,但却能够激发起想参与其中进行一番议论的冲动。这就是这种写作风格的优点所在。本文吸收了国外写作风格中的一些优点,在述议结合中,述只是一种基调、一种开场,议才是“主体”、“正文”。史实记述提供的是一个议论基点,一个议论佐证,而横向理论评价和纵向价值考察,才是本文着力打造的“品牌”。因此,在从中国近代史到当下这个宏大的历史跨度中,不可能选择史实罗列的写作方法,而只是在历史坐标系中,选择重大的史学问题和闪光的历史事件加以集中阐述和评叙。这样,可以尽可能地突出问题,深入探讨,把研究拓展到一个高度、一个境界。不过这样会不会伤害到全文的完整性、系统性呢?这就看我们如何理解史实研究的完整性问题。完整性不是详细、严密的意思,而是结构上的统一性、系统性。在数学坐标系上,一个连续的线段的展开是完整的,而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点的布阵展开也是完整的。本文采取的就是后一种完整性的表现方式,在研究焦点的展开上,存在着内在的时间线索和研究脉络的衔接,整个篇幅是有机的整体,而不是点的无序堆积。正是由于存在这样一个研究脉络,突出和扩展点的研究,才不会有纷乱的感觉,而对问题认识的宽度和深度又获得了很好的张扬。

本课题采用的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就是“他说与我见”——首先把已有的研究成果、论证理由摆出来,分析其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足,然后做出自己的解释。这种研究方法不仅使自己的见解更有说服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分清“你我”,避免剽窃现成的理论使得“你我不分”。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方法,如定性分析方法、综合归纳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论证与实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等等。

总之,本课题在方法论上,也想突破陈规并做出新的探索。如果能借此表达出更加准确的研究意图,则可以作为一个成功的经验推广开来,如果不是很完美,或者可以改进创新,或者作为一个教训以告诫他人少走弯路。

[责任编辑:张俊华]

作者:徐艳玲

第3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特色科室及著名医生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始建于1958年,原名日坛医院,是建国以来中国人自己创办的首家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目前该医院已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肿瘤防治研究中心,同时也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此外,该医院也是我国肿瘤专业学术交流的中心、卫生部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卫生部肿瘤学临床医师考试中心。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医科院肿瘤医院在学科建设、临床技术、科室级别、人员配备、医疗质量、日均门诊量、年住院人次、院内病死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二十四。在该研究所公布的《中国最佳专科排行榜》中,医科院肿瘤医院的肿瘤内科及放射治疗科均排在第一位。目前,该医院拥有正式职工156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80余人,正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280余人。该医院共设有肿瘤内科、放射治疗科、妇科、胸外科、腹部外科等13个临床科室及影像诊断科、检验科、核医学科等9个医技科室,其中肿瘤内科、放射治疗科、胸外科及腹部外科是该医院的重点特色科室。该医院目前共开放住院床位1198张,年门诊、急诊量高达60万人次,年住院人数达4.3万人,年手术量高达1.3万例。该医院拥有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高能量双光子加速器、调强适形放疗仪、PET-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3.0T核磁共振仪、肿瘤射频热疗仪、影像指导下直线加速器、64排螺旋CT、流式细胞仪等国际顶尖的诊疗设备,在应用内外科手术治疗、放疗、化疗、介入治疗及生物治疗等手段诊治肺癌、肝癌、胰腺癌、大肠癌、乳腺癌、宫颈癌、食管癌及头颈部肿瘤、恶性淋巴瘤等方面一直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现将该医院的重点特色科室及著名医生介绍如下:

肿瘤内科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始建于1959年,是国家级重点科室,1984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博士学科点,同年被卫生部评为临床重点学科。目前,该科室共设有6个病区,开放住院床位200余张,拥有在编医护人员12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主任医师13人,副主任医师12人,正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8人。该医院的肿瘤内科自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各种肿瘤治疗的新技术,如高剂量化疗、自体骨髓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TAK细胞生物治疗等,在恶性淋巴瘤、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泌尿系统肿瘤、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等方面的诊治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平均每月有超过500例的住院患者和超过200例的肿瘤患者在化疗病房和门诊病房接受治疗。

孙燕医生简介:孙燕医生是国际著名的临床肿瘤内科学专家,是中国肿瘤内科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为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南洋肿瘤医院名誉院长、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国际抗癌联盟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癌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孙燕院士1951毕业于燕京大学,1956年获得协和医学院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医科院肿瘤医院从事肿瘤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是我国肿瘤内科学专业的奠基人。他将祖国医学中“扶正培本”的治疗原则与现代临床免疫学相结合,与国内外专家合作开展了扶正中药促免疫作用的临床实验研究,并应用现代化手段证实了传统中药黄芪、女贞子、芦笋、仙灵脾具有促进病人免疫功能的恢复、祛除T抑制细胞的活性、保护肾上腺和骨髓功能等作用。近年来,孙燕院士主持并完成了数百项国际性试验项目的研究工作,共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著有《内科肿瘤学》、《肺癌》、《临床肿瘤内科治疗手册》及《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等专著25部,曾荣获多种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名医”、“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

石远凯医生简介:石远凯医生现为医科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肿瘤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国新医药博士联谊会理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北京市医学教育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石远凯院长1984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1992获得肿瘤专业博士学位,曾赴日本大阪大学、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M.D.Anderson(德克萨斯肿瘤中心)进修及访问,回国后一直从事恶性肿瘤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各种内科肿瘤,尤其在诊治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储大同医生简介:储大同医生现为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储大同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此后一直从事肿瘤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应用化学疗法和生物疗法治疗肺癌、乳腺癌、胃癌、肠癌、肾癌及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

放射治疗科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的授权点,由临床治疗室、放射物理室和放射生物室3部分组成,拥有一支由医护人员、物理师和工程师等150余人组成的实力雄厚的专业队伍,其中包括主任医师15人,副主任医师9人。该科室拥有包括从国外引进的直线加速器(7台)、CT模拟定位机(1台)、常规模拟定位机(2台)、逆向治疗计划系统Pinnacle和CMS(9套)、近距离治疗机(1台)、热疗机(2台)等国际顶尖的诊疗设备,擅长应用立体定向放疗和调强放疗等手段治疗鼻咽癌、头颈部肿瘤、脑瘤、肺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直肠癌及软组织肉瘤等。

李晔雄医生简介:李晔雄医生现为该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主委、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研究协会委员、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分会理事、《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李晔雄主任1984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98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安德森癌症中心获得博士后学位,曾赴瑞士洛桑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疗科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一直从事肿瘤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应用放射疗法治疗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软组织肉瘤和睾丸精原细胞瘤等腹部恶性肿瘤。近年来,李晔雄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项。

余子豪医生简介:余子豪医生曾任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院长、放射治疗科主任,现为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专业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常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余子豪教授196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对腹部肿瘤的放射治疗有较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诊治各种难治性肿瘤。

徐国镇医生简介:徐国镇医生现为该医院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专业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卫生部医疗技术咨询专家、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北京分会副主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徐国镇教授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此后一直从事肿瘤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熟悉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临床放疗技巧及各种活检、内腔镜的操作,擅长诊治各种恶性肿瘤,尤其在诊治鼻咽癌、上颌窦癌、喉癌和脑癌等头颈部肿瘤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殷蔚伯医生简介:殷蔚伯医生现为该医院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专业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主委、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委员、国际放射肿瘤学会委员、《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殷蔚伯教授195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曾赴印度德里大学医学预防系、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医学进修学院 (汉默斯密斯医院)放射肿瘤科进修。殷蔚伯教授从事肿瘤放射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悉各种放射治疗技术及方法,擅长各种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尤其在诊治食管癌、肺癌等胸部恶性肿瘤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胸外科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诊治肺癌、食管癌、贲门癌、纵隔肿瘤、胸膜及胸壁肿瘤的专业科室。目前,该科室下设有3个病区及麻醉恢复室、内腔镜室、透视室、心肺功能检查室、胸外科实验室等亚级科室,共开放住院床位143张。该科室拥有一支由9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强大的医疗队伍,其中包括主任医师12人,副主任医师13人。数十年来,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一流的诊疗水平使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深受广大肿瘤患者的信任。近年来,该科室的手术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目前已超过1700台/年。

赫捷医生简介:赫捷医生现为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院长、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赫捷院长198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进入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从事肿瘤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赫捷院长擅长做各种胸外科手术,如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心包内全肺切除术、贲门癌根治术、食管胸上段肿瘤根治术、食管胸中下段肿瘤根治术、弓上弓下吻合术、颈部吻合术及隆凸成型术、袖状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

黄国俊医生简介:黄国俊医生现为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英国皇家外科医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多次被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名医。黄国俊教授擅长诊治食管癌、肺癌及各种胸部肿瘤。

腹部外科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是该医院的重点特色科室之一。目前,该科室下设有胰腺肿瘤专业组、肝胆肿瘤专业组、胃肠肿瘤专业组及乳腺肿瘤专业组等4个亚级科室,共开放住院床位174张,拥有医护人员105人,其中包括主任医师11人,副主任医师13人。近年来,该科室不断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诊疗设备和技术,使各种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邵永孚医生简介:邵永孚医生是我国腹部肿瘤外科领域的首席专家,现为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遗传性大肠癌协会委员、中华肿瘤学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邵永孚主任1964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疗系,曾赴法国、荷兰等国家进行交流访问,回国后一直从事肿瘤外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胰腺癌、肝癌、大肠癌、胃癌及乳腺癌等癌症。

第4篇:中国古代历史名人简介

历史名人简介

1、千古帝谜——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秦王嬴政(前259—前210)成为一统天下至高君王。两千年来,关于秦始皇的功过,也无定论。他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废分封,轩郡县,统一度量衡和钱币,使书同文,车同轨,立法创制,功莫大焉,因此,有人奉他为千古一帝。他筑长城,修阿房,造陵墓,焚书坑儒,酷罚苛政,奴役臣民,因此,又有人称他为天下第一暴君。秦始皇,说他生性残忍,心狠手辣,草菅人命,不为过。可他又纳谏如流,大肚能容。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2、无赖帝王——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前202年)正式称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他出身低贱,起于微末,投机造反,青云直上。在强手如林的乱世洪流中,连年征战,为王关中,楚汉相争,中原逐鹿,压倒群雄,登极称帝,汉承秦制,统一国,软硬兼施,巩固皇权,维持了汉家四百年江山。

3、雄才大略——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五个皇帝,在位54年(前140—前87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多有建树的封建帝王。他继承“文景之治”形成的富强国势和安定局面,一改旧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革鼎新,励精图治,对内加强皇权,巩固统一,对外开疆拓土,宣扬国威,把西汉王朝推陈出推向极盛时期,开创了历史上一个辉煌时代。

4、中兴汉室——光武帝刘秀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32年,28岁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三十岁称皇帝。他在兄长被害君主猜疑的紧急关头,忍辱负重,徐图大业,化险为夷;在兼并群雄的过程中,以智为上,攻战为辅,使天下重归汉室;以柔为道,以文治国,与民休息,善待功臣,中兴汉室,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影响颇大的一个帝王。

5.盛世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是唐王朝第二代皇帝,世所公认的古代第一明君,他的文治武功和辉煌业绩,万世景仰。李世民十八岁随父起兵太原,攻克长安,渐露头角。公元618年,李渊长安称帝,建立大唐王朝,李世民得封秦王。在随后的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时机成熟,弑兄屠弟,逼父退位,夺取皇帝宝座。他平衡群臣,恩威并重用,宽柔相济,任贤纳谏,修律谨法,以身作则,贞观大治,是中国封建帝王中文武双全一代明主贤君。

6. 智勇双全——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是北宋的建立者,他智勇双全,工于心计;把握机遇,应天顺人,黄袍加身,稳定臣民;南北用兵,统一全国;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张弛有度,宽柔有道;远见卓识,修身正已。烛影斧声,太祖之死,终成千古之谜。

7.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名铁木真,他是蒙古人最伟大的传奇英雄,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铁木真少年时代历经磨难,练就一身过人武功和英勇于练的性格。他深沉机智有大略,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在他的率领下,攻金国,打南宋,灭西夏,狂飚席卷,战无不胜。蒙古铁蹄从中亚细亚踏到了多瑙河和巴格达,他们留给欧亚大陆的是一个个“黄祸”的噩梦

8.旷世奇丐——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少年不幸,人生凄苦,当牧童,作和尚,脱袈裟,投义军,招兵买马,广纳人才,削平群雄,以猛治国,加强集权,铲除功臣;发展屯垦,减轻赋役等,他一身励精图治,勤奋好学,其文功武略,堪称一代英豪。

1 9.再造盛世——康熙大帝玄烨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是大清一代最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盛世明君之一。他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大智大勇,除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三征葛尔丹,平定漠北,亲征雅克萨,打败俄罗斯,稳定疆域,整饬吏治,广揽人才,重农贵粟,勤勉好学。

10.风流天子——乾隆大帝弘历乾隆大帝,爱新觉罗.弘历是我国最后一个有所作为的封建君主。他在位六十年,实际执政六十七年。他的一生虽然比不上祖父康熙大帝,但凭借其自身的雄心大略,在治国安邦方面也颇有建树。他好弄文舞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生性风流,不仅嫔妃成群,而且六下江南,踏遍秦淮花巷,尝尽苏杭风月。一部清代野史,多半由乾隆风流故事写就。 才高齐天

11.谋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 李斯,功过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伪饰地追逐功利权势,研学帝王术初投秦相吕不韦,后宫帏进言,献翦诸侯,灭六国,成帝王之策,得秦王嬴政信赖,驰骋于秦都。他以《谏逐客书》,说秦王取消逐客令,挽救了万千卿客,成就了大秦伟业。批驳分封,倡郡县制,一统货币,度量衡。著《仓颉》篇,创“小篆”,统一文字,有万世不灭之功。然而李斯也曾助秦始皇焚书坑儒,附赵高沙丘谋逆,最终为小人构陷,一代权谋大师腰斩于咸阳。功高亦李斯,过高亦李斯。

12.功冠群臣 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江初谋略家,汉王朝开国名相。秦末,天下大乱,萧何乃一刀笔小吏,也能乘势而起,拥立沛公,反了沛县。劝刘邦避项羽锋芒,屈尊汉中王,立稳脚跟,徐图天下;他慧眼独具,月下追回韩信,使“汉兴三杰”到了刘邦一人手下,乃汉初开国两件大事,功在萧何。楚汉相争,萧何留守关中,为刘邦大军提供了充足可靠大后方,首功在萧何!汉王朝初定,治国安邦,颁法立规,更有“萧规曹随”之誉。身居相位,历时二主,善始善终;“功冠群臣,声施后世”的盛誉,太史公受之无愧!

13.奇谋善变 不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秦末汉初谋略家,始投魏王,继属楚王顶羽,后离楚归汉,佐汉王刘邦,一匡天下,终成汉室名相。汉初三杰,韩信受谤,被擒于云梦泽,死于钟室;萧何遭谗,曾械于牢狱;张良惧祸,托言闲游。陈平却久居相位,且得善终,足见他官场权谋之老道,远在三杰之上。陈平之人多奇事:年青俊美,偏纳他人之遗孀,为当时笑谈。六出奇计佐汉,助高祖解白登围,又平定叛乱,使大汉江山天牢地固。陈平之人善谋身:高祖欲杀“连襟”樊哙,一边是真命天子,一边是皇亲国戚,陈平夹在中间受难,便对灵哭奏,解吕后构陷之心,王陈并相结交周勃,终于翦灭吕后势力,得了善终。

14.道破天下事 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龄,大唐开国大臣,贞观名相,也是唐初居位最长的宰相。他为人多智,有奇谋,人称“房谋”。隋时,人皆言隋会长久,唯房玄龄慨然而忧,一语道破天下事:“今虽清平,其亡跷足可待。”云破日出,便走马投身秦王李世民,成为幕府谋主,助李世民扫平群雄,一统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玄武门事变,他是主谋,翦除太子党,助李世民得了帝位,可谓一策定乾坤!作为大唐宰相的房玄龄,贞观元年,图治安民,不遗余力,得太宗殊遇,被誉为“汉之萧何”,也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终至辉煌,儿子当了附马,女儿作王妃,如此功绩,也不枉其为大唐天下谋尽一生。

15.瓦岗军师 千古诤臣——大唐名相魏征,以直谏扬名天下。隋末,投瓦

2 岗,兵败归唐,佐太子,玄武兵变,易主辅秦王。唐太宗时,进为宰相,成为大唐王朝决策主要人物之一。魏征,有胆,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之言,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创了历史上君“畏”臣之先例,树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典范。魏征曾向太宗面谏五十次,呈奏十一件,一生谏诤多至“数十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魏征一人。难怪魏征一 死,太宗大发感概“魏征殁,朕亡一镜”!

16.熙宁变法 争议不休——北宋名相王安石王安石,北宋神宗时名相。这位不甘寂寞的政治家,领导一场轰烈和悲壮的熙宁变法,从此这位勇士独撑大旗步入历史漩涡,成了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变法之前王安石被誉为“当世圣人”,变法后,司马大骂其为欲谋朝篡位的大奸臣;后来的宋徽宗对王安石推崇备至,而到了宋钦宗那里,竟成了北宋灭亡的魁首。作为文人的王石安,中国人妇孺皆知,而作为宰相,却争议不休,原因何在?

17.欲得天下好 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寇准,北宋宰相。太平兴国进士,景德元年称相。时值辽兵来攻,寇准力排众议,坚主抵抗,促使真宗前往督战,与辽订“澶渊之盟”,后王钦若陷害寇准,被罢相。寇准居官清廉,为世代楷模,他终生不蓄钱财,家中无歌伎,“有官居鼎鼎,无宅起楼台”,是时人对他的形容。

18.辅佐天骄 北国卧龙——元代名相耶律楚材,辽国皇族之后,元代开国大臣、名相。成吉思汗时,被召用,随后双扈主西征,观天象,卜吉凶,力劝成吉思汗不要妄杀无辜,得成吉思汗信任,遂为成吉思汗股肱大臣,尊宠至极。耶律楚材,上谏针贬时弊,保江山稳定,改革税制,武功文治,使蒙古统法者收到极盛之效。

19.帝王之师 救时宰相——明王朝名相张居正,他机巧善谋,治世有方:创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治黄整淮,修整边防,功在社稷,垂名后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时宰相”之誉。张居正作为一名改革家,不在王安石之下,他没有贸然全面整顿财政,避开了统治势力的“痛处”,改革成功,国富民安于一时。张居正作为一代宰相,为国于民鞠躬尽瘁。身为帝王之师,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师德,可谓用心良苦。然而他尸骨未寒之时,朝野狼烟四起,一帮小人便开始秋后算帐,张被罢了官位,抄了全家。

20.文胆武略 官场楷模——清代名相曾国藩,清代名相,也是个清官。他步入仕途后,曾十年七迁,37岁当上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书、日记,广为流传;立功,他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则。因此,他除了“一品侯”头衔之外,还有“中兴第一名臣”、“洋务运动领袖”、“圣贤”、“近代史之父”诸等称谓。曾国藩一生是极其成功的,名誉、地位,别人所有,他皆有,别人没有的,他也有。他成了毛泽东惟独佩服的人物,成了蒋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师形象。

21.百家宗师 千古武圣——军师鼻祖姜子牙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际遇。前半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七十多岁仍一事无成;后半生得遇明主,大展宏图,伐商灭纣,兴周八百年之基业。这就是被后人奉为神祗的历史巨人—姜子牙。他追往古而知来今,通古今之变,知胜败之势,晓民众之意,精文武之道,操攻取之术,为文王、武王之师,倾商立周,兴周盛齐,救民于水火,为后世开创了吊民伐罪,恩及百姓的范例。百世而下,被尊为武圣,太公兵家宗师,堪称当之无愧的千秋军师第一人。

3 22. 智士能臣 千古奇人——先秦范蠡,先秦杰出谋略家,罕见的智士能臣。初,越王执意伐吴,未听范蠡劝阻,险些丧命。吴国三年,范蠡伴君处虎狼之中,石室忍辱,尝便献忠,为范蠡计谋,才保越王不死。事君复国兴越,苦身深谋二十年,兴师伐吴,让越王报了仇。待越王大宴群臣之时,看破“兔死狗烹”之局,毅然辞国相、大将军之官,退隐东海之滨,治产业,力经商,十九后中三致千金,成了巨贾,名扬天下,令同代人望尘莫及,也叫后人难继项背。范蠡,可谓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不精通,于从政,于从商,总是得心应手,堪称千古奇人。

23.谋取天下 如烹小鲜——兴汉三杰之首张良,本韩国壮士,身负家国沦亡之痛,一心想行剌秦始皇,光复故国河山。因其仗义任侠,虚心上进,因而先得优越性世兵法,后广交志士豪杰,并与刘邦相交莫逆。在秦末群雄并起的混乱时刻,张良投靠刘邦,可谓目光高远。张良善谋大计,不为假象所迷。鸿门宴上巧妙策划,进退有据,让项羽无可奈何,刘邦亦全身而退。略施反间小计,便令项王军臣相疑阵脚自乱。末了,又以奇兵突袭,垓下一战而天下。

24.羽扇纶巾 智多巨星——蜀汉军师诸葛亮,古今中外,闻名遐尔。他是军事战略家,运筹惟帷幄,决胜千里。他神机妙算,奇策泉涌,智谋纵横,出神入化。如隆中妙对,巧借东风,赤壁之战,巧取四郡,奇袭荆州,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无不闪其智慧的光辉。诸葛亮,又是安邦治国的政治家。做一代名相,他奉行法制,助刘备安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德威并举,儒法并用,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不朽贡献。

25.学富五车 功盖孔明——东晋王猛,人称“赛诸葛”,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政治谋略家。东晋五胡十六国,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王猛择主而事,辅苻坚据秦州趁势而起,建立起前秦王朝,小小“前秦”之所以能枭视群雄,统一北方,堪称“常胜将军”。在治国上,独展长才,不但国泰,而且民安。可惜王猛英才早逝,五十一岁便撒手人间寰。

26.少志凌云 相知重臣——中唐谋略家李泌.李泌是唐朝中期的一位特殊人物,他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又是肃宗、代宗、德宗的顾问。在安史之乱以及以后的动荡年代里,他深谋远虑,全局在胸,避开祸端,为国家解决财政困难、安定边缘地区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唐王朝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

27.半部论语 治理天下——北宋佐国良臣赵普,北宋佐国良臣,他以孝行感动赵匡胤,以对局势的锐敏观察和果敢应变,导演了黄袍加身的好戏。他力劝太祖御驾亲征,迅速平定了众多割据政权。从唐末以来的乱世争纷中,他清醒地意识到藩镇之危和穷兵黩武带来的隐患,提出了一系列切中时弊的改良措施,杯酒释兵权堪称最佳注脚。史称赵普贵为国卿,亲若家相,沉厚多智,善断大事。从其三落三起,长达五十年的仕途生涯可略窥忠君佐国之道。

28.神机妙算天地间——大明朝军师刘基,年青时即学识渊博,“通古今之变”。初时,效力元朝,后因不满其腐朽统治,从而走向反抗,为大明江山创立出谋划策,立下不朽功勋。他为官清正,一贯反对贪官污吏,主张廉洁奉公。他性格倔犟,不畏强权,不阿权贵 ,洁身自好,超然物外,可像他这样神智过人的人也终难逃小人之陷害,以致抱恨而终。

29.遁迹空门 和尚军师——明成祖功臣姚广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佛教盛行,和尚多如牛毛;在威雄壮的历史中,计定江山的谋略家灿若繁星,但超尘脱俗,四大皆空的和尚积极用事,却极为少见,姚广孝就是这一位奇特神秘的

4 人物。明朝洪武末年至永乐年间,风云变幻,在惊心动魄的政治舞台上,姚广孝身披袈裟,口喧佛号,是地地道道的和尚,但策划兵变,指点江山,又是货真价实的军师。他最擅长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也能亲自指挥千军万马,守城却敌,在成祖朱棣夺取江山的创业中勋功第一。

30.蛟龙出头 佐清智囊—— 范文程,初为大明生员,后努尔哈赤誓师南下,他沦身为奴。皇太极登位,范文程悟移人生,甚有政治家之见识。守遵化,突围力战,战功显著;行反间,功不可没;劝降明军,乃得头功。后得皇太极重用,成肱股大臣。谏言天下,计取中原,禁令士卒勿抢百姓,乃收民心,废除增加田税,乃快民心,争取汉臣归顺、合作,乃治民心。范文程,为清朝打江山,立下了不世之功,不亚汉之张良,明之刘基。

31.乱世英杰 一代兵神——吴国名将孙武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群雄逐鹿,一代兵圣孙武,隐居于山野,闭门研读兵法。伍子胥慧眼识人才,向吴王大力举荐。兵神横空出世,率三万吴军五战五胜,大破十余倍的楚军,楚昭王落荒而逃,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最终勘破名利,飘然而去。一部《孙子兵法》更令孙武之名万古长青,成为中华文化史上最为绚丽的军事艺术之花。不仅照亮了中华兵学的长空,更突破了传统,走向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文明:经济、哲学、医学、体育、文学,都被孙武的人生智慧刻划了或深或浅的烙印。并为世界军事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32.纵横天下 一战扬名——秦国名将白起。他聪明好学,不负父亲期望,在率兵伐韩的战事中,屡出奇兵,一战扬名。此后数十年,白起统率秦军南征北战,战无不胜。设疑兵麻痹魏、韩联军,迫使求和;以水淹之计,迫使楚国迁都;与赵军长平之战,堪称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白起以诈败之计诱敌深入,然后聚歼;也以常胜将军的美名,永载青史。白起性格耿直,屡抗秦王之命,最终落得个赐剑自刎的结局。

33.“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大汉名将韩信。韩信祠庙上这副对联生动开象地概括了他坎坷曲折的一生。萧何有举荐之恩,偏又夺命无常。漂母救命在前,吕雉诛杀于后。观其一生,功莫大焉,然而憾事亦多也。忍辱胯下,成就千古佳话。舍项羽,投刘邦,堪识时务者为俊杰。而后登坛拜将,奇兵渡陈仓,以闪电战接连平定了三秦、魏、赵诸地,攻城掠地,成为汉名将之首,一跃手握雄兵的实力人物。

34.驰马立功 将中名将——西汉飞将军李广。飞将军李广,以“良家子”身份,投身从伍,因其身材魁伟,两臂修长,骁勇无比,骑射无双,成为军中之翘楚。他不仅勇于冲锋陷阵,冒险御敌,更体恤士卒关心下部,因而深受爱戴。上郡 一战,他率领百余人对阵数千匈奴。河西战役,他领四千先锋,遭遇十倍敌人的围困虽拼命血战突围而出但功过相抵,未得丝毫赏赐。他一生大小七十余战,依然未能封侯,却被刀笔吏逼上绝路。

35.野小子金龟婿——击破匈奴的大将军卫青汉武帝时,平阳公主的一个女仆与县吏私通,生子取名卫青。因身份卑贱,饱尝屈辱和虐待。因偶被武帝相中,时来运转 ,拜将讨伐匈奴。他胆略惊人,孤军深入,越过长城,直扑西域,大获全胜,奏凯还朝。尝到甜头的卫青更大胆,每每驱军数千里,踏冰雪,顶风沙,迂回侧击,出其不意,经历河南、河西、漠北三大战役,终于解除了匈奴之患。从前忍饥受冻的野小子,终于扬眉吐气,娶了以前的主人,当今皇姊平阳公主为妻,小小人物,一跃入龙门。

36.功盖天下 位极人臣——中唐名将郭子仪青年郭子仪刚毅勇猛,不畏贵

5 权,在被押赴刑场时,依旧昂首阔步,毫不惊慌,其凛凛潇洒状,为李白大为叹服。他居于开元盛世,却能居安思危,勤练军马。及至安禄山兴兵反唐,郭子仪挥师讨逆,肩负起扭局的重任。临敌决战,筹谋划策,以假乱真,虚张声势,单刀赴会,恩威并重,便解之围。他为了减轻军费开支,不顾年迈体衰,亲自下田耕作。治军宽厚,爱民如子,深得国人爱戴。七子婿皆为朝作官,为了避免是非,多次拒绝朝廷的高厚奉禄。

37.大鹏虎将 千秋义士——宋朝抗金名将岳 飞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宋朝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他少年时便有壮志,四处拜访名师,习武读书,孜孜不倦。十九岁应征从军。他作战勇武机智,灵巧兼备,攻必克,守必固,一生历经大小一百三十余次战斗,无一败绩。他治军严谨,赏罚分明,大军所至,闻风而逃。恢复故疆宏愿,眼看就将大功告成,朝迁却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催其撒兵,大好形势付诸东流。青山顿首,江河呜咽,一代英杰竟含冤蒙难于风波亭。天日昭昭,正气何在?

38.昔日放牛娃 开国擎天柱——明朝开国名将徐达问苍茫乱世,谁主沉浮?淮西庄稼汉徐达应声而起,助元璋,举义旗,横扫江南如卷席,舍去肉身作人质,深得太祖嘉许。他驱火船,匹马当先,战鄱阳,围平江,破敌不忘民心。他顺应天时地利,驱雄兵,克大都而不骄,扫西北而不倦,镇边关而不怠,堪称将中良玉。他生性温和敦厚,功高而不忘谦逊处世,纵然朱元璋百般宠信,任不忘君臣之秩,时时小心应对。

39.“万里海疆赖汝平”——抗倭名将戚继光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明嘉庆三十四年,他被调防到倭患最为激烈的浙江前线,要求将士必须学习武艺,提高全军战斗力。这支经过言传身教,纪律严明的“戚家军”,迅速成长为抗倭寇的主力:血战合州城,设伏上峰岭,千里援福建,夜袭仙游短短数年,便将东南的倭贼消灭殆尽,大壮了我中华国威,成为抗击侵略、流芳千古的民族英雄。值得一提是,戚继光不仅创作了多部有价值的军事理论著作,在实践中,还发明了一些克敌致胜的武器。

40.半百授衔 中兴名臣——清代名将左宗棠的前半生可谓碌碌不得志:读读闲杂文章,做幕僚,出主意,代替主人写奏章,回老家募兵筹饷。他的机遇来自乱世兵荒,五十岁是个起点。另组湘军,初显锋芒;追剿义军,小败大胜,官衔越来越高,手下难免鲜血横流,所以人称“左剃头”。他志坚、性刚,老而弥辣,身为洋务派先驱,他整海防,肃军纪,办船厂,发动民众,保家卫国,反对与法寇议和?其志可嘉,其意可怜。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之笔。

41.太监宰相第一人——秦?赵高本赵国贵族后裔,春和灭时被掠入秦,父子先后被阉,少年赵高饱尝人间辛酸。入宫后暗立复仇之志,忍辱负重悉心侍侯少公子胡亥深得秦始皇赏识。公元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策划阴谋,巧言厉色拉李斯下水,瞒天过海,矫诏逼杀公子胡苏,将大将军蒙括史弟下狱,成功邦助胡亥篡位。事后升为郎中令,控制朝纲。接着赵高充分施展其凶残手段,诛杀异已腰斩同盟者李斯,他指鹿为马,玩秦二世股掌之上,最后发动政变,逼杀二世。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天之灵他怎能明白,铁打的大秦江山竟然毁于一阉人赵高之手?

42.敛财弄权乱汉宫——东汉?张让东汉末,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独霸朝纲,权倾天下。张让颖州(今河南禹州)人。他从宫中一杂役太监,逐步爬上太监首领中常侍。他怂恿昏君刘灵帝刘宏设立“四园卖官所”,公开卖

6 官敛财。又在汉宫西苑设“裸游馆”,专供灵帝淫乐,哄得灵帝喜笑言开。他“僭越”朝制,把自家庄园建得皇宫还高,又怕灵帝发现,挖空心思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祸”来蒙骗灵帝,这个昏君竟然确信,还口口声声称张让为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货色。张让率领十常侍,颠倒黑白除异已,捏造罪名杀朝臣,终于引起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不满。张让又先下手为强,诱杀何进,导致京师卫军变乱,杀尽宫中几千太监,张让也走上绝路,投身黄河。

43.太监军师——唐?高力士是大唐一代最有权谋的太监这一。他从一流浪少年,遭阉入宫侍奉女皇帝武则天,目睹深宫中种种险恶和残酷,逐渐领会了一套处绝学。“神龙革命”中他随机应变,择主而事,投靠李隆基,将主子武则天拉下马。后又出谋划策,助李隆基诛杀韦后和太平公主,终成唐明皇最忠实的心腹奴才。不过,高力士在创造唐朝“开元盛世”的过程中出过不少力,献过不少良策,这在中国历届太监中,算是出类拔荟的高人了。高力士在历史舞台上演出最精彩一出戏,是他一手撮合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旷世姻缘。是他成就了杨贵妃,也是他在马嵬坡缢死了杨贵妃。成也力士,败也力士。真是美人一笑媚千古,空留长恨在人间。

44.阉海权宦 厚黑高手——唐?李辅国从夏朝到清代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宫中太监,成千上万,且不去说好坏忠奸,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印迹者不多,象李辅国这样的太监宰相,只赵高和他两人其后再无来者。大凡乱国枭雄,都有一套超乎常人的厚黑心术,李辅国是此中圣手。阿谀奉迎,溜须拍马,他不学就会。翻云覆雨,落井下石,他无所不能。谋害同类,残杀异已,他从不手软。从亲王、宰相到皇后、皇帝,有用时可成为手中权杖,无用了则手起刀落,痛杀干净。李辅国一生忙碌,谋权固位,巧取豪夺,拥城国之富,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尸弃荒野。

45.监军误国 流毒四海——宋?童贯,少年净身入宫,投于大太监李宪门下。他为人乖巧,揣摩功夫十分了得,精于媚术。徽宗即位后,他如鱼得水,使出浑身解数,献古玩,弄字画,用尽心思讨得这位风流天子的欢心,从此平步青云。他与蔡京联手,排挤朝臣。公(即蔡京)媪(即童贯)二相,朝内朝外,互相勾结,独霸北宋军政大权,朝野百官,尽出其门,童太监成了“童大王”。童贯独领兵权二十年,北宋在与辽、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国力日虚,他却兵权永固,足见他保权固位手段之高。

46.自阉走向富贵路——明? 王振本是一介失意文人,他从历史上不胜枚举的宦官发迹擅权事例中,找到了一条代天行事,富甲天下的捷径,获得了自我阉割的精神力量。于是他像赌徒一样,把肉体和人格作为赌注,用自我阉割的代价,铺就一条飞黄腾达之路。他臵传统观念与社会议论于不顾,排斥辅政大臣;盗毁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的铁牌,使宦官公开地走上政治舞台;大权独揽后,疯狂敛财,打着皇权的旗号干预财政,贪脏受贿,把发财的主意打到了和尚尼姑头上;翦除政敌手段,阴险毒辣,肢解残杀刘球,为明英宗时期最为骇人听闻的惨案。王振专权乱政,导使英宗被俘,自已也送上绝路,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砸死,魂归黄泉。

47.八虎之首“立皇帝”——明?刘瑾,明史上最有名的太监之一,人称“立皇帝”。他少年入宫,凭借好用的头脑,学会一身钻营功夫,得到大太监李广赏识推荐入东宫侍奉太子朱厚照。他倾心尽力讨太子欢心,不久成为太子心腹内臣。太子继位后,刘瑾连连升迁,很快当上了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答天下奏章。他把贪淫乐的明武宗哄入豹房,炮制“奸党”名单,把56位正直朝臣

7 一网打尽。朝廷的一切决断独揽,成了无名有实的“刘皇帝。他还依靠东西厂和锦衣卫等机构大搞恐怖,使天下人人自危。又妄改朝制趁机广纳赂贿,朝臣纷纷仿效,贪风四起,明王朝由是江河日下。

48.阉海第一枭淫——明?魏忠贤,本是一市井恶少,目不识丁,却谙熟拍马绝技,入宫不久,得太监王安提拔,又与皇孙奶娘客印月打得火热,并接近万历皇帝,地位和权势与日俱进。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他和客印月开始揽权干政。他恩将仇报除王安,逼走魏朝,杖杀朝臣,大兴冤狱,捕杀东林党,私植党羽,自称“九千岁”,为历代阉官专权乱国的最高峰。他不仅献春药怂恿皇帝淫逸,自已娶妻纳妾,抢夺天下民女,害死多少薄命红颜。崇祯皇帝继位后,魏忠贤被除。

49.恃功骄横终伏诛——清?安德海,10岁入宫当太监,由于办事灵巧,颇有眼色,深得主子欢心,称他“小安子”。1861年,他遇到了一个机会,就一步登天。是年,咸丰帝临终密诏,由其独子载淳继位,肃顺等八臣摄政,并密令:如那拉氏弄权,可除之。安德海把遗诏密报那拉氏。咸丰死后,他充当那拉氏和恭亲王的密使,奔走于热河和北京间,使辛酉政变一举成功。“小安子”劳苦功高,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他为总管大太监。安德海成为慈禧心腹后,恃功自大,干预朝政,打压恭亲王,挑拔两宫皇太后,树敌众多,他疯狂敛财,骄横处世最后落个伏诛济南,身首异处的下场。

50.清代厚黑第一阉——李莲英李莲英从咸丰六年(1856)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宫,在清宫长达五十二年。是慈禧太后最宠爱的贴自太监,也是清代品位最高、权势最大、财富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大宦官。他对主子的奴才嘴脸,和对同类的凶狠残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狐假虎威,有恃无恐,臵诸侯于脑后,视军机大臣为等闲,;朝中大员及外省督抚,无不对其巴结奉承,仰其鼻息。举凡国政朝纲、清廷要务,无不与闻,无不参预。

51.贪脏纵敌 害贤祸国——伯喜,春秋晚期人,生于楚国。因躲避父难投奔吴国,在伍子胥的引荐下,但任吴国太宰(大夫),与子胥一起共谋国事。起初,由于尚未在吴国站稳脚跟,他与伍子胥同舟共济,出谋划策,为吴国出了不少力。得志后,便利用权力和地位,贪财纵敌,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拿人钱财,替人免灾。他助勾践引美女西施入吴,把夫搞得神魂颠倒,忘了杀父之仇,放过勾践一马,最终落得国破身死的下场。吴国既灭,他也完成使命,勾践毫不犹豫送他上了断头台。

52.祸国奸雄——安禄山.性狡诈多智,深得唐玄宗宠信,兼任范阳、卢龙、河北三镇节度使,带甲二十万,遂生反心,755年他同史思明自范阳起兵,发动叛乱,攻占了洛阳、长安。昔日威风八面的大唐天子,也惶惶逃离长安,直奔成都。安禄山攻陷洛阳后,纵军烧杀抢掠,好酒好色,不得人心。内部纷争日甚一日,一代奸臣死于亲生儿子安庆绪刀下,其人虽死,其毒犹存,好端端一个大唐帝国,从此江河日下,盛世不在。

53.盛世奸相——杨国忠.主杨贵妃堂弟,因杨贵妃得宠而入朝为官,李林甫死后,拜为右宰相,封魏国公。他本是一位无赖之徒,入朝之初,与李林甫臭味相投,狼狈为奸,后又相互争斗,代李而为相,一时权倾天下。杨国忠无能就不容能人入朝。他广收贿赂,纳一批贪劣者入朝,致使朝纲败坏,愚蠢者当道。他与安禄山争宠,加速了安史之乱的暴发,也把自己逼上黄泉路。

54.卖国求荣 屈身事敌——张邦昌张邦昌在金兵南侵,大宋王朝处于危亡之际,畏敌如虎,尤其害怕战争一起,耽误了自己的前程,因此力主议和,向

8 金人屈膝投降。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被作为人质,送到了金营中,被外来征服者表面上的强大和气势,吓得手脚无措,痛哭流涕地向金人求饶,他的丑恶表演,丢尽了大宋王朝的脸面。张邦昌被金人推举为大楚皇帝,定都南京。虽登位时间仅仅只有三十三天,但他丝毫没有敷衍金人,徐图后举的打算,而且心甘情愿地卖国求荣,为敌效命。成为千古遗臭的民族败类。

55.乱政专权 误国害民——蔡京.有才无德,乱政专权,长达二十年。他打击迫害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被卷入这次政治漩涡之中达309人之多。他引导宋徽宗尽情享乐,大兴土木,国库财富耗费似流水,致使东南地区许多人倾家荡产;他胡作非为,把北宋拖到了灭亡的边缘。蔡京为官期间,贪脏枉法,收刮民脂民膏,在南逃时,家中的金银财宝装了满满一大船。途中为防不测,还将四十余担金银珠宝放在族人家里。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落得个死后没有棺材的可耻下场。

56.通敌卖国 残害忠良——秦桧.秦桧之奸,一是害人太多,二是甘为金贼,三是私惠亲旧,贪得无厌。他杀岳飞,残害忠;阻挠抗金,倡议和,跪拜金人;屡施手段,破坏北伐。秦桧之阴,尽显其于政治清洗之中,制造党祸,打压政敌,赵鼎、李光、王庶、胡铨、张浚被整,党祸、文祸、言祸令人胆颤心惊。秦桧厚颜,掩盖罪恶,为己立碑树传 ,欺世盗名,其做官权谋,可谓独特。

57.狂征暴敛 心黑手毒——阿合马.阿合马步入政坛后,一手遮天,植党专权,把持朝政二十余年,干了不少坏事。他一方依靠自己的地位和职权,采用花样翻新的敛财手段,狂征暴敛,民不聊生,致使天下怨忿;一方面植党专权,诬杀异己,损公肥私强占民田,挟权经商,获利归己,同时运用各种手段,把良家妇女据为己有,妻妾达四百余人。阿合马被杀死之后,在他家中收出两张人皮,生活腐配,心狠手毒,令人发指。

58.巨奸大恶 贪贿误国——严嵩.严嵩出身平寒,中进士入仕后,直到四十八岁,才悟出窍门:要想当官就得说假话,巴结权势,。于是,他变计逢迎,多方运动,入京做了礼部尚书,得到了明世宗宠信,登上了首辅宝座。发迹后,他贪权残暴,恩将仇报杀恩人,陷害同僚,臵死地而后快。专权乱政,导致了明王朝蒙受外敌入侵的奇耻大辱,祸 国殃民却让别人充当替罪羊。革职抄家后,他死在墓舍中。

59.欺主乱政 专横跋扈——鳌拜.鳌拜出身将门,自幼弓马娴熟,技艺高强。他力大难制,性情凶暴,驰聘疆场,战功赫赫,有勇士之称号,得以封官晋爵。在皇太极死后,他为顺治帝幼年继位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得顺治帝信任。康熙即位,为四辅大臣之一。他广植私党,滥施权力,后被 少年康熙智擒,革职拘禁,病死幽所。

60.惊世巨贪——和珅 ,满洲正红旗人,世袭三等轻车都尉,巧附机缘而得乾隆宠信,渐次升为御前侍卫、护都统、户部尚书、议政大臣、兵部尚书、大学士、以至封为公爵,位极人臣,独揽大权。他精于观测揣摩谄媚逢迎,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被观之于心,极尽讨好之能事。在他当政二十年间,其私人财产超过国家十年财政收入,为“天下第一号大贪官”。

61.性格坚毅 不让须眉——吕雉在中国上古时代,处于权力顶峰的国王、君主、皇帝宝座,是男人的专利,女性可望不可及。经过楚汉相争战火洗礼的吕雉,巾国不让须眉,在历史上第一个站出来向皇位男性格局叫板,勇于向在男人垄断的政权世界里角逐争锋,斩韩信,剁彭越,临朝称制,开外戚专权先

9 河,变刘家江山为吕氏天下,呼风唤雨,让男人们低下高贵的头颅,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执掌国家大权、政绩卓著的巾帼枭女。

62.北魏女枭——冯太后南北朝时期振兴北魏的“太和改制”,人们往往把这一功劳归于孝文帝,其实改制的真正主持者是文明太后冯氏。他降世之后就历尽磨难,从一个卑贱的宫中婢女,一跃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文成帝死后,她采取果断措施,平定乙浑之乱鸩杀献文帝,两度垂帘听政,执掌朝纲二十年,。在以男宠为股肱之臣的核心集团辅佐下,大力推行“均田制”,和“三长制”,严励打击贪官污吏,实行汉化政策,富国强兵,把北魏的封建化推向一个新的里程碑,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3.中国唯一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最大限度地开发青春美貌和肉体资源,迷住唐太宗,施展媚态拴住唐高宗;扼死亲生女儿换凤冠,毒杀亲生儿子霸皇权;利用酷吏消灭政敌,借助头颅平息危机。心狠手辣被后世称为“千古未有残忍之人”。她极有耐心地经营了50年,终打破皇位男性化格局,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64.武则天的影子——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美艳而工于心计,能屡屡避祸,死里逃生,巧用谋略,铲尽韦武集团,为匡扶李唐皇室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唐代除她母亲武则天以外,第二个在政治上最为杰出的女性。随着她的地位和威望上升,权力欲愈来愈大,不但参与朝政,而且要把握天下。每有军国大事,皇帝总要请她商议;每见宰相有奏,睿宗总要先问一句:“这是与太平妹妹商量了吗?”当她密谋太子,“以窃威权”之际,万万没有想到,唐玄宗“七月三日事变”,将太平公主赐死。

65.铁马红颜——萧燕燕.萧燕燕正式登上政治舞台这初,面临的是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的艰难局面。她处变不惊,沉着果断,在皇权受到威胁之时,毫不犹豫舍去亲情,亲手鸩杀了大姐和二姐,同时广揽人才,在韩德让等蕃汉臣僚的辅佐下,顺应历史趋势,仿效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整饬内务同时,东征高丽,迫使其称臣纳贡;西讨阻卜,降伏其众;挥师南下,活捉杨业,结束了宋辽双方的长期战争,重振辽王朝雄风。萧燕燕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武功卓越著称的皇后,而且也是推进契丹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女英雄。

66.大清定海神针——孝庄文太后,一生饱经风霜,波澜壮阔,。她经历三朝,辅佐两帝,运筹后宫,不临朝擅权,顺应时势,不固执旧制。宫廷争宠,可以毒死亲侄子;入主中原,不耻色诱洪成畴;为了儿子保位子,舍得身子嫁叔子;胁助孙子擒鳌拜,平三藩,堪称建立大清王朝的定海神针。雍正皇帝赞扬他的太祖母“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

67.阴狠毒辣老佛爷——慈禧太后慈禧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女人,咸丰尸骨未寒,她就发动政变,铲除顾命八大臣,登上政治舞台,垂帘听政,独掌大权。她在长达48年的统治中,政治上专断,思想上守旧,生活上糜烂,性格阴险毒辣。先后毒杀慈安,害死两个皇帝,三度垂帘听政,和大小帝国主义签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断送了大清江山,而且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有一副对联对她的一生作了概括:奇女子热面孔善结人缘一手遮天风风雨雨控驭中国多至半个世纪;妖妇人冷手腕暗含杀机三次垂帘听政忽忽喇喇奴役臣民将近四亿人口。真可谓形象生动!

68.乱世艳谍——川岛芳子,本是清末皇族的一位公主,地道的中国人,幼时被其父送给东洋人作养女,在日本帝国的教育熏陶下,蜕变成为二十世纪

10 三十年代的乱世艳谍,在日本红极一时,享有“帝国之花”的美誉,一度成为当时日本青年的青春偶像。川岛芳子在日本侵华的十五年间,以中日两国军、政、财界为舞台,周旋于东京、东北、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利用娇艳的身躯猎取情报,在暗杀张作霖,抢走婉容皇后,拥立满洲国以及制造“一二?八事变”中,干了许多罪恶勾当,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当局以汗奸叛国罪枪毙于北京,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69.“雷山老母” 汪伪第夫人——陈璧君,原本南洋华侨富商之女,巧遇汪精卫在铁窗内结成“患难夫妻”。抗日战争全面暴发以后,她夫唱妇随,成为汪伪政权的“第一夫人”。她秉性爱出风头,汪精卫的政事,没有她的干预,会常常办不成。汪在白天在会上决定的事情,夫人一反对,第二天开会又再议,汪先生准会推翻。她生性泼辣,连蒋介石也敢骂,被称为“雷山老母”。日本投降后,陈璧君被国民党当局诱捕入狱,后被终身监禁。于1959年6月17日病死在狱中。

70.横跨三个世纪的耀眼女性——宋美龄,这位曾风靡一时的“第一夫人”,横跨三个世纪的时代女性。由于她的家世和婚姻,加上独特的个性和才貌,一度成为中国最耀眼的女人。她参与朝政,干预蒋介石,穿梭于国际国内政治舞台。一时间有关她的传说象神话一样遍布世界。而她毕竟是个女人,也有女人的需要和女人的情怀。江河日下,流水无情,随着蒋家王朝大厦的倾塌,她个人的悲剧也不可避免。

71.投机人生皇帝梦——袁世凯清末民初袁世凯,投机人生,刚刚还是维新运动的极积支持者,一会儿又成了仇视变法的慈禧太后的座上宾;昨天还做作着的内阁总理大臣,一晃又成了***大总统。当袁氏妄图恢复帝制,做起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之时,终于败露了投机者和独裁者的本来面目。在全国一片讨袁声中,仅仅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梦,袁氏军阀集团四分五裂,他也在众叛亲离的绝望中,孤身只影走向了黄泉路。

72.狐狸心计 北洋军阀——段祺瑞.段祺瑞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历史人物。他早年留学德国,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受到袁世凯的提拔重用,参与北洋军阀的创建,被誉为“北洋之虎”。在辛亥革命前后,他成为北洋军阀的最高指挥官,镇压武昌起义,逼迫清帝退位;左右开弓,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参与镇压二次革命;袁死后,他成府院之争的主角,以出卖国家主权为代价,向日本大量借款,与日本签订密秘《军事协定》,并批准在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上签字。他一手策划直皖大战,在两次直奉大战中,翻云覆雨,制造政潮;北京政变后,东山再起,出任民国总执政,弄权卖国,变本加厉,丧心病狂地制造了“三?一八血案,在民国史上留下了血腥的一页。

73.先当土匪 后当元帅——张作霖张作霖统治奉天、东北、华北长达十三年之久,从一个绿林好汉,爬上国家元首的宝座。他天性狡黠,大胆勇为。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与群雄相比,在于他擅于收揽人心,礼贤下士,并能薄以待己,宽以待人,且能深谋远滤。他在当土匪时,就力求发展,扩充实力,并以实力作为投靠官府的资本,终于走上官途。张作霖嘴上总说:“我是一个武人,不懂政治。”其实他脑筋灵活,是一个思想敏感的人物。法军福煦元帅在沈阳见到他时,说过:“张作霖两只狐眼,机警过人。”

74.乱世狐狸 投机革命——阎锡山 20世纪上半叶,晋系军阀集团统治山西38年,首领阎锡山成为“不倒翁”式的人物。人称“乱世狐狸”,能独霸山西而不倒,他自有一套独特、狡诡的生存方式。为了自己的生存,一会儿联合

11 直、奉军去打西北军,一会儿又联冯倒蒋,导致百万大军血战中原;面临民族危机,在与国共、与日卫的关系中,玩着“在三颗鸡蛋上跳舞”的游戏。他搞“保境安民”,修筑窄轨铁路,竭力拥有自己的金融和军火工业为主的经济体系,以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抗战胜利后,他反对国共停战,把自己拴牢在蒋氏内战的战车上,终于始自己归于覆灭。

75.秀才大帅——吴佩孚.吴佩孚早年曾考中秀才,后三入军事学堂,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知识,对用兵“诡计”,十分精通,文武双全,时人称之为“秀才大帅”。他善于捞取政治资本,多次倡言开国会,要求停止内战,甚至宣扬“四不”主义,欺骗民意。直皖战争中,他采取以逸待劳、随机应变策略,只打了三天就迫使段祺瑞通电辞职,被帝主义说成是中国的“强者”。他虽精通诡谋,但在北伐军打击下,几十万人马灰飞烟灭,赤手空拳发出了愿为“太平之民”的哀鸣,最后落了个死得不明白的下场。

76. “北洋之狗”——冯国璋 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时,延揽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三人,并委以重任,时称“北洋三杰”。北洋人中戏称:王龙、段虎、冯狗,这就是“北洋之狗”冯国璋的来历。“冯狗”有两面之意,一是忠诚,即忠诚北洋团体,忠实于袁世凯;二是善于迎合,善讨主人欢心,同时善变。表现心无主宰,胸无定见。然而,他善于见风使舵,便中取利,在三杰中,唯有他坐上了国家元首的宝座,尽管只是“代理”,但毕竟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

77. 西北恶狼——马步芳.马步芳自幼随父从戎,深知枪杆子是马家命脉,为扩充兵力,大量收罗盗匪,仿照国民军的军事训练整饬部队,中原大战暴发后,成为马氏家族的主要代表,横行西北,当上了“青海王”。他利用宗教家族势力、地域观念、民族纠纷、愚昧政策和镇压手段,控制压榨青海及周边地区的各族人民,实行血腥的反动统制,甘心充当蒋介石门下恶狗,疯狂围攻堵截红军,犯下了滔天罪行。1949年西北解放,马步芳势力土崩瓦解,被迫逃离大陆,于1973年,客死沙特。

78.政治变色龙——盛世才.盛世才早年东渡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怀着政治野心进入新疆,“一炮成功”当上“新疆王”。为了独揽军政大权,他用“三把刀”铲除异己,不惜杀害自己亲弟弟。他盘踞新疆十二后之间,费尽心机,上演了政治变色龙一幕幕丑剧:一时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时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民生主义,一时是联***员,还自封中***员,一时又是忠诚的国民党员。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保其“新疆王”的宝座,排除一切派系,不使大权旁落,要的是完全独裁。

79.杂牌军阀中的枭雄——杨森辛亥革命后,四川大乱,军阀层出不穷,他们或投机革命,或拥兵自重或荼毒民生,给人民带来无穷痛苦,给社会经济造成惨重破坏。杂牌军阀中的枭雄人物就是人称“川蜀耗子精”的杨森。他早年就学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后来投机革命,加入同盟会,参加护国运动。北阀战争时,担任军长之职。他一方面,与武汉国民政府虚与委蛇,另一方面与北洋军余部暗行勾结,蒋介石政权巩固后,他拥蒋***,进攻红军,成为蒋介石宠信,解放前夕逃往台湾。在民国期间,杨森以妻妾多闻名,世人称夫人成连,子女成营。

80.混世魔王——张宗昌,他本是家乡遭人唾弃的浪子,凭着一股劲闯关东,在动荡年月,闯出了混世之道,从东北到江南,为奉军开路,不愧见风使舵高手,得到了张作霖的信任,在山东拥有自己的地盘和十几万军队,他没有

12 文化,做事荒唐,丑态百出,为世人所笑。他摧残妇女,残害人民,祸国殃民,遭到众人唾骂,是横行一时的大军阀。

第5篇:中国历史朝代简介 夏朝

夏朝(前2033?-前156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然而夏的统治并不巩固,启在位的时代就发生了伯益叛乱;启之子太康也治国无方,当政期间更是战乱纷纷,最后被东夷的后羿夺取了统治权,史称“太康失国”。后羿与太康相同,也是一个无能的统治者,终日沉溺于游猎之中,将政事完全交与寒浞手中。寒浞掌权后,杀后羿而代之,自立为王。

后,太康弟仲康之孙少康与夏朝遗臣伯靡联手,起兵打败寒浞,恢复夏朝的统治地位,史称“少康中兴”;夏朝的统治这才得以巩固,进入了国势向上的相对稳定时期。自少康以后的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等八代的统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到夏代的第十三个国王孔甲执政,夏朝开始走向了衰亡。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引起人民的不满和诸侯的叛乱。夏朝的统治从此发生危机,只过了四代便导致了亡国之祸。故而史书记载“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国语·周语》)。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故而,我们今日了解夏朝只能从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传说中略知一二。近年来,通过对夏都遗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使我们对夏代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发现了大量青铜器、陶器及大面积宫殿遗址群。由此看来,夏朝已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并且掌握了冶金与铸造技术。与石器时代相比,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传说,酿酒业也是由夏朝开始的。《世本.作篇》有“伐狄作酒”的记载。)另外,从一些古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夏朝已经采用干支纪年,并且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夏时”,这都是当时科学文化水平的见证。 夏朝共经历十三世、十六王,他们分别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发—夏桀,前后约四百七十一年 。夏王朝是一个古老的王朝,虽然距我们已经四千年,但关于夏的一些传说至今还广为流传。由此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夏作为上古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夏朝就没有此后中华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

夏朝简史

大禹治水,有功天下,被禹立为继承人。

禹收九洲,金铸九鼎,以显其功绩及威信权力。

禹之子启,承袭父位,中华历史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夏朝。

奴隶制社会大致形成于禹在位时期。

禹传位启,启传位太康,后历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履癸即桀,夏王朝最后一位大王。

夏朝帝王列表: 夏朝版图

商朝

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娀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成汤回师毫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成汤在位十二年而死,死后由外丙即位。自外丙经仲壬至太甲几代执政时间都很短,商朝的大权实际掌握于伊尹手中。太甲即位后,不遵先法,胡作非为,伊尹便把他放逐到桐。及至悔过,伊尹又亲迎太甲回来继续执政,商的统治又呈现出清明气象。

太甲死后,传位于其子沃丁,其后历经太庚、小甲、雍、太戊四代,商朝统治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执政期间,商朝才再度兴盛起来,出现了继成汤之后最好的政治局面,故商人称太戊为“中宗”。

商朝中期的几百年间,历代统治者由于朝廷内部的分争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曾多次迁都:仲丁自毫迁于嚣;河檀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奄;盘庚自奄迁殷。自盘庚迁都到殷起,商朝的国势又开始上升。武丁即位后,大力选拔人才,任用傅说、甘盘、祖已等贤能志士,征服了周围的各方国,大大的扩充了商朝的疆域和人口,为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段时间,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达到商朝后期的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之后的商朝,开始逐渐走向了衰亡。武丁之子祖庚、祖甲相继即位后,在政治上没有才能,又荒淫无道,致使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而自祖甲之后的六个国王(廪辛、康丁、武已、文丁、帝已、帝辛)则比祖甲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帝辛(商纣王)时,商王朝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女妲己,将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废除贬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为此,不仅朝中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诸侯和各方国也于商王朝离心离德。公元前一零二七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领导下,在牧野一举击溃商军,从而结束了商王朝六百多年的统治。

商王朝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在政治、经济以及科学等各方面都比夏代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我们考古出土的殷墟遗址来看,商朝已完全脱离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游牧而改为定居。在殷墟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龟甲及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物品。其中,在安阳发现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这说明商朝的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以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在占卜龟甲上发现的甲骨文,被普通认为是商时代的文字,这是我们今天可以识别的最早的中国象形文字,为我们今天研究商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商王朝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约四百九十六年。 商朝简史

夏桀无道,部落首领汤反。建立商王朝。一开始定都毫(念:bo。今河地商丘。),后盘庚在位时迁都殷(今洒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商朝亦叫殷商。 汤之后有:外丙、仲壬、太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澶(没有水字旁的)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乙(文丁)、帝乙、帝辛。帝辛即纣,商王朝最后一位大王。

商朝帝王列表:

商朝版图

西周

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

周的先祖起源于黄帝族,在夏朝时,周族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故而,周族是一个善于农业耕作的部落,这大大促进了周的经济发展。至周文王时,周已发展成为一个可与殷商抗衡的大诸侯国。文王是周朝历史上卓有政绩的统治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在军师姜尚的辅佐下,开始了“翦商”的准备,先后灭耆、邗、崇等国,又迁都于丰(今西安市西南),于是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在迁都后的第二年,文王卒,其子姬发继承王位,即赫赫有名的周武王,继续周朝的灭商行动。武王九年,周于孟津大会诸侯,并与诸侯结下同盟,共同讨伐商纣。此后,武王又打败商军于牧野,攻占商都朝歌,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武王死后,其子诵即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权。在他的统治下,周消灭了各个叛乱势力,东迁国都于“雒邑”,加强了对东方诸部的统治。分封周室亲戚及有功大臣为诸侯。建立“周刑”稳定了社会秩序。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治理,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了巩固,开始走向繁荣。西周自成王,经康王、昭王、至穆王,是向外扩张的时期。成王时代周公旦平定了东方的小诸侯国,而康王、昭王、穆王等人也都使周王朝的疆域和人口有所扩大,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达到了周朝的鼎盛时期。昭王后期,周王朝又开始了南征。十九年,昭王亲率大军伐楚,但却因不得民心而失败了,昭王也死于南方。

厉王是周朝的第十代统治者,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对人民大肆压迫,却又禁止人们议论国事,致使人民怨声载道。最后,愤怒的人民冲入王宫,赶走了厉王,结束了厉王的残暴统治。至此,周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厉王逃走后,诸侯推举共伯和摄理王事,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司马迁著《十二诸侯年表》就从这一年开始,自此中国才有了准确的纪年)。共伯和好行仁义,在诸侯中有很高的威信,他代国王行使权力长达十四年。逃亡的周厉王薨后,共伯和立太子静继位,是为周宣王。宣王是位开明的君主,以昭公、周公二相为辅,又任用尹吉甫、仲山甫等贤臣,使得国家逐步恢复了往日的统治,各国诸侯纷纷来朝见周天子,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宣王中兴”。然而,中兴的局面并没有长久保持下去,宣王薨,子宫涅继位,是为幽王。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皇帝,与厉王一样,他也是昏庸之君。他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结果,当犬戎举兵大举进攻的时候,幽王再次点燃烽火,竟没有一个诸侯发兵相救。幽王兵败,死于骊山脚下。他死后,申侯、鲁侯和许文公拥立宜臼为平王。平王东迁,史称“东周”。自此,西周王朝宣告灭亡。

周朝礼仪制度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以及礼制。直至春秋时期,孔子还在崇尚周礼,这说明周礼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周的先祖是夏时的农官,所以它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这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基础。随着物资的丰富,手工业、商业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在当时, 已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观测天象,记录历法,而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八卦之说也极有可能起源于周朝。这些都无疑证明了当时社会在科学上的进步和发展。

西周王朝共历约二百五十七年,传十一世、十二王。 西周简史

商末,文王姬昌反。文王死后,其子武王继续反商,纣王自尽,发取而代之,国号为周,幽王无道,锋火戏诸侯而失信天下,最后亡国。

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武王姬发朝为西周。 西周帝王列表:

西周版图

春秋/东周

东周时期又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七七零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以楚国、齐国、晋国、吴国、越国、秦国为大。

楚国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个国家,它在周初曾参加了武王发纣的战争,后得到周的封号,居楚地丹阳(今湖北姊归县)。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前七零四年,楚君熊通字号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战事。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

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以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春秋年间,齐国出现了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齐桓公。他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此十五乡即为农乡,乡中之人在 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如此几年之间,齐国国富民强,到公元前六七九年,齐国以称霸北方。后来,齐国又于前567年消灭了东夷大国——莱,使之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

晋国原处于戎狄游牧地区,东周初期,晋献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绛(山西翼城县),开始了晋国的霸业。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于大臣们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晋军南征促使华夏文明进一步流传到长江以南地区,加快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后期,晋国的统治出现危机,并最终分裂成韩、赵、魏等几个独立的诸侯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吴国是春秋中前期发展起来的新兴诸侯国家,它本是楚国的属国,但随着后来的强大逐渐脱离了楚国的统治。前五零六年,吴国打举进攻楚国。在战争中,吴国五战五捷攻破了楚国两百年经营的都城成郢(今湖北江陵),掠去大量的物资。这场吴楚大战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大战事,战争的结果使楚国受到空前的创伤,而吴国则渐渐取代了楚国的位置成为南方大国。

越国与吴国相同,都是楚的属国,但越的兴起比吴还要晚一些,直至允常执政时期,越主才始称为王。在此之后,越王在楚的旧臣文种和范蠡的协助下,击退来犯的吴国。后吴王夫差任又用吴子胥为将,大胜越国,使之臣服。但越王勾践并不甘心失败,他住于薪柴之中,并每日尝一次苦胆,以示不忘国仇。经过几年的准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成为继吴之后的又一个南方大国。

在几大强国中,秦国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秦成为春秋时期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秦穆公执政期间,曾任用谋臣百里溪,使秦国强盛一时。但秦国地处中原之北,与戎狄、羌等北方诸族混居,故华夏诸侯一直以秦为戎狄国,禁止其会盟中原,而这却给了秦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到后来战国时期,秦才能以强大的实力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纷纷兼并其他小国,其中以楚、齐等大国甚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国家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统治的的时代。至此,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便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割据时代——战国。

来源:东周

战国 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其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确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习惯,以“三家分晋”(前 403年)为起始标志,到前二二一年秦统一六国这一段时间称为战国时期 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局面已发生了变化:其中,诸多中小诸侯国家已被吞并,余下的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成为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家,它们通常被后人称为“战国七雄”。

秦国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较弱的国家之一,所以秦统治者一直力图改变这种局面。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贤,魏国人商鞅应暮入秦,自此,秦国进入了其快速发展的阶段。商鞅在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实行 组织民户、奖励军功及变领主制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使秦国国富民强,成为战国第一大国。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其他旧势力的反对,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车裂之刑,而他所设立的新法却广泛被秦人接受, 成为此后秦国政策的基础。就在商鞅变法的同年,秦国灭蜀,至此,秦国北有上郡,南有巴蜀,东有黄河与函谷关,地势宜首难攻故而被称为“天府雄国”。加之商鞅变法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条件,使之完全具备了统一全国的条件。

韩原为晋国韩氏家族,在“三家分晋”之后才成为独立的诸侯国家。它东临魏国,西靠函谷关,占据军事要道,故而连年争战不断。公元前三五八年,韩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执行苛刻政治,使韩的 国力暂时得到加强,但没过多久便又陷入衰落。所以韩国也六国中是最早被秦消灭的国家。

魏国与韩国相同,也是由晋分裂出的国家之一,并且在三个国家之中实力较强,加之魏文侯时的“李悝变法”,使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很快强大起来。前三四四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今河 南开封),从而使魏国达到鼎盛时期。前三五四年,魏国发兵攻打赵国,齐国派救兵援赵,击败赵国。后来,齐国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以“增兵减灶”之计在马陵之战中彻底击败了魏国,使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再无精力与其他六国交战,直至其被秦国灭亡。

赵国是“三家分晋”所形成的第三个国家,它都于邯郸,与齐、燕相临。战国后期,赵国因有名相蔺相如、大将廉颇等大臣忠心为国,使赵国颇为强大。而有关廉颇、蔺相如二人“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故事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在廉颇、蔺相如辅佐的十年中,强秦一直未敢对赵国用兵,直至前二六零年,秦大将白起用离间计使赵王弃用廉颇而用赵括为将,才于长平击败赵军,杀其士卒达四十万。使秦以此为契机,逐步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燕国原是北方的一个小国,因其远离中原,使之得以相对安宁,并无太多战事。所以春秋末期燕国已成为北方的大国。至燕太子丹的时代,太子因见秦国强大,早晚会对燕国的统治不利,于是谴刺客荆轲刺杀秦王,不料, 荆轲被秦王斩于殿上。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秦王对燕深恨不已,秦王赢政于前二二六年功下燕都蓟(今北京)了,消灭了燕国。

齐国是六国中比较强大的国家,因其远离秦国,故而一直未与秦国有正面冲突。前三一四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之际,出兵攻占了蓟城,但在燕国人民强烈的反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国。而燕昭王为报一箭之仇,任乐毅为大将, 联合三晋、秦、楚等国大举伐齐,联军只用半年时间便攻占了齐国除莒和即墨两城外的大部分国土,险些亡国。此后,齐国大将田单以此两城为基础,以少胜多,大败燕军于城下,才使齐国免遭亡国之祸。但在这五年的战争中,齐国损失惨重,而使其强国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复。

战国时期虽连年征战,但这丝毫未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此间,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达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高峰,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等理论最为后人推崇。 这些学派的出现使战国的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而这些理论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其深远影响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

公元前二三零年,秦王赢政开始了他统一全国的征程,在九年的时间里,秦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并于前二二一年统一了全国。至此,中国长达近六百年的分裂局面才得以结束,秦王朝的统治正式开始。

东周简史

东周后,国势衰危,后分为两段,就是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前256年,周郝王59年,秦国(当时一诸侯国)灭周朝。

东周帝王列表:

秦朝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制国家。

战国末年,强秦以武力消灭其余六国,统一了全国。赢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改前朝的分封制为中央集权制,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自称始皇帝,定都咸阳,是为秦始皇。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由朝廷任命官吏,不再采用世袭制。在朝内设左右丞相、御使大夫、太尉、将军、廷尉等官职,任用贤能。又下令统一六国的文字与度量衡,以秦相李斯订正的秦篆(小篆)为全国统一字体,并经过大规模的移民,消除了方言方面的障碍。前二二一年,始皇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其中规定了币制、地亩制、车轨制等各种订制。

为了减少匈奴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始皇派大将蒙恬以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在原先六国城墙的基础上加以连接、修复,逐步修建起万里长城。在国内,始皇派遣大量的民夫为其修建工程浩大的宫殿及陵墓,其中宫殿以阿旁宫为最,相传项羽灭秦后火烧阿旁宫,大火燃烧了三个月才逐渐熄灭。

始皇在位十二年中,曾多次巡游天下,前二二零年,巡陇西、北地二郡;前二一九年,第二次东巡上邹峄山;前二一八年,第三次东巡登芝罘山刻石;前二一五年,第四次东巡至碣石山刻石;前二一零年,第五次南巡至九疑山。始皇通过巡游天下,一方面,祈求天地福泽,另一方面,向天下人显示皇帝的威严。为了长生不老,他派徐福出海求仙,但徐福一去不返。

第五次巡游的途中,始皇卒,宰相李斯与宦官赵高合谋拥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为了个人的利益,赵高与李斯伪造始皇遗诏杀太子扶苏及大将蒙恬。不久赵高又杀李斯,秦朝的政权便完全落于胡亥与赵高之手。但是,秦二世昏庸无道,听信奸臣赵高,致使人民不满,各地纷纷起来反抗。前二零九年,陈胜、吴广起义;前二零七年,项羽、刘邦等人纷纷起兵反对秦朝,使得秦帝国很快瓦解。前二零六年,赵高逼二世胡亥自杀,另立子婴为帝。此时刘邦已进攻咸阳,子婴杀赵高后,出城请降,秦王朝统治就此灭亡。

秦朝在政治制度方面打破了过去以世袭制为主的分封制,释放奴隶为平民,各个官吏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加强了皇帝对国家的集权统治的力度。前二一二年,始皇为了巩固其所制定的新政治体制,听从丞相李斯建议,下令烧毁除秦国史书、医书、农书、占卜书之外的所有私人藏书,后又活埋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后世称之为“焚书坑儒”。通过对儒学的压制,始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儒家要求恢复古制的呼声,进一步稳定了新制。但是,始皇登基后,大兴徭役,当时秦朝约两千万人口左右,其中建皇陵者一百五十万;守五岭五十万;随蒙恬防御匈奴三十万;筑长城五十万;再加其他,总数不下三百万,占总人口的近百分之十五,人力资源消耗殆尽,致使农业等其他经济活动人力不足,不能正常发展,致使秦未能在经济上有大发展。

秦国自始皇帝建国(前221年)起,至秦子婴(前206年)止,前后仅历十五年。

秦朝简史

秦朝结束了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制社会。

秦朝建都咸阳(今西安)。

从周郝王59年(公元前256年),秦灭周后,经昭襄王蠃则、孝文王蠃柱、庄襄王蠃子楚三代,史家以秦王纪年。

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史家仍以秦王纪年。

秦王政26年(公元前221年)开始,称始皇帝。

秦朝重法,苛政酷刑。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始皇死后,天下大乱,经二世胡亥、子婴,不久亡国。

秦朝帝王列表:

秦朝版图

西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秦末年,项羽、刘邦拥立楚怀王与秦朝抗争。经过几年的征战,刘项军夺取天下,项羽废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于王侯数十人,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但刘邦并不甘心居于项羽之下,在谋士张良、萧何,大将军韩信等人的帮助下,于公元前二零二年击败项羽,登临帝位,国号汉,定都长安,是为汉高帝。

高祖在位七年间,为了削弱异姓王侯的势力,先后剥夺韩信、英布、彭越等大将的兵权与封号,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同时制定一系列的“与民休息”的政治方针,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为强大的汉朝盛世奠定基础。前一五九年,高祖薨,传位惠帝刘盈,但此时政权实际已掌握在汉高皇后吕雉的手中。 吕后前后共掌权十六年,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统治者之一。前一八三年,刘恒即位,是为文帝,他与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刘启都继续执行高祖所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方针,减轻人民赋税,使汉帝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大大增强,史家称这一阶段为“文景之治”。

通过“文景之治”,汉朝国力逐渐强大起来。前141年,景帝卒,其子武帝刘彻即位。刘彻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曾使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范围,保障了汉朝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多年的征战使国力下降,于是武帝于晚年停止征战,转而大力发展农业,使西汉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武帝之子昭帝继承其父的方针,继续实行无为政治,发展经济,使西汉极盛时期达到了顶点。

经过昭帝、宣帝(前73—前48 年在位)两代三十八年的“与民休息”的政策的执行,西汉王朝的国力增强,但与此同时地方势力也随之增强,严重的影响了汉帝国的统治,自元帝(前48—前32年在位)起,至成帝(前32—前8年在位)、哀帝(前6—公元1年在位)、平帝(1—6年在位)在位年间,皇帝对政权的统治力量已大不如前。 及至刘婴即位,朝权已尽落于外戚王莽之手。公元八年,王莽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新,至此西汉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一个帝国之一,统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农业发展上,历代一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故而汉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较稳定。在武帝年间,大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采纳之,自此,儒教、儒学形成了汉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一贯遵从的治国方略。 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使得手工业、商业、人文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都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纺织为主的西汉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以纺织为例,西汉已有接近成型的绣花机器,足以见得当时生产已有一部分脱离了单纯的手工劳作,使得生产率提高。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起来,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许多商业城市,并通过丝绸之路开辟了与西亚诸国的外交与商贸等诸方面的交流。 在汉朝的人文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大史学家——司马迁。他以太史令之职,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这部著作被后人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另外,汉朝的艺术水平也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从近年来汉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来,其做工之精细,工艺之考究,并不亚于今日。如四川广汉出土的执锄陶俑及广州出土的汉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细,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西汉自高祖刘邦创建以来,历经十四代二百三十余年(其中包括王莽的新朝),使中国一度成为强盛、富饶的大帝国。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兴。

汉朝简史

(前206年-公元220年)

汉分两段,西汉、东汉。西汉定都长安(今西安),东汉定都洛阳。 西汉简史

(前206年-公元25年)

秦暴政,天下乱。刘邦斩白蛇起义。

亡秦后,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垓下。

刘邦定都长安,国号为汉。

高祖刘邦死后,经惠帝刘盈,刘邦后吕稚专权,文帝刘恒,景帝刘启。

武帝刘彻,北击匈奴,南定南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帝后经:昭帝刘费陵、宣帝刘询、元帝刘爽、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kan)。公元6年,王莽摄政,8年,篡政,改国号新。

西汉帝王列表 西汉版图

新朝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仅存十四年,是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王朝。开国皇帝王莽,西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西汉后期,王莽逐渐把持朝政。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国号“新”,年号为“始建国”,公元14年改元“天凤”,公元20年又改元“地皇”。 新朝末期,社会混乱,爆发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在昆阳,王莽军被更始帝大军打败。同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西汉与东汉之间。隔了一个短短的朝代。这就是历时十八年的王莽新朝。一般的历史著作不大提这一朝代,人们认为这是西汉和东汉两个朝代的衔接过渡阶段,是汉朝的暂时中断。其实,这是应当算作一个独立的朝代去研究。这不仅因为王莽正式称帝建年号,还因为他掌握了实际政权,颁布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政策法令。新朝的王莽,就是一位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由书生通过干仕以和平方式而走上帝位的书生皇帝。

【新朝建立】

王政君为元帝之后(称元后),生子成帝。成帝时,元后诸兄弟多任官封侯,只有王曼早卒未及封侯。王莽乃王曼之子,元后之侄。他的堂兄弟因是将军列侯之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而他因父早死未侯,“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少时受儒家教育,勤身博学。侍奉母亲及寡嫂,抚养孤兄子,都很周到。又结交英俊,侍奉父辈,符合礼仪。阳朔(公元前24~21年)年间,王凤病,王莽侍候甚恭。王凤临终时,推荐王莽任黄门侍郎,王莽于是走上了仕途。

过了几年,王商及一些名士称誉王莽,成帝便于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王莽为新都侯。在此前后,王莽又被连续提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他这时“宿卫谨敕”,“节操愈谦”。常以车马衣裘“振施宾客”,交结名士与公卿甚众。所以公卿推荐,游士谈说,“虚誉日隆,倾其诸父矣”。

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莽三十八岁时升任大司马。这时,王莽“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请一些贤良为掾史,所得赏赐分给下属,而自己非常俭约,其妻“衣不曳地,布蔽膝”,犹如僮仆。王莽为大司马一年,成帝去世,汉哀帝即位(公元前7年), 外戚丁、傅用事,王莽乃退位,避居新都(今河南新野),杜门自守。

哀帝于元寿二年(公元前4年)去世,九岁的汉平帝即位,元后临朝称制,以王莽为大司马。王莽自元寿二年再为大司马至于身亡,掌握政权达二十四年之久。

【安汉公】

王莽辅政头六七年(公元前1—公元6年)翦除了丁、傅两家外戚势力,“诸哀帝外戚及大臣居位素所不说者,莽皆傅致其罪”。同时,拉拢名儒孔光及其婿甄邯,为其所用。他怕其叔红阳侯王立在元后面前搬弄是非,就让孔光上奏王立“旧恶”,从而遣放王立回到封国。因王莽颇有胁持上下的手腕,于是“阿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汉平帝元始元年正月,越裳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诏使三公以荐宗庙,群臣便盛陈“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要求赐予王莽安汉公的称号。于是拜王莽为太傅,号安汉公。

【宰衡】

王莽封禅玉版公元2年,汉平帝十三岁,王莽成功地将自己的女儿推上了皇后的位置。

陈崇与文人张竦写了一份歌颂王莽功德可比周公的奏章,建议“宜恢公国,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公卿方议此事,适值吕宽事起。起初,王莽通过元后,将帝母卫姬及帝舅卫宝、卫玄等排挤出京师。其子王宇深怕平帝长大后怨恨,与卫宝通书,教他设法还京。王莽不同意。王宇与妻兄吕宽等人私下商议,用迷信的手段想令朝廷归政卫氏。但吕宽夜间在王莽门第上洒血时被发觉逮捕,在狱中自杀。王莽奏请杀了儿子王宇,宇妻因怀孕待产后才杀。王莽因此诛灭卫氏,穷治吕宽之狱,连引郡国豪杰素非议己者,还株连敬武公主(元帝之妹)、梁王立、红阳侯立、平阿侯仁,逼其自杀。“死者以百数”。王莽还为此写书,宣扬治子之罪乃公而忘私,以戒子孙;其爪牙还奏请以此书发行全国,令学官以教授,使官吏能了解此书旨意。

吕宽案件结束后,王舜又重提陈崇之建议。爪牙们煽动“民上书者八千余人”,都要求照陈崇建议办。于是元始四年(公元4年)四月,拜王莽为宰衡,位上公。王莽还刻了“宰衡太傅大司马印”,高踞于公卿之上,出入威仪与众不同。

【九锡】

这时,王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征召经学人材,及懂得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之人。“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将令正乖谬,一异说云。”

群臣奏请加赏王莽。元后允,诏议九锡之法。元始五年(公元5年),官民因王莽不受新野田之赐,“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者皆叩头言”,要求加赏王莽。王莽上书说,自己德薄位尊,力少任大,常恐不能称职,现在天下“治平”,乃元后之德,同列之功,非自己之能,拒绝加赏。但他还是受了九锡,权势大异于群臣。

【称帝】 乐陵侯刘庆上书说,现皇帝年幼,应让王莽“行天子事,如周公”。群臣都说应如此。这时平帝病,王莽作策,愿以身代,藏策于金縢,置于前殿。这是诈依周公为武王请命而作金縢的故事。不久,平帝夭亡,要选继位者。这时元帝世绝,便在玄孙中选了个最小的子婴,年仅二岁,“托以为卜相最吉”。

这时有人奏说武功长孟通浚井得到一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公卿上奏元后被呵斥说:“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王舜从中斡旋,向元后解释说,这事阻挡不了,王莽不敢有其他想法,“但欲称摄以重其权,填服天下耳”。元后无可奈何,只好应许,诏令王莽“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于是群臣奏请王莽摄政“皆如天子之制”,并于次年改元“居摄”。不久,王莽便以子婴为皇太子,号曰“孺子”。

居摄元年(公元6年)四月,安众侯刘崇鼓动刘氏宗室起而反对王莽,从者百余人,进攻宛城,不得入而败。天下反莽自此始。刘崇的族父刘嘉诣阙请罪,获赦,乃奏颂王莽功德,骂刘崇为乱,而肯定王莽对刘崇镇压。王莽大为高兴,封刘嘉为帅礼侯。这时群臣又说,刘崇谋逆是因为王莽“权轻”,应提高王莽的权位才能镇服全国。于是元后命令王莽进见她时自称“假皇帝”。

居摄二年(公元7年)九月,王莽镇压翟义后,自以为威德日盛,获得天人之助,“遂谋即真之事矣”。这年广饶侯刘京等人奏符命“摄皇帝当即真”等,说是天意所归。于是王莽对元后说:我向您报告时,自称“假皇帝”;而我号今天下,天下向我言事,就不必言“摄”了。十一月,改居摄三年为初始元年,以应天命。这时官民都知道王莽奉符命的旨意,爪牙们开始认真议论和建议,王莽“即真”提到日程上来了,公元9年废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

来源:新朝

东汉

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 公元25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刘秀身为西汉皇族,故仍定国号为汉,但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是为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实施的旧政策,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废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

公元89年,汉章帝薨,由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年号永元。因和帝年幼,统治权利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窦氏的专权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满,和帝于公元92年与宦官郑众等人合力诛灭窦氏, 郑众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来越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加之自和帝刘肇以来历代汉帝都宠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间,宦官的权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当时皇宫内宦官专权,凉州董卓率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事实上献帝即位后并无任何权利,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后,献帝又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同时造纸术也作为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流传至今。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它使中国彻底脱离了青铜时代的材料束缚,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以张衡为代表的东汉学术界,有着很高的成就;张衡则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尽仍被广泛使用。另外,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他创造的“五禽戏”是我国第一套体操性质的健身活动。

到东汉时期,书法、绘画已不单纯作为文字图形符号使用,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虽然今日东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数量不多,但从其中依然能窥得汉文化的风貌。

东汉王朝前后历十二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东汉简史 (25年-220年)

光武帝刘秀灭王莽。迁都洛阳。

光武帝后经:阴帝刘庄、章帝刘火旦(火与旦合在一起,念:da)、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灵帝刘宏、少帝刘辩、献帝刘彻。

东汉帝王列表 东汉帝王列表 东汉版图

三国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比较著名的一段时期,自赤壁之战(公元208年)起,至西晋统一中国(公元280年)止。期间,曹氏的魏国,刘氏的蜀国和孙氏的吴国三国鼎立,故而,称为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天下各路诸侯联军讨伐。其中,作为八校尉之一的曹操也参与了讨伐。从此之后,曹操势力日益强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奉汉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消灭北方的袁术、吕布、张绣、袁绍等人,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公元208 年,曹操率八十余万大军,准备一举击溃东吴孙权的势力;此时,刘备的谋士的诸葛亮力劝东吴与其联手,合力抗曹。孙权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并在赤壁一战中以火攻击溃了兵力占优的曹军,而刘备则趁机夺取了汉中与蜀地,三国鼎力的局面正式形成。

公元215年,曹操趁刘备与孙权为荆州开战之机,出兵攻占了汉中,直接威胁着刘备的蜀地。刘备与孙权和解回兵汉中,击溃曹军,并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公元219年,刘备军大将关羽进攻曹操的樊城,曹操遣使与东吴联盟。孙权的大将吕蒙也建议借机袭取江陵。于是孙曹两军夹击,斩关羽于麦城。孙刘联盟被彻底破坏,北方的局势得以缓和。次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逼献帝退位,自立为帝,国号为魏。随后,刘备与孙权分别在成都建业称帝。刘备因身为汉室宗亲,故国号仍为汉,但其仅有益州一隅之地,故称为蜀汉。

公元222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发兵大举进攻东吴,但被东吴大将陆逊击败。刘备兵败逃至白帝城,次年病死于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是为蜀后主,由诸葛亮等人的辅助。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诸葛亮自蜀建兴五年至十二年(公元227—234年)六次出兵伐魏,但均告失利,本人也于公元 234 年卒于两军阵前。 此间,魏帝曹丕已于魏黄初七薨(公元226年)。其子曹睿继位,以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此后,魏国大权逐渐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多次出兵汉中,与诸葛亮、姜维等蜀将交战,遏制了蜀国的北扩。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等数路人马伐蜀,并于当年攻占成都,后主刘禅降魏,蜀汉灭亡。

魏灭蜀之后,蜀吴联盟不攻自破,吴国完全处于魏的包围之中。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王朝,司马炎是为晋武帝。此时,东吴的皇位已传于孙皓。吴主孙皓沉于逸乐,不问国事,致使司马炎大举发兵伐吴。晋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公元280年,晋军攻克建业,孙皓面缚请降,至此西晋统一全国。

自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乱,使中国人口数量下降,经济水平大幅降低,而持续了近八十年的三国鼎立局面进一步加深了经济的恶化。无论蜀吴,都曾因粮食问题而不能完成其军事行动。故而,蜀汉魏氏及吴氏在其统治期间都将农业生产放于首要地位。而由于战争的需要,金属冶炼及造船等技术,在三国时期都有较大进步。但是,连年的征战毕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较缓慢的时期。

三国鼎立局面在中国共维持了七十二年的时间,但三国时期人才众多,其中不乏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被誉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以此段历史为背景写成的。

三国简史

(220年-280年)

汉末,外戚、宦官争权,搞的民不聊生。黄巾起义后,天下大乱,群雄割据。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操之子丕,废献帝刘协。

魏(220年-265年)

曹操之子曹丕废除献帝,汉亡,国号改魏。

文帝曹丕、阴帝刘(睿又,念:rui)、齐王刘芳、高贵乡公刘(mao)、元帝刘奂。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元帝刘奂,魏国亡,国号改晋。

蜀(221年-263年) 与曹操三足鼎立之西蜀刘备,据四川而联吴抗魏。

曹丕灭汉于220年,221年,刘备自立为帝。

备死后,子后主刘禅即位。

公元263年,魏灭蜀。

吴(222年-280年)

孙权,孙坚之子、孙策之弟。据江东而联蜀抗吴。

公元222年,孙权继曹丕、刘备之后,称帝。

经会稽帝孙亮、景帝刘休、末帝刘皓。

公元280年,晋灭吴。

西晋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是由魏国司马氏建立起来的国家,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在很短的时间内,西晋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国又恢复到原来的分裂状态。 三国时期,司马懿作为曹操的军师与吴、蜀交战,因其卓越的军事政治指挥才能,连续辅佐曹丕、曹叡、曹芳三帝,成为魏国的实权人物。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卒,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掌权。司马昭权势极大,自封为晋王,封其子司马炎为太子,开始准备取魏而代之。公元二六五年,司马昭卒,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该国号为晋,都于洛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西晋王朝。司马炎是为晋武帝。

司马炎即位之时,三国之中的吴国还未被平定,故而武帝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平定东吴统一全国。公元二八零年,晋军南下进攻建业(今南京),吴主孙皓出城请降,至此,魏、蜀、吴相继灭亡,中国出现了暂时的统一。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武帝分封十余有功同姓为王,又对晋朝的官制、兵制、法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进行了调整,但由于晋臣多为前朝的名门望族,故而他们提出的政治改革措施多以保障其自身利益为主,其中大部分并不适应当时晋的实际社会状况,所以晋朝初年的经济并未有太大发展。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马衷继位。惠帝本是愚痴之人,并不能治理国家,以至于朝中大权尽落于皇后贾氏之手。司马氏诸王不满于朝中贾氏专权,纷纷想杀贾氏而独掌大权,于是便发生了晋朝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其中八王全部是晋皇室宗亲。他们分别是:汝南王亮、楚王玮、齐王冏、赵王伦、成都王颖、长沙王乂、河间王顒、东海王越。公元二九九年,赵王伦杀贾后及其党羽,独揽大权。其后,又于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废惠帝自立为帝。是为“八王之乱”之始。 此后,齐王冏、赵王伦、长沙王乂、河间王顒、成都王颖之间为了夺取政权不断发生战事。直至公元三零六年,东海王越毒死惠帝,拥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怀帝司马炽继位,历时五年的“八王之乱”方为结束。此次发生在晋朝后期的“八王之乱”使晋朝原本就衰弱的统治进一步恶化,至西晋末年,不仅国内人民纷纷起义反抗暴政,而且域外的匈奴、鲜卑诸族也对西晋的统治虎视眈眈。

公元三零八年,匈奴大单于刘渊称帝,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开始了灭晋的历程。登基后,刘渊立即谴其子刘聪与大将王弥进攻西晋都城洛阳。当时在洛阳掌握大权的东海王越,为了自保,竟带领四万人马和大批朝臣撤出洛阳,东驻于项,并于次年忧郁而死。刘聪趁此机会消灭了东海王所部人马,攻克洛阳,掠走晋怀帝司马炽。怀帝被俘后,豫州刺史阎鼎与雍州刺史贾疋等人又拥立武帝之孙司马邺为帝,都于长安。至建安四年(公元316年)长安被围,此时晋已无力御敌;晋愍帝司马邺出降,西晋王朝终结。

西晋王朝是经过长期战乱年代后建立起来的国家,加之“八王之乱”的发生,因此经济基础并不稳定。西晋的商业与手工业也是在经过了短时间的发展后,也被战争破坏而停滞不前的。与其他方面相比,晋朝的文化发展的速度比较快。至西晋年间,文学脱离了以往的史学与诸子百家的范畴,开始单独作为独立的形式存在。

晋自武帝建立政权以来,共历三代四帝,前后仅五十一年。西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

晋朝简史

(265年-420年)

晋分两段,西晋、东晋。西晋建都洛阳。东晋建都建康。 西晋简史

(265年-317年)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除曹魏,于公元265年改国号为晋。

公元280年,灭吴。再次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晋武帝司马炎之后,经:惠帝刘衷、怀帝刘炽、愍帝刘邺 东晋

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虽然在今天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朝代写进中国的古代历史,但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赵、前秦等外族统治者控制,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两个时代——东晋、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时间。

公元三一六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由于东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大部分是由过江避难的中原名门望族与江南的土居氏族组成的,存在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挤;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多年中,中原氏族占据统治的主导地位,而南方土居氏族则一直被排斥。元帝年间,北方大臣王导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南北氏族之间奔走,极力劝说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后来江南氏族也曾多次因不满东晋的统治而起来反抗,大大的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自晋元帝元年(公元317年)至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是东晋发展比较平稳的时期,虽然在此之间也有过一些叛乱,但都被镇压下去了。元帝末年,王导之弟王敦起兵反晋,遭到其兄王导与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其后桓温也曾觊觎帝位,又被王谢两大家族抵制下去。公元三八五年,东晋重臣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他们暴虐无能、大肆剥削人民,使图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 公元三九八年,以桓玄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瘐楷等人的联军占据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统治被限制在东方的八郡内,开始了其衰亡的过程。

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39年)。信奉五斗米教的孙恩趁民心骚动,于东方起事。他们在短短的十几天中就发展到数十万人,后被晋将谢琰、刘牢之击溃逃至海岛之上,直至公元四零二年,才被彻底消灭。这次起义大大削弱了晋朝的力量,桓玄便借此机会发兵攻占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此时晋朝的四大家族中的谢、王、瘐三家已相继衰落,唯一有实力与桓玄对抗的只有在对抗孙恩起义时才发展起来的实力人物——刘裕。 于是,刘裕率众击败桓玄,推恭帝司马德文即位,名义上恢复了晋王朝的统治,但实权却完全掌握在刘裕自己手中。公元四二零年,刘裕废晋恭帝,建立了宋国,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公元三一一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公元三八三年,谢安在淝水之战中击败苻坚后,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由于东晋安于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另外,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为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控制着,在历史称之为“五胡十六国”。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

东晋自晋元帝司马睿建国共历十一帝,前后一百零三年。在此期间,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而且到东晋灭亡之后,这种状态一直未能得到改变,随之到来的是另一个分裂时期——南北朝时期。

东晋简史

(317年-420年)

元帝司马睿后经:明帝司马绍、成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穆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海西公司马奕、简文帝司马昱、孝武帝司马曜、安帝司马德宗、恭帝司马德文。

南朝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家,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九十五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南朝与北方的北齐、北魏、北周等国合称为“南北朝”。

宋(公元420—479年)

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是东晋末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力量。他在与东晋四大家族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于公元420年他废掉了晋帝,自立为王,国号宋。为区别于后世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史学家长称之为“刘宋”。由于刘裕出身贫寒,又看到了东晋因大族屡屡兴兵反抗而使其灭亡的教训,故而在他登基后,不再重用名门大族。其用人也多为贫寒出身,兵权则主要交于自己的皇子,所以没重蹈东晋发生大族割据的覆辙。然而,由于皇子相互间的争权夺利,最后以至与相互残杀,这是刘裕始料未及的。 前四二二年,刘裕卒,宋少帝、文帝相继即位。其中,文帝刘义隆在位的三十年间,是宋朝最繁荣的一段时期,这时南方的经济、文化才真正有所发展。公元四五零年至公元四五一年,宋与北朝的魏国交战虽各有胜负,但却都损失惨重,使南北方无能力再发生大战。从此,南北方相对稳定下来。公元四五四年,文帝薨。文帝死后,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后为帝,但他们俩都是有名的暴君,其不仅对诸将疑忌,而且兄弟间相互残杀,政治一度混乱。在此期间,南兖州刺史萧道成趁政治混乱之机而形成了较强的势力。四七九年,萧道成灭宋,建立齐。至此,宋朝宣告灭亡。

齐(公元479—502年)

齐是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齐高帝萧道成借鉴了宋灭亡的教训,以宽厚为本,提倡节俭。他共在位四年,在他临死前,要求其子武帝继续统治其方针,并且不要手足相残。武帝遵其遗嘱,继续统治国家,使南朝又出现了一段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武帝死后,齐国的皇帝又走上了宋灭亡的老路,他们纷纷杀戮自己的兄亲、叔侄,至东昏侯时,因其疑心过重,几乎将朝内大臣全部处死。这样一来齐国的江山又被动摇了。公元五零一年,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入建康,结束了齐的统治。

梁(公元502—557年)

梁朝的建立者萧衍擅长文学,499年被任命为雍州刺史,他乘齐国内乱,发兵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萧衍是为梁武帝,共在位四十八年。在武帝时期,北方的魏国已经衰落,再无能力对南方形成威胁。这本应为南方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武帝却昏庸无能,纵容大臣剥削人民,却又以自己节俭为借口,对一些忠臣的建议置之不理。公元五四八年,投降梁的东魏大将侯景倒戈。他以武帝从子萧正德为内应,进攻梁国。次年,侯景攻陷台城。此时,梁武帝早已饿死于城中,其子萧纲即位,是为梁简文帝。公元五五一年,侯景杀死简文帝,因此梁已完全处于崩溃的边缘。公元五五七年,在讨伐侯景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陈霸先灭梁,建立陈。至此,梁宣告灭亡。

陈(公元557—589年)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陈武帝与其继承者文帝、宣帝先后消灭了王僧辩、王僧智等反对势力,又在建康附近打败北齐军。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梁的统治,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陈的统治被局限于长江以南,宜昌以东的地方。公元五八三年,陈宣帝卒。其子后主陈叔宝即位,此时北方已被隋朝统一,全国的统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南朝是继东晋之后,由汉族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虽然他们的存在都不过几十年,但其作为汉族的统治,使汉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如果没有它的存在,汉族则可能被其它的少数民族所消灭,使华夏文明就此结束。所以,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南北朝简史 (420年-589年)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一次大分裂时期,亦是北方少数民族融于我中华文明的一次历史时期。

东晋末年,天下大。刘裕取代东晋后,建立宋政权。

当时,先后有很多政权建立。

南朝简史

宋(420年-479年) 武帝刘裕、少帝刘义符、文帝刘义隆、孝武帝刘骏、前废帝刘子业、明帝刘(yu)、后废帝刘昱、顺帝刘(淮十:两字合为一,上下结构)。

齐(479年-502年)

高宗黄道成、武帝黄赜、林王黄昭业、海陵王黄昭文、明帝黄鸾、东昏侯黄宝卷、和帝黄宝融。

梁(502年-557年)

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敬帝萧文智。 陈(557年-589年)

武帝陈霸先、文帝陈(艹倩,上下结构。念:qian)、废帝陈伯宗、宣帝陈顼、后主陈叔宝。

北朝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18年)是我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但与南朝不同的是,北朝诸国的建立者大部分是北方少数民族,而并非汉族。

自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一直处于“五胡十六国”割据的混乱局面,直至公元三八六年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魏国后,北方才从脱离了东晋名义上的统治,使局势逐渐安定起来。公元四七一年,魏孝文帝即位,开始了北魏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五岁登基,二十四岁正式接替文明太后执掌政权,执政伊始,他便开始了“文治”政策。为了加强同汉族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交流,公元四五九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由于洛阳远离鲜卑贵族居住的平城,保守势力相对弱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开始了他的改革。

首先,孝文帝下令鲜卑人改穿汉人服装、禁止说鲜卑话,废除了鲜卑族的种种特权。后来又将鲜卑诸姓改为汉姓,其中拓跋改作元姓,另外还有一些鲜卑姓氏都改为长孙、穆、奚、陆、贺等汉族姓氏,孝文帝还通过婚姻方式来加强鲜卑同汉族的关系,同时在政治上大力重用汉族官员,以汉族习惯进行治理。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阶段。

公元449年,拓跋宏死于南征的途中,时年仅三十三岁。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后的三十几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等人先后执政,他们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公元五三四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满当时实权人物高欢的胁迫,出走于长安宇文氏家族,而高欢则另立元善为帝,于是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此后,高欢之子高洋与宇文觉先后废东西魏帝建立了齐朝、周朝,史称“北齐”、“北周”。其中北齐存在二十七年,北周存在二十四年。

北齐建立于公元550年,它的建立者是高欢之子高洋,是为齐文帝。由于北齐是在东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较为强大,文帝在位其间,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故而使北齐的国力优于北周。但自文帝以后,相继即位的孝昭帝、武成帝都是暴君,他们在位期间,大肆杀戮元姓(北魏皇室)与汉族官员,使得北齐失去了鲜卑族与汉族广大人民的支持,后至公元五七七年,北齐被北周消灭。 与北齐同时存在的北周,是由宇文觉于公元五五七年在西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它的实力明显弱于北齐,但由于周武帝宇文邕(561—579年在位)的治理,使北周逐渐超过了北齐而强盛起来。在此期间,大部分奴隶被赦免为平民,和解了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而武帝自己生活朴素、勤政爱民,深受各族人民爱戴。就这样,北周开始了它的强盛时代。公元五七八年,周武帝卒,传帝位于宣帝,但此后北周的军政大权逐步落入了外戚杨坚的手中,后来杨坚于公元五八一年废周静帝,建立起隋朝,并逐步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

在南北朝期间,由于历代统治者都以佛教为国教,故而有许多庙宇及石窟造像流传于世,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成为我国造像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此外,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更是有所发展,南朝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的作品都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 自东晋灭亡以来,南北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南北分裂时期之一,虽然它的形成使经济发展有所停滞,但由于外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形成的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北方的诸族逐渐被汉族同化,最终成为同一民族。而正是这种作用,为将来中国成为统一国家打下了良好得基础,所以我们说南北朝的分裂,对加速民族统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北朝

北魏(386年-534年)

道武帝拓拔(王圭,二字合一字,左右结构)、明元帝拓拔嗣、太武帝拓拔焘、南安王拓拔余、献文帝拓拔弘、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长广王元晔、节闵帝元恭、安定王元朗、孝武帝元(修字去彡加月字)。

东魏(534年-550年) 孝静帝元善见。 北齐(550年-557年)

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 西魏(535年-556年)

文帝元宝炬、废帝元钦、恭帝元廓。 北周(557年-581年)

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斌贝,合一字,上下结构。念:yun)、静帝宇文阐。

隋朝

隋朝(公元581—618年)共统治中国三十八年,前后仅文帝、炀帝两代,是我国历史上存在较短的朝代之一。

随着南北朝在政治、经济上的逐步衰落,身为北周的辅政大臣的杨坚于公元581年2月迫使年轻的周静帝让位,自立为帝。因杨坚曾官居隋国公之职,故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建都长安,他就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

杨坚登基后,果断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社会改革,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并于开皇八年(588 年)12月攻占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后陈的都城建业(今南京)宣布了南朝的灭亡。至此,长期分裂的中国又复统一。文帝在位二十四年,曾于601年改年号为仁寿。仁寿四年,六十三岁的杨坚卒于仁寿宫。(后世有记载称杨坚是被其子杨广指使心腹张衡入宫行刺而亡。) 文帝死后,翌日其子杨广即位,年号大业,是为隋炀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即位后,就开始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奢侈豪华的宫殿,开凿大运河为自己享用。为了扩大其统治,他还不断向外扩张。炀帝于大业十二年(612年)至大业十四年,三征辽东高丽(今朝鲜半岛),但均告失利。连年征战与炀帝暴政致使隋朝的国力大大削弱,人民的生活几乎得不到保障。于是,全国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其中势力较大的有:瓦岗山的翟让,河北的窦建德,江淮地区的杜伏威等人。故而隋朝后期,炀帝不得不四处攘乱,但隋朝终究大势已去。六一八年三月,隋将司马德戡、和宇文化及乘“骁果军”骚动的机会,于江都发动兵变,勒死了残暴的隋炀帝。从而,结束了隋王朝短暂的统治。

隋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文帝与炀帝共在位三十八年。在这三十八年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所巩固和发展。首先在政治方面,隋朝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统治机构,恢复了被废除多年的三师、三公、九卿的旧制。确立了三省、六部新制,增强了中央集权统治。通过制定《隋律》稳定了社会秩序。另外,开设了科举制度,为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人才选拔方式提供了一个蓝本。在经济方面,文帝下令整顿户籍,清查人口,继而推行均田制,调整赋役。与此同时,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和加强漕运力量,于开皇四年(584年)开“广通渠”引渭水直达潼关。 后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又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自辉县至涿郡,长达两千余里,这就是现在所谓的京杭大运河。另外,由于隋朝以前连年的战乱,各朝没有统一的币制和度量衡,这极大的影响了市场商品的交易与流通。因而,隋朝建立以后首先宣布禁用旧钱,统一发行合乎规格的“五铢钱”,严惩私铸钱币。同时,还规定了标准的铜斗铁尺,颁行全国。这样以来,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隋朝的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如著名天文学家刘焯制订的《皇极历》,他计算的岁差与现代计算出的准确值相差无几。而在工程建筑方面,最突出的成就莫过于河北赵县安济桥的兴建。这座由李春监造的石桥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空撞券桥”。他的兴建比欧洲同类建筑泰克河上的塞雷桥早了近800年。隋代的绘画、音乐、舞蹈等各方面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如画家展子虔和他的《游春图》等。

在短短三十几年中,隋王朝恢复了几个世纪以来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外关系。通过“丝绸之路”的商业往来,促进了中国与西亚的相互交流,为后世盛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随着对外关系的改善和交流的发展,当时的地理学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炀帝下令撰写的《区宇图志》共1200卷,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全国地理专著,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

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两世而亡的朝代。它与另一个两世而亡的朝代秦相比,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隋与秦都是凭借强大的武力统一分裂多年的中国,而紧接着完成一系列改革,使经济得以发展。与此同时,又对人民大施徭役,致使民不聊生,终于使政权毁于一旦。然而,也正是凭借此时国家对物资财富丰盈的积累,为后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从而,带来了隋之后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文化。

隋朝简史

(581年-618年)

公元589年,灭亡最后一个南北朝时期的陈国。经过27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获得统一。

隋帝王次序: 文帝杨坚、炀帝杨广、恭帝杨侑。

隋朝很短命,炀帝杨广暴政。唐朝取而代之

隋朝帝王列表 隋朝版图

唐朝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由唐高祖李渊建立起来的强大王朝,它与汉朝同成为中华民族中兴的两个时代,并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

隋朝末年,当隋炀帝四处攘乱之际,驻守太原的唐国公李渊率大军进军关中,并于公元618年称帝建国,年号武德,建都长安,开启了李唐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高祖李渊登基后立即着手消灭其它各部反隋势力,先后击败上邽(天水)的薛举,薛仁杲;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等反对势力,实现了统一大业。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渊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迟、敬德、段志玄、长孙无忌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与自己对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进而迫使其父李渊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数朝臣武将的拥护下即皇帝位,改年号贞观,是为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之一。贞观二年,太宗命兵部尚书大将李靖讨伐突厥,大获全胜。从此消除了西域各族对中原的威胁。与此同时,太宗皇帝启用贤能人士,由魏征、高士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为宰相,辅助处理国家政事。在其统治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国空前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太宗驾崩。第九子李治即位,年号永徽,是为唐高宗。高宗即位后依然执行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故唐永徽年间仍有贞观遗风。高宗于永徽六年(655年)立武则天为皇后。在此之后武则天开始临政。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三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后为武则天废,另立四子李旦,庙号睿宗。天授元年九月,六十七岁的武则天宣告“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正式称帝,成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在位期间,将唐朝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曾亲撰《兆人本业记》农书,为唐代物质财富的积累创造了条件。但持政末期,她宠信佞臣,深为大臣不满;神龙元年,由宰相狄仁杰等发动的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改元神龙。从而结束了唯一女皇统治中国的历史。

中宗李显庸懦无能,致使皇后韦氏与安乐公主弄权,李旦之子李隆基击败了韦后集团而即皇帝位,改元开元,是为唐玄宗。玄宗是唐代继李世民之后又一位开明国君。开元年间,玄宗对政权做了重大调整:分全国为十五道,改革官制和兵制,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兴修水利,使全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至此,中国在世界同时代的国家中已成为鼎盛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唐朝前期(自建立至开元年间),出现了包括武则天在内的几代开明君主。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承前启后促进了唐朝的发展。在政治上,唐朝沿袭了隋制,并逐步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代替前朝的“三师”和“三公”,加强了皇帝的统治力量。同时,更加完备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使它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另外,为了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团结合作,太宗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将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使土蕃与大唐关系进一步密切。此外,在我国历史上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也成为当时中原对外发展的重要通道,对改善对外关系与相互间的经济交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于没有内忧外患,唐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自贞观至开元年间,唐朝的人口、土地和粮食产量都大大超过了前朝。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也为之后大力发展手工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唐代手工业水平之高超,甚至可以与现代工艺相媲美。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唐三彩”等唐代艺术品看来,便可窥之一二。

唐朝前期的人文艺术更是发展迅速。诗、书、画各方面都有大量名家涌现。其中包括“初唐四杰”、“田园山水派”的代表王维(699-759年);“边塞派”诗人岑参(715-770年)以及素有“诗仙”之称的唐代大诗人李白(707-762年)等等。此外,还有今人熟知的“画圣”吴道子,李思训,大音乐家李龟年,都是盛唐气象的代表。

唐朝自太祖李渊建立以来一直蓬勃发展,到开元年间,唐朝已进入了全盛时代。但随着玄宗日益殆于政事,盛唐开始走向衰亡。公元742年,玄宗改元天宝,并先后任命李林甫、杨国忠为相;重用蕃将安禄山等人,兵权旁落,终于导致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叛乱,十五年攻占唐都长安。玄宗撤至四川成都,而太子李亨北走灵武。七月李亨到灵武之后,即位称帝,改元至德,尊玄宗为太上皇,是为肃宗。自天宝十四年至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安史之乱"方为平息。前后历经七年零两个月,这次叛乱大大削弱了唐王朝的实力,并直接导致了后世的藩镇割据局面。

唐代后期,长年藩镇割据使唐王朝的统治权力名存实亡。在全国各地,蕃镇节度使掌有地方政权与大部分兵权,也大都成为世袭制,不受唐王朝的统治。故而,晚唐的政权主要以平息叛乱为主,而无暇顾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加之安史之乱的原因,使唐朝的国力每况愈下,一蹶不振。李唐王朝因此再未恢复往日的盛世景象。肃宗(756-762年在位)及其之后的代宗(762-780年在位)、德宗(780-805年)等皆昏庸无能,宠信奸臣,疏远贤良,致使唐帝国的统治更加恶化,吐蕃、回鹘等外族不断对唐帝国构成威胁,此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重重。公元八零六年,宪宗(806-821年在位)刘纯即位,在朝臣的帮助下,夺回了由藩镇割据的淮西等地,暂时使唐朝恢复统一。但宪宗自认有功,专断独行,宠信宦官,最终为宦官所害;之后,宦官的地位甚至与皇帝不相上下,成为了唐帝国的真正掌权者。

唐宪宗死于公元八二八年二月,次年,穆宗即位。自穆宗后,唐皇多信服食长生药,在以后的十代皇帝中,仅因服食丹药而死的就有三人,更加速了李唐王朝的灭亡速度。直至公元八七四年,黄巢、王仙芝等人起兵反对唐朝,其中有些坚持了十数年之久,沉重的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自此,唐朝被封锁在一个以长安为中心的小圈子里,唐帝国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公元九零七年,曾为黄巢部下后归降唐朝的梁王朱全忠,逼迫唐哀帝退位,自己代唐称帝,建立了梁王朝,至此李唐王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中国从此进入了另一个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唐朝后期,由于北方的连年战乱,致使土地荒芜,人口稀少;而相对比较稳定的南方,逐渐成为唐朝的经济中心。与北方不同的是,在南方经济中手工业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唐以后的手工业,是在前代的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造船、铸造、丝织业而言,在技术上都超越了初唐,并且随着手工业的进步与提高,使商业贸易也得到了蓬勃发展。长江中下游的新兴城市大多以商业为主,如洪州、苏州都是当时的商业贸易中心。晚唐也出现了一批杰出文人,其中以杜甫、白居易最为著名。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三吏"、"三别"等作品不仅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而且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的现实。 唐朝历二十二代,前后共二百八十九年,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开元年间国家一直处于大发展阶段,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荣。在此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气象。从而,使中国的世界地位显赫一时。一直到现在,一些国外的某些地方仍然称中国为唐山,称华人为唐人。唐玄宗后期出现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逐渐没落。在中晚唐时代,皇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最后,各方纷纷脱离唐王朝的统治而成为各自独立的政权。

唐朝简史

(618年-907年)

唐王李渊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反抗炀帝暴政。灭隋后,改国号为唐。

太宗李世民为唐高祖李渊之次子、在位其间,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李世民之子,个性懦弱,皇后武(明空:二字合一字,上下结构,念:zhao)专政。

经中宗李显、睿宗李旦,武后后改国号为周,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则天皇帝。

后经中宗李显(二次继位,复唐国号)、殇帝李重茂、睿宗李旦(二次继位)、玄宗李隆基、肃守李亨、代宗李豫、德帝李适(念:kuo)、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帝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氵崔:二字合一字,左右结构。念:cui)、僖宗李儇、昭宗李晔、哀帝李(木兄:二字合一字,左右结构。念:chu)。

唐朝帝王列表 唐朝版图

北宋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是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但由于与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的强大,北宋与南宋的政权一直处于外族的危胁之中。

公元960年,后周都点检赵匡胤在出兵途中,发动了政变,迫使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宋王朝,史称"北宋",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陈桥兵变"。他便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 。在当时,除了刚建立起来的宋朝之外,还同时存在着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于是自宋朝建国伊始,宋太祖赵匡胤便开始了他统一全国的斗争。北宋于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后消灭了荆湘、后蜀、南汉三地,又于974年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王朝,使纷乱的时局逐渐结束。

在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曾把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割与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与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自宋太宗赵光义起,北宋曾多次与辽交战,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直至公元1004年,北宋真宗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约定宋辽为兄弟之邦,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岁币",双方互不侵犯。自此,中国北方才有了少许安宁,宋、辽的这次结盟被后世称之为"澶渊之盟"。 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初,为了使宋不再成为继五代十国后的又一个短命的王朝,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首先在军事方面,太祖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对军队的控制,使宋朝对军队有了完全的掌握权。另外,宋沿袭唐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官的职权,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在科举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试的方式对考生进行最终的考核。这样一来,北宋王朝的官僚阶级队伍得到了壮大,从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巩固了政权。后来,北宋经真宗、仁宗、英宗至神宗之时,由于外族的进攻及统治者的无能,使得社会千疮百孔。神宗为使社会有所发展,于公元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但由于保守势力过于强大,王安石两次推行新法,均以失败而告终。哲宗元祐年间,英宗皇后高氏彻底废除了新法,宋朝又恢复了原先的统治方式。至此,北宋开始走向衰亡。

由于北宋官吏的腐败,迫使人民纷纷起兵反抗。北宋前期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就曾经对其统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至北宋末年,又出现了方腊、宋江等人的起义。与此同时,北方的强国辽已经被女真族建立起来的金所消灭,金灭辽后,既而把矛头直指北宋的统治。公元1125年2月,金以宋朝破坏与其定下的共同对辽的协议为名,大举出兵侵宋,此时正是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军兵分两路南侵,东路大军由斡不离指挥,西路则由粘罕指挥,共同进攻太原。此时,宋朝的局面已经大乱,徽宗迫不得已将皇位让于太子赵恒,是为宋钦宗。寄希望于能改善局面,抗拒金兵,以扭转不利局势。此时,金兵已到达黄河岸边,直迫宋都开封,宋徽宗逃至金陵(今南京)。北宋军队在丞相李纲的指挥下,击退了金军,暂时制止了金国的南侵,但由于徽、钦二帝的无能,一心想和金国求和。他们先后答应割地赔款给金国,又罢免了李纲等忠臣,使得金兵更加肆无忌惮。公元1127年,金军又一次攻打开封,并掠去徽、钦二帝及大量财物。至此,北宋王朝宣告灭亡。

北宋年间,虽然战乱连连,但由于其统一了全国的大部分地区,使得有一些地区相对安宁一些,故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版印刷术,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此外,由于战争的需要,在宋朝时火药被首次应用于军事。西方各国的现代战争武器正是由于北宋年间经由西亚各国传播的火药制造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科学,宋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名人辈出。宋朝的科举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中,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等人,而宋朝的词作品也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与唐诗并成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在绘画、书法艺术上,当首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通过描绘汴京的风物,使近六百人跃然纸上,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佳作。 北宋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分裂局面的结束。自此之后,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的局面便没有再发生过。前后历一百六十七年的北宋王朝最终被金灭亡,这同时也开启了外族统治中国的先河。

宋朝简史

(960年-1279年)

宋朝结束了五代的分裂局面。

宋朝为两段,前朝北宋,定都京(今河南开封)。后经靖康之耻,为金国所灭,迁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北宋简史

(960年-1127年)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北宋帝王次序为: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赵光义)、真宗赵恒、仁宗赵侦、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徽宗赵佶、钦宗赵恒。

北宋期间,南有大理、吐蕃,因为国小,不列帝王表。北有西夏、辽国、金国。西夏国小,亦不列帝王表

南宋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是北宋灭亡后由宋皇族在江南建立起来的小王朝。南宋王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在金国的威胁之下,直至被元消灭时,也未能恢复宋朝在中国北方的统治。

公元1127年,金国从开封撤军以后,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由于张邦昌原为宋臣,后降金,开封军民对其憎恨有加,一大部分旧宋朝臣也要求他退位。万般无奈之下,张邦昌以孟太后之名,下诏书立康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一日,康王赵构正式即位,是为宋高宗。然而,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为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以张邦昌被废为名,继续大举南侵。此后,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以加强黄河以南的统治。宋朝也发兵北伐,由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浚等众多抗金将领指挥,在黄河两岸曾经击溃伪齐军和金国的联军。

高宗赵构于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桧于公元1141年,解除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下狱,并于当年除夕前夜(公元1142年1月28日)杀害了岳飞父子。其余所有曾支持过岳飞,坚决抗金的文官武将,也都被纷纷贬斥。宋高宗以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在高宗之后,宋金两国发展相对稳定。金国也有几次南侵,但大都半途而废,而南宋在孝宗年间也进行了北伐,但也未能收复国土。

到公元1207年,南宋的政权由史弥远执政,继续推行求和政策,还恢复了秦桧的王爵和赠谥。但此时金国的实力已大不如前,不但自己无力南征,还须时刻提防来自西北日渐兴起的蒙古势力。随后,于公元1214年七月,南宋根据真德秀的奏议,决定从此不再向金贡纳"岁币",而此时,金已遭受蒙古的打击。为了扩大疆土以弥补被蒙古侵占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纳"岁币"为名,出兵南侵,南宋王朝则与蒙古联手抗击金军。公元1234年,金国蔡州被蒙宋联军攻陷,金哀宗自缢,金灭亡。

金灭亡之后,南宋不仅没有由此换来一时的安宁,反而又将面对更为强大的敌人--蒙古。灭金之后,南宋想趁蒙古退兵之际,收复被蒙古占去的土地,但南宋一直以主和为主,并无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虽出兵但未达到预期目的。南宋的这一举动反而成为蒙古南侵的借口。公元1235年,蒙军首次南侵,被击退。蒙军并不甘心失败,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两次南侵,其前部几乎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奋勇作战,打败蒙军,再一次挫败蒙军度江南下的企图。而后,南宋军民又在抗蒙将领孟瑛、余介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败蒙军,使其不得不企图绕道而行。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死于军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与宋军交战,听到消息后,立即撤军以便夺取大汗之位,但南宋佞臣贾似道不但不遣军南追,反而使人向蒙古求和,以保太平,使蒙军得以顺利退回北方。

此后,忽必烈继承了大汗之位,又继续其南征的步伐。公元1271年,蒙古建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王朝走向了灭亡。

辽国

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契丹族在我国北方建立起来的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政权,它与五代同时开始,又和北宋几乎同时结束。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虽然与中原地区常年征战,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它却深受着中原汉文化的影响。

契丹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原是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他击败了的剌葛、迭剌等人,于公元916年即皇帝位,成立了契丹国(契丹于938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改为辽)。契丹建国后,阿保机逐步消灭了周遍的弱小部落,又于公元926年,消灭了渤海国(今辽宁东部到黑龙江南部一带),基本完成了其统一的征程。

从公元926年到947年,是太宗耶律德光统治的时代,在着一阶段,辽国从石敬塘的手中得到了燕云十六州。以此为基础,辽开始了对中原地区的扩张。耶律德光数次对晋进兵,希望征服整个中国,但因中原人民的反抗,使其计划搁浅了下来。

在太宗之后,经历世宗阮(947~950年在位)和穆宗璟(951~969年在位)两代,辽的统治内部出现了激烈的纷争,直到景宗贤(969~982年在位)时,其统治才渐渐稳定下来。

景宗死后,其子十二岁的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由于圣宗年龄尚小,所以由其母萧太后摄政,萧太后是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她谴耶律休哥为大将,于圣宗统和四年(987年)进兵攻宋,大败宋军。此后,辽国连年发兵攻宋,至圣宗二十二年,辽国攻至澶州城下,与宋真宗签定了"檀渊之盟",迫使宋朝年年向辽国进贡"岁币",辽宋两国从此相对安定下来。辽圣宗依靠宋国的进贡,使辽的经济发展起来,此时辽国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经过圣宗、兴宗(1031~1055年)的盛世之后,辽国开始走向衰亡。公元1101年,辽天祚帝即位,此时随着女真族的兴起,辽国的统治逐渐受到威胁。公元1115年,金兵攻占辽国重镇黄龙府,随后又与宋朝订立"海上之盟",共同抗金。金兵在几年的时间里,占领了包括东京辽阳府在内的大部分辽国土地,公元1125年,金国俘虏了逃亡中的天祚帝,辽国自此灭亡。

金国

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是我国历史上继辽之后的另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在消灭辽之后,又消灭了北宋王朝,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

金国的建立者女真族生活在我国黑龙江中下游和长白山地区,在辽统治初期,它还处于原始氏族形态,但随着人口的增加与铁器的大量使用,使其快速发展起来,到辽末年,女真族以成为北方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公元1114年,女真贵族完颜阿骨打誓师起义,次年,阿骨打称帝,建立了金王朝。金王朝建立后,阿骨打马上发兵攻打辽国控制女真族的咽喉要道--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县境)。辽国此时发现事态严重,但以无力回天。公元1120年,金与宋签定"海上之盟"共同对辽,公元1125年,辽天祚帝被俘,金国完全控制了北方。

在消灭辽国以后,金国把矛头直指向宋朝。自太宗吴乞买,金国大举进攻宋朝,虽然宋军民全力反抗,但由于宋统治者的无能,使得金国连连得胜,最终攻占了北宋都城开封,虏去徽钦二帝,使北宋灭亡。南宋王朝的建立使得金国继续向南进兵,而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等人对金国的抵抗使得金军实力大降,无力再和南宋交战,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直至金国被蒙古族灭亡。

金国在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国力非常落后,在其内部还存在着一些原始制度的残余。自太宗、熙宗、海陵王以来,金国进行了全面的转型,使其从原来的游牧部落变为了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集权制国家,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国的后期,虽然南宋王朝对其并无任何威胁,但北方发展起来的蒙古族却成了金国的劲敌。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成为北方最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公元1121年,蒙古开始了灭金的战争。成吉思汗、窝阔台先后发动多次对金国的战役,这大大削弱了金国的国力。为躲避蒙古的进攻,金不得不南迁至黄河以南,希望依靠黄河天堑阻挡南进的蒙古军队。但黄河挡不住蒙古骑兵的铁蹄,公元1233年,元太宗窝阔台帅军攻下汴京,金哀宗逃至蔡州,次年,蔡州破,金国至此宣告灭亡,前后共历九帝,一百一十九年。

南宋简史

(1127年-1279年)

北宋政权经历了靖康之耻,被金国灭后,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前朝为北宋。于1279年为蒙古人建立的元政权所灭。

帝王次序为:高宗赵构、孝宗赵(shen)、光宗赵(dun)、宁宗赵扩、理宗赵昀、度宗赵(qi)、恭宗赵(xian)、端宗赵昱、帝(bing)赵(bing)。

辽(907年-1125年)

辽国,后为辽朝。是契丹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后为金国所灭。 帝王次序为:太祖耶律阿保机、太宗耶律德光、世宗耶律阮、穆宗耶律(王景,二字合一字,左右结构)、景宗耶律贤、圣宗耶律隆褚、兴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天祚帝耶律延禧。

金(1115年-1234年)

金国,后为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灭辽国、北宋。后为蒙古国所灭。

帝王次序为: 太祖完颜阿骨打、太宗完颜晟、熙宗完颜(澶字,去三点水)、海陵王完颜亮、世宗完颜雍、章宗完颜(王景,二字合一字,左右结构)、卫绍王完颜永济、宣宗完颜(王旬,二字合一字,左右结构)、哀帝完颜守绪、末帝完颜承麟

元朝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不仅征服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王朝。

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一直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大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时,蒙古族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领袖--铁木真。它作为部落首领,于公元1206年被各部推为大汗,称为成吉思汗。在铁木真的领导下,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中国北方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它于公元1227年消灭西夏、1234年消灭金朝,为统一全中国作好了准备。此时,成吉思汗已死,窝阔台、蒙哥、忽必烈先后继任大汗。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从此,北京才逐渐成为中国此后近七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1276年,元朝发兵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统一了中国全境。 元世祖忽必烈在统一中国之后,并没有停止对外的军事行动。此后,元朝曾两征日本、两征安南(今越南北部)、两征缅甸,先后使高丽、缅甸、台城、安南等地成为元的属国。在国内,为了统治汉族人民,元朝统治者将国民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西夏、回回、西域等地人口)、北方汉人、南方汉人。在这种制度下,汉人的地位极底。成为了蒙古人与色目人驱使的对象。故而,在元朝统治初年,曾发生过多次汉族与南方各少数民族反抗蒙古暴政的起义,但都未能成功。

因为蒙古族以前的生活方式大多以游牧为主,生产力较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忽必烈以来,历代元朝统治者都以农业生产代替了畜牧生产,所以元朝的农业有了极大的发展。由于元朝的疆域扩展到了西亚地区,使得欧洲与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经济的起步带动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在元朝年间,中国南方的棉花种植已非常普遍,所以纺织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出现了以黄道婆为首的一批手工业者,使当时的棉纺织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外,因漕运、海运的畅通及纸币的流行,商业在元朝也极度繁荣起来,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元世祖年间,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在它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的记载了当时元朝大都的繁荣景象。 物质的丰富使元朝的统治者生活逐渐奢华起来,同时也使蒙古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更加激化。在公元1308年至1333年的二十五年中,元朝先后历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明宗、宁宗至元顺帝共八代皇帝,由此可见当时元朝内部的斗争之激烈。元朝后期,各皇帝都过起豪华的生活,为了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赋税,尤其是汉族人民被压迫尤为严重。于是汉族人民以各种形式起来反抗元朝暴虐的统治,早在泰定二年(1352年)河南赵丑厮、郭菩萨的起义就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而后,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席卷了整个中国,在起义军中,出现了一批优秀将领,其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所领导的部队实力最为强大。从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间,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并在

六、七年的时间里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部,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他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协助下,于公元1368年攻陷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同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建立了明王朝。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王朝,他存在了九十七年,先后历十一帝(自世祖忽必烈始),是我国历史上较强大的王朝之一。但由于元朝对汉族人民的歧视,使其过早灭亡,成为将来的清朝统治者的前车之鉴。此外,元朝的统治,为我国画订了以后的大致范围,自元末直到清朝中后期,中国的疆土在此基础上一直未发生太大变化,而蒙古族在此之后也成为了中华大家庭的一部分。

元朝简史

(1206年-1368年)

孛儿只斤氏,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摆脱金人统治,征战四方,开拓疆土。部下称之为成吉思汗。

对外扩张期间,死去。其子拖雷监国一年。后由铁木真之子窝阔台即汗位,继续对外扩张。之后,乃马真皇称制,再往后,贵由称汗位,再往后,海迷失后称制。

蒙哥称汗。蒙哥死后,忽必烈即汗位,改国号为元,灭亡南宋。追铁木真庙号太祖、窝阔台庙号太宗、贵由庙号定宗、蒙哥庙号宪宗。

世祖忽必烈后经:成宗铁穆耳、武帝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八刺、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天顺帝阿速吉

八、文宗图帖睦尔、明宗和世(la)、宁宗懿(王磷:两字合一字,去石字,左右结构)质班、顺帝妥(忄颧:两字合一字地,去页字,左右结构)帖睦尔 明朝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他的建立改善了汉人的地位,使得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民再一次回到平民的位置上来,为今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太祖即位后,立刻对以往的制度进行改革,自太祖后,明朝废去中书省和丞相,分政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于皇帝管辖。这种六部制成为此后明清两代的基本政权组织形式。为了选拔官吏,明朝还扩大了科举的规模,明确规定以程朱理学的四书、五经为内容,以八股文为形式的明科举制度。此外,明朝还用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制订"大明律",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其后惠帝朱允文即位。此时,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燕王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成祖为了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五次亲征,先后打败鞑靼、瓦剌两部蒙古骑兵,并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至北京,以此加强对北方诸族的控制。 明朝自成祖之后,历仁宗、宣宗至英宗一直处于上升的阶段。公元1449年,瓦剌部进军南犯,英宗与宦官王振领兵五十万出击,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军所袭,明军全军覆没,英宗也被俘。在毫无阻挡的情况下,瓦剌军很快就兵临北京城下,这次事件史称"土木之变"。此时在北京留守的兵部侍郎于谦果断的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景泰帝),组织全城军民准备与敌决战。经过艰苦的战斗,明军终于打败瓦剌军。使其不得不放英宗回朝,并与明朝议和。英宗回国后,于1457年趁景泰帝病危,在宦官的帮助下夺回了政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两朝天子"。在英宗复位之后,立即逮捕于谦,而助其夺权的宦官都被授以爵位。这样一来,使此后历代的皇帝身边宠信的宦官的权利大大超出朝臣的权利,明朝的统治几乎落在他们手中。其中以武宗时的刘谨及熹宗时的魏忠贤最为甚之。 处于明朝中后期的明神宗万历皇帝为了改变当时混乱的政局,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任命张居正为首辅来进行整顿。张居正是当时明朝最有远见卓识的人,他于经济、政治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农业的发展,万历六年,张居正不顾大士绅的反对,丈量全国土地,增加了财政税收。此后,他又兴修黄河水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生产逐步稳定下来。此外,张居正还撤裁了冗余的官员,在山海关至居庸关之间建敌台三千余座,加强了北方的防务。自张居正改革之后,经济有了大的起色,政治也相对稳定下来,明朝进入了自英宗以来最繁荣的阶段。

自神宗之后,明朝逐渐走向衰落。公元1628年,明朝的最后一帝思宗崇祯帝即位。此时的明朝已是内乱纷纷了。崇祯十三年,由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军队分别在四川、河南击败明军,此后他们规模不断扩大,公元166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明朝至此宣告灭亡。

由于明朝在统治上相对比较稳定,故而明朝社会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到明朝中期,不论是在生产工具上,还是在产量上,农业的发展都已远远超过前代,而农业的发展使更多劳动力解放出来,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明朝的青花瓷器、宣德炉等手工业产品已成为今天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另外,明朝的科学文化发展更是迅速,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三本就是出于明朝,而作为科学著作出现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天工开物》以及《徐霞客游记》等著作成为今日我们研究和借鉴古代技术的珍贵的文献资料。在永乐年间,我国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曾率远洋船队六次出使,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加强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明朝简史

(1368年-1644年)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统治期间,民族矛盾激化,农业生产遭到游牧的破坏。

天下大乱,各路义军反抗元政权。农民军中,朱元璋逐渐取得领导地位。

1368年,灭亡元朝。定都北京,改国号为明。

明朝帝王次序为: 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火文:二字合为一字,左右结构。念:wen)、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英宗朱祁镇(二次继位)、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cong)、穆宗朱载(hou)、神宗朱翊、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

明朝帝王列表

清朝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长期居住在今黑龙江一带,以畜牧渔猎为生。明朝后期,在女真族出现了一位出色的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他的统治下,女真族迅速崛起。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脱离了明朝的统治;虽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击败。公元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正式开始了灭明的战争。明崇祯帝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远在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以为明帝报仇为名引清兵入关。此时皇太极已死,其子世祖福临在摄政王多尔衮的辅佐下,于同年五月攻占北京,四个月后清朝将都城迁至北京,开始了它在关内的统治。

世祖顺治皇帝在位的十几年里,清朝的统治者一直忙于消灭李自成的部队及一些明朝的残余力量。到顺治十八年,吴三桂率军入缅,消灭了明朝最后一支力量,清朝才彻底征服了中国。明朝降将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因灭明有功,分别被封为云南、福建、广东的藩王。公元1662年,顺治帝薨,其子玄晔在辅政大臣敖拜、索尼、苏克萨哈等人的辅佐下登基即位,年号康熙,是为清圣祖。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康熙即位之初,朝政一直由辅政大臣主持,致使敖拜结党营私,严重危害了皇帝的统治。康熙八年,年仅十六岁的康熙成功的翦除敖拜及其党羽,开始亲政,先后平定了"三藩"叛乱、准葛尔部叛乱、西藏叛乱;招抚台湾郑氏家族;击溃进入东北的沙俄军,与之签定《尼布楚条约》,使得清朝的统治得以加强。在经济方面,康熙帝废除原先满人执行的圈地制度,并且鼓励开荒,兴修水利,减少农民的赋税,使耕者有其田,大大加速了农业的发展。

康熙之后,继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发展时期。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统治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经济,国力更加昌盛;又以承德避暑山庄为行宫,加强了同蒙、回等少数民族的联系,稳定了清朝对外族的统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统治的时期,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鼎盛阶段,史称"康乾盛世"。

公元1796年,八十八岁的乾隆皇帝将帝位让于其子仁宗颙琰,年号嘉庆,自己为太上皇。嘉庆皇帝不如康熙帝与乾隆帝一样有作为;他在位二十五年,在统治上一直延续其父的政治方针,清朝进入了缓慢发展的阶段。

公元1821年,嘉庆帝卒,由道光皇帝即位,是为清宣宗。道光帝在位期间,西方各国已经开始进入中国的经济市场,他们以鸦片来敲开中国的大门,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人们深受鸦片毒害。1838年,道光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东主持禁烟。林则徐到广东后,打击烟贩,没收鸦片达两百多万斤,又在虎门当众将其销毁,即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之后,英国于1840年以保护侨民为名对中国宣战,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公元1840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以后,英政府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动军舰企图进攻广州,史家一般以这一事件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此时清王朝正值道光帝(1821~1851年)在位。战争伊始,道光帝认为英军不堪一击,但随着战事的发展,英军围困珠江口、攻占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为震惊,忙派琦善等人与英军谈判,同时又将林则徐治罪,重新开放广州。然而,英军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继续对虎门、宁波、厦门等地进行攻击,并于1842年攻占吴淞。至此,清政府不得不向与英国签定《南京条约》。此后,法国和美国也效仿英国,与中国签定了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夏条约》,中国的门户从此被打开了。

公元1851年,清咸丰帝即位,在同年一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太平天国”。 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名,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事。在两年的时间里,太平军先后攻取了汉阳、岳州、汉口、南京等南方重镇,于1853年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制订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国。此后,太平天国又进行了数次北伐与西征,但由于1856年“天京事变”使太平军的石达开部主力出走,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此后,太平天国后期虽然有李秀成、陈玉成等将领的极力支撑,但清政府经过几年的剿乱战争,天国都城天京于1846年被曾国藩所部湘军攻陷,太平天国宣告失败。

在太平天国期间,英、法等国于1856年至1860年再次对华宣战,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在这次战争开始阶段,英法联军由天津登陆,直逼北京,清咸丰帝不得已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856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并纵火烧毁了这座有"万园之园"之称的著名园林。后,中国被迫于各侵略国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门,并割让了大批土地。

公元1862年清咸丰帝在战争结束后病逝于避暑山庄。咸丰帝死后,皇太子载淳(同治帝)即位,其母慈禧太后在大臣奕欣的协助下处死肃顺等辅政大臣,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近半个世纪的"垂帘听政"统治,史称“辛酉政变”。清朝在同治和其后的光绪二帝在位的时候,大权全部落在慈禧太后手中;在她垂帘听政期间,中国先后与法、日等国交战,特别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赔偿军款,也使刚刚开始的洋务运动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有感于中国的落后现状,准备进行资本主义改革。他接受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变法,宣布改制,以求福民强国。但这次变法只持续一百零三天,最后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捕杀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康、梁二人逃亡国外而告终,后世称之为“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北方爆发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以英、美、法、俄、日、德、意、奥八国组成的联军再次进军中国,并攻占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仓皇出逃。之后,中国与八国代表签定了《辛丑条约》,同意进一步开放商埠,割地赔款,并协助消灭义和团。

随着清政府统治的日益衰落,一些爱国的进步人士在各地组织反清团体,其中,中国近代革命的先驱国父孙中山先生早在1894年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的革命历程。1905年,孙先生团结世界各地的革命力量,成立了"同盟会",为中国国民党的前身。

1911年,武昌发生起义,仅仅两个月,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支持革命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迅速解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同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清朝简史

(1616年-1911年)

东北女真族长期被明朝欺迫,而女真各部族之间又相互残杀。

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结盟蒙古,共同对付明朝。

于1616年,定国号为金,(历史上称为“后金”)。

其子皇太极即位后,继续对明用兵。

真到皇太极之子福临即位后,才打进山海关,入主北京。

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

清朝皇帝先后顺序位: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圣祖率烨、世宗胤禛、高宗弘历、仁宗颙琰、宣宗旻宁、文宗奕(zhu)、穆宗载淳、德宗载湉。

末代皇帝溥仪,只在位3年,变被赶下位,因为没有庙号。清朝灭亡。

第6篇: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简介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的基本矛盾中,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

1.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迅速发展。中国工人阶级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中国早期官僚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开办近代工业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到1919年,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成为中国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工人阶级从产生时起,就不断地进行反对剥削和压迫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工人阶级的壮大,工人罢工的次数日益增多,罢工的规模急剧扩大,开始参加规模较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斗争。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本阶级政党的领导,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物质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为了反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人民进行过无数次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包括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和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都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最后都失败了。近代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有一个新型的先进的阶级来领导。这个历史重任,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身上。中国工人阶级除具有世界一般工人阶级的优点外,还具有斗争最坚决最彻底、集中程度高,易于形成强大政治力量、便于和农民结成巩固联盟等本身独特的优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最革命、最进步、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中国工人阶级有力量、有能力肩负起历史责任,发挥决定性作用,领导中国革命达到胜利。

2.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基础上产生起来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一直苦苦寻找救国之路,诚心诚意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这些“先生”并不希望中国独立富强,他们总是欺负自己的“学生”,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的现实,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不得不在黑暗中继续摸索新的出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把学习的目光由西方转向俄国,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在近代中国,最早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地村人。他在1913年至1916年留学日本期间,就注意研究社会主义思潮。1918年,他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二十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并满怀豪情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5月,李大钊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在中国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并强调阶级斗争学说是把三大原理联络起来的“一条金线”。同年7月,他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驳斥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诬蔑,强调对中国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从而维护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上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巴黎和会”。当时,中国作为战胜国也参加了会议。但会议拒绝中国正当要求,还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日本。北洋军阀代表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到中国,激起中国各阶层人民强烈愤怒。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主权的损害,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政策,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拒签和约、严惩亲日派卖国贼。5日,为抗议反动军警的镇压,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并通电全国。陈独秀、李大到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发挥了政治领导作用和组织上的骨干作用。北京学生的斗争得到各地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6月3日以后,上海、北京、唐山等地工人先后举行声援学生的大罢工。从此,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了运动的主力军。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坚决斗争下,运动取得胜利。五四运动是在中国民族灾难空前深重,各种矛盾交织激化的条件下,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壮大的条件下爆发的,并以其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使中国革命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构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工人阶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才能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形成自觉的工人运动,不断提高斗争水平,产生组织起工人阶级政党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经验的科学总结,只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指导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建立起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准备到正式建立的过程。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它的伟大作用。因此,一大批先进分子纷纷到工厂、煤矿等地方,调查工人生活,开办工人夜校,讲解革命道理,宣传马克思主义,发挥桥梁作用,使马克思主义逐步地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以后,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加深人,知识分子和工人当中都涌现出一批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先进分子。在此基础上,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基本具备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1921年7月23日到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李达、毛泽东、董必武、王烬美、张国焘等十多人,代表了全国50多名党员。大会通过了第一个纲领,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和组织原则;会议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决定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首先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有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工人阶级有了坚强的战斗司令部,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中国共产党成长过程中的几个历史阶段

(1919—1927)

中国共产党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采取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采取的依靠广大群众的革命方法,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举行讨伐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国民党中的先进人士一起,在北伐军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发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这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1927—1937)

1927年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连续多次击败国民党的军事“围剿”。

在革命走向复兴的时刻,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党再次受到严重损失。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随后,党领导红军以异乎寻常的坚强毅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1937-1945)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的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深入敌人后方,发动人民群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军民逐步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党领导敌后军民坚决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并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妥协逆流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战争(1945-1949)

1946年6月底,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挫败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并转入战略进攻。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踊跃支援前线。国民党统治区掀起的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路线。“中间路线”遭到破产,人民民主统一阵线更加巩固和扩大。国民党政府陷入了全民的包围中。党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全面建设(1949-至今)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愈战争创伤,调整旧中国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我国尔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各方面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场我们党领导的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不仅造就了当代中国30年举世瞩目的辉煌巨变,也积累了极为重要的宝贵经验。

三、中国共产党近代以来逐渐发展成熟的思想体系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

1.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24年经验做出的历史性决策。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邓小平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科学发展观。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小结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在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全党发扬光大。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倡“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这“四种风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做到: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在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决同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作斗争。

第7篇:枣庄历史名人简介

1、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名翟, 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古小邾国(在今滕州东部)人,是宋公子目夷的后裔,后没落为贫民,出身于手工业者家庭。幼年被父母送入私学“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述”。由于长期刻苦学习,使墨子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广大的平民,他创办了亦工亦读的私学,墨子主要以“农与工肆之人”为教育对象,教育弟子要学会并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技巧,培养他们以“兴利除害”为政治目的。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墨子继承了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建立自己的学说,创立了墨家学派。 墨学是墨子创立的,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目的,以“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的大同社会为最高理想,以止战息兵、即述又作为手段的一种综合性学说。

2、毛遂,战国时薛(今滕州市张汪镇)人,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居其门下,三年无所为,不被人所知。后人将 “毛遂自荐”。用于比喻自己推荐自己。

4、匡衡,字稚圭,西汉著名经学大师、汉元帝丞相,封乐安侯。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匡谈村)人。匡衡幼年刻苦好学,勤奋努力。据《西京杂记》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历史上流传的“凿壁偷光”的故事,即由此而来。匡衡自幼刻苦好学,才智过人,通古博今,敢于抗疏,刚直不阿,是两汉时代不可多得的人才。史籍《汉书》有传记载,成为我国的历史名人而世代相传。

5、贾三近字法修,号石葵,外史氏,别号宁鸠子、石屋山人。他通古博今,文思敏捷,清廉纯正,刚直不阿,是明代后期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文学家。据说著名的《金瓶梅》一书的作者就是贾三近。 地方常识: (峄县八景)水环烟、许池绿波、青檀秋色、刘伶古台、仙坛翠晓、湖口观渔、君山望海、仙洞悬云

第8篇:三门县十大历史名人简介

三门梅姓始祖——梅 盛

梅盛(373-464),字昌图,东晋宁康元年出生于桐庐,后移居于章安宁和乡(今亭旁),人称长者,为三门梅姓始祖。

东晋隆安五年,梅盛就任南昌县令。为官勤勉,把南昌治理得井井有条,为民生建树多多,由于他秉性质直,疏于逢迎,得罪了朝中权贵,仅两年,便被谪贬到偏僻荒凉的章安任县令。

梅盛在章安兴官学,开教化,公正断案,劝谕农桑,兴修水利,推广由北方传入的先进农耕技术。五年之后,使原来贫穷落后的章安景况大变,百姓仓廪充实,日子丰足,梅盛也受到朝廷褒奖。

东晋义熙十月,朝廷下旨,升梅盛为南昌郡别驾。但此时的梅盛预感晋室将亡,具表辞谢不去南昌赴任,而且连章安县令一并辞去。在章安宁和乡开荒垦地,安家落户,并在丹邱山种竹植梅,结庐静修。

相传,梅盛日夕诵读《莲华经》,有丹凤“降于座隅经年不去”。临海郡守以凤栖丹邱山听经一事上奏南朝宋文帝,文帝下诏褒之,称为“长者”。

梅盛享年九十三岁。其后人在亭旁板沸村建有梅长者祠,宗祠内留有宋代李清照外祖父王拱辰撰写的《思凤楼记》及明代方孝孺的《祠堂碑》。

北宋名臣、水利学家——罗适

罗适(1029-1101),字正之,号赤城,海游马家山人。历任桐城县尉,泗水、济阴、陈留、江都、开封县令及提点两浙刑狱、提点京西北路刑狱等职。

罗适为官清正,关心民间疾苦。任安徽桐城县尉,正值时疫猖獗,他筹集资金,请名医汇良方,设药局,救活者逾万人。百姓感恩不尽,皆曰:“孰活我命?父母罗令”!

任陈留县令兼开封府巡院时,惩黠吏、罢庸职、平冤狱,一改陈留司法界之弊风,宋哲宗皇帝亲下敕文嘉奖。

任山东泗水县令和扬州江都县令时,革除弊端,平反冤狱,奖励农耕,兴修水利。百姓建生祠于法华寺侧,请名士秦观撰写《罗君生祠记》,内有“学术有本,不通事务,风节凛然,国仕也”之句。

在提点两浙刑狱任上,罗适亲临黄岩,率百姓疏导8乡官河90里,沟通大小支流 936条,田亩受益70多万亩。民谣有“黄岩熟、台州足”流传于世。北宋思想家叶适称其为“浙学先河”“理学先声”。明朝大儒方孝孺称其“循声茂绩、为吾宁有宋名家第一”。清翰林章梫创立海游小学时,尊罗适为“缑城学祖”。

罗适71岁告老还乡,朝廷加封其为“朝散大夫”,服五品。

元未明初名儒——叶 兑

叶兑(1307—1389),字良仲,号四梅先生,海游上叶人。

元末时局动荡,天下大乱,各路反元势力之间激战频频,百姓陷于痛苦之中。叶兑常怀忧国忧民之心,他离开书斋,游走江湖,搜集各方资料,研究济世方略。最后,经当世名士宋濂引见,与安徽义军首领朱元璋会面,献上了平定天下的《武事一纲三目》策略,建议朱元璋“北绝李察罕,南并张士诚,抚温台,取闽越,都金陵”。朱元璋奇其言,爱其才,欲 1

留用,但是叶兑婉言谢绝:“如策可采用,使苍生早获安乐,为愿已足。取荣华富贵,并非所愿!”朱元璋厚赐而还。

朱元璋按照叶兑“迟称尊,和元朝,笼吴地,掠江汉。”十二字方针,结合《武事一纲三目》的策略,鄱阳湖打败陈友谅,迫降苏州张士诚,招揽浙东方国珍,直捣元大都北京城,不久便削平群豪,统一中原,在南京建立明朝。

叶兑在家乡教书育人之余,写些诗文自娱,共收录《四梅轩集》4卷。清编《明史》,叶兑以一介布衣而入《明史》人物列传。

明代进士、苑马寺正卿——王 亮

王亮(?—1603)字茂宏,又字稚玉,号楼峰,亭旁车溪人。

王亮出生于名门世家,年轻登科,名高一时,才华为时人仰慕。隆庆四年(1570)王亮与江南名士王士性、钟化民讲学于杭州著名的天真书院。万历五年(1577)丁丑登沈懋学榜进士,任江西进贤知县。他在任期间,裁减冗员,改革朝政。减轻农民负担,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任内积余谷银万余两,受到万历皇帝嘉奖。

王亮任兵部给事中时,革除官场陋习,开办书院,启蒙教化,成绩斐然。

万历十七年(1589),王亮任靖虏卫兵粮道,监督粮储。期间创修《靖虏卫志》,恢复书院学宫,亲往讲学,当地士人学风大振。清道光《靖远县志》赞誉: “立教约以课士学,修地志以绍文献。”

万历二十年(1592),王亮任苑马寺少卿,适逢陕西等地闹饥荒,军民喧闹,边境告急,王亮亲赴平凉,预支自己薪俸二百两,买米600石赈济饥民。

著有《稚玉集》八卷等。死后入祀府学乡贤祠。

晚清名士、教育家、书法家——章 梫

章梫(1861—1949),字立光,号一山,三门海游人。清光绪三十年进士,翰林院检讨。历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提调、监督,国史馆协修、纂修、功臣馆总纂,邮传部、交通部传习所(北京交通大学前身)第一任代理监督(校长)、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等职。清亡后谢绝仕途,闭门著书三十年,因此留下了清代九家帝王的志著。其作品受到溥仪的赞赏并赐言炳丹心匾额。

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他的倡导和捐资下,创办了台州首家现代学堂——海游学堂(今三门实验小学)。后又将祖传老屋18间及薄田数亩捐作校产。

章梫的书法更是近代草书领域的一座高峰。被沙孟海先生称为“自唐以来千余年,学书谱者第一人”。 《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以及马叙伦所写的《石屋续渖》中均有介绍,近代三门乃至台州仅此一人。《中国书法辞典》一书评介章梫:“寄迹上海,善书法,向习六朝北魏、秦篆汉隶,皆得其妙,晚年喜李北海,孙过庭诸家。”

亭旁起义总指挥——包定

包定(1901——1930),名本锭,号次庵,三门县亭旁镇包家村人。7岁上私塾读书,后转入亭山高等小学,1918年毕业后由宁海县知事吴葆诚委任为私立桂林国民学校校长。包定擅长文学,工诗善词,著有《鹅湖遗矩》,收集诗词213首,被时人誉为“亭旁才子”。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包定、叶信庄、包昭光、梅其彬、任畴等中共党员,以亭山小学为据点,以教员为职业,进行革命活动。1928年5月26日,在三门大地上爆发

了威震浙东的亭旁起义,包定任亭旁起义总指挥,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27日遭国民党省防军第五团及宁海、临海两县军队围攻,包定率众与敌激战于虎陇头。终因腹背受敌,寡不敌众,遂化整为零,隐蔽分散,起义宣告失败。包定和任畴、叶信庄、包照光、梅其彬等领导人相继被捕入狱。

1930年6月22日,包定在杭州被国民党当局枪杀,时年29岁。就义前,他留下了最后一首诗:“碧血洒芳草,正气壮山河。笑看刀光闪,高唱国际歌!”

一代高僧——清定法师

清定法师(1903—1999),俗名郑全山,原名有藏,国民党少将,中年出家,四川成都昭觉寺方丈,三门高枧人。

郑全山1920年毕业于广州大学哲学系,后又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北伐战争开始,提前毕业离校,后逐年从一个下级军官升至国民党少将处长。1941年,因不满国民党消极抗日政策,在成都昭觉寺出家。

1948年,清定法师经屈映光、赵朴初迎请,往上海觉园寺,主持**纪念堂开光仪式。并组织成立上海金刚道场,担任住持。

1955年肃反运动中清定法师被逮捕入狱。在狱中,他除了得空即静坐外,常以自己的推拿针灸绝技为人治病,被誉为“劳改医生”。

1975年3月,坐了二十年牢狱的清定法师被特赦释放,回到故乡高枧,在卫生院以行医为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闻讯,对天台国清寺方丈惟觉法师说:“清定法师是我国一位不可多得的高僧,你们应该将他请回寺院。”于是,惟觉方丈向清定法师发出邀请。1980年初,清定法师到国清寺讲经说法。

1985年,清定法师应从昭觉寺众僧的恳请,重返昭觉寺,担任该寺方丈。是成都市佛教协会会长,成都市政协常委

1999年6月22日,清定法师在昭觉寺圆寂。

著名教育家——林迪生

林迪生(1903——1997),原名林攸绵,泗淋乡泗淋村人。

林迪生于1926年在上海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组织委派,到宁海、临海、仙居等地建立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1929年春又调上海搞工人识字运动,同年秋赴日本留学。

1931年秋,林迪生回到家乡创办泗淋小学。此后四年,他先后参加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山海工学团”活动,在湖北宜昌、浙江新登等地学校教书并开展革命工作。

1936年9月,林迪生到西安,被分配在中央苏维埃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徐特立身边工作,任社会教育科科长。后任鲁迅师范学校校长,对陕甘宁边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1941年9月任延安大学教育科长兼高中部主任。1949年,延安大学迁到西安,改名为西北人民大学,林迪生任第二部主任。1950年3月他调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副部长。1953年3月调任兰州大学校长。

1979年林迪生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林迪生的夫人陈楚平曾是邓颖超的秘书,1980年12月病逝,林迪生极为痛苦。邓颖超闻讯后亲笔函致表示慰问,让林迪生极为感动。

1981年,已届78岁高龄的林迪生仍在工作,足迹遍于祖国的西南、西北、华北、华中

各地,不辞辛苦,直至1988年离休,享受正部级待遇。

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林淡秋

林淡秋(1906—1981),原名林泽荣,六敖小蒲村人。

林淡秋中学毕业后就读于上海大学和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开始从事文学生涯,至1940年翻译出版了《列宁在1918年》、《西行漫记》、《复活》等20余部作品300多万字。1933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同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科学者联盟,1935年转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左联"常务委员和组织部长。在冯雪峰、胡乔木领导下,经历了六七年的革命斗争锻炼,于193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林淡秋在宁海中学时就结识了柔石,过往甚密,后来又一起在上海“左联”工作。柔石被捕入狱期间,林淡秋为之送衣送物、传递消息。

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编委兼驻京办事处主任。1950年初调至北京,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兼文艺部主任。1958年调任杭州大学副校长、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和省文联党组书记等职。1979年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省文联主席等。

中国杰出外交家——章文晋

章文晋(1914—1989),原名章欣,谱名宏道,晚清翰林章梫之孙。

章文晋少时在上海大同大学附中读书,1927年赴德国柏林勤工俭学,1929年开始从事革命工作。1931年回到上海,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后到清华大学学习,投入了"一二·九"运动。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贵阳从事秘密工作。1945年任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外事组组员,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翻译。1949 年后,历任天津市外事处处长、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等。“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恢复工作后,历任外交部欧美司司长、部长助理、驻加拿大大使、外交部副部长、驻美国大使,是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外交家。特别是在担任外交部欧美司司长期间,参与了基辛格秘密访华的相关工作,为中美建交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的第一代外交官们是一群多姿多彩、出类拔萃的人物。章文晋便是其中之一。对于事业,他兢兢业业;对于学问,他刻苦钻研。外交部的同事们把他看作外交部“学者外交”的代表,海外华人赞誉他的外交带有“儒家风范”,而与之交往过的各国外交官公认,他是最干练、最具职业素质的中国高级外交官之一。在长达47年的外交生涯中,章文晋不辱使命,广交朋友,以自己的才智、风度和人格力量,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和信赖,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第9篇:保定历史简介

保定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 有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丰厚的历史文 化积淀。从已发掘的一系列古文化遗址看 , 保定区域具有发达的 史前文明。如涞水县出土的智人化石可证实 , 在 2.8 万年前 , 这 里即是黄种人 ( 蒙古人种 ) 的祖先一一智人的繁衍生息地。众多 的从石器时期到商、周文化遗址和有关唐尧及有易氏的历史记载和大量的传说 , 可证实这里是唐尧的故里。在四五千年前 , 这里已经是人烟辐揍、居落密布 , 原始农业经济相当发达的区域 , 有易氏已在易水流域放牛牧马、植桑种谷了。由涞水张家洼出土的北伯青铜器 , 有关专家推断 , 这里就是古燕国的始封地。春秋战国时期 , 保定区域先为燕、中山( 鲜虞 ) 侯国之地 , 到战国中期 , 赵灭中山 , 保定南属赵、北属燕 , 始有 " 燕南赵北 " 之说 , 成为燕文化的腹地。燕国曾在今容城东筑都城 , 燕昭王在今易县筑下都。燕昭王复国中兴、荆柯刺秦王等传之千古的事件都导源于这里。秦汉时期 , 保定区域始设众多的郡 ( 国 ) 、县 , 筑关建 城 , 成为北部防御要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 , 河北的 世家大族纷纷南下江淮 , 而北方游牧民族则南下中原接受汉文 化 , 建立国家。保定区域正处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结合过渡 带 , 受影响是最大的。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 , 保定区域先后属少 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冉魏、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 , 其中后燕定都中山 ( 今定州 )。多年的战乱使保定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 由于大批士族南迁 , 使当地文化受到冲击。但同时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的活动 , 又给这里的文化注入了多元成分 , 使这里的民风质朴而悍劲 , 文化上也富有特色。《隋书·地理志》说 :" 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 , 然涿郡自前代以来多文雅之士。 " 隋唐五代时期 , 保定区域经历了隋初和盛唐的稳定发展阶 段 , 也经历了隋末的动荡、唐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的纷 纷战乱。在隋初和盛唐 , 保定的经济文化得到全面发展 , 唐代保定区域属河北道。唐天宝年间 , 河北道正仓积粟 182 万石 , 义仓 积粟 1754 万石 , 居全国第一 , 经济地位十分重要 , 所以唐代在 定州设大总管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 出现了一大批 文化名人。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 保定是农民起义非常活跃的 地方 ; 安史之乱 , 这里又首当其冲 ; 藩镇割据 , 数这里的藩镇势力最强 , 足以和唐朝廷相抗衡。难怪有些在唐朝不得志的读书人 来到这里寻找出路。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的董邵南即是其中之一。五代时 , 保定先后或分属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辽 ( 契丹 ) 等 , 各统治者之间争战杀伐不己。保定虽不是政治、 军事斗争的焦点 , 却也时时处在战争的旋涡中。重要战事有后唐与契丹的曲阳之战、辽兵南侵、周世宗北伐等。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 ( 辽 ), 保定北部的涿州等入辽。连年战争 , 民无宁日 , 经济遭到很大破坏。

宋辽金元时期 , 保定先是处于宋辽边界 , 宋辽之间经常发生 战争 , 而且主战场多是在保定一带 , 著名的有杨家将抗辽、满城 战役、瓦桥关战役、歧沟关战役等。宋辽战争多以宋王朝失败而告终 , 辽军得胜后即劫掠而去。直至宋景德元年十二月 (1005 年 1 月 ), 宋辽订立 " 澶渊之盟 ", 两国才结束长达 30 余年的大规模战争。双方以易水、白沟河为界 , 并互开榷场 , 进行双边贸易 , 这些榷场多在保定界内。宋朝为防御辽兵南侵 , 除在边境建筑关隘驻守军队外 , 还沿边境地区 , 从今满城、保定、徐水、清苑、安新、高阳一带 , 一直达于泥沽海口 ( 今塘沽 ), 屈曲长 900 里掘堤挖塘 , 使其遍布塘泊 , 以阻辽骑兵南下 , 还在定州建高达 80 多米的砖塔 , 以隙望敌情。此时保定一带的防御功能愈加突出 ,北宋先设保塞军 , 后升为保州 , 并建州城。在定州设路 , 统 8 州。长期的战争熏陶 , 培养了保定人的尚武精神 , 北宋文学家王禹偁的散文《唐河店妪传》就记述了唐河岸边一集镇上的一位老年妇女徒手智杀辽兵 , 文中还列举上谷的 " 静塞 " 、雄州的 " 挠捷 " 等勇武的地方武装 , 他们勇于杀敌守土。宋对辽的战争之所以失败 , 根本原因在于宋王朝军事措施的不当和政治的腐败。

金灭辽和北宋 , 统一北方后 , 将河北的不少汉人迁往关外 , 同时女真人大批南下 , 实行猛安谋克制 , 女真贵族成为封建地 主 , 逐渐汉化。金在今北京营建中都 , 在定州设中山府 , 在保州设顺天军节度使。当蒙古兵打来时 , 女真人无力抵抗 , 大批地主武装起而自保 , 金朝统治者就搞了 " 九公封建 ", 即承认这些武 装 , 用他们抵抗蒙古兵 , 有几支即在保定境内。但这并没能挽救 其失败的命运。金贞祐元年 (1213 年 ) 十二月 , 蒙古军攻陷保 州 , 州城被毁。在蒙古灭金和灭南宋的统一战争中 , 保定的汉人 武装起了很大作用 , 知名的军事将领有定兴的张柔、张弘范父 子 , 博野的史现等 , 其中张柔屡败金兵 , 移镇保州 , 重建保州 城 , 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础。张弘范俘南宋丞相文天祥 , 率军攻崖 山 , 获南宋符窒印章。元定都大都 ( 今北京 ), 保定为南部屏障 , 遂改顺天军为顺天路 , 又于至元十二年 (1275 年 ) 改顺天路为 保定路 , 辖 7 州 8 县 , 保定之名自此始。

明清时期 , 保定仍为畿辅之地。明洪武年间 , 改保定路为保 定府。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 , 为了充实京畿周围的人口 , 从山 西和塞外向河北移民 , 大批移民在保定境内安家落户。 明朝将大 宁都司移驻保定 , 并在保定设总兵署 , 常年驻军 1 万多名 , 负责京畿附近的保卫。 " 土木之变 " 后 , 蒙古瓦剌部突破紫荆关进围北京 , 又从紫荆关退去。保定的战略防御地位日益重要。遂重修 保定城 , 改土城为砖城 , 历五年建成 , 同时在保定西部太行山区 修筑内长城 , 在紫荆、倒马、龙泉关等修建关城 , 建墩台城堡。保定境内的长城和关城多是明代留下的。明末 , 清兵攻保定 , 因 保定军民协力固守 , 遂移攻高阳。原明兵部尚书孙承宗率家族及 民众抵抗 , 城破 , 孙家 20 余人死难。李自成起义军北上 , 与明 军激战于保定。经五昼夜攻守战 , 起义军克保定。起义军失败后 , 清兵再度入关 , 保定属清。

清初于顺治元年 (1644 年 ) 颁布 " 圈地令 ", 在近京 300 里 ( 后扩至 500 里 ), 主要是直隶八府和长城附近大量圈占土地 , 作为 " 旗地 " 。保定大部分州县都被圈地 , 有的县圈占投充地达 80% 至 90%, 农民几乎无地可耕 , 或逃亡 , 或沦为满洲贵族和八旗旗丁的庄客 , 或成为带地投充的丁奴。经济发展缓慢 , 人民生活贫困。然而保定的军事、政治地位却日渐提升。康熙八年 (1669 年 ), 直隶巡抚移驻保定 , 保定始为直隶省会 , 成为区域 性的政治中心 , 清王朝的一些封疆大吏和权臣走马灯般表演于这 个舞台。

1840 年鸦片战争后 , 列强纷纷侵入中国 , 强迫腐朽的清王 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 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 会。然而中国人民不可侮 , 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反抗列强的侵略。 1900 年春 , 义和团运动兴起 , 保定民众反帝爱国热情高涨 , 几 乎是村村学拳 , 迎师立场。 1900 年 4 月 , 涞水义和团起事 , 攻打教堂 , 并杀死前来镇压义和团的清副将杨福同。 5 月 , 义和团攻克涿州城 , 拆毁琉璃河至涿州的铁路。保定义和团首领张德 成、王德成、周洛昆、李来中还率团民参加了抵抗八国联军侵略、保卫天津和北京的战斗。北京失陷后 , 保定义和团仍然在保定及西部山区抗击外国侵略军和清军的围剿。虽然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了 , 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充分反映出保定人民慷慨悲歌、英勇不屈的意志和精神。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继续南下进剿义和团 , 屠杀中国人民。英法德意联军侵入保定 , 大肆烧杀抢掠 , 犯下累累罪行。

由于清王朝对外屈膝投降 , 对内残酷镇压人民运动 , 已经丧 失人心。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直隶省城保定成为北方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 革命思潮首先在学校间传 播 , 直隶高等学堂学生吴越等创办《直隶白话报》 , 宣传新思想。 陈幼云在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 , 在保定发展同盟会员。胡鄂公等人在保定组织成立 " 共和会 " 。一时间进步团体如云而生 , 成为北方反帝反清的重要革命力量 , 他们策划了多起革命行动 , 尽管最终都遭镇压而失败 , 但也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军阀的反动统 治 , 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革命斗争。同时 , 保定新学兴起 , 从清 末到民国初期 , 建立了众多军事教育、高等教育、中初等教育的 学堂、学校 , 保定获得了 " 学生城 " 的称号。其中保定军事教育 开中国现代军事教育的先河 , 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 培养出一批高级军事指挥人才。保定还是留法勤工俭学的 发源地 , 一批革命志士由此踏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

北洋政府时期 , 保定为直系军阀的大本营。第一次直奉战争 后 , 直系军阀左右着大半个中国的局势 , 控制着北洋政府 , 涉及 全国的军政要事均听命于直系军阀曹锟 , 直皖战争、第

一、二次 直奉战争、晋奉战争都与保定有关 , 或主战场在保定。

随着邓中夏等人在保定传播马克思主义 , 中共保定地方组织 建立 , 保定又成为冀中地区革命运动的中心 , 保定党组织领导各 界的革命斗争 , 掀起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 领导和发动了女 二师**、完县五里岗暴动、保定师范**、高蠡暴动等革命斗 争 , 在北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 , 日军侵占保定 , 修炮楼、建碉堡 , 实行惨无人道的 " 三光 " 政策 , 制造了无数次惨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敌后 , 在阜平创建了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一一晋察冀抗 日根据地 , 阜平成为晋察冀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 保定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 迅速掀起全民抗战 , 燃起抗日战争的 烽火 , 配合八路军正规部队先后进行了百团大战、黄土岭战斗、神仙山保卫战、莲子口战斗等 , 歼灭了大量日伪军 , 粉碎了日军 的 " 三光 " 政策、 " 囚笼 " 政策和多次疯狂 " 扫荡 " 及 " 治安强化 " 运动 , 创造了游击战、地道战、挑帘战、地雷战、破袭战、 麻雀战、院落伏击等多种战法 , 使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 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八年抗日战争中 , 保定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 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烈 , 有爆炸英雄李勇、李殿冰 , 有气壮山河的狼牙山五壮士 , 有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武工队、铁路工人游击队、雁领队等。在艰苦的战争岁月 , 抗日根据地的各项事业 , 包括民主宪政运动、大生产运动、文化教育 宣传活动等都开展得轰轰烈烈 ,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促进 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 ,国民党军队攻占你定 , 并将保定作为华北的军事要地,修筑城防,驻有重兵。保定军民在中共保定地方组织的领导下,一方面开展城市敌工工作,进行情报、策反工作,发动群众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进行坚决的斗争 , 配合外线作战。在战场上 , 保定人民奋勇支前 , 配合解放军成功进行了保南、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平汉线破袭战、保北攻城战、大清河北战役等,并于1948年11月22日解放保定,歼灭了国民党军队大量有生力量 , 为解放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 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 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 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 灿烂的历史文化离不开人的创造 , 从古至今 , 保定历史文化 名人灿若群星 , 他们是保定人的杰出代表。战国时有助燕昭王中 兴复国的郭隗 , 有以筑击秦王的高渐离。汉代有纵横家剧通 , 音 乐家李延年 , 不畏权贵的卢植。三国时有建立蜀国的刘备 , 猛将 张飞。晋代有爱国诗人刘琨 , 爱国将领祖逖。南北朝时有科学家祖冲之、祖暅之父子 , 有散文家郦道元和杨炫之 , 文史学家许懋、许亨父子。隋唐时期有史学家、文学家许善心、许敬宗 , 高僧、翻译家义净 , 高僧、禅宗六祖慧能 , 唐代诗人有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 , 及卢藏用、卢仝、崔护 , 大历十才子中的郎士元、崔峒, 有被称为 " 诗豪 " 的刘禹锡,有“苦吟派”代表贾岛,还有画家卢鸿一 。 五代时有书法家剧可久 , 史学家刘煦。北宋时有宋 朝的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 , 思想家邵雍、邵伯温父子 , 宋代理学的奠基人程颐、程颢弟兄。金代有医学家张元素。元代有名将张柔、张弘范父子 , 史弼等 , 还有为捍卫南宋而献身的张世杰。

元代杂剧兴盛 , 保定是元杂剧重要发祥地之一 , 执杂剧创作演出之牛耳的当属保定人 , 在杂剧、散曲创作上著名的有关汉卿、王实甫、李好古、王伯成、赵才卿等 , 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李好古的《张生煮海》 , 流传千古 , 久演不衰。 文学家有郝经、刘因等。明代有史学家刘吉、兵学家孙承宗、散曲家薛论道 , 有被称为明代第一谏臣的杨继盛。清代有学者孙奇 逢、李霨、颜元、李塨、刁包、郭棻 , 其中颜元、李塨所创 " 颜 李学派 " 体现了保定学者崇尚实学的特点 , 具有很大影响。尚有 著述家郝浴、王振纲 , 画家冯源济 , 音韵学家赵绍箕 , 方志学家 王树楠等。

近代以来 , 戏曲在保定兴起 , 有北昆、老调、河北梆子、京 剧、评剧及多种富有特色的地方剧种 , 著名北昆演员有陶显庭、侯益隆、侯玉山、白云生、韩世昌、白玉珍等 , 老调有周福才、 王贯英等 , 京剧有李吉瑞、李春来、李万春、盖叫天等 , 河北梆 子有田际云、韩俊卿、王玉磬、齐花坦等 , 戏剧学家有齐如山等 ,曲艺有王尊

三、王艳芬等。电影界知名人士有王元龙、梁山、张瑞芳、田华、村里等。音乐界名人有罗宗贤、李抱忱、张寒晖、王昆、唐诃、晨耕、王铁锤、吕烈等。文学家、剧作家有冯至、梁斌、王宗元、李英儒、栗茂章、和谷岩、崔璇、张天民、徐光耀、阎肃、傅锋、苏叔阳等 , 美术摄影界有陈嘉楷、胡佩衡、李智超、孟庆彪、袁苓、陈勃等。

近现代以来 , 保定科技界也是名人辈出 , 著名的有中国机械 工业的奠基人刘仙洲 , 生物工程学家牛满江 , 大气物理学家郭晓 岚 , 细胞组织学家马文昭 , 地质学家何作霖 , 地球化学家和核子 地质学家侯德封 , 计算专家于振善 , 生物学家朱彦承等 , 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众多的各界名人 , 谱写了保定历 史的华章 , 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保定的历史文化积淀 , 一是表现为众多的文化遗存 , 包括各 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出士的文物 , 保定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24 处 , 分别是清西陵、满城汉墓、定州中山汉墓群、义慈 惠石柱、道德经幢、定州开元寺塔、定州贡院、涿州双塔、阁院 寺、开善寺、慈云阁、北岳庙、直隶总督署、安国药王庙、腰山王氏庄园、古莲花池、庆化寺花塔、燕下都遗址、南庄头遗址、 定窑遗址、万里长城一一紫荆关、乌龙沟长城、晋察冀边区及军区司令部旧址、冉庄地道战遗址 , 其中清西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另外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0 余处。出土文物也异常丰富 , 仅在满城汉墓中即出土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珍贵文物。历代出土文物不胜枚举。二是表现为各类丰富的著述和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等精神产品 , 自汉代至清代 , 据不完全统计 , 由政府和个人编撰、出版各类图书 1112 种 ,9528 册。民国年间出版图书 539 种 , 其中中共在保定协生印书局和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在晋察冀根据地出版的书籍约占民国时期保定出版书籍的 90%。 三是表现为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这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期积累而形成的 , 也许在保定人的一举手一投足间都体现着独有的精神风貌。

上一篇:学习讨论活动总结下一篇:设备技术管理